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电子课设(参考版)

合集下载

电力电子类课程设计

电力电子类课程设计

电力电子类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电力电子器件的基本原理,掌握各类电力电子器件的构造、工作原理及应用场合。

2. 掌握电力电子变换器的基本电路拓扑,了解其功能、性能及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

3. 学会分析电力电子电路的静态和动态特性,能够对简单电路进行设计和计算。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电力电子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能够正确搭建和调试基本的电力电子实验电路。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能够就电力电子技术问题进行有效讨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电力电子技术领域的兴趣,培养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 培养学生严谨、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电力电子技术在节能减排方面的重要作用,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电力电子类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电力电子基础知识,对实际应用有较高的兴趣,动手实践能力较强。

教学要求:结合课本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电力电子器件:包括二极管、晶体管、晶闸管、场效应晶体管等基本器件的原理、特性及应用。

2. 电力电子变换器:介绍升压、降压、逆变、斩波等基本变换器的工作原理、电路拓扑及控制方法。

3. 电力电子电路分析与设计:学习静态和动态分析方法,对简单电力电子电路进行设计和计算。

4. 电力电子技术应用:分析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新能源、电力传动等领域的应用实例。

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周:电力电子器件原理与特性第二周:电力电子器件的应用及选型第三周:电力电子变换器的工作原理及电路拓扑第四周:电力电子变换器的控制方法第五周:电力电子电路的静态分析第六周:电力电子电路的动态分析第七周:电力电子电路设计与计算第八周:电力电子技术应用及发展趋势教学内容与课本关联性:参照教材《电力电子技术》相关章节,结合课程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组织,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

电力电子课程设计

电力电子课程设计

电力电子 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电力电子器件的基本原理、分类及其在电路中的应用;2. 使学生了解电力电子变换器的工作原理,掌握常见电力电子变换器的电路拓扑及控制方法;3. 引导学生理解电力电子技术在能源转换、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设计和搭建简单的电力电子电路;2. 提高学生运用电力电子器件和变换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运用电力电子技术进行能源转换和电力系统优化的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电力电子技术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2. 培养学生具备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的能力,增强合作意识;3. 使学生认识到电力电子技术在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树立环保意识。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目标旨在让学生在掌握电力电子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具备以下具体学习成果:1. 能够列举并解释常见电力电子器件的原理和特点;2. 能够绘制并分析常见电力电子变换器的电路图;3. 能够运用电力电子技术进行实际案例分析,提出优化方案;4. 能够关注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认识到其在节能环保领域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科学系统地组织以下内容:1. 电力电子器件:-PN结、晶体管、晶闸管等基本原理和特性;-电力MOSFET、IGBT等现代电力电子器件的结构和特点。

2. 电力电子变换器:-AC-DC、DC-AC、DC-DC等变换器的工作原理及分类;-常见电力电子变换器电路拓扑及其控制方法。

3. 电力电子技术应用:-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新能源发电、电动汽车等领域的应用案例;-电力电子器件和变换器在节能、环保等方面的作用。

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周:电力电子器件的基本原理和特性;第二周:现代电力电子器件的结构和特点;第三周:AC-DC、DC-AC变换器工作原理及电路拓扑;第四周:DC-DC变换器及控制方法;第五周:电力电子技术应用及案例分析;第六周:电力电子技术在节能环保领域的贡献及发展趋势。

电力电子技术的课程设计

电力电子技术的课程设计

电力电子技术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掌握电力电子器件的基本工作原理,如二极管、晶体管、晶闸管等;2. 了解电力电子电路的基本类型,如整流电路、斩波电路、逆变电路等;3. 学会分析简单电力电子电路的性能、特点及应用场合;4. 掌握电力电子设备在实际应用中的参数计算和选型方法。

技能目标:1. 能够正确使用实验设备搭建简单的电力电子电路;2. 学会运用电路分析方法,对电力电子电路进行性能分析和故障排查;3. 能够根据实际需求设计简单的电力电子系统,并进行参数计算和选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电力电子技术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3.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树立工程伦理观念。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电力电子技术的基础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电力电子器件、电路及其应用,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工程素养。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电子技术基础,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但对电力电子技术尚处于入门阶段。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动手实践和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后续相关课程和实际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电力电子器件:介绍二极管、晶体管、晶闸管等基本器件的结构、工作原理及特性,重点讲解其在电力电子电路中的应用。

