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原抗体的最佳反应
抗原抗体反应

第二节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1.特异性 2.比例性 3.可逆性 4.阶段性
一、 特异性(specificity)
1、概念:一种抗原分子通常只能与其刺激机体后
产生的抗体结合,这种抗原与抗体结合 反应的专一性称为特异性。
特 异 性 示 意 图
2、决定因素: 由抗原决定簇和抗体分子超变区之间
空间结构的互补性决定的。
Avidity
• The overall strength of binding between an Ag with many determinants and multivalent Abs
Keq =
104
Affinity
106 Avidity
1010 Avidity
二、抗原抗体的结合力
不形成牢固的共价键,通过非共价键结合 这种弱的结合力涉及几种分子间的作用力
3、根据所形成的沉淀物及抗原抗体比例 关系绘制反应曲线。
看书上76表7-1
5、一组概念
最适比(optimal ratio):是指形成沉淀物最多, 上清液清晰,几乎无游离抗原或抗体的抗原抗体 浓度比。 等价带(equivalencezone):形成沉淀物最多的 抗原与抗体分子比例合适的范围。 带现象:在等价带前后,由于抗体和抗原过量, 形成的沉淀物少,上清液中可测出游离的抗体或 抗原的现象。 带现象包括 前带(prozone)抗体过量时称为。
1、概念:是指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成复合物后,在 一定条件下可解离为游离抗原与抗体的特 性称为抗原抗体结合的可逆性。
2、原因:抗原抗体的结合是分子表面的非共价键 结合,因此形成的复合物不牢固。
3、抗原抗体反应动态平衡式如下:
4、决定抗原抗体解离的因素
抗原抗体的反应

无专一性抗原受体
学物质、吸引白血球
自然杀手细胞(NK)
属于白血球中的淋巴球 辨识肿瘤细胞及被病毒感染细胞,释出穿孔素、 颗粒酶,破坏
目标细胞
第 二 道 防 线
保护性蛋原体细胞
调理作用:黏附病原体后与吞噬细胞受体结
防御方式
合⇨促进吞噬作用 清除作用:与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以利吞
讲义 P135
病原体 入 侵 免疫系统
执 行
免疫作用 失 常 免疫失调
免疫细胞
吞噬性免疫细胞 不具吞噬能力的免疫细胞
免疫器官
初级淋巴器官:骨髓、胸腺 次级淋巴器官:扁桃腺、淋巴结、脾脏
皮膜屏障
先天免疫 (非专一性防御)
吞噬作用及发炎反应(红、肿、热、痛反应) 补体作用:补体属于血浆蛋白,多数由肝脏合成 干扰素作用:干扰素为被病毒感染细胞所分泌的抗病毒蛋白质
自然杀手细胞作用
后天获得免疫 (专一性防御)
体液免疫:由B细胞主导 细胞媒介型免疫:由T细胞主导
过敏反应:需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才会引发肥大细胞释出组织胺,造成发炎反应
自体免疫疾病:辨识用的 MHC 蛋白质发生异常,T细胞或抗体攻击自体的细胞
免疫缺失症
先天免疫缺失:免疫系统基因缺陷或发育不良 后天免疫缺失:因药物、辐射线、癌症或病毒(如 HIV)引起
时效长
时效短
目的 举例
预防 注射疫苗、病原体感染
治疗或预防
注射血清、单株抗体 或哺喂母乳
增殖方式 分为 无套膜病毒的增殖:破坏宿主细胞 有套膜病毒的增殖:以出芽方式释出
特征
与宿主具专一性 不具酵素系统,需采绝对寄生
构造
入 侵 免疫系统
细菌
分类
依形态区分:杆菌、球菌、螺旋菌 依染料呈色区分:革兰氏阳性菌(G+)、革兰氏阴性菌( G─ )
抗原抗体的最佳反应

第一节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抗原与抗体能够特异性结合是基于抗原决定簇(表位)与抗体超变区的沟槽分子表面的结构互性与亲合性而结合的。
一、抗原抗体的结合力抗原抗体间结合为非共价键结合,有四种分子间引力参与。
(1)静电引力:是抗原抗体分子带有相反电荷的氨基和羧基基团之间相互吸引的力。
又称为库伦引力。
