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百年蔗糖产业概况

合集下载

到2015年云南省将实现蔗糖产业“双百增”

到2015年云南省将实现蔗糖产业“双百增”

到2015年云南省将实现蔗糖产业“双百增”

【期刊名称】《农村实用技术》
【年(卷),期】2013(000)002
【摘要】为了充分发挥甘蔗生产的潜力优势,云南省规划到2015年,全省甘蔗种植面积达到600万亩,平均每亩单产达到5.0吨,年产蔗3000万吨以上,甘蔗含糖量15%以上,出糖率13%以上,产糖300万吨,蔗糖产业实现综合产值300亿元以上,实现与2010年相比产糖量增加百万吨、综合产值增加百亿元的"双百增"目标。

为此,"十二五"期间,云南省将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蔗糖产业大发展。

1、建设甘蔗基地根据国家新一轮甘蔗糖料优势
【总页数】1页(P7-7)
【作者】无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6.82
【相关文献】
1.2015年云南省蚕桑面积产量齐增 [J],
2.云南省2015年主要科技增粮措施实施方案 [J], 云南省农业厅
3.2015年云南蔗糖产业“双百增”目标 [J],
4.粮食安全:世纪挑战与应对——为我国粮食总产量(2004-2015年)实现“12连增”
而作 [J], 彭珂珊
5.云南省蔗糖产业实现三个全国第一 [J], 陈云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临沧甘蔗产业发展趋势

临沧甘蔗产业发展趋势

临沧甘蔗产业发展趋势临沧市位于云南省南部,地势高差大,气候条件适宜,是一个适宜种植甘蔗的地区。

随着国内外市场对绿色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临沧甘蔗产业发展也逐渐壮大起来。

本文将探讨临沧甘蔗产业的发展趋势,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

一、临沧甘蔗产业发展现状1. 优势条件临沧市地处云南省南部,气候温暖湿润,年降水量适中,夏季雨量较多,日照充足,适宜甘蔗生长。

临沧土壤肥沃,气候条件适宜,是一个理想的甘蔗种植地区。

2. 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临沧市甘蔗种植面积逐年扩大。

政府积极引导农民发展甘蔗产业,提供种苗、技术指导等支持,促进了甘蔗产业的快速发展。

目前,临沧市的甘蔗种植面积已超过100万亩,产量逐年增加。

3. 市场需求逐渐增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绿色食品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甘蔗作为一种绿色、营养丰富的农产品,在市场上受到了广泛关注。

临沧市的甘蔗产品主要销往国内外市场,市场需求持续增加。

二、临沧甘蔗产业发展趋势1. 品种逐步优化目前,临沧市主要种植的甘蔗品种为甘蔗90-1号和甘蔗61-2号。

这两个品种的产量较高,抗病虫害能力较强,但甘蔗的糖分含量较低。

未来,临沧市可以引进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新品种,提高甘蔗的糖分含量,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 耕地规模进一步扩大临沧市拥有广阔的耕地资源,可以进一步扩大甘蔗的种植面积。

政府可以引导农民发展甘蔗产业,提供土地承包、技术培训等支持,吸引更多农民参与到甘蔗种植中来。

3. 产业链完善临沧市可以加强甘蔗产业链的建设,从甘蔗种植、收购、加工到销售,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通过加强甘蔗产品的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产业链的增值。

4. 绿色有机种植模式推广作为一种绿色食品,临沧市的甘蔗产业可以借鉴有机种植模式,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政府可以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农民转向有机种植,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和培训。

5. 加强科技支持临沧市可以加强甘蔗产业的科技研发和创新,提高种植技术水平,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等。

富宁县蔗糖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富宁县蔗糖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富宁县蔗糖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摘要:蔗糖产业是富宁县因地制宜发展起来的特色优势产业,是富宁县主要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经过多年扶持培育,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受诸多因素影响,近年来蔗糖产业呈现持续下滑态势。

本文旨在查找问题,提出对策,为富宁县蔗糖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蔗糖产业现状建议1 富宁县基本情况1.1区位优势富宁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地处两国三省十县结合部,南与越南河江省苗旺、同文两县接壤,东部和北部分别与广西百色右江、西林、田林、那坡、靖西五县(区)毗邻,西与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麻栗坡两县相连。

