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托瓦内特三重梦境结构精神论文

合集下载

内尔沃小说的“奇幻”运用

内尔沃小说的“奇幻”运用

《内尔沃小说的“奇幻”运用》摘要:著有诗歌集《黑色珍珠》《宁静》《亢进》,小说《单身汉》等,并创办了《现代杂志》,本文选取内尔沃的三部小说《灵魂捐赠者》《门西亚(一场梦)》《失忆症》进行分析,Amnesia.[M/OL].Biblioteca Virtual Miguel de Cervantes,P6刘韵摘要:阿马多·内尔沃(1870-1919)是墨西哥现代主义文学的诗人和小说家,被誉为十九世纪最重要的墨西哥诗人之一。

著有诗歌集《黑色珍珠》《宁静》《亢进》,小说《单身汉》等,并创办了《现代杂志》。

本文选取其三部小说,通过“奇幻”这一切入点进行比较分析,借此探知作家的写作风格,了解作家的思想情感,并期待引起各位读者的兴趣,为深入研究墨西哥文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内尔沃;奇幻一、小说简介本文选取内尔沃的三部小说《灵魂捐赠者》《门西亚(一场梦)》《失忆症》进行分析。

《灵魂捐赠者》(以下简述《灵》)的主角是30岁的医生拉斐尔·安蒂加。

他受过良好教育,经济富足,但情感却得不到满足。

一个朋友送来了一个灵魂,叫阿尔达。

但阿尔达虽然强大,却失去了需要寄托的肉体,于是她进入了医生的左脑。

自此小说围绕医生与其灵魂阿尔达的共存展开故事。

《门西亚(一场梦)》(以下简述《门》)讲述了二十世纪的一位国王在某个早晨醒来时发现自己以托萊多金银匠的身份留在了十六世纪。

那里,他遇到了美丽的女人门西亚,体验了当时的托莱多市及其风土人情;但当国王第二天醒来睁开双眼,却又回到了二十世纪。

十六世纪的影像和体验是如此生动,以至于不管是小说主角还是读者,都无法清楚证实:眼前这位国王到底是现代国王还是十六世纪的金银匠?究竟哪个才是真实哪个是梦境?“梦”因此也成了这部小说的另一个标题。

《失忆症》(以下简述《失》)的男主叫巴勃罗,他爱上了一个轻浮的女人路易莎。

路易莎生下孩子后,一次粗心大意导致了大出血,记忆力开始受损,最终完全失忆。

安托瓦内特三重梦境的结构精神分析

安托瓦内特三重梦境的结构精神分析

安托瓦内特三重梦境的结构精神分析
李晓岚;许冰洁
【期刊名称】《学理论》
【年(卷),期】2014(000)015
【摘要】《藻海无边》是英国当代女作家简·里斯的代表作,是其为《简·爱》中被囚禁在阁楼上的罗切斯特的疯妻子伯莎所写的故事。

应用梦的理论,从结构精神分析的视角分析了小说《藻海无边》中女主人公安托瓦内特的三次梦境,揭示了女主人公在父权制度和种族歧视制度的双重压迫下经历不幸婚姻而迷失自我的悲惨命运。

【总页数】2页(P151-152)
【作者】李晓岚;许冰洁
【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150030;黑龙江科技大学,哈尔滨150027【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1
【相关文献】
1.安托瓦内特:一个创伤叙事的完型——论《茫茫藻海》 [J], 梅进文
2.安托瓦内特:一个创伤叙事的完型——论《茫茫藻海》 [J], 梅进文;
3.玛丽·安托瓦内特"赤字夫人"与法兰西宫廷的悲剧 [J], 郭晔旻
4.浅析安托瓦内特·福克与波伏娃的女性主义理论之异同——以《两性》与《第二性》为例 [J], 马小惠
5.身份意识的破碎与重建
——镜像理论分析安托瓦内特的身份认同之路 [J], 祁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他们眼望上苍文献综述

