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古代文化常识-古代计时方法
古代计时方式

古代计时方式
古代的计时方式主要包括地支计时法、晨钟暮鼓、立竿测影、日晷、箭漏等。
地支计时法是古人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用十二地支名加上“时”字表示,即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
每一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晨钟暮鼓是古代城市实行宵禁,定时开关城门,早晨开城门时会敲钟,晚上关城门的时候会击鼓,叫净街鼓。
鼓响了之后,在城内、城外的人都要及时回家,否则城门一关就回不了家了。
立竿测影是古人用一根杆子直立在地上,来观测太阳光下投射的杆影,根据杆影的长短区分白天的不同时刻,是最原始的计时方式。
日晷也称“日规”,是人类较早使用的计时仪器之一,由晷针(表)和晷盘(带刻度的表座)组成,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确定时刻。
有地平式日晷和赤道式日晷。
设计得比立竿测影更为准确合理,但阴天和晚上便不能使用。
箭漏是滴漏计时工具的一种,在我国古代应用十分广泛。
水流流出或流入壶中时,带有刻度的箭杆会相应下沉或上升,通过箭杆上的刻度线来指示时刻。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历史学家。
古代四大计时方法

古代四大计时方法一、日晷日晷是最早的计时工具之一,也是最简单的计时方法之一、它利用太阳的光线来测量时间。
日晷通过一个固定的指针或阴影的位置来确定时间。
太阳的位置对应着一天中不同的时间段。
通过将一个带有刻度的托盘或块放在一个固定的角度上,可以根据太阳光线投射在托盘上的阴影来确定时间。
二、水漏水漏是一种利用水流来测量时间的设备。
它由一个容器和一个小孔组成。
容器中装有水,当水流出小孔时,时间就开始流逝。
水漏通过测量水流出容器的速度来确定时间的流逝。
通过控制容器中的水的量和小孔的大小,可以精确地测量时间。
三、烛光烛光是古代人们常用的计时方法之一、人们通过烛光燃烧的长度来确定时间的流逝。
通过将刻度放在蜡烛上,可以根据蜡烛燃烧的速度和长度来测量时间段。
四、沙漏沙漏是一种由两个玻璃容器和一个细长的颈部连接在一起的装置。
其中一个容器装满了沙子,当它把沙子倒入另一个容器时,时间就开始流逝。
沙漏通过控制沙漏两边容器的大小和颈部宽度,以及沙子的粒度和数量来测量时间。
虽然这些计时方法在现代社会已经逐渐被先进的计时设备取代,但它们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它们不仅帮助人们了解古代社会的科技发展水平,还反映了人类对时间概念的认知和对时间的重视。
同时,这些计时方法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里程碑,为今天的计时技术提供了宝贵的基础。
总的来说,古代四大计时方法,日晷、水漏、烛光和沙漏,代表了人类对时间的测量和计算的早期尝试。
这些方法不仅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体现,也是文化遗产和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四大计时方法

古代四大计时方法
古代四大计时方法分别是日晷、水钟、沙漏和鸟鸣石。
这些计时方法在古代被广泛使用,用于测量时间、指引农事、统计天气并规定法律等方面。
1. 日晷,是利用太阳的位置来测定时间的一种计时器,主要使用的设备是一个放置在朝向太阳的台子上的三角尺、瞄准镜等。
2. 水鐘,即把装有一定量的水的容器(如漏斗、蚌壳等)放在高处,等水从下面流出时,就可以根据水位的变化来计算时间。
3. 沙漏,沙漏是使用玻璃或竹子等材料制成的一种计时器,大约由4000多年前的古埃及人们发明,其原理是通过沙子的流动来计算一段时间。
4. 鸟鸣石,是一种类似于风铃,将小块的石头用线串在一起挂起来,鸟儿停留或飞过时,石头会碰撞发出声响,按照不同的声响可以判断出不同的时间,这种计时方法在古代日本被广泛地应用于指导田间耕作和民生计划等。
古代计时法

