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秋长春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2课《强项令》教案1
《强项令》教学教案

《强项令》教学教案东方实验中学:曹荣华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熟读课文,掌握重点词汇,疏通文意,揣摩人物*格,学习运用正、侧面结合及运用语言、动作塑造人物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质疑、交流及演评故事等,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培养公正、廉洁及知错善改的良好品质,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
二、学习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
2、人物形象及其刻画手法。
三、学习难点:1、古今“法”及“执法”的不同。
2、编、演、评的到位程度。
四、学习准备:1、收集古今不畏权贵、秉公执法、廉洁奉公的清官事迹。
2、了解现行法律的原则及执法程序。
五、教学过程:(一)互动释疑(疏通文意):1、活动目的:在生生互动中,解决读音、重点词句的理解,培养自主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的习惯。
2、活动方法:小组内充分利用本组力量和工具书,解决读音、节奏,熟读课文小组内相互质疑,尽力解决重点词汇(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和句子翻译班内交流及考问师生复述故事,感知人物形象。
3、活动时间:在教师导入并初读课文后进行,约用20分钟完成(第一节课中)。
(二)演评短剧(深入理解)1、活动目的:深入理解人物形象及塑造手法,了解古今在“法”和“执法”上的不同,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合作创新意识,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全面提升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2、活动方法:分两大组,各大组分三个小组分别编排古今《强项令》短剧大组内试演评比选优大组内修缮并编排课内展演评论(语言、动作、表情、剧情是否合乎人物形象和时代背景)3、活动时间:第一节课布置,课外指导编排,第二节课中演评,课中约用30分钟。
六、效果测评(第一次活动)1、读准音:强项范晔陈留圉人数主之失臧亡匿死2、释词汇:①一词多义:得以被因行为而之②古今异义:谢妻子特征强项是亡3、译句子:①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②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③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④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
长春版九年级上册第12课《强项令》教学设计

长春版九年级上册第12课《强项令》教学设计番话更加从侧面烘托出董宣的廉洁。
8.讨论一个挑战性的问题:你怎样评价“光武帝”这个人物?刘秀一开始听了公主的告状,怪罪于董宣,要用鞭子打死他,但后来却不杀他,而奖励钱三十万。
从这几方面回答:(1)从中看出光武帝是一个识别人才,知错就改的明君。
(2)光武帝明白了个中道理,明白了董宣痛陈严格执法对治理天下的重要性。
四、问题探究。
1.你认为光武帝不杀董宣的理由?(光武帝需要有人尽心尽力维护他的统治,能够忠实地尽职尽责履行职责,从而达到长治久安。
)2.刘秀也是豪强出身,他做了皇帝后,董宣杀死他姐姐的奴仆之事,按封建社会的龙威当杀之,可刘秀为什么不杀他反而奖赏他?(刘秀是依靠南阳豪强势力登上皇帝宝座的,但作为东汉的开国之主,为了巩固统治或多或少地要设法缓和豪强地主和农民之间的矛盾,他们需要董宣这样的官吏,抑制为非作歹的豪强势力,汉光武帝对董宣的宽容和支持都是从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的。
)3.历史上像董宣这样的人,你还知道有哪些?董宣被光武帝刘秀敕为“强项令”,请你从中国历史中举出几位“强项”的人物及事例,并谈谈“强项”代表了中国人的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包拯:北宋著名清官。
同时一生廉洁正直,不畏权贵,铁面无私,断案公正,被百姓称为“包公”“包青天”。
是一个千百年来为人们熟悉、敬仰的人。
海瑞:明朝嘉靖时期的著名清官,由于敢于直言进谏,惩恶扬善,一心为民谋利,被人民敬为海青天、南包公,其英明流传至今。
方孝孺:明成祖朱棣称帝后,希望他写一篇给天下读书人的公开信,可是他宁死不写,成祖要灭其九族,方孝孺毫不畏惧,说灭我十族又何妨,结果明成祖一气之下,将他灭十族。
代表了中国人的刚正不阿,秉持正义的硬骨头精神,是民族精神的脊梁。
)4.董宣身上学到了哪些?如果你将来做官,做什么样的官?(我们要敢于坚持正确的观点,同邪恶势力斗争等。
)联系现实生活,通过对问题的探究,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
