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镇中吴二珠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第四单元教学设计溧阳市戴埠初级中学周瑞一、单元学习目标1、了解小说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生活的基本特征。
2、学习课文描写人物的多种方法,能根据小说对人物的描写概括人物性格。
3、体会不同风格小说的特点4、了解市场新产品调查的基本方法,组织或参与一次调查活动。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2课时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孔乙己》2课时《范进中举》1课时《口技》2课时《变色龙》1课时《窗》1课时诵读欣赏1课时综合实践活动3课时三、教学设想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新的课程、新的理念,促使我们语文教学必须以新的姿态,新的面貌来迎接新的挑战。
小说的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各种表达方式,更重要的是通过引导学生对小说的艺术形象的分析,达到使学生认识生活,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的目的。
本单元课文除《窗》外,篇幅均较长,人物较多,情节较复杂,所涉及的知识面较广,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教师应善于寻找阅读的突破口,提供探究的平台,化繁为简,优化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效率。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单元整体学习三、学习评价:第二课时《孔乙己》(1)学习目标:1.能梳理小说情节,理清写作思路。
2.学习“矛盾分析法”,分析、把握人物性格。
3.能结合小说反映的时代,探究造成人物命运的原因,把握文章的主题。
课前学习:1.疏通字词,能流畅朗读课文。
2.了解作者情况及本文写作背景。
课堂学习:二、感知课文三、探究文本:课后学习:阅读课文,勾画出描写孔乙己的句子。
第三课时《孔乙己》(2)课堂学习:一、导入:课后学习:孔乙己的最终命运将如何?请续写小说。
第四课时《范进中举》学习目标:1.通过自读自悟,训练学生的评价和感悟能力。
2.通过合作探究,分层解读,培养学生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全面深入地解读人物,探究宗旨的能力。
人教版必修二《向心力》教案设计

《向心力》教学设计【设计思想】教育以人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去探究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从动力学的角度研究匀速圆周运动的,这部分知识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好圆周运动的关键点,学好这部分知识,可以为后面的天体运动和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打好基础。
教材的编排思路很清晰,先是从身边的事例出发,让学生体验到做圆周运动的物体需要有一个指向圆心的力,从而引出向心力的概念。
由于上一节中,已经从一般性的结论入手,利用矢量运算,在普遍情况下得出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方向指向圆心的结论,进一步得到了向心加速度的大小。
于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就可以得到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合外力方向和大小,即向心力的大小和方向。
接着,教材为了让学生对向心力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设计了“实验”栏目──“用圆锥摆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
实际上,这个实验除了要验证向心力表达式之外,另外一个目的就是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向心力不是一个新的力,而是一个效果力”,也即让学生初步学会分析向心力的。
与过去不同的是,本节中又讨论了变速圆周运动和一般的曲线运动。
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从生活实际出发,在更广阔的背景下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情况下物体将做匀速圆周运动,什么情况下会做变速圆周运动。
以及知道如何处理一般曲线运动的方法。
【学情分析】(1)思维基础根据新课程教学理念,从高一第一学期开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重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学生已经初步有了探究事物的一般方法,即“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的思维方法。
因此,本设计中就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激励学生自己提出想要研究的问题。
(2)心理特点依据20世纪最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可知高一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是由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也是由直观认识向逻辑推理、实验推理过渡阶段,因此在教学中,要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本节课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设计。
2017智慧课堂创新奖评审十大精选醍摩豆TPC教学教案

2017智慧课堂创新奖评审十大精选醍摩豆TPC教学教案IRS中学组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十八中学李雁示范学科:八年级语文《民俗风情》1.教学理念与方法简介1.教材说明《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阅读课文,作者汪曾祺。
本单元课文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的文章生动丰富,趣味盎然。
《端午的鸭蛋》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属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民俗风情,悠然恬淡的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对故乡的热爱。
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能让我们了解民风民俗,更能唤起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品味出日常生活中的趣味及其中蕴含的文化底蕴。
2.教法说明为了使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①交流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②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针对学生特点,我将用饱含深情的语言、问题等充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
③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反复读,感悟本文平淡自然的语言中所包含的丰富情感。
3.科技应用说明在这节课中不仅有小组合作式学习,还有多维交互的混合式学习。
我将IRS即时反馈、挑人、抢权、计时器、计分板和智慧助教照片推送展示功能等智慧课堂技术手段运用到本堂课中,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准定位,回收课堂数据分析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智慧课堂的运用,不但体现教师的引领价值,更是真正实现了学生学习的多元化和自主性。
4.教学模式通过一组传统食物的图片,让学生猜猜是哪些节日(春节,元,欣赏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
本环节设计体现了课标中规定的“语文课程要联即时反是导学案中的问3在学生写作时,我使用智慧助教照片推送展示功能拍下了好的文章幷投射到屏幕上,方便学讲5.醍摩豆TPC教学活动(教案)设计。
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中学高中语文《逍遥游》教案 苏教版必修

