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差错控制编码技术

合集下载

简述差错控制技术

简述差错控制技术

简述差错控制技术
差错控制技术是一种通信系统中用于检测和纠正数据传输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的技术。

差错控制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1. 错误检测:通过添加冗余信息来检测数据传输过程中的错误。

常见的错误检测方法包括奇偶校验、循环冗余检验(CRC)、海明码等。

2. 自动重传请求(ARQ):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如果发现数
据出现错误,接收端可以向发送端发送一个请求重传的信号,从而实现错误的纠正。

3. 前向纠错(FEC):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发送端可通过添加
纠错码使得接收端能够校验和修复一定数量的错误。

4. 正确性确认:接收端在收到数据之后,向发送端发送一个确认信号,以表示数据已被正确接收。

差错控制技术的主要目标是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完整性,并尽量降低错误率。

不同的差错控制技术可以根据具体的需求选择使用,例如,在对数据传输的稳定性要求较高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可以采用ARQ和FEC结合的方式来保证可靠性。

差错控制编码(传媒05级)

差错控制编码(传媒05级)

(b) 返 回 重 发 示 意 图
t
发 送 端 1 2 3 4 5 6 2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t
传输
NAK 传输
接收端
1 2* 3 4 5 6 2 7 8 9 10 11 12 13
(c) 选 择 重 发 示 意 图
t
图8―3 检错重发旳三种工作方式
2024/9/22
14
控制编码就是将信息码元和监督码元编排在
一起旳过程。需要阐明旳是,有些书常把差
错控制编码称为信道编码,而第6章中,差错
控制编码仅是信道编码中旳一种构成部分
(其他内容涉及位定时、分组同步、降低高
频分量、清除直流分量等等)。
2024/9/22
8
第8章 差错控制编码
8.2 差错控制方式 差错控制方式可分为:前向纠错(FEC)、 检错重发(ARQ)和混合纠错(HEC)三 种。图8―2是这三种方式构成旳差错控制系 统原理框图。
2024/9/22
27
第8章 差错控制编码
表8―2 3位编码表
2024/9/22
28
第8章 差错控制编码
在许用码组000、011、101、110中,右 边加上旳1位码元就是监督码元,它旳加入 原则是使码组中1旳个数为偶数。目前我们 再看一下出现误码旳情况,假设许用码组 000出现1位误码,即变成001、010或100三 个码组中旳一种,可见这三个码组中1旳个 数都是奇数,是禁用码组。
检验关系能够分为线性码和非线性码。
线性码:信息码元与监督码元之间旳关系为
线性关系,即监督码元是信息码元旳线性组
合,则称为线性码。
非线性码:两者不存在线性关系,称为非线
性码。

第8章 信道编码和交织 [详解MATLAB_Simulink通信系统建模与仿真]

第8章 信道编码和交织 [详解MATLAB_Simulink通信系统建模与仿真]
第8章 信道编码和交织
本章内容
8.1 概述
• 8.1.1 差错控制方式 • 8.1.2 纠错码的分类 • 8.1.3 编码效率
8.2 线性分组码
• 8.2.1 Hamming码 • 8.2.2 循环码 • 8.2.3 BCH码 • 8.2.4 RS码 • 8.2.5 CRC校验码
8.3 卷积码
短的中等码长下,其性能接近于理论值 不但可以纠正随机错误、突发错误以及两者
的结合,而且可以用来构造其他码类,如级 联码
8.2.4 RS码
8.2.4 RS码
8.2.4 RS码
8.2.5 CRC校验码
8.3.1 卷积码的原理
数据
S1
S2
S3
输入
m1
m2
C1 码字
C2 输出
8.3.1 卷积码的原理
2、code=convenc(msg,trellis,puncpat)
• 作用与1类似,其中puncpat定义凿孔模式。
3、code=convenc(msg,trellis,…,init_state)
• init_state指定编码寄存器的初始状态。
4、decoded=vitdec(code,trellis,tblen,opmode,dectype)
8.3.2 卷积码的描述
树图、状态图和格图
树图描述的是在任何数据序列输入时,码字
所有可能的输出。
a=00 状 b=01 态 c=10
d=11
00
数码
起点
11
00
00
a
11
00
b
10
11
c
01 d
11
10

通信原理各章重要知识常考知识总结通信原理习题及详细答案(第六版)

通信原理各章重要知识常考知识总结通信原理习题及详细答案(第六版)