最新整理中学课文《强项令》教案设计

最新整理中学课文《强项令》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熟练朗读课文,掌握重点词语含义,疏通文意。
2、了解董宣人物性格,学习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公正、廉洁的品质,并帮助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
教学重点1、理解重点字词含义,疏通文意。
2、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3、学习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古代”;法”;与”;执法”;和现在的”;法”;与”;执法”;不同。
教学突破点教学中应注重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子的理解;采取合作讨论等形式疏通文意,把握人物形象;同时可通过新旧知识相融合,学习写作方法;古今社会生活相联系,通过对问题的探究,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1、《包拯》一文通过哪几件事表现了包拯这一人物,我们对他曾做过怎样的评价。
积极发言。
(发言应尽可能全面)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这样一篇传记,看看他与包拯有哪些相似之处,两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何异同。
领悟学习本文时要与前一篇课文从内容与写法两个角度做对比。
二、指导初读1、请先自读一遍课文。
自读课文,结合注释,查阅工具书,标注生词读音。
2.请互相讨论自读过程中的疑难问题,也可请教教师。
小组互读,纠正读音,质疑问难。
3.小组讨论,共同翻译课文。
小组合作,翻译课文,集中疑难,质疑,解疑。
三、验收效果1、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掌握下列字音:晔、圉、骖乘、敕、绶(2)解释加点生字词。
a.后特征为洛阳令。
b.臣不须…… 。
c.将何以理天下乎?d.使宣叩头谢主,…… 。
e.赐钱三十万。
……f.由是搏击豪强,……。
吉林省长春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1强项令教案1长春版

教学 内容 教学 时间 教 学 目 标 内 容 要 求
一一、强项令(1)
序号 教具
1、情感价值观:通过本文学习强 化学生法律意识。 2、知识与技能: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章大意,了解封建社会的官吏制 度,了解有关董宣的故事,整体把握课 文内容。 3、过程与方法:自主预习、小组交流、教师指导、课堂展示,反馈巩固。 1、了解有关 董宣的故事,进而了解封建社会的官吏制度。 2、了解古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 教 学 内 容 教法学法设计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引导 学生结合课下注 释,联系实际生活, 抓住关键词语叙述文 章大意。
小组探究,集体交流, 培养学生发表个人的 见解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看法。
命董宣向公主谢罪,董宣宁死不从。 结局:光武帝明白个中道理,重赏董宣。 小结 这篇课文讲述了汉光武帝统治时期,洛阳令董宣 秉公执法,面对湖阳公主的包庇行为,光武帝的 强权统治,势不低头,获得了人们的美誉,也改 变了光武帝的看法,死后得到厚葬。 解释文言词语意思。 提问法。
重 难 点 教学 流程 导入
我们的社会是法制社会,讲求“有法可依,有法 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古代社会的人们 是如何维持社会秩序 ? 今天,我们来学习《强项 令》,了解古代社会的法制状况。 一、作者简介: 范晔(398—445)字蔚宗,小字搏。顺阳(今河 南淅川县东)人。南朝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宋左光禄大夫范泰之子。曾任秘书丞、新蔡太守 和尚书吏部郎。官场多磨,后因事被杀。 二、题目解说 董宣是东汉(公元 25 年~公元 220 年)一个执法 严格的官员,被刘秀赏赐了一个好听 的名字“强 项令”,意思是脖子刚强、不肯低头的县令。他
反馈
教 学 反 思
通过多种朗读方式, 让学生整体把握文本 内容。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长春初中语文九上《强项令》 (一)

第11课《强项令》教案教学目标积累文言常用实词,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义。
教学重点了解塑造人物形象过程中应用的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学习用人物的语言、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
范晔(398—445),字蔚宗,顺阳(今河南淅川)人。
