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根特之路

我的根特之路
我的根特之路

我的根特之路

Thewayto Ghent 本人为在读硕士研究生,获得了2015年CSC 公派比利时根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资助。在飞往根特之前,回想过去的经历,感慨良多。目前网上关于申请根特大学资料相对较少,先将整个申请过程以及后续的材料办理经验进行总结,如果我的经验对后来的申请者有所帮助,自将欣慰之至。1、IELTS 一般来说,只需要外导声明达到语言条件即可,但是申请CSC需要雅思均分6,5以上。很多人在申请国外的大学时,会海量发套磁信,而且的大多数百强学校是要求较好的雅思成绩的。因此建议考个雅思,同时也锻炼自己的英语水平,毕竟雅思考试是我目前经历的唯一能测试语言能力的考试,而非传统应试教育下的考试。本人的雅思考试从2015年8月开始准备,在对雅思一无所知的情形下,和好

友一起参加了学校组织的雅思培训班。通过上课建立起对雅思考试的整体印象,明确了雅思考试需要锻炼的英语能力,无论老师教了多少考试技巧,都需要自己通过测试来检验,并不断总结适合自己的雅思学习方法。于本人还在硕士学习阶段,而且选择的课题难度很大,因此需要兼顾课题和雅思,压力不言而喻。当寒假大家都离校,宿舍楼仅剩我一个人的时候,我还在与寂寞做抗争,也许习惯了就好了,并无特殊之处。2、Offer 好好准备的CV以及相关材料,展示自己的优势,心平气和地准备面试即可。毕竟offer是一个双向选择,我们能做的就是好好准备自己的材料。注意写好材料后,找英语专业或者英语老师批改一下,会让自己的材料出彩不少。欧洲的许多学校是不需要学费的,因此只要申请到CSC就能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此外,欧洲国家对学生的语言要求不高,只需要外导说明满足语言要求即可,因此对申请者非常

有利。需要指出的是,Offer尽量在三月中旬之前完成。3、CSC 我个人感觉CSC很看重国内的学校和申请的学校。每年给各个高校分配的名额都能在网上查到,基本上通过本校筛选就不会有太大问题。除非学校报给CSC的名额超过CSC的分配名额,需要还需要通过复杂的CSC筛选。在提交CSC申请材料时,会出现需要不知道准确填写的信息,但这些其实不是很重要,没必要太纠结,毕竟一个平台能适用所有的学校申请者还是有点难度的。提交所有材料后,淡定等待即可,许多高校的老师跟CSC的都有联系,适时向他们打听一下。最终当我看到CSC那封祝贺信的时候,紧张而激动,久久不能平复。4、APS 在通过CSC之后,就得赶紧申请APS 审核了,这个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等待,同时还可以办理护照,体检,材料公证等手续。比利时对中国CSC资助学生要求通过APS材料审核,感觉是比利时政府在圈钱,因为都被CSC资助了还要验

明正身。APS审核材料中建议大家提交双语密封件,没必要提交公证件,可以省一大笔钱。另外,大家可以找最新的材料清单,不需要提交小学的相关材料。根特大学对PhD申请者需要提交拿到硕士学位,对于硕士在读生(比如,我是研二在读),可以在申请的最高学历为硕士在读,除非拿到硕士学历证,不然都不能申请硕士为最高学历。APS为硕士在读对办理签证是没有影响的。暑假于人多,APS审核时间较长,可能需要半个月。我是在10月才办的APS,所以三天就拿到了。审核部会将所有的材料用挂号信寄出,如果时间比较紧,可以让朋友代取,用快递寄回就好。5、正式录取通知书我当时不知道入学注册时需要正式录取通知书,以为凭借邀请信即可。因为正式录取通知书还需要拿到硕士学位才能申请。所以又不得不撰写毕业论文,这也许是对我硕士阶段的又一考验吧.,两个月做课题并写论文,从来都没有那么充实而紧张的生活,个

中滋味,留给自己品尝,就不分享了。当拿到硕士学位证的时候,自己做一个英文版的硕士学位证,就可以提交申请了。一周左右就可以收到电子版的LOA,纸质版的可以先留在根特,到时候取回就行。6、Visa 申请比利时留学签证时,因私护照和因公护照除了申请的地点不同,材料都可以通比利时大使馆查询,没有区别。而且大使馆的老外服务态度很好,中文也不错,基本都会通过的。可以面签和邮寄办理,录指纹仅针对于去欧洲旅游的人,国外读书是不需要的。而且持邀请信也是可以办理签证的,不需要正式录取通知书。出签时间一般为三天,可以找朋友持签证费收据到大使馆代为领取。仅分享了大家在申请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一般流程参考别人的文章即可。时间仓促,没来得及润色文章,在此致歉。