第一部 通信原理部分习题答案第1章 绪论1—1 设英文字母E 出现的概率为0.105,x 出现的概率为0.002。

试求E 及x 的信息量。

解:英文字母E 的信息量为105.01log 2=E I =3.25bit 英文字母x 的信息量为002.01log 2=x I =8.97bit 1—2 某信息源的符号集由A 、B 、C 、D 和E 组成,设每一符号独立出现,其出现概率分别为1/4、l/8、l/8/、3/16和5/16。

试求该信息源符号的平均信息量。

解:平均信息量,即信息源的熵为∑=-=ni i i x P x P H 12)(log )(=41log 412-81log 812-81log 812-163log 1632-165log 1652- =2.23bit/符号1—3 设有四个消息A 、BC 、D 分别以概率1/4、1/8、1/8和l/2传送,每一消息的出现是相互独立的,试计算其平均信息量。

解:平均信息量∑=-=ni i i x P x P H 12)(log )(=41log 412-81log 812-81log 812-21log 212- =1.75bit/符号1—4 一个由字母A 、B 、C 、D 组成的字。

对于传输的每一个字母用二进制脉冲编码,00代替A ,01代替B ,10代替C ,11代替D ,每个脉冲宽度为5ms 。

(1)不同的字母是等可能出现时,试计算传输的平均信息速率。

(2)若每个字母出现的可能性分别为P A =l/5,P B =1/4,P C =1/4,P D =3/10 试计算传输的平均信息速率。

解:(1)不同的字母是等可能出现,即出现概率均为1/4。

每个字母的平均信息量为∑=-=ni i i x P x P H 12)(log )(=41log 4142⨯-=2 bit/符号因为每个脉冲宽度为5ms ,所以每个字母所占用的时间为 2×5×10-3=10-2s每秒传送符号数为100符号/秒 (2)平均信息量为∑=-=ni i i x P x P H 12)(log )(=51log 512-41log 412-41log 412-103log 1032-=1.985 bit/符号 平均信息速率为 198.5 比特/秒1—5 国际莫尔斯电码用点和划的序列发送英文字母,划用持续3单位的电流脉冲表示,点用持续1个单位的电流脉冲表示;且划出现的概率是点出现概率的l/3; (1)计算点和划的信息量; (2)计算点和划的平均信息量。

《大学计算机基础》(第三版)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课后习题答案

《大学计算机基础》(第三版)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课后习题答案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后题答案第1章计算机基础知识一、选择题1.B2.B3.B4.B5.B6.B7.C8.D 9.B 10.D 11.C 12.A 13.B 14.D二、填空题1、1946 美国ENIAC2、4 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3、超导计算机量子计算机光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神经计算机4、专用计算机通用计算机5、信息基础技术信息系统技术信息应用技术6、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7、7445 682 3755 30088、0292 1717 A2FC B1B1 B7D9 E4AE9、500010、72 128三、问答题1、运算速度快计算精度高具有记忆和逻辑判断能力具有自动运行能力可靠性高2、巨型机大型机小型机微型机服务器工作站3、数据计算信息处理实时控制计算机辅助设计人工智能办公自动化通信与网络电子商务家庭生活娱乐4、计算机的工作过程就是执行程序的过程,而执行程序又归结为逐条执行指令:(1)取出指令:从存储器中取出要执行的指令送到CPU内部的指令寄存器暂存;(2)分析指令:把保存在指令寄存器中的指令送到指令译码器,译出该指令对应的操作;(3)执行指令:根据指令译码器向各个部件发出相应控制信号,完成指令规定的操作;(4)一条指令执行完成后,程序计数器加1或将转移地址码送入程序计数器,然后回到(1)。

