《八月之光》的生态解读

合集下载

八月之光读后感

八月之光读后感

八月之光读后感《八月之光》读后感《八月之光》是一部由美国作家安东尼·多尔维洛创作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成长、友谊和爱情的故事。

小说以八月为背景,描绘了主人公们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所经历的种种变化和挑战。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感动,也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思考。

首先,小说中的主人公们都有着自己的独特性格和经历。

他们在八月这个特殊的时间里,经历了各种挑战和成长。

比如,男主角在八月之光下,经历了一段感情的起伏和成熟。

女主角则在这个夏天里,经历了一次深刻的友情和爱情的历练。

这些人物的成长过程,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多姿多彩,也让我对自己的成长有了更深的思考。

其次,小说中的描写八月的场景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通过对八月的描写,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八月的阳光洒在大地上,让一切都变得明亮而温暖。

八月的雨水滋润着大地,让一切都变得生机盎然。

八月的星空璀璨夺目,让人心旷神怡。

这些充满诗意的描写,让我对八月有了更深的感悟,也让我对大自然的美丽有了更深的理解。

最后,小说中的主题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通过对成长、友谊和爱情的描写,让我对这些主题有了更深的思考。

成长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而友谊和爱情则是每个人都渴望拥有的东西。

通过主人公们的经历,我对这些主题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深的思考。

总的来说,读完《八月之光》,我深受感动,也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思考。

这部小说不仅给了我美好的阅读体验,也让我对成长、友谊和爱情有了更深的认识。

希望能够通过这篇读后感,与更多的读者分享这部优秀作品带给我的感动和思考。

身份的焦虑:福克纳小说《八月之光》解读

身份的焦虑:福克纳小说《八月之光》解读

身份的焦虑:福克纳小说《八月之光》解读作者:李航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01期摘要:威廉·福克纳在《八月之光》中塑造了乔·克里斯默斯这样一个悲剧性命运的人物。

本文通过对乔从出生开始就成为孤儿到最后惨死在的种族主义分子屠刀之下的悲惨一生的分析,对黑人的悲惨处境寄予深切的同情,同时也无情地揭露了南方社会对黑人的极端歧视和残酷迫害。

作者有意让乔的黑人身份不明不白,他一生逃避黑人身份,却逃不出种族主义怪圈,最后走向灭亡。

通过乔身份的焦虑和自我认同感的匮乏,作者有力地批判了南方种族主义给黑人带来的灾难。

关键词:乔·克里斯默斯;身份焦虑;种族主义;南方社会中图分类号:I71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1-0203-02《八月之光》是福克纳发表的第七部长篇,也是最具有挑战性和解读性,被研究地最广泛的力作之一,也是他众多小说中篇幅最长的一部。

它发表于1932年10月6日,马上引起了评论界的注意,许多刊物立即发表了一系列好评,这一点从《星期六评论》、《时代》、《纽约先驱论坛报》上的相关评论中看出。

评论家们称赞它是一部“具有已婚寻常的力度和洞察力的小说,不论以什么标准来衡量都是一部杰作”。

福克纳在这本小说中“充满力度和驱动力地写作”,著名小说家詹姆斯·T·法雷尔在《纽约太阳包》上做出了这样的评价。

该书受到各方好评的原因恐怕是因为这部小说比《喧嚣与骚动》和《我弥留之际》等书来,写作手法更为传统或者说更容易阅读,而同时又明显具有福克纳作品所特的风格、创新和深度。

《八月之光》是一部反思南方的种族仇恨和加尔文教徒的道德堕落的浓烈炙热小说。

从福克纳的创作历程来看,这部小说是作者第一次正视美国南方的种族问题。

美国的种族问题一直是文学界乃至社会各界热议和高度关注的话题。

从20世纪开始,美国社会对种族主义的关注度更是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八月之光》社区的主题探讨

《八月之光》社区的主题探讨

《八月之光》社区的主题探讨作者:张红娟全赛虎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2010年第06期摘要:《八月之光》是福克纳最为重要的一部小说。

