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一)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章 上古传说文学
第一节、初民的民谣
歌唱和舞蹈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方式。
第二节、上古神话传说
1.神话释义。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 的解释和说明;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社会并征服它的愿望;它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 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做出符合实际解释的时代产物。 神话和传说的关系。神话产生比传说早;神话是传说故事的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神话具有非理性的神异色彩,传说内涵着人间行为的准则。 2.我国的神话系统。创世(女娲造人 盘古开天辟地)、自然灾害(大禹治水 女娲补天)、 战争神话(黄帝战蚩尤)。 3.我国神话的精神内涵及其影响。内涵:体现着初民的原始思维特征,即通过神幻的想象, 把不同类质的事物毫无理性、逻辑联系起来;紧紧围绕“人的生存”主题;英雄人物充满昂
第三章 两汉辞赋
第一节 西汉初期辞赋创作的发展趋势
• 骚体 贾谊《吊屈原赋》《旱云赋》《惜誓》,抒情叙志,情感浓郁,多直 抒胸臆,议论多于形象。
• 赋体 《西京杂记》枚乘《柳赋》路乔如《鹤赋》《七发》是标志着枚乘
开创太赋的典范之作。铺叙描写,夸饰渲染,完全失去了作者自我的真情实 感。
第二节 司马相如、扬雄与汉大赋的勃兴 • 司马相如赋的特征
手法的拓展;结构语言上的创新。
第三节 屈原的其它作品
• 清新幽渺的《九歌》包括《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
河伯、山鬼、国殇、礼魂-送神曲,一组祭神歌曲。 叙写神灵的活动和情感,所在的环
境和气氛,造就了奇特瑰丽、色彩斑斓的艺术境界。
• 平实朴素的《九章》 包括《惜诵、涉江、哀郢ying 、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
00538(全国本科)《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精讲版

带你一起背考点
【名词解释】
赋、比、兴 宋代朱熹认为,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春秋》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简括地记录了鲁国及周王朝、其他诸侯国的历史事件,语言 准确而简明。叙事特点:微言大义。 《吕氏春秋》 1.秦相吕不韦组织其门客集体编撰的,成书于秦统一中国之前,向来被视为杂家著作,而以道、儒、法、阴 阳家的思想成分更多些。 2.文章比较短小,以事实说理,平实畅达,不求华丽。最大的文学成就,是创作了近 300 则丰富多彩的寓言 故事。 “建安风骨” 建安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的阶段。此时期作家众多,诗作丰富,在中国诗歌史上第 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 “建安风骨”是指汉末魏初诗歌创作的时代风格,形成了慷慨任气,以悲凉为美的风尚。 左思风力 西晋左思的诗歌创作继承了建安风骨,被钟嵘《诗品》誉为“左思风力”。左思的诗引用历史典故以抒时愤, 刚健有力。 玄言诗 玄言诗是东晋的诗歌流派,发端自魏正始时代,盛行于东晋。内容特点是以谈论老庄玄理为主,少数兼及佛 理的表述。表达上则是抽象玄虚,淡乎寡味。代表作家是孙绰、许询。 宫体诗 宫体诗是一种以写闺阁情怀为主要内容的重声遣性质,注重对写实技巧的追求,构形常常惟妙惟肖。 《水经注》 郦道元《水经注》约成书于北魏,是为《水经》所作的注释,共 40 卷。它不仅是地理著作,也是系统而完整 的学术著作,书中根据水道流程记述了河流两岸的名胜古迹、风物景象以及神话历史传说故事等,是一部描绘山 水风光的优秀散文著作。
3
(2)浅近自然、不假雕饰而富于表现力 (3)情思与景物、情境的融合 嵇康诗歌的特色 钟嵘的《诗品》评价其诗风“过为峻切,讦直露才”。 (1)创造了一个诗化了的人生理想境界。 (2)有一种峻切之语。 (3)清远之意境、隽秀之语言,别具一格。 太康诗歌艺术形式的特点 “缛旨星稠,繁文绮合”。 (1)追求文字华美与辞藻华丽。 (2)追求新的技巧,注意俳偶。 (3)描写更加细腻。 左思《咏史》诗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1.《咏史》八首是左思的代表作,这八首诗主要反映了寒士之不平及对士族的蔑视与抗争。最能表现左思气 概的是《咏史》其五。 2.借古人之事,抒个人怀抱,名为咏史,实是咏怀。诗笔力矫健,情调高亢,气势充沛,具有积极浪漫主义 的特色。《诗品》称之为“左思风力”,《诗品》又说他“文典以怨”。 简述庾信诗歌的艺术特色 (1)庾信诗风体现了南方清绮诗风与北方贞刚诗风的融合。