县城所在地距州府驻地234公里(高速公路184公里),距省会昆明市565公里(高速公路480公里),距田蓬口岸71公里(二级公路60公里),国境线长75公里。

国道323线、云桂高铁、广昆高速穿境而过,是云南通往广西、广东等沿海发达地区的重要门户,云南的“东大门”和“出海口”,云南连接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枢纽,云南通往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重要通道,云南对外开放的前沿和窗口。

1.2土地资源富宁县国土面积5352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96%,境内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并列,主要分为河谷热区、温暖山区和冷凉山区。

全县有耕地104.63万亩(其中水田25.81万亩、水浇地1.12万亩、旱地77.70万亩),园地18.57万亩,林地476.90万亩,草地118.54万亩。

2 富宁县蔗糖产业现状2.1 历史沿革2008年,富宁县永鑫糖业有限公司收购原富宁富民糖厂后注册成立,2010年在富宁县归朝镇建成投产,生产规模为日处理糖料蔗1.2万吨。

2018年,广西湘桂糖业集团有限公司收购原富宁县永鑫糖业有限公司后,注册成立云南富宁湘桂糖业有限公司正式入驻富宁,继续领跑富宁县蔗糖产业发展。

2.2 发展现状2.2.1 2020年度糖料蔗生产情况。

2020-2021年榨季,富宁县糖料蔗面积11.01万亩,其中宿根面积9.45万亩,新植蔗面积1.56万亩。

云南蔗糖产业发展形势分析

云南蔗糖产业发展形势分析
批国家甘蔗高产示范片创建县 , 这将极大促进云南甘蔗种植 水 平和 促进 蔗糖 产业 的发展 。
4 水 利 设 施 建 设 的 重 大转 折 、
蔗上 山” 成为了大势所趋 , 种植的立地 条件总体 下降 。据 甘蔗
2 1- 2 1 年 榨季的调查 , 00 0 1 种植甘蔗每 亩水 田 、 水浇 地比种 植 其他作物年收入少 80 80 0- 00元不等 ,仅旱地种植甘蔗每亩比 种玉米收入高出 10元左右。 9
机遇 。
3 国 家糖 料 基 地 县 建 设 、
由于甘蔗 种植 保险 、 糖蔗联动价 等发展 滞后 , 蔗农抵 御 自 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弱 , 加之近年生 产资料和 农业 劳动力价格 大幅上涨 , 区种植 香料烟 、 热 冬早蔬菜 、 热果等农产品价格也 大 幅度上升 , 劳动 密集 型的甘蔗 种植 , 而 由于机械化水平 低 , 虽然
云南是北回归线横跨我国境内最长 的省份 , 内热 区面 积 省
达 81 万平方公里 , .1 气温高 、 雨量适中 , 日照充足 、 昼夜温差大 ,
具备甘蔗种植的优越条件 。随着经济水平 的提 高 , 国内外市 场
对食糖 的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 , 而国内食糖市场却长期处于供
不 应求的状态 , 特别是近年 来食糖价格 的大幅上 涨 , 甘蔗收 购 价格的不断提高 , 调动 了蔗 农的种植 积极性 。这种 内外部 的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农积极性受很大影响 。部分蔗区甘蔗面积和产量大幅下滑 ,甘 “
全国甘蔗和甜菜 8 省 、 ) 个( 区 主产区 5 个万 亩高产示范片中 , O 南方甘 蔗优势 区占 4 个 , 0 云南省 的盈江 、 1 龙陵 、 德 、 陇J 、 I 永 耿 马、 双江 、 勐海 、 澜沧 、 孟连 、 江 、 元 弥勒 、 河 1 个 县被列 为首 红 2