教材章节:第一章至第三章内容安排:2学时2. 电力电子电路:讲解整流电路、斩波电路、逆变电路等基本电路的类型、工作原理及性能特点。

教材章节:第四章至第六章内容安排:4学时3. 电力电子电路分析:教授电路分析方法,如平均值法、等效电路法等,分析典型电力电子电路的性能和应用。

教材章节:第七章内容安排:3学时4. 电力电子设备设计:介绍参数计算和选型方法,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设备设计。

教材章节:第八章内容安排:3学时5. 实践操作:安排学生进行电力电子电路搭建、性能测试和故障排查,提高动手能力。

电力电子的课程设计

电力电子的课程设计

电力电子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电力电子器件的基本原理和分类,掌握其工作特性和应用范围。

2. 学习电力电子变换器的基本电路拓扑,理解其工作原理和转换过程。

3. 掌握电力电子器件的驱动与保护方法,了解其在实际电路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电力电子器件设计简单的电力变换电路,并进行仿真分析。

2. 学会使用相关软件工具对电力电子电路进行性能评估和故障诊断。

3. 培养动手实践能力,能搭建简单的电力电子实验装置,并进行调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电力电子技术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激发学习兴趣。

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在小组讨论和实验中积极沟通、协作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节能环保意识,理解电力电子技术在节能减排中的重要作用。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目标旨在使学生在掌握电力电子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

通过具体的学习成果分解,教师可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和评估,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1. 电力电子器件:- 基本原理与分类:讲解电力电子器件的工作原理,如晶闸管、IGBT等,并介绍各类器件的应用范围。

- 工作特性:分析电力电子器件的主要参数,如静态特性、动态特性等。

2. 电力电子变换器:- 基本电路拓扑:介绍常用的电力电子变换器拓扑结构,如AC-DC、DC-AC、DC-DC等,并分析其工作原理。

- 转换过程:讲解不同变换器的工作过程,包括能量转换、电压电流波形等。

3. 器件驱动与保护:- 驱动方法:介绍电力电子器件的驱动技术,如光耦隔离驱动、磁隔离驱动等。

- 保护方法:分析器件保护措施,如过压保护、过流保护等。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1. 第一周:电力电子器件基本原理与分类,工作特性分析。

2. 第二周:电力电子变换器基本电路拓扑,工作原理讲解。

3. 第三周:器件驱动与保护方法,实际应用案例分析。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范例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范例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范例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是电气工程专业的一门重点课程,该课程设计主要涉及到电力电子变流器的设计、控制和应用。

此外,该课程还包括功率半导体器件的选型、电路设计、控制系统设计以及电磁兼容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主要介绍一种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范例,以期为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读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1. 课程设计目标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电气设计能力、模拟仿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以及使学生掌握电力电子变流器的设计和控制技术。

2. 课程设计主题设计具有稳定输出电压的电力电子变流器。

具体包括:(1)设计一个交流输入、直流输出的电力电子变流器。

(2)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并计算所需的功率半导体装置。

(3)设计适当的电路保护和故障检测系统。

(4)编写控制程序实现变流器的开关控制。

(5)进行电路仿真和实验验证。

其中,电力电子变流器可以采用全桥式、半桥式、双向直流-直流变换器等常用拓扑结构。

3. 课程设计步骤(1)确定项目的范围和目标。

明确所需完成的技术任务和各个环节的时间计划,提前预估和解决可能遇到的技术问题。

(2)收集相关的技术资料。

包括相关电路设计资料和器件规格书等。

(3)根据设计需求进行选型计算,选择满足要求的元器件。

(4)进行电路仿真验证。

采用MATLAB/Simulink软件搭建电路模型,对所设计的电路进行仿真,进一步验证电路的性能和可靠性。

(5)设计控制系统。

采用单片机或FPGA等控制芯片,编写控制程序实现变流器的开关控制,并对控制程序进行仿真和验证。

(6)进行实验验证。

制作样品电路,进行实际测试和验证。

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电路稳定性和安全性,防止短路等电路故障。

(7)编写课程设计报告。

对整个设计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估,包括设计思路、设计过程、实验结果等方面内容。