为执行下一条指令做好准备,即形成下一条指令地址。

5、计算机自身电器的特性,电子元件一般有两个稳定状态,且二进制规则简单,运算方便。

四、操作题1、(111011)2=(59)10=(73)8=(3B)16(11001011)2=(203)10=(313)8=(CB)16(11010.1101)2=(26.8125)10=(32.64)16=(1A.D)162、(176)8=(1111110)2(51.32)8=(101001.011010)2(0.23)8=(0.010011)23、(85E)16=(100001011110)2(387.15)16=(001110000111.00010101)24、(79)=(01001111)原码=(01001111)反码=(01001111)补码(-43)=(10101011)原码=(11010100)反码=(11010101)补码第2章计算机硬件及软件系统一、选择题1.A2.D3.D4.C5.B6.C7.C8.A9.D 10.B 11.D 12.C 13.C 14.B 15.D 16.A 17.C 18.D 19.D 20.D二、填空题1、系统应用2、运算控制单元存储器输出/输入设备3、数据库管理系统4、1000赫兹5、ROM RAM Cache6.、RAM 数据丢失7、U盘的文件管理系统中密码8、同一部件内部连接同一台计算机各个部件主机与外设9、数据总线地址总线控制总线10、32 6411、图形加速接口12、CPU与内存内存13、控制器运算器14、CPU与内存15、指令数据16、CPU与内存及显存间数据的交换第3章操作系统基础一、选择题1.C2.B3.A4.D5.A6.D7.B8.B 9.B 10.A 11.B 12.B 13.A 14.B二、填充题1、文件管理2、并发性3、EXIT4、Am*.wav5、开始6、Alt+PrintScreen7、PrintScreen8、Ctrl+Z9、全选10、添加/删除程序11、输入法三、问答题1、管理和协调计算机各部件之间的资源分配与运行,它是计算机所有硬件的大管家,是用户与计算机的接口。

差错控制编码

差错控制编码

2.差错控制编码2.1. 引言什么是差错控制编码(纠错编码、信道编码)?为什么要引入差错控制编码?差错控制编码的3种方式?本章主要讲述:前向纠错编码(FEC)、常用的简单编码、线性分组码(汉明码、循环码)、简单介绍RS码*、BCH码*、FIRE码*、交织码,卷积码极其译码、TCM编码*。

一、什么是差错控制编码及为什么引入差错控制编码?在实际信道上传输数字信号时,由于信道传输特性不理想及加性噪声的影响,接收端所收到的数字信号不可避免地会发生错误。

为了在已知信噪比情况下达到一定的误比特率指标,首先应该合理设计基带信号,选择调制解调方式,采用时域、频域均衡,使误比特率尽可能降低。

但若误比特率仍不能满足要求,则必须采用信道编码(即差错控制编码),将误比特率进一步降低,以满足系统指标要求。

随着差错控制编码理论的完善和数字电路技术的发展,信道编码已经成功地应用于各种通信系统中,并且在计算机、磁记录与存储中也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

差错控制编码的基本思路:在发送端将被传输的信息附上一些监督码元,这些多余的码元与信息码元之间以某种确定的规则相互关联(约束)。

接收端按照既定的规则校验信息码元与监督码元之间的关系,一旦传输发生差错,则信息码元与监督码元的关系就受到破坏,从而接收端可以发现错误乃至纠正错误。

研究各种编码和译码方法是差错控制编码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差错控制的三种方式1、检错重发(ARQ)检错重发:在接收端根据编码规则进行检查,如果发现规则被破坏,则通过反向信道要求发送端重新发送,直到接收端检查无误为止。

ARQ系统具有各种不同的重发机制:如可以停发等候重发、X.25协议的滑动窗口选择重发等。

ARQ系统需要反馈信道,效率较低,但是能达到很好的性能。

2、前向纠错前向纠错(FEC):发送端发送能纠正错误的编码,在接收端根据接收到的码和编码规则,能自动纠正传输中的错误。

不需要反馈信道,实时性好,但是随着纠错能力的提高,编译码设备复杂。

第8章 信道编码

第8章  信道编码

G( 7 , 4 )
1
1
1 1
1 0
0 0
1 0
0 1
0
0
0 1 1 0 0 0 1
1 0 0 1 1 1 0
H(7,4)
0
1
0
0
1
1
1
0 0 1 1 1 0 1
经过变换后为
1 0 0 0 1 0 1
G( 7 , 4 )
0
0
1 0
0 1
0 0
1 1
1 1
1
0
0 0 0 1 0 1 1
例:(7,3)码的生成矩阵和监督矩阵为 1 0 1 1 0 0 0
1 0 0 1 1 1 0
G(7,3)
0
1
0
0
1
1
1
0 0 1 1 1 0 1
H (7,3)
1
1
1 1
1 0
0 0
1 0
0 1
0
0
0 1 1 0 0 0 1
则将两个矩阵的作用对换,得到对偶码(7,4)码的生成矩阵和
监督矩阵为 1 0 1 1 0 0 0
即该错误不能被正确纠正过来
因此只能纠1位错
8.1.2 平均错误译码概率
1
例:二进制对称信道传递矩阵 码
P
4
3
如果译码规则为00、11,则 4
3
4
,先不考虑编
1
4
0和1被正确译码的概率均为1/4,即系统的平均正确译码概率为1/4
0和1被错误译码的概率均为3/4,即系统的平均错误译码概率为3/4
HCT 0T CH T 0
则H称为(n, k)线性码的一致监督矩阵(或校验矩阵)