他们眼望上苍文献综述
• 评价:论证有理有据,语言具有感染力。
《他们眼望上苍》中珍妮的“骡性”与女性
田燕 天津外国语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2007
• 论文共包含三章 Chapter One Janie’s Mulehood in Her First Marriage Chapter Two Janie’s Mulehood in Her Second Marriage Chapter three Janie’s Muliebrity
他们眼望上苍文献综述
• 美国的赫斯顿研究复兴于20世纪70 女权主义 爱丽丝·沃克的“寻找佐拉”之行
• 国内的赫斯顿研究相对起步较晚,开始于21世纪
• 研究成果丰富,视角多样,数量较多
《他们眼望上苍》中珍妮的生存方式探究
杨倩 《文艺理论》 2013
• 理论框架:作为20世纪著名的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 心理学家,弗洛姆是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中影响最大的 人物。其理论的核心是人如何实现解放如何获得自由如何 完成自身的全面发展。弗洛姆认为人的基本需要就是人对 存在的矛盾性的处境的反应,比如试图超越动物本能、寻 找新的自我的生存根基、与他人建立联系。在满足人类需 要的过程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生存方式,重占有还是重生 存。前者关注的是对物、人、精神的占有,后者关注的则 是生命的存在本身,即以爱和工作的潜能的实现为生存的 目的。
• 评价:没有文献综述,基本没有任何理论支撑,紧靠论述 骡子这一意象来说明珍妮在婚姻中的地位她的女性身份, 作为一篇硕士学位论文分量稍显不够。
《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张琦 《科技信息》 2012
• 主要内容: 菲比:理想的倾听者,有积极进取的精神。 南尼:处于社会最底层,深受种族、阶级和性别的三重压迫。 特纳太太:典型的种族主义者,歧视白人。 朗基:白人小说中众多传统黑人女性形象中的一个,黑人荡 妇。她不仅主动勾引结了婚的迪凯克,而且在与迪凯克调情 的整个过程她一点也不感到羞愧。 珍妮:具有现代意义的黑人女性。

唐望系列九:做梦的艺术

唐望系列九:做梦的艺术

做梦的艺术目录译序自序1古典的巫士与「做梦」2做梦的第一道关口3做梦的第二道关口4集合点的定着5无机生物的世界6阴影的世界7蓝色斥候8做梦的第三道关口9新境界的探险10潜猎者的被潜猎11租借者12教堂中的女人13乘着意愿之翼飞翔译序——鲁宓卡罗斯·卡斯塔尼达(CarbsCastaneda)出生在南美洲,年幼时随父母移居美国,大学时就读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人类学系。

进入研究所后,他的研究重心放在「美州印第安文化药用植物」的主题上。

一九六O年夏天,他在为论文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在亚历桑那州边界沙漠小镇的巴士站,经朋友介绍而认识了一个近七十岁的亚奎族(Yaqui)老印第安人。

