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杨绛先生的书香世界
杨绛先生的书香世界

书城 , 充分满足 了她对 书籍 的 “ 饕餮”之欲—— 图书馆 临窗有一 行单人 书桌 ,杨绛 先生可
创立 于 1 3 1 4年 的埃克塞特学 院 ,在当时是 在这里杨绛 正可以从 容 自在地好好补 习。
牛 津大学 的二十 六个学 院之一 ,其在 牛津学 院
的创建史 上位居 第 四。两 年 的留学生涯 ,使 钱 以 占据 一个 桌 子 。架 上 的 书 ,她可 以 自己取 。
可省些生活费。 ”
假如我到别处上学 ,两人分居 ,就得两处开销 ,
牛津大学 是英 国最古 老的大 学之一 ,坐落 再加 上来往旅 费 ,并不 合算。钟 书磕 掉 门牙 是
在伦敦西 北泰 晤士河上游 的牛津 城 。它成 立于 意外 事 ;但这类 意外 ,也 该放在 预算 之 中。这 1 2 世纪下半 叶 ,这里 云集 了众多著名 的专 家学 样一 算 ,他 的公 费就 没多 少能 让我 借 光 的了。 者 ,在 历 史上 培 养 了大量 的哲 学 家 、科学 家 、 万一 我也有 意外之需 ,我怎么 办?我爸爸 已经 文学家和政 治家 。我 国知名 学者吴宓 曾在 1 9 3 0 得 了高血压症 。那时候 没有降压 的药 。我离 开 年1 O月 至 1 9 3 1 年 在此 进修 ,他 在 《 牛津 大学 爸爸 妈妈 ,心 上 已万分抱 愧 ,我怎 能忍心再 向
今年的” 世界读书 日 , 我们 泉戋 l 】 的 读书 -致敬人物” 选定为杨绛免生。 杨绛乞生烬其一生.
是完全担当俘起这个称号的。让我们走进杨绛先生的精神世界 .去领略杨绛 先生的书务生活。 在我们看来 ,纪念杨绛 先生的最好 的方戈 无疑是读她的作品 ,接受她 的作 品的熏陶与精神洗
我的兴趣不在戏剧而在小说 。那时候我年纪小 , 识素养与外语水平 。不过杨绛还有另一层想法 ,
《书香岁月——杨绛》读后

书香岁月,淡饮清茶——《书香岁月——杨绛》读后合肥市庆平希望学校九(3)班王玉杰熟知钱钟书的人大都知道杨绛。
这位至今已103岁的老人给了我无限的精神财富。
其实,最先听到“杨绛”这个名字并不是通过《书香岁月——杨绛》这本书,而是初一时语文课本上的《老王》这篇文章。
文章朴实细腻的笔触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次阅读《书香岁月——杨绛》一书,让我更加深入了解这位传奇人物,敬佩之情也油然而生。
在百度百科关于杨绛的资料与书的前言中,杨绛使我感觉到一种当今社会几乎消失无迹的精神境界——心静如水。
在如今灯红酒绿的社会中,人人都在追名逐利时,大概也只有这样饱经沧桑的老人才会给人这么一种宁静安然的感觉吧。
杨绛出生于书香世家,与萧红出身于地主家庭、鲁迅出身于衰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不同,杨绛的祖辈上都是一介书生,到杨绛父亲这里才稍微好些。
杨绛的父亲杨荫杭年轻时曾留学日本、美国,归国后还曾参加了国民革命斗争。
母亲则是“贤妻良母”,操持家务、照顾孩子。
北京城中一个宁静的小四合院便是杨绛出生的地方。
在这里,杨绛开始了她的书香岁月。
书中,作者多写阿季(杨绛本名杨季康小名阿季)与家人在一起的“细事趣事”。
父亲的谆谆教导,母亲的细心照顾,性格怪异的“三伯伯”,可爱的小妹阿必……这些细事趣事,像一款舒缓宁静的河流泛起的美丽浪花,滋养着年少阿季的心灵;如今读来,也给我以精神的熏陶与洗礼。
与现在大多数的家长不同,当小阿季问父亲年轻时是什么样子时,这位曾两次留学海外的父亲却说:“与普通人一样。
”而如今的家长面对孩子这样的问题,大多可能会滔滔不绝、添油加醋的“话当年”,或是不耐烦的将手一挥:“去、去、去!”事实上补塘先生(杨荫杭先生的字)12岁丧父,好不容易考上北洋大学堂却被开除,两次飘扬过海留学他国……一点儿也不普通的经历呀!在杨绛所著的杂议散文中,很难发现激愤的言语,多是娓娓平和的叙述。
昔日的苦难只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面对功名利禄也持着一颗平常心,就如书中所言,“人生无奖,人生的飞扬辉煌本不在别人的注目抑或大奖中。
