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散文初恋读后感3篇_应用文
周作人散文读后感3篇

周作人散文读后感3篇周作人散文读后感3篇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周作人散文读后感3篇》的内容,具体内容:周作人散文读后感1活在民国年代,战火纷飞中一不留神,小说中血肉横飞的情节就会在自己身上上演。
谈起那时文人的为人处世,虽说的确需要积极面对与投身变革,但在某些时节沉郁淡泊些或许能活...周作人散文读后感1活在民国年代,战火纷飞中一不留神,小说中血肉横飞的情节就会在自己身上上演。
谈起那时文人的为人处世,虽说的确需要积极面对与投身变革,但在某些时节沉郁淡泊些或许能活得相对"轻松"和"舒坦"些。
这是我读罢《周作人早期散文选》的第一感受。
说起文才笔法,周作人未必逊于其兄鲁迅,甚至某些方面有所超越,却因对事物看得极为透彻的眼光以及生来易于烦躁激动的性格,字里行间总是透出一股独特的幽怨郁愤之气。
其实他也曾做过鲁迅那样斗士般的文人,以满腔热忱毫不留情地一次次直戳时代、社会或人民的痛处,为的是大众听到这些呼喊与击打能有所反应、想法甚至行动。
而从这本书中,我恰好看出他蕴含着的或激愤或淡然的复杂情感。
从头读过,通篇带着闲寂恢诡的日式幽默与变革时代的批判思想,彼此从思想上似乎是对立的,读来却顺理成章。
倘若排除时代与社会因素,饮茶听雨、尝鲜品酒、谈鬼说蝇,不经意间天南海北的零七碎八已经被周作人摹了个遍。
以掩藏于温吞之下的犀利目光扫视着埋藏在家常里短中的风花雪月,然后将其转换成袅袅婷婷的文字,宛若一叶随波荡漾的小舟,不紧不慢地掠过一处处山川草木,总要在某处有所停留,幽雅地打个怜惜而玩味的转儿,待吸够了香气、尝遍了滋味再悄然前行,于不经意回眸间又在某处风景留下一道浅而雅的痕。
这恐怕正是周作人前期的闲适杂感散文风格受到诸多好评的原因所在。
从《初恋》中对"她"的"淡淡的一种恋慕",到《喝茶》中"瓦屋纸窗下、可抵十年陈梦"的"清泉绿茶";从《乌篷船》中充满旧江南风趣情味的明瓦乌篷船,到《谈酒》中感到喝酒之时"怀着杞天之虑,生恐强硬的礼教反动之后将引起颓废的风气",无不以怜惜品味的态度、丰润雍容的京派笔法雕琢着每一个本不腴润的平凡物事,从中提炼出庸人体会不到的不平凡来。
浅谈《初恋》

浅谈《初恋》初恋是什么?可能现在我们第一反应是第一个交往的人。
其实真正的初恋是,人的爱情萌发的最初部分,也可以说是人第一次尝到"情"的滋味,不一定是真正的爱情。
周作人在《初恋》一文中,就描写过他的初恋,懵懵懂懂,青涩而美丽,被称为“史上最干净的初恋”。
《初恋》是周作人《夏夜梦》中的一篇,最初面世于“副刊的开山祖师”孙伏园主编的《晨报副镌》(1922年9月1日)上。
周作人的早期散文中,《初恋》不能算最出色、最有名的,比之《故乡的野菜》、《苦雨》、《喝茶》、《乌蓬船》等篇,该篇不是人们耳熟能详的。
然而,它却是看过了即不能忘记的一篇。
《初恋》的故事情节很简单,给人平平淡淡的感觉,仿佛在叙述他人的故事,但里头所写的男孩第一次恋慕异性的感觉实在准确极了,会使不少读者想到了自己类似的经验。
《初恋》里的杨三姑娘外貌算不得美丽,“仿佛是一个尖面庞,乌眼睛,瘦小身材,而且有尖小的脚的少女,并没有什么殊胜的地方。
”却能够调动起正处于青春期的“我”的全部情感:纯洁的情意和心灵的感动。
三姑娘脱凡超俗,可以不顾及大人们的是非恩怨,搭讪宋姨太太后随即走来,看“我”映写陆润庠的字帖。
与大人们的势利、刻薄、浮华的“毡裘气”相反,三姑娘的行为更显出人间真情,尤其是她怀抱着猫的样子更使人怜爱。
然而她的纯真,却未能使她免于宋姨太太之类人的诅咒,而后最终早殇于霍乱。
这样的女孩子的一生,实在是在平凡不过的。
