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实词推断技巧
文言文实词推断方法ppt课件

5.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知”字如译为“知道”或“了解”,或解释为 通假字“智”都是不合逻辑的,因为“不知道” 与“不了解”是不可能“皆为尽哀”的,这里 只能翻译为“熟知”,“不熟知”(即一般了 解),也“皆为尽哀”,可见李广深得人心, 这6.怀样王翻使译屈才原合造情为理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 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6.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7.襟三江而带五湖。
砺: 磨刀石。 “带”,象形字,上半部分象带纽和左右佩,下 半部分象垂带形,本义是腰带,这里是“以…… 为腰带”的意思。
另外,“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 “皿”与器具有关,“系”与捆绑有关,“月” 与肉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
(九)以音猜义法——当根据本字的义项无法讲 通时,可以借助声旁,根据通假音同或音近的 原则,大胆逆推。
我们根据“乞丐”一词,就可推出“乞求”之意。
3.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我们由现代汉语“信使”一词就可推出“使者” 之意。 4.霍光擢延寿为谏大夫, 擢:提拔。可以组词为“擢升”。 5.门卒当车,愿有所言, 愿:希望。可以组词为“愿望”。 6.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说事情的复杂经过
函梁君臣之首。
用为动词,可译为“用匣
2、庭除甚芜,堂屋甚残子。句 均装中 作”“ 句。庭 子除主”语“,堂应屋译”为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推。“断水台它”阶是处”动在。词谓“语游位泳置”,之可
意。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 “渔樵”作句子的谓语,而谓语一般由动词、形 容词充当,故“渔樵”应释为动词“捕鱼砍柴”。
(六)邻字推断法——文言文中的同义复词实际上
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10法

(五)1
①三人者,志义相合,刑牲盟生死。(2014年江
苏联考)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
杀
问题 ——你能推断出“刑” 的意思吗? 你是用什么巧妙的方法解决的?
——联想课文推断
(五)
②张苍罢相,孝文帝欲用皇后弟窦广国为丞 相,曰:“恐天下以吾私广国。”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偏爱、偏私
②成益愕,急逐趁之 追逐
•
③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石》 ④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鸿》
考:敲打
•
过:责备
(五)1
①三人者,志义相合,刑牲盟生死。 ②张苍罢相,孝文帝欲用皇后弟窦广国为丞 相,曰:“恐天下以吾私广国。”
问题 ——你能推断出“刑” “私” 的意思吗? 你是用什么巧妙的方法解决的?
禁止(古):禁令不颁发
如: 1.天下云集而响应(《过秦论》)
响应:回应 / 赞同,支持,追随
2.古之学者必有师
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求学的人
3.吾从而师之
因果连词/从,跟从,追随;而,连词,且
4.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泛指武器,比喻战争/兵力
5.师不必贤于弟子
不需要/不一定
方法十:合体拆分法
单音节词与双音节词的辨识 有些词在文言文中使用,在现代汉语中也使用,但词 义已发生变化,有的扩大或缩小了,有的已发生了转移,
四、实战演练
1、(2016高考全国课标卷1) · · · · · · 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 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 “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 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1、(2016高考全国课标卷1) · · · · · · 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 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 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 临,处之安乎?”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七法” 文档

高中语文文言实词词义推断“七法”高中语文文言实词词义推断“七法”河南濮阳市第一高级中学范利萍一、字形推断法汉字中的形声字占90%以上,大都可以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其词义(其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如“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的意义,“造”的形旁为“之”,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
“造”的其他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这里的文意不符。
二、通假字音推断法这种方法就是实词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试着借助通假关系,找出符合语境的意思,也就是根据同音通假求得词的意义。
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中的“倍”,若解释为“一倍,加倍”便无法理解此句的意思;但是“倍”与“背”的读音相同,“背”的含义是“违背”,由此我们便可以很容易地得出“倍德”就是“违背恩德”。
又如“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中的“孰”,“孰”若解释为“哪一个”“谁”便无法理解此句的意思,不过我们要是能由它的读音想到“熟”,便可以把它解释为“仔细”,“孰视”就是“仔细观察”。