《我们仨》读后感(15篇)

《我们仨》读后感(15篇)《我们仨》读后感1今天时间要悠闲,所以在图书馆看了一本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一直知道杨绛先生非常受世人关注,她的书籍,她的文字,她的人生旅程。
我记得有段时间,很多人在询问为什么杨绛是一位女性,却用先生称呼其名。
其实,原先先生不一定就是指男性,而是指达到一定地位的人的一种尊称。
其实“先生”有很多种含义,以下做一下分享:先生”的各类用法1、老师等教育工作者。
古时对有学问的男女都可以这样称呼,所以“杨绛女士”会被尊称为“杨绛先生”。
2、对知识分子和有一定身份的成年男子的尊称。
3、称别人的丈夫或对人称自己的丈夫。
4、旧时,管帐、说书、相面、算卦、看风水等为业的人也会被称为“先生”。
5、凡德高望重者,都可以被尊称为“先生”,有表示尊敬的意思,不一定完全指男士。
如宋庆龄、杨绛、冰心、丁玲、叶曼、许广平等均可称为先生。
6、现在对所有男性都可以称为“先生”。
这就是我们现代汉语中最常用的用法了。
所以“先生”一词的用法,说明了大家对杨绛先生的尊敬。
其实很早之前就知道《我们仨》这本书,但是不知道为什么缘故,总是翻了两页,或者是因为什么其他的原因,并没有阅读完这本书,而今或许跟它有些许的缘分,在此刻翻开了这本书,进入了杨绛先生的世界。
怎么说呢?在开头的'前五分钟左右的时间里,我觉得这本书写得十分凌乱,因为我好像跟不上他的思路,并且不知道它这个时间线以及描述的每一件事情之间的内在关系,因为以梦为线让我在阅读过程当中无法分清楚她描述的情形何时为现实,何时为梦境。
可随着跟杨绛先生逐渐深入的交流,我才摸清她的路线,而后在阅读到那一段文字的时候,眼泪不自觉的夺眶而出,被这样朴素却真挚的文字打动的有一种悲伤的喜悦之情。
我悲伤是因为它在描述那一段圆圆离开的过程当中,明明悲痛欲绝,却在怀着这样的心情里描绘出了一副幸福的画面;可我也有一部分的喜悦,因为我终于在这一刻融入了杨佳先生的世界,我看到了一个母亲的坚韧和脆弱。
我心中的杨绛作文

我心中的杨绛作文在我的心中,杨绛先生就像一颗璀璨的星辰,在文学的浩瀚天空中闪耀着独特而柔和的光芒。
说起杨绛先生,我就想起第一次读她作品时的情景。
那是一个慵懒的午后,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我的书桌上,我随手从书架上抽出了一本。
本以为只是打发时间的随意一读,却没想到就此走进了杨绛先生的内心世界。
在中,她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家三口的温馨生活。
那些平凡而又充满爱意的日常,仿佛电影画面一般在我眼前徐徐展开。
比如他们一起在牛津求学的日子,钱钟书先生初到牛津,就不小心摔了一大跤,磕掉了大半个门牙。
杨绛先生没有过多地渲染这一跤的狼狈,而是用一种带着点调侃、又满是关切的语气讲述着,让我在忍俊不禁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他们夫妻之间深厚的感情。
还有他们在国外生活时,不会做饭的两人一起摸索着下厨。
杨绛先生把钱钟书先生不小心弄坏了厨房用具、打翻了食材的小插曲写得活灵活现。
那种手忙脚乱却又充满乐趣的场景,让我仿佛能闻到那弥漫在屋子里的烟火气息。
他们的女儿钱瑗出生后,家里更是增添了无数的欢乐和温馨。
杨绛先生写道,钱瑗小时候特别乖巧,有一次生病住院,杨绛先生去看她,小小的人儿不哭不闹,只是用那一双清澈的眼睛望着妈妈,让杨绛先生心疼不已。
这些细节,杨绛先生写得那么真切,让我感觉自己就像是这个家庭的一员,亲身经历着这一切。
杨绛先生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就是能让人沉浸其中,感受到生活的温暖与美好。
她就像一位亲切的长辈,坐在你的面前,不紧不慢地讲述着过去的故事。
除了她的作品,杨绛先生的为人也让我敬佩不已。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她经历了无数的磨难,但始终保持着内心的坚定和从容。