作者的本意,似乎也不在于写出她命运,兴发人生无常的叹惋,寄托一点人道主义的同情;而只是借她的存在,来追忆一段少年心事。
虽然“我”知道自己是“丑小鸭”,但还是会在她面前表现出振作与欣喜。
回想我们小时候,便深觉感同身受,那种懵懵懂懂,不求目的,就是简单地开心并乐意见到的欣喜。
细腻的心理描写,没有粉饰,却把少年之间单纯委婉的爱慕表现的淋漓尽致,而后的“英雄救美”的心声,更是锦上添花,多了含蓄的真挚,让人动容。
在那个宋姨太太一类人中,杨三姑娘俨然微拂的春风,融出条条雪道,如仙女般立于凡尘,温馨而优雅,烤暖了处于困苦与冷眼中的人心,难怪周作人不惜使用了两个“第一”热烈地剖陈衷肠:“在我的性的生活里总是第一个人,使我于自己以外感到对于别人的爱着,引起我没有明了的性的概念的对于异性的恋慕的第一个人了。
周作人散文初恋读后感3篇_读后感作文_

周作人散文初恋读后感3篇周作人初恋读后感1我们时常为自己还能够热情拥抱青春年华而暗自庆幸,然而对于处在这个时期让我们颤动,心跳,兴奋不已的爱情,仿佛不能抓住它的真谛,读了周作人先生的《初恋》我或许读懂了他一点,以及对于爱情有了些许更为深刻的感悟。
在傅老师的中国现代散文研究课上,我对周作人先生有了更深的了解,大多数人应该都为周作人在文学上主张散文个性化而显示出深深的敬意,因为他为散文的个性发展不仅提出了理论,而且自己就是一个脚踏实地的践行者。
他一直用自己的笔在与千千万万个人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他的深挚的情感,独到的见解与感悟全部都用最平常,甚至“俗不可耐”的词语表达,没有钱钟书《围城》中精辟的比喻和戏谑的调侃,也没有郭沫若《凤凰涅槃》中的热烈奔放的激情与火花,他用文字的水滴汇聚出一股涓涓溪流,读者只要轻轻尝一口,心田立刻就会得到滋润,有种莫名的,无法言表的感动。
在作品《初恋》中,周作人写自己初恋的姑娘,没有用太多的优美的辞藻来点缀他心仪的姑娘,甚至“也不曾看过她的容貌与姿态”但作者却明白三姑娘是单纯的,善良的,热情的,于是他用最常见的人情世故淡淡几笔做了一个对比,就让我们明白三姑娘在作者眼中是特别的,文中写道“宋姨太太和远邻的羊肉店石家的媳妇虽然很说得来,与姚宅的老妇却感情很坏,彼此都不交口,但是三姑娘并不管这些,仍旧推进门来游嬉。
”同样,周作人在写自己对三姑娘的感觉时,仿佛是在等令自己心潮澎湃的情感冷却之后,向一个知己在说说生活,拉拉家常中娓娓道来一样,没有任何激动之情,仍旧让他那个性的溪水在流淌着,淌进每一个读者的情感深处,文中写到“那时我十四岁,她大约十三岁罢。
”“我不很明白做婊子这些是什么事情,但当时听了心里想到:‘她如果真流落做了婊子,我必定去救她出来。
’”以及末段“我那时也很觉得不快,想到她的悲惨的死相,但同时却又似乎很是安静,仿佛心里有一块大石头已经放下了。
”作者惜墨如金,了了几笔,却让我们感到了她至深的初恋,要不他不会那么清晰地记住当年自己十四岁,也许在作者今后的人生的很多时候,他都会回忆十四岁那单纯的萌动;要不他也不会有奋不顾身的救她的冲动,更不会在听到一个人死于霍乱而去想象那悲惨的死相,因为如果三姑娘不能牵绕作者的心,作者就不会联想太多,只会一听而过而已;另外,正因为有现在的心里的大石头放下的感觉才能让读者体会到,这么多年虽然作者辗转异地,但心中是多么牵挂一个人,而且分量还如大石头般沉重 ......这样朴素的家常话语却又那么真切,深刻。
《周作人》读后感2020年精选优秀文章5篇

《周作人》读后感2020年精选优秀文章5篇《周作人散文全集》是2009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钟叔河、鄢琨。
本书收集了周作人先生的精选优秀作品。