活力城市设计(1)从促进健康的城市阶梯说起

图片来源:LeifParsons 为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创作的漫画 若有一样事物帮助塑造了纽约市,毫不夸张地说,那就是电梯。这些钢结构的电梯伴随着纽约的发展,不断向上生长。然而纽约市政府设计与施工部前理事、建筑师David Burney却认为,迎接步行阶梯的时候到了。“电梯出现以前,曾经有一个时代,那时阶梯设计是建筑师们的巨大机遇——三维空间,楼梯如雕塑般质感,”Burney说,“我们愿意令这些阶梯重返人间。” 为何对阶梯拥有如此热情?答案与其说和建筑学相关,不如说与医学的关系更为密切。这是一场关乎公共健康的战役。Burney说:“作为建筑师与规划师,从以下角度而言,我们一直身处这个问题之中,即我们习惯于久坐的生活方式,尽可能慵懒地做事。但我们需要并应该纠正这些不好的习惯。” 城市需要更多阶梯,以及需要更多人群去攀登这些阶梯。研究显示,攀爬阶梯能够带来健康效益。“这是一项剧烈的活动。它每分钟燃烧的卡路里比慢跑更多,”世界健康组织特别顾问KarenLee博士说道,他建议全世界政府关注与建造环境相关的公共健康问题。 Lee援引了一项对1000名男性的长期研究。“每周攀登20到34级阶梯的男性(即每天3-5级)将会减少29%的中风可能性,这29%的减少与他们在闲暇时是否运动无关。”以下是另一项证据:研究者计算了攀爬楼梯燃烧卡路里的量。“如果美国成年人每天平均多攀爬仅2分钟的阶梯,”Lee 解释道,“他们就能燃烧足够多的卡路里来抵消每年增长的体重。”美国成年人平均每年体重增加1磅,通过每天仅2分钟的阶梯攀爬,便能抵消这一增量。 不管喜欢与否,纽约人时常会与阶梯邂逅——在步行穿越城市以及进出地铁的时候。但如何让人们主动选择攀爬阶梯呢?纽约市健康与心理卫生部门张贴出了宣传海报。“我们的阶梯提示标识是霓虹绿色的,非常醒目。”Christine Johnson 说。他是纽约城市卫生部慢性病防治与烟草控制署的助理特派员。宣传海报深度挖掘了两个对纽约人特别有效的经典动机:愧疚与虚荣。海报上写道:“燃烧卡路里,拒绝坐电梯。请走阶梯!”

城市活力营造——街道的活力

城市活力营造——街道的活力 建筑112班李霄汉2011051166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平庸且乏味、同质且均一的城市空间,试图归纳影响城市空间活力的因素,探讨这些因素对提升城市空间活力的重要性以及空间活力的设计原则。并以城市中的重要要素之一的街道作为分析的主要方面,通过分析街道的变化对城市空间带来的影响,最后总结出营造城市空间活力的应对思路。【关键词】城市活力街道 【正文】 随着近几个世纪各国城市化发展的进程逐渐加快,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领域不断涌现出新的思想和理论。但是纵观当下城市的现状,城市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和矛盾,没有一种全新的理论能够解决目前城市发展中的所有弊端,强调功能和形式的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和思想遭到越来越多的诟病。而在中国,古代城市“一墙一城”的单一城市表征方式早已被打破,改革开放之后的城市化更是达到了空前的速度,现代化的西方大都市似乎成了中国争相模仿的模板,完全不顾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差异,比如一些地方的城市广场和公园在设计中忽视景观使用者的行为需求,“尺度巨大,夏无遮荫之地,冬无御寒之所”,导致无人问津的死空间和废空间产生,造成了巨大的社会资源的浪费。由于把城市化和现代化的效率放在了第一位,而忽略了使用者的感受,导致现代大多数的中国城市缺乏亲切的生活气息。 简·雅各布斯说:“如果一个城市的街道看起来充满趣味性,那么城市也会显得很有趣;如果街道看上去很沉闷,那么城市也是沉闷的。” 街道,是城市的经络,是城市发展的动脉。“街道”是一个单元词汇,是“街”和“道”两个字的组合,“街”为双人旁构字,形容人气要旺,“道”是走字底构字,形容道路要以通行为首。因此从造字法的角度来看,既要满足通行能力,承载交通量,又要 熙熙攘攘,人头攒动,才能称之为街道。而在当今我 国,现代的城市规划也给城市街道带来了很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首先,在交通为主导思想 的影响下,街道的功能已纯粹化为交通功能,人的活 动让位于机动车辆的穿行;其次,街道空间合理尺度 的破坏。街道为了满足城市交通的需要,原来的适宜 并且和谐的尺度已很难是规划者眼中考虑的重要因 素,街道在巨大的尺度下显的冷漠、孤立;再次,街 道作为城市的肌理遭到破坏。宽阔的现代街道割裂了图1 通行能力已几乎成为评价道路的唯一标准 城市由历史上延承下来的城市形态和肌理。由此带来的后果是街道作为城市主要公共空间的魅力也在逐渐的丧失,街道的活力逐渐趋于湮灭(图1)。因此,城市活力的营造,首先要从街道着手。 不同的街道有着不同的性格,呈现出不同的形象、面貌和空间特色,或庄严、或优雅、或热闹、或静谧……这与街道本身的性质,街道所处城市的文化、气候等密切相关。毫无疑问,一条有活力的道路,应该具有它自身的性格,也就是道路精神。如果一条道路没有特点的话,那就势必会造成整个城市的千篇一律。街道的性格与道路的类型是分不开的,结合空间特征和功能特征,可以将街道大致划分为以下几类:(1)仪式性街道 主要作用是展示城市形象,构件城市空间轴线,一般而言都是尺度宏大、壮观,有很强的仪式性和展示型特征。比较经典的案例有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北京的长安街等等。

