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谈怎样读懂《道德经》

合集下载

道德经第一章讲解

道德经第一章讲解

道德经第一章讲解《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其中的第一章,以“道”为主题,深刻阐述了道的本质和作用。

本文将围绕道德经第一章进行讲解,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深意。

道德经第一章的开篇,便道出了道的奥秘:“道可道,非常道”。

这句话意味着道无法被凡夫俗子所言表,它超越了言语和概念的范畴。

因此,我们无法用语言来准确地描述道,只能通过心灵的体验和感悟去把握它的真谛。

接着,道德经第一章进一步阐述了道的无形无象:“名可名,非常名”。

这句话告诉我们,道是超越一切名字和标签的。

名字只是对事物的表象和符号,而道是超越事物本身的存在。

因此,我们不能仅仅通过名字来认识事物,而是要超越名字去感知事物背后的本质。

道德经第一章还指出了道的起源:“无名天地之始”。

这句话表明,道是宇宙的根源,是天地万物的始源。

它存在于宇宙的起源之初,贯穿于宇宙的演化之中。

道是宇宙的本体,是一切事物的根本。

在道德经第一章的结尾,提到了道的作用:“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

这句话告诉我们,聖人通过顺应道的原则来治理事物。

他们心灵空虚,不受私欲和执着的束缚,能够洞察事物的本质。

同时,他们深藏于内心的智慧和力量,能够滋养和支持万物的生长和发展。

道德经第一章的讲解,让我们明白了道的无形无象、超越一切名字和标签的本质。

道是宇宙的根源,是一切事物的根本。

聖人通过顺应道的原则来治理事物,通过虚空的心灵和充实的实践,实现万物的和谐发展。

道德经第一章的深意不仅仅是对道的本质和作用的阐述,更是对我们生活、思考和行动的启示。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各种信息和快节奏的生活所困扰。

而道德经第一章告诉我们,要过简单、纯粹的生活,要超越物质的追求,去追寻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我们可以通过修炼内心,学会静心思考,去感受道的存在和指引。

在面对困惑和挑战时,我们可以从道德经第一章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找到应对问题的方向和方法。

道德经第一章是道德经的开篇之作,深刻地阐述了道的本质和作用。

道德经 解读

道德经 解读

道德经解读《道德经》是古代中国哲学家老子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本书以简洁深邃的语言表达了老子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方面的思考和观点,对于人们修身养性、治理国家、和谐相处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道德经强调了“道”的概念。

道被视为宇宙万物的根本,是宇宙运行的规律。

道无形无象,却存在于万物之中。

人们应该顺应道的规律,追求内心的真实与和谐,而不是被功利和物质所迷惑。

在快节奏和个人主义盛行的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追逐物质的欲望,而忽视了道的存在。

因此,解读《道德经》可以帮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以更加平和和谐的心态面对世界。

其次,《道德经》强调了“无为而治”的思想。

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指以柔性和柔软的力量来引导人们的行为。

它倡导放下个人欲望,以自然的力量来实现秩序和平衡。

这种思想引导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问题时,不要过度干预和强加意志,而是应该以适度的方式引导他人,实现和谐共处。

在领导力和社交场合中,我们可以借鉴《道德经》中的智慧,以柔性的手段来实现目标。

此外,《道德经》还提醒我们要保持谦逊和自省的态度。

书中提到,“知足者富”、“柔弱者胜”,强调了“逆天行道”的原则。

这是在告诫人们不要过度追求权力和地位,而是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谦和。

只有在谦逊的态度下,我们才能真正成长、理解他人,并与他们建立起良好的沟通与合作。

这对于我们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非常重要。

通过解读《道德经》,我们可以从中获取对人生和社会的多重启示。

它的智慧思想贯穿于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深深影响了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它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精神食粮,也具有普世价值,可以为当今社会带来启迪和指导。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传承《道德经》的思想,运用其智慧来指导我们的生活和行为。

道德经讲解

道德经讲解

道德经讲解《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代表性著作,也是对中国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的经典之一。

它由81章组成,大部分内容是关于道德观念、人生哲学和政治治理的思考。

下面,我将简要介绍一下《道德经》的主要思想。

一、道的概念《道德经》以“道”为核心概念,认为道是宇宙万物之根本原因、规律和本体。

道是超越人类个体和社会的存在,是一种先天的、自然的力量。

《道德经》强调了道的重要性,认为依道而行可以达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二、黄老思想《道德经》中提到的许多思想与黄老学派有关,这是一种主张个体自由、崇尚“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