差错控制

差错控制

3.1.4 差错控制编码原理
2.码重和码距的概念
(1)码重 在信道编码中,定义码组中非零码元的数目为码组的重量, 简称码重。 (2)码距与汉明距离 把两个码组中对应码位上具有不同二进制码元的个数定义为 两码组的距离,简称码距。 而在一种编码中,任意两个许用码组间的距离的最小值,称 为这一编码的汉明(Hamming)距离,用dmin来表示。
3.1 差错控制的基本概念
3.1.3 差错控制方式
2.前向纠错(FEC) 前向纠错(Forward Error Correcting,FEC)方式。前向纠 错系统中,发送端的信道编码器将输入数据序列按某种规 则变换成能够纠正错误的码,接收端的译码器根据编码规 律不仅可以检测出错码,而且能够确定错码的位置并自动 纠正。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不需要反馈信道,也不存在由于反复重 发而延误时间,实时性好。其缺点是要求附加的监督码较 多,传输效率低,纠错设备比检错设备复杂。
c2 = c6 ⊕ c5 ⊕ c4 c1 = c6 ⊕ c5 ⊕ c3 c = c ⊕ c ⊕ c 6 4 3 0
3.2 常用的差错控制编码
3.2.2 线性分组码及汉明码
(2)线性分组码的监督矩阵和生成矩阵
表3-5 (7,4)线性分组码的编码表
信息位 c6 c5 c4 c3 0 0 0 0 0 0 0 1 0 0 1 0 0 0 1 1 0 1 0 0 0 1 0 1 0 1 1 0 0 1 1 1 监督位 c2 c1 c0 0 0 0 0 1 1 1 0 1 1 1 0 1 1 0 1 0 1 0 1 1 0 0 0 信息位 c6 c5 c4 c3 1 0 0 0 1 0 0 1 1 0 1 0 1 0 1 1 1 1 0 0 1 1 0 1 1 1 1 0 1 1 1 1 监督位 c2 c1 c0 1 1 1 1 0 0 0 1 0 0 0 1 0 0 1 0 1 0 1 0 0 1 1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监督矩阵H和生成矩阵
G
(1) 监督矩阵
我们把H称为监督矩阵,或称一致校 验矩阵,一旦H给定,信息位和监督位之 间的关系也就确定了。H为 r×n阶矩阵, H矩阵每行之间是彼此线性无关的。H矩阵 可分成两部分,其中P为r×k阶矩阵,Ir为 r×r阶单位阵。能写成H=[PIr]形式的矩 阵称为典型监督矩阵。
(3) 混合纠错方式
混合纠错方式记作HEC,是FEC和 ARQ方式的结合。
(4) 信息反馈方式
信息反馈方式记作IF,信息反馈是收 端将接收的消息原封不动地送回发端,由 发端将反馈信息和原发送信息进行比较, 发现错误进行重发,其优点是方法和设备 简单,无需纠(检)错编译系统。
2. 差错控制编码的分类
(3)
用差错控制编码提高通信系统的的可 靠性,是以降低有效性为代价换来的。定 义编码效码长。
4. 常用的几种简单编码
(1) 奇偶监督码
奇偶监督码是在原信息码后面附加一 个监督元,使得码组中“1”的个数是奇数或 偶数,或者说,它是含一个监督元,码重 为奇数或偶数的(n,n-1)系统分组码。 奇偶监督码又分为奇监督码和偶监督码。
(4)
群计数码是将信息码元分组后,计算 每组码元中“1”的个数,然后将这个数目的 二进制表示作为监督码元,一起送往发送 端。
8.2 线性分组码
1. 线性分组码的定义和
特点
线性分组码,是指信息码元与监督码 元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组线性方程来表示 的分组码,即在(n,k)分组码中,每一 个监督码元都是码组中某些信息码元按模2 和而得到的,线性分组码是一类重要的纠 错码,应用很广。
(1) 按照差错控制编码的用途不同 可分为检错码、纠错码和纠删码。
(2) 按照信息码元和监督码元之间 的函数关系可分为线性码和非线性码。
(3) 按照对信息元处理方式的不同 可分为分组码和卷积码。
(4) 按照码组中信息码元在编码前 后是否相同可分为系统码和非系统码。
(5) 按照纠(检)错误的类型可分 为纠(检)随机错误码、纠(检)突发错 误码和既能纠(检)随机错误同时又能纠 (检)突发错误码。
差错控制的基本工作方式有4种:前向 纠错、检错重发、混合纠错和反馈校验。
(1) 前向纠错方式
前向纠错方式记作FEC。发端发送能 够纠正错误的码,收端收到信码后自动地 纠正传输中的错误。其特点是单向传输, 实时性好,但译码设备较复杂。
(2) 检错重发方式
检错重发方式又称自动请求重传方式 ,记作ARQ。
矩阵G之间的关系
由上可知,监督矩阵H和生成矩阵G 之间有一一对应的关系。由于G的每一行 都为码字,因此它必然满足式(8-7)
HAT=0T