(2)庾信的诗歌创作可以依 42 岁留魏为界,分 为前后两期:①前期多绮艳之作,辞藻华丽,用典徘偶均自然工巧。②后期诗歌格调苍劲,技巧精工,集南北诗 歌之大成。 李商隐无题诗朦胧美的主要体现 (1)在感情方面的怅惘哀伤(2)在表现方面的迷离恍惚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知识点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知识点整理一、先秦时期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包含了来自不同国家的305篇诗歌,以叙述周朝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为主题。
2.楚辞:楚辞是先秦时期楚国的一种诗歌形式,表达了爱国之情和个人感情。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有《离骚》和《九章》。
3.春秋时期:春秋时期是古代中国历史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主要是史书和编年体的文章。
二、汉代文学1.《汉乐府》:乐府是指汉代时期的各院的乐章,包括了歌谣、民歌、舞曲等多种形式,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和情感。
2.司马相如:司马相如是汉初的一位重要文学家,他的作品《长门赋》被誉为中国古代最早的辞章之一三、魏晋南北朝文学1.《曹操集》:曹操是东汉末年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文学家,他的作品《观沧海》等被收录在《曹操集》中。
四、唐代文学1.《唐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作品之一,收录了唐代各个时期的优秀诗歌。
2.杜甫: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以反映社会现实和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为特点,被誉为“诗史”。
五、宋代文学1.宋词: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种诗歌形式,其风华绝代,以唯美、细腻、婉约的风格著称。
2.苏轼:苏轼是北宋时期的一位重要文学家,他创作了大量的诗词和散文,被誉为“文学宗师”。
六、元明清文学1.《西游记》:《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创作的一部描写唐三藏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神话小说。
2.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四部长篇小说。
以上只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的一部分知识点整理,古代文学发展演变的历程非常复杂和庞大,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古代文学,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人们的思想感情,对于研究中国文化和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0407-全国-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解析:庾信在南朝的赋作都是绮丽柔靡之作,入北以后,身世之感,乡关之思,使他的赋作一改旧辙,虽然精工不减,格调却苍凉悠远。诚如杜甫所说,“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1分7.与《三都赋》有关的成语是()
A.反复推敲
B.呕心沥血
C.洛阳纸贵
D.韦编三绝
主知识点:14.3.3、三、主要赋作家
A.《同声歌》
B.《七哀诗》
C.《燕歌行》
D.《善哉行》
主知识点:9.3、第三节其他建安诗人
答案:C
解析:曹丕对七言诗的发展有重大的贡献。他的《燕歌行》二首,不仅为乐府产生一新体制,且为中国诗学开一新纪元,为唐代歌行体的兴盛打下了基础。
1分14.《文选》所收录的“苏李诗”是()
A.四言诗
B.五言诗
C.杂言诗
1分17.贾谊的《过秦论》在分类上是()
A.抒情散文
B.描写散文
C.史论散文
D.时评散文
主知识点:5.2、第二节贾谊、晁错与西汉初期散文
答案:C
解析:贾谊文章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铺排渲染的战国纵横家遗风。《过秦论》是贾谊最负盛名的史论散文。它深刻分析秦亡原因,归结为“仁义不施”。
1分18.《论语》在体裁上属于()
答案:B
解析:北朝民歌中的叙事长诗《木兰诗》,写少女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转战12年,屡立战功后辞官回乡的故事,塑造了一位英勇善战而又机智活泼的巾帼英雄形象,与《西洲曲》一起被视为南北朝诗歌中的双璧。
1分9.谢灵运的五言诗被评为()
A.铺锦列绣,雕缋满眼