她不抱怨,不诉苦,默默地承受着一切,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去面对生活的挑战。
记得有一次看到关于她的一段采访,那时的她已经白发苍苍,但眼神中依然透着智慧和温和。
面对记者的提问,她回答得简洁而有力,每一句话都充满了对生活的理解和对人性的洞察。
杨绛先生的一生,是充满爱与智慧的一生。
世界是自己的——读《书香岁月杨绛》有感(1500字).docx

世界是自己的——读《书香岁月杨绛》有感杨绛在她“一百岁感言”中这样写道:“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
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的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一个经历过百年岁月沧桑的老人,在笔尖凝聚了她对沧桑岁月深沉的思考,宽和而发人深省,使我想探究小时候的她经历了怎样的磨练。
《书香岁月杨绛》这本书通过对杨绛先生青少年时代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叙述,展现了少年杨先生乐观向上、懂事孝顺、勤奋爱读书的优秀品格。
杨绛先生的乐观性格受父亲补塘先生自乐其乐思想的影响,父亲曾在《我之快乐观》中写道:“人生斯世,当享无上之快乐。
其不能享快乐者,皆所谓“咎由自取”者也,其能享快乐者,皆所谓“自求多福”者也。
快乐非有一定之现象,不过心之所思,以为快乐,则快乐矣;心之所思,以为不快乐,则不快乐矣。
故世有自乐其乐者,亦有无苦讨苦者,其权皆操之于己,于处境之顺逆无关也…….”。
字里行间透露出积极向上、乐观处事的态度。
杨绛在她一百岁感言中也写道:“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今天,我们这些少年学生大多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却常常觉得不快乐,或因为学习压力,或因为心想事不成,究其原因是“心之所思,以为不快乐,则不快乐矣”。
“少年哪识愁滋味,为赋新诗强说愁”。
如果我们把学习当做乐趣,把每一次坎坷都当成是生活的历练,把忍受当做享受,自然能养成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古人说“百德孝为先”。
杨绛先生从小就是一个懂事孝顺的孩子。
父亲曾对杨绛说“其实我喜欢有人陪陪,只是别出声。
”于是杨绛会在父亲起早写稿子时,给父亲泡上一碗酽酽的盖碗茶,轻手轻脚地送到父亲的书桌前,在父亲睡午觉时,捧一本书,悄无声息地在一旁陪父亲,即便在冬天给炉子加煤,也会不发出一点儿声响,姐姐和弟弟妹妹们都非常钦佩她加煤可以不出声。
读《书香岁月——杨绛》有感

读《书香岁月——杨绛》有感今天,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读完了这本《书香岁月——杨绛》。
这本书主要说的是杨绛人生旅途中青少年时代的故事。
其实杨绛作为一个大作家,儿时却很普通。
但是我最羡慕的还是她有一个和蔼可亲的父亲和一个温柔贤淑的母亲。
父亲补塘先生从事革命事业但在孩子们面前,从不夸大其词,一句想当年一句想当年地说着,而是在杨绛问起:“你小时是绝少有什么样?”时,平静地回答道:“就和普通孩子一样。
”的确,每个人的童年都很普通,却绝少有人对着自己的子女说:“我的童年很普通。
”大多数人则是夸夸其谈,第一名第二名的帽子往自己头上扣,实却不然。
母亲唐须嫈是一个普通的女子,却是一个不普通的母亲。
身为一个大家庭的主母,家中事事都需要她照料,而她把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条,闲暇时教教子女儿歌。
杨绛的父亲和母亲虽然是封建的包办婚姻,却相濡以沫地生活了几十年。
对于杨绛的父母,她说:“我的父母好像老朋友,我们子女从小到大,没听到他们吵过一次架。
”书中,有一个章节是“Daretosayno”,意为敢于说不。
这个章节说的是一次,学生会组织各校学生上街宣传,杨绛被推选去宣传。
