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案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案
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课标要求】
以京师大学堂的开办和科举制度的废除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展的主要史实;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近代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知道鲁迅、茅盾、齐白石、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成就。
【教学目标】
1.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展的主要史实。
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媒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3.知道鲁迅、齐白石、徐悲鸿、聂耳和冼星海等人的主要成就。
4.通过分析文艺作品的背景和内容,提高鉴赏文艺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
晚清政府的教育改革和民国时期进步的文艺家;《申报》、商务印书馆等对近代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如何结合历史背景正确理解作品的主题。
【新课导入】
教师:同学们,每当升旗仪式上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总是伴随着那嘹亮的国歌声。
(播放《义勇军进行曲》)虽说只有短短的46秒,但是60多年来它却一直鼓舞着广大的中华儿女。大家知道国歌的曲作者是谁吗?
教师:“最早的考试制度”源于我国哪个朝代?它是什么制度?
学生抢答:隋朝;科举制。
教师:你怎样理解废科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学生:它的废除,结束了我国持续一千多年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废科举、兴学堂,有利于各方面人才的培养;课程设置、教育管理有了本质的不同。
教师:1903年,清政府决定逐步废除科举制。1905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存在约1300年的科举制度正式废除。与此同时,还通令兴办学堂,统一全国学制。中国近代新式教育逐渐发展起来。
2.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教师:对中国近代文化生活影响较大的还有报纸和出版业。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在前面学习的知识,戊戌变法时、辛亥革命时、新文化运动时主要宣传手段是什么?
学生:主要是通过创办报纸和印刷发行书籍进行宣传的。
教师:当时的主要报纸有哪些?
学生:A.维新变法时期:《时务报》和《国闻报》。
B.辛亥革命时期:《民报》(中国同盟会机关报)。
C.新文化运动期间:《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每周评论》。
教师:这些报纸的特点大都是政治性非常强,时事性也很强,主要是为了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或革命而创办的。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上海等城市创办了外文报纸,主要是给外国人看的。后来,中文报纸也出现了,其中最著名的是什么呢?
3.听音乐
(播放视频《黄河大合唱》片段)
思考:(1)说出这首歌的曲作者,创作背景。
(2)这首歌曲在当时的社会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
——周恩来
学生:冼星海代表作《黄河大合唱》。
展示:
郭沫若称赞《义勇军进行曲》:
“闻其声者,莫不油然而兴爱国之思,庄然而宏志士之气,毅然而同趣于共同之鹄的”,“中国革命之号角,人民解放之鼙鼓也”。
教师:《义勇军进行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1935年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原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根据徐悲鸿的提议,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通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2004年人民代表大会上写入宪法。
思考:《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抗战时期,为什么把它作为今天的国歌?
教师:(总结)歌曲产生于民族危机的抗战时刻,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斗志。
到今天国歌仍然鼓舞着中国人民为国家强盛而奋勇拼搏。
4.看电影
(让学生了解照相和电影的相关知识,尤其是中国电影的知识)
电影出现在中国是在什么时候呢?标志是什么?——1905年的《定军山》。
我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是什么?——1931年《歌女红牡丹》。
近代家喻户晓的电影明星是谁?——赵丹、周璇。
【课堂小结】
本课我们了解了近代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以及中国近代文学家、艺术家在各自领域的贡献。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五四以来,宣传科学进步、反对愚昧迷信,追求人民民主、抨击独裁专制,讴歌民族独立、反对外来侵略成了中国近代文艺的主旋律。近代杰出人物的爱国精神仍然值得今天的青年学生继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板书设计】
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