这种引力的大小与两电荷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两个电荷距离越近,静电引力越强。
(2)范登华引力:是抗原与抗体两个大分子外层轨道上电子之间相互作用时,因两者电子云中的偶极摆动而产生吸引力。
能促使抗原抗体相互结合,这种引力的能量小于静电引力。
(3)氢键结合力:是抗体上亲水基团与相应抗原彼此接近时,相互间可形成氢键,使抗原抗体相互结合。
氢键结合力较范登华引力强。
(4)疏水作用力:是抗原表位与抗体超变区靠近时,相互间正、负极性消失,亲水层也立即失去,排斥了两者之间的水分子,使抗原抗体进一步相互吸引,促进其结合。
疏水作用力是这些力中最强的,对维系抗原抗体结合作用最大。
二、抗原抗体的亲合性和亲合力亲合性是指抗体分子上一个抗原结合点与对应的抗原表位之间相互适应而存在的引力,它是抗原抗体之间固有的结合力,可用平衡常数K 来表示:K=K1/K2,K 值越大,亲合性越高;亲合性越高,与抗原结合越牢。
抗体的亲合力是指抗体结合部位与抗原表位之间结合的强度,与抗体结合价直接相关,即所谓多价优势,如IgG 为两价,亲合力为单价的103倍,IgM 为5~10 价,亲合力为单价的107倍。
由于抗原抗体的结合反应是可逆的,若抗体的亲合力高,与抗原分子结合牢固,不易解离;反之即容易解离。
三、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大多数抗原为蛋白质,抗体是球蛋白,它们溶解在水中皆为胶体溶液,不会发生自然沉淀。
这种亲水胶体的形成机制是因蛋白质含有大量的氨基和羧基残基,在溶液中这些残基带有电荷,由于静电作用,在蛋白质分子周围出现了带相反电荷的电子云并形成了水化层,由于电荷的相斥,就避免了蛋白质分子间靠拢、凝集和沉淀。
初级临床医学检验技士基础知识历年真题1-(2)

初级临床医学检验技士基础知识历年真题1-(2)一、每道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1. 血小板的止血功能不包括A.黏附功能B.聚集功能C.释放功能D.促凝功能E.促纤维功能E[解析] 血小板的止血功能包括黏附功能、聚集功能、释放功能、促凝功能、血块收缩功能,维护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无促纤维功能。
2. 关于血管壁的止血功能叙述错误的是A.收缩反应增强B.血小板被激活C.促止血物质释放增多D.局部血流变慢E.局部血黏稠度降低E[解析] 血管壁的止血功能:①血管收缩,血管壁受损时,局部小动脉和细小动脉立即发生收缩,管腔变狭窄,使经过损伤部位的血流减慢。
同时,由于血管内皮下弹性蛋白、胶原的暴露,血小板黏附在血管损伤的部位并被激活,发生血小板聚集反应,血小板聚集成团形成血小板止血栓。
②损伤的血管壁释放出组织因子,直接激活血液凝固系统,形成凝血块,使血小板形成的初期止血栓得以加固。
③正常的内皮细胞能合成一种抗血栓和抗血小板聚集的因子前列环素(PCI2)及纤维蛋白溶解激活因子(纤溶酶原激活物,又称血浆素原激活物),两者具有抗凝性,使血栓形成减慢或阻止血栓形成。
故局部血黏稠度会增高。
3. 肾小球滤过功能主要取决于A.有效滤过压B.有效渗透压C.被动扩散D.逆流倍增E.主动转运A[解析] 肾小球滤过由肾小球滤过膜的滤过作用来完成。
肾小球滤过膜具有一定的通透性,一般而言,分子量为60000以上的物质如血清白蛋白很难通过;血浆球蛋白分子量在90000以上,则完全不能通过。
肾小球滤过膜对物质的滤过除了受物质分子量大小的影响,也与物质所带电荷有关。
在肾小球滤过膜上覆盖有1种带负电荷的酸性唾液蛋白,由于白蛋白也带有负电荷,同性相斥,所以白蛋白很难被滤过,可见正常尿中的蛋白是很少量的。
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强弱,主要受有效滤过压的大小控制,有效滤过压决定于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囊内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第一章抗原抗体反应讲解学习

三、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
