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下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法--北京市东三乡之“反规划”案例

合集下载

基于景观安全格局分析的生态用地研究_以北京市东三乡为例_俞孔坚

基于景观安全格局分析的生态用地研究_以北京市东三乡为例_俞孔坚

基于景观安全格局分析的生态用地研究*———以北京市东三乡为例俞孔坚 乔 青** 李迪华 袁 弘 王思思(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北京100083)摘 要 借助较为成熟的景观安全格局理论和方法,根据自然、生物和人文过程的分析,可判断和规划对某种生态过程具有战略意义的景观安全格局,即维护某种生态过程的最小生态用地(包括格局和面积).本研究从土地的地表属性和空间属性2个方面界定了生态用地的概念,将其定义为: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对维护关键生态过程和提供生态系统服务具有重要意义的生态系统(土地单元)及其空间部位.以北京东三乡为例,分析了基于雨洪管理和生物保护需求的生态用地,得出该区低、中、高3种安全水平下的生态用地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0.4%、31.1%和48.6%.结果表明,基于关键生态过程的景观安全格局分析是生态用地定量研究的有效方法,该方法对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关键词 生态用地 景观安全格局 土地利用规划 北京东三乡文章编号 1001-9332(2009)08-1932-08 中图分类号 Q 149 文献标识码 AE c o l o g i c a l l a n d u s e i n t h r e e t o w n s o f e a s t e r n B e i j i n g :Ac a s e s t u d y b a s e d o n l a n d s c a p e s e c u r -i t y p a t t e r n a n a l y s i s .Y UK o n g -j i a n ,Q I A OQ i n g ,L I D i -h u a ,Y U A NH o n g ,W A N GS i -s i (G r a d u -a t e S c h o o l o f L a n d s c a p e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P e k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B e i j i n g 100083,C h i n a ).-C h i n .J .A p p l .E c o l .,2009,20(8):1932-1939.A b s t r a c t :W i t h t h e w e l l -d e v e l o p e dt h e o r y a n d m e t h o d o l o g y o f l a n d s c a p e s e c u r i t y p a t t e r n ,a n d b y t h e a n a l y s i s o f n a t u r a l ,b i o l o g i c a l ,a n d c u l t u r a l p r o c e s s e s ,i t 's p o s s i b l e t o j u d g e a n d p l a n t h e l a n d -s c a p e s e c u r i t y p a t t e r n o f d e f i n i t e e c o l o g i c a l p r o c e s s ,i .e .,t o m a i n t a i n t h e m i n i m u me c o l o g i c a l l a n d u s e o f t h i s e c o l o g i c a l p r o c e s s b o t h i np a t t e r n a n d i n a r e a ,w h i c h i s o f s t r a t e g i c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F r o m t h e a s p e c t s o f l a n d c o v e r a g e a n d s p a t i a l q u a l i t y ,t h i s p a p e r d e f i n e d t h e e c o l o g i c a l l a n d u s e a s t h e e c o s y s t e m(l a n d u n i t )a n d i t s s p a t i a l p o s i t i o n t h a t h a v e i m p o r t a n t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i n s a f e g u a r d i n g c r i t i -c a l e c o l o g i c a l p r o c e s s e s a n dp r o v i d i n gc r i t i c a l e c o s y s t e m s e r v i c e s .T a k i n g t h r e et o w n s i ne a s t e r n B e i j i n g a s a ne x a m p l e ,t h e e c o l o g i c a l l a n du s e b a s e do ns t o r m w a t e r m a n a g e m e n t a n db i o l o g i c a l c o n s e r v a t i o n w a s a n a l y z e d .I n t h e s t u d y a r e a ,t h e e c o l o g i c a l l a n d u s e a t l o w ,m e d i u m ,a n d h i g h s e -c u r i t y l e v e l s o c c u p i e d 20.4%,31.1%,a n d 48.6%o f t h e t o t a l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i n d i c a t i n g t h a t t h e l a n d s c a p e s e c u r i t y p a t t e r n a p p r o a c h b a s e d o n c r i t i c a l e c o l o g i c a l p r o c e s s e s w a s a n e f f e c t i v e t o o l i n t h e q u a n t i t a t i v e s t u d y o f e c o l o g i c a l l a n d u s e ,h a v i n g i m p o r t a n t r e f e r e n c e v a l u e f o r u r b a n a n d l a n d p l a n -n i n g .K e y w o r d s :e c o l o g i c a l l a n du s e ;l a n d s c a p es e c u r i t y p a t t e r n ;l a n du s ep l a n n i n g ;t h r e et o w n s i n e a s t e r n B e i j i n g C i t y .*北京市国土资源局朝阳分局委托项目(北京市东三乡土地利用规划)资助.**通讯作者.E -m a i l :q i a o 1979@126.c o m 2009-01-13收稿,2009-06-10接受. 自然生态系统及其生态过程可为人类提供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和效用,维持与保育生态系统服务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1-2].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具有调节功能、生命支持功能、生产功能和审美启智功能等[3-4],但长时间以来,生态系统功能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并因此导致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尤其是在当今中国的快速城市化过程中,自然生态系统提供服务的能力面临着严重损害.在此背景下,一个很中国化的概念———“生态用地”被提出(在国际学术语境中,“生态用地”一词本身并应用生态学报 2009年8月 第20卷 第8期 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A p p l i e dE c o l o g y ,A u g .2009,20(8):1932-1939DOI :10.13287/j .1001-9332.2009.0306没有多大意义,因为没有一种用地是没有生态意义的.但因为在中国语境下,“生态”已被用来作为土地规划的一种特殊用地提出来,而且成为官方文件的术语,因此有必要给予界定和澄清,以便在规划实践中能得到准确应用),之后,众多学者从不同的专业背景和不同研究目的入手,对其展开了大量研究,并认为区域和城市中保留一定的生态用地对于维持生态系统平衡、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5-6].