三、成语推断法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实词,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熟知的成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中的“速”,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可以轻松推断出其词义为“招致”。
又如“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中的“薄”,可以借助成语“日薄西山”,推得其词义为“迫近”。
四、整齐句式推断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句等对应的语言现象很多,在这样的对应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对。
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的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和词义。
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中“见”和“被”词性相同,词义相同。
又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中的“以”就是“用”的意思。
再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中的“忧劳”与“逸豫”构成对比,与“忧劳”义相反,“逸豫”就是“安逸享乐”的意思。
(完整版)文言文实词的推断(经典)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
一项是( C )
A、城之不拔者二耳。 拔:被攻取。
B、齐人未附。
附:归附。
C.使老弱女子乘城。 乘:巡视。
D.齐人追亡逐北。 北:指败逃者。
拔:“其后伐赵,拔石城”(攻取、攻下) 北:“追亡逐北,伏尸百万”(败退的人) 乘:“乘彼垝垣,以望复关”(登、登上) 附:“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致”(使……归附)
徐绩说:“他们确实有罪,可是他们都是饥饿体弱多病的人,不能承受杖 责,姑且染黑他们的胳膊来警告他们,也就可以了。”使者非常生气,想 一并弹劾徐绩,徐绩据理力争,丝毫不改变,使者也不能改变他。
②张苍罢相,孝文帝欲用皇后弟窦广国为丞相, 曰:“恐天下以吾私广国。” 《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私:偏私,私情,偏爱
惊走,后不复至。(2011高考广东卷)
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解释是否正确
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
苦:痛苦(×)
苦于
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 纵:腾跃(×)
放开
2、老吏曾腆侮法粥狱,以公少年易之。公视事之日,首得其重 罪,腆扣头出血,愿自新。公戒而舍之。《陈公弼传》(2011江苏卷)
下面句子中加线的词语解释是否正确
以公少年易之
易:更换 (×)
轻视
资深的官吏曾腆轻视法律,买卖官司。因为陈公年轻就轻视他。 陈公就任的那天,首先查处他的重大罪责,曾腆叩头以至于出 血,愿意改过自新。陈公警诫他,宽免了他。
方法二:联想迁移推断法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
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 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 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 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文言实词”怎么翻译?火速围观推断技巧!

“文言实词”怎么翻译?火速围观推断技巧!技法解读1.对称推断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
在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相反或相对,因此,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进行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义、词性。
2.语境推断法一是短语语境,就是实词所在的短语的词性特征和结构特征。
比如说“谲佞残妒”是四个形容词构成的并列结构,我们就可以根据其他几个词的意义来推断“谲”的释义是否正确。
二是句子语境,就是实词所在句子的结构特征和特定句义限定。
如2012年高考天津卷中文言文阅读实词题D选项“可以拯人,可以寿世者”,我们只要对此句作简单的主谓宾结构分析,就可以知道“寿”在句中作谓语,肯定要解释为动词义,而不是名词。
三是上下文语境,就是实词所在的上下文语段构成的语境。
如“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
无行之人,谲佞残妒,塞于胸间,心目所至,悉犯于理……虽死且有谋,馀孽犹毒于人,必难终以福”。
根据这样的语境,说“无行之人”“谲佞残妒”,由“佞”和“妒”我们就能基本推断“谲”解释为“诡诈”应该是正确的。
语境推断法对于我们解读文言文,乃至现代文阅读题来说,都是必要的技能。
它不仅有助于推断实词释义选项的正确与否,对解答虚词辨析题、信息筛选题、概括分析题也都有帮助。
3.语法推断法(位置推断法)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1)划分句子成分法“信义著于四海”“信义”作主语,可判断“信”是名词,作“信用”讲)“烟涛微茫信难求”(状语,确实)“楚王贪而信张仪”(谓语,信任)(2)看搭配“辍耕之垄上”,“之”后接表地点的“垄上”,很明显,“之”在这里只能译成动词“到”才能与之搭配。
“自放驴,取樵炊爨”,原题目中给的词义是:樵——打柴。
“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上下文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打柴”是动词,明显不当。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

①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而求其小善。 大体 大的方面 ②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 遭受 (2011年高考湖北卷)
(2011年高考北京卷)
③讲章句,课文字而已。
(2009年高考四川卷)
学习
想一想
有规律吗? 双目失明 赏赐 用绳子拴着 从上往下送 绳子