南朝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曾任尚书吏部郎、宣城太守,后迁左卫将军、太子詹事,掌管禁旅,参与机要。
后因事被杀。
《宋书》本传称他:“博涉经史,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
”任宣城太守时,曾博采魏晋以来各家关于东汉史实的著作,删繁补略,撰成《后汉书》纪传八十卷,成为我国史学名著。
二、人物介绍。
董宣是东汉一个执法严格的官员,被刘秀赏赐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强项令”,意思是脖子刚强、不肯低头的县令。
他为官正直廉洁,秉公执法,不畏权势,不仅赢得了汉光武帝刘秀的信任,敢于大胆任用他,而且也受到当时人们的称颂。
他的事迹被写进了《后汉书·酷吏列传》,流传至今。
三、教师范读、正音。
晔()圉()匿()骖乘()叩()叱()箠()楹()敕()桴()臧()四、课文解析。
1. 课文主要记叙了几个故事来表现人物?又是怎样记叙故事的呢?请你找出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
2. 在这个故事中,汉光武帝对董宣的态度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他的变化?3. 董宣未经审判,“格杀”湖阳公主家奴,你对此有什么看法?4. 董宣为什么被称作“强项令”?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5. 课文在塑造董宣这个人物形象时,主要用了什么手法?6.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没有采用过这样写法(侧面烘托)的篇章?请举例说明。
五、课堂小结。
课文通过介绍董宣执法的故事,赞扬了他刚正不阿、执法严明、清廉的优秀品质,侧面反映出刘秀知过能改、爱才的特点。
文章以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为主塑造人物形象,课文语言精练、详略有致。
作者在记叙故事过程中客观地交代故事,不加以议论。
六、课堂练习。
1. 准确理解下列重点句子。
2019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强项令》教案1 长春版

第12课《强项令》1教学目标1、了解本课相关的文学常识;疏通文意,了解古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
2、理清人物所经历事件的过程,学习用人物语言、动作等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3、了解董宣执法的故事,学习董宣不畏权势、秉公执法的精神;培养公正、廉洁的品质,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
2学情分析本课是九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文言基础,对课文的解读难度较小,因此对文章的深入分析与个性解读是这个学段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重点。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2、学习本文塑造人物的方法教学难点:了解董宣执法的故事,学习董宣不畏权势、秉公执法的精神4教学过程4.1 第二课时4.1.1导入同学们,我们讲述了很多古代文人的经历,似乎古代的官吏都是贪赃枉法、欺压良善之辈,那么,古代有没有好官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号称酷吏的官员——董宣。
4.1.2作家作品1、范晔(398-445)南朝宋史学家。
字蔚宗,顺阳人。
《宋书》说他:“博涉经史,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
”元嘉初年,任宣城太守时,取各家关于后汉史书的著作,删烦补略,撰《后汉书》,为我国史学名著。
该书以文采著称,论赞部分尤为突出2、《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
记载了从王莽起至汉献帝止共一百九十五年的史实。
四史:《史记》 (西汉)司马迁《汉书》 (东汉)班固《三国志》 (西晋)陈寿《后汉书》 (南宋)范晔4.1.3教学活动活动1【练习】学习成果检测1、朗读课文,扫除字音障碍2、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活动2【讲授】走进文本1、本文讲了关于董宣的哪几件事?1).记叙“董宣执法”的故事。
2).记叙董宣去世后家中贫困的景况。
2、咬文嚼字(通过文本分析人物言行:大言数主之失、因格杀之——不畏权贵、秉公执法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宣不从、终不肯伏——刚正不阿悉以班诸吏、死后情境——廉洁正直)3、分析总结1)结合全文说说董宣是个怎样的人?本文记叙了董宣秉公执法,力斩豪奴的故事和他平生清贫的生活,表现他不畏权贵,秉公办事的精神和清廉为官,刚正做人的品格。
2020秋长春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2课《强项令》教案1

1教学目标1、了解本课相关的文学常识;疏通文意,了解古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