黄老学的核心思想是“非制度化的道德”,即个体自由地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强调道德自律、人类自然和社会平等。

此外,《道德经》也反对权力的滥用,主张空间治理,强调忠诚、信任和尊敬领袖。

三、道德观念《道德经》中提到多种关于道德的思考。

其中,主张“道德空虚”即个体自由地选择好坏的思想,他认为“有”和“无”都是同样重要的存在。

因此,正当的道德行为不应该只局限于人类个体,而是要超越个体和个人的利益,追求整体的和谐和共同的利益。

四、“无为而治”的理念“无为而治”是《道德经》中的重要思想之一。

它主张政治领袖应该像自然界一样,自然地治理社会。

此外,《道德经》也强调自由和平衡之间的关系,认为只有在社会自由的基础上,个体自由才能得到保障。

五、寓言故事《道德经》的第六章中,叙述了寓言故事“谷神不死”,并在后续的章节中,进一步发扬该寓言中的“无为而治”的思想。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谷神,太阳每天必须向他致敬,因为他是宇宙间神仙的统领,但他却从不对别人插手。

尽管被刀斧砍伤,但他依然不为所动,直到最后躲在深山中。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代表性著作《道德经》有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强调道德自律、社会自由和平衡,主张政治领袖应该像自然界一样自然地治理社会。

同时,它也是一个强调人类自我完善和整合,实现个体和整体的和谐的哲学思想。

一读就懂的道德经

一读就懂的道德经

一读就懂的道德经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由老子所著。

它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探索了人类行为、道德和治理的原则。

然而,《道德经》的理论体系相对复杂,不同的人对其解读和理解可能存在差异。

尽管如此,以下是一些建议,帮助你初步理解《道德经》中的一些重要思想:
1. 道:《道德经》中最核心的概念是“道”。

它被理解为无形的、无处不在的原则、自然规律或万物之根源。

尊重并顺应道,可以达到心灵的平静与人事的和谐。

2. 非争非强:《道德经》强调避免争斗和过于强求。

它认为依循自然与隐逸为道德生活的基石,以和平、柔弱、柔顺去克制邪恶,达到理想的境界。

3. 自然与无为:该书强调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

无为并不是不做任何事,而是意味着放弃过度干预和自我执著的行为,追求内心的宁静。

4. 道德与德行:《道德经》倡导真实、谦虚、慈悲和谨慎的道德品质。

通过发展这些德行,个人可以达到心智的清净与修养。

5. 政府与治理:《道德经》对于政府和治理也有所论述,主张非侵略与非干预的原则,倡导温和而谦虚的领导方式,以维护社会和谐和个体的自由。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道德经》的语言古老而晦涩,其哲学思想也经过千百年的解读与演绎,存在不同的解释和学派。

因此,对于一本如此经典而复杂的书籍,完全一读即懂并不容易。

深入研读和理解《道德经》,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并结合相关的研究和注释去探索其深层意义。

道德经1至81章细解

道德经1至81章细解

道德经1至81章细解1. 引言《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也被认为是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一。

全书共分为81章,探讨了人生哲学、政治伦理、道德观念等方面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对《道德经》的1至81章进行细解。

2. 章节解读2.1 第一章第一章是《道德经》的开篇之章,强调“道”作为宇宙的根本原则。

正是由于“道”的存在,万物才能自然而然地产生和运行。

2.2 第二章第二章继续讨论“道”的重要性,并强调“道”与“名”之间的关系。

在“名”即思维和语言的世界中,人们往往失去对“道”的真正感知。

2.3 第三章第三章以“不尚贤,使民不争”为核心思想,强调领导者应该放弃自我,不以个人才干和优越感来压制他人,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2.4 第四章第四章强调无欲无求的重要性,认为欲望使人心乱,并导致社会的动荡和矛盾。

只有通过淡泊名利,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社会才能达到真正的安定。

2.5 第五章第五章延续了第四章的主题,强调“大道至简”。

只有减少物质欲望,简化生活,才能真正体验到生命的深层意义。

2.6 第六章第六章讲述了“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的思想。

强调保持内心的纯净和平和,才能与宇宙达到和谐共生的状态。

……2.81 第八十一章第八十一章是《道德经》的最后一章,也被誉为“圣人篇”,总结了全书的主要思想。

它提到了“道”的无穷无尽和救赎的力量,鼓励人们通过修行和自省实现心灵的平静与和谐。

3. 总结《道德经》涵盖了众多哲学思想,旨在引导人们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通过对81章的细解,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道德经》的核心思想,包括尊重自然、节制欲望、不争不抗等。