这个老人的西班牙名字是望·马特斯(Juan Matus)。

为了表示尊敬,卡斯塔尼达称他望先生(Don Jcan),在本书中翻译为唐望。

其后卡斯塔尼达知道唐望本人在印第安文化中是担任巫医的角色,是药用植物的专家,卡斯塔尼达本著收集学术资料的初衷,开始经常去拜访唐望,唐望也乐于接待他。

只是唐望对于卡斯塔尼达的学术研究毫无兴趣,反而时常带他去山中漫游闲谈,或教导他打猎的技巧。

卡斯塔尼达认识了唐望一年之后,在一九六一年的六月,唐望突然告诉卡斯塔尼达,他决定收卡斯塔尼达为巫术门徒。

卡斯塔尼达为了完成论文,并没有认真看待唐望的决定,唐望也不在意卡斯塔尼达的敷衍。

他引导卡斯塔尼达直接去体验印第安巫术中的药用植物,这些植物具有改变知觉状态的效果。

唐望半强迫性地提供给卡斯塔尼达许多神秘的经验与观念,这些观念带给卡斯塔尼达的是困扰大于收获。

但是本着学术研究的态度,卡斯塔尼达以人类学的理性观察方式,巨细无遗地记录下唐望传授的过程。

四年之后,一九六五年十月,由于唐望教导方式的怪异与猛烈,卡斯塔尼达中断了他的学习,之后有两年之久不再去见唐望。

在这期间,他完成了他的论文,加州大学的学校出版社将之印刷成书,于一九六八年出版。

这便是他的第一本书《唐望的教诲——亚奎文化的知识系统》(The TeaChing Of Don Jcan: A Yaqci Way Of Knowledge)。

安托瓦内特的英国梦述评

安托瓦内特的英国梦述评

安托瓦内特的英国梦述评王春梅【摘要】作为欧洲殖民者后裔的安托瓦内特对自己祖先的家园有着深深的向往,她有一个难以磨灭的英国梦:她梦里眷恋着英国,嫁给了宗主国的年轻人,最后也回到了英国。

可是对于安托瓦内特而言,她的英国梦就是一场难以醒来的噩梦。

%Antoinette has a yearning for the hometown of her antecedents since she was an offspring of the overseas European settlers. British dream is on her mind all the time: she dreams of England, marries a young Briton and returns to the England eventually. To Antoinette, British dream is a nightmare that she cannot wake up from.【期刊名称】《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4页(P81-84)【关键词】安托瓦内特;英国梦;文学述评【作者】王春梅【作者单位】淮阴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淮安 223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561.074《藻海无边》中的安托瓦内特可谓是土生土长的西印度群岛人,但同时她和她的家人又是克里奥尔人①,这种双重的身份非但没有让她在两个族群和两种文化中游刃有余,“夹心人”的身份反而给她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矛盾、斗争与冲突[1]。

英国梦在本文中指的是英国殖民扩张和殖民侵略时期移居海外的英国后裔对重返故土、身份得到充分认可并最终被接受为英国子民的梦想。

安托瓦内特自幼怀揣英国梦,她对英国充满了憧憬与幻想,这个梦伴随了她短暂的一生,最后在被剥夺自由、身陷暗无天日的理想国的阁楼之后,她梦醒了,原来英国只是她一厢情愿的一场梦,一场无法醒来的噩梦。

《藻海无边》对《简·爱》中疯女人”形象的解构与颠覆

《藻海无边》对《简·爱》中疯女人”形象的解构与颠覆

《藻海无边》对《简·爱》中疯女人”形象的解构与颠覆作者:吴菁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7期吴菁(皖南医学院外语教研室,安徽芜湖 241000)摘要:英籍女作家简·里斯以经典名著《简·爱》的故事情节为背景,再现了被关在阁楼上的疯女人伯莎·梅森的一生。

通过对经典的解构与颠覆,表达出男权意识和女性意识间的对抗、冲突和消解,并对父权制以及男性中心观念在社会生活、两性关系和文学创作中的表现提出质疑与颠覆,强调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关键词:“疯女人”形象;经典;解构;颠覆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7-0203-02简·里斯(1890-1979),原名艾拉·格温德琳·里斯·威廉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创作小说。

1966年出版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藻海无边》是其代表作。

小说一面世,就在英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引起批评界的高度重视,也受到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