但迄今为止,相关研究中对生态用地的概念还存在较大分歧,生态用地的相关研究方法也并不成熟.为此,本文在生态用地概念辨析的基础上,从景观生态学的途径探讨了生态用地的定量分析方法,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上的借鉴.1 生态用地研究框架的建立1.1 生态用地的概念与内涵2000年,国务院发布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发[2000]38号)》中首次提到了“生态用地”,原文中没有给生态用地明确的定义,但从土地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提出生态用地是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草地、林地和湿地等,并指出“大中城市要确保一定比例的公共绿地和生态用地”.此后,众多学者在此基础上从不同的专业背景和研究目的出发,发展了生态用地的概念和内涵[7-11].其中,关于生态用地的区分主要有2种观点:一种观点主张从土地类型上来区分,认为提供自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土地都可以被视为生态用地,包括农田、林地、草地、水域和沼泽等在内的、地表无人工铺装的、具有透水性的地面都可以算做生态用地的范畴;另一种观点主张从土地的主体功能来区分,对于以经济产出为核心目的的农业生产用地(如耕地、养殖水面等)不作为生态用地[12].本研究认为,对于第1种观点,即使在中国语境中,生态用地的概念也过于宽泛,如此则无法突出生态用地的重要性,不利于研究成果在土地管理和生态保护等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因此,本文赞同第2种观点,即以土地的主体功能来定义生态用地,但目前此定义还存在严重不足,即它强调土地功能与土地类型有关,而忽略了空间位置对土地生态功能的影响.本文立足于土地管理和生态保护的目标,从景观生态学“空间格局对于过程具有重要影响”[13]的基本原理出发,将生态用地定义为: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对维护关键生态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的生态系统(土地单元)及空间部位.其涵义可从以下方面去理解:1)生态用地对提供生态系统服务具有关键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森林、草地、湿地、荒漠、苔原和冰川等类型.其中,自然型生态系统及半人工型生态系统在提供生物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文化服务等多个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14].理论上讲,地球上任何一块土地都有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但在土地资源短缺与城市发展扩张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的背景下,生态用地指土地规划分类中有别于农业、工业和城市建设等其他用地的土地类型,它是区域或城市中一个网络状的空间体系.其特殊之处在于生态用地对提供某种生态系统服务具有关键的、不可替代的作用.2)生态用地具备“垂直”和“水平”两重属性.“垂直”属性即地表属性,指生态用地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地类型,一般以具有较高自然功能的土地为主,如湿地、林地、草地等,但并不排斥耕地及其他人类影响下的土地类型.“水平”属性即土地的空间属性,根据景观生态学中过程和格局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生态用地要想提供高效的生态系统服务,应该具备完整的、优化的景观空间格局.因此,生态用地研究决不仅是“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空间格局和“质”的问题.3)生态用地研究的目标是维护不同尺度上的生态安全.保留一定的生态用地对于维护国土、区域或城市自身生态系统健康、改善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0].根据生态安全的涵义[15],生态用地至少要实现2个层次的目标:维护现有景观过程的完整性,保证生态系统服务的可持续性;防止生态系统退化带来的各种生态问题,避免因此阻碍人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2 生态用地的界定和评价方法根据研究角度不同,生态用地的研究方法可分为两类:1)从土地供给的角度,研究现状土地所能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2)从生态需求的角度,研究特定目标下对生态用地的需求.本研究采用后者,即针对特定的生态服务需求和生态保护目标,探讨生态用地的数量和空间格局.1.2.1方法论:“最小-最大约束途径”与最小生态用地 如何确定生态用地的规模和数量是生态用地研究的关键,也是生态规划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生态用地的规模,一般有2种途径:“最大-最优化途径”,即寻求生态最优化;“最小-最大约束途径”,即19338期 俞孔坚等:基于景观安全格局分析的生态用地研究———以北京市东三乡为例 防止最坏生态事件或最高损失的发生[16].生态用地研究面向于区域可持续发展,致力于促进自然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生态用地研究绝非环境决定论,不可能用生态最优化途径去分析.本文基于“最小-最大约束途径”,通过生态用地的保留,在一定安全水平上最大限度地避免可能发生的生态问题,该途径强调最低限度的生态结构对于整体生态系统服务的贡献.为此,相关研究需强调生态用地的“最小”概念,即通过最少保护实现最大功效,以便在有限的土地上尽可能地为城市发展留足空间,同时提高相关研究的现实意义,更好地为土地管理、城市规划和生态保护服务.需要注意的是,最小生态用地的数量和格局并不是唯一固定的,而是根据区域生态特征和城市发展需求等多方面因素综合确定.在不同的安全标准和不同的发展目标下,最小生态用地可以有不同的数量和格局.1.2.2理论基础:景观安全格局 景观安全格局(l a n d s c a p e s e c u r i t y p a t t e r n ,S P )是景观生态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和方法,它强调格局与过程的关系,指出景观中存在着一个由关键性的景观元素、位置和空间联系组成的潜在空间格局,该格局对于控制某种生态过程具有重要意义[17-19].通过对生态过程潜在的空间分析,可以判别和设计景观安全格局,从而实现对生态过程的有效控制.景观安全格局及其空间分析方法为生态用地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17-19].据此,本文将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特定景观过程所需要的土地及其空间格局作为针对该过程的生态用地,通过保护格局来维护生态过程的完整性,保障生态系统服务的发挥.1.2.3研究框架 基于景观安全格局分析的生态用地的研究框架主要包括3部分(图1).1)关键生态过程的识别.在生态现状调查的基础上,识别区域内关键生态过程.一般而言,土地主要的生态过程包括地表水文过程、生物物种空间运动、风的流动和灾害扩散过程等,这些关键的生态过程是生态用地研究的子目标.2)景观安全格局分析.针对具体目标,如防洪排涝、水源涵养和生物保护等,逐一进行景观安全格局分析.目前,景观安全格局研究中已形成了较完善的基于R S /G I S 的空间分析方法和技术体系,研究结果同时包含土地的数量和格局2个属性.3)生态用地的规划.综合分析基于各种生态需求的景观安全格局,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确定最小生态用地的数量和空间分布.同时,生态用地规划还要图1 基于景观安全格局的生态用地研究框架F i g .1 F r a m e w o r ko f e c o l o g i c a l l a n dr e s e a r c hb a s e do nl a n d -s c a p e s e c u r i t y p a t t e r n .强调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恢复[20],在原生生态系统的基础上,逐步恢复退化的生态系统,尤其是与人类关系密切的生态系统.2 研究地区及数据来源2.1 研究区概况北京市东三乡(朝阳区的金盏乡、崔各庄乡和孙河乡)地处北京市朝阳区东北部,位于北京市第二道绿化隔离带范围内,总面积116k m 2.该区一方面担负着城市中心区与顺义新城之间生态屏障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温榆河生态文化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作为城乡过渡地区,东三乡受到未来北京市中心城区向外扩张的强烈影响,将导致本区内未来的人口增加,土地结构和区域生态功能也必然会发生较大的改变.对于这样一个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用地矛盾突出、发展势头强大的区域进行生态用地规划,具有引导城市建设空间发展、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进行中的中国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也具有示范作用和理论意义.2.2 数据来源与处理本研究采用的数据主要包括研究区的S p o t 影像图(2006年)、地形图(1∶1000)、土地利用图(2006年)、温榆河河道断面图以及相关的社会统计数据.