抗体和大多数抗原同属蛋白质。在通常的 血清学反应条件下均带有负电荷,使极化 的水分子在其周围形成水化层,成为亲水 胶体,因此蛋白质不会自行凝集出现沉淀。 当Ag与Ab结合后,表面电荷减少,水化层 变薄;而且由于Ag-Ab复合物形成后,与水 接触的表面积减少,由亲水胶体转化为疏 水胶体。此时在电解质(如NaCl)的作用下, 使各疏水胶体之间进一步靠拢、沉淀,形 成可见的Ag-Ab复合物。
抗原抗体结合力示意图
l. 静电引力
➢ 抗原和抗体分子带有相反电荷的氨基和羧 基基团之间相互的引力,称为静电引力, 又称库伦引力。
➢例如,抗体分子上带电荷的碱性氨基酸的 游离氨基(-NH3+)和酸性氨基酸的游离羧基 (-COO-)可与抗原分子上带相反电荷的对应 基团相互吸引。这种引力的大小与两个相 互作用基团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
2.范德华引力
➢ 抗原和抗体相互接近时,由于分子的极 化作用而出现的引力,称范德华引力。
➢结合力的大小与两个相互作用基团的极化 程度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的 7 次方成反比,键能约为4.2-12.5kJ/moL。 这种引力的能量小于静电引力。
3.氢键结合力
➢ 供氢体上的氢原子与受氢体原子间的引 力。在抗原抗体反应中,羧基、氨基和 羟基是主要供氢体,而羧基氧、羧基碳 和肽键氧等原子是主要受氢体。
➢氢键结合力与供氢体和受氢体之间距离 的6次方成反比,键能约20.9kJ/mol。
4.疏水作用力
➢ 两个疏水基团在水溶液中相互接触时,由 于对水分子排斥而趋向聚集的力称为疏水 作用力,或称为疏水键。
➢当抗原抗体反应时,抗原决定簇与抗体上 的结合点靠近,互相间正、负极性消失, 由静电作用形成的亲水层立即失去,从而 促进抗原与抗体的相互吸引而结合。疏水 作用力在抗原抗体反应中的结合是很重要 的。提供的作用力最大,约占总结合力的 50%。
抗原抗体知识点

抗原抗体知识点一、什么是抗原和抗体1.1 抗原抗原指的是能够引起免疫系统产生应答的物质。
它通常是一种蛋白质或多糖分子,也可以是一些化学物质或微生物。
1.2 抗体抗体是一种由免疫系统产生的特异性蛋白质,也被称为免疫球蛋白。
它能够与抗原结合,通过多种机制来中和或清除抗原,从而保护机体免受感染。
二、抗原与抗体的识别2.1 抗原识别抗原识别是指抗体通过其特异的结构与抗原相互作用。
抗原通常具有多个决定簇,也称为表位,而抗体则具有与之对应的可识别的抗原决定簇。
2.2 抗体识别抗体通过其可变区域与抗原结合,形成稳定的抗原抗体复合物。
这种结合是基于亲和力和特异性。
亲和力是指抗体与抗原之间的结合力,而特异性是指抗体只与特定的抗原发生结合。
3.1 抗原抗体结合抗原和抗体结合通常发生在抗体的可变区域与抗原的表位之间。
这种结合可以是非共价的,也可以是共价的。
抗原抗体结合的力量取决于抗体的亲和力和特异性,以及抗原的表位结构。
3.2 抗原抗体反应类型抗原抗体反应可以分为可溶性抗原抗体反应和固相抗原抗体反应。
可溶性抗原抗体反应是指抗原和抗体在溶液中发生结合,而固相抗原抗体反应是指抗原或抗体固定在固体表面,另一方在溶液中发生结合。
四、抗体的功能4.1 中和抗原抗体可以通过中和抗原来阻止其进入或感染细胞。
这种中和作用通过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的复合物来实现,从而阻止病原体的进一步传播。
4.2 清除抗原抗体可以通过与抗原结合促使其被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或其他免疫细胞摧毁。
这种清除作用有助于清除机体内的感染和病理物质。
4.3 激活免疫系统抗体可以激活免疫系统,引发免疫细胞的反应,包括炎症反应、细胞毒性反应和细胞增殖反应。
通过这些机制,抗体有助于消除抗原并增强免疫应答。
5.1 免疫检测原理免疫检测是一种利用抗原和抗体相互作用原理进行的检测方法。
它可以通过检测体液中的抗原或抗体来判断是否存在某种疾病或感染。
5.2 免疫层析法免疫层析法是一种常用的免疫检测方法,它通过把抗原或抗体固定在固体膜上,利用抗原抗体相互作用的特异性来检测样品中的目标物质。
抗体抗原反应缓冲液

尿素、乙醇、丙酮:它们可以提供自己的羟基或羰基上的氢或氧去形成氢键,从而破坏了蛋白质中原有的氢键,使蛋白质变性。但氢键不是化学键,因此在变化过程中没有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所以是一个物理变化。