云南百年蔗糖产业概况

云南百年蔗糖产业概况

2 . 进入 市场 化 , 发 展与 困境 并存
上- A 纪 八 、 九 十 年 代 是 我 省 蔗 糖 高 速 发 展 时
期 。1 9 8 8年 , 国 家 将 云 南 正 式 列 为 全 国蔗 糖 生 产 基  ̄ - E之 一 。 九 十 年 代 末 期 , 云 南 开 展 良种 甘 蔗 示 范 基 地 建 设 ,由村 委会 组 织蔗 农 出土地 进行 试 验种 植 ,
■蟹圈 1 公 布 、 叶
蔗糖 产业 实现 工业 总 产值 1 5. 5亿 元 ,打 破 食 糖 产
量 1 0万 吨 徘 徊 的 局 面 , 糖 厂 由“ 吃 不饱 ” 转为“ 吃 不
糖价款 , 造 成 企 业 无 现金 向蔗 农 支付 甘 蔗 款 , 只 能
打“ 白条 ” , 严 重 影 响 蔗 农 种 蔗 积 极 性 。1 9 8 7年 陇 川 I
多名g RT 的 生 活 , 在 全 省 农 产 品 加 工 业 中仅 次 于 卷 烟 , 位居 第 二。
强化 综 合 利 用 ; 加 快 重 组和 结 构调 整 , 提 高 市 场 竞 争 能力和 技术 创新 能 力 ; 减 轻企 业 负担 , 暂停 收费 ; 推行 “ 企 业 +蔗 农 +基 地 ” 的生产经 营 方式 ; 确 立 以 市场 导 向 为中心 的 营销观 念 , 强 化 企 业 营 销 和 市 场 开拓 工作 i 树立 品牌 意识 , 提 高企 业 的知名 度 i 加 强 市 场 管理 , 制 止竞 相 降 价 , 落 实 蔗 糖 自律 价 等 改 革 措 施 。2 0 0 2年 , 我省 有蔗糖 企业 8 5家 , 日加 工 蔗 糖
3. 蔗 糖 产 业 深 化 改 革 三 部 曲
制 糖 企 业 负 责 良种 甘 蔗 种 植 计 划 的 安 排 和 良 种 的

云南蔗糖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云南蔗糖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云南蔗糖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云南蔗糖产业化发展迅速,有力促进了蔗糖产业的发展。

同时,在发展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亟需解决。

本文在分析云南蔗糖产业化发展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的对策措施,以促进云南蔗糖产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云南蔗糖产业化问题对策一、云南蔗糖产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1、产业化运行机制不完善(1)长效的利益分配机制仍未形成。

甘蔗的收购价格主要由省级价格主管部门委托地(市)、县级价格主管部门确定,实行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

虽然价格在制定时也要多方征求有关部门意见,然而这种一年一定的价格体制,带有相当的随意性和短期行为性,主动权基本掌握在企业方和政府方,各年确定的甘蔗收购价格明显低于其他主产省区,对于从事甘蔗生产的农户来说,基本没有主动权。

这种利益地位的不平等,很难在糖料生产者与制糖企业之间建立起长期的、稳定的利益共享、风险同担机制。

(2)甘蔗生产比较利益低,蔗农生产积极性不高。

随着农业劳动力价格大幅上涨,粮食价格普遍回升,热区种植的咖啡、香料烟、冬早蔬菜、热果等农产品价格也在大幅度上升。

劳动密集型的甘蔗虽然收购价格近两年来有所提高,但种蔗的比较利益呈下降趋势,甚至不如一般的粮食作物,蔗农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部分蔗区甘蔗面积和产量呈现下滑趋势。

(3)抗御风险的机制仍不健全。

云南省甘蔗生产政策性保险、蔗糖价格联动等政策存在着起步晚、覆盖面窄等突出问题。

2010年末全省实行甘蔗保险的面积仅为102万亩,只占全省甘蔗总面积的22.6%;实行蔗糖价格联动、二次结算的地区只有德宏、临沧、西双版纳、红河。

全省大部分蔗区甘蔗生产仍然面临巨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严重地影响了甘蔗产业发展和蔗农收入的稳定。

2、龙头企业科技水平不高(1)加工企业设备利用率和企业综合生产率低。

按企业加工能力分析,云南制糖企业对原料的需求量应为2250万吨左右(按加工天数150计),2005—2008年,全省甘蔗入榨每年为1500—1780万吨,设备利用率仅为68%~80%,全省蔗糖生产潜力未能充分发挥,导致蔗糖加工成本高、劳动生产力低;同时,加工产品单一,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滞后,大多数糖厂企业仍停留在“糖+酒精”的原料型模式上,企业效益不高,市场竞争力弱,资金积累较差,在糖料生产扶持、基地建设、科技推广、加工工艺、技改以及新产品的开发能力方面均显不足。