4. 课程设计评分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评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方案设计(20分)。

设计方案的完备性、实现难度、适用性和创新性等方面考虑。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电力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电力电子技术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了解电力电子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特性;–掌握电力电子器件的工作原理和选用方法;–熟悉电力电子电路的分析和设计方法。

2.技能目标:–能够分析简单的电力电子电路;–能够选用合适的电力电子器件进行电路设计;–能够进行电力电子设备的安装、调试和维护。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对电力电子技术领域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学生对电力电子技术应用的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电力电子技术的基本原理、电力电子器件、电力电子电路的分析与设计以及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

具体安排如下:1.电力电子技术的基本原理:–电力电子器件的工作原理;–电力电子电路的特性与分类。

2.电力电子器件:–晶闸管及其驱动电路;–整流器、逆变器及其控制电路。

3.电力电子电路的分析与设计:–电力电子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电力电子电路的设计原则与步骤。

4.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电力电子设备的功能与结构;–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领域。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主要包括: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掌握电力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4.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熟悉电力电子器件和电路的工作原理。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

教材选用《电力电子技术》一书,参考书包括《电力电子器件》和《电力电子电路设计》。

多媒体资料包括教学PPT、视频动画等。

实验设备包括晶闸管、整流器、逆变器等实验装置。

这些资源能够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的目的1. 掌握电力电子电路的设计方法,具体包含功率器件、电感、电容等选取原则和设计依据。

2. 掌握控制器的设计方法,尤其针对不同对象和采样时间PID控制参数的选用。

3. 掌握现代仿真工具的使用,针对仿真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独立或通过查找文献、小组讨论等方式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找解决方案。

4. 撰写符合规范的课程设计报告。

二、基于Boost电路APFC原理及设计2.1题目要求设计基于Boost变换器的有源功率因数校正电路,额定功率为1kW,峰值功率为1.5kW,负载为电阻性负载。

其输入交流电电压范围在190-240V/50Hz,其输出电压恒定在400V,在输入电压20%波动工况下,系统动态调整时间在0.5s内。

功率器件工作频率:20kHz,输出电压波纹5%,电流波纹10%。

2.2BOOST电路及工作原理图1 BOOST 电路原理图假设其中断电感、电容的值都极大,当IGBT 导通时,电感通过电源进行充电,此时充电电流恒定,令其电流大小恒为I 1,且此时,电容两端的电压向负载供电,由于电容的阻值很大,故输出电压为恒值,记为U 0。

令IGBT 的开通的时间为t on ,在此阶段中电感上积蓄的能量为E on ;当IGBT 关断时,电源和电感共同向电容充电并向负载R 进行供电。

设IGBT 的关断时间为t off ,则此期间电感L 释放能量为:E off =(U 0−E)I 1t off543QDLC ZV du ci Ci o Boost电路图i LQDLC ZV du ci Ci oi LQDLC ZV du ci C i oi LQDLC ZV du ci C i oi LbQ导通Q关断Q关断时电感电流为零adci L I Lmax I LminI i i LI LmaxI Lmin I Lmin I Lmaxi Q i D i Cu c ΔU Cttt tt ttt t tttI LmaxI LmaxI Lmaxi Cu ca 电感连流连续b 电感电流断续00000000000I it ont offTt onTt ’off-I OI max -I OV GE V GE-I OI max -I O又当其处于稳态时,在一个周期内电感L上吸收和释放的能量相等,故:(U0−E)I1t off=EI1t on由上述公式整理可得:U0=t on+t offt offE=Tt offE由于该电路的输出电压U0高于电源电压E,故又称为:升压斩波电路,也就是BOOST电路,又α=t onT,其中α为导通占空比。

电力电子设计课程设计

电力电子设计课程设计

电力电子设计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掌握电力电子器件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电路中的应用;2. 了解不同电力电子电路的设计方法,并能运用相关公式进行计算;3. 掌握电力电子电路的仿真分析及实验操作技能。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电力电子器件设计简单的电力转换电路;2. 学会使用相关软件(如PSPICE、MATLAB等)进行电力电子电路的仿真分析;3. 能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电力电子器件和电路拓扑,完成电力电子系统的设计与调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电力电子技术产生兴趣,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2. 培养学生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共同解决问题;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在设计过程中考虑能效和节能。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本科生,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特点,课程目标旨在使学生在掌握电力电子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电路设计、仿真分析和实验操作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独立完成电力电子电路的设计与调试,为今后的工作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同时,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其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责任感的电力电子技术人才。