城市的活力营造

香港的一趟行走,之前对于城市思考的种种,在“城市设计美学”课程结束的论文考察作业中终于以这么一篇自我感觉还不错的论文作结,对于自己生活的城市、自己走过的城市,有爱也有恨,理想中的城市是怎么一个样子?我可以想象,但无法营造,也无法想象未来城市的样子。我喜欢的城市应该是一个具有活力与可亲的城市—— 文章很长,很枯燥,不过,还是希望有人能够喜欢。 城市的活力营造 作者:有栖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平庸与乏味、同质与均一的城市空间,试图归纳影响城市空间活力的因素。探讨这些因素对提升城市空间活力的重要性以及空间活力的设计原则,并通过分析在这些因素营造下的实际案例对城市空间带来的影响,城市居民在对此空间所持的态度。最后总结出营造城市空间活力的一般思路。 【关键词】城市空间,活力,案例分析 一.当前城市空间的发展现状 1.城市空间与城市活力的释义 城市空间在本文中是指为容纳某些活动而特意或不自觉形成的,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使用的并且是易于进入的空间。城市空间不仅包括城市公共空间,还包括城市空置空间。具体为街道空间、公园、广场、海滩、河流绿地、公共场馆、居住区户外场地、废弃的旧建筑场所等。城市空间是为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提供休息、交往和娱乐的场所。 城市活力即城市旺盛的生命力,即城市提供市民人性化生存的能力。它涵括了凯文·林奇与简·雅各布斯对城市活力的定义。城市空间的活力最终追求的是营造出一个充满趣味性与丰富性的空间场所,使得城市居民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得到精神上与物质上的满足。

2.城市空间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当前城市的活力空间不足,无法满足各年龄层的人们对各自不同空间的需要。最显著的例子就是对于一个青年乐队,常常无法找到一块练习与展示的城市公共空间;对于一群自行车爱好者,无法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场地;对于一个喜欢闵想的人,无法找到一片安谧的空间;对于一群三五知己,无法找到一片谈天说地而无人打扰的聊天空间…… 城市空间的街道、公园、广场等同质和均一性严重,缺少个性,空间尺度脱离“人体尺度”而显得空旷,缺乏人性化设计,使人不“易”进入。城市公共空间与空置空间的界限明显,而公共空间设施陈旧,缺乏趣味性、亲近性与艺术性以及人们对品质生活的需求水平不高;空置空间的再利用没有受到重视,严重浪费了城市空间。导致城市空间的品质低下,而有限的城市空间又无法满足急剧增长的城市人口对其的需求。随着当前城市居民个人素质与经济收入的不断提高,要求有高品质的生活环境,而城市空间便是除了居家环境外人们接触最多的环境,此时,城市空间的活力便成了引导一个活力城市的标杆。 3.城市空间的重要性 城市空间是城市中最易识别、最易记忆的部分,是城市特色的魅力展示场所。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简·雅各布斯的“城市活力分析”、扬·盖尔的“交往与空间”以及伊恩·本特利的“城市的人性化生活”等理论,都对营造富有活力的、个性特出的城市空间的意义作了积极的探讨。 从本质上来看,城市空间应该是一个自由的环境——不同年龄层的人们可以很容易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而且容易进入,可以随意使用,也可以自主选择到其他的自己喜欢的空间里去。城市空间可以是单独功能的,也可以是交混功能的场所空间,无论是单独的还是交混的,城市的活力空间都意味着能够满足人的意图,并不断地多次地深入到城市的空间里去,以求满足不同时期不同的心里需要。为此,我们就必须从各方面寻求解决这种复杂性与矛盾性的方法,通过优化设计而营造的城市空间,丰富人们交往的场所,满足不同需要,以求提高城市空间的品质,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城市空间的活力因素 一个被称赞的城市空间是以富有活力为特点,并能自我完善,推陈出新。要使得空间变得富有活力,就需要在城市提供的空间下(无论是公共空间还是空置空间)提供人们需要的东西,即城市空间的活力因素——“空间尺度”、“交通可达度”、“交混功能”、“公共设施”、“街道家具”、“公共文化活动”等。 1. 空间尺度 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由长、宽、高等量度和范围表现出来,是物质存在广延性和扩张性的表现。城市空间要考虑空间秩序的问题,从一个空间运动到另一个空间时人对空间的体验(如渗透、转换、导向等)。这种空间序列的连续和完整,可以保证人的行为活动和视线不被打断,从而实现人对城市的体验。城市空间的设计是以尺度来参照分类的。 尺度,既是空间设计的手段,也是空间设计的原则,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创造有意义的、适合人们需求的尺度效果。有时,“超尺度”是为了某种非凡的使用功能或为了取得某些特定效果而不得不采用的。但是,当前城市一些广场空间的设计就片面采取巨大的尺度来营造“宏伟”效果,那不但不是活力的表现,而且还会造成荒芜的景象,人不“易”进入。所以,城市的空间首先得“尺度宜人”,但凡“人性的场所”都是具备“人体尺度”的。 国内城市人口众多,为达到“宜人的场所空间”而又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就得从数量上而不是尺度上来追求达标。 2. 交通可达度 当今城市的发展面临的是不段扩张的局面,对交通的依赖程度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城市的活力空间吸引了人们的兴趣,于是产生了交通;有了交通,才使得人们到达城市活