这些思想对于个人的修身、社会的稳定和政治的治理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阅读《道德经》可以帮助我们反思自我,探索人生的意义,并找到真正的内心平静与生活幸福。

因此,我们应当认真研读并将其中的智慧理念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以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注:本文中的解读仅代表个人观点,读者可结合个人阅读体验进一步探索《道德经》的含义。

道德经的六个方面

道德经的六个方面

道德经的六个方面《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主要阐述了道家学派的哲学思想、治国理念和人生智慧。

本文将从六个方面对《道德经》进行解读。

一、道与德“道”和“德”是《道德经》中的两个核心概念。

其中,“道”指的是宇宙的本源和规律,即万物之始、万物之母;“德”则是指人对于“道”的认识和理解,是人对于宇宙和生命的理解与遵循。

在《道德经》中,“道”和“德”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充分认识和理解“道”,才能更好地遵循“德”,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二、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道德经》中的一个重要思想。

它强调的是顺其自然,不做强求,不执着于结果,不妄想妄为。

在《道德经》中,“无为而治”是一种治国理念,主张减少人为干预,让事物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

同时,“无为而治”也是个人修行的指导思想,要学会放下执念,顺应自然,达到心灵的自由和平静。

三、柔弱胜刚强“柔弱胜刚强”是《道德经》中的一个著名论断。

它强调的是柔中带刚,以柔克刚,用柔和的方式胜过刚强的对手。

在《道德经》中,“柔弱胜刚强”是一种处世智慧,教导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学会以柔克刚,以平和的心态应对纷争。

同时,“柔弱胜刚强”也是个人成长的指导思想,要学会以柔弱的姿态面对困难和挑战,逐渐变得坚强有力。

四、反者道之动“反者道之动”是《道德经》中的一个重要观点。

它强调的是事物的发展总是呈现出一种相反的倾向,即物极必反。

在《道德经》中,“反者道之动”是一种辩证思想,教导人们要看到事物的两面性,既要看到正面也要看到反面。

同时,“反者道之动”也是个人思考和行动的指导思想,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寻找最佳解决方案。

五、虚心实腹“虚心实腹”是《道德经》中的一个重要修行方法。

它强调的是内心要保持虚静,不要被杂念和欲望所左右;同时又要保持身体健康,不要因为过度追求内心平静而忽略了身体健康。

在《道德经》中,“虚心实腹”是一种修行方法,教导人们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身体的健康,以达到心灵的自由和平静。

老子 道德经 讲解

老子 道德经 讲解

老子道德经讲解以老子《道德经》讲解为题,我们将深入探讨这本古老经典所传达的道德观念和智慧。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被誉为中国哲学的经典之作。

它以道家哲学为基础,强调道的概念,并探讨了人类生活的道德和伦理价值。

道,是《道德经》中的核心概念。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本源,是一切存在的最高原则。

它是无形无象的,难以捉摸,却又无处不在。

在《道德经》中,老子以一种简洁而深邃的语言,诠释了道的本质和特点。

《道德经》中的第一章,以“道可道非常道”开篇,这句话意味着道是无法被凡人所理解和言喻的。

它超越了我们有限的认知能力,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

人类应当虚心谦逊,不要妄图用自己的思维去界定和限制道的本质。

而在道的理念中,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

他认为,过度的干预和操控会破坏事物的自然规律,因此,应当尊重自然,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让事物自然而然地运行。

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强调了人类应当放下功利心和私欲,追求心灵的宁静与和谐。

老子还提出了“无名之名”的观念。

他认为,万物皆有名,但名只是对事物的表面称谓,不是事物的本质。

真正的本质是无名的,是超越了表象的存在。

人们应当超越名与形的束缚,追求内心的真实和纯净。

在道德方面,《道德经》也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原则。

老子强调了谦逊、宽容和无私的道德观念。

他认为,人类应当以谦逊待人,不争不抢,不自卑也不自大。

只有保持谦逊,才能与他人和谐相处,减少冲突和矛盾。

老子还强调了无欲无求的道德原则。

他认为,人类应当舍弃私欲和贪婪,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只有心无所求,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平和与喜悦。