所有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数据均通过投影变1934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20卷换、格式转换等数据预处理,统一采用G a u s s K r u g e r 投影和G C S B e i j i n g 1954地理坐标系统,格式为G r i d ,栅格大小为30m×30m .3 结果与分析3.1 基于单一生态过程安全格局的生态用地分析根据北京市东三乡地理区位、社会经济和生态保护的要求,该区生态用地应重点提供防洪排涝、维持生物多样性、涵养地下水源和保护乡土景观等生态系统服务.本文仅以雨洪管理和生物保护的生态需求为例,对研究区进行生态用地的定量分析.3.1.1基于雨洪管理需求的生态用地分析 1)分析思路.同我国绝大多数地区一样,东三乡地区主要采用河道渠化和堤岸固化等方法进行雨洪控制.但这种雨洪管理方式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忽视了洪水作为一种特殊水资源的属性,而视洪水为灾害,将其纳入人工管道或固化河道后,直接排入下游,使人们在面对洪水威胁的同时,还要面对水资源日益短缺的问题;第二,固化、渠化的河道正逐步演变为人工管理下的工程化系统,河流、湖泊及其沿岸的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逐渐丧失了泄洪蓄洪、生物栖息地等生态系统功能;第三,固化后的河堤给生活在水边的人们一种安全的假象,过分信赖水泥防洪堤的能力,使城市建设和其他生产生活活动在空间上日益逼近水体,以至于在发生决堤决坝导致的洪水灾难时,造成更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21].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中雨洪管理的思路是从流域管理的角度建立符合自然水过程的滞洪系统,通过对滞洪系统在空间和功能上的维护,给洪水一定的自然宣泄空间、最大化就地滞留和就地下渗雨洪水,从而解决城市沥涝、水资源紧缺和地表水污染等问题[22-23].2)分析过程.如何确定涵滞湿地的位置、面积以及河道缓冲区宽度是基于雨洪管理的生态用地分析的关键.本文借助A r c G I S 9.0和H E C -R A S 软件,对自然雨洪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行模拟,包括径流、雨水淹没和洪水淹没的模拟.通过分析判别对雨洪过程至关重要的土地单元和空间位置(它们是维护雨水过程的安全格局),如可供调、滞、蓄洪水的湿地等,可构成用于相互贯通的滞洪湿地系统,在土地类型上即体现为用于雨洪管理的生态用地.具体技术流程见图2. 雨水过程分析:首先进行基于D E M 的流域分析,将东三乡划分为4个小流域,采用G I S 中“无源淹没”[24]方法,模拟该区在不同降雨强度下的受淹范围.其中,降雨强度等级按照国家相关的划分标准,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指24h 降雨量分别为50~100m m 、100~200m m 和>200m m ,本研究采用标准分级的下限值.同时,本研究模拟了该区历史上24h 最大累积降雨量(314m m )的淹没区域.模拟结果显示,不同强度降雨所产生的积水主要集中在清河与温榆河交汇处、孙河东、皮村北、北小河与坝河的交汇处以及坝河与温榆河的交汇处,受积水影响的面积与降水强度呈正比(图3a ).洪水过程分析:在H E C -R A S 软件中,根据温榆河河道断面图的参数,生成河道3D 模型;辅以G I S 的空间表面分析技术,模拟研究区在发生不同强度洪水时的淹没区域.按照北运河水旱灾害资料,10、20和50年一遇洪水流量分别为510~1038m 3·s -1、850~1155m 3·s -1和1155~1770m 3·s -1,本研究采用分级的下限值.模拟结果显示,发生10年一遇洪水时,由于现有温榆河大堤的防护,一般不会发生洪水决堤的情况;发生20年一遇洪水时,洪水从清河入温榆河口至京顺路桥一段将溢出,并沿大堤内侧向东南方向流动,在金盏乡东部和南部将形成一定范围的积水区;发生50年一遇洪水时,洪水将影响到包括老河湾在内的更大范围(图3b ).3)基于雨洪过程安全的生态用地分析.根据不同雨洪淹没的危险等级,划分出不同雨洪管理安全水平下的生态用地(表1).其中,低安全水平的生态用地主要指暴雨、大暴雨和10年一遇洪水的淹没范围,包括温榆河、北小河、坝河以及温榆河下游主要图2 雨洪过程模拟分析的技术流程F i g .2 T e c h n i c a l p r o c e s s o f s t o r mw a t e r s i m u l a t i o na n a l y s i s .19358期 俞孔坚等:基于景观安全格局分析的生态用地研究———以北京市东三乡为例 图3 研究区暴雨(a )和洪水(b )淹没范围的模拟F i g .3 S i m u l a t i o n o f r a i n f a l l (a )a n d f l o o d (b )s u b m e r g e d a r e -a i n t h e s t u d y a r e a .表1 基于雨洪管理的生态用地安全水平的标准T a b .1 S t a n d a r do f d i f f e r e n t s e c u r i t y l e v e l s b a s e do ns t o r m w a t e r m a n a g e m e n t安全水平S e c u r i t y l e v e l 降雨强度R a i n f a l l i n t e n s i t y 洪水发生概率F l o o dp r o b a b i l i t y低L o w 暴雨和大暴雨H e a v y r a i n 10年一遇洪水F l o o d o n c e e v e r y 10y e a r s 中M i d d l e 特大暴雨E x t r e m e l yh e a v y r a i n20年一遇洪水F l o o d o n c e e v e r y 20y e a r s高H i g h历史最大1d 降水T h e b i g g e s t r a i n f a l l i n h i s t o r y 50年一遇洪水F l o o d o n c ee v e r y 50y e a r s的人工坑塘;中安全水平的生态用地是在低安全水平生态用地范围的基础上,增加了特大暴雨和20年一遇洪水的淹没范围;高安全水平的生态用地是在中安全水平用地范围的基础上,增加了历史最大一天降水和50年一遇洪水淹没范围,主要包括温榆河老河湾以下至温榆河、坝河交汇的洪泛区(图4).3.1.2基于生物过程安全的生态用地分析 1)分析思路.将生物保护从物种就地保护扩展为生态系统图4 基于雨洪管理的生态用地F i g .4 E c o l o g i c a l l a n d u s e b a s e d o ns t o r m w a t e r m a n a g e m e n t .整体保护,将特定生物物种生存、生活及其空间运动所需空间作为满足生物保护的最小生态用地.首先选取区域的指示物种进行栖息地适宜性分析,然后根据物种的空间运动规律,通过模拟生物在景观中克服阻力运动的过程,来判别核心栖息地以外的景观安全格局元素,获得不同安全水平的物种保护安全格局.2)分析过程.a )选择指示物种.由于温榆河湿地较好地保留了自然原生形态,加上区域内分布有芦苇(P h r a g m i t e s c o m m u n i s )型湿地和林地,东三乡成为京城近郊最大的野生鸟类繁殖和栖息地.本文在生物物种和栖息地调查的基础上,选取大白鹭(E g r e t t a a l b a )和绿头鸭(A n a s p l a t y r h y c h o s )作为研究区生物保护分析的指示物种.下文仅以大白鹭为例,详细介绍基于生物保护的生态用地分析过程.b )栖息地适宜性评价.根据大白鹭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生物栖息地适宜性评价,具体评价因子见表2.根据评价结果选择最佳栖息地作为生物过程分析的“源”.c )确定阻力因子和阻力系数,建立物种空间运动的阻力面.在大白鹭从“源”向外扩散过程中,不同的土地类型会产生不同的阻力.根据大白鹭的生存栖息地类型,确定阻力因子和阻力系数(表3),并在G I S 中建立生物空间水平运动的阻力面.需要指出的是,文中阻力系数值和权重是由研究人员根据专家意见和有关资料得出的相对值,反映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相对的阻力大小,而不是绝对的阻力值.由于阻力面计算的目的主要是反映相对趋势,所以相对意义上的阻力系数和因子的权重仍然具有意义.d )根据生物运动的空间阻力趋势分析,判别生物保护的景观安全格局.