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石窟介绍之五(隋代)

合集下载

浅析敦煌420窟隋代壁画的艺术风格

浅析敦煌420窟隋代壁画的艺术风格

带着对历史文 明的久仰 和中 国古 老文化 的向往和 渴望 , 我 们踏上 了敦煌艺术 考察之旅 , 映着 深秋 的晚 霞 , 着古道 大漠 , 踏 耳畔传来 了久远 的“ 叮当 , 叮当” 的驼铃声 , 我们仿佛踏着先人 的 足迹 , 回到了当年丝绸之路 的繁荣和富庶 , 呼吸到 了敦煌艺术 的 神秘 、 深邃 、 博大 、 浑厚 的艺术气息 。“ 大漠孤烟直 , 长河落 日圆” , 莫高窟就像旷漠 中的一粒金子 ,灼 灼发光……敦煌是世界 四大 文化体 系( 中国、 古代 印度 、 古代 希腊 、 古代伊 朗) 融之地 , 中 交 为 国和世界文 明留下 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也提供 了认识中 国中古 社会 的一个标本 。在它的全盛期 , 融汇 了东西方各种异彩纷呈 的 文化 , 显示了那个时代中国人雍容的气度 、 阔的胸襟 和深厚的 开 文化底蕴 。敦煌 , 仅展示 出过去的一段气度恢宏 、 丽多彩的 不 绚 历史 , 昭示着我们民族光辉 的未来。罗振玉 、 也 王国维于 10 9 9年 最早开始对敦煌 文献的介绍和研究 。陈 寅恪 最早 提出 “ 敦煌 学” 的概念。王重民 、 向达等在中国处在帝 国主义侵略和国内战争 时 期极其 困难 的情况下 , 收集流散海外 的敦煌 资料 。李 丁陇、 张大 干、 常书鸿等一批美术 家从 1 3 9 8年开始 , 先后赴 敦煌临摹 研究 壁画。敦煌艺术灿烂辉煌 , 是集建筑 、 彩塑 、 壁画为一体 的文化艺 术 宝库 , 其壁画艺术 蔚为大观 , 在中国绘画史上 占有极其重 要的 地位 , 中有壁 画和彩塑 的洞窟 4 2个 , 其 9 壁画 4 0 2其 内容 50 0m , 涉及 古代社会 的艺术 、 历史 、 经济 、 化 、 文 宗教 、 民族 、 技等领 科 域, 具有珍 贵的历史 、 艺术 、 科学价值 , 中华 民族 的艺术瑰 宝 、 是 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这里笔者从 4 0窟隋代壁 画的内容 、 2 表现 方法 , 空间构成 、 藻井图案 4方面人手对她 的艺术 风格 以及她给 我们带来 的审美感 受进行分析和探讨。当然只是触及皮毛 , 也是

敦煌莫高窟隋代服饰图案的艺术变迁

敦煌莫高窟隋代服饰图案的艺术变迁




天马. 另一种环内饰一跃马骑士, 骑士回身与一扑过来的猛 虎搏斗。 图案中的形象多作平面处理, 虎纹动态生动, 勾画轻 松 自如,虎的描绘在平涂勾线中加以晕染以表现毛色的变 化, 生动的形象和率性地勾画显示出不受织锦工艺影响的绘 画性特征。这例服饰图案题材独特, 人和动物不是简单地分 列在不同圆形单元中, 而是组合成场景 , 使人产生对狩猎生 活的联想, 类似的题材在唐代蜡染 中 经常出现。 敦煌莫高窟隋代中期服饰图案的特征是: 强调以精练的 线造型、 图案组织规整而不失节奏感、 色彩鲜明爽朗、 绘制精 美。 ( 下转第 16页) 2


式、 细密的组合、 不断的色彩转换和对经纬线肌理的表现创 造出精美华丽的织锦效果, 突破了北朝几何形简洁硬朗的建 筑图案特征。从色彩上看, 莫高窟隋代中期石窟壁画多以青 绿为主调, 服饰图案大多统一于青绿主调, 也有的继承早期 的土红、 曙红色调, 与青绿主调形成对比, 以小面积点缀的形 式丰富壁画和彩塑的色彩。从绘制上看, 隋代中期的服饰图 案与壁画绘制手法保持一致, 以平涂勾线法为主, 有的加以 少许晕染, 秀劲的线条的运用——特别是白线的运用——是 隋代装饰图案绘制上的最典型特征. 纤细而有力的白线有的 用于勾画纹样的结构. 有的用于勾画骨架。 有的以成组排列 的形式表现织物的肌理 , 线条时而飘逸时而规整 , 精细的白