中国蔗糖业生产与发展策略

中国蔗糖业生产与发展策略

02
蔗糖业生产
蔗糖生产的原料
甘蔗
中国蔗糖生产的主要原料,占甘蔗糖产量的90%以上。
甜菜
主要用于生产糖浆,部分用于生产白砂糖。
蔗糖生产的过程
甘蔗种植
主要分布于广西、广东、云南、海南等地区。
甜菜种植
主要分布于*、内蒙古、黑龙江等地区。
原料收购
政府制定保护价政策,保障糖农利益。
榨糖
将甘蔗或甜菜榨取汁液,得到粗糖浆。
蔗糖业的竞争格局
01
企业数量众多,竞争激烈
中国蔗糖业企业数量众多,但大部分为中小型企业,市场竞争激烈。
02
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由于企业规模和技术的差异,各企业的蔗糖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部分
企业的产品质量难以达到国际标准。
03
价格波动大
受国内外市场供需关系、贸易政策、成本等因素的影响,蔗糖价格波
动较大,对企业经营带来一定风险。
鼓励企业加大甘蔗育种、种植、加工等环节的研发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推动产学研合作
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业升级。
提升产业技术装备水平
引进和推广先进的甘蔗种植、收获、加工等设备,提高产业整体技术装备水平。
推动蔗糖业的绿色发展
生态种植
推广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绿色发展模式,降低化肥、农药等使用量,保障农产品质量安 全和生态环境安全。
04
蔗糖业发展策略
提高蔗糖业的生产效率
1 2
优化种植结构
因地制宜推广高产、高糖分的甘蔗品种,提高 单产和总产。
推广现代化农业技术
应用农业信息化、智能化等技术手段,降低生 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3
完善水利设施

云南百年蔗糖产业概况

云南百年蔗糖产业概况

云南百年蔗糖产业概况云南百年蔗糖产业概况一、民国时期云南糖业云南种蔗历史悠久,虽然道光、咸丰年间大量种植鸦片挤占甘蔗种植,以及滇越铁路开通后外国糖业冲击云南市场,云南蔗糖生产一度萎靡,但辛亥革命后,云南蔗糖产量又逐渐增加,到抗战时期云南产糖量已位居全国第二。

民国时期云南全省有32个县是甘蔗种植的主要地区,种植面积约14.7万亩,蔗区主要有:迤东的金沙江下游沿岸一带,迤南的泸江、巴盘江、河底江一带,迤西的金沙江上游沿岸及潞江、澜沧江一带。

民国时期云南榨糖主要由蔗农在甘蔗地边设立糖房进行土法加工,糖房主要是半农性质,纯粹由商人经营的糖房极少,半农性质的糖房生产的主要产品有半斤左右的红糖(又称合子糖、碗儿糖)和白糖。

冰糖由商家收购白糖制造。

电力机器制糖厂只有昆明市志友和孔信记两家,使用红糖为原料,出品砂糖和白方糖,含糖量在97%左右。

到建国前,全省有9家初具规模制糖厂,年产红糖16000吨,白糖880吨,冰糖200吨,还有3000余个糖房小规模制糖。

民国时期云南糖以省内销售为主,约占全年产糖的四分之三,内销糖主要集散于迤南的婆兮(今华宁盘溪)、开远、蒙自及呈贡、宜良等分销地;迤西有下关、祥云、鹤庆、云县、腾冲;迤东有昭通、会泽。

外销糖在迤南蔗区以弥勒竹园白糖为主,主要销往贵州,远至湖南长沙,每年约200万斤,广南、富宁有少数糖运往贵州、桂林、河口、越南;迤西蔗区主要经腾冲输入缅甸,每年约300万斤。