根据“源”和阻力面,通过1936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20卷表2 研究区大白鹭栖息地适宜性评价因子T a b.2 E v a l u a t i o n i n d e xo f h a b i t a t s u i t a b i l i t yf o rG r a n d A i g r e t t e i nt h e s t u d ya r e a评价因子E v a l u a t i o n f a c t o r 分类C l a s s分值V a l u e权重W e i g h t土地类型L a n d u s e t y p e 河流R i v e r、芦苇地R e e d m a r s h、湿地W e t l a n d100.5有林地F o r e s t l a n d、水田P a d d yl a n d、滩涂M u d f l a t8鱼塘F i s h p o u n d、沟渠D i t c h6菜地V e g e t a b l el a n d、园地O r-c h a r d、荒草地W a s t e g r a s s l a n d4城市绿地U r b a n g r a s s l a n d、旱地D r y l a n d2城市中心建成区U r b a n b u i l d-u pa r e a、道路R o a d1距水体距离≤50100.3D i s t a n c e t o50~1006w a t e r(m)>1001距居民点距离>200100.1D i s t a n c e t o r e s i d e n t i a l100~2006a r e a(m)0~1001距主干道距离>100100.1D i s t a n c e t o m a i n30~1006r o a d(m)0~301表3 研究区大白鹭空间运动的阻力因子与阻力系数T a b.3 R e s i s t a n c e f a c t o r a n d r e s i s t a n c e c o e f f i c i e n to f G r a n dA i g r e t t e m i g r a t e i nt h e s t u d y a r e a阻力因子R e s i s t a n c ef a c t o r 阻力系数R e s i s t a n c e c o e f f i c i e n t水田P a d d yl a n d、林地F o r e s t l a n d、沟渠D i t c h、河流R i v e r、芦苇地R e e d m a r s h、滩涂M u d f l a t1荒草地Wa s t e g r a s s l a n d、果园O r c h a r d、鱼塘F i s hp o n d30城市绿地U r b a ng r a s s l a n d、旱地D r yl a n df a r m l a n d、菜地V e g e t a b l e l a n d、50农村道路R u r a l r o a d、铁路R a i l w a y、主干道M a i nr o a d、未利用地U n u s e dl a n d200城镇和农村居住用地R e s i d e n t i a l a r e a、独立工矿F a c-t o r y l a n d300G I S中的费用距离分析(c o s t d i s t a n c e),对指示物种的运动阻力进行空间分析,根据阻力分析结果来判别核心栖息地以外的景观安全格局元素,如栖息地缓冲区、潜在生物廊道和生物“踏脚石(s t e p p i n g s t o n e)”等. 3)基于生物保护的生态用地分析.本文采用自然断裂法(n a t u r a l b r e a k)对生物物种空间阻力运动的分析结果进行空间聚类,据此划分出3种安全水平下的生态用地(图5).其中,低安全水平下的生态用地格局是保护大白鹭这一物种所必需的最小面积,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以河流、沟渠、林地和水田为主.研究一般会选取多个指示物种,需要将不同物种的生态用地进行叠加,得到综合的基于生物保护的生态用地.3.2 综合生态用地规划与管控策略将基于不同生态过程的生态用地进行空间叠加,可得到研究区综合的生态用地.由于雨洪管理和生物保护对于研究区同等重要,因此本文采取等权叠加;在叠加判别时,采取“两两取高”的算法,如某一过程的高安全水平生态用地与另一过程的中安全生态用地叠加在一起的时候,其结果为高安全生态用地.东三乡生态用地的总体特点为:以区域东部和南部的温榆河、北小河、坝河以及沿河附近的林地、坑塘、农田等作为重要的生态斑块,以沟渠、道路及其两侧的防护林等线性景观要素建立生态廊道,呈19378期 俞孔坚等:基于景观安全格局分析的生态用地研究———以北京市东三乡为例 表4 不同安全水平的研究区生态用地T a b.4 E c o l o g i c a l l a n du s e o f t h e s t u d ya r e aa t d i f f e r e n t s e c u r i t yl e v e l(2006)土地利用类型L a n du s e t y p e低安全水平L o ws e c u r i t y l e v e l面积A r e a(h m2)百分数P e r c e n t a g e中安全水平M i d d l e s e c u r i t y l e v e l面积A r e a(h m2)百分数P e r c e n t a g e高安全水平H i g hs e c u r i t y l e v e l面积A r e a(h m2)百分数P e r c e n t a g e耕地F a r m l a n d514.121.7998.527.61521.426.9园地G a r d e n l a n d59.12.5143.94.0213.33.8林地F o r e s t r y l a n d691.529.1860.223.81056.618.7建设用地C o n s t r u c t i o nl a n d224.09.4486.213.51477.226.1水体Wa t e r794.333.4952.026.41062.518.7其他O t h e r s92.93.9170.24.7326.15.8合计T o t a l2375.91003611.01005657.0100现为由具有重要生态意义的斑块和廊道构成的网络状空间结构(图6).研究区低安全水平的生态用地面积为23.7 k m2,占区域总面积的20.4%(表4).低安全水平的生态用地为北京市温榆河生态走廊的核心区域(图6),是为保障自然生态系统服务所保留的最小土地底线,也是城市开发建设不可逾越的底线.本区内的土地利用应以严格的生态保护为主,原则上,任何形式的城市建设行为不得侵占这类生态用地.同时,本区内应积极进行生态恢复,如选用乡土物种进行生物栖息地的生态恢复与保育、保持河流湿地的自然形态以及重点恢复多样性的鸟类栖息地系统等.研究区中安全水平的生态用地面积为36.1 k m2,占区域总面积的31.1%(表4).中安全水平的生态用地区域为温榆河生态走廊的核心区域的缓冲区(图6).本区应以自然型土地利用为主,创造自然生态系统,充分发挥自然力的条件,以满足温榆河生态走廊的综合功能需求.研究区高安全水平的生态用地面积为56.6 k m2,占区域总面积的48.6%(表4).高安全水平的生态用地是城市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缓冲区,本区土地利用的重点是控制城市建设活动对生态用地的干扰程度,同时应积极地对已被破坏或强度人工化的关键位置进行生态修复,通过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和植被恢复,保证生态过程的完整性、满足生态隔离带的需求、做好与城市边缘集团的生态隔离等.4 讨 论尽管在国际学术语境中,“生态用地”不是一个规范术语,也没有生态学上的意义,但在中国当前土地利用规划和官方土地管理语境下,生态用地已经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并日益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种土地分类,其内涵和外延的界定非常具有紧迫性.一旦界定清楚,并能与现行土地规划和管理体系相结合,对中国的国土生态安全和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相反,如果对这一看似“不学术”的概念默然置之,任其模糊不清,并泛滥于规划文本和官方文件中,必将祸害匪浅,所谓生态规划和生态保护便成为空洞的口号.本文明确了生态用地的含义实际应该是“最小生态用地”,也就是维护生态系统服务的最关键、最高效的、不可替代的生态系统或土地单元,这些“最小生态用地”体现在空间上也就是景观安全格局.这一界定可避免在土地利用规划中为谋求指标而将所有未利用地都划为生态用地,实际上却不能发挥有效的生态服务.正如“基本农田”概念,生态用地实际上是“基本生态用地”,是不可替代的最低生态保护底线,是一些占地最少、却具有关键生态系统功能的区域和空间.在此定义下,将景观安全格局途径应用于生态用地规划就变得顺理成章.本文以北京市东三乡为研究区,以雨洪管理和生物保护的需求为例,分析了基于生态过程的生态用地,这是不完全的,更多的生态服务需要进一步考虑.今后可据此方法,展开针对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气候调节等功能的生态用地的划分研究.但是,生态用地的划分应该强调关键生态过程的保护,而非所有生态过程,这需要根据具体的研究区域而定.参考文献[1] Z h a n gH-F(张宏锋),O u y a n gZ-Y(欧阳志云),Z h e n gH(郑 华).S p a t i a l s c a l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e c o s y s t e m s e r v i c e s.C h i n e s eJ o u r n a l of E c o l og y(生态学杂志),2007,26(9):1432-1437(i nC h i n e s e) [2] O u y a n g Z-Y(欧阳志云),Wa n g X-K(王效科),M i a oH(苗 鸿).A p r i m a r ys t u d yo nC h i n e s et e r r e s t r i a le c o s y s t e m s e r v i c e sa n dt h e i re c o l o g i c a l-e c o n o m i cv a l-u e s.A c t aE c o l o g i c aS i n i c a(生态学报),1999,19(5):607-613(i nC h i n e s e)[3] C o s t a n z a R,D a i l y H E.N a t u r a l c a p i t a l a n ds u s t a i n a b l e1938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20卷。