城市设计中活力营造的形态学探究--基于城市空间形态特征量化分析

26 2016 Vol.31, No.1Designing Urban Spatial Vitality from Morphological Perspective – A Study Based on Quantified Urban Morphology and Activities’ Testing 城市设计中活力营造的形态学探究 —— 基于城市空间形态特征量化分析与居民活动检验叶宇 庄宇 张灵珠 阿克丽丝·凡·内斯Ye Yu, Zhuang Yu, Zhang Lingzhu, Akkelies van Nes 文章编号:1673-9493(2016)01-0026-08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摘要:城市空间活力营造作为城市设计的重要目标虽已被广泛讨 论,但当前的研究过于繁复,难以高效指导城市设计实践。本文 以城市形态学为基础,归纳城市空间活力营造的诸多经典城市设 计理论,对促进城市活力的关键空间形态要素进行总结归纳,提 出良好的街道可达性、适宜的建设强度与建筑形态、足够的功能 混合度是促生城市活力的空间形态基础。随后通过空间句法等多 种分析工具量化表述以上三点空间形态特征,并将其与城市活力 的非空间形态表征——居民活动强度进行了实证比对,初步验证 该假说的有效性。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goal of urban design, the creating of urban spatial vitality has been discussed for a long time. However, current findings tend to be too complicated to guide urban design projects effectively. This paper based on urban morphology to review various classical urban design theories on promoting spatial vitality and ?nally proposes essential morphological elements for designing vitality: the well values of street-network accessibility, building density and typology, and functional mixture. This hypothesis is then preliminary tested through quantified morphological description and behaviour intensity – a non-morphological feature of vitality. 关键词: 城 市形态;城市空间活力;城市设计;空间句法Keywords: U rban Morphology; Urban Spatial Vitality; Urban Design; Space Syntax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178318) 1 概念界定与研究问题1.1 城市空间活力的二象性:城市形态与城市活动“活力”一词的释义为:第一指旺盛的生命力;第二借指事物生存发展的能力,意指生命体维持生存、发展的能力。其引申含义较为抽象,在表述上针对具体事物有不同的表征差异[1]。长期以来,对于城市活力这一概念的解读存在着城市社会学和建筑学两大视角[2]。城市社会学一般认为城市活力由经济活力、社会活力、文化活力三者构成,城市空间活力仅仅是经济、社会、文化活动的空间表征;而建筑学多认为城市空间活力是可以通过设计手法来营造的。近年来对于城市空间活力的认知逐步走向联合,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城市空间活力存在二象性:城市空间活力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基于城市空间形态影响的城市活动[3,4]。换言之,城市空间活力是一种空间特征及其背后社会活动的同构体,应该可以从空间形态特征和居民活动强度,特别是扬·盖尔(Jan Gehl )所定义的“选择性活动”(optional activities )强度这两方面进行界定[5]。1.2 研究问题自1960年代以来,伴随着对于以功能分区为主导的现代主义城市规划反思,多样性、充满活力的城市空间已被逐渐重视。从简· 雅各布斯(Jane Jacobs )关于城市多样性的讨论[6],到扬·盖尔关 于街道空间活力的建议[7],以及随后诸多城市设计研究者和实践者 的进一步讨论,许多旨在营造城市空间活力的设计理论被提出。然而在相关理论日益增多的同时,城市空间活力营造依然被认为是一个难以明确界定而且依赖于设计师经验和直觉的过程[8,9]。导致这一情况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是塑造城市空间活力的指导原则往往过于繁复,也是导致其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简·雅各布斯针对多样而有活力的城市空间设计提出了四个原则,特兰西克(Trancik )则给出了五个[10],而后蒙哥马利(Montgomery )作者:叶宇,博士,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系高级研究 助理;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荷兰注册城市设计师。 yuye@connect.hku.hk 庄宇,博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教授、博 导;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空间环境中心主任;一级注册建筑师 张灵珠,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博士研究生; 一级注册建筑师 阿克丽丝·凡·内斯,博士,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建筑学 院城市规划系,助理教授

