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山海经神话起源探究
《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与文化解读

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与文化解读简介《山海经》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地理、历史、神话著作,约成书于战国时期。
它记录了大量关于地理、动植物、民族等内容,其中包含了许多神话传说。
本文将以对《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进行解读,探讨其背后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
1. 混沌时期的诸神在《山海经》中,最早的时期是混沌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出现了诸多重要的神明。
其中最著名的有女娲氏和共工,他们通过打破混沌状态而创造了天地万物。
女娲氏是创世女神之一,她用五行之力塑造了人类,并且补天救民以维护世界秩序。
她代表着创造的力量和智慧,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
共工是一个反面形象,在创世之初他为争夺帝位与女娲氏发生激烈冲突,导致天塌地陷、水不容舟的灾难。
他象征着破坏和混乱的力量,提醒人们维护秩序的重要性。
2. 山海神兽与地域文化《山海经》中记载了许多奇特的神兽,它们在民间信仰和地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这些神兽既承载了人们对自然界的敬畏,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与价值观。
例如,《山海经》中记载了四大名马:有千里驹、飞廉、踬车及载怨。
这些神驹代表了快速、敏捷以及勇气和智慧等品质,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被赋予了积极正面的象征意义。
另一个例子是玄武,在《山海经》中被描绘为拥有乌龟头和蛇尾的神兽。
玄武是中国四象之一,代表北方与水元素,同时也象征着长寿、稳定和护卫等意义。
玄武在中国古代考古学、建筑学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3. 神话与道家思想《山海经》中众多的神话传说与道家思想相互渗透。
道家思想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鼓励顺应自然规律而达到自我修炼。
这一理念在《山海经》中得以体现。
例如,《山海经》中记载了“三山”、“五岳”等地理要素,它们被视为人类世界与高于人类层次的神灵世界之间的桥梁。
这种思想背后反映出中国古代人们对大自然敬畏的心态,同时也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另外,《山海经》中还有许多关于养生、仙境和神仙的记载,这些都与道家修身养性、追求长寿、寻找完美境地等观念密切相关。
《山海经》的神话传说与民间信仰

山海经的背景和概述《山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它是中国最早的地理志书,记载了大量丰富而神秘的神话传说和民间信仰。
《山海经》成书于战国时期,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古代中国人民想象力与信仰体系的重要资料。
《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神性生物与怪物《山海经》描绘了许多具有神性特征的生物和怪物。
其中包括龙、凤、麒麟等神兽,以及形态各异、千奇百怪的妖怪和妖兽。
这些生物既是神话中的形象符号,也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和未知事物之解读。
神话故事与传说《山海经》中还记载了许多丰富多彩的神话故事和传说。
比如,《左传·襄公十一年》记载了一个关于禹治水的故事;《山海经·北山经》则描述了唐尧时期被封为“女娲西王母”的女性天皇。
这些故事和传说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性,也融入了人们对生活和宇宙起源等深层次问题的思考。
《山海经》对民间信仰的影响地方风俗与祭祀活动《山海经》的记载对于地方风俗和民间信仰有着深远影响。
在很多地方,依然存在着以《山海经》中所述诸神为对象的祭祀活动。
比如,在某些地方过年时会表演“舞龙”;通过这样的表演可让村民迎接新年,希望能够招来丰收与吉祥。
风水学与养生保健《山海经》中记载了大量关于山水、自然环境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
这种观念形成了中国古代养生保健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后来发展起来的中国风水学。
结语《山海经》作为一部关于自然现象、神话故事和民间信仰的瑰宝,不仅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而且仍然对现代社会有一定影响。
通过了解《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与民间信仰,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认识中国古代文化和人们的思维方式。