周作人学识非常的渊博,他翻译过大量的著作,写过许多随笔、散文,他在现代文学史上最主要的成就是他的小品文,不管经历多少年,他恬淡自然的文风还会影响无数读者,值得我们后人学习,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周作人》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周作人》读后感11922年,周作人开了一个叫“自己的园地”的专栏,他在发刊词里说:“所谓自己的园地,本来范围就很宽,并不限定于某一种:种果蔬也罢,种药材也罢,种蔷薇地丁也罢,只有本了他个人的自觉,用了力量去耕种,便都是尽了他的天职了”。
在我看来,这段话也能概说周作人的一生,大多时候都在“自己的园地”里耕种和收获的一生。
读他的小品文,平实淡雅,很难看出写于战火缤纷动荡不安的岁月,他似乎有一种“能力”,抑或说是“天性”,就是隔绝外界的纷扰,不理会当世主流价值观的评说,只是把心思和力量都放在“自己的园地”里,勤力耕种,这是他一生成就的源泉,也是他一生悲剧的根源之一。
小时候被送进三味书屋读“正经书”时,周作人就不是主流价值下的“好学生”,他一边读着“之乎者也”,一边已经另有所爱,当然,这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兄长鲁迅的影响。
他们看有图的画书,描画儿,读仙山鬼怪的故事,在百草园里徜徉,这些在大人看来都是“无用”的经历,却给了他独特的知识储备。
如何说童年看闲书的经历还源于一个孩子追求趣味的天性,那么进了位于南京的江南水师学堂后,周作人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学堂的功课只求应付,其余时间里,他都按自己的意愿和志趣展开:读鲁迅介绍来的新派书刊,学外语,读文学书籍,他读《天方夜谭》,将《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换了中国的背景翻译出来,改名《侠女奴》发表在一本杂志上。
此后又翻译爱伦坡、柯南道尔的小说,还自己进行小说创作。
当时,即使在新式学校里,科举依然是社会上的主流风气,被视为“正途”,家里也曾写信催促他回家参加“县试”,都被他拒绝了。
《初恋》读后感

《初恋》读后感《初恋》读后感1第一次读完一本完整的全英文小说,从刚开始十分抵触到慢慢因故事情节而产生兴趣,持续将近一个月。
因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所著,部分英文中还夹杂着看着类似于白话文的英文,还有些诗歌的引用及景物的描写,较难理解。
可能不是男儿身,故体会不到作者描述中难以释怀的初恋的感觉。
年少时,爱上一个人好容易,只因闲着无聊散步途中看一女子偷偷瞄了几眼,怦然心动,就把心和魂弄丢了,也许集美貌与才能于一身的女子总能轻而易举的博得男人的爱慕。
没看此书之前,我以为初恋是男女双方第一次正式答应在一起交往才算是初恋,读完后才明白,初恋也包含一厢情愿的情感,更包含所有隐藏内心无法言喻的情愫。
初恋总是极其单纯与美好,对方一颦一笑映入眼帘都是眼中最美风景。
对方一皱眉一苦笑都会一惊一乍心神不宁,爱之美于真挚。
最喜欢的情节便是年轻人聚在一起玩游戏的时光,小伙们一整天忙完后有个放松内心的闲暇之地,大家为夺得美人归使出浑身解数,大家畅所欲言,相谈甚欢,让读者陶醉其中而又心怀余念。
文中最大的反转并非是男主父亲和女主好上了,而是最后女主终于找到托付一生的人本以为能安稳平和的度过一生时却难产死亡,有的人说红颜薄命,而有的人说都是命运的安排。
男主并未因此而憎恨自己的父亲,依然是尊敬与爱戴。
最为感动的是父亲临终前求母亲给女主一笔钱,金额不菲,母亲在父亲临终后还是寄给女主这笔钱,这或许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