①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②抚军厚赉成。 ③夜缒而出,见秦伯 。 ④系燕父子以组。
①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 通“掌” 执 掌 ②乃易其弊衣。 通“敝” 破 (2010年高考天津卷) 旧 ③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 (2010年高考山东卷) 通“猝” 仓 促
(2011年高考全国卷)
方法七:邻字帮助推断法
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 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 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偏 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 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 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就可以用已知邻字推断 未知实词词义。
瞻前顾后 合理推求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
教学目标:
1、明确把握文言文实词词义在 文言文阅读及考试中的重要地位。 2、指导解题方略,掌握准确 把握词义的方法。 3、学会知识迁移, 提高解题 能力。
常见实词是指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 别的那一部分”,《考试大纲》中规定应该掌 握120个常见文言实词。实词是理解文言文的 关键。近几年来,高考命题采用多种形式:一 是对四个实词分别进行解释,要求选出正确和 错误的一项;二是文言文翻译也是考查实词理 解。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只要在平时尽可能多 地积累常见实词的常见义项,并掌握一些推断 词义的技巧,就能从容应对高考对文言实词的 考查。
推断方法
想一想
(2009年高考课标卷)
高一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技巧,如何推断文言实词词义

高一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技巧,如何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翻译文言文有三个基本原则:信、达、雅。
所谓信,就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不误解、不遗漏、不增译;所谓达,就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无语病,符合汉代汉语的语法和用语习惯,做到字通句畅;所谓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力求体现原文的语言特色,文笔优美富有表现力。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技巧,供大家参考!高一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技巧文言文翻译要想做到雅这一点,必须对我国的古今语言十分熟悉,并有较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和修养,这对于中学生来说是很困难的。
尤其是目前对文言文翻译的考查并不太注重,因此翻译时能够做到信和达就已经很不错了。
下面结合例句简介文言文翻译常用的十种技巧: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地名、人名、物名、职称、器皿等,可照录不翻译。
比如: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陈涉世家》)将军和都尉都是官名,照录不翻译。
删:删去不需要翻译的词。
比如《曹刿论战》“夫战,勇气也。
”这里的“夫”为发语词,翻译时应该删去。
《狼》:“肉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这里的“之”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没有实意,应该删去。
补: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成分。
比如《两小儿辩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翻译时在“如盘盂”前补出形容词性谓语“小”。
换:翻译时应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如《观潮》:“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校阅水军。
”这里的“岁”应换成“年”。
调:翻译时,有些句子(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的词序需要调整。
如《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可以调整为“汝之不惠甚矣”的形式。
选: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比较常见,因此选用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已经成为文言文翻译的难点。
如《出师表》:“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里的“顾”是一个多义词,有多种解释:回头看、看、探问、拜访、顾惜、顾念、考虑,在本句中用“拜访”最为恰当。
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和通假字。
文言文实词辨别含义的方法

1
上下句以“而”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国破家” 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 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若译成 “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 结构显然不相对应。
2
例如:翻译:“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 不见者,……”(《屈原列传》)
3
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发生,而圣明君主治理好国 家的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