加热、紫外线照射、剧烈振荡等物理方法:主要是破坏蛋白质分子中的氢键,在变化过程中也没有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没有新物质生成,因此是物理变化。
二、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
1.自身因素
抗原
抗原的理化性状、表面抗原决定簇的种类和数目等均可影响抗原抗体
抗体
抗体对抗原抗体反应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来源:不同动物来源的免疫血清,其反应性存在差异。
浓度:抗体的浓度是相对于抗原而言的,二者浓度合适时才易出现可见的反应结果
特异性与亲合力:特异性与亲合力是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关键因素,它们共同影响试验结果的准确度。试验试剂应尽可能选择高特异性、高亲合力的抗体,以保证试验的可靠性。
2.抗原抗体的亲合性和亲合力
亲合性是指抗体分子上一个抗原结合点与对应的抗原表位之间相互适应而存在的引力,它是抗原抗体之间固有的结合力,可用平衡常数 K 来表示:K=K1/K2 ,K值越大,亲合性越高;亲合性越高,与抗原结合越牢。抗体的亲合力是指抗体结合部位与抗原表位之间结合的强度,与抗体结合价直接相关,即所谓多价优势,如 IgG 为两价,亲合力为单价的 103 倍, IgM 为 5~ 10 价,亲合力为单价的 107 倍。由于抗原抗体的结合应是可逆的,若抗体的亲合力高,与抗原分子结合牢固,不易解离;反之即容易解离。
初级临床医学检验技士专业知识模拟试卷1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初级临床医学检验技士专业知识模拟试卷1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A1型题 2. B1型题 3. X型题1.最常见的肠外阿米巴病是A.脑脓肿B.肝脓肿C.肺脓肿D.脾脓肿E.皮肤脓肿正确答案:B解析:肠外阿米巴病主要通过血液传播,肠道静脉血液回流一般首先到达肝脏。
2.生吃淡水鱼虾有可能感染A.钩虫B.蛲虫C.绦虫D.血吸虫E.肝吸虫正确答案:E解析:淡水鱼虾可作为肝吸虫的第二中间宿主,体内容易含有其的感染阶段囊蚴,生吃或半生吃淡水鱼虾后囊蚴在消化道内孵出,从而感染人体。
3.最可能检出溶组织内阿米巴包囊的检测物是A.成形粪便B.肠壁溃疡灶活检组织C.黏液便D.脓血便E.肝脓肿穿刺液正确答案:A解析:滋养体只有在体内比较干燥的环境下才能脱水形成包囊。
4.实验室多采用何种动物血清作为补体来源A.小鼠B.豚鼠C.家兔D.绵羊E.马正确答案:B解析:豚鼠血清中补体含量最高,故实验室多采用豚鼠血清作为补体来源。
5.抗原抗体反应需要合适的温度才有利于二者结合,其范围一般为A.4~101℃B.11~15℃C.16~20℃D.21~40℃E.41~50℃正确答案:D解析:抗原抗体最佳反应温度为37℃,但某些特殊的抗原抗体反应对温度有一些特殊的要求,如冷凝集素在4℃左右与红细胞结合最好,20℃以上反而解离。
6.间接凝集试验阳性A.红细胞溶解B.红细胞不溶解C.红细胞凝集D.红细胞不凝集E.乳胶颗粒不凝集正确答案:C解析:间接凝集试验以发生凝集判断为阳性,以红细胞作为载体的间接血凝试验则红细胞发生凝集。
7.125I标记物检测的放射线为A.α射线B.β射线C.χ射线D.γ射线E.μ射线正确答案:D解析:记忆型题。
不同的放射线检测仪器不一样。
8.下列何种测定属于凝胶扩散试验A.透射比浊法B.双向扩散试验C.环状沉淀试验D.絮状沉淀试验E.散射比浊法正确答案:B解析:凝胶扩散试验主要分为单向琼脂扩散试验、双向琼脂扩散试验及免疫电泳、对流免疫电泳和火箭电泳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
抗原与抗体能够特异性结合是基于抗原决定簇(表位)与抗体超变区的沟槽分子表面的结构互性与亲合性而结合的。
一、抗原抗体的结合力
抗原抗体间结合为非共价键结合,有四种分子间引力参与。
(1)静电引力:是抗原抗体分子带有相反电荷的氨基和羧基基团之间相互吸引的力。