B.初发芙蓉,自然可爱
C.雕藻淫艳,倾炫心魂
D.锦工机锦,玉人琢玉
1分15.《汉书》体例中所取消的一类是()
古代文学史 (一)自考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第一章先秦文学第一节上古传说文学一、上古歌谣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领会)(选择)1、歌唱和舞蹈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形式。
2、原始歌舞是诗、乐、舞合一的综合性。
(1)《吕氏春秋》: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2)《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载于《吴越春秋》。
(3)《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二、我国神话的主要类别及其代表作品(应用)(选择)1、创世神话:初民对天地开辟和人类诞生的解释。
如:女娲造人、盘古开天地。
2、自然灾害神话:原始人类遭受自然灾害的经历,以及他们战胜自然灾害的愿望和伟力。
如:后羿射日、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精卫填海、夸父逐日。
3、战争神话:远古战争神话,最精彩是黄帝的故事。
黄帝大战蚩尤。
三、我国神话的精神内涵特征(应用)(选择)(简答)1、主题:中国古代神话都紧紧围绕人的生存主题。
2、英雄气概:神话中的英雄都充满激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和英雄气概。
3、浓烈情感:神话中浓烈的情感,塑造鲜明形象、有丰富想象力。
4、集体创作:神话是集体创作,在流传中不断丰富变化并成型。
四、神话和传说的联系与区别(识记)(简答)1、神话和传说有紧密联系,又有明显区别。
(1)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
(2)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3)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而传说则内涵着人间的行为准则。
五、神话的影响(识记)(简答)1、神话的艺术规则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2、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
第二节《诗经》一、《诗经》(识记)(选择)1、《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又称《诗》或《诗三百》,有三家诗鲁、齐、韩,先后散佚。
今传为《毛诗》。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按音乐不同分为国风160篇、小雅74篇、大雅31篇、颂40篇。
另有笙诗6篇,不在其中。
《诗经》是以四言为基本句式,同时又参差变化,比较灵活,间杂二言句到八言句。
2023年4月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真题及答案

2023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一、单项选择题1.“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属于()A寓言B神话C传说故事D原始歌谣2.出自《山海经》的神话是()A女娲补天B盘古开天地C后羿射日D鲧禹治水3.汉代伏生所传今文《尚书》共计()A25篇B29篇C33篇D58篇4.我国现存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A《春秋》B《左传》C《国语》D《战国策》5.“楚辞”一名最早出现在()A春秋B战国策C西汉D东汉6.《九辩》一文的作者是()A屈原B宋玉C唐勒D景差7.李斯《谏逐客书》的文风出自()A孟子B庄子C纵横家D杂家8.刘向《战国策序录》的特点是()A引经据典B切实平妥C文气盛状D冷静沉稳9.东汉朱穆散文特点是()A文风华丽B言辞迫切C讥讽世俗浇薄D有骈俪化的倾向10.《汉书》中人物描述的特点是()A精细刻画B大笔勾勒C以独白刻画心理D运用环境烘托11.贾谊《旱云赋》的创作特点是()A抒情叙志B写景状物C直抒胸臆D以文为赋12.班婕妤《自悼赋》的艺术特点是()A质朴无华B深刻细腻C繁难华丽D铺张扬厉13.班固《两都赋》属于()A纪行赋B咏物赋C骚体赋D大赋14.《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表现的是()A怀乡思人B闺思愁怨C悠宦挫折D人生失意15.开创文人“拟乐府”诗歌创作全盛局面的是()A曹植B王璨C曹操D刘桢16.正始时期五言诗创作取得巨大成就的是()A嵇康B何晏C阮籍D应璩(qú)17.陆机、潘安诗歌的艺术特点是()A意蕴深沉B辞藻绮丽C意味醇厚D气韵雅雄18.游仙诗的渊源可以上溯至()A先秦时期B秦汉之交C汉末时期D建安时期19.