但是她并不想参加宣传,却又无法推辞,就向父亲求教,问自己能不能向学校说家里不赞成,父亲拒绝了,他教杨绛学会说——“不”。
于是杨绛就说了“不”。
说实话,我并不擅长说“不”,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对于别人的要求,我有时并不想答应,但是,拒绝的话我又说不出口,于是就不得不答应了。
为此我不知道有多苦恼。
但每次我要说“不”时,却丧失了说不的勇气,我真的很担心当我说了“不”后,会有许多我不希望发生的事发生,于是我就没有说“不”。
就是这份胆怯成为了我说“不”的拦路虎。
每次事后想一想,觉得说“不”很简单,但是又遇到这种情况时,仍然说不出口。
现在我觉得,该说“不”时就应该说“不”,世界上不会只有成全,我也要学会说“不”。
既然想说“不”,那就去说,又有什么好顾虑的呢?杨绛很普通,之所以能成为一名出色的作家,是源于她对文学的一种飞娥扑火的热爱,还有水滴石穿般的坚持。
杨绛的书香世界

(2)对于杨绛先生来说,“读书已经不是职业所需”,而成了她
的“精神支柱”,文中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表达的?请简要概括。 1、“读书种子”——读书成了精神支柱
2、静夜攻读——引用黄裳的采访
3、深居简出,辛勤耕读 4、潜心读书,自由自在 5、博览群书,独特感受 内容丰富,受益匪浅 自由惬意 乐在收获 体会 收获 孜孜不倦 态度
(2)对于杨绛先生来说,“读书已经不是职业所需”,而成了她
的“精神支柱”,文中是怎样(如何)进行表达的?请简要概括。 答:①工作之余,她深居简出,辛勤耕读,用人类文化精华不断 充实自已。 ②丈失去世后,她杜门谢客,潜心读书。“追求精神享受”。 ③她珍视读书的自由,把读书比成“串门”,从读书中获得 惬意,达到令人向往的精神世界。 ④她对读书有独特的感受,通过读书他收获了知识,增长了 智慧,丰富了她的精神世界。
写 书
9、创作《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体现个人感悟
(2)对于杨绛先生来说,“读书已经不是职业所需”,而成了她
的“精神支柱”,文中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表达的?请简要概括。
(2)对于杨绛先生来说,“读书已经不是职业所需”,而成了她
的“精神支柱”,文中是怎样(如何)进行表达的?请简要概括。 答:①工作之余,她深居简出,辛勤耕读,用人类文化精华不断 充实自已。 ②丈失去世后,她杜门谢客,潜心读书。“追求精神享受”。 ③她珍视读书的自由,从读书中获得惬意,达到令人向往的 精神世界。 ④她对读书有独特的感受,通过读书他收获了知识,增长了 智慧,丰富了她的精神世界。
(3)要不断反思自己,提升精神境 界。
(4)从杨绛先生的“书香世界”中,你获得哪些有关读书或人生 的启示?请就其一点,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4)从杨绛先生的“书香世界”中,你获得哪些有关读书或人生
杨绛先生的书香世界

杨绛先生的书香世界作者:罗银胜来源:《语文世界(初中版)》2017年第04期2016年5月25日,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钟书夫人杨绛先生在京病逝。
先生以105岁高龄悄然告别人世,全国广大读者陷入悲哀。
唯一值得安慰的是,“我们仨”,终于团聚了。
今年的“世界读书日”,我们策划的“读书·致敬人物”选定为杨绛先生。
杨绛先生终其一生,是完全担当得起这个称号的。
让我们走进杨绛先生的精神世界,去领略杨绛先生的书香生活。
在我们看来,纪念杨绛先生的最好的方式,无疑是读她的作品,接受她的作品的熏陶与精神洗礼。
希望以此激励我们,以前辈为榜样,积蓄读书的力量,热爱读书,天天读书。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出版的散文集《干校六记》,到新千年面世的《我们仨》,再到晚近之《走到人生边上》,杨绛先生温柔敦厚、哀而不伤的大家风格,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