开放式街区的活力空间营造—以曼哈顿为例

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之后,街区制又一次成为了热点话题,特别是城市规划圈子内,又迎来了一次关于开放式街区利弊的大讨论。开放式街区的好处是什么?对国内街区又有哪些借鉴之处?笔者带着这一问题对开放式街区的经典案例纽约曼哈顿岛进行了考察,发现曼哈顿的开放式街区除却交通层面的意义更有价值的内容在于激发了城市的活力,而这种活力的营造源于街区的三个基本特征,即街区的开放性、包容性和适应性,在此供大家参考。 曼哈顿街区的形成历史和主要特征 纽约主要由五大区域构成,主要围绕曼哈顿区域为核心展开。1609年,哈森带领荷兰人占领曼哈顿,荷兰人按照阿姆斯特丹的方式来规划曼哈顿岛,因此在岛的尖部规划了运河,整个岛由很多街坊构成,北边界做了城墙,就是现在的华尔街,后面建设了城堡。 图:17世纪的曼哈顿岛南端规划 纽约的空间扩张从美国建国后开始发展,最初扩张是在下城地区,慢慢延伸至整个曼哈顿都被网格填满,这只用了十年时间,并且这一路网格局至今无明显变化。此路网每个网格长100多米,宽60米,横向长边为住宅主朝向,这也是今天我们探讨的开放式街区的基本架构。本文主要探讨这种街区模式和城市活力的关系,这里概括为开放性、包容性和适应性三个方面。

图:18世纪的曼哈顿岛路网体系 街区的开放性 顾名思义开放式街区的重要特征就是开放,开放是街道空间具有活力的本源,而这种开放是怎样形成的呢?经过分析,我们认为这种开放式街道空间的形成受三个方面的影响,分别是街区的尺度、开放空间的布局模式以及建筑底层空间的利用。 1.街区的尺度对开放度的影响 街区的尺度意义在于同样面积的小尺度的街区提供了更多的街道周长,即增加了街道空间的长度。以纽约中央公园以东60-65街和上海杨浦区某小区做案例对比,同样面积和相似功能的情况下,曼哈顿提供的街道空间长度是上海街道空间的3倍!街区尺度的缩小会相应带来开放度的提升,这是街道和城市活力的基本面。