文 化 视 彝
敦煌莫高窟隋代服饰 图案的艺术变迁 ,
孙洪波
从对装饰的高度“ 有意识” 来看, 隋代是一个起点——是 画师们真正有意识地、 费心力地去装点、 美化服装的一个起 点。 从隋代开始, 敦煌莫高窟的服饰图案进人了精心设计、 精 描细画的时期 , 服饰图案不再是壁画形象的延伸 , 而是具有 了独立的设计形式,丰富的服饰图案还反方向地向壁画拓 展. 大量地出现在藻井、 龛楣的装饰中, 使整个石窟艺术的风 格为之改变。 主要装点在彩塑和壁画中佛、 菩萨、 天王衣裙和 披肩上的隋代服饰图案 . 随着时代的变迁, 表现出早、 晚 中、 三期的风格演变。 敦煌奠高窟隋代早期服饰图案的特征 早期是莫高窟隋代服饰图案的萌芽期。 莫高窟隋代早期 彩塑佛像、 菩萨像和壁画人物的服饰上承北朝遗风, 大多只 以土红色涂画衣裙 . 有的在衣裙的领部、 :和裙摆等部位 袖I 1 兼施青绿 , 手法简练, 风格质朴 , 素面的衣裙突出了佛教人物 轻盈飘逸、 超脱凡俗的感觉, 与早期沿用北朝土红基调的壁 画在色彩和绘制手法上都融为一体 , 强调大面积色块的整体 感而不追求细节刻画。隋代早期的佛衣纹饰少而简洁, 其中 以第32 0窟的佛衣图案最具典型性, 0 窟平蓁顶说法图中 第32 佛陀的内衣纹饰以圆点连缀成菱形图案, 白色的点缀在深绿 色的内衣上, 清爽醒目。白点连缀的手法在隋代服饰图案中 广泛使用,白绿搭配也是隋代服饰图案的典型色彩特征之 以圆点连缀成几何形的图案形式在北朝藻井、 龛楣等装 饰图案中作为边饰图案大量出现 , 是几何形建筑图案的一种 形式, 这些图案形式在隋代服饰图案中的出现表现出不同类 型图案的交融, 同时也说明莫高窟隋代早期的服饰图案还没 有专门的形式. 没有形成作为“ 织物的图案” 的特点。 敦煌莫高窟隋代早期服饰图案的特征是:造型单纯简 练、 组织几何化、 色彩清新响亮 、 绘制随意率性。 二、 敦煌莫高窟隋代中期服饰图案的特征 中期是莫高窟隋代服饰图案的发展、 成熟期。从隋代中 期开始 。 敦煌服饰图案进入了真正的属于“ 服饰 图案” 的时 代, 大量织锦纹样出现在服饰图案中, 增强了衣裙的织物感 , 美化了佛教形象. 也使壁画和彩塑呈现出新的面貌。 从题材上看,莫高窟隋代中期服饰图案的题材丰富多 彩, 花卉、 动物、 人物、 几何纹都大量出现, 最典型的特征是联 珠纹的大量运用 。 这种在隋代 自中亚引进的织锦纹样不仅在 隋代织锦中大量运用 , 在石窟服饰图案中也大放异彩。联珠 纹以圆珠连缀成不同的几何形骨架 , 内填各种题材的适合纹 样, 规整中富有变化。早期既已出现的白色圆点纹这时以更 灵活的方法排列成不同形状 , 其中以圆点连缀小花纹最有特 点, 这种圆点小花纹是隋代典型纹样之一。 另外, 菱形、 方形、 对波形等几何纹大量出现, 它们来 自织锦图案, 以连续的形

