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探究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方法探析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方法探析

随着时代 的发展 , 语文教 学要 求 与时俱进 ,传统的初中语文课 堂教学 中,侧重于知识的获得 , 而随着新课
程改革 的发展 ,初中语文教学 更注重
堂 建 设 煮葛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方法 探析
( j 郑 永 花
论 ,来剖析 奥楚蔑洛夫性格形成的社 会根源— — 沙皇反动阶级的黑暗统 治 ,理解奥楚蔑洛夫反复变化的必然
求异 , 培养学生寻求事物规律 性的习 惯 ,同时提高辨证思维的能力。同一 作 品内容 的 比较设 题 ,散 文 诗 《 海
燕》 ,在暴风雨来 临前 ,描写 了海燕
“ 冷场” ,如果提 问得太浅 ,学生会敷 衍了事 , 起不到任何实际的价值和作 用 ,如果 提问的时机没 有把握准确 , 提前提问无法实现提问 的目的 ,如果
问的方式方法 ,对开发学生智 力 、 提
性和他的身不由已。然后让学生联系 自身在新时代中应追求的 自我价值进

步议论 。
高学生学 习能力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 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 意义。 ( 一)创设 和谐 课堂环境 。 优化
提 问氛 围
《 三)关注课堂提问时机 ,提高
提问效率 时, 教师就可 以引导学生进行 比较思
思维 的发展 ,能力的培养和语 文素养 的提高 。然而 ,在实际教学 中 , 发 现 很多语文教师 ,对新课 程改革理解程 度不高 ,课堂提问中依 然惯用机械 的
提 问方 法 ,严重 地束 缚 了学 生的 发
展 ,让 语文教学 陷入一潭 死水之 中。 因此 ,本文探索提高初中语文课 堂提
的不同感受设题 : “ 迅哥儿两次吃的 都是六一公公 家的罗汉豆 ,为什么感 到 今天 吃 的 就没 有 昨 夜那 么好 吃 ? 这样写 有什么效果 ? ”这种 比较 提 问能让学生发现 问题 ,促进他们深入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中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知识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场所。

在学习过程中,老师提问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培养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

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提问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提问方式单一、问题难易不合理、学生参与度低等,这些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

本文将探讨初中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问题描述1. 提问方式单一目前,很多初中语文课堂的老师提问方式单一,大多数问题都是直接提问,学生回答。

这种方式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容易导致学生的被动应答,而且很难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

2. 问题难易不合理有些老师在提问时,问题的难易程度并不合理,有的问题过于简单,挑战不大,学生容易回答,没有实际的学习意义;有的问题过于复杂,学生无法理解,难以回答,造成学习阻碍。

3. 学生参与度低在语文课堂上,部分学生对老师提问的兴趣不高,缺乏积极性,出现了学生参与度低的现象。

这种情况会影响整个课堂氛围,使得教学效果打折扣。

二、对策建议1. 多样化的提问方式针对提问方式单一的问题,老师可以尝试多样化的提问方式,比如开放性问题、引导性问题、选择性问题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动力。

2. 合理安排问题难易程度老师在提问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问题的难易程度,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并得到展示自己的机会。

对于容易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尝试回答,对于难的问题可以鼓励学生思考,或者进行小组协作解答。

3. 提高学生参与度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老师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设置小组讨论、学生提问、学生分享心得等方式,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这篇文章主要从初中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构比较简单明了,逻辑性强。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是教师对学生的教学反馈的一种重要方式,它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注意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提问存在一些问题,如提问问题过于简单、提问频率不足、提问方式单一等,这些问题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下面将针对其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提问问题过于简单是初中语文课堂提问常见的问题之一。

教师提问过于简单会导致学生轻易地回答问题,缺乏思考和探究的过程,从而无法发挥出学生的潜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应该设计更有深度和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可以提出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进行推理和解释,或者提出具体情境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分析和判断。

提问频率不足也是初中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之一。

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提问的次数较少,导致学生的参与度和注意力不够集中,进而影响了学习效果。

为了增加提问的频率,教师可以采用随机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到课堂中来。

教师还可以根据课堂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掌握情况,适时调整提问的频率,达到适度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目的。

