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中学理科教材的变化

国外中学理科教材的变化
国外中学理科教材的变化

4.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教学实践水平。这两个试点班学生均以优良的成绩通过了学校组织的语言表达基本功验收,学生实习优良率达100%,实习学校普遍反映这两个班学生的钻研教材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特别强,达到教学的要求。

诚然,这项改革尚处于探索阶段,其成效还有待在全面的教学实践中验证。

参考资料:

[1]胡寅生.小学教育学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2]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室.中国教育史话[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3]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室.外国教育史话[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4]欧阳炳焕,徐书云.班主任锦囊妙计[C].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5]杨书案.孔子[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1991.

[6]九院校.教育统计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6.

[7]柏智斌,丁振芳.教师口才学[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4.

课程?教材?教法2001年第1期

国外中学理科教材的变化

华南师范大学课程教材研究所 高凌飚

近二十年来,随着教育思想的转变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普遍开展,国外中学理科教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以下6个方面: 1.降低知识的难度,强化知识的发生过程; 2.打破学科中心的内容框架; 3.设计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4.强化教材的工具性; 5.加强插图的作用; 6.进一步多样化。

一、降低知识的难度,强化知识的发生过程

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关于儿童对自然科学观念的研究结果表明,对青少年学生来说,让他们充分地体验自然科学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改变他们在与自然和社会的接触中形成的错误的、模糊的或片面的想法,真正理解科学概念和规律的含义,形成对自然的正确观念,比让他们记住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公式,会做一些数学运算重要得多。[1]为此降低抽象概念和数学运算的难度,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去体验环境、构建知识。许多教科书都对抽象的自然科学概念采取不同的简化处理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给予一个不十分严格,但较易为学生接受的定义。如对能量概念,有一套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使用的初中物理教材(Heinemann New Science-P hysics)这样写到:“由于能量的存在形式很多,一时很难说清能量是什么。我们暂时把能量当做一种能够促使事物运动变化的东西。”[2]

(二)对现象特别是学生日常所熟悉的现象进行描述,使学生对概念的内涵有一个大体正确的认识,不下抽象的定义。如对于力的概念,有一套在英联邦国家使用的初中教材(Science for Eighties)先说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谈及的各种力,已经足以使我们对力的概念有一个合理的理解”。[3]然后就描述日常生活中的推、拉、扭、地心吸引等现象,让学生体会力的概念内涵。

(三)不过分纠缠概念的抽象定义和数学运算。这不是只讲降低要求,而是有所舍才能有所取。以“Heinema nn New Science-P hysics”为例,该书对运算的要求很简单,只有v=s/t;E=mgh;I=V/R;W=I Vt;P=W/t

〔收稿日期〕2000-11-08

等公式的简单计算,以及长度、时间、力、质量、能量等的不同单位间的换算。但是对于有助于概念形成的观测与思维过程的技能,比如怎样用语言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描述,怎样对记录到的数据进行列表整理和绘制图表,怎样进行解释说明等等,都非常重视,几乎每次活动都提出这方面的要求。以速度概念一节为例,教材安排全班学生去操场,分段测量各人步行、跑步、骑自行车的距离和时间。然后要求学生列出距离(s)与时间(t)的对应表,计算出每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v),画出s-t曲线和v-t曲线,解释各段曲线水平、向上、向下的含义。后一部分对数据进行记录整理和解释的要求比传统的教材要高得多。

二、打破学科中心的内容框架

过去的教材大多数以学科的知识体系为框架,按照各项知识的逻辑关系顺序来安排教材内容。由于学科中各项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既不同于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发展逻辑,也不同于每个人自身的认知发展逻辑,往往给学习带来了许多困难。新的理科教材多数不采用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框架的做法,或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或从人的认知发展规律出发组织教材内容。如“Sci-ence for Eighties”这套教材就是以人对自然的认识为结构框架,从“实验室工作常识”开始,学习的主题依次为:“自然的秩序”“结构和能量”“植物”“物质的存在方式”“营养物质”“光”“能”“发育与繁殖”“地球的矿物资源”“天文学-宇宙与地球”“电”“酸和碱”“人和其他消耗者”“力和能”“地学-确定地球形状的力”“高分子”。

还有不少教材以生活中的科学问题或科学的应用为框架,如世界知名的“PLON P hysics”[4]这套教材由荷兰Utr echt大学开发的单元(Modulate)教材,每单元围绕一个ST S主题展开。其中一本供初中使用的教材“Bridges”,根据荷兰的水乡特点,以“桥梁”为主题学习静力学知识,实际上覆盖了传统的静力学中力矩的概念和力矩平衡条件等内容。教材中没有要求计算,而是让学生从观察家乡的桥梁开始,追溯到古代和当代的各种桥梁及安全知识,组织分析桥梁的受力情况和平衡的活动与小实验,让学生懂得应如何确定合理的桥梁结构,并动手搭建桥梁模型。再加一本由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理科教师协会组织开发的教材“Hea-ting and Cooling”,[5]其内容相当于传统教材中的热学部分,但完全围绕生活中的问题组织教学内容。教材包括三个主题:“怎样进行烹调”,“汽车的现状与未来”和“热是生命之本”。三个主题的物理内容基本相同,但用来组织这些内容的背景完全不同,学生只需任选其中一个主题进行学习就行了。以“怎样进行烹调”这一主题为例看其教材的组织,这一主题分为四节,第一节教材是“怎样煮饭”。先提出问题“为什么要煮熟食物?”让学生了解烹调过程中食物所发生的变化。第二个问题是“晚餐的价格”,通过估算在家里吃一顿晚餐的花费,联系煤气的消耗和煤气表的读数,引进焦耳、瓦特和千瓦小时等物理量的概念。接下来的第三个问题是“烹调过程中能量的传递”,介绍热传递的现象和热平衡的概念。第四个问题是“加热是升高物体温度的惟一途径吗?”通过讨论,让学生了解到做功也同样可以改变物体温度的事实。最后简单介绍科学家焦耳的生平。教材的第二节是“烹调与节俭”,从节俭的角度引进了热效率的问题及各种厨具的热效率,给出热量计算公式。第三节是“怎样使食物的内部受热”,通过对比食物和其他物品的导热性能介绍了热的优良导体和不良导体,再分析家庭中常见的炉子、烤炉和微波炉的热传递方式,研究传导、对流和辐射等热传递方式。第四节是“制冷”,介绍常见的制冷方式,普通冰箱和电冰箱,汽车散热器的功能和防护。编写的路子很明显:从生活中的问题出发,引入必要的科学知识,用科学的概念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三、设计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强调课堂教学活动形式的多样化是现代教学论的重要观点,为配合多样化的教学,许多教材都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如定性观察、定量的测量与数据整理、实验或小制作、讨论、角色扮演、大脑风暴、游戏和探究性学习等等。

