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福生教授从脾论治慢性咽炎
中药硬膏贴敷配合艾灸治疗慢性咽炎的疗效观察

中药硬膏贴敷配合艾灸治疗慢性咽炎的疗效观察作者:罗莹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年第28期【摘要】目的观察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中药硬膏配合艾灸治疗慢性咽炎的疗效观察;方法选择2015年05月至2016年10月于我科治疗慢性咽炎患者100例,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两组,观察组52人在常规治疗(雾化吸入)的基础上予以中药硬膏贴敷配合艾灸治疗,对照组48在仅予以常规治疗(雾化吸入),连续治疗三个疗程(每个疗程10天),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疗效。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3%,对照组有效率为72.9%,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同时使用中药硬膏配合艾灸治疗慢性咽炎能提高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中药硬膏贴敷,艾灸;慢性咽炎;疗效【中图分类号】R246.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28..02慢性咽炎慢性感染所引起的弥慢性咽部病变,多发生于成年人,常伴有其他上呼吸道疾病,病程较长,症状顽固。
常容易反复发作,难以治愈。
主要表现为异物感、咽部干燥、灼热、发痒,严重者可有咽痛。
咽部黏膜充血,咽后壁常有黏稠分泌物附着,夜间或晨起时常出现频繁的刺激性干咳,伴有恶心、干呕,甚至有时咳出带血的分泌物。
影响患者睡眠、失眠、心情烦躁及食欲差等后果,严重危害了人们的健康生活。
本病在临床中常见,病程一般较长,患者常伴有焦虑、急躁和紧张等精神状态,尤其害怕是癌症的较多。
贵阳中医二附院以往治疗慢性咽炎主要是以西药地塞米松加庆大霉素或糜蛋白酶的超声雾化吸入为主,临床效果不太理想,常出现复发现象,且庆大霉素属于耳毒性药物,不宜长期使用,故我们要寻求一种更为简单方便、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中医的物理疗法对治疗慢性咽炎引起人们的重视,本研究旨在探讨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药硬膏+艾灸治疗慢性咽炎的疗效,现将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选取2015年04月~2016年10月于我科治疗的慢性咽炎患者100例,年龄30~60岁,其中男52例,女48例。
慢性咽炎的中医治疗

慢性咽炎的中医治疗慢性咽炎(chronicpharyngitis)是指咽部黏膜、黏膜下及淋巴组织的慢性弥慢性炎症,是耳鼻喉科常见病。
临床症见咽部不适、发干、异物感或轻度疼痛,干咳,恶心,咽部充血呈暗红色,咽后壁可见淋巴滤泡及黏液或脓性分泌物等体征,如病情未得到及时控制可引起急性喉炎、气管炎、支气管炎及肺炎等,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
慢性咽炎病程长,症状反复发作,西医一般注重局部用药,可在一定程度缓解症状,但临床效果不甚满意。
慢性咽炎属中医“喉痹”的范畴,中医学认为“咽喉诸病皆属于火”,但有虚实之分,与肺、肝、肾、胃有密切关系[1]。
主要病机是由于脏腑亏虚,阴阳失衡所致。
近年来采用中医药等传统治疗方式治疗慢性咽炎,临床疗效较佳,现将目前常用治疗慢性咽炎的中医药方法汇总如下。