提问方式单一也是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一个问题。

有的教师在提问时只采用“直接提问”的方式,即直接向某个学生提问,这种方式容易使得学生产生压力和紧张感,对于一些不自信或不善表达的学生来说,可能会有一定的阻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采用其他的提问方式,如小组讨论、分组竞赛等,让学生在合作中互相启发和学习,从而提高课堂的活跃度和学习效果。

教师还可以通过提供丰富的实例和情境来进行提问,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思考和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给予积极的回应和解答,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但目前存在的问题需要我们教师进行相应的对策。

教师需要设计更有深度和挑战性的问题,提高提问的频率,采用多样化的提问方式,并结合实例和情境来进行提问,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方法探究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方法探究
“ ” , 老 师 就 没 有 直 问 “ ” 什 么 意 思 ” 而 的是 且 字 钱 且 是 ,
取了指路迁移的方 法来导答 。 教师 问大家 : 同学们观察 过你们家乡或 者邻 近地方 的石拱桥 吗?谁能说 出它 的 样子?这样一说 , 给出了一个学生的见识和经验储备 足 以解答的问题 , 降低了问题的难度。学生们跃跃 欲试 , 积极性很高。在学生你一 言他一语 的答问中 , 教师不断 用规 范性 的语言纠正学生 的不准确 的说法 。这样就很
曲问法 :愚公多大年纪了?” “ 学生稍感疑惑之余 , 回答 道:“ 快九十岁了。”这个 , “ 陕’ ,从何而知?”生答 :
“ ”顿悟这个 “ 字为“ 且 , 且” 将近” 意。对 “ 之 邻人京城 氏 之孀妻有遗男” 孀 ” 的“ 字与“ ” , 遗 字 钱老师也没有直解 其意 , 而是 问 :邻居小孩去帮助愚公挖 山, “ 他爸爸 同意 吗? 这样就使 “ 、遗” ” 孀” “ 二字之义迎刃而解。 学生 回答
生思考的积极性 , 教师在提 问时不妨运用逆向思维 , 反 题正问 , 故意提 出一个错误 的观点 , 让学 生运 用批 判性 思维进 行反驳。这样 , 既激发学生积极开动脑筋 , 又激 活他们 的创造性思维。如这样的一个教例 : 对鲁迅小说 《 一件小事》 主人公 的理解 , 教师这样提问 : 有人认 为小 说 中 文 字叙 述 最 多 的人 就 是 主 人公 。《 件 小 事 》 得 一 写 最多是 “ ,我” 我” “ 是否就是主人公 呢?为什么?通过提 问、 讨论 , 大家明确了小说的主人公应是表现 主题 思想 的人物 , 而不是 以作品中写多写少来决定 的。作品通过 老妇人 被车把兜住跌倒这一事件 ,写 出了车 夫正 直无 私、 认真负责的精神。引发 了“ ” 我 的思想斗争 , 表现了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方法探究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方法探究
路 。对于这一 富有 哲 理 的名 句 , 们 如 何让 学 生 理解 呢? ” 我
真 负 责 的精 神 。 引 发 了 “ ” 思 想 斗 争 , 现 了 知 识 分 子 我 的 表 热 爱 劳 动 人 民 的美 好 情 感 。所 以 《 件 小 事 》 主 人 公 是 车 一 的 夫而不是 “ ” 我 。这 样 提 问 , 以 帮 助 学 生 积 累 学 习经 验 , 可 促 使学生举一反 三。 4 指 路 迁 移 式 。对 于 有 难 度 的 问 题 , 生 想 答 又 说 不 . 学 出 , 一 时 “ 壳 ” 时 , 师 应 及 时 指 明思 考 方 向 , 帮 助 或 卡 之 教 以
些认识 。
进 行 反 驳 。这 样 , 既激 发 学 生 积 极 开 动 脑 筋 , 激 活 他 们 的 又
创 造 性 思 维 。如 这 样 的一 个 教 例 : 苏 教 版 语 文 教 材 ( 年 对 八 级 ) 鲁迅小说《 件小事 》 人公 的理解 , 师这 样提 问 : 中 一 主 教
大 为 小 , 难 为 易 。 教 者 可 以这 样 问 , 迅 所 说 的 “ ” 只 化 鲁 路 ,