二、教学内容1. 电力电子器件原理:讲解电力二极管、晶闸管、MOSFET、IGBT等常用电力电子器件的工作原理及特性,对应教材第1章。

2. 电力电子电路设计:介绍降压、升压、斩波、逆变等基本电力转换电路的设计方法,对应教材第2章。

3. 仿真分析软件应用:教授PSPICE、MATLAB等软件在电力电子电路仿真中的应用,对应教材第3章。

4. 电力电子电路实验:开展实际电路搭建、调试与测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对应教材第4章。

5. 电力电子系统设计与案例分析:结合实际应用,进行系统级设计及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对应教材第5章。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1周:电力电子器件原理;第2周:电力转换电路设计方法;第3周:仿真分析软件应用;第4周:电力电子电路实验;第5周:电力电子系统设计与案例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总体方案设计级总体框图1、1总体方案设计根据任务湖中的,本次设计的是dcdc降压变换器。

DC-DC变换器有两类:一类由两级电路组成DC-AC-DC变换,第一级为逆变,实现DC-AC变换,第二级为整流,实现AC-DC变换。

另一类变换器由晶体管和二极管开关组合成PWM开关,将输入直流电压斩波后,再经滤波后输出。

由于第一类比较复杂,方针起来比较麻烦。

第二类简单方便,比较贴合课本中的知识。

第二类dcdc降压电路有以下几种:BUCK PWM变换器在CCM下的工作原理(如图2-2):一个开关周期内,开关晶体管的开,关过程将直流输入电压斩波,形成脉宽为onT的方波脉冲(onT为开关管导通时间)。

当开关晶体管导通时,二极管关断,输入端直流电流电源Vi将功率传送到负载,并使用电感储能(电感电流上升):当开关晶体管关断时,二极管导通,续流,电感储能向负载释放(电感电流下降)。

一个开关周期内,电感电流的平均值等于负载电流OI(忽略滤波电容C的ESR)。

根据原理和电路拓扑可以推导出工作在CCM下的DC-DC PWM变换器的输出-输入电压变换比:DViVo(2-1)占空比D总是小于1的,所以BUCK变换器是一种降压变换器。

升降压型BUCK-BOOST技术图2-4 升降压反极性(BUCK-BOOST)变换器电路拓扑如图2-4所示,极性反转型(BUCK-BOOST)变换器主电路如用元器件与BUCK,BOOST变换器相同,由开关管,储能电感,整流二极管及滤波电容等元器件组成。

这种电路具有BUCK变换器降压和BOOST变换器升压的双重作用。

升压还是降压取决与PWM驱动脉冲的占空比D。

虽然输入与输出共用一个连接端,但输出电压的极性与输入电压是相反的,故称为降压反极性变换器。

,根据我们的设计要求,是要求把12-18V的直流电压转换到5V的直流电压,那么分析后可得降压型BUCK转换技术最适合这次设计。

1、2总体框图设计二转换器工作原理级器件选型2.1 转换器工作原理整个系统由输入端和反馈端两个硬件平台共同构成,在输入端和反馈端之间,电信号经由电流控制模块进行分析处理,从而电信号的改变和稳定。

在输入端和反馈端都有一系列的外围协助电路,以便保障整个DC-DC转换系统的稳定准确有效的运行。

3.1.2 系统工作过程整个系统的工作过程是:输入一个30~60V的直流电压,经过滤波和稳压后供给电流控制芯片,经作用后会通过一个MOS管输出一个电压,经滤波处理后又反馈给电流控制芯片,同时从输出端反馈回一个电流,通过电流控制芯片对反馈信号的作用,判断输出电压是否满足设计要求,通过电流控制芯片自身的作用及时的调节信号使得输出稳定有效。