陶渊明“金刚怒目”式的诗句是()A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B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C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20.永明诗对中国文学最重要的贡献是()A重文学特质的发扬B重诗歌形式的探索C重个人情怀的抒发D创造诗歌新的美的理想21.南朝民歌的内容有()A.忧世之思B金戈铁马C男女之情D自然风光22.左思《白发》、王沉《释时》、鲁褒《钱神》均是()A山水赋B咏物赋C感伤赋D刺世赋23.北朝文学中最具特色的文体是()A诗歌B散文C赋D小说24.《世说新语》详于记述的内容是()A氏族逸闻轶事B宫廷制度C各地风俗D怪异传说25.隋代无名氏《送别诗》特点是()A笔力苍劲B词气宏拔C音律和谐D辞清句丽26.张若虚属于()A初唐四杰B文章四友C吴中四士D大历十才子27.《辛夷坞》表现的是()A孤独之感B寂寞之思C惆怅之情D空静之美28.白居易的诗分为四类,《琵琶行》属于()A闲适诗B感伤诗C杂律诗D讽喻诗29.刘禹锡咏史诗的创作特点()A思想深刻B用典深僻C清新自然D雅丽精工30.罗隐《英雄之言》属于()A骈体文B小品文C变文D俗讲二、多项选择题31.屈原《九歌》中的作品有()A《思美人》B《湘夫人》C《大司命》D《少司命》E《东皇太一》32.汉乐府的题材内容为()A讽刺达官贵族B反应人民对战事的厌倦C歌颂爱情婚姻的倾向D表现生活困顿漂泊E表达人生哲理33.嵇康诗歌的艺术特色是()A诗化之人生理想境界B清逸玄远之美C激愤批判之语D冲淡平和之意境E隽秀之语言34.李商隐政治诗思想内容()A关注民生B抨击宦官C感伤历史D批评朝政E表现党争35.唐传奇创作特点主要有()A人物形象栩栩如生B故事情节曲折生动C语言华美,凝练传神D题材丰富多彩E有意为小说三、名词解释题36.《左传》(1)全称《左氏春秋传》,又名《左氏春秋》、《春秋内传》、《古文春秋左氏传》等。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00538(自考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

目录第一章上古传说文学 (1)第二章《诗经》 (1)第三章先秦散文 (2)第四章屈原和楚辞 (3)第五章秦汉政论及抒情、叙事文 (4)第六章司马迁与两汉史传散文 (4)第七章两汉辞赋 (5)第八章两汉诗歌 (6)第九章建安诗歌 (6)第十章正始诗歌 (7)第十一章两晋诗歌 (7)第十二章田园、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 (7)第十三章南北朝诗歌 (8)第十四章魏晋南北朝散文和辞赋 (8)第十五章魏晋南北朝散文和辞赋 (9)第十六章南北文学合流与初唐诗歌 (9)第十七章盛唐的诗人们 (10)第十八章李白 (10)第十九章杜甫 (10)第二十章大历诗坛 (11)第二十一章中唐诗歌 (11)第二十二章李商隐与晚唐诗歌 (11)第二十三章唐代散文 (12)第二十四章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12)第二十五章唐五代词 (13)节知识点名称主观题第二节上古神话传说神话释义★★(简答题)简述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1)神话比传说产生得早。
(2)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3)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神异色彩,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准则。
古代神话★★★(简答题)简述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特征。
(1)紧紧围绕人的生存主题。
(2)神话中的英雄都充满激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和英雄气概。
(3)神话都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4)神话是集体创作的,在流传中不断丰富变化并成型。
节知识点名称主观题绪论《诗经》风、雅、颂含义★★(简答题)《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的依据及其各自的含义是什么?1、依据音乐的不同分类。
2、含义:(1)“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
(2)“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
(3)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
(4)“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诗经》★★(名词解释)《诗经》《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个多世纪的诗歌,共305篇。