以“Heinemann New Science-P hysics”为例,该书对有关知识内容的描述十分简洁,个别章节还有意不把结论写在学生用的教材中,只提问题,只讲背景,然后安排活动。全书分53节,共安排53个学生活动,除个别纯理论知识介绍的章节外,每节内容都有对应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学生活动。这些活动中,27个是定性的观察活动,19个需要作一些简单的数据测量,2个活动专门训练依据数据绘制图表和曲线的技能,3个是小制作活动,2个是游戏式活动。这些活动有四个特点:一是有趣;二是简单,每个活动的内容都很简单,因而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来完成规定的活动,而且有时还能进行一些他们自己想出来的活动;三是重在体会研究的方法,注意引导学生如何从观察到的现象中得出结论。从对观察的文字描述、数据整理的方法到验证结论是否正确,都安排了具体的要求和做法,并不断提高要求。四是所有活动对器材的依赖程度不高,除19个定量测量活动外,都只需要一些可以从日常生活及周围环境中取来的东西。如研究弹性势能的活动,内容是要求学生用橡皮筋和绕棉线的木芯,做一个滚轮,观察什么情况下滚轮会动,讨论分析滚轮会动的原因,让学生通过观察体会到弹性势能与形变有一定的联系。

四、强化教材作为教学工具的功能

许多新编的教材不仅把教科书当成学习的资源,还强调教科书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工具。多数教材都把教学内容与学习过程结合起来进行编写,使课本成为学习的指南。有的教材的导言部分先集中向学生介绍学习的目标和方法,如“PLON Physics”就在每本单元教材的导言中先讲学习方法。前面介绍过的“Bridge”这一单元的教材在导言中先向学生说明为什么要选桥梁作为学习的主题,然后介绍教材内容的四个部分:导言、理论、调查研究和阅读材料,各部分的学习目标要求,最后重点介绍本单元强调的两种学习方法:小组活动和调查研究。对学习方法的要求写得非常具体。

教材的内容不再单纯是知识的陈述,而是知识内容与学习方法的结合体。如上述教材中“桥梁的应力”一节,第一段用生动的文字和图片描述桥梁在汽车经过时弯曲的现象;第二段是学生活动:观察橡皮“桥梁”的弯曲现象;第三段介绍压力的知识;第四段要学生做简单的定性实验比较不同材料的抗压性能;第五段要学生讨论学校附近的桥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第六段介绍张力的知识;第七段要学生做定性实验比较不同材料的伸张性能;第八段要学生讨论什么材料适合做吊桥;第九段对前面介绍的知识以及实验和讨论做一个小结;最后第十段,要学生讨论楼房的阳台受到什么样的压力和张力。这样的教材,注重按照一定的思路,引导学生活动,既展示了探究的方法过程,又传授了知识,很受学生的欢迎。

随着许多国家把科学探究方法作为一个学生必须学习的主题列入科学课程中,国外不少教材都把科学研究方法作为一个单元独立编写。如澳大利亚的一套“STAV Physics”就包含有一本适合初中学生使用的“I nvestigating”(STAV,1992),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部分:导言-什么问题是有价值的?

第二部分:实验研究。(1)需要些什么,(2)找出自己的想法,(3)修改课题,(4)制定计划,(5)实验技巧,(6)数据和准确度,(7)出了差错怎么办,(8)掌握时间,(9)写报告,(10)你做得好吗?(11)供参考的课题和资源。

第三部分:文献研究。(1)需要些什么,(2)选择研究的问题,(3)查找文献,(4)准备墙报,(5)你做得好吗?

第四部分:核心思想。

全书没有介绍什么理论,也不以说教式的口吻要学生干什么或不干什么,而是通过具体的活动让学生逐步掌握“实验研究”和“文献研究”两种方法。这种将研究方法作为学习内容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 五、加强插图的作用

随着技术的进步,理科教科书上的插图越来越多,越来越精美。插图不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表达教学内容和思想的一部分,是传播教学信息的一种重要媒介。有不少课本,插图占的版面比文字还要大。如英国Collins公司最新版高中自然科学单元教材“Collins Advanced Modular Science”中的物理(Avison, 2000)、化学(Cha mber,2000)和生物(Bailey, 2000)教材,平均每页的插图分别为2.2、2.7和3.1幅,所占版面都大于文字所占的版面。理科教材中的插图大致有如下几种类型:

1.实物照片;

2.用以解释某一过程现象的示意图;

3.描述操作方法的说明图;

4.有助于说明抽象原理的原理图、模型图;

5.趣味性的幽默画;

6.帮助记忆的连环图;

7.习题或思考题的附图。

这些图和照片,具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是插图与文字融为一体,相辅相成,成为教材内容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第二是注意开拓学生的视野。由于技术的进步,近年出版的教科书插图内容非常广泛,从科学史的说明、宇宙飞船、石油平台、飞虫走兽、山川河流、体育运动、唱歌跳舞,到洗发精等日常生活所见物品。让学生感到我们确实是生活在一个科学的时代,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人人需要科学。第三是注意有地方特色。各种教科书都尽量选一些当地人们所熟悉的事物做插图,使学生感到亲切、现实。第四是注意趣味,用一些青少年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插图,再加上简单的说明文字。如橄榄球队员奔跑的速度和路线,赛车所受的阻力,风帆所利用的是什么形式的能,等等,对学生的吸引力很强。第五是制作精良,把许多日常不容易细致观察到的现象,一些肉眼不可能看见的过程,非常准确精密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比写得再好的文字都更能说明自然的真实情况和真实过程。第六是轻松幽默,用漫画人物和他们的插话,或用连环卡通画等来说明科学的道理,有时能够起到正文所起不到的作用。

六、进一步多样化

国外的教材注重多样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重视教材的工具性,对教材的独特性更为注意。注意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学校和不同的地区,结合不同学习策略来编写教材,使教材变得更为多姿多彩。从内容安排、结构顺序,到文字运用、插图照片,没有一套与其他的雷同。

在内容的结构方面,如关于能量概念的内容安排,同是在新西兰使用的教材“Science in Eighties”和“Hei-

nem ann Physics”的处理手法就大不相同。前者通过几次反复来介绍能量的概念。第一次只粗略地提到改变物体的状态结构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第二次是重点,涉及的主要是能的转换和守恒的概念,能源及其利用。第三次在力学的学习中,定性地叙述了力与能量这两个概念的不同,动能及其与速度、质量的关系。整本书中,完全没有正面地定义能量是什么,没有任何有关能量的定量化计算要求。后者把能量的教学比较相对地集中到一起,其分量超过了全书的1/4,是最主要的一个部分。它是按传统的做法,从力的概念到运动,再在此基础上引入能量的概念。它也没有正面定义能量是什么,但是分门别类地介绍能量的各种存在形式。并且实际上把热、电、声、光等部分知识也在这里作了介绍,对定量的计算和测量也有一定的要求。在教学安排方面,不同的教材也有不同的强调。

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西方许多国家的教育部门在编制课程的时候,就考虑到鼓励编写教材的人各抒己见,百家争鸣。因此,他们的课程对教学内容并没有过分硬性的规定,只是对学生需要掌握的概念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技能,提出一个目标要求。这样,编教材的人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确定教学的内容、结构和顺序。而且,为了争取有较广的适用面,尽量满足对内容的多寡、难易有不同要求的学校和教师的需要,教材的内容一般都超出课程纲要的范围,难度也有所突破。许多西方国家的教育行政部门在审查教材的时候,认为一套教材只要能覆盖纲要的主要部分(如新西兰要求覆盖80%左右),就可以通过。因此,不同的教材对课程纲要所规定的内容,就有不同的取舍。过去我们的教学大纲规定得过细过死,教材编写没有多少余地,即使实行一纲多本,编写出来的教材也是雷同的多,有特色的少。在制定新的课程标准的时候,我们建议有关领导和专家一定要注意给教材的编者及教师留有发挥和选择的余地。