敦煌莫高窟的简介

敦煌莫高窟的简介

敦煌莫高窟的简介敦煌莫高窟是中国著名的古代艺术宝库,位于甘肃敦煌市境内,距离敦煌市区约25公里。

它是中国最重要的佛教艺术遗址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敦煌莫高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的366年,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多个历史时期的修建和发展。

它是中国古代佛教文化艺术的瑰宝,也是世界上最大且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之一。

莫高窟位于莫高山的峭壁上,形成了一个大小各异、相互依托的窟室群。

莫高窟总共有735个窟,保存有4.6万平米的壁画、2415尊塑像以及各种佛教经典和文献。

这些壁画和塑像以其精湛的艺术技巧和独特的表现形式而闻名于世。

壁画内容包括佛陀生平故事、佛教教义、历史典故、人物形象等,其中最著名的壁画是《仓颉造字图》、《渔樵耕读图》等。

敦煌莫高窟的艺术风格融合了中亚、印度和中国的艺术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敦煌风格”。

这种风格充分展现了佛教艺术的高度发展和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

同时,通过壁画和塑像的艺术表现,展示了佛教教义和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敦煌莫高窟被誉为“东方的艺术宝库”,不仅对于研究佛教文化和中国古代艺术有着重要的价值,也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观赏。

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来到敦煌莫高窟,探索这个充满神秘和魅力的古代艺术宝库。

为了保护敦煌莫高窟的文化遗产,减少人类活动对其的破坏,敦煌莫高窟实行了限流措施。

游客需要购买门票,并按照指定的时间段参观。

此外,也设立了专门的保护机构,对莫高窟进行维护和保护工作。

这些措施有效地保护了敦煌莫高窟的文化遗产,确保后代子孙能够继续欣赏到这些宝贵的古代艺术作品。

总的来说,敦煌莫高窟是中国重要的佛教艺术遗址,其壁画和塑像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内容而闻名于世。

它是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值得人们去探索和欣赏。

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对敦煌莫高窟的保护和研究,让后代能够继承并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

2.3.鼎盛时期

从初唐到晚唐(618~907年),贯穿整个唐代,大约300年。 唐朝时,敦煌飞天进入成熟时期,艺术形象达到了最完美 的阶段。这时期的敦煌飞天已少有印度、西域飞天的风貌, 是完全中国化的飞天了。
2.3-1唐代前期的飞天
唐代前期的飞天具有奋发进取、豪迈有 力、自由奔放、奇姿异态、变化无穷的 飞动之美,这与唐王朝前期开明的政治、 强大的国力、繁荣的经济、丰富的文化、 开放的国策、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是一 致的。 最具有唐代前期风格特点的飞 天,是画在初唐第321窟中的双飞天和 盛唐第320窟中的四飞天。
2.3-2唐代后期的飞天
唐代后期的飞天,在动势和姿态上已没有了前期那种奋发进取 的精神和自由欢乐的情绪;在艺术造型上人体已由丰满娇美变 为清瘦朴实;衣饰上已由艳丽丰厚转为淡雅轻薄;神态上已由 激奋欢乐变为平静忧思。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画在中唐第 158窟西壁大型《涅槃经 变》图上方的几身飞天。
2.4.衰落时期
2.2-1西域式飞天

西域式飞天继承北魏飞天的造型和绘 画风格,其中最大的变化是:作为香 音神的乾闼婆抱起了各种乐器在空中 飞翔;作为天乐神的紧那罗亦飞翔于 天空。两位天神合为一体,成了后来 的敦煌飞天,亦叫散花飞天和伎乐飞 天。其代表作如第249窟西壁佛龛内上 方的四身伎乐飞天。
2.2-2中原式飞天
中原式飞天,是东阳王元荣出任瓜州(古敦煌)刺史期间,从洛 阳带来的中原艺术画风在莫高窟里新创的一种飞天。这种飞天 是中国道教飞仙和印度佛教飞天的融合:中国的道教飞仙失去 了羽翅,裸露上体,脖饰项链,腰系长裙,肩披彩带;印度的 佛教飞天失去了头上的圆光和印度宝冠,束起了发髻,戴上了 道冠。人物形象完全是中原“秀骨清像”形,身材修长,面瘦 颈长,额宽颐窄,直鼻秀眼,眉细疏朗,嘴角上翘,微含笑意。 其最具代表性的是第285窟南壁上层的十二身伎乐飞天和两身 裸体飞天。

