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中隐喻英译的对比分析
目的论视角下《茶馆》两个英译本的比较研究

《戏剧之家》2018年第16期 总第280期235文化天地目的论视角下《茶馆》两个英译本的比较研究严聪聪(西北大学 陕西 西安 710127)作者简介:严聪聪(1997-),女,汉族,陕西省渭南市人,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本科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及戏剧翻译。
【摘 要】翻译以目的为导向,译者的目的影响其对译文的处理方式。
戏剧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具有可读性和可演性两个标准。
本文从目的论角度出发,以《茶馆》为例,分析在不同翻译目的指导下,译者对人物台词、舞台说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关键词】目的论;译者;《茶馆》;戏剧翻译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16-0235-01《茶馆》作为老舍话剧的巅峰之作,以北京裕泰茶馆的兴衰反映国家的变化。
目前其公认的译本主要有两个:由加拿大译者John Howard-Gibbon(霍华德)所译,及由中国译者英若诚所译。
二人的翻译目的不同,其译本具有很大的差异性。
一、关于目的论目的论(Skopos)是德国功能学派翻译理论(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y)的奠基之作,认为翻译是一种“目的性”行为。
译者所采用的翻译策略是针对特定的目的进行服务。
目的论认为翻译的目的包括译者的目的和译文的交际目的,译文的交际目的由译文活动的发起者,即委托人来决定。
[1]二、译者的目的译者霍华德(HV)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工作多年,目的是通过翻译传播中国文化,进而让读者了解中国。
[2]故此,霍华德集委托人和译者的身份于一身,以翻译文学作品供外国读者阅读为导向,其译文与原文对等程度高,阅读性强。
另一译本由英若诚(YV)所译,1980年《茶馆》剧组赴欧洲演出,英若诚受命翻译,此时译文的交际目的是用于舞台演出。
他和老舍有相似的背景,因此他熟悉剧中所描绘的场景,对人物理解更到位。
他主演了如《茶馆》《推销员之死》等剧,作为翻译家和表演家,英若诚熟悉舞台,他的译文能让外国观众迅速理解、欣赏这部话剧,从而了解当时的中国社会。
目的论指导下的戏剧翻译——对比分析《茶馆》的两个英译本

里一个复杂句 , 但英若诚将此复杂句分为两个简单 句。在 翻译人 物对 白时 . 洁明快 的简单句更能体现语言的 1语 化特征 。在此 简 : 3 例 中. 英若诚 的译文更接 近原语特征 。 3. . 2动作化 2 戏剧语言 的动作性是戏剧的又一典型特征 。那么 , 么是语 什 言的动作性 呢?“ 能够集 中概括地说 明人物内心复杂细致 的思想 活动 的台词 . 才叫做有行 动性 : 能够 叫人听 了一句 台词 , 就懂得 了很 多存在于他心里而并未说 出来 的话 .这才 叫语 言有行动性
3 . 格 化 .3性 2 戏剧语言除 了口语化 . 动作化 之外 . 另一个重要特征便 是性 格化。如何在有 限的时空条件下 . 有效地传达鲜 明生动的人物个