在现代社会,道德观念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道德经》中的思想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它提醒我们要以谦逊和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追求内心的平和与纯净。

同时,它也告诫我们要顺应事物的自然规律,不要过度干预和操控。

这些道德观念,对于我们的生活和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老子《道德经》是一部富含智慧和道德观念的经典之作。

郭继承老师解读《道德经》《道德经》第三章

郭继承老师解读《道德经》《道德经》第三章

郭继承老师解读《道德经》《道德经》第三章郭继承老师是一位著名的中国哲学家和《道德经》的研究专家。

他对《道德经》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并且通过自己的研究和思考,使得这本古老的经典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

它是一部具有极高思想境界和智慧的经典,涵盖了伦理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的内容。

第三章是《道德经》中的一章,也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章。

郭继承老师对《道德经》第三章的解读主要是从道德的角度出发。

他认为,《道德经》第三章的核心思想是“不尚贤”。

这里的“不尚贤”并不是说不重视贤德,而是强调不盲目崇拜权威和偏见,不将道德与个人的能力和地位相混淆。

在郭继承老师看来,道德并不是只属于某个特定的阶层或个人的特权,而是普遍适用于每个人的生活准则。

他认为,当我们在道德行为中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尊重他人的权益和尊严,才能真正体现道德的力量和价值。

同时,郭继承老师还指出,《道德经》第三章还强调了“不爭”和“不貴難得之貨”。

他认为这是在提倡一种不争不抢、不追求过多物质财富的生活态度。

只有放下欲望,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宁静,才能真正体会到人生的真谛。

此外,郭继承老师还通过对《道德经》第三章的解读,提出了“道法自然”的观点。

他认为,道德的实践应该是自然而然的,而不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刻意做出的行为。

只有在与自然相和谐的状态下,才能体现出真正的道德力量和智慧。

郭继承老师的解读为我们展示了《道德经》第三章的深远意义。

这一章不仅帮助我们理解道德的本质和重要性,还引导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如何正确看待权威、财富和生活方式。