父亲临终前对男主说对女人和爱情要有戒心,可能父亲也曾懊恼,也曾惆怅过,只是爱情来了,便一发不可收拾。
《初恋》读后感2暑假有幸读了俄国中篇爱情小说荟萃《初恋》,其中许多出自名家之手,让我有幸一睹异域国度的爱情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他们风格多样,各具特色,有的发掘深刻,有的描写细腻,有的是辛辣的讽刺,有的是愤怒的抨击,让我受益匪浅。
首先是果戈理的《尼瓦大街》,小说描写了画家庇斯卡辽夫对爱和美的执著追求。
不过作家着力刻画的是泥瓦大街这个形象。
《初恋》读书笔记

爱情从来都不平等——《初恋》读书报告一、引言读一本书,想了解其书的内涵及意义,需了解作者及本书的背景。
所谓知人论事,想要论其事,那就得知其人。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是19世纪俄国享有世界声誉的现实主义艺术大师,他不仅善于通过生动的情节,恰当的言语、行动,及其对大自然情境交融的描述,塑造出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且能迅速及时地反映了当时的俄国社会现实。
他的语言简洁、朴质、精确、优美,为俄罗斯语言的规范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初恋》是屠格涅夫1860年所作的中短篇小说,通过爱情悲剧来描写贵族知识分子的命运。
作品所创作的年代,正是俄国解放运动从贵族时期转向平民知识分子时期,贵族知识分子由于自身的局限,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已经逐渐衰退,虽然篇幅不长,但却几乎可以视为诗歌与散文相结合产生的形式,从内容来看,基本上是屠格涅夫对贵族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注,和对俄罗斯少女形象的塑造。
《初恋》则是根据作者本人少年时期的印象写而成的。
二、内容概述故事是围绕弗拉基米尔.彼得罗维奇记在笔记本里的故事,十六岁的沃罗佳爱上隔壁二十一岁的破落的贵族公爵小姐齐娜依达展开的,齐娜依达性格复杂,脾气古怪,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沃罗佳对其一见倾心,恋上齐娜依达的沃罗佳一发不可收拾,三天两头的往她家去,陪他们玩游戏,愿意为了她做任何事,而齐娜依达喜欢作弄这些拜倒在她裙下,为她神魂颠倒的,肤浅的男人们,但沃罗佳的喜欢却是纯真的,齐娜依达被沃罗佳的真诚所感动,但终究认为沃罗佳只是一个孩子,齐娜依达所寻求着的是热烈的、真实的却只能给她带来痛苦的爱情。
最终,沃罗佳却发现,给她带来痛苦的爱情是自己的父亲,沃罗佳在一次不经意间,发现了自己的父亲与齐娜依达幽会之事,原来父子二人都同时连上了公爵小姐齐娜依达,事情败露被沃罗佳的母亲知道之后,沃罗佳的家便搬走了,最后齐娜依达嫁给了一名有钱的年亲人多尔基斯,因难产而去世。
三、理论与方法比较法,恋上齐娜依达的马列夫斯基伯爵,卢伸医生,诗人马伊达诺夫,退伍上尉尼尔马茨基,骠骑兵别洛夫左罗夫,沃罗佳以及沃罗佳的父亲之间,行为语言描写,再加上齐娜依达对他们各自态度的区别,也就产生了鲜明的对比比较四、扩展讨论见解:“这就是爱情,这就是一片痴情......只要您真心爱着对方,您就能忍气吞声。
鲁迅散文初恋读后感

《鲁迅散文初恋》读后感《鲁迅散文初恋》是一篇令人感慨的文章,也是著名作家鲁迅先生对初恋的回忆。
在这篇散文中,鲁迅以自述的方式,深情地回忆起自己的初恋经历,通过对初恋的表达和思考,展现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残酷。