但在对文化昆仑钱钟书的一片喝彩声中,唯听夏衍发出过“你们捧钱钟书,我捧杨绛”的声音。
正是为了回应夏公的这一呼吁,我写作了《杨绛传》。
我在写作这部关于杨绛先生的传记时,深切地体会到杨绛先生对读书生活的情有独钟。
“饱蠹楼”里“饕餮”之徒杨绛先生与钱钟书先生都耽于读书,是出了名的“读书种子”,对于他们来说,读书已经不是职业所需,而成了他们的精神支撑点。
早在上世纪30年代,杨绛先生随丈夫钱钟书先生远赴英国留学。
刚在英国,钱钟书先生由官方为他安排停当,入牛津大学埃克塞特学院,攻读文学学士学位。
而杨绛先生则接洽入学事宜。
她打算进不供住宿的女子学院,但那里攻读文学的学额已满,要入学,只能修历史。
这显然不合杨绛先生的心愿。
她曾暗想:“假如我上清华外文系本科,假如我选修了戏剧课,说不定我也能写出一个小剧本来,说不定系主任会把我做培养对象呢。
但是我的兴趣不在戏剧而在小说。
那时候我年纪小,不懂得造化弄人,只觉得很不服气。
既然我无缘公费出国,我就和钟书一同出国,借他的光,可省些生活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步入杨绛先生的书香世界2016-07-27 来源:光明网-《中华读书报》两个月前,着名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杨绛先生在京病逝。
先生以105岁高龄悄然告别人世,全国广大读者陷入悲哀。
唯一值得安慰的是,“我们仨”,终于团聚了。
在我看来,纪念杨绛先生的最好的方式,无疑是读她的作品,接受她的作品的熏陶与精神洗礼。
今年书博会的“年度致敬人物”选定为刚刚去世的杨绛先生,而杨绛先生终其一生,是完全担当得起这个称号的。
这里我们打算以很短的篇幅,走进杨绛先生的精神世界,领略杨绛先生的书香生活。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出版的散文集《干校六记》,到新千年面世的《我们仨》,再到晚近之《走到人生边上》,杨绛先生温柔敦厚、哀而不伤的大家风格,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
但在对文化昆仑钱锺书的一片喝彩声中,惟听夏衍发出过“你们捧钱锺书,我捧杨绛”的声音。
正是为了回应夏公的这一呼吁,我写作了《杨绛传》。
我在写作这部关于杨绛先生的传记时,深切地体会到杨绛先生对读书生活的情有独钟。
“饱蠹楼”里“饕餮”之徒杨绛先生与钱锺书先生都耽于读书,是出了名的“读书种子”,对于他们来说,读书已经不是职业所需,而成了他们的精神支撑点。
早在上世纪30年代,杨绛先生随丈夫钱锺书先生远赴英国留学。
刚在英国,钱锺书先生由官方为他安排停当,入牛津大学埃克塞特学院,攻读文学学士学位。
而杨绛先生则接洽入学事宜。
她打算进不供住宿的女子学院,但那里攻读文学的学额已满,要入学,只能修历史。
这显然不合杨绛先生的心愿。
她曾暗想:“假如我上清华外文系本科,假如我选修了戏剧课,说不定我也能写出一个小剧本来,说不定系主任会把我做培养对象呢。
但是我的兴趣不在戏剧而在小说。
那时候我年纪小,不懂得造化弄人,只觉得很不服气。
既然我无缘公费出国,我就和锺书一同出国,借他的光,可省些生活费。
”牛津大学是英国最古老的大学之一,坐落在伦敦西北泰晤士河上游的牛津城。
她成立于二世纪下半叶,这里云集了众多着名的专家学者,在历史上培养了大量的哲学家、科学家、文学家和政治家。
我国知名学者吴宓曾在1903年10月至1931年在此进修,他在《牛津大学风景总叙》一诗中,赞叹牛津大学是读书人最理想的读书地方:“牛津极静美,尘世一乐园,山辉水明秀,天青云霞轩。
方里极群校,嶙峋玉笋繁,悠悠植尖塔,赫赫并堞垣。
桥屋成环洞,深院掩重门,石壁千年古,剥落黑且深。
真有辟雍日,如见泮池存,半载匆匆往,终身系梦魂。
”此“终身系梦魂”之地,是钱锺书先生与杨绛先生选择牛津作为自己留学的第一站,是否受吴宓这位师长的影响呢?这倒是一个有趣的话题。
创立于1314年的埃克塞特学院,在当时是牛津大学的二十六个学院之一,其在牛津学院的创建史上位居第四。
两年的留学生涯,使钱钟书和杨绛体验到牛津大学谨严与保守的校风。