敦煌莫高窟北魏石窟鉴赏

敦煌莫高窟北魏石窟鉴赏

敦煌莫高窟北魏石窟鉴赏2010-4-19 00:00 |来自: 佛缘资讯敦煌莫高窟北魏石窟鉴赏北魏是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建立的政权,在鲜卑族统治者拓跋氏的努力下,曾经一统中国北方,为隋代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439年,拓跋焘攻占姑臧,沮渠牧犍投降。

北凉政权业已灭亡,仅凉王诸弟仍在河西西部抵抗,其中沮渠无讳据守敦煌。

442年,无讳撤离敦煌,率万余家西渡流沙,占据鄯善,后入高昌,仍号“河西王”。

北凉王族的这次撤退,带走了大批的敦煌户口,其中绝大部分是因北魏从东向西进攻而聚集在敦煌的河西精英。

在北凉灭西凉和北魏灭北凉的两次兵祸之中,敦煌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

442年,西凉王李暠之孙李宝乘沮渠无讳撤离之机,占据敦煌,并派李怀达入魏归降。

北魏封李宝为沙州牧、敦煌公。

444年,北魏召李宝入平城,直接控制敦煌,为经营西域和抗击北方的柔然,在这里建敦煌镇。

445年,北魏太武帝派成国公万度归发凉州以西兵,出敦煌,西击鄯善,后更破焉耆和龟兹。

此战使西域大部分地区都受北魏控制,丝绸之路再次打通,西域商人纷纷前来贸易。

但好景不长,北方的柔然很快控制了敦煌以西的西域地区,并直接控制了与敦煌最为接近的吐鲁番盆地。

472~474年,柔然连犯敦煌,多者至三万骑。

敦煌军民在镇将尉多侯、乐洛生的率领下,几败敌军,保住了敦煌。

但在严峻的形势面前,北魏上层对是否要继续保有敦煌发生了分歧,不少人建议后撤凉州,放弃敦煌。

给事中韩秀则认为,如果放弃敦煌,不仅凉州不保,关中也无宁日。

孝文帝支持韩秀的意见,为加强敦煌的守备,升敦煌镇将为都大将。

485年,穆亮任敦煌镇都大将,他为政宽简,并赈恤穷乏,敦煌经济得到恢复。

492年,北魏出兵十万,击败柔然,敦煌从此得到安宁,但长年的征战和人口的流失,造成了这一地区“空虚尤甚”的局面,很难迅速恢复。

524年,北魏的北方边镇爆发六镇起义。

八月,孝明帝下诏改镇为州,敦煌因盛产美瓜而名之为“瓜州”(一度易名为“义州”),辖敦煌、酒泉、玉门、常乐、会稽五郡,治所敦煌。

中国传统图案7—各时期敦煌图案知识讲解

中国传统图案7—各时期敦煌图案知识讲解
中国传统图案7—各时期敦煌图 案
中 国 敦 煌 图 案
第七节 敦煌图案
一.敦煌概括 1.著名的丝绸之路使中西文化得到了交流。创始于印度的佛教连
同佛教艺术一起传入中国,敦煌石窟成为传播佛教的圣地 2.从公元336年开掘起至今已有1600年的历史。现存洞窟496窟,
彩塑2000余尊,壁画45000余平米,从魏晋至宋元等各时期艺术风格 演变的历程
图7-9、10 初唐藻井敦煌图案
■中唐时期藻井结构严谨,各种边饰多达十余层,方井中多置如旋转着 的卷瓣莲花,花中出蹲狮,有“优昙现狮之意“。四角有鹦鹉孔雀和鸽
子 飞翔歌舞,边饰中富于立体感的绿色回纹,打破了华盖的平面感
图7-11、12 中唐藻井敦煌图案
■盛唐时期,藻井中心天井缩小,宝相花为主体,四周是复杂而生动的 “卷草”,外沿有流苏、响铃、垂幔。它的构成明显地趋向格律化,四
完全相同,但是视觉上均衡。图案的外形及边饰则是完全对称 2.四方八达米字构图形式 敦煌图案中方形的藻井图案,是按四方八达米字格的骨骼构成的
三.敦煌各时期图案特征 1.北朝敦煌图案 ■北朝是指北凉、北魏、北周统治敦煌地区的时期,其时约录公元
420年前后到581年 ■北朝图案如藻井先以那种连续方井式的平棋图案,也演变为单一
方井式的藻井图案,窟顶与四壁的边饰也失去去建筑的意义,而成为 纯粹的装饰
■早期(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的藻井与平棋相似成斗四式,中心 置垂莲,岔角画莲花、忍冬、火焰,最外层有山形莲瓣纹和幡,是护 法的宝盖
图7-18、19 敦煌图案中动物图案
3.树形图案 敦煌图案中的树木,是作为人物的陪衬而存在的,有极强的装饰 性,充满宗教的神秘感。树叶和树冠的造型变化多端,组合别出心裁、 独具匠心
图7-20 敦煌图案中树形图案