二、建国后云南蔗糖发展的几个转折点1.从“吃不饱”到“吃不了”建国后的30余年间,云南每年需要从外省调入食糖。

1952年,在政府的引导下,一部分有经验的蔗农成为专职制糖师傅或制糖工人。

1956年,甘蔗种植面积19万亩,人均消费食糖1.66公斤。

糖坊工人实行工分制,国家还给增产的糖坊主给予奖金,并统一红糖的制作规格,由国家实行等级定价收购。

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蔗农成为社员,集体劳作,集体压榨蔗糖。

1960年云南实行“粮食上山、甘蔗下坝”,粮食生产供应紧张,许多蔗农改蔗田为粮田,国家收购粮、油、盐、糖,奖售棉布、针织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百年蔗糖产业概况一、民国时期云南糖业云南种蔗历史悠久,虽然道光、咸丰年间大量种植鸦片挤占甘蔗种植,以及滇越铁路开通后外国糖业冲击云南市场,云南蔗糖生产一度萎靡,但辛亥革命后,云南蔗糖产量又逐渐增加,到抗战时期云南产糖量已位居全国第二。

民国时期云南全省有32个县是甘蔗种植的主要地区,种植面积约14.7万亩,蔗区主要有:迤东的金沙江下游沿岸一带,迤南的泸江、巴盘江、河底江一带,迤西的金沙江上游沿岸及潞江、澜沧江一带。

民国时期云南榨糖主要由蔗农在甘蔗地边设立糖房进行土法加工,糖房主要是半农性质,纯粹由商人经营的糖房极少,半农性质的糖房生产的主要产品有半斤左右的红糖(又称合子糖、碗儿糖)和白糖。

冰糖由商家收购白糖制造。

电力机器制糖厂只有昆明市志友和孔信记两家,使用红糖为原料,出品砂糖和白方糖,含糖量在97%左右。

到建国前,全省有9家初具规模制糖厂,年产红糖16000吨,白糖880吨,冰糖200吨,还有3000余个糖房小规模制糖。

民国时期云南糖以省内销售为主,约占全年产糖的四分之三,内销糖主要集散于迤南的婆兮(今华宁盘溪)、开远、蒙自及呈贡、宜良等分销地;迤西有下关、祥云、鹤庆、云县、腾冲;迤东有昭通、会泽。

外销糖在迤南蔗区以弥勒竹园白糖为主,主要销往贵州,远至湖南长沙,每年约200万斤,广南、富宁有少数糖运往贵州、桂林、河口、越南;迤西蔗区主要经腾冲输入缅甸,每年约300万斤。

二、建国后云南蔗糖发展的几个转折点1.从“吃不饱”到“吃不了”建国后的30余年间,云南每年需要从外省调入食糖。

1952年,在政府的引导下,一部分有经验的蔗农成为专职制糖师傅或制糖工人。

1956年,甘蔗种植面积19万亩,人均消费食糖1.66公斤。

糖坊工人实行工分制,国家还给增产的糖坊主给予奖金,并统一红糖的制作规格,由国家实行等级定价收购。

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蔗农成为社员,集体劳作,集体压榨蔗糖。

1960年云南实行“粮食上山、甘蔗下坝”,粮食生产供应紧张,许多蔗农改蔗田为粮田,国家收购粮、油、盐、糖,奖售棉布、针织品。

1961年,我省规定城市、工矿区每人每月凭票供应红白糖2市斤,节日、产妇、小孩、病人和少数民族地区酌量供应红白糖,昆明每人每月供应普通糕点1市斤,县城节日酌量供应,农村不供应。

到1978年,云南有白糖厂31个,但一半以上均为闲置,全省蔗糖产量多年一直徘徊在10万吨左右。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省制定“粮糖挂钩、吨糖吨粮、差价补贴、超交加价”的蔗糖发展政策。

1980年,云南在农村中贯彻“稻谷包产到组,甘蔗包产到劳,联产计酬,超产奖励”的劳动生产责任制的经济政策,同时实行奖售粮食政策,超产部分奖励50%,甘蔗生产大幅度增长。

八十年代初,我省加大投入,新建糖厂19个,改建糖厂20个。

1983年全省有42个糖厂,其中日处理500吨的糖厂有12个,甘蔗种植面积达到87万亩,甘蔗产量278万吨,食糖28万吨,编者按:糖是日常生活的消费品,是食品工业的基础原料。

蔗糖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

我省是全国重要的蔗糖生产基地,甘蔗种植面积和食糖产量位居全国第二,是仅次于烟草的第二大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