分为风、雅、颂三类。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基础知识第一编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文学1.“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弹歌》出自《吴越春秋》;葛天氏之乐和《候人歌》出自《吕氏春秋》。
2.保存神话较多的材料《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
第二章《诗经》1 汉代采诗说(关于诗经编订情况):班固《汉书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天子。
”;何休《春秋公羊传》“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
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天子。
”2《诗经》内容上分1.祭祀诗全部收在三“颂”之中《维天之命》、《武》、《载芟》《閟宫》2.颂赞诗“大雅”中的《生民》、《公刘》、《帛系》、《皇矣》、《大明》3.怨刺诗《民劳》、《桑柔》、《节南山》、《小弁》)、《北山》等;4.婚恋诗《关雎》、《蒹葭》、《月出》、《采葛》)、《静女》、《野有蔓草》5.征役诗《载驰》、《采薇》、《无衣》(看书P34-50)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1.《尚书》:上古之书,我国最早的历史散文集。
以记言为主。
2.《春秋》:鲁国的编年体史书,记载春秋时期重大史实。
上起鲁隐公元年(-722),下至鲁哀公十四年(-481),共二百四十年的史实。
(《春秋》的记事极为简略,在记事中体现出鲜明的思想倾向。
《春秋》以一字为褒贬的写法和微婉含蓄的风格,对后代散文有不小的影响。
)3.《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大约成书于战国初年。
以记言为主。
记载史实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
(一般认为是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书中既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
)来源:第四章先秦诸子散文1.《论语》:语录体散文。
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成书于战国初年,是孔子的弟子和后学编纂而成。
传至汉代出现了鲁《论语》、齐《论语》、古文《论语》。
今天所见《论语》是在鲁《论语》的基础上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而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概念解答题1.汉乐府乐府在两汉时期原指音乐机关,乐即音乐,府即官府。
但魏晋六朝却将乐府所唱的诗,汉人原叫“歌诗”的也叫“乐府”,于是乐府便由机关的名称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汉乐府就是汉代的乐府诗。
汉乐府包括贵族文人所作的歌辞和采集来的民歌两类作品,后者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崭新的形式,是汉乐府的精华所在,因此,我们常说的汉乐府。
多是指汉乐府民歌而言2.建安风骨指汉末建安时期作家的作品在内容和风格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时代特色。
风指作品的思想内容,骨指作品的艺术形式。
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和“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为中心的邺下文人在诗歌创作中,高扬政治理想,展示强烈个性,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反映了东汉末年社会的埃和民生的疾苦,形成了慷慨激昂、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
刘勰的《文心雕龙·时序》中写道: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可以说是对建安风骨成因及内涵的精确概括。
3.游仙诗游仙诗的渊源可以上溯到先秦,如屈原的《离骚》中幻想神游天界。
而以“游仙”为诗名,则始于曹植《游仙诗》。
游仙诗往往假托神游仙境来抒写诗人的怀抱,或抒发对精神自由的向往,或表达对现实鄙弃,诗人往往在仙境中寄托自己对时代对社会的体验。
东晋以郭璞为代表,是游仙诗的高峰期。
郭璞的一些游仙诗是他壮志难酬时的精神寄托,也是抒发其苦闷情怀的一种特殊方式,其感情真实,情采斐然,描写形象生动,色彩丰富,艺术水准较高,成就较大。
4.玄言诗是指以老庄玄理为主要内容的一种诗歌。
西晋时期,士族文人以玄学自我迷醉的风气日渐浓厚,至西晋末年兴起了玄言诗,两晋永嘉年间到东晋盛极一时,代表作家有孙绰、许询。
其特点是玄理入诗,以谈论老庄玄理为主,少数兼及佛理的表述,严重脱离社会生活。