2、理清人物所经历事件的过程,学习用人物语言、动作等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3、了解董宣执法的故事,学习董宣不畏权势、秉公执法的精神;培养公正、廉洁的品质,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
[@&~^#]2学情分析本课是九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文言基础,对课文的解读难度较小,因此对文章的深入分析与个性解读是这个学段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重点。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2、学习本文塑造人物的方法教学难点:了解董宣执法的故事,学习董宣不畏权势、秉公执法的精神4教学过程4.1 第二课时4.1.1导入同学们,我们讲述了很多古代文人的经历,似乎古代的官吏都是贪赃枉法、欺压良善之辈,那么,古代有没有好官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号称酷吏的官员——董宣。
4.1.2作家作品[*^@&%]1、范晔(398-445)南朝宋史学家。
字蔚宗,顺阳人。
《宋书》说他:“博涉经史,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
”[*^&%~]元嘉初年,任宣城太守时,取各家关于后汉史书的著作,删烦补略,撰《后汉书》,为我国史学名著。
该书以文采著称,论赞部分尤为突出2、《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
记载了从王莽起至汉献帝止共一百九十五年的史实。
四史:《史记》(西汉)司马迁[*&%@^]《汉书》(东汉)班固《三国志》(西晋)陈寿《后汉书》(南宋)范晔4.1.3教学活动活动1【练习】学习成果检测1、朗读课文,扫除字音障碍2、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活动2【讲授】走进文本1、本文讲了关于董宣的哪几件事?1).记叙“董宣执法”的故事。
2).记叙董宣去世后家中贫困的景况。
[^@#&*]2、咬文嚼字(通过文本分析人物言行:大言数主之失、因格杀之——不畏权贵、秉公执法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宣不从、终不肯伏——刚正不阿[*^~&#]悉以班诸吏、死后情境——廉洁正直)3、分析总结1)结合全文说说董宣是个怎样的人? [^*&#~]本文记叙了董宣秉公执法,力斩豪奴的故事和他平生清贫的生活,表现他不畏权贵,秉公办事的精神和清廉为官,刚正做人的品格。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强项令》教案 长春版

第12课《强项令》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封建社会的官吏制度,了解有关董宣的故事。
2.了解塑造人物形象过程中应用的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手法。
3.学习用人物的语言、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五环阅读教学过程;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诵读感知法、讨论、归纳法、合作探究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董宣不畏权贵、秉公执法、廉洁奉公的精神。
引导学生用现代法制的眼光,分析董宣“格杀”家奴的是非,帮助学生树立现代法制观念。
2重点难点1、积累文言词汇。
2、人物形象及其刻画手法。
3教学过程3.1 第一学时3.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赏读入境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打狗看主人”,却有这么一个小小的县令,竟敢当街拦住皇帝姐姐的车驾,将无故杀人而藏于车中的凶手当街“格杀”。
他是谁,他的命运会怎样呢?二、提问学生介绍作者及作品、生词三、诵读课文,进入情境整体感知,了解故事情节,大体了解本文叙述的故事,课文主要记叙了几个故事来表现人物? 那么课文又是怎样记叙故事的呢?请你找出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
(或让学生复述课文)活动2【讲授】悟读品味四、品味文本,领悟情感1、讲讲课文主要记叙了几个故事来表现人物?2.汉光武帝对董宣的态度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这些变化?3.董宣未经审判就“格杀”了湖阳公主家奴,你对此有什么看法?4、为什么被称作“强项令”?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5、汉光武帝为什么说“董宣廉洁,死乃知之”,这对表现董宣的品质有何作用?6、课文反映了董宣的哪些优秀品质?采用什么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活动3【活动】研读展示五、研读诗歌,合作探究1.探讨课文主旨2.总结自己的思路,倾听他人的回答,体会交流的快乐,在交流中你听到了哪些精彩的语言,记录下来吧!活动4【活动】精读积累这篇课文第一段故事性强,情感分明,把你认为值得积累的句子抄写在下面,并背诵全诗。