辨证论治热毒蕴结证:感受外风热邪毒或风寒外袭,日久郁而化热,邪毒蕴结于咽喉,热毒耗伤津液,咽部失于濡养滋润而致。
临床症见咽部肿胀疼痛不适,伴有干咳或咳吐少量黄色稀痰,口干欲饮,恶风热,舌苔薄白,质微红,脉浮数。
中医治以治宜清热解毒,消肿利咽。
方药:金银花、桔梗、薄荷、射干、胖大海、生甘草。
咳痰较多,加川贝母、浙贝母;咽喉痛甚,加胖大海、板蓝根;热甚者加连翘、青黛。
肝火上炎证:因情志不舒,气机不畅导致肝气郁结,肝郁化火,肝火上炎,火热耗伤津液。
临床症见咽喉肿胀疼痛,伴有干咳,微痒,烦躁易怒,胸胁胀痛,头晕目眩,口干喜饮,舌红,苔薄黄,脉弦或紧。
治以疏肝解郁,清热利咽。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枳壳、白芍、川芎、香附、半夏、陈皮、薄荷、麦冬、桔梗、生甘草。
热甚者,加郁金、夏枯草、龙胆草;气郁甚者,加川楝子、川芎、香附。
气郁痰阻证:因忧愁思虑等引起情志不舒,气机不畅,肝气郁滞,肝气横逆犯胃,脾胃运化失调,津液不能输布运化,聚而为痰,痰气交阻于咽喉。
临床症见咽中如有异物梗塞,吐之不出,咽之不下,或咽喉肿痛,伴胸胁胀痛,焦虑急躁,脘腹胀满,不欲饮食,痰液较多,口干不欲饮,舌质淡,苔薄白,脉弦或紧。
周福生教授从脾论治慢性咽炎_季幸姝

脾气不转 , 则胃中水谷不得消磨 。” 部 , 咽部经络失养而为病 。由此可
食物消化后 , 脾又助胃肠吸收水谷 见 , 慢性咽炎的患者 , 应注意对其
精微 , 并将吸收的水谷精微运输到 消化系统仔细检查 , 治疗上必须溯
全身 。脾气主升 , 将水谷精微向上 本寻源而治其本 , 才能使津液的生
转输至心 、肺 、头目 、咽 、喉等处 。
的运化功能正常 , 则津液上注于口 津液上乘 , 亦可出现咽 喉干燥感 。
为涎 , 以濡润咽 。 若脾的运化功能 除局部 表现 外 , 全 身均 有 胃纳 不
失常 , 则津液不能上注于口为涎 , 佳 、食后腹胀 、大便溏泄 、倦怠乏力
咽就得不到濡养 , 同样会出现咽部 等脾胃不调证候 。 此类病人 , 多反
从解剖学看 , 咽部神经末稍分 布丰富 , 有迷走 、舌咽 、副 神经 、三 叉神经 、颈交感神经的分支均达此 处 , 故一些远端的内脏疾病可通过 神经反射 , 引起咽部不适 。 如胃酸 减少 、胃炎 、胃十二指肠溃疡及胃 癌 、幽门痉挛 等病 , 均可引起咽部 感觉异常 ;当交感神经兴奋或抑制 时 , 也可使口腔内腺体分泌发生紊 乱 。这也从另一角度解释了胃肠 道与咽的关系 。
周福生教授从脾论治慢性咽炎
○ 季幸姝 1 廖荣鑫 2 侯丽颖 1 梁雪芬 2
摘 要 慢性咽炎的病因非常复杂 , 但其根本的原因却是脾胃虚损 。因此 , 补脾益胃是治疗慢性咽 炎的根本原则 。周福生教授从脾胃辨证治疗慢性咽炎 (脾胃失调型 ), 尽显独到 。 关键词 慢性咽炎 治疗 经验
干燥 , 导致慢性咽炎的发生 。
复不愈 。 周教授指出慢性 咽炎患
者反复就诊疗效不佳的原因 , 主要 在于中医治疗常偏 重养阴清肺或 滋阴补肾等补阴之法 , 西医治疗多 以抗生素和口含药为主 , 这些治疗 不但疗效不佳 , 反而有伤脾胃, 使 病情久治不愈 。周教授特别强调 这是因为慢性咽炎 一般不需要使 用抗生素治疗 , 因为慢性咽炎并非 细菌感染 。 然而 , 在门诊 , 许多确 诊为慢性咽炎的患 者很强烈要求 医生给予抗生素治疗 , 部分患者甚 至自行到药房购买抗生素服用 , 如 此易因滥用抗生素 而致咽喉部正 常菌群失调 , 进而引发二重感染 。 又因各种抗生素均有全身副作用 , 滥用抗生素除对人体造成危害外 , 亦能引起细菌耐药 。 另外 , 慢性咽 炎可能与免疫有关 , 细菌感染在慢 性咽炎病因学中并不起主导作用 , 是用抗菌素治疗效 果不佳的主要 原因 。
从脾论治慢性咽炎经验总结

从脾论治慢性咽炎经验总结慢性咽炎是耳鼻喉科疾病,具有难治愈的特点。
笔者对慢性咽炎论治的理论提出“从脾论治慢性咽炎”,这一中医经验经过大量临床实践,通过中医理论指导,分析患者的脏腑辨证论治,慢性咽炎的病因病机、针对脾脏治疗等,总结治疗经验,以供临床参考。