里斯本人也因此书确立了她作为经典作家的地位,获得当年英国皇家文学会奖和W.H.史密斯文学奖,并被接纳为英国皇家文学会会员。

著名评论家A.阿伐雷兹(A.Alvarez)称简·里斯为“20世纪最优秀的英国小说家”。

简·里斯以经典名著《简·爱》为故事蓝本重写或回写了罗切斯特的疯妻子伯莎·梅森的故事。

在里斯的笔下,《简·爱》中罗切斯特的疯妻子伯莎·梅森变成了《藻海无边》的女主人公安托瓦内特。

被囚禁在桑菲尔德庄园阁楼上的疯女人伯莎——即安托瓦内特的命运被缓缓展现在人们面前。

《藻海无边》不是单纯意义上对《简·爱》的改写,而是既与《简·爱》有互文性,又具有独创性的独立文本。

简·里斯以一个加勒比女性作家的视角向读者解开了《简·爱》中疯女人的谜团。

囚禁或自由——《茫茫藻海》中安托瓦内特的动机解析

囚禁或自由——《茫茫藻海》中安托瓦内特的动机解析
作品进行阐释, 大部分学者都把焦点放在“ 身份” 问题上, 比如, 陈李萍_ 3 聚焦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的身份认同障碍,
话语权力。还有的学者从心理分析 , 人类学, 空间叙事角度
到满足。
安托瓦内特在她父亲去世后, 家中来客甚少, 而她的母
张德明 则关注小说中反映出来的身份危机 , 身份叙事和 亲在遭遇到一系列打击之后, 更是无暇顾及她的存在, 无法 给予她母爱以及安全感。她只能独 自 慨叹“ 我的父亲 , 来访 等等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这部小说进行阐释, 为这部小说 的研究注入了新 者, 马, 充满安全 感地躺在 床上——这一切都再也 没有
而安托瓦内特这些得不到满足的需要 , 最终成为安托瓦内 的黑人朋友提亚也敌视她, 欺骗她, 最终与她划清界限。母 特放火以求 自由的激励力量。
三 自我与自由的回归
爱的缺席, 朋友的背叛使她感到孤独和没有安全感 , 她只能
通过梦境来释放压抑的心情。在她的第一个梦境中, 她被
如果安托瓦内特没有嫁给冷酷无情根本不爱她的罗切
作者 简介 : 韦铭 , 在读 硕士 , 云南 师范大学 。

1 2l ・
第1 0期
鸡 西 大 学 学 报
2 0 1 4丘
了” 。 _ 】 。 。 在她母亲改嫁了之后, 她更加缺乏安全感, 睡觉时 力。相应地 , 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
甚至需要棍子的保护。由于是殖民者的混血后裔, 她唯一

权制度的心理伤害; 邱晓军 根据阿德勒的自 卑情结理论

部长篇小说《 茫茫藻海》 ( 又译《 藻海无边》 ) 。 这部小说 探寻了安托瓦内特发疯的根源。许佳媛 从人类学的角 出版, 就在英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被很多评论家视为她 度对小说中 以安托瓦内 特为代表的 克里奥人悲剧命运进行 的巅峰之作, 由此掀起了一股里斯热, 其势头至今不衰。这 了阐释, 认为他们的悲剧命运不是偶然的, 不论从先天的生 部小说为简 ・ 里斯赢得 了极高的荣誉, 她于同年获得了英 理特征还是后天的心理特征来说, 他们总是游离于主流话 国皇家文学奖, 次年又获 w. H . 史密斯奖, 还被英国皇家授 语之外。黄晓丽 是通过分析小说的空间叙事 , 探讨空间 予了高级英帝国勋位爵士称号。《 茫茫藻海》 之所以受到 与女主人公身份的联系及其悲剧命运的不可避免。 如此大的关注的主要原因是里斯在这部小说里改写了夏绿 纵观上述研究成果 , 较少有人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 蒂・ 勃朗特的经典小说《 简・ 爱》 里罗切斯特的疯妻子伯 论对这部作品进行分析。因此, 笔者现试图根据马斯洛的 莎这个角色, 从伯莎的角度讲述了她的身世和遭遇, 颠覆了 需求层次理论来分析安托瓦内特走到放火焚烧阁楼这一步 读者以往对《 简・ 爱》 中的疯女人的认识, 在《 简・ 爱》 中, 的深层动机。 伯莎是一个面 目 可憎的疯女人, 是阻挡罗切斯特和简 ・ 爱 二 精神与现实的囚禁

安托瓦内特三重梦境的结构精神分析

安托瓦内特三重梦境的结构精神分析

安托瓦内特三重梦境的结构精神分析作者:李晓岚许冰洁来源:《学理论·下》2014年第05期摘要:《藻海无边》是英国当代女作家简·里斯的代表作,是其为《简·爱》中被囚禁在阁楼上的罗切斯特的疯妻子伯莎所写的故事。