相信你能做到!活动5【练习】没读运用六、拓展练习董宣被光武帝刘秀敕为强项令,请你再从中国的历史中举出几位强项令的人物及事例,并谈谈强项代表了中国人的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课相关的文学常识;疏通文意,了解古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
2、理清人物所经历事件的过程,学习用人物语言、动作等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3、了解董宣执法的故事,学习董宣不畏权势、秉公执法的精神;培养公正、廉洁的品质,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
2学情分析
本课是九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文言基础,对课文的解读难度较小,因此对文章的深入分析与个性解读是这个学段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重点。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2、学习本文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董宣执法的故事,学习董宣不畏权势、秉公执法的精神
4教学过程
4.1 第二课时
4.1.1导入
同学们,我们讲述了很多古代文人的经历,似乎古代的官吏都是贪赃枉法、欺压良善之辈,那么,古代有没有好官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号称酷吏的官员——董宣。
4.1.2作家作品
1、范晔(398-445)
南朝宋史学家。
字蔚宗,顺阳人。
《宋书》说他:“博涉经史,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
”
元嘉初年,任宣城太守时,取各家关于后汉史书的著作,删烦补略,撰《后汉书》,为我国史学名著。
该书以文采著称,论赞部分尤为突出
2、《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
记载了从王莽起至汉献帝止共一百九十五年的史实。
四史:《史记》(西汉)司马迁
《汉书》(东汉)班固
《三国志》(西晋)陈寿
《后汉书》(南宋)范晔
4.1.3教学活动
活动1【练习】学习成果检测
1、朗读课文,扫除字音障碍
2、结合注释理解课文
活动2【讲授】走进文本
1、本文讲了关于董宣的哪几件事?
1).记叙“董宣执法”的故事。
2).记叙董宣去世后家中贫困的景况。
2、咬文嚼字
(通过文本分析人物言行:
大言数主之失、因格杀之——不畏权贵、秉公执法
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宣不从、终不肯伏——刚正不阿
悉以班诸吏、死后情境——廉洁正直)
3、分析总结
1)结合全文说说董宣是个怎样的人?
本文记叙了董宣秉公执法,力斩豪奴的故事和他平生清贫的生活,表现他不畏权贵,秉公办事的精神和清廉为官,刚正做人的品格。
2)课文在塑造董宣这个人物形象时,主要用了什么手法?
1 课文主要通过人物的言行来塑造董宣的形象
2侧面烘托手法——豪强莫不战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鼓不鸣董少平”来表现人物。
活动3【讲授】拓展思考
1、汉光武帝刘秀对董宣的态度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先是“怒”(表现在:“召宣”欲箠杀之);
接着听了董宣的陈述,改为“笑”(表现在:“因敕”“赐钱三十万”)
最后,当董宣卒于官时,伤心。
(表现在:“帝伤之。
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
”)
提问:如何看待刘秀?又如何看待刘秀的表现?
(背景:东汉都城是洛阳,洛阳令可不是一般的县长,包拯是北宋开封府尹,赵匡义在登位之前也是开封府尹。
是首都市长,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长。
东汉初年,京都洛阳是全国最难治理的地方。
聚集在城内的皇亲国戚、功臣显贵常常纵容自家奴仆横行街市,为所欲为。
朝廷接连换了几个洛阳令还是掌控不了局面。
最后光武帝刘秀任命已经69岁的董宣为洛阳令。
湖阳公主家奴行凶是董宣到任后遇到的第一个难题。
)
2、历史上像董宣这样的人,你还知道有哪些?
活动4【测试】学习评测
1、总结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1)因①因匿主家因为2)叩①乃驻车叩马拉住
②因格杀之接着②使宣叩头谢主磕
③因敕于是就
3)被①流血被面盖,覆盖
②唯见布被覆尸被子
4)数①大言数主之失列举
5)令①帝令小黄门持之命令
②有大麦数斛几②威不能行一令乎县令
2、综合思考:董宣未经审判“格杀”家奴,大家有什么看法?
(明确:董宣的执法方式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决定的,符合他公正严明的特点,但是在现代社会,只有按照法律规章执法才能维护法律的尊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