土地利用规划案例

土地利用规划案例

土地利用规划案例市位于中国东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经济发达。

但由于长期以来土地利用存在问题,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亟需进行土地利用规划调整。

该市土地利用规划案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城市功能区划该市应建立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的多中心城市体系,将城市划分为行政办公区、商业金融区、文化娱乐区、居住区等不同功能区。

其中,行政办公区位于市中心,集中各级政府机关和行政服务机构,形成政务中心;商业金融区位于市中心商业区域,发展商业中心、金融中心、文化创意产业等;文化娱乐区分布在不同区域,设立博物馆、图书馆、剧院等文化设施;居住区则分为高密度住宅区、低密度别墅区、集体宿舍区等,满足不同人群的居住需求。

二、生态保护与恢复该市优先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确保土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确定一定范围的生态保护区,加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封禁破坏性开发行为。

在生态保护区内,进行湿地恢复和水源涵养,促进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

此外,适当划定绿地空间,增加城市绿化覆盖率,改善城市环境。

三、产业布局优化该市在土地利用规划中,要合理布局各类产业,提高经济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

优选发展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升产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设立产业园区,集聚相关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和优化。

同时,加强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四、交通网络优化该市通过土地利用规划,优化交通网络,提高交通效率,促进城市发展。

修建高速公路、城际铁路和地铁等交通设施,提高城市的交通连通性。

发展公共交通,提供多样化的出行选择,减少私家车使用。

此外,合理规划停车位和交通枢纽,完善停车设施和换乘条件。

五、农田保护与集约利用该市通过土地利用规划,保护农田资源,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农田土地管理,保护耕地和水源,禁止乱占乱建。