敦煌早期石窟空间结构中的儒家思想观念初探——以隋代以前石窟中窟顶和四壁造像为中心

敦煌早期石窟空间结构中的儒家思想观念初探——以隋代以前石窟中窟顶和四壁造像为中心
页。
娄婕 :《 论敦煌石窟 艺术的空问构成),《 敦煌研究 》 19 9 9年第 4期 ,第 14—1 3页。 6 7
维普资讯
28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0 0 7年第 4期
窟号 时代
28 6
窟顶
西壁
南壁
北 壁
东壁
( 6 、十 六 国 2 7 圆券 龛外 面北 侧 画 表层 隋 画 千 29 ( 隋 、纵长平 顶 画 斗 四莲 6、 表 层 隋 画 千佛 ,底 20 宋 重 、火 焰 、 化 生、飞 天 、供 养 菩 萨 ,层 北 魏 画 药叉 飞 ,底 层 北 7、 花 佛 修) 飞天平棋图案。 龛下 北魏 画供 养 比 魏 画 药 叉、 丘 、供养人。 天。 2 1 7) 飞天。
石 窟建 筑形式 上论 述 了佛教石 窟从 印度 到西 域 和汉地 的传演 过程 ,揭示 了佛 教石 窟从苦
修 之地 变成崇 拜之 地 、从对 死 ( 架 ) 的冥 想 转 为 对生 ( 实 ) 的沉思 、从 对 人 生苦 涅 现 谛 的寻 味演 为对人 生幸 福 的追求 这 一功 能性 的转 变②。娄 婕 的论 文 主要 以构 成敦 煌 石窟
、 、
持 莲 花 、摩 尼 宝 珠 。

药叉。
主室 画斗 四莲 花井 心 ,三 角 垂 幔 铺 四 披 ,四披 :西 飞 天、 圆券龛 上 画 供养 菩 西 魏 神、飞 廉、化 生、萨 雷 ( 唐 中 月天 、帝 释天 、 上 画七 佛 山居 禅 僧 等 ,南 飞 诸梵 志等 25 宋 8 龛外 北 画 伎 乐 天 ,下 开 上 下画供养人 西 、人皇、地皇 、人 画金 刚力 士 天 侧 夏 神 四禅室 。 下开 四禅室 元 非人 、山居禅 僧等 ,将 重修 ) 北飞天 南侧 画 散花 乾 飞廉、人非 闼婆和婆薮仙 人 山居禅僧等 ,东 伏羲 、女 娲、飞 天、 天皇、山居禅僧等。

千佛崖的介绍

千佛崖的介绍

千佛崖的介绍(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公文写作、党团资料、总结报告、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心得体会、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party and youth information,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letter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千佛崖的介绍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敦煌石窟介绍之五(隋代)敦煌石窟介绍之五(隋代)隋代洞窟介绍隋代从王朝立国开始,就采取了有力的措施,战胜吐谷浑与突厥,巩固了自己的西北边防疆土,敦煌莫高窟进入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走向自己艺术顶峰前的兴盛期。