这不仅拓展了我们的知识,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古代文化的多样性。
《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文化

《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文化神话传说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人们对于自然、宇宙和人类起源的探索与想象。
中国是一个富有神话传说的国家,其中《山海经》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古代著作之一。
《山海经》收集了大量的神话传说,描述了丰富多样的神奇生物、神灵和异域景观,是研究古代中国神话文化的重要资料。
1. 《山海经》的背景与意义1.1 《山海经》的起源《山海经》是一部古代地理志书,作者不详。
它在战国时期成书,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山海经》分为山经和海经两部分,记载了中国各个地区的山川水域、动植物、人物等情况。
1.2 《山海经》的意义《山海经》不仅仅是一部地理志书,更是一本奇幻的神话故事集合。
它描绘了一个神秘的世界,其中充满了许多神奇的生物和景观。
研究《山海经》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人民的观念和想象力,以及他们对自然世界和宇宙的认识。
2. 《山海经》中的神话与传说2.1 神奇的生物《山海经》中记录了各种各样的神奇生物,包括龙、凤、麒麟等。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四灵,分别是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象征着四个方位和四个季节。
2.2 神灵和神话故事除了神奇的生物外,《山海经》中还有许多神灵和神话故事。
例如,《山海经》中记载了女娲补天、愚公移山、嫦娥奔月等著名的神话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中国人对于人类起源、自然现象和生活智慧的理解。
3. 《山海经》对于古代中国神话文化的影响3.1 影响民间文化和信仰《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对于古代中国人的民间信仰和文化具有重要影响。
这些传说被传诵于民间,成为了人们对于自然和生活的理解与崇拜的对象。
例如,《山海经》中的龙被视为中国古代帝王的象征,被广泛应用于宫殿、神庙等建筑中。
3.2 影响文学艺术创作《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也对古代中国的文学和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古代文人墨客在创作诗词和书画时,都会借用《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作为题材或形象,来表达自己对于自然和人类的感悟和情感。
同时,《山海经》中的奇幻故事也为戏曲、小说等艺术形式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山海经神话探源的文献综述

山海经神话探源的文献综述山海经神话探源的文献综述2007-12-04 13:08:57|玩偶师[前言] 《山海经》是我国先秦典籍中一部具有独特风貌的作品。
自古称为奇书。
袁珂先生在《山海经校注.序》中曾这样说:“《山海经》匪特史地之权舆,亦乃神话之渊府。
”说《山海经》是中国神话的“渊府”,是为历来研究中国神话的学者所公认的。
鲁讯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亦说《山海经》“盖古之巫书”,又在《汉文学纲要》中说“盖以记神事”。
足以证明《山海经》是一部极具神话研究价值的古书。
那么产生这最古神话的根源何在呢?我们要如何认识《山海经》中的神话产生根源呢?本文综述中外学者关于神话起源的理论,以资借鉴。
[关键词]宗教祭祀起源神话《山海经》一、关于神话的起源问题,目前国外学者有影响的观点是安德鲁·兰和爱德华·B·泰勒的“神话起源于原始时代全人类的野蛮状态之中”。
安德鲁·兰认为,原始人的心理状态有以下特征,(1)相信万物皆有生命、思想、情绪,此即万物有灵观念;(2)原始人有强烈的巫术信仰;(3)相信人有灵魂,人死后灵魂仍存在;(4)鬼神观念,相信人的灵魂可以离开躯体而变化为其他事物的形式;(5)不死的妄想,人本可以不死,死是受了敌对者的暗算;(6)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于现实的人的生死睡梦等现象要求解释,这些现象就导致了神话的产生。
泰勒也认为万物有灵是神话起源的根本的原因。
弗洛伊德则认为像梦以样,神话也是人类幻想的产物;与弗洛伊德同时代的奥托则认为是集体无意识产生神话;简·埃伦·.哈里森则认为神话与祭祀活动相关。
二、马克思关于神话起源也非常具有代表性。
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政治经济学批·导言》中,马克思指出。