是简单地指地上 的路 吗?如果 不是 , 那它 到底 比喻什 么 呢?
通 过 这 样 的 引 导 , 生 比较 容 易 理 解 作 者 把 希 望 比 做 地 上 学
的 路 。 这 时 我 们 就 可 以进 ~ 步 问 : 走 的 人 多 了 , 便 成 了 “ 也
断 . l尊 学 2 0. i 晕{ 01 1 1
●课 堂 教 学 与 研 究 ●
初 中语 文 课 堂提 问方 法 探 究
贵 J 省 遵 义 市 第 十 一 中学 王琳 珊 , T 、 I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效的提问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和应用知识,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学习兴趣。

以下是一些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有效提问方式,旨在帮助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

1. 开放式问题:这类问题没有固定答案,需要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和表达。

例如:“你认为这个故事的主题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认为?”这类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论证能力。

2. 引导性问题:这类问题通过给出一系列的提示和引导,帮助学生逐步思考和解决问题。

例如:“这个句子有什么难点?你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来理解它?”这类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反问式问题:这类问题通过反问的方式让学生主动思考和回答。

例如:“你觉得这个人物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选择?”通过这类问题,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5. 对比式问题:这类问题通过对比两个或多个事物、现象,要求学生发现和分析其中的联系和差异。

例如:“你觉得这个故事的风格和另一个故事有什么不同?”这类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帮助他们建立起对文学作品的整体把握能力。

6. 理解性问题:这类问题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进行回答和解释。

例如:“你能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这个成语的意思吗?”这类问题可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情况,帮助他们巩固学习成果。

7. 探究性问题:这类问题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行发现和探究问题的答案。

例如:“你能找出这篇文章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吗?”这类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相关性探究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相关性探究
“ 、 我” 母亲 、 生 、 儿 的形象 , 出问题 : 文 中写 了哪 水 宏 提 “
些人物?在这些人物 中, 哪些 人物刻 画得较详 细?作者 是如何刻 画人物 的?从课文 中找 出相关段落 。 ”
4 发 散 性 问题 .
问 的有效性进行 探究 。 语文作为一 门基础学科 , 对其他 学科 的学 习起 到积 极 的促进作 用 , 文 能 力 的高 低 影 响着 其 他 学科 的学 语
模式 ” 的影 响 下 , 者 也 主 张 先 学 后 教 , 师 先 以一 定 的 笔 教 问题 引 导 学 生 , 学 生 自学 , 后 质 疑 , 而 获 得 知 识 的 让 然 从
这类型的 问题 针对 的是学 生在 阅读 过程 中所 获 得感悟的相关语句 的分 析理解 。一般采 用“ 是什 么” 怎 “ 么样” 的形式进行提 问。描述性 的问题 一方面有 利于巩 固学生刚学习 的知识 , 另一方面 能培养学 生对文 本的分
学生是学 习的主体 , 问题设 置的 目的是让学 生获得 知识 和技能 , 而非教师为完成教 学任务 的工具 , 为此 , 问
生 了解 作 品的体裁 , 当学 生作 出判断 后 , 师要及 时给 教
予补充 。
2 描 述 性 问题 .
题要 以学 生为 主体 。在新 课程 理念下 , “ 郎 口中学 在 杜
析能力 。
建构和技能 的达成 。如在《 诗经 > < 二首 》 学 中, 师首 教 教
先 以下 列 问题 作 为 课 前 基 础 知 识 的 预 习 目标 : 1 什 么 ()
是《 诗经 》 2 按配 乐 曲的性 质 , 诗 经 》 以分 为哪些 ?( ) 《 可 类别? () 诗经 》 内容 涉及哪些 方面?简单举 例。 目 3《 的 的是让学生 了解 《 诗经 》 及其 分类 , 堂上通过 提 问、 课 展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是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交流的重要手段。

有效的提问可以促进学生的深层思维和语文素养的提高,教师在提问时需要注意提问的方式和内容,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一、提问的方式1.开放性问题开放性问题是鼓励学生思考、开阔学生视野的问题,通常以“什么是……”、“为什么……”开头,可以让学生展开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