杨坚、杨广两代佞佛,用封建法律与皇权的手段弘扬佛教,并对河西走廊、西域用兵频繁,促进了石窟寺建造的不断兴盛。

隋代敦煌莫高窟石窟艺术,在原有的汉晋传统结合外来影响所形成的地方风格的基础上,面临中原文化艺术与西域文化艺术两种风格的熏染,从多方面不断融合、取舍、探索,准备着一个新的文化艺术繁荣时期的到来。

敦煌莫高窟除去后代凿窟毁去的残龛,现存隋代三十七年间开凿的洞窟七十余个:第56、59、62、63、64、206、253、255、262、266、274、276、277、278、279、280、284、292、293、295、302、303、304、305、311、312、313、314、315、316、317、388、393、394、396、397、398、401、402、403、404、405、406、407、410、411、412、413、414、416、417、418、419、420、421、422、423、424、425、426、427、430、433、434、436、451、453、455和485等窟。

隋承周制,敦煌莫高窟艺术在开皇九年(公元589年)以前,带有浓厚的北朝风格,还属于北朝佛教艺术的范畴。

人物造型、内容布局、窟形、色彩和装饰纹样的运用,都与北周洞窟艺术风格接近。

开皇九年(公元589年),隋灭陈,南北统一的政治局面开始形成,在文化艺术上开始走向其极盛的时期。

这一时期,丝绸之路空前通畅,海西三道总凑于敦煌。

政治使节、远征士卒、商旅队伍、僧者伎乐东来西去,西来东去,一派兴盛繁荣景象。

敦煌玉门关、阳关之外,无尽的瀚海,不测的旅途艰险,自然激发人们离别敦煌前向石窟寺布施、祈求平安、鼓舞勇气的感情需求,为敦煌莫高窟文化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出现了质量和数量上都超越前代的空前现象。

这一时期莫高窟的佛和菩萨造像,大都是广额丰颐、体态健硕、腹部微凸、神情怡脱的“度济者”,仿佛他们也将以自己雄健的体格和开朗乐观的情绪去远征西行,去穿越冰山沙漠横亘、狂风酷热肆虐的漫长古道。

同时,佛和菩萨被装饰得十分华丽,大都“佩金玉、被锦罽”。

雁行成列的伎乐飞天,在洞窟壁顶的蓝天里追逐翱翔,错彩成行的千佛,晃灼着信徒眼目的金色面孔,在石窟深处闪烁着它们的幽光。

壁画上细致繁丽的风格和塑像衣褶彻底改变了阶梯式的作法,而变为贴体流畅的衣纹。

佛和菩萨的装饰物也由石窟艺术家以运往海西的丝绸和织锦图案来纹饰,佛的袈裟上、菩萨的衣裙上艺术而现实地绘画有“联珠狩猎纹”、“联珠飞马纹”、“菱形狮凤纹”、“菱形团花”、“棋格团花”等。

隋代敦煌莫高窟修窟的窟形,先有须弥山式中心塔柱,以后多是西壁开龛或西南北三壁开龛的覆斗顶方形窟、人字披顶方形窟,还有了三面开龛的中心龛柱与前部三铺大像结合在一起的新形式。

在绘画题材上,作为佛经“变相”的经变画内容开始丰富起来,结构也趋于宏伟,除去图解抽象的教义,还包含着一些故事情节的描绘,画面结构也适应新的内容创造出了新的形式。

隋代莫高窟壁画上出现了“阿弥陀经变”、“药师经变”、“弥勒上生经变”、“维摩诘经变”等结构简单的经变和鸿篇巨制的结构比较自由的“法华经变”等,是为敦煌莫高窟经变画艺术的探索时期,为唐代的进一步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隋时期是敦煌莫高窟艺术的探索时期。

虽然隋代是个短暂的王朝,共维持了38年,却在莫高窟中留存了70余个洞窟,而且有些洞窟规模宏大。

在隋文帝统治的20年间和大业初期,当时敦煌正处于经济繁荣时期,这是修建石窟的物质基础。

隋代洞窟的塑画艺术的保存,相当一部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隋代敦煌石窟建筑的位置,主要是从南段中心的魏窟群向北端和下层发展,与魏窟共占了长约400米的崖面,其中也有少数隋窟是对原魏窟的修改,从隋代壁画的下层可以剥露出魏画。