通过对《道德经》的研究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实践道德,追求真善美的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于和现代人的认识相距甚远,人们总觉得不科 学,这是境界的差异所致,是不知“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的方向谬误使然。 随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的认识深化,会有更多的 人理解和认识老子的认识。
老子反复告诉人们,要认识“道”深不可识的微 妙,就要用另外一套认识手段和开启新的信息通 道。 人们习惯于“有欲”的认识,囿于习惯的思维方 式,这样就无法步入新的认识状态和领悟一种全 新的境界。
现代科学研究的方法,在认识上给人们造成了一种思维模 式的框框, 即研究对象的客体和认识主体的“天 然”分 离,致使起步即乖,入手就错。 根本原因是违背了宇宙本是一体,不存在主客对立、天人 分割、内外界限。 只是因人虚妄的极性观念,以“我”为参照,导致二相分 别而形成的结果。 事实上不同层次的认识,要用不同的认识方法和不同的信 息通道来达到。
这不只是指《庄子》的内七篇而已,事实上,几 千年来,历代所偷偷运用庄子的学术,都取《外 篇》和《杂篇》中的精华。 因此,真正把五千年来中国文化,发挥得光辉灿 烂的,亦就是道家的老庄之学,尤其是《庄子》 的《外篇》与《杂篇》部分最多,这是研究老子 之前,也必须了解的一项事实。
曾仕强谈如何读懂《老子》
只有达到物我相通,自性与道性融合(和其光) ,形成主客体同一(同其尘)的全新境界(玄同 ),在这种状态和境界中才能真正体微观妙(用 其光),达到智慧明彻的本性恢复(复归其明) 。
资料来源
一部《老子》,整体而言是关于“道”的论说, 全是道的学问,更是对“道”的亲证亲历。 老子的道论可分为:道和道之德、德道、天道、 圣道、人道、悟道和驭道等几个方面。 道和道之德是老子道论的根本;德道是老子论道 对道的领悟、 认识及其操作。
所有的感官反映都是人的大脑中枢处理过的信息感受,也 就是我们“有欲”认识状态所认识到的“徼”。 眼、耳、鼻、舌、触等认识手段和提取信息的通道,以及 我们逻辑思维的方式(意识),都以主、客体分离为其认 识的根本前题。 这种认识状态的认识方法与我们感官的反映有关,和我们 大脑的中枢处理信息的功能有关。
熊春锦谈如何读懂《老子》
熊春锦:当代著名道学研究与实践者。
首先得将我们的身和心调整到符合道与德要求的 状态之中。在这种状态之中,再来学习和实践“ 道德文化”的内涵,这样才能将它的深刻的内涵 解析出来,并且加以吸收和转换。 学习《道德经》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更重要的是 要把道德落实在一言一行之中,就是要知行合一 。
当代名家谈如何读懂《老子》
《老子》一书,原著不过五千言,可以说,几乎是一字就涵 盖一个观念的好文章,一句就涵盖有三玄三要的妙义。它 告诉了我们许多法则。 几千年来,大家都在研究老子,而有研究著作流传下来的古 今名家的著作,有数十家之多,如果搜罗广泛一点,也许 可达到百家以上;其文字也达到了数百万字,好像一直研 究不完,解释不尽;而各人的说法,又各不相同,似乎有 了“各家老子”或“老学的各家”。
南怀瑾谈如何读懂《老子》
•南怀瑾:国学大师,知行合一。
阐扬、诠解老子最清楚正确的,发扬道家思想最 透彻的,则是庄子。 庄周所著《庄子》一书,唐玄宗时代又尊称它为 《南华经》。 其中所论辩的道理,在政治、军事、教育、经济 等等各方面,都可致用,它对历史人物的建功立 业乃至对个人修养——修道、养气,以及立身、处 世等等,都有大用处。
我们的语言是描述主体和客体分离层次的表达工具,是具 有时空观念认识层次上的信息交流方式,所以用语言只能 描述主客体分离的极性认识层次。 随着主客体的统一,认识层次的深化,用语言来描述所认 识的非极性状态就愈来愈困难了。 当认识“众妙之门”的道时,用语言的表达就无能为力了 ,所以老子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和佛家讲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是同一个意思。
能不能入“无欲”的认识状态,这是认识更深层 次的规律和认识老子认识的关键。 如何达到“无欲”的认识状态?如何使认识主体 和认识的对象合一?这都是研究、认识老子的先 决条件。
不能用我们常人“有欲”的认识去衡量看待“无 欲”的境界,只有达到老子所处的境界和状态时 ,道的“微妙”才能“玄通”。 那种“微妙”非语言所能表达,非习惯思维所能 揣测。太深奥了,和者弥寡,于是给世人造成了 一种神秘的色彩和虚玄的感觉。
“常无欲”与“常有欲”的认识状态和思维方式 大不一样,因为提取信息的通道有本质的不同, 它不是用五官感受和习惯思维的方式进行,也不 是在主客体分离的认识状态下完成。 “常无欲”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认识,也是一种更 高层次的认识状态,它用超感官的信息通道提取 信息,而不是用五官的“有欲”方式获得信息。