古代计时法有哪些【示例范文仅供参考】----------------------------------------------------------------------1、地支计时法古人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用十二地支名加上“时”字表示。
即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
每一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
子时就相当于现在的23点至1点,依此类推。
2、十二时段计时法即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段,每个时段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各时段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呋、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夜半相当于子时,就是23点至1点,以此类推。
3、更点计时法这种计时法出现较晚,专用于夜间计时。
古人把一夜分为五个时辰,一个时辰即一更,一更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一更是晚上7点至9点,二更是9点至11点……以此类推。
三更半夜就是由此而来。
古时为计时准确的需要,又把每一“更”划分为五个“点”。
4、漏刻漏刻,是指漏壶和标有时间刻度的标尺组合成的计时工具,不仅古代中国在使用,而且古埃及、古巴比伦等文明古国都使用过。
漏刻的发明年代已不可考,据史书记载,西周时就已经出现了漏刻。
漏刻是以壶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观测壶中刻箭上显示的数据来计算时间的工具,也可参考今天的沙漏。
相比起强烈依靠太阳的日晷等工具,漏刻的限制更少,故而应用更为广泛。
5、钟表古巴比伦人很早便发明了水钟,东汉时张衡制造漏水转浑天仪,用齿轮系统把浑象和计时漏壶联结起来,漏壶滴水推动浑象均匀地旋转,一天刚好转一周,这是最早出现的机械钟。
北宋时苏颂和韩公廉等创制水运仪象台,已运用了擒纵机构。
故而我国古代是有机械钟的计时存在的,只是不够常用而已。
科普小知识——常用的几种古代计时法

科普小知识——常用的几种古代计时法1、干支计时法:古人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用十二地支名加上“时”字表示。
即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
每一时刻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
这十二时辰与现今计时法的关系是:子时──23点至1点,丑时──1点至3点,寅时──3点至5点……以下依此类推,亥时是现时的21点至23点。
[例]《智取生辰纲》:“杨志却要辰牌起身,申时便歇”中的“辰牌”就是“辰时”,古时报时时用“牌”,所以常用“牌”代时。
辰时就是上午的7点至9点钟;申时是下午的3点至5点(15时至17时)。
2、十二时段计时法:这种方法是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段,每个时段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各时段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夜半”相当于“子时”,就是23点至1点;“鸡鸣”就是1点至3点;“平旦”就是3点至5点;“日出”就是5点至7点……依次类推。
[例]《孔雀东南飞》有这样两句诗:“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黄昏”就是19点至21点;“人定”就是21点至23点。
3、更点计时法:这种计时法出现较晚,它是专用计夜间时间的。
“更”与“点”是两种计时单位。
(1)先说“更”。
古人把一夜分为五个时辰,夜里的每个时辰被称为“更”。
一夜即为“五更”,每“更”为现今的两个小时。
一更是19点至21点,二更是21点至23点……依次类推。
[例]《祝福》结尾段写道:“我被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炸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的时候。
”这“五更将近的时候”,就是将近早上5点钟的时候。
(2)再说“点”。
“点”是比“更”小的夜计时单位。
“点”本来是古代的一种乐器。
形状颇似小铜钟。
中间突起,两边有孔,孔可以穿上绳把“点”系在更夫手上,以便手敲打。
古时习惯是报更时敲钟鼓,报点时则击打“点”,“点”便成为计时单位了。
中国古代计算时间的方法

中国古代计算时间的方法
中国古代计算时间的方法
中国古代有多种计算时间的方法,如下:
一、日历方法
1、十二事件分法
中国古代使用十二事件分法来计算时间,这是最常用的计时方法。
它按照太阳的运行,把一天分成十二个时段,这十事件就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按照顺序排列,每段时间的长短都相等,各占二个小时。
2、六节气分法
六节气是古代中国的计时法,按照这种方法,把一年分为六个节气,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每个节气两个小时,共十二个小时,一天十二小时,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个月二十八天,四等分,每四天一个朔,表示一个月的开始。
二、小时分法
古代中国小时分法主要是把一天分为二十四小时,每小时分为六十分钟,每分钟分为六十秒,这就是中国古代最常用的计时方法。
三、四分钟分法
古代中国也有四分钟分法,把一天分为十六个四分钟段,一四分钟段等于一小时,按这种方式每天有十六个小时,被称为一天的“六时”。
四、二十八宿分法
这是古代中国比较少用的计时方法,把一天分为二十八宿,以甲子日为第一宿,每宿二小时,一天共有二十八小时。
古时候计算时间的方法