又称为库伦引力。
这种引力的大小与两电荷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两个电荷距离越近,静电引力越强。
(2)范德华引力:是抗原与抗体两个大分子外层轨道上电子之间相互作用时,因两者电子云中的偶极摆动而产生吸引力。
能促使抗原抗体相互结合,这种引力的能量小于静电引力。
(3)氢键结合力:是抗体上亲水基团与相应抗原彼此接近时,相互间可形成氢键,使抗原抗体相互结合。
氢键结合力较范德华引力强。
(4)疏水作用力:是抗原表位与抗体超变区靠近时,相互间正、负极性消失,亲水层也立即失去,排斥了两者之间的水分子,使抗原抗体进一步相互吸引,促进其结合。
疏水作用力是这些力中最强的,对维系抗原抗体结合作用最大。
二、抗原抗体的亲合性和亲合力
亲合性是指抗体分子上一个抗原结合点与对应的抗原表位之间相互适应而存在的引力,它是抗原抗体之间固有的结合力,可用平衡常数K来表示:K=K1/K2,K值越大,亲合性越高;亲合性越高,与抗原结合越牢。
抗体的亲合力是指抗体结合部位与抗原表位之间结合的强度,与抗体结合价直接相关,即所谓多价优势,如IgG为两价,亲合力为单价的103倍,IgM为5~10价,亲合力为单价的107倍。
由于抗原抗体的结合反应是可逆的,若抗体的亲合力高,与抗原分子结合牢固,不易解离;反之即容易解离。
二、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
大多数抗原为蛋白质,抗体是球蛋白,它们溶解在水中皆为胶体溶液,不会发生自然沉淀。
这种亲水胶体的形成机制是因蛋白质含有大量的氨基和羧基残基,在溶液中这些残基带有电荷,由于静电作用,在蛋白质分子周围出现了带相反电荷的电子云并形成了水化层,由于电荷的相斥,就避免了蛋白质分子间靠拢、凝集和沉淀。
当抗原抗体结合后,使水化层表面电荷减少或消失,水化层变薄,电子云也消失,蛋白质由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
再加入电解质,如NaCl,则进一步使疏水胶体物相互靠拢,形成可见的抗原抗体复合物。
第二节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一、特异性
抗原抗体的特异性是指抗原分子上的抗原决定簇和抗体分子超变区结合的特异性,由两者之间查问结构互补决定的。
抗体分子VH区和VL区上各自具有的三个高变区共同组成抗原结合部位,该部位形成一个与抗原决定簇互补的槽沟,决定了抗体的特异性。
因此,在抗原抗体反应的免疫学实验中,可以用已知的抗原或抗体来检测相应的抗体或抗原。
但较大分子的蛋白质常含有多种抗原表位。
如果两种不同的抗原分子上有相同的抗原表位,或抗原、抗体间构型部分相同,皆可出现交叉反应。
二、比例性
比例性是指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时,生成结合物的量与反应物浓度的关系,只有当二者浓度比例适当时,才出现可见的反应。
因此在进行抗原抗体试验时,抗原抗体反应比例最合适的范围,称为抗原抗体反应的等价带。
当抗体过量时,称为前带,抗原过量时,称为后带。
三、可逆性
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后,在一定条件下,有可以解离为游离的抗原与抗体,这种特性称为抗原抗体反应的可逆性(renersibility)。
抗原抗体的结合是分子表面的非共价键结合,形成的复合物是不牢固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解离,因此抗原抗体反应形成复合物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平衡。
抗原抗体复合物解离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抗体对应抗原的亲合力;二是环境因素对复合物的影响。
高亲合力抗体的抗原结合点与抗原表位的空间构型上非常适合,两者结合牢固,不易解离;反之,低亲合力抗体与抗原形成的复合物较易解离。
环境因素中pH过高或过低均可破坏离子间静电引力,降低抗原抗体的结合力,促使其解离。
免疫技术中的亲合层析法,常用改变pH和离子强度促使抗原抗体复合物解离,从而纯化抗原或抗体。
四、反应阶段性