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的单元式教材使教材的多样化变得更为丰富多彩。单元教材的主要特点是:围绕某一学习主题展开,内容由浅到深,教师可以在任何他认为适当的地方打住,保持教学有适当的深广度,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决定是否继续深入下去。像上面介绍过的“PLON P hysics”教材系列,其中每一本教材都从与生活联系最为密切、最为基本的内容开始,但延伸下去的内容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过课程纲要的要求。其中有一本供高中使用的“I onizing R adiation(P LON,1984),全书围绕“放射性对人体的影响”,“放射源”,“核能”,“核武器”,“放射性治疗”,“利用放射性的危险和安全问题”6个主题展开,除了对玻耳理论有一些定性的介绍之外,所有物理概念都作为一个术语使用而不作严格的定义,难度不大而内容之丰富大大超过国内的高中教材。许多知识都很有实用价值,如“我们身边的辐射”一节介绍家居环境中的辐射,包括家庭装修材料、家具和家用电器设备等等可能造成的辐射,这类辐射的危险,检测方法和防范措施。“P LON P hysics”的每本教材前言部分都向教师和学生开宗明义地交代说,学生不必把整体教材从头到尾读个遍,也不必按顺序学习。根据学生的意愿可以跳跃式地学,也可选中间的一段来学,个别教材还说可以倒过来学。由于单元教材按单元编写,弹性比较大,灵活而易于修订,可适应不同水平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方法,很受教师和学生的欢迎,发展非常之快,大有取代按年级编写教材的势头,值得我们注意。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的理科教材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变得更接近学生,接近生活,更注重教材作为学生学习工具的一面,更注意按照学与教的规律来编写,更充分发挥不同的信息传播媒介(从教科书来说包括文字和图片)的作用,更灵活,更多样化。我们正在进行新一轮课程教材改革,理科教材也应从国外的变革中学到有用的东西,使我们的教材能适合新课程的要求,适合新世纪的要求。

注:

[1]Driver,R.;Squires, A.;Ru shworth,P.&Wood-Robins on,V.(1994):M aking sens e of second ary science-res-ear ch into childr en's ideas.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 ge.

Biddu lph,F.&Os borne,R.(1984):M akimg Sens es o f Our World;Un iversity of Waik ato,New Zealan d.

[2]Cou rcy,J.&Epp,D.(1982):H einemann N ew Science-P hy sics;Auck lan d NZ:Hein emann.

[3]Petch ell,M.J.(1986):Science f or E ighties;Sydn ey: Cor on et B ooks L td.Vo.l2,P222.

[4]PLON(Phys ics Cu rriculum Developm ent Project) (1984):Bridg es.the State University of Utrecht.Holland.

PLON(Physics Curricu lum Development Project) (1984):I onizing radiation.the State University of Utrecht: Holland.

[5]Wines,G.&M alcolm,C.(1991):heating and cooling; M elbourne:ST AV Publishin g Pty.Ltd.

[6]Avison,J.(2000):Collins ad vanced modular s cience-p hysics.London:Collins.

Bailey,M,(2000):Collins ad vanced mod ular s cience-biology;London:Collins

Cham ber, C.(2000):Collins advanced modular s cience-chemistr g.London:Collins

培训与开发理论及技术教材(DOC 44页)

培训与开发理论及技术教材(DOC 44页)

培训与开发理论及技术 第一章组织中的人力资源开发(HRD) 第一节人力资开发(HRD)内涵的界定 人力资源开发是指由组织设计的,旨在给其成员提供学习必要技能的机会,以满足组织当前或未来工作需要的一系列系统性和规划性的活动。美国培训与开发协会(ASTD)资助的派特.麦克莱甘1989年的研究结果表明:人力资源开发是综合运用培训与开发、职业开发和组织发展来提供个人、团队以及整个组织的绩效的活动。 一、培训与开发 1. 培训与开发是指组织为了使员工获得或改进与工作有关的知识、技能、动机、态度和行为,所做的有计划的、系统性的各种努力,通过这些努力可以有效地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并帮助员工对组织的战略目标做出贡献。 2. 培训——目前的工作;开发——未来的工作 3. 培训与开发活动: (1)新员工的入职培训:是指新员工学习组织重要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学习如何建立工作关系,以及学习如何再岗位上行使职责的过程。 (2)管理技能开发:是针对管理者进行的一项培训开发,其目的是为了让管理者能够适应组织所面对的变化多端的环境,不断提升自身的管理技能和能力,帮助组织实现可持续发展。(3)对员工的业务培训:是把范围缩小到向员工传授与具体工作和任务相关的某一特殊领域的知识与技能。 二、职业开发 1. 职业开发的目的在于确保个人与组织需求之间的最佳匹配。 2. 职业开发包含两个过程:职业规划和职业管理 职业规划强调个人在职业生涯发展中的主管能动性,个人通过评价自己的技术能力,了解自己的兴趣、价值观、机会等因素,从而选择合适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建立起一个比较现实的职业规划方案,并努力去实现它。 职业管理:更关注于组织在员工的职业发展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即强调组织要督导员工实施其职业生涯规划。 3. 职业开发的作用 (1)把个人发展需要与组织发展需要联系在一起,形成人力资源开发的合力。 (2)在双赢中让员工个人获得适应性发展 (3)留住更对人才。 三、组织发展 1. 简称OD,指的是为了改进组织效率,解决组织中存在的问题,并达成组织的目标,根据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有计划地改善和更新企业组织的过程。即强调宏观的(提高组织的有效性)也强调微观的(个人、小群体以及团队的改进)组织变革。 2. 特点 (1)组织发展应具有长期性,它不应仅仅是解决短期面临的业绩问题; (2)应该得到组织高层管理人员的支持; (3)主要通过培训来实现变革; (4)鼓励员工参与并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挑选合适的方案,确认变革对象,贯彻执行有计划的变革方案和评估结果等一系列环节。 3. 组织发展成功的条件 (1)组织中至少有一个关键的决策者认识到变革的必要性,而且高层管理者们并不强烈地反对变革; (2)这种认识到的变革需要由工作重新设计等问题引发; (3)组织管理者愿意进行一种长期的改进;

北京初中物理各区所用教材

《北师大实验版》 (八上) 第一章测量: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二、质量及其测量三、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四、密度密度知识的应用五、测量物质的密度 第二章常见的运动一、机械运动二、比较运动的快慢三、测量平均速度四、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五、音乐和噪声 第三章运动和力一、力二、力的测量三、重力四、摩擦力五、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六、二力平衡七、力和运动 第四章压强与浮力一、压强与浮力二、液体内部的压强三、连通器四、大气压强五、液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六、浮力七、物体的浮沉条件 (八下) 第五章人与机械一、杠杆二、滑轮三、机械传动四、机器人 第六章功和能一、功二、功率三、机械功的原理四、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五、机械能 第七章热现象一、温度、温度计二、熔化与凝固三、汽化和液化四、升华和凝华五、分子动理论的基本事实六、内能七、热量比热容八、燃料的利用和环境保护九、热机