应用梦的理论,从结构精神分析的视角分析了小说《藻海无边》中女主人公安托瓦内特的三次梦境,揭示了女主人公在父权制度和种族歧视制度的双重压迫下经历不幸婚姻而迷失自我的悲惨命运。

关键词:安托瓦内特;梦境;自我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5-0151-02引言《藻海无边》是《简·爱》的姐妹篇,是英国当代女作家简·里斯为《简·爱》中被囚禁在阁楼上的疯女人伯莎所写的故事。

这部书是简·里斯通过对夏洛蒂·勃朗特《简·爱》一书的认真研究,将其中罗切斯特的疯妻子进行了重新塑造,以新的视角描述了一个完全丧失自我、在茫茫藻海中找不到自由和光明的疯女人的悲惨命运,从而无情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封建男权制度对女性的迫害。

凭借《藻海无边》,简·里斯轰动了当时的英国文坛,并于1966年获得英国皇家学会奖,成为英国皇家文学学会会员。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揭示了《藻海无边》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国外对该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女权主义分析,而国内的评论主要侧重于后殖民主义批评。

笔者则以小说中女主人公安托瓦内特所做的三次梦境为切入点来阐释小说的思想文化内涵。

一、孤独压抑的梦弗洛伊德认为:“梦不是空穴来风,不是毫无意义的,荒谬的;梦的本质就是一种(被压抑的,被压制的)愿望的(被伪装起来的)满足。

文学作品和梦实质上都是思想的表现手段,都是一种具有充分价值的精神现象。

”小说中安托瓦内特的第一个梦正是她孤独、压抑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在梦里,安托瓦内特受到一个黑人小孩的欺负,“我梦见自己在森林走,不是一个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托瓦内特三重梦境结构精神论文
摘要:安的第三次梦激起了她更加强烈的反抗意识,她勇敢地点燃大火,烧毁一切,以死抗争,并获得重生。

安的梦来自于无意识,读者可以通过三次梦境的递进结构来分析书中女主人公的困惑、恐惧和反抗的心理。

安托瓦内特的悲剧正是封建男权制度和殖民主义压迫的一面镜子。

引言
《藻海无边》是《简·爱》的姐妹篇,是英国当代女作家简·里斯为《简·爱》中被囚禁在阁楼上的疯女人伯莎所写的故事。

这部书是简·里斯通过对夏洛蒂·勃朗特《简·爱》一书的认真研究,将其中罗切斯特的疯妻子进行了重新塑造,以新的视角描述了一个完全丧失自我、在茫茫藻海中找不到自由和光明的疯女人的悲惨命运,从而无情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封建男权制度对女性的迫害。

凭借《藻海无边》,简·里斯轰动了当时的英国文坛,并于1966年获得英国皇家学会奖,成为英国皇家文学学会会员。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揭示了《藻海无边》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国外对该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女权主义分析,而国内的评论主要侧重于后殖民主义批评。

笔者则以小说中女主人公安托瓦内特所做的三次梦境为切入点来阐释小说的思想文化内涵。

一、孤独压抑的梦
弗洛伊德认为:“梦不是空穴来风,不是毫无意义的,荒谬的;梦的本质就是一种(被压抑的,被压制的)愿望的(被伪装起来的)
满足。

文学作品和梦实质上都是思想的表现手段,都是一种具有充分价值的精神现象。

”小说中安托瓦内特的第一个梦正是她孤独、压抑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在梦里,安托瓦内特受到一个黑人小孩的欺负,“我梦见自己在森林走,不是一个人。