抗原抗体反应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抗原与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阶段,此阶段反应快,仅须数秒至数分钟,但不出现可见反应;第二为可见反应阶段,这一阶段抗原抗体复合物在环境因素(如电解质、pH、温度、补体)的影响下,进一步交联和聚集,表现凝集、沉淀、溶解、补体结合介导的生物现象等肉眼可见的反应。
此阶段反应慢,往往需要数分钟至数小时。
实际上这两个阶段难以严格区分,所需时间亦受多种因素和反应条件的影响,如反应开始时抗原抗体浓度较高,且两者比例恰当,则很快能形成可见反应。
第三节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
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抗原抗体本身的因素;另一方面是反应环境因素。
一、反应物自身因素
抗原抗体反应中,抗原和抗体是反应的主体,所以它们的特性直接影响其结合情况。
(一)抗原
抗原的理化性状、表面抗原决定簇的种类和数目等均可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结果。
(二)抗体
抗体对抗原抗体反应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来源:不同动物来源的免疫血清,其反应性存在差异。
如家兔等大多数动物的免疫血清,由于具有较宽的等价带,与相应抗原结合易出现可见的抗原抗体复合物。
马、人的免疫血清等价带窄,抗原不足或过剩,均易形成可溶性复合物。
而单克隆抗体一般不用于沉淀或凝集反应。
(2)浓度:抗体的浓度是相对于抗原而言的,二者浓度合适时才易出现可见的反应结果,所以在试验前应先进行预试验,滴定抗原抗体最佳反应浓度。
(3)特异性与亲合力:特异性与亲合力是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关键因素,它们共同影响试验结果的准确度。
试验试剂应尽可能选择高特异性、高亲合力的抗体,以保证试验的可靠性。
二、环境条件
(一)电解质
抗原与抗体发生结合后,由亲水胶体变为疏水胶体的过程中须有电解质参与才能进一步使抗原抗体复合物表面失去电荷,水化层破坏,复合物相互靠拢聚集,形成大块的凝集或沉淀。
若无电解质参加,则不出现可见反应。
为了促使沉淀物或凝集物的形成,常用O.85%氯化钠或各种缓冲液作抗原及抗体的稀释液及反应液。
但电解质的浓度不宜过高,否则会出现盐析现象。
(二)酸碱度
蛋白质具有两性电离性质,因此每种蛋白质都有固定的等电点。
抗原抗体反应必须在合适的pH环境中进行,pH过高或过低都将影响抗原与抗体的理化性质。
抗原抗体反应一般在pH为6~9进行。
(三)温度
抗原抗体反应必须在合适的温度中进行,一般以15~40℃为宜,最适反应温度为37℃。
某些特殊的抗原抗体反应,对温度有一些特殊的要求,例如冷凝集素在4℃左右与红细胞结合最好,20℃以上反而解离。
此外,适当振荡和搅拌也能促进抗原抗体分子的接触,加速反应,其作用与反应物粒子大小成正比。
第四节抗原抗体反应的类型
随着免疫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原有经典免疫学实验方法的基础上,新的免疫学测定方法不断出现,使免疫学实验技术更特异、更敏感和更稳定。
目前根据抗原和抗体性质的不同和反应条件的差别,抗原抗体反应出现的现象和结果不同,以及反应时参与的其他条件不同,可将抗原抗体反应分为五种类型:
① 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所产生的凝集反应(agglutination);
② 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所产生的沉淀反应(precipitation);
③ 抗原抗体结合后激活补体所致的细胞溶解反应(cytolysis),细菌抗原表现为溶菌反应,红细胞抗原表现为溶血反应;
④ 细菌外毒素或病毒与相应抗体结合所致的中和反应;
⑤ 免疫标记的抗原抗体反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