第八章光现象一、光的传播二、光的反射三、探究平面镜成像四、光的折射五、透镜六、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七、生活中的透镜八、眼睛和眼镜九、物体的颜色 (九全) 第九章简单电路一、认识电路二、探究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三、测量电流四、测量电压五、电阻六、探究怎样用变阻器改变灯泡的亮度 第十章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一、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二、探究串联、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和电压的关系三、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四、欧姆定律的应用五、测量导体的电阻六、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的关系第十一章电功和电功率一、电功和电能二、电功率三、电流的热效应四、探究影响小灯泡功率的因素五、简单实用电路 第十二章磁现象一、磁场二、通电螺管的磁场三、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四、电磁铁的应用五、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六、电动机七、电磁感应发电机第十三章怎样传递信息--通信技术简介一、电磁波二、广播和电视三、现代通信技术及发展前景 第十四章粒子和宇宙一、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二、浩翰的宇宙三、能源:危机与希望

国外十大著名教育理论

国外十大著名教育教学理论 一、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美)布鲁纳(J.S.Bruner) 产生的主要背景: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美国的教育改革受到影响。 理论要点: 1.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教学过程的中心。 懂得基本原理,可以使学科更容易理解。 “基本”指获得广泛新知的基础;“结构”指基本概念、原理及相互联系。 学习有两种迁移:特殊迁移与原理和态度的迁移。 用简化的方式储存在记忆中,可使记忆具有“再生性”特征。 2.提倡早期学习。 任何学科都可以用某种理智的方法, 有效的教给处于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学生。 以困难为理由,把重要的教学往后推迟,往往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 3.教学原理方面的四个原则: A.动机原则——满足社会需求愿望的外来动机作用短暂,而内在动机能起长效作用。 学习的好奇心、胜任感、互助欲是学习的三种基本内在动机。 在实施方面要做好三点: 激活工作:设计“具有最适合的不确定性”的学习课题。 模棱两可的情况最可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维持工作:探索活动被激发出来,就要维持,这取决于对教学过程的控制。 要使学生相信,成功的可能要超过失败,要培养学习的自信心和独立做出决定与行动的能力。 方向性工作:把注意力引向完成学习项目的主要方面。 B.结构原则——将知识组织起来的最理想方式是建立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的再现形式有三种: 表演式:一组动作; 肖像式:简化的图解、知识树、系统图; 象征性:符号。 以上分别体现出结构的再现性、经济性与有效性。 C.程序原则——学生学习知识所遇到的材料的序列,就是教学的序列。 处理好教材的内在联系和学生智慧发展二者关系,以确定最有效的序列。 决定学习序列的因素: 学习速度(要考虑认知的紧张度)、抵制遗忘的作用、旧知识迁移到新情况的可能性、知识再现的形式、有利于积极和有效地掌握知识。 D.反馈强化原则——没有反馈就没有教学。 基本要求为: (1)时间及时:过早则增加记忆负担,过晚则无指导作用; (2)具有不在思维定势和焦虑状态的条件: 先退出状态,方可进行矫正,否则矫正性信息无效; (3)处理方式:矫正不超出学习者的能力范围。 4.发现学习。其教学模式为:

中学物理教材分析

中学物理教材分析 一、分析教材对教学的意义 教师讲好一堂课的关键在于备课,只有备好课,才能保证教学质量,而教材分析则是备好课的前提。有的人可能会说,课本对教学内容都作了详尽的阐述,教师按课本讲就是了,对教材还有什么可分析的呢?我们知道,书本上的知识是一种贮存状态的知识,课堂教学过程就是要把这种贮存状态的知识首先转化为传输状态的知识,然后通过学生的学习再把传输状态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贮存形式。而这两种知识形式的转化过程与方法,由于受多种形式的制约,课本上是很难把它们全都写出来的。因此,不经过对教材的分析与研究,就难于把握和完成知识形式的这两次转化。 教材中所讲的知识,要放在知识整体中去认识,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研究,以真正掌握它的内容,认识它在整个教材结构中的地位,认识与其它知识之间的联系。而这一点对提高教学质量十分重要。有些青年教师,讲课只照本宣科,书本上怎么写的,就原原本本的怎么讲,对教材缺乏分析,因而把握不住概念、规律的本质及它们间的联系,抓不住教材的重点。这是造成教学效果不好的重要原因。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现代教学思路的一个基本着眼点。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过程,而且是能力的培养过程。培养能力需要认识和比较各种知识的能力价值。而知识的能力价值具有隐蔽性,表现为不思则无,深思则远,远思则宽。只有通过对教材的深入分析,才可能挖掘出教材本身没有写出来的知识的能力价值,以利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的确定不是随意的,它既受教学思想的指导,又受教学内容的制约。进行教材分析,同时也是在酝酿设计教学过程和选择教学方法。因而教材分析的深广程度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 教材分析是进行教学工作的一项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每个教师都应该重视这一坏节,并要具有分析教材的能力,掌握分析教材的一般方法。 二、分析教材的基本依据 分析教材时,主要应以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为依据。 (一)物理学的知识体系 所谓物理学的知识体系即学科体系,就是物理学按其自身发展所形成的知识内容和逻辑程序。从整个物理学的知识体系来看,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经典物理,它由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原子物理学等部分所组成的知识系统。另一部分是近代物理,它是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基础的知识系统。认识这个知识体系,在分析教材时,才能看清教材的知识结构和体系,才能把各部分教材内容放在物理学知识体系中来理解。认识它们各自的地位和作用,才能从知识方面居高临下,深刻地理解知识的内容,作到深入浅出;才能从发展的观点掌握好知识,避免教学中的绝对化和片面性。 (二)学生学习物理的状况:接受水平、心理特点和思维规律 教学的一切活动都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并落实在学生学习的效果上。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地认识和把握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规律。只有充分把握住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才能使教学活动落实到学生身上。因而分析学生学习物理的接受水平、心理特点和思维规律是分析教材的另一个重要依据。 初中学生学习的特点是学习兴趣的范围大大扩展了,这为我们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供了良好的心理条件和可能,但学生这时的兴趣一般还限于直接兴趣的水平上。初二的学生往往表现为对物理只有直接兴趣,他们只满足被新奇的物理现象所吸引,希望看到鲜明、生动、不平常的物理现象和物理实验,而未产生探索这些物理现象原因的需要。初中三年级的学生对物理开始表现有操作性的兴趣,他们要求通过自己的活动对物理现象施加影响,但往