当前,全省糖业经历多年连续性盈利后,再次面临全行业亏损的困局。

本文根据云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对百年来云南糖业发展历史简要概述,以供参考。

选编者———云南省档案馆社会利用服务处蔗糖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5.5亿元,打破食糖产量10万吨徘徊的局面,糖厂由“吃不饱”转为“吃不了”,结束食糖不能自给的历史,并外调8万吨糖支援其他省份。

2.进入市场化,发展与困境并存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我省蔗糖高速发展时期。

1988年,国家将云南正式列为全国蔗糖生产基地之一。

九十年代末期,云南开展良种甘蔗示范基地建设,由村委会组织蔗农出土地进行试验种植,制糖企业负责良种甘蔗种植计划的安排和良种的引进,各级农业办公室、农技推广站负责技术指导和示范操作,各片区甘蔗工作站负责良种种植任务落实和技术实施,甘蔗辅导员负责本片区良种甘蔗种植生产的各项工作,同时政府投资兴修水利,保障甘蔗用水。

示范基地的建立,使广大蔗农获得更多的种蔗收入。

1999年,全省甘蔗种植面积达到420万亩,甘蔗产量1600万吨,89间糖厂(95条生产线),食糖年产量149万吨,农业产值25亿元,工业产值40亿元,财政税收3.5亿元,仅次于广西,位居全国第二。

蔗糖的发展,不仅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还带动商贸、交通、运输、机械、水利、科教、金融等相关事业和食品工业的发展,维系着糖企4万多名职工的生活,在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中仅次于卷烟,位居第二。

虽然蔗糖产业规模得到迅速扩大,自1992年全国放开食糖市场和价格后,云南的制糖企业却极不适应。

由于食糖市场供大于求,致使糖价连续几个榨季下滑,云南制糖企业规模偏小,日处理能力在4000吨以上的仅有4个,没有一个日处理能力在10000吨的糖厂,89个糖厂中有三分之一的糖厂负债率达到100%以上,全省糖厂平均负债率达到94.7%,欠农民蔗款达5亿多元。

片面追求甘蔗种植面积,单产低,甘蔗与其他农作物争地的现象很普遍。

到1998年,云南蔗糖全行业亏损8亿元,95%的糖厂处于亏损状态,1999年亏损达到12亿元,许多企业资不抵债,糖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

八十年代后,我省蔗糖产量大幅增长,由于资金短缺问题突出,企业流动资金紧张,商业部门按政策规定收购计划内粮食,不能及时给企业兑现白糖价款,造成企业无现金向蔗农支付甘蔗款,只能打“白条”,严重影响蔗农种蔗积极性。

1987年陇川景坎糖厂,应付甘蔗款324万,实际只支付25万,欠蔗农299万,使蔗农极为不满,在运蔗车上写“糖厂最坏”。

为此,普朝柱省长批示商业收购白糖必须当日提货,次日付款。

1998、1999年榨季为确保不向蔗农打白条,云南省政府下发《关于做好当前甘蔗收购资金兑付加强食糖销售问题的紧急通知》,要求各企业加强销售,落实甘蔗收购资金,银行贷款70%,企业自筹30%,对收购资金实行封闭运行,专款专用。

3.蔗糖产业深化改革三部曲为扭转蔗糖行业的被动局面,2000年省政府下发《关于蔗糖产业发展若干意见》,提出在“控制面积、稳定总量、提高质量、调整结构”的原则下,努力实现蔗糖产业三年扭亏脱困的目标。

采取严控面积,稳定产量,试行蔗、糖联动,蔗糖按质论价;加快技术进步,抓好“第一车间”;提高蔗糖深、精加工,强化综合利用;加快重组和结构调整,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减轻企业负担,暂停收费;推行“企业﹢蔗农﹢基地”的生产经营方式;确立以市场导向为中心的营销观念,强化企业营销和市场开拓工作;树立品牌意识,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加强市场管理,制止竞相降价,落实蔗糖自律价等改革措施。

2002年,我省有蔗糖企业85家,日加工蔗糖14万吨,工业总产值40亿,资产总额达76亿,产糖127.8万吨,占全国食糖产量的20.7%,实现利税总额10.01亿元,实现利润4.88亿元。