我们习惯于用我们的思维方式来衡量老子,来认识老子, 以我们所具有的状态、层次、境界、感受、印象、知识、 观念、方法来揣测老子的思维和认识,这是我们认识观念 上的错误。 认识老子、研究老子至关重要的是尽可能达到老子所处的 状态,才能体察、体悟到老子的境界、层次的感受,也才 能领会到老子所讲的真实含义。 如果只从文字、字意上理解,就犹如瞎子摸象,聋子听乐 ,乱猜乱摸,那我们是无法认识老子的。
曾仕强:著名东方管理专家。
《道德经》是高难度的、高难度的!光是一句道 可道,非常道,你就搞不清楚了。他先说不能说 ,然后才能说。
年纪小的时候记忆力最强,理解力不高,懂不懂 无所谓,你让他背,他背就记住了,记住了将来 到了十几岁二十几岁以后,他就会把那记住的东 西吐出来,跟牛一样吐出来。然后来嚼嚼嚼…… ,他才有东西可嚼嘛。
我们习惯的思维方式以及主客体分离的认识方法 ,对我们认识物质世界表象规律的层次是适用的 ,但要研究、认识更深层次的规律和状态,尤其 是能量世界和信息世界的状态和规律,这种主客 体分离的方式就不适用了,必须用主客体合一的 状态才能认识。
不同层次要有不同的认识方法和认识状态,而且 不同层次和不同状态所认识的表述、表达也是不 相同的。 《老子》开宗明义讲的就是如何认识道和如何表 达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一章)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 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 又玄,众妙之门。”(《老子》一章)
中国祖先们留给自己后代的经典,都是智慧的结 晶和天人合一的学问。 经典是人间绝学,只要诵读它们,并且长期坚持 不求甚解的“素读”,那么经典中所设置的“不 言之教”、“无为而治”两大特殊性的教育功效 ,就会润物细无声,在潜移默化中,对任何人的 心智都会产生良好的作用。
张戬坤谈如何读懂《老子》
•张戬坤:中国交龙书院院长,知名儒释道研究者与实践者。
老子既是一个历史记载的真实人物,而且又是有 许多不可思议之事的神秘人物。就拿他的年龄来 讲,据说他大概活了160多岁或更长,《史记》 记载,他不知其所终,出了函谷关不知道走哪里 去了。但有一点,从《道德经》的内容来看,他 是一个对“道”了解体悟得非常透彻的人。
道,用极性的思维和极性的语言是无法表达(可道)的, 因为道是非极性的宇宙本体,它原本是无相的一相,不存 在极性的两端对立,而我们处于物质世界受极性观念制约 的人,只具有极性的认识和极性语言的交流,所以用我们 的思维方式和语言所认识与表达的事物,必然带有极性的 烙印而与道非极性的状态、属性相乖违,故二相认识的结 果,必然是“非常道”,“非常名”。 由此可知,用极性的言语表达(可道),用极性的名词命 名(可名),是无法认识非极性状态和属性的。
老子讲的“常无欲”的认识状态,就是“虚极静笃”的状 态,只有排除五官感觉和习惯思维的意识,才能脱离“有 欲”的认识状态,才能不受“有欲”的干扰,也才能达到 “虚极静笃”的状态。 到了“虚极静笃”的“无欲”认识状态,才能主客体合一 。处于主客体合一的认识状态,物我契合,就能认识更深 层次的存在状态和其规律。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是主客体并融的状态和清除 杂念干扰的过程;是入“无欲”认识状态的认识过程和其 感受;是从“有欲”认识到“无欲”认识的转变;是认识 从“徼”到“妙”的深化。
如果你能够认识到“常有欲”和“常无欲”的存 在,能够认识到人有“无欲”的通道和“有欲” 的通道,有“有欲”的认识状态和“无欲”的认 识状态,有这种认识的人就不得了了,历史上有 这种认识的人不多。
资料来源
要认识老子,必须先认识老子的认识。 修道的过程,就是无欲观其妙的过程,就是认识 “玄之又玄”的“众妙之门”的过程。 如果达到“众妙之门”的境地,就才能真实的知 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玄 妙”。 升华自己的境界是认识老子的关键。
老子讲的“常有欲”和“常无欲”是作为认识主体所具有 的状态,“观其妙”和“观其徼”是讲被认识事物的层次 和境界。这里讲的“欲”不能只局限于欲望的欲,是指用 五官反映的认识状态,是讲认识的方法和思维的方式。 当人们用我们习惯的思维方式和认识体系(有欲)来认识 事物时,这种“有欲”的状态可以认识道所体现的外在展 开和显化(徼),“而无欲”的认识状态则可观察到道本 质的存在状态及其属性(妙)。
资料来源
《老子》五千言的中心是描述道的存在和认识, 道的存在状态和道所体现的不同层次的特性,成 为《老子》研究的中心课题。 如何认识道的“状态”和其特性,首先要从认识 的观念和认识的信息通道上突破其认识的障碍, 才能真正认识老子讲的“道”和“德”。 认识《老子》的障碍,来自我们不认识老子认识 世界的思维方式和提取信息的通道。
他所阐述的一些内容从现在看来有好多是不同层 次的科学规律,这样讲也只是我们现在的认识。 他所认识的层次,他所认识的世界,从整个人类 文化范围中看,达到他那个境界的哲人是非常少 的,除了佛陀那样的大智慧,别人确实没有认识 到他那么深的层次。
他所了解的一些现象和事物的本质,唯独和佛经 中的许多内容能够相关联起来。因为“大智慧的 人”只有大智慧的人才能互相认识和印证,这就 是《妙法莲华经》中讲的,唯佛与佛才能知道“ 诸法实相”的如是本末究竟的道理。 要认识“道”的状态和属性,就要达到老子的那 个境界和层次上的人,才能认识老子的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