在文章的开头,鲁迅回忆起了自己小时候与初恋相识的情景。
在那个年代,封建礼教束缚着人们的思想,而男女之间是无法自由交往的。
鲁迅对初恋的描写充满了美好的回忆,他将初恋和洁白的纸鹤联系在一起,用细腻的笔触刻画出初恋时的纯洁和宝贵。
然而,随着故事的发展,鲁迅逐渐揭示了初恋的残酷现实。
他与初恋相约相爱,却因为封建礼教的阻碍而被迫分离。
他们只能暗中传情,隐藏着自己的真实感受。
鲁迅对于这段初恋的描写中充满了无奈和悲哀,他深刻地感受到了封建制度对个人感情的摧毁。
通过初恋的经历,鲁迅对社会现实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他认为封建制度对于人性的扭曲和压抑是不可容忍的,而个人的感受和追求应当得到应有的尊重。
鲁迅的文字直抒胸臆,对于这种不公平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呼吁人们要反抗不合理的压迫。
除了对封建制度的批判,鲁迅还提出了对于个人自由的追求。
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追求自由和真实感受的权利,不应该被禁锢在社会和道德的桎梏之中。
他的初恋经历,是他对于个人自由的追求的写照,也是他对于一个人应该有的人生态度的宣告。
通过阅读《鲁迅散文初恋》,我深切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对个人自由和人性解放的追求。
他用深情的笔触和真挚的情感,表达了对初恋的回忆和对封建制度的批判。
在这篇文章中,我看到了一个思想家和作家的独特见解和坚定立场。
同时,我也从这篇散文中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残酷。
封建制度使得个人的感情和追求受到了限制,而这种限制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痛苦和困惑。
鲁迅通过自身的经历和观察,对这种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揭示,引起了我对社会与个人关系的深思。
《鲁迅散文初恋》是一篇思想深刻、感人至深的文章,它让我意识到了封建制度对人性和个人权利的摧残。
读《初恋》读书有感

读《初恋》读书有感由于我对屠格涅夫的成名作《猎人笔记》有所了解,所以在我的想象中,他应该是一个方脸络腮胡、皮帽皮衣、徒手就能斗熊的斯拉夫大汉形象……在我看来,他既是猎户也是屠夫,定是个性格刚毅之人。
(有误)然而,当我真正阅读了他的作品后,才发现与我的想象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我心目中,屠格涅夫原本是凶猛如虎的,但他的作品却宛如蔷薇上的一滴露珠。
这露珠沾染着花的娇艳与芬芳,以及昨夜凝结而成的那一丝凉意。
《初恋》是一部中篇小说集,收录了屠格涅夫的三篇小说。
这三部作品均创作于《猎人笔记》之后,其情感清澈纯净,犹如含入一颗薄荷糖,初尝时略带冰凉微苦,而后却能感受到那一丝甜蜜。
我在犹豫是否要详细讲述这三个故事的内容,思忖再三,还是决定略过不谈。
因为对于那些未曾经历过初恋的人来说,任何描述和讲述都比不上亲自去体验,这样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初恋的美好。
阅读小说也是如此,无论分析情节还是解读人物,都比不上读者亲自在书中品味那些文字所带来的感受。
事实上,重要的是体验其中的情感,而不是将一个个故事变成阅读理解。