有个恨我的人跟着我,只是看不见她。

我听得见沉重的脚步声越来越近,尽管我挣扎喊叫,就是动弹不了”。

梦里的那个黑人小孩正是黑人女孩蒂亚的化身,是安唯一的“朋友”。

安和她换衣服穿,与她“同吃,同睡,同在一条河里洗澡”。

但当家园被毁,安向蒂亚求助时,蒂亚却朝她扔了块石头,安试图归属于黑人群体的梦想破灭了。

安生活在刚从奴隶制解放出来的西印度群岛,但殖民主义统治仍未结束,因而种族间的仇视和斗争随处可见。

而安曾是奴隶主的女儿,具有白人血统,所以黑人群体排斥她,而她的母亲又是克里奥耳人,不是纯种的英国人,因而白人群体也不愿接纳她。

安就是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孤独、无助地活着,精神十分压抑。

安很困惑,“常常弄不清自己是什么人,自己的国家在哪,归属在哪,究竟为什么生下来。

”而安的母亲也不能保护她。

在梦里她不知那个人是谁,只是听到沉重的脚步声在向她靠近。

安醒后吓哭了,而妈妈并没有安慰她,并责怪她不该半夜发出声响。

很明显,这个梦预示了安的悲惨命运。

安在梦中遇到的危险其实来自于外部世界,这种危险与男权和两性关系有关。

但安的妈妈并不能保护她,安慰她。

讽刺的是,安虽然反复强调“我安全了,我安全了,陌生人不会再来了”,但后来安不但离开了故土,定居在了四周都是陌生人的英格兰,而且嫁给了一个憎恨她、厌恶她、虐待她的“陌生人”。


的母亲也备受迫害,当安再见到母亲的时候,象征着安宁而美丽的头发已经被烧焦,母亲梳着长短不一的辫子,被人当成疯子,肉体虽存在,但精神已毁。

安母亲的命运预示了她自己的命运。

二、无法挣脱的梦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通往无意识的捷径,是现实的反映。

医生可以通过梦境分析出病人潜在的心理问题,探究梦背后的真相。

”失去了家园和母亲的安托瓦内特受到姨妈暂时的庇护,但最终被送进了她临时的“避难所”——女修道院。

安托瓦内特第二次做同样的梦是继父要接她出修道院的时候,她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恐惧,又梦见了那个令他害怕的男人,“我跟着他,吓得要死,可我并不求自救,要是有人想救我,我也会拒绝。

这事逃不了”。

在梦里,那个陌生男人把她带到了一座四下都是围墙围住的花园里,天黑,看不见围墙,也看不见阶梯,可是安知道他们在哪儿。

此梦揭示了安托瓦内特将要面对的婚姻生活。

和安的妈妈不同,这次做噩梦,安没有被修女批评,只是提醒她不要打扰他人,并且安慰安托瓦内特,给她巧克力吃。

修女告诉安她的梦是邪恶的,不要再去想它。

可悲的是,修女的安慰是无用的,尤其是读者们都知道安托瓦内特终将离开修道院去面对可怕的外部世界。

梦境显示了安托瓦内特的无助,暗示了男权社会下女性的脆弱。

同时也预示了安即将面临的可怕婚姻。

在梦中,安就像是一只小绵羊,而那个可憎的面孔就是她未来的丈夫罗切斯特。

梦中的连衣裙象征着女性,而白色代表着纯洁。

那被弄脏了的漂亮的白色连衣裙和薄薄的
拖鞋预示着这个纯洁的女孩将被无情践踏的悲惨命运。

摇摆的树象征着男性的菲勒斯,梦中树剧烈地晃动,试图摔倒安托瓦内特,预示着安的丈夫将会在肉体和精神上虐待蹂躏她。

这个梦像一面镜子映射了安在婚姻中的地位,安被罗切斯特欺骗,将对方性的渴望当成爱情并义无反顾地投入其中,最终受到巨大的伤害。

这场噩梦暗示了安将在精神上被强奸,就像殖民地人们的财产被无情地侵吞,人民被奴役一样。

小说将安托瓦内特的梦境和她母亲的生活以及死亡联系在一起,当安从梦中醒来时,她想到了母亲的葬礼。

在孤独、压抑的境遇下,安渴望改变现状,找到新的家园或群体,有所归依。

为了得到英国白人身份,安选择了与拥有纯正血统的英国人罗切斯特结婚,从而重新确立自己的身份,成为正牌的英国人,结果却被丈夫掠夺一切后囚禁在阁楼里,彻底失去了自由,成为殖民主义的牺牲品,精神和肉体遭到毁灭性的摧残。