1.慢性咽炎的病因病机中医分析慢性咽炎发病病因是肺肾阴虚,导致津液不足,使虚火上升,循经熏蒸到咽喉处。
早在中医典籍《素问·阴阳类论篇》提出“咽喉干燥,病在土脾”。
作为呼吸门户的咽喉,当脾虚时,五谷化生精微很难运行,使津液不能顺利上行至咽喉。
只有脾气健旺,才能起到转输精微的职能,通过调理五脏六腑,恢复脾气功能,才能解决干燥问题,实现上济咽喉,解除慢性咽炎的病症。
大师提出“慢性咽炎阴虚证只占20%,大多是脾虚证。
”而以上分析就是从脾论治慢性咽炎的理论基础。
脾虚型慢性咽炎临床表现出咽干、咽痛、咽痒、咽部异物感等症状,同时合并胸闷、双侧颈牵掣感、咽部反射感等,具体症状分析如下:(1)胸闷。
胸前、两膺出现闷塞感,叹气后可缓解胸闷,可见,宗气源于脾,积于胸。
(2)双侧颈牵掣感。
晨起症状严重,多误作落枕,由于津血同源,津枯则虚,无法荣经,使经脉失养引起不适感。
(3)咽部反射感。
晨起刷牙有恶心呕吐感,咽部检查未触及舌体就会有泛恶,表示脾气受损,导致胃气上逆。
(4)耳鸣。
胃气虚致偶尔耳鸣。
(5)大便稀溏。
例稀,每日2-3次,表明脾虚湿盛,影响大肠的传化职能。
(6)头晕。
不自主头晕,活动后头晕明显。
表明脾失健运,导致精气不上承。
2.慢性咽炎从脾论治的方案慢性咽炎治疗,随五运六气变化,证型改变,由于脾虚不能化生精微,使津液无法上承咽喉。
健脾法通过健脾治疗,起到升清、利咽的功效,常用中医经验方有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方剂,针对症状化裁,疗效较好。
具体从脾论治方法如下:(1)健脾益气。
此法对脾运不健、气虚等症状的患者尤其适用,患者面色无华,懒言,声低,气低,易感冒,舌胖大,有齿痕,其质淡而苔薄白,且脉细或沉。
白云鄂博地区慢性咽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体会

白云鄂博地区慢性咽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体会发表时间:2011-03-21T10:56:58.76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36期供稿作者:李艳[导读] 白云鄂博位于内蒙古西北部,地处高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这种气候的特点是冬冷、夏热、降水少、气候干燥。
李艳(内蒙古包头市白云鄂博铁矿职工医院耳鼻咽喉科内蒙古包头 014080)【中图分类号】R246.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0)36-0413-01 【摘要】目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咽炎的疗效体会。
方法西医的消炎、维生素、雾化吸入与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相结合。
结果治疗随访观察1年,疗效显著。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优于以往单纯西医治疗。
【关键词】慢性咽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白云鄂博位于内蒙古西北部,地处高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这种气候的特点是冬冷、夏热、降水少、气候干燥。
而且本地区以采矿为主,粉尘大,这就导致我区慢性咽炎患者相对其他地区要多。
慢性咽炎为咽部粘膜、粘膜下组织和淋巴组织的慢性弥漫性炎症。
临床特点:咽喉干燥、痒痛不适、咽部异物感或干咳少痰,具有病因复杂、病程长、症状顽固、治疗不易的特点。
现就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体会报告一下。