它的主题广泛,本文采用“细读”,分析文本,研究文本中所体现出的社区对于个人的影响,以及个人对于社区的种种力量的反抗和接纳,试图给现代人找出一条通往幸福的道路。

关键词:社区话语种族主义人性《八月之光》是福克纳最为丰富也是最为复杂的一部,它的主题广泛,涵盖了从种族主义,美国南部的历史、基督教、两性关系、对于个人身份的探询等等。

本文主要是探讨社区对于个体命运的影响。

美国南方腹地的文明是深深扎根于农业的文明,南方人过一种稳定、简单的生活,对于生活,基本上有比较相似的价值观。

农业社会和种植园经济形成了南方人浓重的社区观念。

一些评论家说北方是个人的联合体,而南方就是集体的联合体。

每个人都在社区里,不能逃避。

《八月之光》就是这样一部反映美国南方社会对个人影响的小说。

在小说中,有好几个人物,莉娜、乔、乔安娜一个接一个地来到了杰弗逊镇。

在某种程度上,他们都是外来者。

而这些人,只有莉娜被完全接受;乔安娜部分的被接受;而乔彻底被拒绝。

和他们相比,海托尔是最为幸运的。

他经历了三个阶段:欢迎,拒绝,接受。

他们都是外来者,过一种很离群的生活。

在这部小说中,家庭不能承担它所应有的功能。

克林斯布鲁克斯也指出了这一点,他还让我们注意到了这种特殊的环境,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这个在南方纵深仍然能够看见。

这种社会的结构很紧密,有共同的价值观,对于共同的文化无可置疑的一致接受。

然而,布鲁克斯不满足于仅仅指出这个社会的力量,他说那是一种积极的形势,而理想的状态应该是个人行为被评判。

乔和乔安娜受苦的原因不难找到,他们的到来都很悲惨,都死于暴力。

因为在这样的社会中,他们必须为了他们的位置而战斗。

而海托尔和邦奇都得救了,都找到了回归社会的路。

在布鲁克斯的解读中,他好几次提到了人物的异化,但是他从来没有考虑这种异化的根源,对他来说,社会中外来者都是越轨的人,他们都是柏拉图时代就被界定了。

自然人性的光辉_八月之光_中琳娜的原始性存在

自然人性的光辉_八月之光_中琳娜的原始性存在

自然人性的光辉)))5八月之光6中琳娜的原始性存在刘国枝,李佳莲(湖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62)y摘要:小说5八月之光6中的琳娜是一个饱含原始性的隐喻符号。

福克纳通过对意象来源进行解释,对琳娜的生活环境、服饰以及她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进行描绘,从静态层面上塑造了琳娜的原始性存在;通过琳娜的杰弗逊寻夫之行,福克纳把琳娜的自然人性与南方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异化人性进行对比,从动态层面上刻画了琳娜的原始性存在。

5八月之光6中的琳娜展现了自然人性的光辉,她的原始性存在不仅体现了作者保守主义的创作思想,而且表达了作者对南方以及整个人类社会的反思与批判。

关键词:原始;异化;南方社会;八月之光中图分类号:I71210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863(2005)04-0033-04威廉#福克纳(1897-1962)是美国20世纪最重要的现代主义小说家之一,是南方文艺复兴的集大成者。

作为一个现代主义小说家,福克纳的创作体现了现代派文学的重要特征)))/先锋精神与原始主义的结合0[1](P117)。

福克纳用多种现代派文学创作技巧,以位于南方的故乡小镇为背景,虚构了约克纳帕塔法县神话世界,作者创作思想中的先锋精神和原始主义在这个神话世界里达到了近乎完美的结合。