321口语 化 .. 口语 化是戏剧语言最 突出的特征之一 。 口语化 的语言 在戏 性 , 塑造典型 的戏剧形象 . 是戏剧及其 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 老舍是语言大师 。 他对戏剧人 物语 言的要求是 “ 到人 到” 话 . 剧创作 中大量被使用 . 它能 拉近演员与观众 的距离 。译 本语 言同 样需遵循 这一规则 .从而使译本 在译人语 文化 中也能被大众 理 即要求作者始终把 眼睛盯在人物 的性格 和生活上 。以期 开 口就 解 和喜爱 响, 闻其声 知其人 , 言两语就勾 出一个人物形象 的轮廓来。《 茶 《 茶馆》 的语言是老舍从活 的 口语 中提炼 出来 的 , 生动形象 , 馆》 中几 十个 人物 。 大多数人物 性格鲜 明 , 原 因就 在于这 些 绝 其 表达 力强 这就需要译者选取 口语化 的词 汇与句型来体现 这一 人物的语言富于个 性 特征 。 例 3原文 : . 老林 : 还有个娘 J f ( U J 老舍 ,0 0 3 ) 2 0 :6 ! 例 1 . 原文 : 仲义 : 不 但 收 回 房 子 , 且 把 乡下 的 地 , 里 秦 我 而 城 英 若 诚 译 :a i: s n w ma 19 :1 ) L oLn U da o n(9 9 17 ! a 的房子也都卖 了( 老舍 ,0 0 1 ) 2 0 :5 。 霍华译 : l Ln O r r e20 : 1) O d i: u i ( 1 19! bd 0 英若诚译 : ihn y: h y sI a. o ol teh ue, u QZ o gi0 , e, n N t ny h oss b t c 在汉语 中. LH 娘J ' 是一种对 妇女带有贬义 的称 谓 . 这种极 f 但
译者主体性视角下《茶馆》两个英译本比较研究

译者主体性视角下《茶馆》两个英译本比较研究20世纪70年代,西方翻译理论研究开始“文化转向”,并对译者的主体性进行研究,强调译者本身对于翻译的影响。
《茶馆》是我国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作品之一,并被译者翻译为不同的版本,本文以霍华与英若诚的两个中译本为研究对象,分析译者对《茶馆》英文版翻译的影响。
标签:《茶馆》中译本主体性比较研究《茶馆》是老舍于1956年创作的三幕话剧,老舍分别用三幕展现了中国清末、军阀混战以及国民党执政三个时期的社会环境以及历史发展中个体命运的沉浮。
老舍出身于北京,熟悉北京的市井生活,《茶馆》也将北京作为创作背景,并在其中融入了强烈的地方色彩。
《茶馆》第一幕是以戊戌变法失败为背景。
王利发经营的裕泰茶馆上午营业,茶馆中贴着“莫谈国事”的纸条,而常四爷却非要在茶馆中痛骂洋人,也痛恨那些讲洋话、吃洋饭的人,因为在谈国事时说“大清国要完”被特务抓进监狱。
在茶馆里,有相面骗人的唐铁嘴,还有说媒的刘麻子,而刘麻子还要将康65岁的女儿康顺子卖给老太监当媳妇。
秦仲义主张实业救国,在茶馆中说要办工厂。
《茶馆》第二幕已是十年后的军阀混战时期,裕泰茶馆生意愈发惨淡,为了避免被淘汰,掌柜王利发积极迎合当时的社会潮流,在茶馆后开设了公,改良了座椅桌子,还贴上了广告画,但茶馆生意依然难以为继。
在第二幕中,常四爷出狱;给人说媒的刘麻子却糊里糊涂地被砍了头;十年前抓常四爷的特务又开始为军阀卖命;康顺子逃出了宫;还有两个逃兵想一起娶一个老婆。
小茶馆里个人命运的走向是整个社会兵荒马乱的一个缩影。
第三幕以抗日胜利后,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为历史背景,裕泰茶馆更加破败,原来的藤椅被换成了条凳,家具也破破烂烂,但墙上“莫谈国事”的字却写得更大了。
小刘麻子吹嘘着自己的拐骗妇女计划,太监的老婆来找掌柜讨要康顺子,能做满汉全席的厨师只能到监狱蒸窝窝头,评书艺人唱一次连面饼子钱都挣不上。
茶馆其他常客的遭遇也十分凄惨,常四爷生活更加艰苦,希望以实业救国的秦仲义却被抢走了工厂,掌柜王利发的茶馆被霸占,被逼得上吊。