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任何神话,都是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
《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与古代地理知识

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与古代地理知识引言《山海经》是古代中国一部重要的文化遗产,它记载了丰富多样的神话传说和古代地理知识。
本文将探讨《山海经》中的一些著名神话传说以及揭示其背后所包含的古代地理知识。
神话传说1. 伏羲与女娲创世《山海经》中记载了伏羲、女娲两位神灵共同创造世界的故事。
根据神话,伏羲用八卦图刻画自然万物,女娲则用黄土塑造了人类。
他们通过这种方式共同完成了宇宙间万物生命形态的生成。
2. 盘古开天辟地盘古是一个重要角色,在《山海经》中被描述为一个巨人。
盘古用一把巨斧破坏混沌状态下的空间,并将其分离为天和地。
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断成长,并最终化身苍天。
3. 女娲补天根据神话,《山海经》也记载了女娲补天的故事。
女娲发现天空有破洞,为了阻止洪水的涌入,她用五色石块和巨大的龙筋绳来修补天空。
这一传说也解释了为什么天上有日月星辰、人类能够安居乐业等现象。
古代地理知识1. 山脉与江河《山海经》中详细描述了各种山脉和江河的特点与分布。
根据其中的记载,我们可以得知古代中国的地理面貌以及各个地区的地势和自然环境如何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
2. 地名与方位《山海经》中还记录了大量具有历史意义的地名与方位。
通过对这些地名与方位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古代中国各个地区之间相对位置关系,甚至可以推测出当时交通、贸易以及部落迁徙等情况。
3. 自然资源与珍宝在《山海经》中,不仅仅记录了神话传说和地理信息,还详细记载了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和珍宝。
这些资源包括各种草木、动物、矿物以及珍贵的宝石等,反映了当时的经济状况和资源分布。
结论《山海经》中融合了神话传说与古代地理知识,通过这本古老的书籍,我们可以窥探到古代中国人民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这些神话传说和地理知识不仅仅具有文化意义,更具有历史和学术价值。
以上是本文对于《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与古代地理知识的简要讨论。
通过详细探索这一主题,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以及与之相关的信仰、人类演化和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内容。
《山海经》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

山海经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导言《山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一部重要的文献资料,记录了丰富多样的神话传说和奇异生物。
本文将探讨《山海经》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之间的关系,并深入了解其中的内容。
1. 《山海经》概述1.1 起源与作者《山海经》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据推测,可能有多位作者参与创作。
其中以秦朝人斯敦为主要编纂者。
### 1.2 特点与分类作为一部地理志书,《山海经》可以分为山经和海外经两个部分。
其特点是包含了大量神话传说和神秘生物的描写,形成了浩瀚而奇幻的世界。
2.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概述2.1 神话的定义与起源神话是指古人对自然、人类及社会现象进行解释和崇拜的一种表现形式。
中国古代的神话起源于原始观念和远古信仰。
### 2.2 常见神话主题 - 创世纪神话- 英雄传说 - 人鬼传说 - 古代宇宙观念3. 《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3.1 神话角色及故事梗概《山海经》中包含了众多神话角色和相关故事。
例如: - 大禹:治水英雄,成就了大禹治水的传奇故事。
- 风伯、雨师、雷公等天气神:掌管自然力量,保护人间安全与秩序。
- 苍龙、白虎、朱雀、玄武等四灵兽:象征着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方位和四季的变化。
### 3.2 神物宝器及功用《山海经》还记录了一些神器和宝物,如: - 长生果:能够赐予长寿和不死之力。
- 百草仙露:具有疗伤和延年益寿的功效。
4. 《山海经》对古代文化的影响4.1 宗教信仰与礼仪制度《山海经》中丰富多样的神话传说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宗教信仰和礼仪制度的发展。