最使他们得益匪浅的则首推学院的图书馆。
牛津大学拥有世界上第一流图书馆,名叫博德利图书馆,钱钟书将其戏译为“饱蠹楼”。
这里的藏书远远超过国内清华大学的图书馆,早在莎士比亚在世的1611年,英国书业公司就承担了把各种新书(包括重印书)都免费送一本给这个图书馆的的义务。
它还收藏了许多中文书籍。
钱锺书先生和杨绛先生在此如鱼得水,除了听课之外,差不多把业余时间全部泡在读书上面。
他们借来一大堆书,涉猎包括文学、哲学、心理学、历史等各种图书,固定占一个座位,一本接一本地阅读,并作了详细的笔记。
一副饱学终日、乐此不疲的模样,令人神往。
杨绛在这里的旁听和阅读,有力地充实了自己的知识素养与外语水平。
不过杨绛还有另一层想法,她认为,在当时“牛津的学费已较一般学校昂贵,还要另交导师费,房租伙食的费用也较高。
假如我到别处上学,两人分居,就得两处开销,再加上来往旅费,并不合算。
锺书磕掉门牙是意外事;但这类意外,也该放在预算之中。
这样一算,他的公费就没多少能让我借光的了。
万一我也有意外之需,我怎么办?我爸爸已经得了高血压症。
那时候没有降压的药。
我离开爸爸妈妈,心上已万分抱愧,我怎能忍心再向他们要钱?我不得已而求其次,只好安于做一个旁听生,听几门课,到大学图书馆自习”。
牛津的生活很安逸,杨绛先生因不是正式学生,就没有功课,全部时间都可自己支配。
她从前还没享受过这等自由。
她在苏州上大学时,课余常在图书馆里寻寻觅觅,想走入文学领域而不得其门。
考入清华后,又深感自己欠修许多文学课程,来不及补习。
这回,在牛津大学图书馆里,满室满架都是文学经典,坐拥书城,充分满足了她对书籍的“饕餮”之欲——在这里杨绛正可以从容自在地好好补习。
图书馆临窗有一行单人书桌,杨绛先生可以占据一个桌子。
架上的书,她可以自己取。
读不完的书可以留在桌上。
在那里读书的学生寥寥无几,环境非常幽静。
杨绛先生为自己定下了课程表,一本本书从头到尾细读。
能这样惬意地读书,人生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一对“读书种子”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杨绛先生、钱锺书先生和许多爱国的知识分子一样,不仅拒绝了国民党的拉拢,不去台湾,而且真心实意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同年下半年杨绛夫妇应聘担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
杨绛、钱锺书先生初到清华时,清华的接管、恢复和改造工作正在进行中。
他们夫妇俩担任外文系教授,教学任务并不繁重,难于对付的却是一场又一场马拉松式的会议,因而他们赖以生存的读书生活受到影响。
对此,钱锺书先生在给友人、着名报人黄裳的一封信函中表露了这层不理解的意思:“北来得三晤,真大喜事也。
弟诗情文思,皆如废井。
归途忽获一联奉赠(略)。
幸赏其贴切浑成,而恕其唐突也。
如有报道,于弟乞稍留馀地。
兄笔挟风霜,可爱亦复可畏(如开会多、学生于文学少兴趣等语请略)。
”这信写于1950年1月末。
在此之前,黄裳先生曾去北京采访,专程到清华园钱氏夫妇的寓所,亲眼目睹了这对教授夫妇静夜攻读的情形:“住在清华园里的名教授,算来算去我只有一位熟人,就是钱锺书。
第二天吴晗要赶回城去,因此我就把访问安排在第二天的晚上。
吃过晚饭以后我找到他的住处,他和杨绛两位住着一所教授住宅,他俩也坐在客厅里,好像没有生火,也许是火炉不旺,只觉得冷得很,整个客厅没有任何家具,越发显得空落落的。
中间放了一张挺讲究的西餐长台,另外就是两把椅子。
此外,没有了。
长台上,堆着两叠外文书和用蓝布硬套装着的线装书,都是从清华图书馆借来的。
他们夫妇就静静地对坐在长台两端读书,是我这个不速之客打破了这个典型的夜读的环境。
他们没有想到我会在这时来访,高兴极了,接下去,就是快谈。
”当时,杨绛、钱锺书先生除了上课、办公、开会之外,可说是深居简出,晚上的空余时间,对他们来说,是辛勤耕读的好时光,他俩不愧是一对“读书种子”,用人类文化精华不断充实着自己。
新中国以后,针对知识分子的政治运动接连不断。
在繁忙的政治学习之余,杨绛先生还是十分向往平静的书斋生活,她毕竟是研究员嘛。