在表达上则是抽象玄虚,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几乎无艺术性可言。
正如钟嵘《诗品》曰:“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
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爰及江表,微波尚传。
孙绰、许询、桓、庚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
”5.永明体又称新体诗,是从诗歌声律高度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五言诗从声律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之间的过渡阶段。
出现于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以沈约、周颙、谢眺、王融为代表。
他们发现汉语回声并运用到写诗中,注重音韵美、形式美,力求做到“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对诗歌内在规律进行探讨,促进了诗歌的发展。
但其过分严苛要求,提出“四声八病”,过于重视形式而忽略思想感情的表达,正如钟嵘《诗品》中所说:“文多拘忌,伤其真美”。
6.元嘉三大家元嘉三大家是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三位著名的诗人谢灵运、颜延之、鲍照的并称。
谢灵运大力创作山水诗,语言工整精练,境界清新自然;颜延之华典雅,喜用典故,堆砌辞藻,成就较逊;鲍照诗歌风格俊逸豪放、奇峻凌厉,表现了寒士的慷慨不平。
诗风差异较大,共同之处是描写山水,都讲究词藻和对偶。
他们艺术成就高,影响较大。
7.宫体诗南朝梁代在宫廷中形成的一种诗风,由梁简文帝萧纲所倡导,再由宫廷文人徐摛、徐陵、庚肩吾、庚信等推波助澜。
内容上,主要是以宫廷生活为描写对象,具体的题材不外乎咏物与描写女性,用来满足他们腐朽堕落的心理,表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化。
情调上伤于轻艳,风格上靡丽。
然而,它也有可取之处。
它在艺术形式上更加精美,注重声韵,继续了永明体的探索并更趋格律化。
同时,宫体诗细致描写了宫廷妇女生活,这在不尊重女性的中国古代是难能可贵的,给后人留下了宫廷古典美的形象。
8.文笔“文笔”之说,始于汉代,流行于南北朝,是南北朝时期的重要文论术语之一。
最早见于东汉王充《论衡·超奇》:“乃其中文笔不足类也。
”南朝的文学思想,继承了魏晋,对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别,进行了更广泛深入的研究。
“文”、“笔”之分,较早见于颜延之的“峻得臣笔,测得臣文”。
而较为普遍的观点是以有韵无韵来区分,刘勰的《文心雕龙·总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因为诗赋都是有韵的,因此,以有韵无韵来区分文学与非文学,可以为大多数人所认同。
9.七体赋的体裁之一,其特点是通过虚设的主客反复问答,按“始邪末正”的顺序铺陈七事,在赋中形成一种定型的主客问答形式的文体,号为“七体”。
这种赋体由枚乘首创,典型作品是《七发》。
后来模仿者甚多,但都不及枚乘的《七发》。
《昭明文选》将傅毅的《七激》、张衡的《七辩》、曹植的《七启》等单列为一种文体并称之为“七”。
自此以后以七段成篇的赋成为一种专门文体。
10.吴均体吴均为南朝梁文学家,其诗文多描绘山水景物,而文胜于诗,风格以清丽挺拔见长,在当时颇有影响。
《梁书·吴均传》说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时称“吴均体”。
吴均体之"清"包含了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辞藻的清丽;二是用典的"清淡"。
清者,即沈约所说的"易见事"也;淡者,即使用典故数量的限制。
其诗音韵和谐,风格清丽,属于典型的齐梁风格;但语言明畅,用典贴切,无堆砌之弊。
二、简答题1. 南朝民歌的风格特点(1)内容:所表现的爱情多是浪漫色彩的。
诗中的男女主人公往往是“非礼”的关系。
更能够表现对爱情单纯、热烈、天真而痴情的追求,以及对人生幸福与快乐的渴望。
(2)语言:具有出语天然、清新自然、委婉缠绵的特点。
语言既有清新浅近、自然天真的一面,也有明丽婉转的一面;既有朴素的方言口语入诗,也有语言技巧的巧妙运用。
《大子夜歌》所说:“歌谣数百种,子夜最堪怜;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
”就指出了清新明丽、婉转自然的艺术风格。
(3)手法:南朝民歌最突出的艺术技巧就是利用汉语的谐音构成双关隐语,避免过于简单直露的表现。
这种隐语意义并不晦涩,主要利用谐音字和一字多义,常和比喻、象征手法结合使用。
这使得诗歌的感情在热烈大胆的同时又显得婉转缠绵,增加了语言的活泼和形象的生动。
(4)句式:大多篇幅短小,以五言四句为主,个别也有较长的如《西洲曲》,但也是四句一解。
这对形成明快的诗风,具有关键的意义,也对五言绝句的形成起了极大的作用。
2.北朝民歌的风格特点(1)创作风格:北朝民歌以直率粗犷、质朴刚健为特征。
北方少数民族的粗豪性格,情感体验没有南朝民歌的细腻深婉,反映在诗歌的创作风格上就形成了粗犷豪放、质朴刚健的特征。
