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版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96613525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八年级上册《生物》电子教案执教时间:第一周星期二累计1 节
课题:第一章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知道水螅和涡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几种动物的了解,学会总结一类动物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总结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形成动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生活习性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基本观点。
2、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1、水螅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
2、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1、和消化腔。
2、水螅的身体有多种不同形态、功能的细胞。
教学课时:2课时,本节为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
二、探究新知
腔肠动物:
(一)水螅的基本特征
水螅多生活在水流缓慢、水草繁茂的清洁淡水中,长约1厘米,身体几乎透明,一端常附着在水草等物体上,口周围有5~12条柔软细长的触手,用于探寻和捕获猎物
教师:在大屏中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
学生总结:水螅的形态点师:提出问题
1、水螅的身体能分出背面和腹面,左侧和右侧吗?
2、这样的形体结构与捕食有什么关系?
3、水螅怎样捕食水蚤?
4、推测它如何将水蚤消化学生:通过观察总结水螅的形态结构特点。
(二)辐射对称定义
通过身体纵轴的任何平面都能把身体平分为相等的两部分)水螅身体呈辐射对称,辐射对称便于感知周围环境中来自各个方向的刺激,从各个方向捕获猎物、进行防御。
(三)水螅的身体结构
水螅身体由两层细胞组成-----内胚层和外胚层。内胚层围成的空腔叫做消化腔,消化腔与口相通。口周围有触手,适应固着生活;触手上有许多刺细胞,刺细胞里大多藏有毒液和刺丝。当遇到猎物或捕食者时,水螅能迅速弹出长而中空的刺丝,并将毒液通过刺丝注射到猎物或捕食者题内,从而将其麻醉或杀死
(四)水螅的繁殖方式
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两种方式无性生殖有芽体,芽体长成小水螅后就会脱离母体,独立生活
(五)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常见的腔肠动物海葵,水母,海蜇,
(六)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海蜇可加工成营养较高的海产品;珊瑚虫分泌的石灰质物质构成珊瑚礁,珊瑚礁可以形成岛屿,加固堤岸,还是海洋生物的主要栖息场所和庇护地。然而由于过度采挖、环境污染等因素,珊瑚礁破坏严重。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
基础训练
八年级上册《生物》电子教案
执教时间:第一周星期四累计2 节
课题:第一章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知道水螅和涡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几种动物的了解,学会总结一类动物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总结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形成动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生活习性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基本观点。
2、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涡虫和华枝睾吸虫形态结构和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涡虫和华枝睾吸虫形态结构
教学课时:2课时,本节为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
二、探究新知
扁形动物:
(一)生活习性
教师在大屏中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
涡虫生活在淡水清澈溪流的石块下面;以水中小动物为食物(二)外部形态
1、涡虫的身体能分出背面和腹面,左侧和右侧吗?
2、这样的形体结构与运动有什么关系?
3、涡虫怎样消化食物的?
学生总结:涡虫的形态点
1、身体柔软、柳叶形、背腹扁平、两侧对称; 体长一般1~1.5厘米;两侧对称:又称左右对称,是指经过身体纵轴,只有一个切面将身体分为对称的两部分
2、前端:前端呈三角形,背部两侧有两个可以感光的黑色眼点
3、腹面:颜色浅,有口,口内有一个管状咽,吃进去的食物在肠内消化,消化后的残渣仍从口排出,有口无肛门。
4、涡虫能在物体表面作游泳状的爬行
(三)华枝睾吸虫
由卵巢、精巢和子宫构成,生殖器官发达,营寄生生活
(四)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身体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
基础训练
八年级上册《生物》电子教案
执教时间:第二周星期二累计3 节
课题:第一章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结构和生理特点;了解蛔虫感染人体的途径、对人体的危害,以及预防感染的方法;掌握线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通过蛔虫对寄生生活适应的特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的能力。
3、通过理解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继续进行“生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教育。
过程与方法:
以蛔虫的生为主线,让学生通过对蛔虫的观察了解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通过对如何预防蛔虫病的讨论,渗透本课的德育目标。让学生树立要养成卫生好习惯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理解蛔虫的生活史和蛔虫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使学生理解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意义。
2、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
1、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结构和生理特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线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也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
教学难点: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结构和生理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本节为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
教师口述导语:大家请看大屏幕上的动物,大家知道这种动物的名字吗?学生回答
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这种生物的生活世界来了解一下它。师出示大屏,并板书课题过渡:“大家刚才在短片中看到,医生把蛔虫,从人的肠中取出。为什么它没有被人体消化液消化掉?