最终实现设计要求得到一个改变的,稳定的电信号。

13宽。

同相输入在内部偏置于2.5v而不经管脚引出。

误差放大器输出(管脚1)用于外部回路补偿。

输出电压因两个二极管压降而失调。

并在连接至电流取样比较器的反相输入之前被三分。

这将在管脚1处于其最低状态时(OlV),保证在输出(管脚6)不出现驱动脉冲,这发生在电源正在工作并且负载被取消时,或者软启动过程的开始。

最小误差放大器反馈电阻受限于放大器的拉电流(0.5MA)和到达比较的1.0V箝位电平所需的输出电压(OHV):VVRf (3-1)电流取样比较器和脉宽调制锁存器:输出开关的导通由振荡器起始,当峰值电感电流到达误差放大器输出/补偿(管脚1)建立的门限电平时中止。

这样在逐周基础上误差信号控制峰值电感电流所用的电流取样比较器脉宽调制锁存配置确保在任何给定的振荡器周期内,仅有一个单脉冲出现在输出端。

电感电流通过插入一个与输出开关Q1的源极串联的,以地为参考取样电阻sR转换成电压。

此电流取样输入(管脚3)监视与来自误差放大器的输出电平相比较。

在正常的工作条件下,峰值电感电流由管脚1上的电压控制。

欠压锁定:采用了两个欠压锁定比较器来保证在输出级被驱动之前,集成电路已完全可用。

正电源端(ccV)和参考输出(refV)各自由分离的比较器监视,每个都具有内部的滞后,以防止通过它们各自的门限时产生错误输出动作。

输出:这些器件有一个单图腾柱输出级,是专门设计用来直接驱动功率MOSFET的,在1.0nF负载时,它能提供达+/-1.0A的峰值驱动电流和典型值为50ns的上升,下降时间。

还附加了一个内部电路,使得任何时候只要欠压锁定有效,输出就进入灌模式,这个特性使外部的下拉电阻不再需要。

参考电压:5.0V带隙参考电压在jT=25C时调整误差至+/-2.0%,它首要的目的是为振荡器定式电容提供充电电流。

参考部分具有短路保护功能并能向附加控制电路供电提供超过20mA的电流。

3.2.2 MOS开关管的选取及介绍MOS管作为开关元件,同样是工作在截止或导通两种状态。

由于MOS 管是电压控制元件,所以主要由栅源电压GSU决定其工作状态。

图3.4(a)为由NMOS增强型管构成的开关电路。

14图3.4 NMOS管构成的开关电路及其等效电路工作特性如下:(1)uGS<开启电压UT:MOS管工作在截止区,漏源电流iDS基本为0,输出电压uDS≈UDD,MOS管处于"断开"状态,其等效电路如图3.8(b)所示。

(2)uGS>开启电压UT:MOS管工作在导通区,漏源电流iDS=UDD/(RD+rDS)。

其中,rDS为MOS管导通时的漏源电阻。

输出电压UDS=UDD·rDS/(RD+rDS),如果rDS<<RD,则uDS≈0V,MOS管处于"接通"状态,其等效电路如图3.8(c)所示。

动态特性:MOS 管在导通与截止两种状态发生转换时同样存在过渡过程,但其动态特性主要取决于与电路有关的杂散电容充、放电所需的时间,而管子本身导通和截止时电荷积累和消散的时间是很小的。

图3.9分别给出了一个NMOS管组成的电路及其动态特性示意图。

图3.5 NMOS管动态特性示意图当输入电压ui由高变低,MOS管由导通状态转换为截止状态时,电源UDD通过RD向杂散电容CL充电,充电时间常数τ1=RDCL。

所以,输出电压uo要通15过一定延时才由低电平变为高电平;当输入电压ui由低变高,MOS 管由截止状态转换为导通状态时,杂散电容CL上的电荷通过rDS进行放电,其放电时间常数τ2≈rDSCL。

可见,输出电压Uo也要经过一定延时才能转变成低电平。

但因为rDS比RD小得多,所以,由截止到导通的转换时间比由导通到截止的转换时间要短由于MOS管导通时的漏源电阻rDS比晶体三极管的饱和电阻rCES要大得多,漏极外接电阻RD也比晶体管集电极电阻RC大,所以,MOS管的充、放电时间较长,使MOS管的开关速度比晶体三极管的开关速度低。