这里并没有那么多的暗示,也没有那么多的讽刺,更没有那么多的隐喻……真的无需如此复杂,至少,这几个故事无需如此审视。
屠格涅夫的文字之美令人叹为观止!文中许多段落,仅标注或摘抄都无法完全表达我对其的喜爱,我恨不得全文背诵。
那种美,犹如在一片森林中,阳光透过树叶洒落,一条小溪蜿蜒流淌,接住了阳光,波光粼粼。
金光闪烁,波光粼粼……啊!骆家老师的翻译非常出色,擅长展现屠格涅夫的抒情风格。
确实,正是由于翻译的高水平,我们才能感受到原作的语言之美。
不过,在整体叙事中,有些语序处理我个人觉得不太妥当,不知是否是为了追求外国文学的“陌生化”效果,但我对此并不特别喜欢。
我随手摘录了一段与大家分享:【我热血沸腾,心情烦闷,既甜蜜又可笑。
我期待着一切,又好似有些害怕,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惊奇,仿佛整个人都已准备就绪,幻想在四处游动,却又总是在各种想象周围徘徊,就像晨曦中教堂钟楼环绕飞舞的燕子;我沉思,忧伤,甚至落泪,但即使流泪,即使优美的诗歌或黄昏的美景带来了忧伤,青春韶华那充满生机、让生命蓬勃的愉悦情感,仍然像春草一样在我身上渗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作人散文初恋读后感3篇周作人散文初恋读后感1我们时常为自己还能够热情拥抱青春年华而暗自庆幸,然而对于处在这个时期让我们颤动,心跳,兴奋不已的爱情,仿佛不能抓住它的真谛,读了周作人先生的《初恋》我或许读懂了他一点,以及对于爱情有了些许更为深刻的感悟。
在傅老师的中国现代散文研究课上,我对周作人先生有了更深的了解,大多数人应该都为周作人在文学上主张散文个性化而显示出深深的敬意,因为他为散文的个性发展不仅提出了理论,而且自己就是一个脚踏实地的践行者。
他一直用自己的笔在与千千万万个人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他的深挚的情感,独到的见解与感悟全部都用最平常,甚至“俗不可耐”的词语表达,没有钱钟书《围城》中精辟的比喻和戏谑的调侃,也没有郭沫若《凤凰涅槃》中的热烈奔放的激情与火花,他用文字的水滴汇聚出一股涓涓溪流,读者只要轻轻尝一口,心田立刻就会得到滋润,有种莫名的,无法言表的感动。
在作品《初恋》中,周作人写自己初恋的姑娘,没有用太多的优美的辞藻来点缀他心仪的姑娘,甚至“也不曾看过她的容貌与姿态”但作者却明白三姑娘是单纯的,善良的,热情的,于是他用最常见的人情世故淡淡几笔做了一个对比,就让我们明白三姑娘在作者眼中是特别的,文中写道“宋姨太太和远邻的羊肉店石家的媳妇虽然很说得来,与姚宅的老妇却感情1/ 7很坏,彼此都不交口,但是三姑娘并不管这些,仍旧推进门来游嬉。
”同样,周作人在写自己对三姑娘的感觉时,仿佛是在等令自己心潮澎湃的情感冷却之后,向一个知己在说说生活,拉拉家常中娓娓道来一样,没有任何激动之情,仍旧让他那个性的溪水在流淌着,淌进每一个读者的情感深处,文中写到“那时我十四岁,她大约十三岁罢。
”“我不很明白做婊子这些是什么事情,但当时听了心里想到:‘她如果真流落做了婊子,我必定去救她出来。
’”以及末段“我那时也很觉得不快,想到她的悲惨的死相,但同时却又似乎很是安静,仿佛心里有一块大石头已经放下了。
”作者惜墨如金,了了几笔,却让我们感到了她至深的初恋,要不他不会那么清晰地记住当年自己十四岁,也许在作者今后的人生的很多时候,他都会回忆十四岁那单纯的萌动;要不他也不会有奋不顾身的救她的冲动,更不会在听到一个人死于霍乱而去想象那悲惨的死相,因为如果三姑娘不能牵绕作者的心,作者就不会联想太多,只会一听而过而已;另外,正因为有现在的心里的大石头放下的感觉才能让读者体会到,这么多年虽然作者辗转异地,但心中是多么牵挂一个人,而且分量还如大石头般沉重 ......这样朴素的家常话语却又那么真切,深刻。