合理划定农田保护线和农田集约利用区,推动农田向高效农业转型,提高农业生产力。

综上所述,土地利用规划是提高城市发展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

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doc

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doc

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文本(送审稿)北京市人民政府2009年4月目录前言 (1)第一章总则 (2)第1条规划前提 (2)第2条指导思想 (2)第3条规划原则 (3)第4条规划依据 (3)第5条规划范围 (3)第6条规划期限 (4)第7条规划重点 (4)第二章总体战略和规划目标 (5)第一节土地利用总体战略 (5)第8条明确首都的土地功能定位 (5)第9条积极推行和谐持续发展战略 (5)第10条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战略 (6)第二节土地利用规划目标 (7)第11条实现“城乡和谐发展、节约集约用地”的总目标 (7)第12条严格落实各项用地调控指标 (7)第三章统筹城乡区域土地利用 (9)第一节建构首都土地利用总格局 (9)第13条划分四大土地利用区域 (9)第14条构筑“三圈九田多中心” (10)第二节统筹平原山区土地利用 (11)第15条优化首都功能核心区用地功能 (11)第16条整合城市功能拓展区布局 (11)第17条推动城市发展新区高效用地 (12)第18条保育生态涵养发展区空间 (12)第四章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 (14)第一节规模化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 (14)第19条高效保护农用地、耕地 (14)第20条集中连片保护基本农田 (14)第二节适度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 (15)第21条切实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 (15)第22条大力推进集体建设用地整理 (16)第23条加强农用地综合整理 (16)第24条积极安排废弃地复垦 (16)第25条科学开发未利用地 (17)第26条确定土地整理复垦重点区域 (17)第三节引导都市型现代农业有序发展 (18)第27条加强都市农业用地用途管理 (18)第28条规范都市农业设施用地标准 (18)第五章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 (19)第一节统筹管理城乡建设用地 (19)第29条强化城乡建设用地统一管控 (19)第30条推动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发展 (20)第31条促进集体建设用地资源盘整 (21)第二节优先保障中央党政军单位用地 (22)第32条优先保障中央党政军单位用地 (22)第三节积极引导各类设施用地高效利用 (22)第33条引导交通基础设施合理布局、节约用地 (22)第34条推动市政基础设施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23)第35条强化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高效利用 (24)第六章加强绿色空间体系建设 (25)第一节构筑城乡生态安全网络 (25)第36条保护“两山八水”,建设“九楔九田” (25)第37条重点保护基础性生态用地 (25)第38条分类管制土地利用空间 (26)第二节推进生态基础设施建设 (26)第39条维护水资源和水环境的安全 (26)第40条不断完善生态基础设施体系 (27)第41条大力推进国土资源综合整治 (27)第三节探索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29)第42条探索城镇乡村差别化的平原模式 (29)第43条探索整体局部区别化的山区模式 (30)第七章有机协调土地利用时序与布局 (31)第一节近期规划与远景展望 (31)第44条近期规划目标 (31)第45条近期规划要点 (31)第46条远期和远景发展展望 (33)第二节区(县)规划的调控要求 (34)第47条促进人口产业布局与用地布局相协调 (34)第48条强化区(县)规划目标调控 (34)第八章强化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35)第一节健全规划管理体系及制度 (35)第49条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的整体控制 (35)第50条健全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管理制度 (36)第51条强化土地规划监督执法力度 (36)第二节完善促进重要生态用地保护的保障机制 (37)第52条落实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度 (37)第53条建立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 (37)第54条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的保护机制 (37)第55条探索生态基础设施用地的储备与管制制度 (38)第三节建立健全节约集约用地机制 (38)第56条建立新增与存量建设用地挖潜相挂钩的制度 (38)第57条制定有利于盘活各类存量建设用地资源的激励机制 (38)第58条制定各业各类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标准体系 (38)第59条加强基础设施及公益性项目论证 (39)第60条提高建设用地的市场化配置程度 (39)第四节加强规划实施基础信息建设 (39)第61条积极推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立法 (39)第62条加快推进规划信息系统建设 (40)第63条加强规划宣传,推进民主决策 (40)第九章附则 (41)第64条生效 (41)第65条组织实施和解释 (41)附表 (42)前言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

科学发展观下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法_北京市东三乡之_反规划_案例_俞孔坚

科学发展观下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法_北京市东三乡之_反规划_案例_俞孔坚

收稿日期:2008-08-06修稿日期:2009-02-20第一作者:俞孔坚(1963-),男,浙江金华人。

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首席设计师。

主要从事土地、城市与区域规划、城市和景观设计、生态规划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1995年获哈佛大学博士,199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教授,同年创办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

1998年创办国家甲级土地、城市和景观规划设计单位———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把生态文明与城乡规划作为“生存的艺术”,倡导“白话城市”,在国际上提出景观安全格局途径,提出城市与土地的“反规划”理论,致力于国土和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规划建设;分别7次被国际景观设计师联盟,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邀请作为年会的主旨演讲人,应邀在世界30多所大学演讲。

出版著作16部,发表论文250余篇。

代表著作《生存的艺术》、《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交流》和《反规划》(建工出版社),《理想景观探源》(商务印书馆),最近著作《回到土地》(2009,三联出版社)。

俞孔坚的规划设计作品遍布全国和海外,这些作品以现代性和鲜明的中国特色,以生态和人文精神为特色,曾五度获得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年度设计和规划奖,两次获得国际青年建筑师优秀奖,两次获世界滨水设计最高奖,并获2008年世界建筑奖,2008首届国际建筑节优秀奖,2004年中国第十届美展金奖等国内外重要奖项。

E-mail:kj@turenscape.com通讯作者:乔青(1979-),女,河北南宫人,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生态方向的理论研究与规划实践。

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E-mail :qiao1979@ 中国土地科学China Land Science Vol.23No.3Mar.,2009第23卷第3期2009年3月Land Use Planning Guided by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Inverse Planning ”in Land Use Planning of“Dong San Xiang ”,BeijingYU Kong-jian,QIAO Qing,YUAN Hong,YAN Bin,LI Di-hua,LIU Ke(Graduate School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083,China )Abstract: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approaches of integrating ecogical infrastructure ideas with conventional land use planning on the basis of the Inverse Planning methodogy.Methods employed include the Landscape Security Pattern analysis,and GIS/RS technique.By taking Dong San Xiang in Beijing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defines the method to build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s with different security levels to divide zones forbidden for科学发展观下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法———北京市东三乡之“反规划”案例俞孔坚,乔青,袁弘,闫斌,李迪华,刘柯(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北京100083)摘要:研究目的:探讨基于“反规划”思想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法和将生态基础设施与土地利用规划相结合的具体途径,以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_反规划_理论下的土地利用规划探析

_反规划_理论下的土地利用规划探析

摘要:文章针对当前土地利用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将城市规划中的“反规划”理论引入了土地利用规划,对“反规划”理论下的土地利用规划与传统土地利用规划从规划理念、角色定位、目标选择和编制流程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将“反规划”理论与传统土地利用规划相结合,形成尊重自然生态过程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法,使土地利用规划更为科学合理。