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营造

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营造 王 江 摘 要:通过对重庆的街道空间和城市广场空间所营造的空间活力的分析和研究,探讨了城市公共空间活力营造的影响 因素及解决方式,并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运用到城市空间设计中,从而丰富空间的生机和活力。关键词:街道空间,广场空间,活力营造中图分类号:TU984.11文献标识码:A 在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城市空间的活力对活跃整座城 市、调动城市居民的生机起到重要作用。并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运用到城市空间设计中,来丰富空间的活力性、趣味性等。 文中以街道空间、广场空间这两种城市公共空间类型的活力性营造作为重点来进行阐述。 1 街道空间活力的营造 城市街道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城市的框架,同时, 它也是展示城市地域文化的平台,与人们的生活是不可分割的。 1.1 街道活力的内涵 街道从表面字意上理解就是人们通行的通道,是聚集人流、人们行走活动的场所。它是居民在漫长历史中建造形成的,体现 着人们对时间、空间的不同理解。街道空间活力性的营造关键在 于创造具有场所感的各个空间,就要求“以人为本”,促使设计回 到人们居住生活本身,从而发现使用者的需求。生活化的场所空间,才是具有无限生长力的城市空间。1.2 重庆街道空间的特征及活力体现 对重庆独特的山地城市空间的分析,可以从中发现街道是整 座城市的必要空间,它所持有的山地地形的原因决定城市的街道 是随地形高低起伏,忽明忽暗,从而形成宽与窄、自由转折等一系 列“阴角”空间,且穿插在其中的休息平台、院、坝看似不具广场的特性,但却发挥着广场的功能,使广场的活力性和生活趣味性洋溢在街道空间中,并与城市人文特色和谐统一。 1.3 以重庆市七星岗周围居住区为例(见图1 ) 该区域街道的活力具有以下特点:街道空间趣味性、绿化环境因素、人的活动参与性。从实地调查中可知,该片区的街道功能不再是纯粹的通行,而是由居民赋予了更为生活化的功能,使其成为人们休闲、娱乐、邻里交往的场所,这与长期居住于此的人们日益形成的生活习惯密不可分。由于山城地形高差的巨大变化使居住区形成了丰富的上下空间和局部放大空间,且街道周围的建筑随着地形的变化而进行建造,从而出现了街道空间的多样性、层次感及立体感的特性。街道中所产生的复杂的“阴角”空间和对景效果,再加上放大空间中所穿插着绿化的点缀,形成强弱不一并伴有节奏感的“街道中心”,吸引周围不同类型、不同数量 的人参与到街道空间的活动之中,从而使整个街道空间充满活力和生机。 由图1可看出,只要是放大的街道步行空间以及“阴角”空间,就会成为附近居民主要的室外活动、娱乐空间。这无疑创造了该片区居民的生活趣味性,同时也有效地利用了一些城市边角空间,给居住、街道等这些原本单一的模式赋予了新的活力及空间诠释,也使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交往更为密切。 2 广场空间活力的营造及其特征 城市广场是以开敞的空间实体形式而存在的,并且这种形式 是以周边的建筑为环境依托所形成。广场从空间构成上来说具 有4个特征:广场明晰的边界(建筑立面)、有序的封闭空间、明确的空间领域(地面铺装直至边界)、和谐统一的建筑群。由此,建筑、环境、色彩等也就成为了广场活力性的重要组成部分。2.1 建筑因素建筑围合对于整个广场空间来说,它是广场空间的“底”,也 形成了广场的边界,界定了广场的范围。不同建筑的体量给活动于此的人群所带来的建筑舒适感、空间尺度感是不同的,从而也会形成不同的城市广场活力空间。2.2 环境因素 环境小品及广场绿化也是广场活力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小品丰富了广场空间的可识别性,也为在此购物、休闲、娱乐、活动、交往等等的各类人提供了必要的活动空间,丰富广场环境并活跃了气氛。绿化环境是城市生态环境的空间构成,可对行走路径等进行引导及划分,能缓解人们的精神疲劳,同时也是纳凉避暑的场所,是活跃广场空间的要素。 2.3 城市色彩因素 不同性质的广场空间,具有不同的色彩特点,它是从所处区 域的环境中生长出来的,周围环境及建筑的色彩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心情及其活力性的调动。 2.4 以重庆市沙坪坝商业中心的三峡广场为例 广场周边的建筑高度与嵌入其中广场的尺度比例宜人,利于 人们的活动及娱乐的心理。根据观察,三峡广场上的活动是极其丰富的,能充分调动人们参与的积极性,使人们在扩大化的范围内进行交往。1)该区域人们的主要活动是休闲购物;2)文艺表演及水幕电影等群众观赏性活动,形成了多样的城市空间活动环境,产生强烈的内聚效应;3)广场中心的一些附属设施及小雕塑也成为人们聚集在一起进行娱乐和交往的空间,更体现了强烈的亲和性;4)各大商场在其入口广场上所举行各种商品促销活动和文艺表演,这些场所层次分明、场地开阔、集散便利,既保证了广场

城市街道空间的营造——从“尺度”到“归属”

城市街道空间的营造——从“尺度”到“归属” 张颖 苏州科技学院江苏省苏州市215000 【摘要】:城市街道空间作为城市空间的主要构成要素,担负着交通、交往、游憩、购物等多项功能,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一条街道能否形成富有魅力的生活场所,能否为人们的各项生活需要提供舒适的环境,这与街道的空间尺度设计密切相关。在城市建设飞速发展的今天,设计师们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还应该充分考虑人的精神需求,创造富有人文气息和生活气息的城市街道空间。 【关键词】:城市街道尺度归属感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 【正文】:城市是一个多功能、多层次的复合系统,其物质形态具有多样性,其印象的获得又是人们主观感受的结果。很多优秀的城市在建造建筑的同时,还会修建相应的富有人情味、符合市民生活的广场、街道。绿地、广场和街道占地面积的综合都会比建筑基底面积的综合大,因此它们理应收到比建筑更加足够的重视,是城市设计的主要对象。 一、街道的产生与消失 1.街道的产生 追溯历史不难发现,早期的一些城市是由街道发展而来的,当社会进入商品流通阶段后,在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出现时,便由点到线逐渐形成了街道。 在我国《周礼?考工记》中记载了我国早期营建都城时写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同时对街道的宽度等都作了详细的描述:“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及“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等等,可见当时人们已认识到街道的与宽度是表现城市空间系统和社会升记秩序的重要手段,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礼制”的重视。 千百年来,中国人的社会生活都是发生在街上,在居民的观念当中,街道或街坊都是与自己的家一样,都是自己的空间,人们常以“街坊邻居”昵称。“清明上河图”“东京梦华录”里都有鲜明的描述。街头叫卖、京城看灯、耍把戏卖艺、法场劫人、融于大自然的街头茶社、以一块帆布限定的卖艺空间,无不展现出热闹非凡的街道空间画卷。 街道具有不确定性,像生活本身那样变化不定,由于会受到人们设计及使用改造过程的影响,因此历史学家和城市设计师通常无法给街道以绝对明确的界定。街道空间的这种模糊不确定性,是其空间生动的多层次、多量度的交织与合成,也正是这种多层次、多量度使我们今天的人很难创造过去的生活场景。 2.街道的消失 随着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人们为了更好地享有现代生活,为了改变那些不利于城市发展的空间,开始大规模的城市改建工程。而大量的城市建设项目投入使用后,虽然为