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话剧台词意义的传达——以《茶馆》的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为例

思 , 理 解 了支 配 句 子 的规 则 , 说 话 者 的 意 图 " d g就 达 成 了 ”(1 9 6 9: 4 8)。 换 言 之 , 意 义 既 包 含规 约 力 量 , 受 语 言 结 构 规 则 的制 约 , 也
尔 对 意 义 的 这 一 阐释 有 助 于 言 语 行 为 的 准
以《 茶馆》 的两个英译本 的对 比分析 为例
刘 艳 红
( 广东创新科技职业技术学 院 外语系 ,广东 东莞 5 2 3 6 9 0 )
[ 摘
要] 话剧是一种特 殊的文学艺术形式 , 既反映生活又高于生活 , 其 中话 剧台词即人物间 的对话是话剧 的灵魂 。话
剧 中人物 的对话 既受语 言结构规约 、 文化规约与话剧艺术规约 的限制 , 又受剧作家及 角色意 图的支配。本文 以言语行 为理论为指导 , 试 图从 “ 意图” 意义 和“ 规约” 意义这两个 切入点分 析作为特 殊言语 行为 的中 国话 剧对 白 , 并 以《 茶 馆》 两个英译本 的对 比分析为例 , 探讨话 剧翻译的有效途径 。最终提 出, 只有充分考虑话剧对 白这种特殊 言语行为 的语 言 规约力量和施为力 量 , 对其加 以仔细揣摩 、 全面理解与恰 当转 化 , 才能得到最优化 的话剧 翻译 。
出合 乎语 言 习 惯 的 、 有 意 义 的话 语 ; 二 是 言
外 行 为 ( i l l o c u t i o n a r y a c t ), 即在 特 定 的语 境 中 赋 予 有 意 义 的 话 语 一 种 语 力 (即 说 话 人
角 度 进 行 的 同 一 研 究 ”(1 9 6 9: 1 8) 。 赛 尔 认为 , 言 语 行 为 是 意 向性 行 为 , 受 惯 例 或 规
老舍作品《茶馆》的隐喻翻译研究和文化解读——以霍华和英若诚英

引 言
翻 译是 实现 中 西方跨 文化 交 际 的重 要 手段 , “ 它 是用 一种 语 言形式 把另 一种语 言形 式里 的 内 容重新表现 出来 的实践活动 ” , 戏剧文本的翻译 , 不仅 要 考虑 到文 本 的字 面 意义 ,还 要考 虑 到其所
隐含 的文化 内涵 ,戏 剧 文本翻 译者 所要 做 的就是
如何 把 原文 的意 义准确 传达 给 目标语 读者 ,使译 文作 品在 原文 读者 和译 文读者 身上 产生 大致相 同 的效 果 .《 茶馆 》是老舍 先生脍炙人 口的代表作 , 是 一部 跨越 三个 时代 的戏剧 作 品,在 中 国现 代戏 剧 史上 占据 重要 地位 ,剧 中人物 性格 鲜 明,语 言 表达 生 动,其 中不 乏大 量 的隐喻 表达 ,使人 物性 格更加丰满 ,栩栩 如生,体现 了鲜 明的时代特征 , 同时 也为戏 剧翻 译研究提供 了大量 语言素材 , “ 文 学 隐喻 存在 的基 本动机 就在 于使 表达 更加 丰 富、 准确 , 使人物形象鲜 明、 使主题思想更加深邃 . , , 【 本文 将 以英若 诚和 霍华 的英 译作 品为 例,从 概念
基金项 目:山东省艺 术科学 重点课题 ( 1 5 0 6 1 0 1 );全国高校 外语教 学科研项 目 ( 2 0 1 5 S D 0 1 1 8 B) ;山东省社 会科学规 划研究项 目
(1 5 C WZ J 3 0)
一
93—
域 的隐喻意义 吲 . 例 如 ,“ L i f e i s a j o u me y . ”为 了让 读者更好地理 解较为抽 象的 l i f e( 人 生 ),根据人 类的共 同经验结构 ,将其 比喻为 j o u r n e y( 旅程 ), 喻义为 “ 人 生像旅程一样充满 未知和期待 ” ,使读 者对 l i f e( 人生 )更加容 易认知和理解 ,如 图 .