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蛔虫的形态结构特点。
二、探究新知
1、认识蛔虫的形态结构
教师:在大屏中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学生总结:蛔虫的形态特点
教师提出问题:雌回虫雄蛔虫的大小一样吗形态如何?
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蛔虫的形太结构特点。
雌雄异体,身体细长圆柱形,两端逐渐变细。活虫身体为乳白色,有时微带浅色。雄虫较小,体长15-25cm雌虫较大体长15-35cm 身体表面有半透明的角质层,消化管十分简单,是一条纵向管道前端是口,接着是食和肠生端肛门。我发达的生殖器官
2、生活史:
出示图片,让学生通过了解蛔虫的生活史,思考并得出蛔虫的生活方式和适于寄生生活的特点。
让学生通过预习和对蛔虫生活史的了解来总结,蛔虫的感染途径学生通过阅读,及预习谈谈蛔虫对人类的危害和思考预防的方法
3、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角质层;有口有肛门。
4、常见的线形动物
钩虫和蛲虫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
基础训练
八年级上册《生物》电子教案
执教时间:第二周星期四累计4 节
课题:第一章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2、学会做蚯蚓的观察实验,能说出蚯蚓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环节动物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爱护环境的意识。
2、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兴趣。
教学重点:
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蚯蚓的观察实验。
教学课时:2课时,本节为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
二、探究新知
1、蚯蚓的形态结构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10页观察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学生做实验,观察、抚摸蚯蚓并总结作答,教师点评并板书。讨论蚯蚓在自然界的作用,教师根据学生回答,作鼓励性评价。
(1)蚯蚓的身体是由什么构成的?有何意义?
(2)如何区分蚯蚓身体的前后端,
(3)观察蚯蚓的背面和腹面
(4)摸腹面有什么感觉?
(5)蚯蚓在玻璃板和纸板上运动
(6)那个快?
(7)蚯蚓体表粘液有何作用?
(8)实验中为何要保持蚯蚓体表湿润?
(9)试验后怎样处理蚯蚓?
2、其它的环节动物
沙蚕、水蛭
3、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圆筒形,有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
基础训练
八年级上册《生物》电子教案
执教时间:第三周星期二累计 5 节
课题:第一章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知道软体动物的基本结构特点。
2、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知道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当地常见的软体动物的观察,使学生学会观察软体动物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满怀激情爱科学,勇于探索学科学,求真务实做科学的精神。
2、通过对课外读物的阅读,使学生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工育珠的国家,增强其民族自豪感,激发其学好科学的自信心和学好科学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
教学重点:
软体动物和人类的关系是本课重点。因为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有的有益,要加以保护和发展;有的有害,要加以控制,这个道理必须让学生明白。
教学难点: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课时:2课时,本节为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没有手,没有脚,背着房子到处走,有谁把它碰一碰,赶紧缩到房里头”请同学猜一下这是什么动物?
利用多媒体展示几种常见软体动物的图片,并让学生进行识别,让学生想一想,这几种动物的形态,结构是否一样?教师进一步指出:这些动物尽管在形态,结构上存在着很大差异,但是它们却都属于软体动物。为什么它们都属于软体动物?它们之间有哪些相同之处?它们的存在与人类有什么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二、探究新知
软体动物-----缢蛏
1、观察与思考:观察缢蛏的内部结构
教师:观察缢蛏的内部结构思考:贝壳的作用是什么?靠什么结构运动?靠什么结构呼吸?缢蛏如何获取食物?