古时候计算时间的方法一、日晷在古代,人们最早用来计算时间的方法是通过观察太阳的位置和光照来确定时间的长短。
而最常见的工具就是日晷。
日晷是利用太阳光的投影原理,结合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来测量时间的一种仪器。
古人将日晷分为多个刻度,根据太阳光的投影来判断时间的长短。
通过观察太阳的位置和阴影的长度,可以大致确定是上午、中午还是下午。
二、水漏古代人还常常使用水漏来计算时间。
水漏是一种利用水流的速度来测量时间的设备。
古人会将一定量的水注入一个容器中,然后打开容器的出水孔,观察水流的速度来判断时间的长短。
古代的水漏有多种形式,例如漏壶、漏桶等,用来计时的原理都是一样的。
三、沙漏沙漏是古代用来计时的一种工具。
它由两个连接在一起的玻璃或金属容器组成,中间通过一个细小的孔连接。
当沙漏倒置时,上部的沙子会逐渐流入下部,通过观察沙子的流动来判断时间的长短。
古代人通常将沙漏分成上下两个部分,上部的沙子一旦完全流入下部,就表示经过了一段特定的时间。
四、蜡烛计时除了以上几种方法外,古代人还常常使用蜡烛来计算时间。
蜡烛燃烧的速度是相对稳定的,因此可以通过观察蜡烛的燃烧情况来判断时间的长短。
古代人通常将蜡烛划分为多个刻度,根据蜡烛燃烧的长度来确定时间的流逝。
五、机械钟古代人也发明了一些机械钟来计时。
机械钟是利用钟摆或者其他机械装置来测量时间的仪器。
古代的机械钟通常由多个齿轮和摆锤组成,通过调节齿轮的转动速度来显示时间的变化。
这些机械钟通常会制造成座钟或挂钟的形式,可以精确测量时间的长短。
古代人在没有现代化的计时设备的情况下,通过观察太阳、水流、沙子、蜡烛以及使用机械钟等方法来计算时间。
这些方法虽然精确度不如现代的计时设备,但在当时仍然能够满足人们对时间的大致要求。
古代人的智慧和创造力使得他们能够有效地度过每一天,并且在时间的流逝中感受到生活的变化。
古代计算时间的方法