1 临床资料与治疗方法1.1一般资料把72例符合慢性咽炎诊断标准的患者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和以往的单纯西医治疗的72例符合慢性咽炎诊断标准[1]的患者做比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的是抗生素、维生素、雾化吸入的治疗方法。
治疗组是抗生素、雾化吸入和中药配合。
通过中医辩证有:(1)肺阴虚型49例;(2)肝肾阴虚型15例;(3)脾肾阳虚型2例;(4)痰火郁结型6例。
给予主方为玄参10g、莪术9g、麦冬15g、僵蚕6g、连翘20g、诃子10g、鹅不食草15g、木蝴蝶6g,加水600ml煎至200ml,1日1剂,分2次分别在早餐、晚餐15分钟后服用。
随证加减,肺阴虚型加沙参、玉竹;肝肾阴虚型加肾气汤;脾肾阳虚型加附片、肉桂;痰火郁结型加瓜蒌皮、橘红、桔梗。
逍遥散合半夏厚朴汤治疗慢性咽炎40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如呋喃西林液漱口,复方喉片含 服,碘甘油局部涂抹以及含有庆大霉素和地塞米松的超声雾 化吸入治疗。 其余组则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逍遥散、 半夏厚朴汤以及逍遥散合半夏厚朴汤治疗。 逍遥散组主要 药物:当归 12 g、白芍 12 g、柴胡 12 g、茯苓 15 g、白术 18 g、生 姜 6 g、大枣 3 枚、甘草 9 g;半夏厚朴汤组主要药物:厚朴 15 g、水半 夏 12 g、 紫 苏 叶 12 g、 茯 苓 15 g、 生 姜 6 g、 麦 冬 12 g、玄参 15 g、黄精 12 g、桔梗 10 g、木蝴蝶 12 g、生地黄 12 g、牡丹皮15 g、桃仁 10 g、甘草 9 g;联合治疗组主要药物 为:水半夏12 g、厚朴 15 g、当归 15 g、白芍 12 g、柴胡 12 g、茯 苓15 g、紫 苏 叶 12 g、 生 姜 6 g、 麦 冬 12 g、 黄 精 12 g、 桔 梗 10 g、木蝴蝶 12 g、牡丹皮 10 g、大枣 3 枚。 阴虚火旺者加天 花粉、知母、黄芩、黄柏;气虚甚者加黄芪、人参;气滞明显者 加木香、陈皮;胸闷痰多者加川贝母、瓜蒌、枳壳。 每天 1 剂, 水煎,早晚温服,7 天为 1 疗程,治疗 2 个疗程。 所有患者治 疗期间均禁烟酒、辛辣刺激食物,保持充足的睡眠以及良好 的心态。 1. 5摇 疗效评判标准
摇 617
发作。 前两者之和为总有效率。 1. 6摇 检测指标
对每位入选患者行咽拭子采样,所得标本进行细菌培 养。 治疗前后采集每位患者血清,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 1茁( interleukin鄄1茁, IL鄄1茁) 、 IL鄄2 和 肿 瘤 坏 死 因 子 琢 ( tumor necrosis factor 琢,TNF鄄琢) 水平以及 CD4+ 、CD8+ 和 CD4+ / CD8+ 细胞比例。 1. 7摇 统计学处理
培土健脾法治疗慢性咽炎临床体会

文 章 编 号 : 0 07 (0 I2 — 0 1 0 1 6— 99 2 1)3 0 5 — 2 0
衰 。脾 气 强 健 , 可化 源 充 足 , 液 上 承 而 濡 润 咽 喉 ; 脾 土 虚 方 津 若 弱 , 化失常 , 化乏源 , 液衰少 , 咽喉失其濡 养而为病[ 运 生 津 则 。
asi tcs t etrm t m r a erA sc tn[] Cr . e i a m n f eA e cnH a s ii J . iu c nf te o h i i t o ao e
1t n, 01 1 ai 2 0,21: 5 o 4 8— 4 7. 7
[] 文 莉 , 新 贵 . 入 埋 藏 式 起 搏 器 的 并 发 症 、 障 原 因分 2徐 郭 植 故 析及 防治[] 山东医药,0 14 (5 :9 2 . J. 20 ,1 1)1 — 1 [] 3 林毅 . 心脏永久起搏器置入 术后反 复囊袋破溃一例[] 中国 J.