(1)缢蛏外面有两片大小相近的石灰质贝壳,因而称为双壳类。壳内柔软身体表面包裹着外套膜,贝壳是外套膜的分泌物形成的。
(2)靠足缓慢运动。
(3)用鳃呼吸。
(4)在吸水和排水过程中摄取食物。
2、常见的其他软体动物
石鳖、蜗牛、乌贼
3、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
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4、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1)水产养殖:贝类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低脂肪
(2)药用:鲍的壳(石决明)、乌贼的壳(海螵鞘)、珍珠粉
(3)螺壳和珍珠是很好的装饰品。
(4)有些软体动物也
(5)人类有一定危害:钉螺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基础训练
八年级上册《生物》电子教案
执教时间:第三周星期四累计 6 节
课题:第一章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理解蝗虫的发育
2、掌握昆虫的主要特征。
3、掌握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的小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蝗虫的外部形态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培养学生树立
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统一和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
2、通过我国治蝗工作取得的成就,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感。通过了解蝗虫的生活习性和对人类农业生产的危害,树立保护生态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
1、蝗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
2、蝗虫的发育。
3、昆虫的主要特征
4、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蝗虫的发育
教学课时:2课时,本节为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实物引入:教师课前将罩在玻璃瓶里的活蝗虫或蝗虫标本放在学生实验台上的解剖盘里,上课后直接提出问题:同学们看到解剖盘里的是什么动物吗,它是害虫还是益虫?教师多媒体展示不同节肢动物的图片
二、探究新知
1、观察与思考
观察蝗虫、七星瓢虫、蜘蛛、虾的图片或标本,比较它们的形态结构特征,完成表格
2、昆虫
蝗虫、七星瓢虫等动物的形态结构相似,他们都属于昆虫。昆虫是节肢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
(1)蝗虫的形态结构
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①头部负责感觉和摄食,感觉器官有一对触角,触角分节,有触觉和嗅觉的作用;三个单眼(仅能感光)和一对复眼。有咀嚼式的口器,用于摄食。②胸部是运动中心,有三对分节的足,尤其是后足发达,善于跳跃;有两对翅膀,适于飞行。③腹部集中容纳内脏器官。另外,在蝗虫的腹部第一节的两侧,有一对半月形的薄膜,是蝗虫的听觉器官;腹部的末端有生殖器官。
(2)蝗虫的呼吸
体表有气门,每个气门都向内连通着气管,气门是气体出入蝗虫身体的门户,气管是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构。胸部有两对气门,腹部有8对气门,前4对吸气,后6对呼气,气体由前向后流动。
(3)外骨骼
蝗虫身体外表面包围着坚韧的外骨骼。外骨骼对昆虫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还能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但外骨骼不随身体的增长而增长,当外骨骼限制昆虫的生长发育时,昆虫就会蜕去原来的外骨骼,这种现象叫做蜕皮。昆虫需要定期的蜕皮,而且昆虫一生中蜕皮的次数是固定的,通常发育成成虫后就不再蜕皮了。 2、昆虫的基本特征有一对触角,三对足,两对翅膀,等等
3、其他节肢动物
节肢动物除了昆虫外,还包括其他类群。例如蜘蛛、虾、蜈蚣等等,但这些动物都有一定的共同特征: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因此都属于节肢动物,节肢动物就因为附肢分节而得名。
4、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5、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1)虾、蟹提供了动物蛋白。
(2)蜜蜂等昆虫为地球上几十万种开花植物传播花粉
(3)蝎、蜈蚣、蝉蜕等可以入药,治疗疾病
(4)果蝇是非常经典的遗传学实验材料
(5)困扰:蚊、蜱虫、螨叮咬人并传播疾病
八年级上册《生物》电子教案
执教时间:第四周星期二累计7 节
课题:第一章第四节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多种多样的鱼。
2、概述鱼的主要特征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识记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尝试利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研究鱼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形成鱼类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生活习性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基本观点。
2、形成爱护动物、热爱自然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鱼类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鱼类的呼吸。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1、请说出前三节学习过的动物类群的名称和主要特点,并举例说出几种每一类群的动物。 2、找出以上六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引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概念,下面我们先来学习鱼类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多种多样的鱼
学生阅读p20-21鱼类的图片,认识淡水中的“四大家鱼”和海洋中的常见的鱼类。
鱼儿离不开水,那它的形态特征与水中生活究竟是怎样适应的呢?