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中学高中语文《逍遥游》教案苏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逍遥游》的文意和主旨。
(2)能够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技巧。
(3)能够鉴赏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2)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分析和讨论问题的能力。
(3)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由和逍遥的向往,理解其中的人生哲理。
(2)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3)提高个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逍遥游》的文意和主旨。
(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技巧。
(3)鉴赏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古汉语用法。
(2)文章的深层含义和人生哲理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庄子及其思想。
(2)介绍《逍遥游》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生僻词汇和古汉语用法。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技巧。
(2)分组讨论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4. 探究学习:(1)让学生探究文章的深层含义和人生哲理。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5.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翻译并背诵文章中的一段话。
2. 写一篇短文,谈谈对文章中的人生哲理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是否深刻,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有无需要改进的地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的准确性以及与同学的互动情况。
2. 作业评价: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翻译、背诵和短文写作。
3. 单元测试评价:通过单元测试来检测学生对《逍遥游》文意、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必修5教案:6逍遥游2

难点
1、说出重点文言词语含义。
2、说出文早中涉及到的典故及作者 用意
依据:学生文言基础比较溥弱,文言 翻译是考试得分弱项。
学习
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准确翻译1段课文。
2、说出重点文言字词含义。
3、背诵第二段
二、思维能力
形成初步的文言语感,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理由:
本课的 教学重 占
做
1、第1段重点文
3、板书典故。
词语和句子。
学习、
议
言词语和句子
4、补充提问。
3、借助书下注释
小组
讲
学习。
(举一反
或查工具书写出
合作
评
2、涉及到的典故
三)
在古文本上词语
学习
3、背诵第1段
含义。
的积
3、小组互相提
极性。
问、补充。
4、找出典故
5、总结运用典故
的用意。
1、总结本课知识。
1、总结语段重
1、回忆当堂所
做答。Βιβλιοθήκη 答。对本课所标选择)
2、公布答案。
2、同桌互批。
学的掌握
检
3、展示优等
3、订正答案。
情况
测
生考试本。
4、评价学生
作答结果。
6布
1、朗读第2,3段课文三次,(同桌检查并签字)结合书下注释疏通
3分钟
置下
大意,在文中标注理解上有难度的字词(要求有痕迹)。
节课
2、在古文本上与出一段的翻译。(课代表检查)
示,课代表协助
老师检查完成情
验收学生 自主学习 的结果并
5分钟
【统编版新教材】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第上册第耳单元第5.2课《五石之瓠》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5.2课《五石之瓠》教案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五石之瓠》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的第二篇文章。
本篇课文选自《庄子•逍遥游》,文章中惠子仅从日常使用的层面上考虑大葫芦的功用,而庄子则超越了世俗经验的束缚,指出了大葫芦的独特价值。
这也正体现了庄子擅长从常人认为没有价值的事物中发现价值的特点。
学习这篇文章时,要结合《庄子》的相关知识及庄子的思想主张,体会其擅长借助寓言,婉曲达意,以增强说理的趣味和效果的艺术特色。
教学目标1、翻译庄子的《五石之瓠》,注意积累文言常识。
2、庄子不仅从日常使用的功用上考虑大葫芦的使用价值,而且超越了世俗的眼界,指出了大葫芦的独特价值,我们要学习庄子善于从别人认为没有价值的事物中发现价值的境界。
3、庄子善于用设喻的方法,采用寓言的形式来说理,表现其独特的思维方式。
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注意积累文言常识思维发展与提升:自读自译课文,提高文言文的自学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庄子不仅从日常使用的功用上考虑大葫芦的使用价值,而且超越了世俗的眼界,指出了大葫芦的独特价值,我们要学习庄子善于从别人认为没有价值的事物中发现价值的境界。
文化传承与理解:庄子善于用设喻的方法,采用寓言的形式来说理,表现其独特的思维方式。
教学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自学与教师的点拨相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庄周梦蝶,知鱼之乐,一个个寓言故事陪伴着我们长大。
今天,让我们从表面向深层次进行探讨,一起来学习庄子的哲学智慧。
让我们一起学习《五石之瓠》。
二、知识链接:1.《逍遥游》是战国时期哲学家、文学家庄周的代表作,被列为道家经典《庄子·内篇》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可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
此文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作者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文章先是通过大鹏与蜩、学鸠等小动物的对比,阐述了“小”与“大”的区别;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无论是不善飞翔的蜩与学鸠,还是能借风力飞到九万里高空的大鹏,甚至是可以御风而行的列子,它们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从而引出并阐述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道理;最后通过惠子与庄子的“有用”“无用”之辩,说明不为世所用才能“逍遥”。
[讲解]语文:第25课《短文两篇》教案(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docx
![[讲解]语文:第25课《短文两篇》教案(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docx](https://img.taocdn.com/s3/m/9e0682bb783e0912a3162a0b.png)
25.短文两篇一、 所在单元(第五单元)二、 授课学时二课时三、 教学冃标理解课文人意,学习积累文言词语;背诵《夸父追H 》: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多角度理解文章内涵。
四、 教学手段与方法自主、探究、协作五、 教学准备学习资料:《山海经》,书名,18篇。
作者不详,各篇著作时代亦无定论,近代学者多认为不出一时 一人Z 手,其中14篇是战国时作品,《海内经》四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
内容主要为民间 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 的神话传说。
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
其 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
晋郭璞作注,并为《图赞》,今图佚而赞存;其后 考证注释者有清代毕沅《山海经新校疋》和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 等。
基础过关给下列划线字注音:饮于河、渭(wei ) 2、解释下列划线字:逐走(跑)未至(到达)弃其杖(他的) 3、文学常识填空《夸父追H 》选口《山海经•海外北经》,“逐日”是追赶太阳Z 意。
弃其杖(zhdng )饮于河(到)(黄河) 道渴而死(表修饰) 化为邓林(桃林)“夸父逐Fl”是一个成语,现在多比喻决心大或口不量力。
六、教学过程(一)(课文内容把握。
《夸父逐H》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
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
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二)探究品味文章内容。
怎么看待夸父敢于“与H逐走”?表现夸父的宏大志向,巨大的力量、气魄(从神话故事的特点的角度理解其积极意义);自不量力(消极方面)。
对《夸父逐口》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夸父是古代人们想彖中的一个英雄,他神奇、力大无比,喝干黄河、消水两条大河仍不解渴。
他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不仅表现他本领大,更丰富了这个英雄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廿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中学高中语文《逍遥游》教案 苏教版必修