### 4.2 文学艺术创作许多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以《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为题材,并对其进行了创作与发扬。
结论《山海经》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紧密相连,凝聚了古人的智慧和想象力。
通过对《山海经》中的神话内容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古人的思维方式。
同时,《山海经》也为后世创作者提供了丰富多彩、源源不断的灵感资源。
《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解读

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解读简介《山海经》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地理文化著作,记录了大量关于神话和传说的故事。
本文将围绕《山海经》中的一些著名神话故事展开解读,探讨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意义。
1. 蚩尤与神农在《山海经》中,蚩尤是一个具有重要地位的战争之神,而神农则是农业发明之神。
这两位角色代表着战争与农业两个方面的人类生存与发展。
他们之间的对抗反映出了人类历史上战争与农业之间的紧张关系,并启示了和平与发展、利用资源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平衡问题。
2. 后羿取日后羿取日是《山海经》中一个常被提及的民间传说。
故事中,后羿为保护人类免受太阳灾害而射下九个太阳。
这个寓言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的恐惧和对保护人类生命安全的渴望。
这个故事还传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理念,提醒人们注意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
3. 蓬莱仙岛蓬莱仙岛是《山海经》中描绘的一个神话所在地。
据说,仙人居住在这个岛屿上,拥有长生不老之能。
蓬莱仙岛象征着人类对长寿与永恒追求的向往和渴望,同时也代表着对困境中寻找出路的希望和勇气。
4. 鲲鹏展翅鲲鹏是《山海经》中一种巨大的神秘生物,它具有革命性航空能力。
这个神话故事反映了人类对飞行和探索未知领域的向往,并启示了人们要勇于冒险、拓展思维边界的意义。
5. 祝融与炼丹之术祝融是古代中国火神的化身,被称为炼丹之术的创始者。
她在《山海经》中被描述为一位掌握着火焰的女神,代表了火的力量和人类对掌握自然力量的渴望。
这个故事强调了人与自然界元素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并提醒人们要平衡利用火焰等自然资源。
结论《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不仅给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更承载着古代中国人民对生命、自然和社会的思考。
通过解读这些故事,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文化,获得关于和谐共生、勇于创新、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启示。
《山海经》的神话传说解读

《山海经》的神话传说解读《山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之一,它记载了大量神话传说及古代地理知识。
其中的诸多神话传说,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山海经》中的部分神话传说进行解读,带您领略这些神秘的故事背后的深层意义。
一、女娲补天女娲补天是《山海经》中的一个著名神话传说,它的人物形象和丰富的象征意义使其在传统文化中具有极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女娲被称为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始祖天尊”,据说她创造了人类,也是太极图的制作者之一。
而女娲补天,则是她在创造世界的过程中出现的事件之一。
据传说,天空有十日日盈,九的光芒极为炽烈,日光过于强烈,导致天空开裂,长出了怪物。
女娲经过千辛万苦,最终终于补好了天空的破裂处,躲过了灾难,也为人类历史留下了一段传奇。
女娲补天的背后,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思想。
通过神话的诗意呈现,人们也得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二、大禹治水《山海经》中的大禹治水,被誉为中国人民治水的灵魂。
传说在古代,中国河流泛滥、山峰崩塌,灾难频仍,但幸运的是,有一位男子名叫大禹。
他历经二十年的艰难困苦,奋斗不息,最终成功治理了中国的水患,使民众生活得到根本改善。
大禹治水的故事也被视为中国文化中的经典故事之一,其背后蕴含着对劳动、奉献、责任和拼搏精神的讴歌。
这些精神品质也成为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所延续的重要财富。
三、精卫填海精卫填海也是《山海经》中的一则著名神话传说,据传说,古时候,夏朝帝舜因犯下错误,被贴上了“无君之罪的牌子”,最终被赶到了一个叫做“封疆”的荒芜之地。