从跨文化角度看中国文学翻译——以老舍《茶馆》两个英译本为例

收稿日期:2020-9-31 研究背景在最普遍的意义上,当某一文化的成员发出一条信息供另一个文化的成员理解消化时,跨文化交际便发生了。
翻译是一种特殊且普遍的语言活动(祝一舒,2020),在某种程度上,文学翻译就是一种跨文化阐释的形式,通过这种“跨文化阐释式”的翻译,一些文化含量较高的文学作品才能在另一种语言和文化语境下获得持续的生命力。
在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进程中,各民族的文学发展越来越繁荣。
在我国现代文化发展和繁荣的时期,跨文化交际对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能够展现我国日益增强的文化软实力(刘冉冉 等,2020),也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具有重要意义(万佳琦 等,2020)。
《茶馆》是老舍先生在语言艺术上成就最高的剧作之一,也是让我国的戏剧作品走出国门、登上世界舞台的重要作品之一,对我国的戏剧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祝一舒,2018)。
目前《茶馆》有两个英译版本,一个是英若诚译本,另一个是霍华译本。
笔者从跨文化的角度分析这两个译本,以期能够激发译文文本的活力(朱昀 等,2020)。
2 从跨文化角度分析《茶馆》两个译本戏剧实质上是一种对话的艺术,老舍不仅是一名作家,更是一位语言艺术大家。
《茶馆》的语言风格突出,人物对话简洁,人物语言富有个性化,使用了大量的北京方言。
本文从文化负载词和句式结构方面进行对比,探究跨文化对于翻译的影响。
2.1. 文化负载词文化负载词又称文化独特词,被打上了某一语言社会的地域和时代烙印,是表示某一种文化所特有的事物和概念的词或者词组。
由于文化负载词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且“只存在于某一种文化中,在另一种文化中是空白的”,因此它们往往成了跨文化交流和翻译的障碍。
《茶馆》中有丰富多彩的文化负载词(章璐 等,2020),而英若诚和霍华二人在处理这类文化负载词时采用了不同的翻译方法。
英若诚采取意译的翻译方法,目的是在国外的舞台上演出,注重追求语言的表现和感染力。
而霍华注重让外国读者了解更多中国文化,语言忠实地道。
从文化翻译观的角度看老舍茶馆英译文化信息的处理

从文化翻译观的角度看老舍《茶馆》两个英译本中文化信息的处理陆军马春芬内容提要翻译不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也是一种文化交流。
文化翻译观要求译语要从文化的角度准确地再现原语所要传达的意义、方式及风格。
本文从姓名和习语两方面对《茶馆》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探讨如何文化翻译策论的选择,以达到合理有效地保留和传达原语文化的目的。
关键词文化翻译观《茶馆》异化归化20世纪是翻译活动纷繁交递,翻译理论精彩纷呈的世纪。
许多翻译理论家越来越意识到翻译作为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桥梁的重要性。
著名翻译理论家Lambert和Robyns认为翻译等同于文化,意即翻译活动就是文化的转换活动,从而在翻译研究领域掀起了一场“文化转向”(Cultural Shift)的变革。
中外有不少学者从文化因素如何在翻译过程中起作用的角度来讨论文化与翻译的关系,从而形成文化翻译观。
“文化传真”是文化翻译观的基本原则。
它要求译语要从文化的角度准确地再现原语所要传达的意义、方式及风格。
换言之,就是把原语的文化因素在译语中原汁原味地体现出来。
无论是姓名的文化翻译,还是习语和宗教的文化翻译都要求译者以原语文化为基础,从文化翻译观的角度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准确传达原语的文化,达到“文化传真”的目的。
老舍的《茶馆》是中国当代话剧艺术的经典之作。
戏剧中塑造了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的人物群像,里面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并包含了大量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背景,带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
霍华和英若诚先后翻译了《茶馆》这部伟大的戏剧。
本文以《茶馆》的这两个英译本为例,从姓名和习语文化两方面谈谈如何合理有效地保留和传达原语文化。
一、姓名称谓的文化翻译文学作品中离不开人物描写,有人物就离不开姓名称谓,否则就无以标志,无法区别。
姓名称谓是特定文化的产物,是人际关系的文化符号。
它是人类社会中体现特定的人在特定的人际关系中的身份角色的称呼,它反映着一定社会文化或特定语言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由《茶馆》等作品中人物英译看汉剧作品人物英译

由《茶馆》等作品中人物英译看汉剧作品人物英译【摘要】:汉剧作品的创造中,人物名字的选取是很重要的。