隋窟的窟形大体上和魏窟相似,仍按北魏中心柱窟,于主室后部凿有直通窟顶的中心柱。

还出现了另一种中心柱窟。

石窟平面为方形,中心柱下部为方坛,中心柱上部呈倒塔形直通窟顶,塔刹四龙环绕,以象征为须弥山。

窟顶前部有人字披,后部有平基。

最主要的窟形是殿堂窟(即覆斗顶窟)。

这一种洞窟的平面为正方形,窟顶作覆斗状,窟顶四面呈斜披。

在隋代窟中,有的正面开龛,有的三面开龛,有的作马蹄形佛床,有的依壁造像,布局多种多样。

第292、427等窟就属中心柱窟。

第302、303窟为方形窟。

第407窟即属覆斗顶窟。

隋代石窟形制的变化,主要呈现在窟内布局和内容上。

由于早期洞窟,多以说法、禅定和弥勒等塑像为主尊,到了隋代则普遍出现了群塑。

一些在建筑空间上很典型的中心柱窟,窟内布局也有所改变,如第292、427窟,以三铺大立佛为主体,形成一派庄严的佛堂气氛。

隋代的石窟形制和内部布局,注重摹仿中原寺院,西域石窟的影响已逐渐消失。

随着时代的变化,敦煌建筑画也就随着变化。

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

到了隋代,已经把宫殿、寺院渲染在经变画中,天宫经变建筑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一殿二楼的典型代表。

建筑画很简单,很单调。

第423窟前部人字披顶西披画《弥勒上生经变》,就反映了弥勒菩萨常坐宫中为诸天人讲经说法的情景。

这幅建筑画没有表现建筑的体积和建筑的纵深空间,整个建筑画画面简单,气氛单调。

隋代的壁画在各个主题都有鲜明特点。

(1)佛像画(尊像画)敦煌莫高窟隋代壁画仍以本生故事为主体,说法图逐渐为发展起来的经变画所代替,单身菩萨像出现并逐渐增多,图案纹样画更加富丽多彩。

第420窟就是隋代洞窟,东壁门上的释迦牟尼说法图就是最具有代表性的。

佛居中,结跏趺坐于金刚宝座上,作说法相,左有观世音菩萨,右有大势至菩萨,十大弟子分别在佛和菩萨的身后。

此图共画佛陀、菩萨、弟子十三身。

绘全十大弟子是隋代说法图的一大特点。

人物造型和彩塑造型相一致。

在隋代第303窟的北壁千佛图案中,还有一幅二佛说法图。

释迦牟尼佛和多宝佛均一腿平放,一腿曲抬,手作说法印,坐于双狮座上,二佛身后各有捧着莲花的供养菩萨,二佛两侧各有一身手持莲花的胁侍菩萨。

图形有了新的特点,多宝塔画成佛龛形,二佛坐于龛内。

人物也增多了。

人物造型和绘画技艺仍沿用北周风格,四周的小千佛仍沿用西域晕染法色彩变色后的小字脸。

隋代单身菩萨像逐渐增多。

具有代表性的是第394窟和第276窟。

西壁佛龛两侧中间各画一身胁侍菩萨。

南侧的观音菩萨,脸形方圆,弯眉细眼,大耳垂肩,头有桃形三色圆光,戴三珠宝冠,披天衣,露前胸,系长裙,赤足踩大莲座,左手提净瓶于腰下,右手举火焰宝珠,身边有莲枝攀绕。