HGT=0T
3. 线性分组码的译码—
—伴随式(校正子)S
若某一码字为许用码组,则它必然满 足式(8-7)。利用这一关系,在接收端将 收到的码组和事先与发端约定好的监督矩 阵相乘,看是否为零。若满足条件,则认 为接收正确;反之,则认为传输过程中发 生了错误,进而设法确定错误的数目和位 置。
③ 根据E纠正错误,得到正确的码组 A=E+B。
4. 汉明码
汉明码是一类常见的线性分组码,是
一种能够纠正单个错误的完备码。要纠正 码组中的单个错误,则要求与单个错误图 样对应的伴随式各不相同,且不能为全零 。若码长为n,监督码元的个数为r,则要 求2r-1≥n。码组为汉明码时取等号。即用 来纠正单个错误时,汉明码所用的监督码 元个数最少,效率最高。
码组中,“1”码元的数目称为码组的 重量,简称码重。
两个等长码组之间对应位上码元不同 的数目称为这两个码组的距离,简称码距 。
(2)
① 检测e个随机错误,则要求最小码 距d0≥e+1
② 纠正t个随机错误,则要求最小码 距d0≥2t+1;
③ 纠正t个同时检测e(e>t)个随机 错误,则要求最小码距d0≥t+e+1。
(2) 生成矩阵
称为生成矩阵,由G和信息组就可以 产生全部码字。G为k×n阶矩阵,各行也 是线性无关的。生成矩阵也可以分为两部 分:其中Q为k×r阶矩阵,I k为k阶单位 阵,可以写成式(8-12)形式的G矩阵,称 为典型生成矩阵。非典型形式的矩阵经过 运算也一定可以化为典型矩阵形式。
(3) 监督矩阵H和生成
第8章差错控制编码技术
2020年4月22日星期三
8.1 差错控制编码的基本概念
1. 差错控制的工作方式
按照噪声或干扰的变化规律,可把信 道分为三类:随机信道、突发信道和混合 信道。恒参高斯白噪声信道是典型的随机 信道,其中差错的出现是随机的,而且错 误之间是统计独立的。具有脉冲干扰的信 道是典型的突发信道,错误是成串成群出 现的,即在短时间内出现大量错误。
(2) 行列监督码
奇偶监督码不能发现偶数个错误。为 了改善这种情况,引入行列监督码。这种 码不仅对水平(行)方向的码元,而且对 垂直(列)方向的码元实施奇偶监督。
(3)
码字中1的数目与0的数目保持恒定比 例的码称为恒比码。由于恒比码中,每个 码组均含有相同数目的1和0,因此恒比码 又称等重码,定1码。这种码在检测时,只 要计算接收码元中1的个数是否与规定的相 同,就可判断有无错误。
汉明码的特点如下。 (1) 监督码元的个数r=n-k,码长满 足n=2r-1,则k=n-r。r≥2。 (2) 无论码长n为多少,汉明码最小 码距d0=3。 (3) 其编码效率为
(6) 按照每个码元的取值可分为二 进码和多进码。
3. 差错控制编码的基本
差错编码的基本思想是在被传输信息 中增加一些冗余码,利用附加码元和信息 码元之间的约束关系加以校验,以检测和 纠正错误,增加冗余码的个数可增加纠检 错能力。
(1) 码长、码重、码距
编码码组的码元总位数称为码组的长 度,简称码长。
令S=BHT,称为伴随式或校正子。
S=BHT=(A+E)HT=EHT
由此可见,伴随式S与错误图样E之间 有确定的线性变换关系,与发送码组A无 关。接收端译码器的任务就是从伴随式确 定错误图样,然后从接收到的码字中减去 错误图样。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线性分组码译码
① 计算接收码组B的伴随式S ② 根据S找出错误图样E,判定误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