(2)语言特色:语言粗疏质朴,简单疏朗,毫无造作矫饰,别开另一种艺术境界。
(3)形式:形式多样,以五言四句体式为主,其余多为整齐的七言、四言诗,杂言体较少。
(4)注意:许多北朝民歌是经过翻译汉化的,经过了汉族文人的再创作。
3、谢灵运诗歌的优劣优(1)局部景物描写中,通过细腻的观察与把握和非常具体的画面,表现出某一景观的情思韵味,朝着景物与情思交融的方向发展。
这一点对后世山水诗具有更为深远的影响,开后世山水诗意境创造的端倪。
正如《文心雕龙·明诗篇》所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
情必极貌以取物辞必穷力而追新”(2)对山水景物的声、光、色都有生动的描绘,注意到诗中描写之画面的色彩和谐与明暗对比,开辟了南朝诗歌崇尚声色的新局面。
汤惠休评“谢诗如出水芙蓉”(3)创造了山水诗的结构模式:先叙登游缘起或路线,接着是具体描写局部景物,最后是议论或感慨。
劣①玄言词句多,他常用道家玄理入诗,被后人称作“带有玄言诗尾巴的山水诗”。
如“矜名道不足,适己物可忽”这类专讲玄理的句子,渗透在他众多的诗篇中。
②字句上过分雕琢,辞藻堆砌,有句无篇。
③结构单一,多半用“叙事——写景——说理”这种章法,读起来感到很单调。
4.鲍照的艺术成就(1)鲍照诗歌最突出的贡献是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
以丰富的内容充实了七言体的形式,并且变逐句押韵为隔句押韵,同时还可以自由换韵,从而为七言体诗的发展开拓了宽广的道路,并为唐代七言歌行的发展、成熟铺平了道路。
鲍照的诗风对唐人的影响较大。
(2)鲍照在学习乐府民歌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风:俊逸雄迈,奇矫凌厉。
对于鲍照诗歌后人多有评价,如杜甫评曰:“俊逸鲍参军。
”(《春日忆李白》)宋人敖器之评曰:“鲍明远如饥鹰独出,奇矫无前。
”(《诗评》)这些评论都揭示了鲍照诗歌俊逸雄迈、奇矫凌厉的艺术风格。
(3)鲍照的诗歌尤其是乐府诗的创作,继承了汉魏乐府的艺术形式、表现技巧及其现实主义传统,从而使文人乐府诗的创作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其杰出的代表作品就是《拟行路难》十八首。
5.陶渊明的两面性1)内容上的二重性——“田园诗”与“咏怀诗”陶渊明把田园作为审美观照的独立对象,将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融进其中,把它生动地再现出来。
如《归田园居》、《饮酒》其五等诗,清新、自然、淳朴,富有创造性,所以被一些人视为“浑身静穆的田园诗人”。
这些看法其实是片面的。
除田园诗外,陶渊明还写了不少感情深沉的咏怀诗。
他的咏怀诗寓意深沉,尤其如《述酒》、《读史述九章》等晚年作品,寄托着难言的易代之叹。
这说明陶渊明决不是心如古井,完全忘却世事的一个隐逸诗人。
2)2)风格上的二重性——“平淡自然”与“金刚怒目”古今论者一致以平淡自然论陶诗的艺术风格。
如朱熹说:“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
”诚然,陶渊明善用平淡质朴的语言写景抒情,不见斧凿之痕。
陶诗的语言是平淡中见精粹,朴素中见华彩,正如苏轼所说:“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然而,陶渊明还有“金刚怒目式”的作品。
鲁迅先生在谈到陶渊明时说:“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
”(《题未定草》)透过“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这些愤激之语,我们感到了沉重。
而代表陶渊明“金刚怒目”风格的当是《咏荆轲》,诗人用刚劲的风格表现出荆轲“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英雄气概。
朱熹在《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六之论述最为中肯:“渊明诗,人皆说平淡,余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
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
平淡底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来。
”这段评论,实质上就是对陶诗风格二重性的最好概括。
三论述题1.《史记》如何刻画项羽性格《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有艺术特色的名篇之一,其价值就在于刻画了一个具有复杂性格的圆形人物——项羽。
正如钱钟书在《管锥篇》第一卷中这样分析:“‘言语呕呕’与‘喑恶叱咤’,‘恭敬慈爱’与‘剽悍滑贼’,‘爱人礼士’与‘妒贤嫉能’,‘妇人之仁’与‘屠坑残灭’,‘分食推饮’与‘玩印不予’,皆若相反相违,而既具在羽一人之身,有似两手分书,一喉异曲,则又莫不同条共贯,科以心理学,犁然有当。
《史记》写人物性格,无复综如此者。
”(一)项羽的正面形象1、智勇双全,军事天才司马迁善于场景描写,犹善于烘托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