(二)鱼的主要特征
1、身体分部:
请学生观察水槽中的鲫鱼,找出身体各部分的界限。然后告诉学生正确的身体分部。
2、鱼的体形:学生仔细观察,鱼的体形像什么?这样的体形对水生生活有何意义呢?引导学生联系船只、舰艇的造型特点进行思考并得出鱼的体形呈梭形,有利于减小游泳时的阻力。
3、鱼的体表:引导学生用手触摸鱼的体表,较粘滑。因为鱼体表覆盖鳞片,上有粘液。鳞片和粘液对鱼的身体有保护作用,粘液可减小游泳时的阻力。
4、鱼的鳃:请两位学生配合,轻轻掀开鳃盖,对发现的结构进行描
述。
教师重点分析鳃呈鲜红色的原因和鳃的作用。通过用吸管吸取一些墨汁慢慢滴在鱼口前方的实验观察,使学生掌握鱼的呼吸器官是鳃。
5、鱼的鳍:提问:鱼靠什么运动?请学生找一找鱼的背面、腹面及尾部的一些结构,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摆动。使学生分清偶鳍和奇鳍,掌握鳍的稳定和游动作用。如果剪去鱼鳍,鱼的游动会怎样,如果用筷子和线绑住鱼的躯干部和尾部,会怎样呢?
师生共同总结鱼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三)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学生阅读p23最后两段,小结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三、课堂小结:本节通过观察鲫鱼,学习了鱼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并引导学生小结鱼的主要特征。
四、作业
基础训练
八年级上册《生物》电子教案
执教时间:第四周星期四累计8 节
课题:第一章第五节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描述青蛙的形态结构特点。
2、说出两栖动物主要特征。
3、举例说出两栖动物与人的关系。
4、说出两栖动物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几种动物的了解,学会总结一类动物的主要特征,
2、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总结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形成动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生活习性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观点。
2.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归纳出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青蛙的形态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两栖动物的概念。青蛙的形态结构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本节为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青蛙和龟的视频,教师问:
1、青蛙和龟既能水中生活,又能陆地生活,然而青蛙属于两栖动物,龟属于爬行动物,这是为什么呢?
2、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二、探究新知
1、播放蝌蚪和青蛙生长发育过程片段的视频:
要求:用自己的话描述青蛙的发育过程,说出他们之间的变化。
为什么青蛙是两栖动物?“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地上
的动物就是两栖动物”对吗?
2、探究“青蛙是如何适应这样的生活的”?播放相关视频
(1)外部形态的适应:鼓膜、鼻孔、前肢、后肢
(2)内部结构的适应:肺、皮肤辅助呼吸
提示:青蛙的鼓膜类似人的鼓膜,与声音有关。青蛙的皮肤在
呼吸时的作用很重要。青蛙皮肤一旦干燥,很容易死亡
3、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总结:
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
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可辅助呼吸。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
基础训练
八年级上册《生物》电子教案
执教时间:第六周星期二累计9 节
课题:第一章第五节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概述蜥蜴与陆地生活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征。
2、说出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