21 0 1年第 2 3期
25 稳 定 性 考 察 : 头 孢 匹 罗 临 床用 量 , 密称 取 002 g . 按 精 .15 2份 置 于 lO L容 量 瓶 中 , 别 用 两 种 注 射 液 溶 解 并 稀 释 至 刻 度 , Om 分 摇 匀 , 2 ℃处 放 置 。在 0 24 68 2h中 取 供 试 液 5 L 用 两 于 5 … 、、4 m, 种注射液稀 释至 2 m—4O t o 结 刻 的吸收 图谱形 态基 本不 变; 在 20 m处 测定 吸收 值 , 并 7n 以各 自 0时 的 浓 度 为 10 , 算 相 应 时 刻 的 浓 度 百 分 数 ; 时 测 定 0% 计 同 各相应 时刻 的供试 液的 p H值 ( 见表 3 , 观察 溶液 的物理变化 )并 ( 泽 、 明 度 等 ) 结 果 头 孢 匹 罗 与 两 种 注 射 液 配 伍 后 稳 定 性 色 澄 , 好 ,h内含量 、H值变化小 , 8 p 无物理变化。 3 讨 论 本 实 验 采 用 各 时 刻 在 20—4O m 波 长 范 围 内扫 描 所 得 吸 0 0h
慢性咽炎的中医疗法

慢性咽炎的中医疗法慢性咽炎的中医疗法发表时间:2010-02-26 发表者:李凡成(访问人次:4111)中医临床优势病种论著湖南中医药大学耳鼻咽喉科博士导师李凡成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科李凡成慢性咽炎是咽部黏膜和黏膜下淋巴组织的局限性或弥漫性慢性炎症。
本病极为常见,以成年人居多,症状反复,病程长,往往给人们的生活质量带严重影响。
现代中医称本病为慢喉痹,是指因脏腑之阴阳气血津液失调,咽喉失养,气血痰浊郁滞所致,以咽部微干、痒、痛不适等为主要表现的常见慢性咽病。
故慢喉痹主要指慢性咽炎,慢性鼻咽炎也可参照慢喉痹辨证论治。
慢喉痹之名出于宋代《御药院方》卷9,所指症状不明。
在古代文献中,本病属咽(嗌)干,咽喉不利、喉痹等范畴。
类似于本病因机证治的论述十分丰富。
如《素问·脉解》说:“阴阳相薄而热,故嗌干也。
”张仲景《金匮要略》说:“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麦门冬汤主之。
”后世医家如朱丹溪、薛己、赵献可、张介宾、张宗良等,对本病多有独到见解。
【中医病因病机】咽为呼吸吐纳出入之关隘,与外界关系密切,易受生活环境、饮食等多种因素影响。
若素体亏虚,或寒凉、攻伐太过,病后失养,或摄养失调,思虑、劳累过度,或饮食不节,辛辣炙煿厚味、烟酒过度,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咽喉失养,邪毒滞留所致。
1、脏腑阴虚,咽喉失濡:咽喉为肺胃之系,而肺肾金水相生。
肺胃或肺肾阴虚,咽失濡养,或虚火上炎,灼烁津液成痰,结滞咽喉为患。
如《景岳全书》卷二十八说:“阴虚喉痹……但察其过于酒色,或素禀阴气不足,多倦少力者是,皆肾阴亏损,水不制火而然。