因为在塑造人物时,根据创作意图,为深刻地揭示人物的性格,预示人物的命运和结尾,总是精心而又慎重地为人物选择名字。
而且,正如尼科诺夫在《人名与社会》一书中所说:”越是著名的大师越是谨慎为自己作品主人公选名”。
这就意味着其内涵更加丰富,翻译时更加字斟句酌,一定的翻译指导原则是有必要的。
【关键词】:茶馆; 汉剧作品; 人物英译近年来,在国际学术、人员交往中,中国人姓名的英译,姓和名的顺序,双名问题的处理上,出现了各行其是的混乱状态。
例如:有人采用威妥玛式(WadeSystem)拼法,有人采用现代汉语拼音系统;有人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姓前名后;有人按照西方国家的习惯,名前姓后;有的人姓后面标一个逗号,然后才是名;有的人姓的每个字母都大写;有的人双名之间加一个”-”;有的人姓名每一个音节的第一个字母都大写;有的姓在前,后跟一个逗号,然后跟以名字的缩写;有的人中英结合,有的采用广东或福建等地方言的拼法。
这些译法各有各的可取之处。
文章通过汉剧中人物英译进一步看人名英译的特点。
一、汉剧中人物基本翻译方法1.1 直接用拼音翻译一般遵守先姓后名原则,直接以汉语拼音表达中国数千年封建宗法观念强调的传统道德是”光宗耀祖”。
在这种传统文化氛围中,中国人重姓轻名。
翻译时无须与英美人的姓名排列顺序接轨。
姓和名作为两个组合应分开书写,名的部分不要分开。
王利发--Wang Lifa 秦仲义--Qin zhongyi二德子--Er dezi 宋恩子--Song Enzi吴祥子--Wu Xiangzi 康顺子--Kang Shunzi采用现代汉语拼音系统。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是最易懂也是最容易被人们接受的方法。
国际标准化组织早在1982年就通过决议,采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在文献工作中拼写有关中国的专门名词的国际标准。
事实上,我国领导人的姓名在对外文件中都是按照拼音法拼写的,在国际上也广为接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馆》中隐喻英译的对比分析摘要:文学作品中的隐喻翻译不能仅局限于意思的转达,还要关注隐喻意象的处理,这样才能使目的语读者与源语言读者一样欣赏到其中的文化内涵。
按照隐喻意象的留与变,隐喻翻译法可分成三种类型:隐喻意象留存、隐喻意象缺位和隐喻意象借用。
借助这三种类型对《茶馆》的霍华译本和英若诚译本中的隐喻翻译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发现两译本绝大多数隐喻翻译都是成功的,再次证明这两译本的经典性。
关键词:《茶馆》;隐喻英译;对比分析一、隐喻和隐喻翻译美国语言学家Matthews曾把隐喻定义为:“是一种修辞格,通过它,一个通常被用于某种物体、动作的单词或表达被扩展到另一个物体或动作上” 。
[1]后来Lakoff提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方法,而且是人们普遍使用的一种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
[2]隐喻包括本体、喻体和喻义。
本体即英文的object或tenor,指喻体所依附的对象,喻体则是英文中的image或vehicle,指用于比喻和形象本体的术语,喻义也就是英文中的sense,指本体与喻体之间所共有的相似之处或共同之处,例如:张三是个饭桶。
本体→张三;喻体→饭桶;喻义→饭桶=只知道吃饭不动脑的笨人。
隐喻的实质是通过另一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
[2](P154)因为以认知为基础的隐喻所表达的意义,是借助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的结构映射的心理运行机制而产生的结果,故而隐喻的翻译就不只是简单语际间的符号转换问题,它本质上是一种认知活动,是以现实体验为背景的认知主体所参与的多重互动为认知基础的。
虽然不同民族的人,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而且语言(包括隐喻)与文化密切相关,似乎造成了隐喻的不可译,但从整体来看人类的生活环境大致相同,因此在不同语言下的隐喻中,由于它们共有类似的人类认知基础,必然存在着某些共同的东西,这为隐喻的翻译奠定了基础。
二、《茶馆》中隐喻及其英译的个案分析老舍所创作的《茶馆》通过裕泰茶馆的由盛而衰,在三幕戏中描绘了戊戌变法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三幅鲜明、完整的北京社会生活风俗画。
戏剧中涉及人物70多个,从末代清朝的庞总管,到军阀官员,再到混迹于市井的小人物等。
[3]这些人物间的对白中蕴含了不少隐喻表达,而正是这些隐喻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正验证了“文学隐喻存在的基本动机就在于使表达更加丰富、准确,使人物形象鲜明、使主题思想更加深邃”。
[4]这些人物对白的英译为研究隐喻的翻译提供了丰富的语料。