不过,在CMOS电路中,由于充电电路和放电电路都是低阻电路,因此,其充、放电过程都比较快,从而使CMOS电路有较高的开关速度。

所以结合以上的内容和DC-DC转换系统的设计原理,我们在对功率MOSFET开关的选取主要应该遵循以下的原则:(1)选择耐压即D-S之间的关断电压,我们设计的电路中电压是从30-60V,则我们所选取的MOSFET D-S之间的关断电压应大于60V。

(2)选择大电流的MOSFET,因为本系统所设计的额定电流是10A,但实际在MOSFET的工作过程中由于关断,导通所引起的电流实际上是大于10A,所以我们所选取的MOSFET D-S之间的导通电流应大于10A。

(3)选取导通电阻比较小的MOSFET,降低导通损耗。

综上,我们选取了功率MOSFET SPN75NF75,其相关参数如下表第4章 DC-DC转换器电路设计根据DC-DC转换器系统的一般结构和本系统设计方案所选用芯片的具体特点,本系统的硬件设计可分为三个部分:电源电流取样模块,电流控制芯片外围模块,开关MOSFET驱动模块。

4.1 整个DC-DC转换系统的工作过程和实现原理如上,整个系统的总体结构差不多就是这样,在介绍了整个系统的结构框架图后,我们再从原理和工作过程上介绍一下,这个DC-DC转化系统是怎么实现转换的。

其实,从最简单的降压BUCK 原理来讲,要实现从30-60V的直流电压转换到12V的直流稳定电压,就归功于一个公式:DViVo(4-1)即DC-DC PWM转换器的输出-输入变换比。

基本出发点是:稳态下,DC-DC PWM转换器一个开关周期内,开关晶体管在导通时间内和关断时间内的伏秒面积平衡,即一个开关周期内电感承受的电压对时间的积分为零:00L (4-2)式中:LV-电感承受的电压T-开关周期: ,f-开关频率;ont,offt-一个开关周期内开关管的导通时间和管段时间。

占空比:Tt,以BUCK变换器为例,有:时,时~;,~0iV和oV分别为BUCK PWM变换器的输入电压和输出电压。

由式(4-1),有:或(4-3)故得工作在CCM模式的BUCK PWM变换器输出-输入电压变换比 DViVo(4-4)可以看出这个系统功能的实现也就是通过PWM调制,开关管的导通和关断得到的一个占空比来实现电压的转换。

实质上,我们设计的这个DC-DC转换系统也是运用了这个原理,通过UC3845的PWM调制,控制开关管的通与断,得到一个占空比,这个占空比的值也就是根据输入电压从30-60V 的不同而不同,这个是由UC3845内部检测所得,而且是自动完成的一个过程,从而实现从输入0-60V直流电压到12V稳定输出直流电压。

4.2 电源电流取样模块的设计开关电源工作在高频开关状态,工作环境,使用条件,工作过程及干扰情况比较复杂,容易发生过流与短路现象,对于这些可能发生的情况,如不及时电流取样,并通过控制电路予以纠正,使在过流情况下将脉宽变窄,对过流加以限制并回到安全工作状态,将会造成器件损坏,电源整机崩溃,所以在开关电路中引入电流取样尤为重要,电流取样模块的主要作用:(1)用于提供控制电路的电流反馈,起电流输出信号与基准电压比较,实现电流调节与恒流。

(2)用于输出电流当前显示。

(3)用于电路保护。

比如限流保护或关机保护。

电流取样检测控制应用较为普遍的两种控制方式:(1)峰值电流检测控制模式:峰值电流检测控制模式是将电流传感器串联在开关电源变换器的一次或二次侧滤波电感器之前,检测的是峰值电流,将其转换成电压信号与电流设定基准电压或误差放大器的输出信号进行比较,控制PWM的脉冲宽度,是使回路电流跟踪设定基准。

峰值电流检测控制的优点是反应速度快,动态响应好,多用于过流和短路波保护。

其缺点是抗干扰差,通常需要进行斜率补偿,对电流上升率进行适当控制,避免干扰和引起振荡。

补偿的方法一般是利用PWM控制器的锯齿波经隔离加至PWM控制器的电流检测输入端,以保证控制电路工作的稳定性,其次是峰值电流检测的电流控制精度不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