古代计算时间的方法
古代有多种方法用于计算时间。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代计算时间的方法:
1. 日晷:日晷是一种用于测量太阳高度和确定时间的仪器。
通过太阳的投影来确定时间,将阳光投影在刻有小时的刻度上,根据太阳的位置来读取时间。
2. 水漏记时:古代的水钟是用水漏流量的变化来计算时间的。
通过调整漏水的速度和水箱的大小来控制时间的流逝。
3. 流沙钟:流沙钟是一种用流动的细沙来计算时间的仪器。
在一个中空的容器中放入细沙,通过细沙的流动速度来估计时间的流逝。
4. 火演计时:火演是一种用火焰的燃烧时间来计算时间的方法。
通过点燃一根长蜡烛或燃烧一束油灯,根据火焰的燃烧速度来估计时间的流逝。
5. 黄道十二宫:古代的中国和西方常用黄道十二宫来计算时间。
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将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星座,每个星座代表一个时间段。
这些方法在古代被广泛使用,帮助人们进行时间的测量和计算。
然而,由于不够准确和便捷,这些方法在现代已经被更精确和方便的计时方式所取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入
“日入”即为太阳落山,这是夕 阳西下的时候。古代中国人民用 地支称这一时段为酉时。它指每 日的17~19时。鸡在此时归巢。
十七点至十九点,酉时,太阳快落山了, 家养的鸡该回窝了;再不回窝,天一黑 就会找不见。农妇着急了,四处呼唤着, 轰鸡入窝。这吃饭喝酒的时刻,也与家 鸡入窝相连,于是就有了「酉鸡」。
平旦
用地支表示这个时段则为寅时,即 每天清晨的3~5时。凌晨三点至五点, 昼伏夜行的虎最凶猛,农家常常会 在此时听到不远处传来虎啸声。
寅:有说像黄泉欲出,又说像双手 捧矢,即「引」的古字。引,可释 为牵引、引导、引起、离开。黎明 前的三点至五点为寅时,正是黑夜 即将离开,熹微即被牵引而来的时 刻。
平旦
太阳露出地平线之前,天刚蒙蒙 亮的一段时候称“平旦”,也就 是我们现今所说的黎明之时。
《孟子,告子上》中的“平日 之气”,四是我们所见到的 “平旦”一词的最早用例。这 句里的“气”,系指“天空的 云气”。后来的《史记·李将 军传》一文也用了“平旦”这 个词。如:“平旦,李广乃归 其大军。”至于后来的诗词中 就用得更多了。
隅中
临近中午的时候为隅中, 即上午的9~11时,用地支 表示为巳时。
上午九点至十一点,雾气消失, 正是暖融融的时刻,蛇从洞穴中 爬出来了。
日中
太阳已经运行到中天,即为 正午的时辰。日中表示每天 的11~13时。这一时段用地 支命名,称作午时。
十一点至十三点,烈日当头。这 「烈」,使人想到了人类「得力 助手之一」的马。红鬃烈马是良 驹,但它的性子就像午时的太阳 一样火烈。马与午时相联系,就 有了「午马」。
晡时
古代中国人民进餐习惯,吃第二 顿饭是在晡时。因此,“晡时” 之义即“第二次进餐之时”。这 一时段以地支命名为申时,它指 每天的15~17时。
十五点至十七点,申时,太阳偏西, 或者雨过天晴,天气显得清爽起来。 这时候,猴子最喜欢在树林里玩耍啼 叫,人们听到了,记在心里,便把这 一时刻与猴子联系在一起,于是有了 「申猴」。
日出
“日出”是指太阳升出地 平线之时。这个时段指每 天清早的5~7时。此时, 旭日东升,光耀大地,给 人以勃勃生机之感。
日出
用地支命名,为卯时。黎明时分的 五点至七点为卯时,天亮了,太阳 冒出来了,人家的门该打开了。卯 时,黑、白不再混淆,而是断然分 开的。
五点至七点,天亮了,兔子跑出窝, 去吃带着露水的青草。于是,兔子 与卯时相联系,便有了「卯兔」。
黄昏
黄昏指太阳落去,天色欲黑而未 黑之时,即19~21时。夕阳沉没, 万物朦胧,天地昏黄,“黄昏” 一词形象地反映出了这一时段典 型的自然特色。用地支表示为戌 时。
十九点至二十一点,戌时,人们在临睡 之前要巡视一番;跟随他们的,是人类 的另一个「助手」--狗。巡视的时刻 与狗联系起来成为「戌狗」,恰到好处。
人定
这是一昼夜中十二时的最末一个时 辰,它指当夜的21~23时,地支命 名是亥时。“人定”的意思为:夜 已很深,人们停止活动、安歇睡眠 的时候。
二十一点至二十三点,深夜可以听 到肥猪拱槽的声音,主人很高兴。 不过要想猪长得肥壮,还得起身为 它添食。亥时,自然与猪相连,于 是有了「亥猪」。
日昳
“昳”,《说文》释为“日昃 也。”“昃,日在西方时,侧 也。”“日昳”的意义是,太阳过 了中天偏斜向西边。以中天为界, 这时的太阳与隅中之日相对。“日 昳”,以地支命名,即未时,指每 日的13~15时。
十三点至十五点,未时,骄阳已 把草上的露珠晒乾,可别忘了这 正是放羊的好时光。于是,「未 羊」应运而生。
夜半
这个时段用地支命名,称作子时。 鼠在这时间最活跃。
子的本义为:幼小的、卵。古代指儿 女。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正是夜 深人静的午夜时分,正是今明两天的 临界,也可以说「明天」这个「产儿」 就要诞生,或者已在襁褓之中。子时, 是孕含着什么孵化着什么的时刻。
鸡鸣
从字面上来看,“鸡鸣”确有 “鸡叫”之意,但它在十二时 中却是特指夜半之后、平旦以 前的那一时段,即深夜过后的 1~3时,
食时
食时就是古代中国人民 “朝食”(吃早饭)之 时,即每天的7~9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食时
以地支命名,称之为辰时。云气 之上有日,为「晨」;无日,则 云气弥漫。夏日的早晨,七点至 九点,大雾茫茫。
七点至九点,是容易起雾的时刻。 据说龙能腾云驾雾,大雾之中才 会「神龙见首不见尾」。如此, 龙才会在辰时的雾中「出现」。 龙和辰时相联系,便有了「辰 龙」。
十二时辰把《黄帝内经》的十二时辰养生法,通过 计时工具,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随时提醒人们科学 养生,从而让每个人都懂得用《黄帝内经》养生,让科 学养生得以普及,这对改善人们体质,提高人们生存质 量,无疑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夜半
“夜半”所指的时间是指前 夜23时~本日凌晨1时。
“夜半”一词常被文人用于 诗词之中。如:“姑苏城外 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枫桥夜泊》)“可 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 鬼神。”(李商隐《贾生》)
古代文化常识—古代计时方法
十二时辰
古代劳动人民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 时段叫一个时辰。十二时辰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根据一 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 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
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 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 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 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 依次递推。十二时辰相当于24小时,每个时辰等于2小 时。
鸡被古代中国人民褒称作 “知时畜也”。《韩诗外传》 中赞颂鸡云:“守夜不失时, 信也。”曙光初现,雄鸡啼 鸣,拂晓来临,人们起身。
鸡鸣
以地支来称其名则为丑时。牛在这时候吃完草, 准备耕田。
丑:为「扭」的本字,像手指抓住一物而扭 动。扭,也作转动讲。子时过后,一点至三 点为丑时。夜正深,但「第二天」已经开始 了。无形之中,似乎有一只大手在转动天体 --夜幕即将被转过去,白天即将被扭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