在276窟中,迦叶身旁有一尊观音菩萨像,脸形丰圆,弯眉细眼,棱鼻厚唇,唇边有蝌蚪式小胡子。

头有三色圆光,戴化佛宝冠。

露前胸,披天衣,系长裙,配饰有项圈、手镯、臂钏、璎珞、流苏。

赤足踩大莲花,右手举柳枝于肩下,左手持净瓶于胸前。

此观音菩萨的造型已有变化,身材修长,脸形丰圆,神态也比较慈祥,衣饰华丽,已脱离隋代风格,向唐代菩萨过渡。

供养菩萨在隋前期和彩塑造型的风格相一致。

头大身短,面相丰圆,肩宽腹圆,体态健美。

在绘画技艺上,肉体用中原式晕染。

第420窟的六身供养菩萨就具有这种特点。

第402窟是隋晚期的洞窟。

供养菩萨的造型已有明显的变化,脸形长圆,弯眉细眼,棱鼻厚唇。

菩萨的衣饰华丽,色彩鲜艳。

隋代已不采用单幅画的形式,完全用横列的手卷式的连环画出现。

故事分段更细,表现也更为复杂,背景的山水树木屋宇,尤富于装饰的情趣。

所用的颜色,以青、绿、白、棕为主。

(2)本生故事画敦煌莫高窟北周第428窟,隋代第419窟,宋代第454窟,《须达拿太子施象》壁画故事是其代表作。

另有北周第294窟,隋代第423窟、427窟,唐代第9窟亦有反映此题材故事画。

内容根据《太子须达拿经》绘画。

壁画故事有两种表现形式:第294窟、419窟、423窟、427窟、428窟为横卷式连环画,有“S”形和上下犬牙交错进行式两种构图;第9窟、454窟为连续画面按顺序描绘的屏风画形式。

隋代第419窟《须达拿太子施象》故事画,画面构图灵活多变,主要情节画面较大并放于横卷中心位置;而次要情节画面较小并放于主要情节画面的上下和周围。

(3)经变画经变在这个时候逐渐得到发展,题材渐渐多了起来,构图也力求生动与变化。

《法华经变》最早出现在隋代,也是大乘佛教的一部重要经典,在莫高窟第419、420、303、313窟。

但是第420窟中的《法华经变》是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个。

《法华经变》有六品:《序品》、《方便品》、《譬喻品》、《见宝塔品》、《观音普门品》等。

第420窟中就有四品:北披是《序品》,南披是《譬喻品》,西披是《方便品》,东披是《普门品》。

整个画面十分密集,以小组画为主,画与画之间用楼阁房屋、青山绿水相隔。

《维摩诘经》也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之一。

它共分十四品。

《维摩诘经》最早也出现在隋代,在420窟中绘制。

它主要内容是:在毗耶城有一位大居士,名叫维摩诘,他精通大乘佛教的哲理,善于辩论。

因装病在家,释迦牟尼知道以后,就先后派了十大弟子、弥勒等四大菩萨前去问疾。

但谁都害怕维摩诘的弘理辩论,都不敢前往。

最后,文殊菩萨承佛旨,前往问疾。

画面上维摩诘盘坐在殿前中央,双眉紧锁,面庞消瘦,手执麈尾,扬头向前,慷慨激昂,似乎正和前来问疾的文殊菩萨展开激烈的辩论。

《药师经变》也是莫高窟壁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最早出自隋代。

它的主要内容反映东方药师佛国中各类佛神之间地位关系,没有描绘极乐净土美妙景象。

在隋第394、417、433、436窟中,都绘有《药师经变》。

第433窟的药师佛盘坐在莲台上,作说法相,身后有背光,有华盖,两侧有站立在莲花上的两身菩萨,即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与药师佛合称为“东方三圣”,供养药师佛,祈福消灾,免遭诸难,超度亡灵。

(4)供养人画像隋代供养人画像,继承北周传统,保持着装饰效果和程式化手法,大多画于石窟下部。

隋第390窟绘画供养人83身及从者80余人,男供养人幞头靴袍,或襦裙大裘,捧花盆;女供养人头饰盘髻,身体修长,穿窄袖小衫,系长裙,披帛很自如地从两肩或两肘弯垂下,其手捧花枝,动作优雅,色调柔和。

在供养人行列中还出现了一些比较活泼的场面,有车辆、牛马和奴婢随从,还有供养女乐一组,分别演奏着琵琶、箜篌、方响、横笛、排箫等诸般乐器,缓缓行进。

(5)图案画隋代壁画中最丰富多彩的还是图案画。

图案不仅大量用于菩萨塑像及画像的衣饰中,也用于它身后的背光、龛楣及窟顶等处。

藻井尤为富丽,其结构大都为中央是莲花,四框是各种二方连续图案。

第407窟的顶部藻井比较宽大,有八瓣大莲花仰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