关键词:反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安全;科学发展中图分类号:F3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23-0099-022009年第23期(总第134期)Chinesehi-techenterprisesNO.23.2009(CumulativetyNO.134)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在现代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人类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如过度开荒、乱砍滥伐森林、城市的无序扩张、不合理的工业布局等,不但造成了有限的土地资源的浪费,而且导致了生态环境、人文景观等承载因素的破坏,危及到整个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美国由于19世纪30年代盲目的开垦西部土地从而酿成1834年的黑风暴和苏联由于20世纪50年代不合理开垦中亚处女地而引起的1963年黑风暴就是最好的佐证。

这些问题逐渐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一些新兴前沿研究如土地生态学、土地伦理学、土地可持续利用等也不断展开。

但是合理利用土地、科学管理土地的现实手段和方法就是建立完善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就目前我国的土地利用规划的过程和方法而言,土地利用规划追求单一的社会经济目标,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生态的综合效益未达到最佳,而城市规划中的“反规划”理论为我们拓展完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一、“反规划”理论(一)“反规划”理论的提出随着我国工业化的不断加速,城市二、三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城市也不断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如城市生态环境恶化、城市人居环境的适宜性逐渐降低等。

为了寻找解决日益恶化的城市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教授于2002年在《论反规划与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一文中首次提出“反规划”(Anti-planning)的概念,它是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出发,专门针对以往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对自然系统缺乏认识和尊重,以牺牲自然过程和格局的安全、健康为代价的城市化途径而言,是城市规划与设计的一种新的工作方法,即城市规划和设计应该首先从规划和设计非建设用地入手,而非传统的建设用地规划。

论如何利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土地利用规划管理 郝玉倩

论如何利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土地利用规划管理   郝玉倩

论如何利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土地利用规划管理郝玉倩发表时间:2019-03-28T14:57:27.573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35期作者:郝玉倩[导读] 摘要:现阶段,我国越来越重视土地的利用规划管理,在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工作中,工作人员会发现土地利用还未完全与现代化社会的发展需求相统一,有待进一步优化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工作,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

河北省景县国土资源局河北景县 053500 摘要:现阶段,我国越来越重视土地的利用规划管理,在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工作中,工作人员会发现土地利用还未完全与现代化社会的发展需求相统一,有待进一步优化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工作,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

利用科学的发展观能够实现土地利用规划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有效优化我国土地使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同时,能够促进土地规划的科学发展和管理。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土地利用;规划管理 1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主要包括:(1)以人为本发展观,我国传统的管理理念忽视了个人利益,以人为本发展观的提出是我国社会的重大进步;(2)全面发展观,该理念的提出改变了以经济发展为核心的考核标准,将发展的全面性作为考核发展的重要指标;(3)协调发展观,近年来我国社会的贫富差距不断增大,通过收入的合理分配,我国的中产阶层将得到扩展;(4)可持续发展,也就是发展要考虑积累,能耗要考虑后世的承受力。

2科学发展观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关系(1)科学发展观引导社会发展,指导土地利用规划与相关规划协调、上下级协调及部门协调。

这要求在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与实施过程中,加强公众参与,注重部门协调,保证规划的衔接性。

(2)科学发展观协调城乡和区域发展,指导土地利用规划并协调各区域间用地需求。

因而,在规划土地时要综合考虑各区域发展需求,合理确定城乡用地规模。

(3)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

因为,在规划土地时,必须考虑到环境因素,在寻求土地效益最大化的同时保障生态环境不被破坏。

北京市东三乡土地利用规划项目

北京市东三乡土地利用规划项目

北京市东三乡土地利用规划项目概况1、东三乡包括金盏乡、崔各庄乡和孙河乡,总面积116Km2;地处北京市朝阳区东北部,位于第二道绿化隔离带范围,属于北京市的生态敏感区和限制建设区,承担着中心区与顺义新城之间的生态隔离作用,也是温榆河文化的重要载体。

2、本区区位条件优越,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区内人口增加和大量的土地开发建设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依旧采用传统土地利用规划的思路和方法,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必将日益突出。

因此探索新的规划途径势在必行。

生态基础设施(EI)的建立对于东三乡来说,关键的景观过程包括洪水过程、雨水过程、生物保护、乡土景观保护和游憩体验过程,本研究中通过对上述景观过程的安全格局分析,构建该区的EI1[1]东三乡地区的EI呈现为由大型斑块和廊道构成的网络结构。

其中,大型生态斑块主要是区域东部和南部的温榆河沿岸及其附近的林地、坑塘、荷塘等;生态廊道主要是以北小河、坝河为主的河流型廊道和以道路及其防护林为主的道路型廊道图4 东三乡的生态基础设施Fig.4 Master plan of EI in Dongsanxiang表2 不同EI安全水平下可供建设的土地面积及其可容纳人口数量*Tab.2 Available area for development and population accommodation at EIs of three secu rity levels*注:可容纳人口数量根据村镇人均建设用地标准(150m2)计算基于EI的土地适宜开发强度及控制分区图5 基于EI的土地开发强度控制分区图Fig.5 Land-use zoning of controlling in Dongsanxiang表3东三乡土地控制分区及其控制导则Tab.3 Land-use zoning and principles of control in Dong San Xiang图6 基本农田布局规划图Pic.6 Layout of basic farmland plan图7 控制分区内建设用地规划前后的数量对比Fig.7 area of construction land in non-construction, restrain-construction and construction area基于“反规划”和生态基础设施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它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规划思想上看,“反规划”基于新的土地伦理,即把土地作为一个生命系统,强调其生态服务功能,而非仅仅是“可利用的资源”;规划以维护土地生命系统的安全可健康为首要目的,将EI作为土地开发建设框限,从土地规划伊始,便将土地利用方式和开发强度控制在生态安全的允许范围内。

土地利用规划方法与案例

土地利用规划方法与案例

第十六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章前语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作的总体安排和布局,是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础。

基础知识与技能16.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体系16.1.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体系的概念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体系是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不同标准划分后组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

由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类标准不同,就形成各种不同类型的规划体系。

1、根据范围和任务不同(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以一定的行政区域为单位,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土地适宜性和生产力,实行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调整与分配,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在时间上和地域上所进行的长期的、战略性的总体布置和统筹安排。

它具有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权威性、动态性等性质。

(2)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一般指在总体规划控制下,为解决某个特定的土地利用问题而编制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一般可分为:土地开发规划;土地治理规划;土地保护规划;土地整理规划等。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以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为主要内容,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深化、继续和补充。

(3)土地利用内部规划土地利用内部规划是微观土地规划,在单位内部的土地开发、利用、治理、保护进行的规划,或在土地划拨、调整或重划若干个土地使用之间的土地权属定界,或为某一个项目做出规划设计。