(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 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 不定项的,完全采用逐词逐义识记, 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结合上 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 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 们确定词义的。
语境推断法
01
02
例如:判别下列带点的词语解 释
“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 贾,消除。
01 我 们 根 据 上文内容: 于是部使者及 郡
文移有不便于民者,必条利病反复, 或遂寝而不行。或谓永曰:“世方雷 同,毋以此贾祸。”永曰:“吾知行 吾志而已,遑恤其它。”
02 可 以 判 定 这是错误的 。原文是针对 郭
永的抗上举动,有人劝告他不要招惹 祸患。“贾”虽然由“做买卖”可以 引申出“消除”“除去”的意思,但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我们可以推断 出它的另一义项是“招引”“招惹”。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
翻译:诚信却被怀疑,忠诚却被诽谤 。 3、祠祝毕,刍狗捐;淳精流,糟粕弃。
练习:
1.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①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 ② 祠祝毕,刍狗捐;淳精流,糟粕弃。
○ 翻译:诚信却被怀疑,忠诚却被诽谤 。 ○ 翻译:忠臣不一定被任用啊,贤者不一定被任用。 ○ 翻译:祭祀祷告结束了,刍狗就应抛弃;醇酒已经流出来了,糟粕就要抛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之“实词推断技巧”讲义 导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在河岸上,看着河川的流水,因而发出感叹。有同学说孔子可以哦,还会轻功啊站在河川上感慨,这就闹笑话了,这里的上不是“位置在高处的,和下相对”,而是“侧、边”之意。
如果不懂文言文很容易闹笑话,混淆古今,就会误解古文。比如著名的山水诗人谢灵运的《登池上楼》里面“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不是池塘生出了春草,而是池塘的堤岸长出了春草。现代汉语里“塘”作为一个单音词使用的义项已经消亡,往往指水池,如水塘、荷塘、鱼塘等。而塘的本义是“堤岸,堤防”。
今天我们要给大家重点讲解的就是文言文的实词推断技巧。首先一起来了解一下文言文。
考纲在线 考情透析 学法指导 全国卷《考试说明》对该考点的要求是: 1.理解: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④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⑤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①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②归纳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1.从2015年开始新增对文化常识的考查,同时将对实词的考查蕴含在了翻译之中,更加注重考查考生在语境中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2.体裁仍以历史传记为主。
3.采用“客观题+主观题”的形式考查。容概括、文言翻译仍是考查频率最高的知识点。文言文翻译中,重点实词的翻译、特殊句式的翻译是高频考
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常见意义和用法。
2.积累、记忆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
3.理顺整体阅读思路。
4.学会圈点、勾画文中易设误点。 观点态度。 点。 知识定位: 《考试大纲》中对文言文中的实词方面的要求为: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章中的含义。这一要求为我们提供了两方面的信息,一是考试围为常见文言实词,高中阶段的常见文言实词有300个;二是考试方向为考查实词的语境义,而非是让同学们对实词死记硬背。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常见实词数量多,变化多,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积累,掌握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要从中找出规律,巧释词义。只有二者巧妙结合,才能真正学好文言文。本次讲课我们就为同学们讲解一下推断实词的技巧,帮助同学们更准确地把握文意。
文言实词是高考中一定会出现的考点,从2015年开始对实词的考查蕴含在了翻译之中。
【2018年高考·全国Ⅱ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划线的句子。 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留王涣祠焉。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峻字叔高,终于太山太守。” (节选自《后汉书•王涣传》)
(1)百姓思念王涣的恩德,在亭西为他建造祠堂,每到进食时就奏乐歌咏而祭祀他 (2)一年间的断案,不过几十件,声威超过王涣而在条理方面比不上他
“狱、辄”等词平时练习出现频率都很高,属于得分点,“狱”为古今异义字,“ 文理”也是古今异义词。 “弦歌”可以根据成语弦歌不辍联想翻译,弦歌不辍意思是以琴瑟伴奏而歌诵,指来表达保持教化育人的精神。17年11月政协主题发言“弦歌不辍,薪火相传”。也可以提醒一下弦歌不辍的意思,所以生活处处需留心。“荐”需要根据语境翻译。需要注意的是本次考察了虚词的用法和介词结构后置。今天我们就要进入文言文实词的学习,帮助大家在翻译时掌握实词的用法。 翻译:王涣的政治教化令人怀念感激达到这样的地步。人民思念王涣的恩德,在亭西边为他建立一座祠堂,每餐都要伴着礼乐献上祭品。延熹年间,桓帝事奉黄老学说,将所有的祠堂全部毁去,惟独专门下诏书要密县保留原太傅卓茂的庙,保留王涣的祠堂。自从王涣去世以后,皇帝连续下诏书给三公,要他们专门挑选令,但挑出来的都不称职。永和年间(顺帝年号,136年-141年),朝廷任命剧县令勃海人任峻任令。任峻选拔文武官员,充分发挥这些人的才能。这些人举发剪除奸恶盗贼,决不畏避退缩,所以一年中要判的案件,不过几十个。任峻在威猛方面超过王涣,但在文德治理方面比不上王涣。任峻字叔高,最后在太山太守任上逝世。
考向一 通假字 例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正德九年,举治行卓异,累.迁右副都御史,巡抚。岁大馑,请发帑金移粟振.