2002年,省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巩固提高我省蔗糖业的意见》,提出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科、工、贸、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运营机制;采取健全的蔗糖产业管理体制,做大做强龙头企业,进一步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糖业结构调整,加强企业发展战略研究,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成本,强化市场营销,蔗糖收购实行按质论价,加强科技进步与创新,促进蔗糖工业的技术改造,减轻企业赋税等系列措施;实现蔗糖产业化经营,保持全国第二产糖省地位,年产180万吨的目标。

2003年,全省甘蔗种植面积400万亩,甘蔗日加工能力14.25万吨,甘蔗产量1600万吨,产糖190万吨,产量占全国18%,有74户制糖企业,87条生产线,资产总额76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50亿元,利税5亿元。

但甘蔗品种老化、种植技术落后、制糖企业缺乏稳定的原料供应、规模小、负债高、成本居高不下、亏损严重、缺乏资金投入、税负过重等情况依然突出。

2003年省政府于第七次常务会议上讨论《云南省糖业整合总体方案》,提出实施资源整合,给企业发展注入活力,调整组织结构,打造龙头企业的改革政策。

将“建、租、破”作为改革核心内容。

“建”是指引进外来资本,对蔗糖主要产区企业进行收购控股,组建跨地区制糖能力百万吨的龙头企业集团。

“租”是指重组后的糖业集团或其他区域性集团对长期负债,无法改善经营的企业实行租赁经营。

“破”是指关闭一批破产企业和丧失生存能力的企业。

同时,采取良种良法、规模种植;降低税负,停止征收甘蔗农业特产税和农业税,减轻企业债务负担,促进企业发展;将省级财政借款转化为股份,实行“债转股”,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同年,省政府批复同意《云南省糖业整合总体方案》,形成以英茂糖业集团为龙头的云南蔗糖企业;关闭20家资不抵债、无法维持的企业,掀起云南糖业资源整合的浪潮。

经过近10年的改革和整合,2012年,全省拥有21家制糖企业,机制白糖生产线87条,甘蔗种植面积480万亩,甘蔗入榨1600万吨,产糖201万吨,生产酒精11万吨。

英茂糖业、南华糖业、力量生物、凤庆糖业、康丰糖业、永德糖业等六大糖业集团,共产糖156.75万余吨,占全省产糖量的78%。

三、甘蔗———替代种植的拳头产品1.替代种植的优势产业相对全国其他省区而言,云南的蔗糖产业还有着特殊使命,肩负着实施境外罂粟替代种植的重任。

九十年代,联合国禁毒署对罂粟种植地区实施全面禁种后,亟待解决烟农的生产生活问题。

1992年,中国、缅甸和联合国禁毒署在缅甸仰光签署《中国、缅甸、联合国禁毒署三方禁毒合作项目》,确定通过技术援助、农业支援等方式帮助缅甸、老挝北部传统罂粟种植地区开展替代发展工作。

同时云南省政府也出台关于“标本兼治结合,立足治本;堵源截流结合,立足堵源”的禁毒措施。

云南边境各地州启动境外罂粟替代种植,并以此为龙头带动当地交通、水利、能源、加工和贸易业的发展。

缅北地区和老挝北部地区是紧邻中国的传统罂粟种植区,同时这里也具备甘蔗生产的自然地理条件,土地资源丰富,适宜种植甘蔗的土地有50多万亩。

长期以来,罂粟种植在这一地区经久不衰,罂粟种植管理粗放,投入少,生长周期短,收入高,烟农放弃罂粟产业难以生存。

而甘蔗的生产特性非常适合替代罂粟种植,甘蔗适宜粗放种植,而且当年种植当年见效,有宿根性特点,种一次可以砍四五季,既“吹糠见米”,又可以连续收益,每亩可收入600-1000元,相当于种罂粟的收益,符合境外生产力发展水平。

同时,我省边境一线有较强的蔗糖工业基础,能满足境外甘蔗加工的需要,因此,甘蔗成为云南省跨境罂粟替代种植的“拳头产品”。

2.替代种植的“镇康模式”1996年中国镇康县与缅甸掸邦第一特区果敢县政府首次签订《中国镇康县与缅甸果敢县关于联合开发果敢3万亩荒地种植甘蔗协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