土地利用内部规划,也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设计,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继续和深入,是对各项用地的具体安排,是规划实施的最终依据。

它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最末一级,通过它,完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达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的。

它以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各项用地指标和规划管理要求,或对各项用地做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

2、根据范围与规模的大小(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简称土地规划)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土地利用,进行空间布局的优化组合,并且对实现该优化组合在时间上和措施上做出安排,以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的总体功能,是利用和管理土地的手段和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发展观下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法
--北京市东三乡之“反规划”案例
俞孔坚乔青袁弘闫斌李迪华刘柯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北京100083)
摘要:研究目的:反思了传统土地利用规划方法论在应对中国面临的土地资源短缺,生态功能被忽视,土地利用效率较低等方面的缺陷,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讨基于“反规划”思想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法论和将生态基础设施与土地利用规划相结合的具体途径,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研究方法:景观安全格局分析方法、GIS\RS空间分析方法。

研究结果:1)以北京市东三乡为例,论文提出了运用“反规划”理论和景观安全格局方法,通过建立不同安全水平的生态基础设施,划定禁止建设区、控制建设区和适宜建设区,并制定相应的土地管理导则;2)同时,依据不同生态过程的景观安全格局和土地控制分区,调整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研究结论:“反规划”理论下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法符合土地生命系统的内在机制,具有内在的科学依据,并能够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综合效益,可以为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理念和方法上的借鉴。

也是实现精明保护与精明发展的有效工具。

∙1用科学发展观审视现行土地利用规划方法论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促使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的目标从“服务于经济发展”和“耕地保护”转变为“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1[1-i3]。

土地利用规划必须担负起从空间战略上解决社会发展、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之间矛盾的社会责任。

但是,现行土地利用规划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生态问题和土地的综合功能不能发挥的问题,无法满足新时期下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土地伦理和价值观上,传统的土地价值观是将土地作为可利用
的资源,土地利用规划类似于杀猪解肉,分类下锅的方式,而忽视了土地是一个生命系统,它能提供的生态服务(包括生产、调节、生命载体、文化等)远远比单一的资源利用更有价值。

(2)规划目的上,我国前两轮规划基本上都是从满足当时社会、经
济发展的需要编制的ii[4],优先考虑社会发展的用地需求,而忽视土地生态保护和土地生命系统的健康。

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和土地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决定了单一目标导向的土地利用规划的终结。

(3)空间布局上,现行土地利用规划以基本农田保护和土地利用结
构调整为主,轻视土地利用的空间布局和区域统筹[iii[5]],没有充分发挥土地生态系统的综合效益,因此没能在空间上做到对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

(4)方法上,现行规划方法主要基于垂直过程(即以单位土地的物
理属性和经济价值为依据的,即最底层是地质特征,继而是水文和土壤,再上层是地表植被和生物群落,最上层是人为活动,并体现为经济价值),
而缺乏水平生态过程的分析,尤其是对土地单元之间的过程和功能关系认
识不足,如水平的水文过程,水平的物质与物种流。

其结果导致土地利用
常以土地表象属性为依据,以显而易见的单一土地经济目标为指引,忽视
对土地系统功能和系统生态过程综合效益的发挥,这既是对土地资源的浪费,更是导致土地利用过程中带来诸多生态环境问题的直接原因[iv[6]]。

2基于“反规划”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法
2.1“反规划”、景观安全格局和生态基础设施
“反规划”(The Negative Planning)是在中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
针对城市无序扩张、土地资源浪费、土地生命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等一系列
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新的规划思想,强调城市规划应该首先从规划非建设用
地入手,而非传统的“人口-规模-性质”模式为核心的建设用地规划,因
为城市的人口是难以预测的,城市的建设规模和建设用地的功能可以是不
断变化的,而由土地上的河流水系、生态走廊、林地、湿地等对维护土地
生命系统具有关键意义的生态系统及其所提供的生态服务则是永远为城
市所必须的1[7-9]。

对应与常规城市规划中的市政基础设施,“反规划”强
调城市发展必须以生态基础设施(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EI)为基础。

EI是指区域和城市赖以生存的自然系统,是将生态系统的各种功能,包
括涵养水源、旱涝调节、维护生物多样性、乡土文化保护、休憩与审美体
验等整合在一起的关键性的网络状土地空间格局[错误!未定义书签。

]。

在研究方法上,借助GIS技术,可以对景观过程(包括城市的扩张、物种的空间运动、水和风的流动、灾害过程的扩散等)进行模拟分析,用以判别不同过
程的景观安全格局(Security Pattern,SP),综合叠加不同过程的安全格
局即可建立生态基础设施(图2)1[10-v12]。

目前,“反规划”思想、景观安全格局和生态基础设施研究已经被广
泛应用于城市规划和生态规划中1[13-vi17]。

2.2“反规划”思想下的土地利用规划理念
基于“反规划”思想,将EI研究引入土地利用规划,作为土地利用
空间布局和开发控制的基础,以便将土地利用和开发强度控制在生态安全
允许的范围内,使土地利用规划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同时,还可以
维护土地生命系统的完整性和健康,使其能提供持续的生态服务。

“反规划”思想下的土地利用规划是从维护土地生态安全和促进可持
续发展的目的出发,而不是从短期发展需要甚至开发商的利益出发来做规划;同时,它不过分依赖人口预测作为城市建设用地的依据,而是以维护
生态系统服务为前提,进行土地利用的数量控制和空间布局,它传统土地
利用规划之间在理念和方法上有根本的区别,详见表1。

表1 基于“反规划”的土地利用规划与传统土地利用规划的区别
Tab.1Differences between land-use planning based on EI and the conventional land-use planning
传统土地利用规划基于“反规划”的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伦理“资源”意识,土地被分割和切块利用,采用
杀猪解肉,分类下锅的方式,其价值体现在单
土地是一个“活的”生命系统,其价值体现在
a:传统土地利用规划 a: Traditional land-use planning b:基于“反规划”和EI 的土地利用规划 b :Land-use planning based on EI 图1 土地利用规划概念图 Fig.1 Concept map of land-use planning 2.3 基于“反规划”思想的土地利用规划框架
新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法是在传统土地利用规划过程中,首先进行EI 规划,然后以EI 为依据,进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和土地利用分区,使生态规划的思想贯穿于规划整个过程中(图2,图3)。

图2 生态基础设施研究框架Fig.2 Framework of EI
图3 基于“反规划”的土地利用规划框架
Fig.3 Framework of land-use planning based on EI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