“什么是诗歌?你认为一首好的诗歌应该具备哪些特点?”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开展讨论。

2.引导性问题引导性问题是在学生提出一个观点或者答案后,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学生提出“诗歌是用语言表达情感的艺术”,教师可以问,“那么你觉得情感是如何在诗歌中表达的?可以举例说明吗?”这样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启发性问题启发性问题是鼓励学生自行探索、发现知识的问题,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在学习古诗词时,教师可以问,“诗歌中的意境是如何表达出来的?你能从哪些地方找到答案?”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4.补充性问题补充性问题是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可以用问题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补充,让学生对知识进行逐步深入的理解。

学生在阅读文章后,提出了文章的主题是“友谊”,教师可以问,“是什么地方体现了友谊?作者是怎样表达了对友谊的理解?”这样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二、提问的内容1.逻辑关系逻辑关系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内容,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理清逻辑,对文章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

学生在阅读文章后,教师可以问,“作者通过哪些事例和逻辑论证来说明他的观点?这些事例和论证对于文章的主题有什么影响?”这样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对文章的逻辑关系有更清晰的认识。

2.语言运用语言运用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内容,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研究语言用法和修辞手法。

在学习一篇散文时,教师可以问,“作者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对文章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这样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对语言运用有更深入的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探究
摘要:课堂教学中,提问是最重要的互动方式。

所以老师根据课文内容及学生实际,设定相关问题,要求学生回答。

关键词:初中语文提问研究
语文教师为课堂教学设置各种问题,有什么讲究吗?它的形式及主要功能是什么呢?设问时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呢?
一、课堂提问必须围绕课堂教学目标与重点
课堂教学内容及具体环节步骤的设计,无论它欲直先曲,还是多么花样翻新、跌宕起伏,但始终不能够脱离该课文、该节课所确定的目标与重点,只有围绕目标与重点的“问”与“导”的有的放矢,“帮助学”“指导练”(董菊初语)的教与讲的作用才称得上正确发挥,教师才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保持清醒头脑,真正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叶圣陶语)这个教学最高、最终目标。

让学生在学习语汇、篇章、字句、声调时把握作品所反映的思想,凭借语言文字“打通”语言文字触及作者之心;学得习得关于语言和言语、文章和文学的知识,获得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等知识主体。

二、课堂提问必须考虑难易程度相对适中
某老师在讲授《皇帝的新装》时,从“默读‘提示’(权威的阐释,笔者注)第一段,读后请同学们说说介绍作者这部分内容,应该抓住几个要点?”到最后“那个小孩在这个故事中起到了怎样的
作用呢?”总计有近二十个问句,可以说前一个小问题引出后面的小问题,后一个小问题解答又导致新的更新层次的小问题产生。

《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的内容情节读懂并不难,七年级学生大部分可以被其故事情节深深吸引,所以老师开始就从提问进入教学“课境”,设计若干个简单问题,并且这些问题的回答总是层层关联,一环套一环,一环紧一环,最后问及学生“那个小孩”在该故事中的“作用”,即最后破解文章主题的外衣,真话与假话,行骗与出丑。

它可以让学生在这则近似笑话一样的故事中,得到这样的启发:假的终究是假的,丑是不能够代替美的,丑是客观存在的,美也是具有社会共同标准的。

它深刻揭露了人性的悲哀,皇帝和大臣们的丑恶灵魂,也嘲讽了普通人被扭曲的精神。

从该老师的课堂教学后面也可以看出,学生们认识到了这一点。

还有一位老师在讲授《吆喝》一课时,从“再把课文大声朗读一遍,并找出课文里提到的叫卖物品,看看这些物品涉及到哪些行业?”到最后“睡竹床、打赤膊,为什么就是热情豪放呢?”,也总共设置了二十五个以上的问句,每个前面的问题设置总是为着后面问题的逐个产生,前后各个问题本身及回答内容不仅是形象的,彼此间也是逻辑联系着的,顺序不可颠倒或某项阙如。