在这里,他发现了一只叫做精卫的鸟,它每天都在河边将几乎凝固的海水运到岸边的泥堆中。
帝舜拜托精卫帮忙填海,从而恢复安定与和平。
精卫原本很不情愿,但后来在深感人民的苦难后,决定毅然奋起,勇敢地接受这个任务,并寻思着用嘴巴来填海,虽然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代价,但始终没有放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完整)山海经神话起源探究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山海经神话起源探究)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山海经神话起源探究的全部内容。
山海经神话起源探究摘要:《山海经》是一部难解之书,在近代,由于科学方法的不断进步,在《山海经》的学术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成绩,冲破了传统的窠臼,开始从新的视角对《山海经》进行探索。
但也出现了一种倾向,就是猜谜、比附的倾向,忽略了对史料的系统研究和比较,结论不少,认定不少,但往往根据不足。
因而,把史料搞得精一点,对《山海经》的深入研究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山海经》与《逸周书·王会解》、《楚辞》、《吕氏春秋》、《淮南子》的比较,对《山海经》的来源、构成和产生的时代提出了一些初步的意见,与学术界共同探讨.关键词:《山海经》;神话;起源To explore the origin of myth of The Classic of theGreat WildernessAbstract:”Book of mountains and seas" is a difficult book, in modern times,due to the continuous progress of the scientific method, in the ”book of mountains and seas” of academic research also made many achievements,to break through the shackles of the traditional, start from a new point of view to explore the "book of mountains and seas”. However, there is a tendency, is guessing, analogy tendency, ignoring the on the historical data of the system are studied and compared,many conclusions,finds many, but often based on inadequate. Therefore, to get a fine historical point, is of special importance for further research of the ”The Classic of the Great Wilderness”。
Era o f the "book of mountains and seas” and ”Yi Zhou Shu, Wang solution", "songs of the South",Master Lu’s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Huainanzi”,the source of the ”book of mountains and seas”, composition and presents some preliminary observations, and academia to discuss。
Key words:"The Classic of the Great Wilderness”; myth; origin目录摘要 (2)Abstract (3)一、《山海经》概述 (5)二、来源于神话传说 (5)三、误读古书而传讹 (7)(一)来自《尚书》 (7)1羽民国 (7)2头国 (7)3交胫国 (8)4夏后启 (8)(二)来源于《逸周书》 (9)1比翼鸟与巴人 (9)2周成王与黄帝 (9)3善芳 (10)4西申 (10)5白民之国 (10)6深目国 (10)7独鹿 (10)8狒狒 (10)9九尾狐 (11)(三)《山海经》也从《左传》、《国语》中刺取素材。
. 11四、总结 (13)参考文献 (14)一、《山海经》概述从总体上看,《山海经》由《山经》、“海经”两部分组成,其中《山经》部分又被称为《五藏山经》,总计21487字(古本计15503字),占全书字数66. 99%, ”海经”总计9212字占全书字数33。
01%。
可见《山经》中大量描写的山川地理是全书的主体,但是《海经》中对神话人物、故事的描写则是对中华民族上古时代的宝贵记录,尽管我们只能把这些看作传说,而这些传说也是对中华民族历史源头的反映,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到:中国之神话与传说,今尚无集录为专书者,仅散见于古籍,而《山海经》中特多.袁坷先生在《山海经校注·序》中也曾说:“《山海经》匪特史地之权舆,亦乃神话之渊府”.两位先生的看法,尤其是袁坷先生认为《山海经》是中国神话的“渊府”(宝库)的看法,为当代研究中国神话的学者众所公认.二、来源于神话传说《山海经》神话来源非一,不可一概而论,其中确有一些神话中的主人乃起源较早的神,例如海外四经中的句芒、祝融、蓐收、禺强便属此类,《左传》列于社稷五祀之中,昭公二十九年传曰: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少氏有四叔,曰重,曰该,曰,曰熙,实能金木及水,使重为句芒,该为蓐收,及熙为玄冥,世不失职,遂济穷桑,此其三祀也。