汽车理论典型中外教材比较研究

汽车理论典型中外教材比较研究 摘要:本文在简要介绍了德、美、日三国几本典型的汽车理论教材和中国本土的汽车理论教材的基础上,比较研究了这些教材的体系结构和编写特点,对国内如何完善和使用汽车理论教材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中外教材:体系结构;比较研究 汽车理论是车辆工程类专业的必修课程和核心课程,旨在为汽车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打下坚实的基础。该课程也是其他学科的学者及汽车企业科技人员了解和应用汽车基本知识体系和结构原理的有效途径。汽车理论课程是以力学为基础,阐述汽车的行驶性能(动力性、燃油经济性、制动性、操纵稳定性、行驶平顺性以及通过性),研究在满足这些性能要求基础上选择汽车设计参数的相关原则,并介绍如何利用现代技术提高汽车行驶性能。由于汽车理论涉及内容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对该课程教材的体系结构和基本内容都有较高的要求。国内从事车辆工程专业教学和科研的院校师生及汽车企业的科技人员普遍感觉汽车理论课程的学习、理解及应用并非容易之事。本文在简要介绍几本典型的国外汽车理论教材与中国本土的汽车理论教材的基础上,比较研究了这些教材的体系结构和编写特点,对国内如何完善和使用汽车理论教材提出了若干建议。 一、国内外几本典型的汽车理论教材 国内外可用作汽车理论教学的典型教材主要包括: 1德国版教材 德国作为汽车工业强国及现代大学工程教育的先驱,其汽车理论相关的教材也颇具特色。汽车理论的典型教材包括《汽车动力学》、《汽车工程》系列教材所涉及的“车辆纵向动力学、横向动力学、垂向动力学”。 《汽车动力学》是由德国布伦瑞克工业大学M.米奇克教授编写的一部经典教材,在国际上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该教材的第一版是1970年出版的,2004年推出了第四版,第一、二版均有中文翻译版。该教材的基本内容包括介绍汽车的驱动和制动、车辆振动以及行驶的操纵稳定性所涉及的动力学问题。“驱动和制动”叙述了在平整路面上沿纵坐标方向的直线运动,内容涉及车轮和轮胎的基本

课程开发理论学习心得

课程开发理论学习心得 为期两天的课程开发第一阶段培训虽短暂但富有实效,这要感谢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的精心组织。 以下几点是我不成熟的学习领会: 一、明确了课程开发的意义 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延续和补充,是学校及教师根据学生需求,发挥地方资源优势,自行设计和研究、量身定做的个性化课程;是开发本校师生潜能、开展师生个性的以人为本、以校为本的课程;是一种提升学校品位的新型课程。 二、打破了校本课程的神秘感 影响校本课程施行的因素是众多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校本课程自己的因素;学校内部因素;学校外部因素。以前对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存在的最大的疑惑是:当学校现有的利于校本开发的资源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冲突时,作为开发者我们该怎么办,侧重于哪方面比较适宜?校本课程是开放的、多种多样的。因此我们说,

校本课程就在我们身边,它其实不神秘,也不是高不可攀的,而且校本课程开发其实不具有局限性,没有条件的限制。只要教师有兴趣爱好,他的兴趣爱好就可以开设一门校本课程。教师正确的课程价值观,教师与新课程的理念相合适的角色观,钻研的精神,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行动研究的自觉性和行动研究的能力等都是校本课程施行过程中必备的素质。 二、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要提高职业道德水准,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要充分认识校本课程对于学生个人开展所起到的特殊作用,充分认识基础教育阶段各科教学的水平对于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重要性,充分认识教书育的神圣职责,要以强烈的责任心爱生、敬业、为人师表。努力营造民主、和谐、合作的良好气氛。为学生全面开展和安康成长创建有利条件。 其次要转变观念,转变角色,课程理念的重新定位,对长期以来习惯于接受教材的法定地位、维护教材的权威性的中中小学教师而言,是一种思想观念层面上的革命。这要求教师不能再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授,而必须转变角色意识,从教材的使用者转为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目录表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物理教材目录表 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必修1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1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2 时间和位移 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4 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5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1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4 自由落体运动 5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第三章相互作用 1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2 弹力 3 摩擦力 4 力的合成 5 力的分解 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 1 牛顿第一定律 2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3 牛顿第二定律 4 力学单位制 5 牛顿第三定律 6 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一) 7 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二) 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必修2 第五章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 1 追寻守恒量 2 功 3 功率 4 重力势能 5 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 6 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7 动能和动能定理 8 机械能守恒定律 9 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10 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 第六章曲线运动

1 曲线运动 2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3 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 4 抛体运动的规律 5 圆周运动 6 向心加速度 7 向心力 8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第七章万有引力与航天 1 行星的运动 2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3 万有引力定律 4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 5 宇宙航行 6 经典力学的局限性 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选修1-1 第一章电流 1、电荷库仑定律 2、电场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4、电流和电源 5、电流的热效应 第二章磁场 1、指南针与远洋航海 2、电流的磁场 3、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 4、磁声对运动电荷的作用 5、磁性材料 第三章电磁感应 1、电磁感应现象 2、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3、交变电流 4、变压器 5、高压输电 6、自感现象涡流 7、课题研究:电在我家中 第四章电磁波及其应用 1、电磁波的发现 2、电磁光谱 3、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 4、信息化社会 5、课题研究:社会生活中的电磁波

初中物理课本目录完整版

初中物理课本目录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新课标初中物理各版本教材目录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三.声音的特性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五.声的利用 第二章光现象 一.光的传播颜色 二.光的反射 三.平面镜成像 四.光的折射 五.看不见的光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

一.透镜 二.生活中的透镜 三.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四.眼睛和眼镜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第四章物态变化 一.温度计 二.熔化和凝固 三.汽化和液化 四.升华和凝华 第五章电流和电路 一.电流和电路 二.串联和并联 三.电流的强弱 四.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五.家庭电路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第六章欧姆定律 一.电压 二.探究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 三.电阻 四.欧姆定律 五.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六.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 第七章电功率 一.电能 二.电功率 三.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四.电和热 五.电功率和安全用电

第八章电与磁 一.磁场 二.电生磁 三.电磁继电器扬声器 四.电动机 五.磁生电 第九章信息的传递 一.现代顺风耳---电话 二.电磁波的海洋 三.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 四.越来越宽的信息之路人教九年级 第十章多彩的物质世界 一.宇宙和微观世界 二.质量

三.密度 四.测量物质的密度 第十一章运动和力 一.运动的描述 二.运动的快慢 三.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四.力 五.牛顿第一定律 六.二力平衡 第十二章力和机械 一.弹力弹簧测力计 二.重力 三.摩擦力 四.杠杆 五.其他简单机械