”2、肺脾气虚,咽喉失养: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清阳不升,咽失所养;或脾虚湿浊不化,停聚成痰,姐滞清道,咽喉不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7卷
第 3期
行 初步 消 化 。在 这 一 过程 中, 脾帮
脾主运化 , 胃主 受 纳 , 熟 水 者 反复就诊 疗效 不佳 的原 因 , 腐 主要
助 胃肠将饮食物彻底 的分解 成精微 谷 , 其精 微通 过脾 的运 化 输 布全 身 在 于 中医 治疗 常 偏 重 养 阴清 肺 或
2 咽 喉 与 “ 胃”的 生 理 脾 关 系
疗效 显著 。
1 慢 性 咽 炎 的 中 医病 因 病 机
中医对脾 胃与咽 喉关系方 面 的 减 少 、 胃炎 、 胃十 二 指 肠 溃 疡 及 胃 论述 , 历代 医书均有 记载 。《 济方 癌 、 门痉 挛 等 病 , 可 引 起 咽部 普 幽 均 卷 二 十六 因 门》日: 夫 咽喉 感 觉 异常 ; 喉 “ 当交 感 神经 兴 奋 或 抑制
燥 性 咽 炎 。 临 床 主 要 表 现 为 咽 部 火 上 炎 咽 喉 为 内 因 , 体 衰 弱 , 素 久
从经 络走 向来 看 , 阳 明 胃 足
不适 感 , 干燥 、 痒 、 热 、 痛 病耗 伤 , 损津 液 , 以气 郁 不舒 , 经 , 齿 中 , 如 发 灼 微 耗 兼 上 出挟 口环 唇 , 下颌 角 循
运化 水液 。食 物入 口经 咽入 胃, 经 过 胃的受 纳 与腐 熟 作 用 , 食 物 进 将
Ta i o a hn s  ̄c o r a 3 rdt n lC ieeMe meJ un l 1 i
维普资讯
中医药通报
20 年 6月 08
因有 : 1 由风 热 喉 痹 反 复 发 作 而 论》 日 : 咽 属 地 气 , 脾 土 ” () 也 “ 属 。 来 , 就是 由急 性 咽炎 反 复 发作 转 《 经 》云 : 脾 不 及 则 令 九 窍 不 也 内 “
3 从 脾 胃论 治 慢 性 咽 炎 之 意
脾 为 后天 之本 , 血 津液 生 化 气
慢性 咽炎 主 要 分 为慢 性 单 纯 性 咽 桃 体 炎经 常 刺 激 咽部 的影 响 ; 4 天之本 , 化生 的水 谷 精微 和 水 液 () 其
炎 、 性 肥 厚 性 咽 炎 、 缩 性 或 干 肺 肾亏损 , 液不 足 , 慢 萎 津 阴虚 火 旺 , 虚 向上转输 以濡养 咽部 。
维普资讯
中医药 通报 ・ 思路与方法
周福生教授从脾论治慢性咽炎
● 季幸姝 廖 荣鑫 侯 丽颖 梁雪芬
摘 要 慢 性 咽 炎的 病 因非 常复 杂 , 其 根 本的 原 因却是 脾 胃虚 损 。 因此 , 脾益 胃是 治 疗慢性 咽 但 补
慢 性 咽 炎 治 疗 经验
・
者, 生于肺 胃之 气也 , ……主通 气水 时 , 可使 口腔 内腺 体 分 泌 发生 紊 也 谷, 胃气道 路 , 为 胃之 系。 《 病 乱 。这 也 从 另 一 角 度 解 释 了 胃肠 故 ”诸