作为具有代表性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之一,创作于1932年的5八月之光6在创作技巧上再一次体现了先锋精神,通过运用割裂时间的技巧、多角度多线索叙事以及内心独白和意识流等现代主义创作手法,小说讲述了儿乎同时发生在杰弗逊城里的多个故事:身怀六甲的乡村姑娘琳娜不远千里只身来到杰弗逊城寻夫未果:受商业文明中功利主义原则支配的布朗为了追逐金钱而不惜出卖朋友、不惜抛弃忠贞的琳娜与新生的婴儿;沉迷于南方历史阴影中不能自拔的海托华因琳娜而开始以崭新的面貌面对现实生活;受种族主义、清教主义毒害的乔因杀死白人妇女而遭受私刑。

同现代主义小说家詹姆士#乔伊斯一样,福克纳小说创作的先锋精神里包含着浓厚的原始主义文化因素,体现着对人类原始生存状态的关注,这种关注的背后隐藏着独特而深厚的现实启示意义。

论福克纳《八月之光》的对照型结构

论福克纳《八月之光》的对照型结构

论福克纳《八月之光》的对照型结构
本文将探讨福克纳的小说《八月之光》中的对照型结构。

小说中有两个主要的对照型结构:一个是南方的贵族家庭和北方的工人阶级之间的对比,另一个是主人公乔·克里斯蒂安与他的妻子卡罗琳之间的对比。

首先,南方的贵族家庭和北方的工人阶级之间的对比是小说中最显著的对照型结构之一。

福克纳通过描述贵族家庭的生活方式和北方工人阶级的生活方式来展现两者之间的巨大差距。

贵族家庭的成员们生活奢华,他们有大量的金钱和土地,并享有特权和权力。

相比之下,北方工人阶级的生活则贫困、艰苦和令人沮丧。

福克纳通过对这两个社会阶层的描写,揭示了社会不平等的现实。

其次,乔·克里斯蒂安与他的妻子卡罗琳之间的对比也是小说中的另一个重要的对照型结构。

乔是一个忠诚、勤奋的人,他善良、诚实、有责任心。

相比之下,卡罗琳则是一个自私、虚伪的人,她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对乔的生活不关心。

福克纳通过这样的对比,揭示了人性中的善恶和真伪。

综上所述,福克纳在《八月之光》中运用了对照型结构,通过对比南方贵族家庭和北方工人阶级,乔和卡罗琳之间的对比来着重描绘了社会和人性的复杂性和不平等,这些对照型结构让小说更加深刻和有意义。

- 1 -。

后殖民视阈解读《八月之光》中的身份困境

后殖民视阈解读《八月之光》中的身份困境

后殖民视阈解读《八月之光》中的身份困境《八月之光》是一部关于印度独立运动的电影,通过讲述印度统一运动领袖苏巴斯·钱德拉·博斯的故事,揭示了印度人在身份上的困境以及取得独立的艰辛历程。

本文将从后殖民视阈出发,解读影片中展现的身份困境。

后殖民主义理论强调,在殖民化之后,殖民主义者离开了殖民地,留下了欧洲的政治、文化和经济影响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对于自身身份的认同问题变得愈加复杂。

影片中,博斯虽然是印度人,但是他曾经在英国接受教育,而在印度统一运动之前,他曾经是一名英国律师。

他的身份既属于印度,同时也属于英国。

这种矛盾导致了他在印度独立过程中的身份困境,他不仅需要在英国和印度之间找到平衡点,同时还需要在印度国内不同地区、不同派别之间运筹帷幄。

通过这样的方式,影片强调了后殖民主义思潮中“双重身份”或“混合身份”这一概念。

这种身份困境在印度这样的后殖民国家中特别明显,因为这些国家的文化、历史和政治脉络都是欧洲殖民主义的产物。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对于身份的认同问题变得愈加复杂。

而博斯的故事则通过这样的身份困境来反映印度自身在独立运动中的种种挣扎。

此外,影片还强调了后殖民主义文化学说中“其他化”的重要性。

在《八月之光》中,乡村和城市之间、印度人和英国人之间都存在巨大的文化差异,这些差异成为了独立运动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些文化差异是通过影片中各种场景的摆设来体现的:比如,影片中出现了印度宗教节日、民间传统艺术、以及英殖民者的社交场面等。