颛顼氏有子曰犁,为祝融;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此其二祀也.后土为社稷,田正也。
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周弃亦为稷,自商以来祀之.后土为田正,乃人间主管稼穑的农官,只是因为他们有功于人民才死后祀以为神的,然则句芒、祝融之等亦自是人间的公职人员。
《国语·鲁语》展禽论古人制祀说:“夫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大患则祀之,非是族也,不在祀典.”根据这个原则被列入祀典的不止社稷五祀,尚有黄帝、颛顼、帝、尧、舜、鲧、禹、契、冥等,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文化英雄或首领的崇拜,这种宗教崇拜确实起源颇早,上文说柱“自夏以上祀之”,其属史前原始宗教无疑。
文化英雄一经神化,他们的形象自然与众不同,非如此不能使人产生敬畏,《国语》、《墨子》曾谈到蓐收、句芒的形象, 《晋语》:“虢公梦在庙,有神人面白毛虎爪,执钺立于西阿…… (史)曰: `如君之言,则蓐收也,天之刑神也."这个形象完全是依据后起的五行观念设计出来的,蓐收金正,西方之神,故“立于西阿”,西方于四灵配白虎,故“白毛虎爪”,西方配秋天,春赏秋杀,故执钺为天之刑神。
《明鬼》:“昔者郑穆公尝昼日中处乎庙,有神入门而左,鸟身,素服三(玄)绝(纯),面状正方… …曰:`予为句芒'。
”句芒的形象也透出五行气息,句芒木正,木列东方,故“入门而左”,东方于五色属青,故衣“素服”.后世人为远古的文化英雄或部落酋长设计形象、编撰故事在各民族中并不少见,即令在中国,除句芒、蓐收,《尸子》之黄帝四面、《吕氏春秋·察传》之一足,《晏子春秋》汤皙长,锐上丰下,伊尹黑短,丰上锐下,皆不晚于战国,《论衡·书虚篇》说:“盖言语之次,空生虚妄之美;功名之下,常有非实之加”,正是这个道理。
祝融、玄冥在《山海经》以前文献中未见其形,说明人们还未及给他们设计出相应形象来。
有趣的是《左传》、《国语》这些典型的史官之书非但没有如神话学家所言将神话历史化,反而竭力铺陈其神迹,而《庄子》那样具有浓厚志怪寓言色彩的著作却把他们写成史前的氏族部落之名.如《周语上》:“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其亡也,回禄信于聆隧”;《左传》昭公十八年宋卫陈郑四国大火,子产使人“禳于玄冥、回禄”,而《庄子·箧》把祝融氏与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庐氏、伏羲氏、神农氏并称同处于远古历史上如同老子小国寡民那样的“至德之世”。
玄冥由、熙神化而成,昭公元年传又说“昔金天氏有裔子曰昧,为玄冥师,生允格、台骀,台骀能业其官,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太原。
”昧、台骀与、熙并为古代水官,然必在、熙之后,故传言“世不失职”、“能业其官”,是人而非神。
玄冥在《庄子》始改称“禺强”,《大宗师》把他与韦、伏戏、维斗、日月、堪坏、冯夷、肩吾、黄帝、颛顼、西王母、彭祖、傅说并列为得道之神,按五行说五帝之中颛顼已居北方水位,号曰玄宫,玄冥便降居五神,改称“禺强”。
《左传》、《国语》、《墨子》都是战国初的作品,必成于《山海经》之前,我们难以相信《山海经》作者舍弃已成文的记载而据所谓无根无据的口头传说将五祀神话写入其书。
三、误读古书而传讹《山海经》中第二类神话是由作者误读古书传讹而成,其原始胚胎都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事,决不可能是神话的历史化。
(一)来自《尚书》其中有来自《尚书》者数例:1羽民国《海外南经》的“羽民国”,经言“其为人头长,身生羽。
”羽民国毫无疑问源自《禹贡》,《禹贡》言冀州有“岛夷皮服”,扬州有“岛夷卉服”,“岛”字经文原作“鸟”,《史记·夏本纪》、《大戴礼记·五帝德》、《汉书·地理志》这些汉代著作皆作“鸟夷”,东汉经师古注也是如此,《经典释文》引马融曰:“鸟夷,北夷国”;孔颖达引郑玄:“鸟夷,东方之民,搏食鸟兽者",引王肃:“鸟夷,东北夷国名也”。
以“鸟”为“岛”始自伪孔传,而经文正式改“岛”始于唐石经,宋元以后注《尚书》之家皆承其讹,遂以“居岛之夷”作解。
鸟夷是否为羽民?《大戴礼记·五帝德》述虞舜势力所及曰:“东,长(夷)、鸟夷羽民”,大戴记虽编成于汉代,然绝大部分篇章出自战国儒家后学手笔,司马迁作《五帝本纪》自称参考了《五帝德》,说明战国人即称鸟夷为羽民.战国是神仙之风煽扬很盛的时代,上自贵族下至平民多有致力于修炼以期羽化升天者,《庄子·大宗师》说:“汝梦为鸟而厉乎天",《楚辞·远游》说:“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都体现了时人这种愿望,在这样的文化气氛下,《山海经》将《禹贡》之鸟夷描写成体生羽翼的仙人是不足奇怪的,《大荒南经》之“卵民国”,就是羽民国的别传或进一步发挥,东汉时《山海经》所述异物皆有图,王充不信神仙夸诞之说,于《无形篇》批评道:“图仙人之形,体生毛,臂变为翼,行于云则年增矣,千岁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