开放式街区的活力空间营造—以曼哈顿为例讲课稿

开放式街区的活力空间营造—以曼哈顿为 例

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之后,街区制又一次成为了热点话题,特别是城市规划圈子内,又迎来了一次关于开放式街区利弊的大讨论。开放式街区的好处是什么?对国内街区又有哪些借鉴之处?笔者带着这一问题对开放式街区的经典案例纽约曼哈顿岛进行了考察,发现曼哈顿的开放式街区除却交通层面的意义更有价值的内容在于激发了城市的活力,而这种活力的营造源于街区的三个基本特征,即街区的开放性、包容性和适应性,在此供大家参考。 曼哈顿街区的形成历史和主要特征 纽约主要由五大区域构成,主要围绕曼哈顿区域为核心展开。1609年,哈森带领荷兰人占领曼哈顿,荷兰人按照阿姆斯特丹的方式来规划曼哈顿岛,因此在岛的尖部规划了运河,整个岛由很多街坊构成,北边界做了城墙,就是现在的华尔街,后面建设了城堡。 图:17世纪的曼哈顿岛南端规划 纽约的空间扩张从美国建国后开始发展,最初扩张是在下城地区,慢慢延伸至整个曼哈顿都被网格填满,这只用了十年时间,并且这一路网格局至今无明显变化。此路网每个网格长100多米,宽60米,横向长边为住宅主朝向,这也是今天我们探讨的开放式街区的基本架构。本文主要探讨这种街区模式和城市活力的关系,这里概括为开放性、包容性和适应性三个方面。

图:18世纪的曼哈顿岛路网体系 街区的开放性 顾名思义开放式街区的重要特征就是开放,开放是街道空间具有活力的本源,而这种开放是怎样形成的呢?经过分析,我们认为这种开放式街道空间的形成受三个方面的影响,分别是街区的尺度、开放空间的布局模式以及建筑底层空间的利用。 1.街区的尺度对开放度的影响 街区的尺度意义在于同样面积的小尺度的街区提供了更多的街道周长,即增加了街道空间的长度。以纽约中央公园以东60-65街和上海杨浦区某小区做案例对比,同样面积和相似功能的情况下,曼哈顿提供的街道空间长度是上海街道

城市街道活力的营造

一、现代城市规划下的街道现状 随着城市建设一直不断的进行,城市规划和设计领域也不断地有许多思想和理论出现。可纵观城市的现状,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和矛盾,没有一种全新的理论能够完全解决目前城市中的弊端。今天,城市功能主义的弊端日益凸显,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和思想遭到越来越多的诟病,措辞最为激烈的莫过于简.雅各布斯所说的“……他们面对的是他们根本不甚了解的复杂现象,却试图用一种伪科学来加以应付。城市改造和规划……经年之学和数不胜数的微妙复杂的教条原来却建于一派胡言之上”。 现代城市规划给城市街道带来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首先,在交通为主导思想的影响下,街道的功能已纯粹化为交通功能,人的活动让位于机动车辆的穿行;其次,街道空间合理尺度的破坏。街道为了满足城市交通的需要,原来的适宜和和谐的尺度已很难是规划者眼中考虑的重要因素。街道在巨大的尺度下显的冷漠、孤立;再次,街道作为城市的肌理遭到破坏。宽阔的现代街道割裂了城市由历史上延承下来的城市形态和肌理。由此带来的后果是街道作为城市主要公共空间的魅力也在逐渐的丧失,街道的活力逐渐趋于湮灭。 二、创造城市街道活力的条件 1.街道环境与活动之间的辨证关系 建筑环境的一个基本目的是建立人们的生活秩序,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环境的质量是通过人们在其中的活动展现出来的,它不仅依赖于环境元素本身的属性以及元素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且取决于它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一方面,建筑环境应当是人们生活需要的产品,是人们介入环境的基本条件和保证。另一方面,建筑环境又应当是艺术品,具有感染、鼓舞和激动人心的力量,具有增加人们活动强度、丰富人们生活经历和揭示人们存在真理的功能。城市公共空间与市民之间存在着“人造空间,空间塑人”的辨证关系,城市公共空间与社会生活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容器,后者是前者的内容。综合起来,创造城市街道活力的条件,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营造空间形态良好的街道场所,这活动赖以发生的容器;二是容器中人们的各种生活和行为活动要丰富和多样化。如果能将两者有效的结合起来,就可达到实现城市街道活力这一目标。 2.街道活力空间的营造 街道作为线性空间,在空间整体形态上体现出连续性和方向性的属性。营造具有活力和人性化的街道空间,必须将街道空间作为整体来进行设计。 (1)空间连续性设计:连续性是街道整体性形态的一种表现,是由于街道各个空间联系起来而形成一种延续的空间组织和 秩序感。城市街道的空间连续性是人们感知城市整体意象的基础,凯文?林奇强调“可识别的街道,应该具有连续性”。街道空间的连续性可以通过街道两旁的各种元素的空间和形态的延续性设计来实现,如建筑布局、建筑界面设计和色彩、绿化形式、街道设施等等。 (2)空间方向性设计:由于街道是线状的空间,提供了一种空间的导向性,这种导向性的加强会使街道空间呈现明确的方 向性。街道上的行人需要明确方向,或者说行人是在街道上的行走中选择方向来通往目的地。街道的方向性对人们在城市中准确判断自己的位置而不至于迷失方向有很重要的意义。 3.街道活动 街道的活力是在各种街道场所中的人进行的多样性活动而产生的,街道功能的多样性带来了各种各样的街道活动,进而