施瓦布 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

施瓦布——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 一、简介 (一)实践性课程:四要素间持续的相互作用 在施瓦布看来,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 (二)实践性课程的开发方法:审议 施瓦布主张,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应是“审议”,“审议”是“实践性课程”的内在要求。“课程审议”是指课程开发的主体对具体教育实践情境中的问题反复讨论权衡,以获得一致性的理解与解释,最终作出恰当的、一致性的课程变革的决定及相应的策略。课程审议是在主体之间进行的,课程审议的主体自然是“课程集体”,该集体由校长、社区代表、教师、学生、教材专家、课程专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组成。 (三)学校本位的课程开发 实践性课程开发是以具体实践情境的特殊需要为核心进行的课程开发,它必然根植于具体实践情境。课程开发的主体不再是课程专家或学科专家,“课程集体”或“审议集体”成了课程开发的主体。在课程集体中,教师和学生是核心,强调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合法主体和创造者。教师是课程的主要设计者,在课程编制中起主导作用,并且在实施课程的实践中完全有权根据特定的情境,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对课程内容予以合理地取舍、批判。同样,学生也是课程的重要主体和创造者。虽然,他们不能直接设计、开发课程,但他们有权对教师提供的课程进行选择,有权对于什么学习内容是有价值的以及如何完成这种学习内容等问题向教师提出质疑,并要求解答。通过这些方式,把学生的全部生活经验参与到课程改造过程中,从而让“创造和接受课程变为同一过程,该过程导致儿童行为、成长和成熟的能力的增加”。 二、评析 (一)优点 1、施瓦布提出的实践课程开发理论强调课程的实践价值和动态过程,追求课程的实践性,重视课程开发中结果与过程、目的与手段的统一,使得广大教师从传统课程理论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并开始反省他们自己的课程编制和教学实践,

中学物理教材分析

一、分析教材对教学的意义和要求 (一)教材分析的意义 现代教学论认为,要实现教学最优化,就必须实现教学目标最优化和教学过程最优化。教材的分析和教法的研究,正是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教材分析是教师备课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编写教案、制订教学计划的基础;是备好课、上好课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的前提和关键,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现代教学思路的一个基本着眼点。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过程,而且是能力的培养过程。培养能力需要认识和比较各种知识的能力价值,而知识的能力价值具有隐蔽性,表现为“不思则无,深思则远,远思则宽”。只有通过对教材的深入分析,才可能挖掘出教材本身没有写出来的知识的能力价值,以利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教材分析和教法研究的过程,既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又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一种主要方法,这个过程能够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创造性的劳动。所以,教材分析的过程,就是教师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加深对教育理论理解的过程,对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总的要求 教材分析总的要求是:深入理解和钻研课程标准,充分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熟悉整个教材的基本内容,了解教材的各个部分在整个学科、篇、章或课时中所处的地位;具体分析教材的内容,包括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教材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教材的特点、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能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和教学原则,按照教学要求,结合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研究如何优化处理教材,如何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克服难点,明确教材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因素,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写出可行的教学方案,通过教材分析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 (三)分析教材的基本依据 教材分析的主要依据是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同时还需要参阅必要的教学参考书。分析教材时,主要应以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为依据: 1.课程标准与教材 课程标准是学科教学最权威的指导性文件,是指导教学和编写教材的依据,也是评价教学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和钻研课程标准,按照课程标准的规定和精神进行教学,才能做好教学工作。 中学物理课程标准包括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及课程的设计思路。明确了中学物理课程的课程性质;明确了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等方面的基本精神;说明了中学物理课程的设计思路。第二部分是课程目标。提出了中学物理课程总的课程目标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具体目标。第三部分是内容标准。规定了中学物理课程中对学生科学探究和实验的要求及对中学物理知识的基本内容和活动建议等,具体地规定了教学内容的课题、学生实验、演示实验等项目,并对某些课题的要求作了说明或限定。第四部分是实施建议。从教学、评价、教科书编写、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等四个方面阐述了教学和评价中应注意的原则问题以及教科书编写及课程资源开发等的要点。钻研课程标准首先要吃透课程标准的精神,并能联系教学实际来分析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 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以及所要求达到的程度,教师应当准确理解。特别是在新课改实行的一个课程标准多种版本教材的情况下,准确理解和掌握课程标准更为重要。这样才能对不同教材进行分析比较,以便在使用中做到删选取舍,达到物理教学目的的要求。 2.物理学的知识体系

初中物理课本

初中物理课本 篇一:初中物理教材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1(运动的描述 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成为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这里所的另一个物体,即被选作参照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1)刻度尺要放正,有刻度的一边要紧贴被测物体; (2)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3)读数时,注意估读; (4)客观记录测量结果; (5)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3.误差 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减小误差的方法:校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选用精度高的测量工具、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等。 4.速度 物理学中,将物体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通过这段路 1 程所用时间的比称为速度。 5.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 物理学中,把物体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称为变速直线运动。

第三章声的世界 1.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 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3.声音的特性 (1)响度: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声音的响度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还与声音的传播距离和分散程度有关。 (2)音调: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调与发声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物理学中,物体振动的快慢用每秒振动的次数来表示,称为频率。 (3)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音调、响度和音色是决定乐音特征的三个因素。 4.超声与次声 2 把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称为超声,把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称为次声。 第四章多彩的光 1.光的反射 定义:当光照射到物体表面时,被物体表面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反射定律: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完整版)初中物理教材目录(教科版)

第一章走进实验室 1走进实验室:学习科学探究2测量: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3活动:降落伞比赛 第二章运动与能量 1认识运动 2运动的描述 3运动的速度 4能量 第三章声 1什么是声音 2乐音的三个特征 3奇异的声现象 4噪音 5声与现代科技 第四章在光的世界里 1光的传播 2光的反射定律 3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 4光的折射定律 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6神奇的眼睛 7通过透镜看世界 8走进彩色世界 第五章物态变化 1地球上水的物态变化 2熔化和凝固 3汽化和液化 4物态变化和我们的世界 第六章质量与密度 1质量 2物质的密度 3活动:密度知识应用交流会 八年级下 第七章力 1 力

3弹力力的测量 4重力 5摩擦力 第八章力与运动 1力的合成 2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 3力的平衡 4力与运动 第九章压强 1压强 2液体的压强 3连通器和液压技术 4大气压强 第十章流体的力现象 1在流体中运动 2认识浮力 3科学探究:浮力的大小4沉与浮 第十一章功与机械 1功 2杠杆 3滑轮 4功的原理及应用 5机械效率 6改变世界的机械 第十二章机械能 1机械能 2机械能的转化 3水能和风能 九年级上 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1分子动理论 2内能和热量 3比热容 第二章改变世界的热机1热机

3热机效率 第三章电与磁 1磁现象 2电现象 3电与磁 第四章认识电路 1电路 2电路的连接 3活动:电路创新设计展示 第五章探究电流 1电流 2电压:电流产生的原因 3电阻: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第六章欧姆定律 1欧姆定律 2测量电阻 3等效电路 第七章电功率 1电功 2电功率 3灯泡的电功率 九年级下 第八章电磁相互作用及应用 1电磁铁 2电磁继电器 3电磁感应现象 4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5电话和传感器 第九章家庭用电 1家用电器 2家庭电路 3安全用电与保护 4家庭生活自动化、智能化 第十章电磁波与性息技术 1神奇的电磁波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理论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理论 摘要:总之,对语文教学来说,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辨析是很有意义的,对老师来说,是很有操作性的理论指导。只是我们对它的理论内涵,要有一个细致的准确的理解与把握。语文教学有很多很好的理论,但似乎常常被人们误解,在执行中走偏。但愿用教材教的理论,不重蹈这一覆辙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理论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是课改提出的新问题之一。实际上它对语文学科的意义与对其他学科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在其他学科里,它的意义在如何正确处理教材的范围内,其主要内容是要求课堂教学向课堂外拓展,向教材外拓展,其实质是教学与生活相结合。在这样的论域里,所谓教教材是指教书本知识,教教材所框定的知识;而所谓用教材教是指课堂教学中,教材上的书本知识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教教材上的书本知识的目的是教学生生活,这就是所谓生活化的教学理论。在这样的理解中,教材只是教生活的一个起点,一个线索,一种凭借。简单地说,教教材就是教知识,用教材教就是教教材所指引(隐藏)的生活实践。 语文学科引入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理论,就我所见,源于王荣生教授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王荣生教授是在语文教学内容的论域里展开对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理论的辨析的,教教材与用教材教是两种不同的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内容的不同产生方式。王荣生教授非常重视老师们在课堂里到底教了些什么东