本文选取霍华和英若诚的《茶馆》英译本中的相关隐喻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英译在传达意义时是保留喻体,遗失喻体还是重塑喻体,将其分为喻体意象留存、喻体意象缺位和喻体意象借用三种类型,借助这三种类型对两个英译本进行比较分析。
(一)隐喻意象留存人类逻辑思维的相对一致性使得他们语言表达的逻辑也具有了相对的一致性,操不同语言的民族正是由于逻辑思维的相对一致,在用语言对客观世界及其认识加以描述时,语言的基本形式也就具有了相对一致性,因此在不同的语言间转换时,就会出现不同语言间对同一隐喻表达中的意象的契合。
[5]《茶馆》戏剧中的对白也是来自日常生活的,对日常生活的认识,所以不可避免会存在相同的意象。
如下例:例1 小唐铁嘴:看这个怎样——花花联合公司?姑娘是什么?鲜花嘛!LITTLE SOOTHSAYER TANG:How′s this?“United Double Blosson Corporation” ?Aren′t the girls like fresh blossoms?(霍译)Tang the Oracle Jr:What about this:“Two Blossoms Incorporated”?What do pretty girls make you think of?Blossoms!(英译)小唐铁嘴在向小刘麻子献计如何命名他们的公司,提出花花联合公司这一说法,并进行解释。
其中提到“姑娘是什么?鲜花嘛”,这是一典型的隐喻表达,本体姑娘,喻体是鲜花,喻义是姑娘如鲜花一样美丽。
对于姑娘和鲜花一样美丽的认识,汉语和英语的表达就实现了契合,所以无论是霍华还是英若诚的译本都将喻体意象“鲜花”翻译为blossom,成功实现了意象留存,译本在传意的同时也传神。
(二)隐喻意象缺位虽然在前面强调了人类生活经验的共同性使得不同民族的语言中存在大量的映射方式趋同,语言表达相似的隐喻,然而“一个民族的文化总是根植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不同的民族所依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方面存在的诸多差异造成了人们不同的价值观,对同一事物相同的概念隐喻反映在语言中却是不同的隐喻表达方式”。
[6]在一个民族文化中所存在的为所有民众能接受的隐喻意象,在另外一个民族文化中则不一定会有,同时同一个意象在不同的文化中还可能存在不同的理解,引起不同的联想。
这些都会造成在翻译中的意象缺位。
如《茶馆》中有这样一句:庞四奶奶进来,带着春梅。
庞四奶奶的手上戴满各种戒指,打扮得像个女妖精。
其中“女妖精”就是一个隐喻表达,在中国的文化中理解为女子打扮得花枝招展,妖艳无比。
在中国的民间故事中有很多这样的女妖形象,这一表达能为民众所普遍接受,而英语国家的传说中多魔而少妖这样的表达,不能套用魔的隐喻意象。
英译the woman is overdressed to a nauseating degree和霍译she is decked out in tasteless finery都采用了诠释的方式进行语际转换,而未能将女妖这一意象保留,译本读者无法认识到其中的文化内涵,留下缺憾。
同样的例子还有:例2 吴祥子:哈哈哈哈!松二爷,你们的铁杆庄稼不行了,我们的灰色大褂反倒成了铁杆庄稼WUXIANGZI (laughing ):Second Elder Song,you Bannermen′s stipends have dried up,but our “Grey Gown Department” is flourishing better than ever. (霍译)Wu Xiangz:Ha!Ha!Master Song,your Bannerman′s subsidy used to be a sure source of income. Well,that′s all gone now. But our grey gowns proved a better bet. (英译)说话者是个吴祥子是晚清朝时期的特务,后来又投奔袁世凯继续做特务。
在他遇见松二爷时说出这番话,其中“铁杆庄稼”就是一个隐喻表达,需要放在清朝这个特定的时代来理解。
清朝满族人统治的时代,满族人的分为八旗,八旗的子弟享有特殊的经济补助待遇。
在这句话中本体就是像松二爷这样的八旗子弟,喻体为长了铁杆的庄稼,喻义则为八旗子弟的待遇像长了铁杆的庄稼一样永远不会消失。
而在翻译中铁杆庄稼这个隐喻意象被割舍,无论是霍译还是英译都用了解释的方法进行意译,即bannerman’s stipend和bannerman’s subsidy,从表意的角度来讲成功地实现了原意的转达,但是隐喻意象缺位使得译文未能实现与原文的文采和修辞效果的对等。
(三)隐喻意象借用隐喻意象借用是指在一种语言中用某一个隐喻表达的意象,而在转换为另一种语言时使用不同的隐喻形象来表达,使得目的语的读者和源语言的读者一样能够欣赏到其中的文化内涵。
[7]例3刘麻子:说假话是孙子!孙子是一个辈分非常低的隐喻形象,刘麻子以此立誓想证明自己说的话是真实的,而不是说假话就在血缘关系上变成了听话者的孙子。
霍译I′ll be a monkey′s uncle.中借用了monkey’s uncle这一形象,而英译If I′m lying to you,I′ll be damned还是以解释的方式进行翻译,相比较而言霍译更能体现源语言的文化内涵,使得目的语读着能领悟到这一内涵。