浅谈城市街道空间归属感的营造

浅谈城市街道空间归属感的营造 摘要通过对城市街道空间归属感的调查与分析,指出现代城市的发展对城市街道空间的影响,并针对现代城市街道空间归属感的营造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归属感;街道空间;人性化 1归属感与街道空间 1.1街道空间 街道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一种,是街区规划的一部分。街道和道路共同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线性流动系统,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街道通常是指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及步行所需的生活空间,而道路主要是机动交通功能为主,它们都具备连接交通的功能。城市中如果没有街道和道路,就如同一个电脑的操作系统中缺乏一个主要文件而无法运行了一样,整个城市也面临着交通缺陷问题。有秩序的城市街道空间设计,可使真个城市的交通运行流畅。 1.2归属感与街道空间 归属感属于文化心理的概念,是指个体或集体对一件事物或现象认同,并发生关联的密切程度。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害怕孤独和寂寞,希望能证明自己并得到别人的认可,从而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消除孤独感并获得温暖与安全感。街道空间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交流、活动、休息、交通等场所,而这也是形成归属感的基础;两者相辅相成,城市居民相互间的交流或者参加非正式活动的次数愈多归属感就越强,反之归属感越强就会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为城市街道空间的形成提供必要条件。当然产生归属感的原因很复杂,必不可少的有认同感、安全感、责任感、占有欲、依赖性。 2城市街道空间归属感的作用 街道空间对城市居民的生活有重要的影响,它是城市居民街道生活的基础,尤其是在我国,街道生活比较丰富而且具有特色。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通行、观景、休闲散步和交往等这些传统的城市文化传统往往集中于城市街道空间,由于这些传统的文化活动促进了城市居民之间的交流,使城市居民对这个城市产生了责任感、认同感等,因此这也大大增加了城市街道空间的归属感。 3现代城市街道空间存在的问题 3.1街道空间性质的混乱 不少城市对街道空间的性质重视不够,一条交通要道同时又是商业、文化中心的现象较为普遍。特别是在一些中小城镇,甚至过境交通要道就是其主要生活

城市空间活力

城市活力 城市生活是城市活力研究的基础,对当代城市生活的剖析是我们研究城市活力的切入点。城市生活可分为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文化生活,因而我们对城市活力的研究可分解为对经济活力、社会活力、文化活力三大活力的分析。三大活力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城市活力进行了表述;经济活力是城市活力的基础,是产生现代城市活力的前提;而社会活力是城市活力的核心,是城市活力的具体表现形式;文化活力则是城市活力的内涵品质要求。 经济活力 就现代城市而言,经济活力是城市活力的驱动力,它代表了当代城市应有的高效性和物质的丰富性以及经济空间的活跃性。经济活力是产生现代城市活力的前提。 社会活力 城市是人们生活的载体,人的活动是创造城市活力的最直接来源,一个地区与城市生活的结合度最终决定了它是否具有足够的活力。要形成一定的社会活力首先要有一定数量和密度的人群作为保证;人们行动便利和舒畅与否以及与所在空间之间的和谐程度都是影响该地区社会活力的重要因素。另外从社会学角度来讲,良好的社区或社团组织、公平的社会关系、开放的交流平台、多样化的社会活动等等都是不可或缺的。不同于经济活力,社会活力的影响因素主要来自于各城市区位内部。对于不同区位而言,其社会活力的表现形式可能各不相同,比如某些地区会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另外一些则呈现出强烈的多元性。社会活力是城市活力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城市活力的核心内容。 文化活力 每座城市都有其自身的文化属性。城市需要有人气,文化活力对“人气”的塑造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地区如果在文化层面缺乏内涵和特色,就会失去成为一个独特个体的必要条件。文化活力的形成需要时间做基础,其提高通常是一个自发积累的过程,但是如果主动地对地区内的活动进行有效安排和介入可以大大提高地区文化建设的速度,同时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控制其发展方向。文化活力是一个城市品质格调的展现,是在经济活力、社会活力基础上,作为人的精神层面的追求,是城市活力的精神内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