之,时流民多聚,令煮糜哺之。
解析 “振”应是通假字,通“赈”,赈济、救济的意思。正德九年,因政绩显著被举荐,多次升迁至右副都御史,并任巡抚。年成大灾,充嗣请求拨发库银运来粮食赈济灾民,当时流亡的百姓多聚集在,他命人煮粥给他们吃。过了一个月,又给钱遣送他们还乡。
含义 “通假字”中的“通”是通用之意,“假”是借用之意。所谓通假,就是两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通假字大致有通用字、假借字、古今字三类。
示例 通用字 “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知”就是“智”的意思,“知”和“智”这两个字在古代是通用的,现代一般认为“知”通“智” 假借字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中的“蚤”,本义是跳蚤,因为它和“早晨”的“早”读音相同,被借用了“早”的意义。“早”是本字,是“蚤”的假借义;“蚤”是“早”的假借字,“蚤”通“早”
古今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中的“受”是古字,“授”是今字,古今字在意义上一般是有联系的,通假字在意义上一般是没有联系的,课本为了方便起见,对于通假字和古今字,都用“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贾直言,河朔旧族也,史失其地。父道冲,以艺待诏。代宗时,坐事赐鸩,将死,直言绐.其父曰:“当谢四方神祗。”使者少.怠,辄取鸩代饮,迷而踣.。明日..,毒溃足而出,久乃苏。帝怜之,减父死,俱流岭南。直言由是躄。 贾直言,是河朔的望族,史书上没有记载他家住在什么地方。他的父亲名道冲,以技艺待命供奉廷。代宗时,父亲因事获罪被皇帝下令赐予毒酒自杀,将要饮下毒酒时,贾直言欺骗他的父亲说:“应当拜谢一下四方神祗。”使者稍微一懈怠,贾直言就取过毒酒代替父亲喝掉,接着昏迷而仆倒。第二天,毒气从脚下泄出,很久才苏醒过来。皇帝怜悯他,下令免除他父亲的死罪,与贾直言一同流放到岭南。贾直言因此跛脚。
[2016年高考·全国Ⅱ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划线句子的翻译 因条数事以献,出按。岁大饥,人相食。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帝立遣肆丞锺化民赍帑币振之。登云巡方者三,风裁峻厉。以久之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归。寻卒。
或“通”表示 技法 1.字义分析法。通假字与被通假字(本字)在字义上一般没有关系。如果用A来解释,A的词义与句子的意思有矛盾,而换成本字B来解释就通顺,那么可以考虑“A”通“B”。如《过秦论》“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中“景”如果理解成“景物”“景色”等都不通顺,那么,可以考虑“景”可能是通假字。“景”通“影”。 2.字音分析法。同音、近音通假的情况比较多,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中“反”通“返”,读音相同;再比如“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中的“振”通“震”,惧怕;《荆轲刺秦王》再如“河曲智叟亡以应”中“亡”通“无”,属于近音通假;再比如“若舍以为东道主,行之往来,共其乏困”中“共”通“供”《烛之武退秦师》;。再有就是变音通假,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被”通“披”就属于变音通假;“卒起不意,尽失其度。”中的“卒”通“猝”,猝然的意思。《荆轲刺秦王》。从字音角度分析,可以迅速辨别通假字。 3.字形分析法。有的通假字与本字有着共同的声符,或是本字的声符,或是通假字的声符。如《马说》“食之不能尽其材”中的“材”通“才”,本字“才”是通假字“材”的声符。 节选自《明史·登云传》 因而条数件事献给皇上,出任巡按。那年发生大饥荒,人相互吞食。副使崔应麟看见百姓吃湖中的雁屎,便包来给登云看,登云便送到朝廷。皇上立即派遣寺丞钟化民分发库银赈恤百姓。登云三次巡视地方,执政严厉,按规定应当提升为京官,屡次被宫中扣住不下发,于是他称病归家。不久之后就死了
考向二 古今异义 例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周淙,字彦广,长兴人。三十年,金渝.盟,边事方兴,帅守难其选,士夫亦惮行。首命淙守滁阳,未赴,移楚州,又徙濠梁。淮、楚旧有并山水置寨自卫者,淙为立约束..,结保伍。金主亮倾国犯边,民赖以全活者不可胜计。除直秘阁,再任。孝宗受禅,王师进取虹县,中原之民翕然来归,扶老携幼相属.于道。 周淙,字彦广,长兴人。三十年,金国背叛盟约,边疆战事正兴起,(朝廷)选择守帅官员很困难,士大夫也害怕前往(任职)。首先命令周淙守滁阳,周淙没有到任,改任楚州,又改任濠梁。淮、楚两地原先有依靠山水地形设寨保卫自己的百姓,周淙给他们规定纪律,构建保伍组织。金国君主完颜亮发动全国兵力侵犯宋朝边境,百姓依靠这些保全生命的不计其数。授官直秘阁,连任。孝宗接受禅位,宋朝军队进攻夺取虹县,中原的百姓一致来归顺,扶老携幼在路上络绎不绝。解析 约束:规定、纪律。“约束”是古今异义词,在此语境中,应是名词,而在现代汉语中,“约束”倾向于动词,词性发生了变化。
含义 “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字形相同的词语的意思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大致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几种。
示例 词义扩大 将军战,臣战(《鸿门宴》)古义:古代专指黄河。今义:泛指一切河流。 词义缩小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古义:求学的人,读书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词义转移 行.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古义:外交使节。今义:出门时带的包裹。
词义弱化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古义:盟约。今义:限制使不越出围。
词义强化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古义:表示地位低,见识短浅。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