周 教 授 指 出慢 性 咽 炎 祖 国 医 源候 论 ・ 之 三 十 》日: 咽 喉 者 , 道 与 咽的关 系 。 卷 “ 学 统称 之 为 “ 火 喉痹 ” 主要 病 脾 胃之候 也 。 《 楼 玉 钥 ・ 风 秘 虚 。 ”重 诸
之 源。脾 主运 化 , 包括 运 化 水 谷 与
为慢 性 ;2 长期 烟 酒过 度 , () 长期 食 通 。 咽与脾 在 生 理 上联 系密 切 , ” 咽
・ 作者单位 1广州中医药大学 20 级博士后( 1 0 )2广州中医药大学脾 胃 . 07 50 5 ;. 4 研
究所( 14 0 50 0 )
和糟粕两部分。《 注解伤寒论》 各组织器 官 , 包 括 对咽 部 的濡 滋 阴补 肾等补 阴之 法 , 医治疗 多 日: 从 西 “ , 脾 坤土也 。脾 助 胃气 消 磨 水 谷 , 养 , 脾 虚 胃弱 , 液 不 能 上 乘 咽 以抗 生 素和 口含药 为 主 , 些 治疗 如 津 这
有 独 到之 处 , 脾 胃论 治 慢 性 咽 炎 从
从 解 剖学 看 , 咽部 神经末 稍 分 布丰 富 , 迷 走 、 咽 、 神经 、 有 舌 副 三
叉 神 经 、 交感 神经 的分 支 均 达此 颈 处 , 一些 远端 的内脏 疾 病 可通 过 故 神经 反射 , 引起 咽 部 不适 。如 胃酸
炎的根 本 原 则。 周福 生教授 从 脾 胃辨证 治疗慢 性 咽 炎 ( 胃失调 型 ) 尽 显 独到 。 脾 , 关键词
慢性 咽炎 是 临床 常 见 病 、 发 辛 辣烧 烤 食物 或 受 粉尘 、 害气 体 是饮食 物 的通 路 , 摄 食 功能 的正 多 有 其 病 , 呼 吸道 慢 性 炎 症 的一 部分 。 的刺激 ;3 受 各 种 鼻 病 或 慢 性 扁 常发挥有 赖于脾 气的健运 。脾为 后 为 ()
及 异 物 感 等 症 状 。 由 于 咽 后 鼙 常 疏 泄 不 畅 , 出现 帘 珠 状 颗 粒 , 则 前 , 咽 喉 入 缺 盆 ; 经 上 行 挟 食 甚 沿 脾
有 较 粘稠 分泌 物刺 激 , 分 病 人 出 成 片 , 部 虚火 久灼 肌 膜 , 血 滞 留 , 气 咽 道二旁 , 经 咽喉 连 于 舌根 。由此 循 现晨起 刺 激性 咳嗽 , 以晨 起 及 刷 喉 失 于 濡 养 , 粘 膜 干 燥 而 萎 缩 , 可见 , 胃的病 理 变化 可 直 接影 响 尤 故 脾 牙时 为著 , 常伴 有 恶 心 。局 部 病 咽干痛 , 觉减 退 等 症 状 明 显 。慢 咽部 的正 常生 理功 能 。 且 感 理变化 为 咽粘 膜层 充 血 , 膜 下 结 性 咽炎 的病 因非 常复 杂 , 其 根 本 粘 但 缔 组织 及 淋 巴组 织 增 生 , 液 腺 肥 的原 因却是 脾 胃虚 损 。 粘 大 , 泌亢 进 。慢性 咽炎 病 变 部 位 分 特殊 , 因复杂 , 状 顽 固 , 福 生 病 症 周 教授对 于本 病 的治 疗 独 辟 蹊 径 , 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