上世纪50年代后,她写过几篇有关外国文学的长篇论文,但遭遇令人心寒。
杨绛先生对人曾说过,“恰在反右那年的春天,我的学术论文在刊物上发表,并未引起注意。
锺书19 56年底完成的《宋诗选注》,1958年出版。
反右之后又来了个‘双反’,随后我们所内掀起了‘拔白旗’运动。
锺书的《宋诗选注》和我的论文都是白旗。
郑振铎先生原是大白旗,但他因公遇难,就不再‘拔’了。
锺书于1958年进城参加翻译毛选的定稿工作。
一切‘拔’他的《宋诗选注》批判,都由我代领转达。
后来因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和小川环树等对这本书的推崇,也不拔了。
只苦了我这面不成模样的小白旗,给拔下又撕得粉碎。
我暗下决心,再也不写文章,从此遁入翻译。
锺书笑我‘借尸还魂’,我不过想借此‘遁身’而已。
”身居干校不忘读书“文革”期间,杨绛先生与钱锺书先生一起被下放五七干校,劳动改造。
在《干校六记》里,杨绛先生写得那样克制、那样平静,充满了温情,真可谓“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她回避了许多血淋淋的惨剧,这也许是“寄沉痛于幽闲”吧。
呆过干校的人,对干校生活刻骨铭心,不堪回首。
《干校六记》体现了杨绛“温柔敦厚”的风格和特点,而杨绛先生在柔弱温和的背后,性格是极其坚强的。
干校后期,迁往明港。
这时干校的任务,由劳动改为“学习”——学习阶级斗争吧?有人不解“学部”指什么,这时才恍然:“学部”就是“学习部”。
到了明港,干校的条件已有改观:“默存和我的宿舍之间只隔着一排房子,来往只需五六分钟。
我们住的是玻璃窗、洋灰地的大瓦房。
伙食比我们学部食堂的好。
厕所不复是苇墙浅坑,上厕所也不需排队了,居处宽敞,箱子里带的工具书和笔记本可以拿出来阅读。
阿圆在京,不仅源源邮寄食物,还寄来各种外文报刊。
同伙暗中流通的书,都值得再读。
宿舍四周景物清幽,可资流连的地方也不少,我们俩每天黄昏一同散步,更胜于菜园相会。
我们既不劳体力,也不动脑筋,深惭无功食禄;看着大批有为的青年成天只是开会发言,心里也暗暗着急。
”这时,钱锺书先生随身携带的工具书、碑帖和笔记本可以拿出来阅读;他们的女儿在家,不仅源源邮寄食物,还寄来各种外文阅读物。
同伴们也暗中流通着各种书籍。
杨绛、钱锺书还向“同伙”李文俊借阅了原版的《大卫·考伯菲尔》,当然,读时手边还得备好一本小册子或《红旗》杂志,以便遇到情况时拉过来作掩护。
此书被读后,页面充满了杨绛夫妇用铅笔所作的“?”、“×”、“√”、“!”等各种批注。
一天,钱锺书路过菜园,杨绛指着窝棚说:“给咱们这样一个棚,咱们就住下,行吗?”钱锺书认真想了一下说:“没有书。
”杨绛认同:真的,什么物质享受,全都舍得;没有书却不好过日子。
他箱子里只有字典、笔记本、碑帖等等。
杨绛问:“你悔不悔当初留下不走?”钱锺书说:“时光倒流,我还是照老样。
”在杨绛眼里,钱锺书向来抉择很爽快,好像未经思考的;但事后从不游移反复。
而自己则不免思前想后,可是两人的抉择总相同。
既然是自己的选择,而且不是盲目的选择,到此也就死心塌地,不再生妄想。
“读书就像串门儿”钱锺书先生逝世后,杨绛先生一如既往,杜门谢客,潜心读书。
她的闭门读书不是消极避世,不通人情世故,而是“追求精神享受”。
她说:“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
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
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
不问我们要拜见的主人住在国内国外,不问他属于现代古代,不问他什么专业,不问他讲正经大道理或聊天说笑,却可以挨近前去听了足够。
我们可以恭恭敬敬旁听孔门弟子追述夫子遗言,也不妨淘气地笑问言必称‘亦曰仁义而已矣’的孟夫子,他如果生在我们同一个时代,会不会是一位马列主义老先生呀?我们可以在苏格拉底临刑前守在他身边,听他和一位朋友谈话,也可以对斯多葛派伊匹悌忒斯的《金玉良言》思考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