这些场景的交错并不让印度人和英国人的文化能够和谐融合在一起,而是更强烈地反映出其文化差异。

这种文化差异的存在,更加强化了人们对于身份认同的概念。

总之,影片《八月之光》通过展示博斯的身份困境,体现了后殖民国家在身份认同方面的复杂性。

这种身份困境不仅在印度,而是在整个后殖民世界中都存在。

通过理解这些身份困境,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后殖民国家的文化遗产,以及其中蕴含的复杂性。

身份的焦虑:福克纳小说《八月之光》解读

身份的焦虑:福克纳小说《八月之光》解读

Vol.37No.1Jan.2016第37卷第1期2016年1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 oc.S ci )身份的焦虑:福克纳小说《八月之光》解读李航(重庆交通大学,重庆400074)摘要:威廉·福克纳在《八月之光》中塑造了乔·克里斯默斯这样一个悲剧性命运的人物。

本文通过对乔从出生开始就成为孤儿到最后惨死在的种族主义分子屠刀之下的悲惨一生的分析,对黑人的悲惨处境寄予深切的同情,同时也无情地揭露了南方社会对黑人的极端歧视和残酷迫害。

作者有意让乔的黑人身份不明不白,他一生逃避黑人身份,却逃不出种族主义怪圈,最后走向灭亡。

通过乔身份的焦虑和自我认同感的匮乏,作者有力地批判了南方种族主义给黑人带来的灾难。

关键词:乔·克里斯默斯;身份焦虑;种族主义;南方社会中图分类号:I71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1-0203-02《八月之光》是福克纳发表的第七部长篇,也是最具有挑战性和解读性,被研究地最广泛的力作之一,也是他众多小说中篇幅最长的一部。

它发表于1932年10月6日,马上引起了评论界的注意,许多刊物立即发表了一系列好评,这一点从《星期六评论》、《时代》、《纽约先驱论坛报》上的相关评论中看出。

评论家们称赞它是一部“具有已婚寻常的力度和洞察力的小说,不论以什么标准来衡量都是一部杰作”。

福克纳在这本小说中“充满力度和驱动力地写作”,著名小说家詹姆斯·T ·法雷尔在《纽约太阳包》上做出了这样的评价。

该书受到各方好评的原因恐怕是因为这部小说比《喧嚣与骚动》和《我弥留之际》等书来,写作手法更为传统或者说更容易阅读,而同时又明显具有福克纳作品所特的风格、创新和深度。

《八月之光》是一部反思南方的种族仇恨和加尔文教徒的道德堕落的浓烈炙热小说。

从福克纳的创作历程来看,这部小说是作者第一次正视美国南方的种族问题。

通过《八月之光》的人物对比解读福克纳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通过《八月之光》的人物对比解读福克纳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通过《八月之光》的人物对比解读福克纳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作者:刘瑛来源:《文学教育》2016年第03期内容摘要:作为美国南方文学的代表人物,福克纳始终关注家乡的生态发展、关心南方女性的生活环境和人文环境,并在作品里表达了自己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在《八月之光》中,读者采用对比的方法,可以解读作者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关键词:八月之光福克纳生态女性主义作为美国南方文学的代表人物,福克纳始终关注家乡的生态发展、关心南方女性的生活环境和人文环境,并在作品里表达了自己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在《八月之光》中,通过从外表描写、情感经历、命运结局等方面将两位女性人物进行对比,读者得以解读福克纳的女性生态主义思想。

一.外表描写的对比生态女性主义相信女性与自然有极大的亲近性,妇女生来就与自然有着亲切感,总是希望与自然和谐相处,女性可以自然化,自然也可以被女性化。

因此自然被视为一个养育万物的母亲,妇女则常常被比作孕育生命的大自然。

小说伊始,映入读者眼帘的是行走在路上的莉娜·格罗夫:穿着没有式样的褪色的蓝布衫、戴着褪色的蓝遮阳帽,赤着脚,没有穿袜子,手里拿着扇子和行李包,扇子沿边整整齐齐地镶了一圈同帽子和衣裙一样的蓝布。