宜昌学生和武汉学生对北京的一些饮食文化恐怕并不是太熟悉,学习这篇课文时,王老师在指导学生初读课文后,则从提问“叫卖物品”涉及的“行业”开始,这样学生就当然容易感兴趣也方便理解了,且为后
面循序提问做了个精彩的开端。

她的二十五个以上的提问,每一个难度都不大,主要是顺着教学目标和重点的要求,在教师激情饱满的引导和鼓励下,一步一步带着学生走进文化大世界,感受中国文化的灿烂与美妙,无论在宜昌讲课,还是在武汉讲课,学生都从她的《吆喝》中品尝到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大餐。

初中学生的认识是一个正在发展,由形象思维较为活跃阶段进步为与逻辑思维并重发展的时期。

七年级、八年级和九年级学生又略呈阶梯性状,教师提问应该考虑他们不同的年龄、思维和思想认识的不同状况,分别提出不同的问题。

提问应该针对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尊重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决不能老师越俎代疱,以自己的观点完全代替学生的认识,以自己一名教者或鉴赏者的价值取向代替本应由学生“习”得的认识。

另外,前述及“教例”中的提问基本属于面向一个班的全体学生的,并未针对个别发展差异的学生实际,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还须根据一些特殊、个别的学生情形进行问题设计。

三、课堂设问必须做到前后内容紧密关联
还是《皇帝的新装》这一课,老师开始让学生通过上十组反义词的练习,如虚假、虚伪、假意与真实、真诚、真情等,接着问“今天我们就到《皇帝的新装》中去打一回假。

大家说说看,你最早是什么时候听说这个故事的,当时觉得这个故事怎么样?”由这个提
问,通过前述语言形式练习层次升华到它的意义层次,即从这几个词的单独练习进而延展、切入本节课学习最核心的东西,让学生清楚皇帝及一帮大臣们为什么会“骗”,彻头彻尾的骗人的。

从老师的第一步“聚焦:撩开虚假的存在”到第二步“转述:体味人物的内心”是紧密联系的,两个环节之间存在内在逻辑必然性,不撩开虚假的一面,则不能够体味出人物的极端丑恶内心;只有撕开假面具,才能发现人物灵魂的丑恶。

这两个步骤之间不可颠倒,更不可缺少。

再从教学课堂中窥察,如第三个环节“冥思:虔敬童年的真实”,当学生们说到因为“爱美”过度的时候,老师则因话利导:“哪里过度了?”学生们说,“所有的钱都拿来买衣服”“连军队都不关心了”“不理朝政”“因为钱财、官职、荣誉说假话”等,学生已经认识到这些,的确不错了,老师接着要学生推测,皇帝“骄傲地游行”会有怎么样的结果?这样,逐层引导学生认识到了皇帝及一帮大臣的虚伪,并想象到如此将误国误民的后果。

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必须除考虑学生已有知识体系前提外,最好还顾及执教者本人一系列设问之间的关联关系,如果它们间都呈“峭峰”“崖壁”,彼此割断,内部毫无丝缕牵挂,那么,教学各环节易显出生硬、死板、脱节问题,至少是不连贯、不和谐、不水乳交融的。

前后设问间,应呈正反比较、互为表里、上下合缝、因果相推、并行不悖等诸项关联关系。

从形式上看,亦谐亦庄,谐庄相间;亦简多繁少,舍繁就简,搭配合理。

唯其如此,初中语文教师
对现成教材的沿用,对教材内容的“重构”,才具有教学的实际意义,而不是流于花样形式的虚帽。

综述,初中语文教师不论你在课堂上是为了展开下一个课堂教学环节缜密设计提问,为了层层揭示课文内涵而频繁仔细提问,还是为了课堂气氛的变化而巧妙布置提问,为了防止学生知游无边而紧扣主题提问,或者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时科学提问,都必须认真考虑并极为尊重课堂教学目标与重点、答问的难易程度及前后问之间的内容关联性,这样才有可能事半功倍。

反之,如果不切实研究好这些问题,那么不仅可能从微观上影响课堂教学的环节、课堂气氛等,甚至可能严重破坏课程教学目标的真正实现,效果事倍功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