再如例4 崔久峰:惭愧!惭愧!做过国会议员,那真是造孽呀!CUI JIUFENG:I′m ashamed of myself,ashamed. To have been a member of this Legislative Assembly is nothing short of a sin. (霍译)Cui Jiufeng:You make me feel ashamed!Yes,I was a member of parliament,a grievous sin. (英译)崔久峰,做过国会议员,后来修道,住在裕泰附设的公寓里。
王利发看到崔久峰这样有文化曾经做过官的人却躲在这念经修道不能理解,向崔表达了自己的疑惑,崔说了上面的话作为回复。
其中“孽”是佛教教义中的一个概念,在日常生活中被普遍使用,它的隐喻意象在汉语文化中是众所周知的,多形容罪行或罪恶深重。
英语国家的基督教等宗教文化中也有这一类似的隐喻意象就是“sin”,译成中文为“罪”或“原罪”。
霍译和英译中都借用了“sin”再现了汉语文化中的“孽”的文化内涵,实现了原意的转换,同时也使得原文的文采和修辞功效能够实现等值。
从译例分析中可以看出,霍华译本和英若诚译本在隐喻的翻译处理中,多数能够通过保留意象和借用意象的方式将文化内涵传递出来,而霍华的译本在隐喻意象的处理方面稍胜一筹,这可能与霍华自身来自于英语国家更为熟悉英语中的隐喻意象有关。
隐喻的英译必须顾及汉英民族的不同文化背景和对隐喻意象的不同联想理解,其意象的翻译不是简单的词汇对接,也不能随意的以解释式的翻译来代替。
隐喻的翻译涉及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转换,它不仅仅是语码表层的解构过程,还涉及其意象所蕴含的深层喻义与语义的一个转换过程,要求译者把隐喻所隐含的意象信息通过形象思维与灵感思维进行综合处理,是比较复杂的不同文化相互交融的思维过程,是以目的语言对源语言的隐喻进行再创造的复杂思维活动。
译者需要在深刻理解原语篇所表达出的各类意义的基础上尽量将隐喻意象在目标语中映射转述出来,让目的语读者能欣赏到原作者的意欲之意和汉语文化内涵,而不是脱脂和脱水后的汉语文化。
[参考文献][1]Matthews,R. J. Concerning a “Linguistic Theory” of Meta phor [J]. Foundations of Language. 1971,(7).[2]Lakoff G,& Johnson,M.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Universityof Chicago Press,1980.[3]聂玉景. 权势关系和称谓语翻译[J]. 长春大学学报,2011,(5).[4]赵艳芳. 认知语言学概论[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5]刘宓庆. 文体与翻译(增订本)[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6]张广林,薛亚红. 隐喻的认知观和隐喻翻译策略[J]. 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7]高新华,刘白玉. 金融危机英语词汇的翻译[J]. 外语学刊,2010,(5).Comparative Analysis of Metaphor Translation in TeahouseNIE Yu-jing(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Nantong University,Nantong,226007,Jiangsu,China)Abstract:Translating the metaphor in literary works is not a simple work of meaning-conveying. The image in the metaphor also demands attention,only through which will readers of target language have the chance of appreciating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in the literary works as the readers of source language do.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treatment of image,the metaphor translation falls in to three kinds:image-keeping,image-losing and image-borrowing. With these three,attempts are made to analyze metaphor translation in Teahouse. The analysis and findings confirm that Howard′s version and Ying Ruocheng′s version are classic.Keywords:Teahouse;metaphor translation;comparative an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