西给学生,照他看来,内容问题可以分成课程教材教学三个层面,它们之间有联系,但不是一回事:课程内容是学生需要学习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它解决语文课教什么的问题;教材内容是指为了有效传递课程内容诸要素而组织的文字与非文字材料,它解决用什么去教的问题,是语文教学中的交际的对象,而不是学习的对象;教学内容从教的方面说,指教师在教的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及所传递的信息,它解决实际教什么的问题。当前,语文课程内容还似乎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语文教材编写的注意力大都放在选文的选择与安排上,没有一个由课程内容向教材内容的转化过程。因此,直接教教材,很难让学生学到学生需要学习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王荣生教授提倡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对语文课程内容有所研究,然后更重要的,是利用教材积极主动地开发出自己的教学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教材内容只是开发教学内容的凭借、手段,并不是教学内容本身。语文教学不是教教材(选文)本身,而是教教材(选文)所包含的关于诗文和读写诗文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这就是所谓用教材教的教学内容论域的意义。 这样,教教材与用教材教在语文学科这个范围内的意义就有两个:一个意义与其他学科一样,教教材就是指教书本知识,用教材教就是教教材所指引(隐藏)的生活实践,其理论命题就是教学生活化,其操作要领是先教教材上的内容,然后再向生活实践拓展;另一个意义则是指教什么及教什么如何产生,教教材是指直接将选文当做教学内容,用教材教的意思是,语文课要教的东西,不是选文本身,

(完整)高中物理教材解读

高 中 物 理 教 材 解 读 一:高中物理知识体系 1. 力和运动 2. 动量和能量 3. 电磁场 4. 近代物理、振动和波 二:高中物理高考考点分析 第一部分:力和运动 力和运动这一部分是高中物理的基础,学生学完这部分知识后能够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和运动规律的分析,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运动学(必修1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重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难点:追及、相遇问题 2.静力学(必修1 第二章:力 ; 第四章:物体的平衡) 重点:弹力、重力、摩擦力; 难点:物体受力分析的常用方法 直线运动 参考系、质点、时间和时刻、位移和路程 速度、速率、平均速度 加速度 运动的描述 典型的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 s=v t ,s-t 图,(a =0) 匀变速直线运动 特例 自由落体(a = g ) 竖直上抛(a =g ) v - t 图 规律 at v v t +=0,202 1at t v s += as v v t 22 02=-,t v v s t 20+= 力 概念 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不能离开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而存在。 效果: 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力的图示) 使物体发生形变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分类 效果:拉力、动力、阻力、支持力、压力 性质: 重力: 方向、作用点(关于重心的位置) 弹力: 产生条件、方向、大小(胡克定律) 摩擦力:(静摩擦与动摩擦)产生条件、方向、大小 运算——平行四边形定则 力的合成 力的分解 |F 1-F 2|≤F 合≤F 1+F 2

3.动力学(必修1 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 重点:牛顿第二定律;难点: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4.曲线运动(必修2 第一章:抛体运动;第二章:圆周运动。近几年在北京高考题中,常与动能定理、电磁场综合考察) 重点:平抛运动和匀速圆周运动的规律;难点:匀速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 6.天体运动(必修2 第三章:万有引力定律。近几年北京高考的必考内容,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重点:万有引力定律;难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第二部分:动量和能量 曲 线 运 动 条件:F合与初速v0 不在一条直线上 特例 方向:沿切线方向 平 抛 运 动 匀 速 圆 周 运 动 条件:只受重力,初速度水 研究方法:运动的合成和分解 规律:水平方向匀速直线运动 竖直方向自由落体运动 条件:F合与初速v0垂直 特点:v、a大小不变,方向时刻变化 描述:v、ω、T、a、n、f

人教版高中物理新课标教科书目录(全套)

人教版高中物理新课标教科书目录 (全套) 必修1 走进物理课堂之前物理学与人类文明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1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2 时间和位移 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4 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5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1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 4 自由落体运动 5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第三章相互作用 1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2 弹力 3 摩擦力 4 力的合成 5 力的分解 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 1 牛顿第一定律 2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3 牛顿第二定律 4 力学单位制 5 牛顿第三定律 6 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一) 7 用牛顿定运动律解决问题(二) 必修2 第五章曲线运动 1 曲线运动 2 平抛运动 3实验:研究平抛运动 5 向心加速度 6 向心力 7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 1 行星的运动 2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3 万有引力定律 4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 5 宇宙航行 6 经典力学的局限性 第七章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 1 追寻守恒量—能量 2 功 3 功率 4 重力势能 5 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 6 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7 动能和动能定理 8 机械能守恒定律 9 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10 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 选修1-1 第一章电场电流 一、电荷库仑定律 二、电场 三、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四、电容器 五、电流和电源 六、电流的热效应 第二章磁场 一、指南针与远洋航海 二、电流的磁场 三、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 四、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 五、磁性材料 第三章电磁感应 一、电磁感应现象 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三、交变电流 四、变压器 五、高压输电 六、自感现象涡流 七、课题研究:电在我家中 第四章电磁波及其应用 一、电磁波的发现