所以《初恋》正体现了周作人对散文的要求——简单,朴实,只要呈现客观事物本来的面貌,只要真纯性情的表露。
从周作人提倡的散文个性化到自己切实践行而写出的具有他个人典型特征的淡泊朴素的散文来看,《初恋》给了我们太多的关于作为弘扬散文的一代宗师的周作人以及什么才是真正有血有肉有味的2/ 7散文以启示,此外,就《初恋》中所表现的情感境界,无人不神往。
文中写到“虽然非意识的对于她很是感到亲近,一面却似乎为她的光辉所掩,升不起眼来端详她了。
”是的,当我们真正靠近自己爱慕的人时[u1] 显得那么胆怯,胆怯到不敢真正端详她,我们甚至会感到自卑,自卑到认为自己是“丑小鸭”但我们内心却又兴奋并莫名的快乐着,尽管不知道什么是爱,也不知道自己是否与她相爱,但是对方的存在就会让自己感到喜悦,这种初恋时青春萌动的情感有着古朴田园般的美好,也许才是至高的爱情境界,因为[u2] 此时此刻,我想到了“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想到了汉乐府民歌“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的爱情忠贞,我想到了《长恨歌》中“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做愿为连理枝[u3] ”的对爱的希翼与来世向往,是的,这种爱的海誓山盟确实让我们振颤和赞叹,但是《初恋》中人的纯真的性爱萌动情感却超越了如此种种,它不需要太多爱的符号,却远能比恋人间直白的海誓山盟更能让人心中泛起爱的涟漪。
初恋是纯的,还没经过实际生活的蹂躏,是人性最底层真切的呼唤,它的美可以压倒现实中一切男女情爱。
周作人先生在《初恋》中用简朴的词语,冷静平淡的笔调,带着对日常生活精细深刻的体悟向我们诠释了情爱的最高境界,令人咀嚼回味再三,余味无穷......周作人散文初恋读后感2早听过周作人的大名,只因为他是鲁迅的胞弟。
这次听中国现当3/ 7代文学的课,才发现他是如此的有才气,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蓦地,意识到自己先前的孤陋寡闻啊,虽然对于他的大作《乌篷船》和晚年做了汉奸还是略有耳闻。
上网浏览周作人的散文,发现其作品中最为人称道的还是《乌篷船》、《苦雨》、《故乡的野菜》等等。
此时,一个让我眼前一亮的标题《初恋》映入眼帘,急切读来,感觉它颇为有趣,印象深刻。
到图书馆借了本《中国现代文学百家——周作人代表作》,却发现竟没有《初恋》这篇散文,失望之余,脑海中却再也挥之不去作者笔下那种朦胧纯纯的感觉了。
想来周作人的散文中,《初恋》不能算最出色、最有名的,然而,它却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触动人心。
有许多散文一下子能够吸引住我们,是因为那饱含深情的词句,热烈奔放的激情,本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就像把你拉到一道壮阔的瀑布面前,让你不得不动心。
但也有另一种散文,它本身并没有鲜艳亮丽的色彩,但在那貌似平淡的背后,却往往流动着一种特别的情趣,宛若丛林中的一道溪流,静静地滋润心田,给人美的享受——《初恋》恰如这种清新之感。
倘若在夏日的午后,闲坐在藤椅上,品一杯茗茶,再细细品读这篇美文,定会在嘴角浮出一丝会心之笑。
《初恋》是表现少年无知时期极其单纯的一段恋情。
第一次读它,有三点印象颇深。
一是有种莫名其妙,甚至是嗤笑的感觉,这也叫初恋?其中的恋情似乎不合逻辑:不清楚对方的外表相貌,不了解对方的家世背景,不知道女孩儿的态度,就这样陷入了这段朦胧的爱中。