第二个梦虽然预示了安即将面临的危险重重的命运,但她不愿被救或自救,最终无法挣脱命运的囚笼,彻底迷失在不幸的婚姻噩梦里。

三、获得重生的梦
荣格认为“梦还能指点迷津”,强调梦幻世界有它的积极作用和预见性。

安托瓦内特第三次做同样的梦,已经被她的丈夫幽禁在英国庄园阁楼里了。

此次她的梦有了一个清晰的结局。

她梦见自己拿着蜡烛点着,想找圣坛。

她梦见熊熊火光中自己的一生,兰花、生命树、心爱的画、小时候的屋子,她也梦见了那个曾在梦里出现的恨他的那个男人。

于是她完成了梦赋予她的使命,她亲自摧毁了伪装着爱情、
婚姻的囚牢,以死亡的方式同父权制度抗争,像飞蛾扑火一样在灿烂的烈火中与记忆中童年的伙伴蒂亚重聚,回归于黑人社会,实现认同自我的过程,找到了自己生命的归宿。

在修道院里,安获得了短暂的安宁,但最终难逃男权家长制的束缚,在继父的安排下结婚,她最后的希望都寄托在和罗切斯特的婚姻上,然而在男权社会的压迫下,安完全彻底丧失了自我、自由和希望,她关于家园的梦想随着自我的完全丧失也破灭了。

作为边缘族群一员的安看清了封建男权社会下罗切斯特的丑恶用心。

在封闭的阁楼里,她日渐清醒,也开始反思造成母亲以及她自己悲惨命运的根源所在。

因此,她选择了在烈火中燃烧自我,挣脱命运的枷锁,获得重生。

笔者认为这是“成就之死”。

安最终亲自点燃大火,烧毁了象征英国殖民主义的桑菲尔德庄园,飞蛾扑火般地追求自由和幸福,明知自取灭亡,但宁死不悔,在大火中安的精神获得永生。

四、结语
安托瓦内特的三次梦境从小说的整个篇章结构来看成递进关系,三次梦境代表了女主人公在不同成长阶段对自我的追寻——由孤独压抑的自我,走向勇敢追求的自我,到获得重生的自我的过程。

从她的第一次梦境中可以感受到安托瓦内特内心的孤独和压抑。

她心中时刻充满恐惧,害怕由男权控制的外部社会,不能定位自己的身份,没有朋友,没有归属感和安全感。

安的第二个梦虽然预示了她即将面临的悲惨命运,但她仍然勇敢地追求自我,离开了纯洁神圣的女修道院进入世俗社会,试图将自己融入英国文化,成为地道的英国白人,这
也正是她嫁给罗切斯特的重要原因。

她为改变自己的命运做了最大的努力,却最终难逃无法挣脱的婚姻梦魇。

安的第三次梦激起了她更加强烈的反抗意识,她勇敢地点燃大火,烧毁一切,以死抗争,并获得重生。

安的梦来自于无意识,读者可以通过三次梦境的递进结构来分析书中女主人公的困惑、恐惧和反抗的心理。

安托瓦内特的悲剧正是封建男权制度和殖民主义压迫的一面镜子。

参考文献:
[1]Alvarez, A.The Best Living English Novelist[J].N. Y.T.B.R.17 March 1974:6-7.
[2]James, Louis. Jean Rhys[M]. London: Longman, 1978.
[3]郭红霞.略论《简·爱》中疯女人形象的双重意味[J].社会科学家,2001,16(5):95-97.
[4]黄汉平.拉康与后现代文化批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5]谷红丽.《简·爱》和《藻海无边》中的殖民主义话语[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26(1):94-9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