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中学高中语文《逍遥游》教案苏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逍遥游》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子和段落,理解其深刻的含义。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进行文学鉴赏和批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讨论、辩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他们能够正确面对人生选择和挑战。
二、教学重点1. 课文《逍遥游》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 分析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子和段落,理解其深刻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的解释和理解。
2. 对课文中的哲学思想和人生观的深入理解和探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分析课文的主题和结构。
2.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辩论,提高他们的语文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实践法: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培养他们的语文应用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庄子》的相关内容,激发学生对《逍遥游》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标记出难点词语和句子。
3. 讲解难点:讲解难点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意义。
4. 合作学习: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课文的主题和结构,分享学习心得。
5. 课堂互动: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辩论,提高他们的语文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6. 写作练习: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进行文学鉴赏和批评。
7.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反馈,指导他们进行课后学习。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通过对学生的评价,了解学生对课文《逍遥游》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以及他们的语文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逍遥镇中吴二珠
时间
第七周
课型
两课时
内容
1、50米全程跑;2、游戏:大门与小门
目的
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发展人体各个部位的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姿势和集体精神风貌具有很好的作用。
发展学生快速奔跑的能力,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精神和集体的意识。
顺序
教学内容
场地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数
时
强
准
备
部
分
一、课堂常规:
2、分组练习。
3、动作一致,精神饱满。
3-4
18
中
顺序
教学内容
场地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数
时
强
基
本
部
分
难点:动作的准确性和优美大方。
二、游戏
(大门与小门)
规则:
1、追者只能拍人,不许堆人,拉人。
2、钻城门的人要迅速,敏捷。
1、教师讲解游戏的方法和规则。
2、教师做正确的示范。
3、教师正确评定胜负。
1、学生认真听游戏的方法和规则。
1、体委整队、师生问好、报告人数、检查服装。
2、宣布课的内容和任务。
二、准备活动:
1、队列练习;
2、小型徒手操;
3、专项准备活动;
组织:
×××××
×××××
×××××
×××××
◎
四列横队,体操队型
1、教师语言要清晰。
2、教师讲解课堂要求和任务。
3、教师讲解徒手操的动作和要求。
4、师生一同练习。
1、学生站成四列横队。
2、学生练习。
3、分组比赛。
2-3
10
中
结
束
部
分
一、放松;
二、小结;
三、下课
1、教师总结本次课的情况。
2、下课。
1、认真听讲情绪饱满。
2
设
计
教
学
回
顾
2、学生认真听队列的要求。
3、师生一同练习。
4、动作一致,精神饱满。
1
1
2
1
10
小
基
本
部
分
一、50米全程跑
重点:起跑反应要快,后蹬有力。
难点:起跑后,上体保持前倾,前摆不宜过高。
1、教师讲解动作要求和方法。
2、教师做完整的正确的示范。
3、教师个别指导。
4、找好学生做表演。
1、学生认真听动作要领和方法学生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