虽然由于怀孕身子笨重,但即使经过了四周的长途跋涉,始终神态安详,“一张年轻快活的面孔,诚挚友好而又机灵。

”(福克纳,2008:7)莉娜的形象简单、朴实,这个来自乡村的姑娘,生活经历简单,没有受过什么教育,没有见识过现代社会的文明,更没有被现代工业文明侵染。

在寻找“丈夫”的路途上,她总是乐观自信,带着一种内心澄明的安详与平静,就如她的外表,使人觉得凝重踏实。

她的形象仿佛是大自然的化身,负荷的身孕象征着大自然潜在的篷勃生机;沉静的神态象征着大自然宽厚淳朴的胸怀和女性的坚韧品质;朴素的衣着象征着大自然提供给人类的原始资源,虽然简朴却足以维持基本的生活需要。

树林的深处,一座孤零零的老房子里,住着乔安娜·伯顿---一个中年未婚女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敌人 , 甚至憎恨自己脚踏的大地, 憎恨 自己新陈代谢所必 不可少的空气 , 憎恨一切与 自然有关的事物。而男主人公 乔催马去和情人私奔时 , 同样也不顾老马的精疲力竭 , 挥动 帚柄频频敲打马的臀部 , 迫使它噔噔疾驰 。当马累得连快 步行走都困难 , 一次呼吸一声呻吟时 , 乔鞭棍敲打的速度却
主 的 自然 生态 , 以人类社 会 的政治 、 济 生活 为主 的 社会 生 经
确的 , 否则就是错误的” 。然而, 八月之光》 不少人 在《 中, 却坚持认为只有人才是高等的、 有智慧的, 自然是低等 的、
没有 目的与智慧的 , 理应受到人类的统治和 支配。例如 , 当
布朗摆脱 自然女儿莉娜从树林里钻出来时 , 他发 自内心地 憎恶出现在眼前的每棵树 、 每片叶, 仿佛它们都是站在面前
个宇宙。生态整体主义一直都很强调整体及整体内部的联 系, 绝不把整体内部的某一部分视为整体的中心④, 因为一 切“ 有助于维持生命共同体的和谐、 稳定和美丽的事就是正
作为一种探讨文学与 自然环境之关系的批评, 生态批
评 是在 生态 主义 、 别 是 生 Nhomakorabea整 体 主 义 思想 指 导 下 探 讨文 特
态, 也包括以人的内在情感生活与精神生活为主的精神生
态④。在生态整体的内部, 每个组成部分 、 每一物种直至每

个体之间以及他们与整体之间都是一种密不可分的和谐
关系。在生态整体的 自然子 系统中 , 自然规律的调解是保 持和谐关系的主要方式 ; 而在人类社会这个子系统中, 则需
要依据平等 、 正义等普适性原则协调人与人、 种族与种族、
海 外 文 坛 ・当 文 坛 ・ 1. 代 201 2
《 月 之 光 》的 生 态 解 读 八
曹曦颖
摘 要 :八月之光》 《 是福克纳的一部杰作, 该作 品生动刻画 了一幅 自然生态、 社会 生态、 精神生态
失衡 的 画卷 。 因此 , 文章 拟 以生态整 体主 义 思想为理 论基 础 , 剖析 作 品 中生态失 衡 的危机 世 界 , 掘 生 挖 态 失衡 的社 会 文化根源 , 而揭 示作 品所 寓意 的生态和谐 之希 望 。 进
性别与性别等之间的关系。协调好这些关系是生态整体这 个母系统协调稳定地持续存有的保证 。因此, 生态整体主 义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 , 强调人类子系统 内部关 系对
在增加 。当马累得忽然倒向街边 、 无法动弹时 , 乔愤恨地拖 它的头、 揍它 , 甚至当马仍无动静时 , 他更近一步靠着马 , 用 木棍一个劲敲打马头 。打断棍子后 , 他又继续用断棍击打 , 直到最后, 也许他意识到再打马也不会痛苦, 也许他的胳膊 打软 了 , 他才霍地转过身 , 头也不 回地离开马儿丧命的地
的重大影响 。以生态整体主义思想来探究《 八月之光》 , 我们发现它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生态失衡的危机世界—_人
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已经恶化 , 人与自然 、 人与人之间陷
入不和谐的境地 , 自身的内在情感生活与精神生活也濒 人 临崩溃。
纳以往的其它作品④。国内外学者主要从原型批评、 存在
关键词 :八月之光》 福克纳; 《 ; 生态整体主义; 生态失衡; 生态和谐