无目的无功利,4/ 7却极其单纯,没有轰轰烈烈,海誓山盟,却成为自己力量的源泉,并下定决心,“她如果真是流落做了,我必定去救她出来”。
初恋是金,纯粹的真诚,永远值得怀想。
所以,对于作者的这份感觉,我还是很欣赏的。
二是对于作者描写男孩第一次恋慕异性时的那种感觉实在传神极了,即使是女生大致也是如此吧,叫人不得不佩服。
“每逢她抱着猫来看我写字,我便不自觉地振作起来,用了平常所无的努力去映写,感着一种无所希求的迷蒙的喜乐。
并不问她是否爱我,或者也还不知道自己是爱着她,总之对于她的存在感到亲近喜悦,并且愿为她有所尽力,这是当时实在的心情,也是她所给我的赐物了”,让人为之发笑的同时又觉得神妙极了。
这种对于初恋的描写让我联想到张爱玲写给胡兰成的一句,“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一样的生动贴切。
三是这文章果然印证了周作人平和冲淡、舒徐自如的风格,颇有古朴之感。
其笔调委婉含蓄、朴素自然,产生一种涩味与简单味,让读者体验到作者不慌不忙,娓娓道来的从容心境。
然而结尾虽然风格依旧,从字里行间却还看出作者对于这份初恋的牵挂,因为这样看来似乎三姑娘不必再为生计发愁,也终没有沦为娼妓,“仿佛心里有一块大石头已经放下了”,这种平静淡然恰反衬了作者内心有一丝喜悦的“热”。
初恋,正如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味浓醇香,却有种淡淡的苦涩。
少年心事,最是那难以忘怀的记忆,恰如周作人的这篇《初恋》。
5/ 7周作人散文初恋读后感3经常可以读到关于初恋的文字,也常听人回忆初恋,或甜蜜,或苦涩,每每这时,心中总不免对初恋充满疑惑,什么是初恋?这种疑惑从十几岁一直到现在,都没答案。
听着别人的故事,似乎每个人对初恋的定义也都很不相同。
我原以为初恋就是生平第一次的恋爱,恋爱就应该是两个人的事情,或许没有结果,但两人总是有那么一回事,曾经都爱恋到对方。
我的说法很快被很多人否定,因为我忽视了暗恋。
暗恋能算作恋爱吗?我总觉得单相思只能算作相思,属闲愁范畴,不能称之为恋爱。
所谓恋爱应是相爱,相爱应是两情相悦,那是一种相互而美好的感情。
对初恋愈发迷惑是从二十岁读了周作人的《初恋》之后。
周作人回忆自己的初恋是十四岁,“伊”大约十三岁吧,而且与“伊”从不曾谈过一句话,“也不曾仔细的看过伊的面貌与姿态”,那是怎样一种朦胧的近乎与无的感情,那又是“我”第一次想去以自己的力量来保护的少女,当听到“伊”患霍乱死了时,虽觉不快,但“仿佛心里有一块大石头已经放下了”。
字里行间虽不见爱恋,但真挚与精典的情感流露让人的心也不由得变得柔软,不由得去找寻与自己年龄相仿时近似的情节或心情。
我想这样一种初恋大抵只有周作人会有,一是大作家的身份,很淡近乎无有的东西,经过一支生花的笔和细腻的心,就成了传奇。
二是所处的年代,那时男女往来基本仍旧处于授受不亲,接触的受限,情感愈发会纯,会让人难忘。
如果仔细去琢磨初恋,然后对初恋认识的愈来愈模糊,我想这样6/ 7的人应该会越来越多。
现在是一个讲究速度的时代,一个讲究感官与视觉双重冲击的时代,在情感速成(不久的将来生孩子说不准也会速成,那倒是一种解放)之下,量自然可观,但到底是贫瘠了我们的记忆与感受,还是丰富了我们的记忆与感受?可能谁也没功夫去琢磨这些无聊的事情,因为更多有实际意义的事情还等着我们去做呢。
如果把初恋界定为第一次对异性有了隐隐约约较爱慕的感情,我想那样的话很多的人都不再有对初恋的回忆,也就不再有初恋,初恋在若干年之后只是文字的一种存在形式,一个杜撰的精神寄托的故事。
初恋再也不会散发它特有的羞涩甜蜜温馨的味道了。
在这个吃饭都越来越讲究快餐的时代,我彻底迷惘了。
当然,这也仅是我自个儿对初恋疑惑的认识。
7/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