国内外生物化学教材的比较

35 表1 用于比较研究的几本国内外教材编号 教材名称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时间和版本 页数 插图 1 Princi p les of Lehnin g er A.L.Wort h Publishers 1993,2nd.Ed. 1112 864 Biochemistr y Nelson ,D.L.Cox ,M.M.2Biochemistr y Str y er ,L.W ,H.Freeman and 1995,4t h.Ed.10641399Co m p an y 3Biochemistr y Zuba y ,G. Addison -Wesle y 1983,1st.Ed 1268929Publishin g Co m p an y 4生物化学沈同、王镜岩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10月,第2版10905975 普通生物化学 郑集、陈均辉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年7月,第3版 648 215 ●大连理工大学修志龙 清华大学昌增益周海梦 国内外生物化学教材的比较 一、生物化学的地位及其教材在 国内的现状 生物化学是19世纪末逐渐兴起的一门用化学原理研究生命现象的学科,后来随着超速离心、电泳、色谱、X -射线衍射、光谱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生物化学逐渐成为化学、物理学、数学、信息学与生物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科学分支,进而成为微生物学、遗传学、细胞学、分子生物学、生理学等生命科学的基础和共同语言,如今生物化学的研究成果已成为衡量生命科学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志。综观诺贝尔奖近百年的历史,在91项生理学或医学奖中有31项与生物化学有较密切的关系,而化学奖中则有34项;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52%的生理学或医学奖和40%的化学奖属于生物化学领域,二者之和相当于另外设立了一个生物化学诺贝尔奖,由此可见生物化学在生命科学理论研究中的重要性。 近几年随着生命学科的迅速发展,生物化学中新的概念、内容不断涌现,极大地丰富了生物化学的内涵;与此相适应,生物化学教科书也不断地出现新的版本,反映了生物化学领域研究的最新成果。例如,国外一般每隔3~5年就对生物化学教材进行一次修订补充,相对而言国内出版的绝大多数教材内容偏少,形式单调,更新速度缓慢。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出版或再版了18本生物 化学教科书,其中有9本是为医学和药学专业编写的,4本属工科院校,还有5本是理科院校编写的,但仅有2本可供理科生物系学生使用。国内生物化学教材的这种状况已难以适应生命学科不断发展的需要,也很难适应培养具有创新素质和能力的人才的教育要求,因此有必要对国内外的几本主要教材加以比较,为编写一本理论性强,能全面地反映当今生物化学研究最新成果的理科生物化学教材提供一些参考。 二、国内外教材的比较 我们选择了5本国内外公认的较好的生物化学教科书 (如表1所示),其中3本英文版教材已有2本被北京大学 和复旦大学生物系的学者译成中文,国内教材选择了2本为理科生物系学生编写的教科书。本文从插图、内容编排、导论以及各自的优缺点等几个方面对这5本教材做一些比较。 11插 图 从表1后两列教材的页数和插图上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出,国内外教材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差异,国外教材页数在 1000页左右、插图在800张以上者居多,相应地它们的中 译本页数跟原著相当,而国内教材除沈同和王镜岩主编的外,其余均在600页左右,插图仅200~300张。如果将分子式和一些反应式也计算在内的话, 插图数量也只有国外教 教材研究

(完整版)初中物理六种版本教材体会1

初中物理六种版本教材体会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光现象是学生最熟悉的自然现象之一,不同版本教材在编写中都注意到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大量精美图片和照片来引入知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然后探究光源、光的传播规律、光的色散和物体呈现各种多彩颜色的奥秘,进而引出光学元件在生活中的应用。而在众多光学元件的成像规律和应用中,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是重点和难点。 人教版教材首先从透镜的结构特点和透镜对光的作用入手,让学生先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几何特征与光学特征,进而通过实验探究了解“焦点”和测量“焦距”,在“动手动脑学物理”栏目中探究并了解透镜的特殊光线,第二节介绍生活中的透镜,从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中让学生了解凸透镜能够成不同类型的像,同时认识和辨别像的大小与虚实,为下一节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做够了知识的基础构建,第三节要求学生利用凸透镜、光源、光屏和一把刻度尺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大小、虚实、正倒跟物距有什么关系。探究实验过程做了足够的提示和铺垫,并提示学生以焦点和两倍焦距处为界限,分别观察成像特点与物距的关系,第四节、第五节的内容是透镜应用的延伸;人教版的教材特点是突出学生的探究活动,把科学探究的学习和科学内容的学习放到同等甚至重要的地位;能够从学生兴趣、认识规律和探究的方便出发设计教材的结构;在书中包含许多开放性的问题和实践性课题;并且充分体现了STS的思想,注意人文精神的渗透,形式生动活泼,注意联系实际、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北帅大版教材的设计与人教版教材类似,但是采用光具座,而且在教材中利用一幅直观的图片来指导学生具体的操作方法和蜡烛所在的具体位置,方便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提高探究效率。北帅大版教材共设置9个课堂栏目,包括“问题与思考、实验与思考、观察与思考、交流讨论、实验探究、想想议议、做一做、科学窗、你知道吗?”等等;形式多样,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苏科版教材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前也有足够的铺垫,对于光的折射规律和凸透镜成像知识的学习,先认识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再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最后从本质上认识光的折射特点。在苏科版教材中十分重视图片的教育教学功能,这些图片图文并茂、形式丰富、安排合理,让学生一看趣闻盎然,这样可以

国外教材开发的理论

1. 国外有关教材开发的理论 关于教材二次开发的国外学术研究多是在教材设计、教学设计以及如何适应教科书等方面。 20世纪20年代,博比特和差特斯在提出了课程发展理论,这标志着科学的课程发展理论的诞生。 20世纪30、40年代的“泰勒模式”,把专家开发的教材作为"产品"提供给教师,却忽略了变化多样的教学情景,使教师成了被动接受"产品"的消费者。 后来,英国的斯腾豪斯建立了“过程模式”,鼓励教师对课程实践的反思批判和发挥创造。故这种模式把课程开发建立在实际的教育情景基础上,对教材"二次开发"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到了1979年,布鲁姆菲特提出了“资源包”和“教材系列”的设想,并附以教师提供如何改编和修改内容的建议。 20世纪80年代以后,后现代课程观对传统的教材观做出了批判,主张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平等交流和对话,以及要求对教材要批判的接受,创造性的使用。 2. 国内基础教育界有关教材二次开发的理论与策略研究 我国在教材开发方面系统的研究较少,但是我们可以从课程和教材的开发中得到不少启示。 20世纪上半叶,陶行知先生在对教材的使用有过精辟的论述。他指出:“教人的人不可死靠课文,他必须运用补充教材及临时材料,以适应特殊及当前生活之需要。” 近几年来课程专家对课程与教材二次开发的研究渐多。 张华(2000)认为,教材的“二次开发“过程实际上也是课程开发的过程。 崔允槨认为,课程开发包括两个步骤:“第一步先由专家,教材编制者来负责开发,然后在此基础上,由教师开始第二步工作。” 赵丽敏强调了教师必须重视对教材的“现场开发”。教学情景是具体的,变化的,教师需要根据“现场”的情境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做进一步的调整和改变,这是教材二次开发的体现。 曹瑞珍(2005)指出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教材、学生的不同需求和不同的能力水平进行深入分析了解,并根据自己的学科知识、教育理论、教学条件补充和完整教材的内容,创造性地完成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目标与任务。 于世华(2007)认为教师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就是教师与教材对话的过程。 彭淑君(2004)认为教材二次开发的实质是在教学实践领域中,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的相互融合,是对原有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的活化丰富的过程。 徐承芸(2007)指出了教教材与用教材的实质区别。她认为,把教材奉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唯一教本,教师只是照本宣科的教书匠,而用教材教则是把教材视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载体、教学资源,教师恰当地处理教材,有效地依托教材,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 郭晓明(2001)指出“材料式”教材观把教材由“圣经”还原为材料,从观念上为教师的解放开辟了道路,有助于释放教法在教学中的张力,提高教育质量。 俞红珍(2005)认为“用教材教”则为调适取向,是对忠实取向的挑战,其支持者认为课程教材计划、方案并非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与具体课程实施情景相适应。 何迪远(2007) 则认为:“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教教材”是“用教材教”的基础,“用教材教”是“教教材”的拓展、延伸、补充和提升。 综上所述,我国基础教育界人士对教材二次开发理论研究比较局限在课程与教学论领域,较少涉及其它领域。在教材二次开发的教学实践探索方面,多关注教师、学生因素,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