《 月之光》( ih i A g s 是美国著名作家、 八 L tn uut g ) 诺贝 尔奖得主威廉 ・ 福克纳( l m Fuke) Wii al r的一部杰作。该 l a n
作品无论在情节 、 篇幅 , 还是主题范围方面 , 都超过 了福克
发展 、 类 中心主 义 、 教思 想与种 族主 义 的影 响 以及 过去 人 清 辉煌 的沉重 负担 等 等 。
沃的原始土地, 益膨胀的机械文明破坏了原始的 自然生 日 态, 忽视了生态整体利益的人类自掘坟墓 , 破坏了 自身赖以 栖息的自然环境。
源, 进而揭示作品所寓意的生态和谐之希望 。

生态失衡的危机世界
其次 八月之光》 《 中的人与 自然已经陷入不和谐的境 地。在此 , 自然是指除人以外的所有其他生物 、 地球乃至整
方, 仿佛这匹马从未存在似的。在乔的心中 , 他就是马的中
于母系统的平衡稳定的重大作用 , 也强调人与人关 系的改 善等人类子系统内部关系的改善对整个生态系统生死攸关
《 月 之 光 》的 生 态 解 读 八
心、 上帝 , 以随意 处置 它 的命运 。 可
如何影响地球生态 ” 的批评@, 生态批评的使命就是要揭示 文学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态危机 的社会文化根源 , 就是要 探究人类的思想、 文化 、 科技 、 生产和生活方式、 社会发展模 式如何影响 、 甚至决定了人类对 自然的恶劣态度和竭泽而 渔式的行为。 要找 出生态危机的根源 , 我们就“ 必须将环 境问题放 到 更 广 更 深的 历 史、 会 和 文化 背 景 中 去思 社 考” 。以此来观照《 八月之光》 中所展现的生态危机 , 我们 不难发现其生态失衡的根源就在于 : 工业机械文明的盲 目
学与 自然关系的文学批评。 ②生态整体主义思想是一种 “ 绿
色的思考” 其核心是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最高价 ④, 值, 把是否有利于维持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 、 和谐 、 稳定、 平衡和持续存在作为衡量一切事物 的根本尺度, 作为评判
人类生活方式 、 科技进 步、 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终极 标 经 准④。生态整体主义视角下的生态整体既包括 以自然界为
主义、 解构主义 、 文化批评等角度对该作品与基督教的关
系、 作品中的种族主义主题、 创作手法 、 人物塑造等进行了 探讨, 但迄今还罕有学者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对该作品进行
研究。因此 , 本文拟以生态整体主义思想为理论基础 , 剖析 作品中生态失衡的危机世界, 挖掘生态失衡 的社会文化根
首先 ,八 月之光》 《 中多恩厂附近那个偏僻小山村 的松 林已快砍伐殆尽 , 只剩下遍地树桩和一片萧飒 、 肃静又荒凉 的田野 。在福克纳笔下 , 目发展的工业城镇“ 盲 蚕食” 了肥
如何影响地球生态的批评生态批评的使命就是要揭示再次小说中人类子系统的内部关系也大多冷淡隔文学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态危机的社会文化根源就是要不仅黑人与白人之间情人与情人之间夫妻之间朋友探究人类的思想文化科技生产和生活方式社会发展模之间关系疏离冷漠甚至有着血缘关系的父女之间祖孙式如何影响甚至决定了人类对自然的恶劣态度和竭泽而之间也人情淡漠疏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