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四单元

合集下载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第四单元探索宇宙单元计划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关于宇宙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

并能对搜集到的各种信息进行总结评价2、能利用简单表格、图形、计算等方法整理、加工有关的数据。

科学知识1、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知道环形山的形成。

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第一课登月之旅)2、知道太阳系的构成,知道八大行星的名字及排列顺序。

了解四季的成因(第二课)太阳系大家族3、认识四季的主要星座(大熊星座和小熊星座)天空中的主要星星(北斗星、北极星)(第三课看星星)4、知道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关系。

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史,知道一些重要的探测宇宙的工具,认识各种典型的航天器,意识到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深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进步的。

体会到科学探究需要恒心和毅力。

2、从中国宇航事业的发展中体会到一种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1、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2、了解组成太阳系的主要天体。

3、看夜空,认识星座。

4、了解人类是怎样探索宇宙的。

5、唤起学生探索外星生命的欲望和想象力。

教学难点:1、体会科学发展的重要性。

2、探究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和行星公转周期的关系。

3、利用北斗七星找北极星。

4、认识逐级加速火箭是如何摆脱地球引力的。

5、有理有据、简明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课时安排:1、登月之旅 1课时2、太阳系大家族 1课时3、看星座 1课时4、探索宇宙 1课时5、地球以外有生命吗 1课时1、登月之旅教学目标:1、知道月球的基本情况以及环形山的成因。

2、了解人类对月球探索的经历。

3、知道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为人类探究月球提供了支撑。

4、进行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教学重点: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教学难点:体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沙盘、大小不一的石子、手电筒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上课前,老师给同学们出一个小谜语: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全部教案(共8课)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全部教案(共8课)

教科版六上科学第四单元《生物的多样性》教案(共8课)1.校园生物大搜索【教材简析】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重点是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进一步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

对于生物多样性,学生在朦胧中已经有了自己的认识。

然而这样的认识,在学生的头脑中是模糊的、凌乱的。

因此,帮助学生梳理他们的认识,建立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是六年级学生发展的需要。

这一课以校园生物为研究对象,认识常见的校园动植物以及调查校园中的动植物两个活动,目的是通过对校园生物种类的调查,感受校园生物的多种多样,帮助学生初步构建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调查活动强调分区域进行,及时记录,并说明这样的方法也是生物学家调查、研究地球生物的方法。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能清楚地区分植物和动物,让学生将校园生物分为植物和动物两类进行记录,旨在发展学生运用分类的方法研究繁杂事物或现象的意识。

聚焦板块,通过观察图片,认识常见的动植物,能准确说出他们的名字。

探索板块,引导学生进行分区域的调查研究模式,如何记录和观察校园中的生物。

活动版块:通过学生活动,观察校园中的动植物,并且记录他们的地点和名字。

通过活动,学生可以认识到校园中有哪些动植物,以及他们生活(生长)的地点和周围环境特点。

拓展板块,如何将我们的观察记录更加直观的展现,例如在地图上标注。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仔细观察了一些小动物和植物,并且在日常生活中看到过一些校园常见的动植物,但是没有系统的梳理过。

对于生物生活的环境和生物种类的多样性也没有特别关注。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我们周围生活的生物是多种多样的。

科学探究目标1、分区域调查,认识多种多样的生物。

2、选用适合的工具对生物进行调查和记录。

科学态度目标1、感受校园生物的美丽。

2、体会到用心观察会有许多新的发现,发展科学学习的乐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生物和环境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细致的观察和记录。

部编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

部编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

部编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一、单元概述本单元的主题是“地球上的水”,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水的重要性、水资源的分布与利用、保护水资源。

通过本单元的研究,让学生了解水的重要性,认识到水资源的有限性和珍贵性,学会合理利用水资源,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单元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水在地球上的分布及作用;(2)掌握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方法;(3)学会通过实验探究水的三态变化。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了解水资源的状况;(2)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水资源问题;(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爱地球,珍惜水资源的环保意识;(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责任感;(3)培养学生勇于探究、乐于合作的科学精神。

三、单元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水的重要性(1)水在地球上的分布及作用;(2)人类生活对水资源的需求。

2. 第二课时:水资源的分布与利用(1)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2)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3)我国水资源现状及问题。

3. 第三课时:保护水资源(1)水资源保护的意义;(2)水资源保护的方法;(3)倡导节约用水。

四、教学策略与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水资源问题;2. 利用实验、调查、讨论等方法,丰富学生的研究体验;3. 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水资源的重要性;4. 采用分组合作、同伴互助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水资源知识的掌握程度;2.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所展现的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3. 学生对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行为表现。

六、集体备课安排1. 第一课时:水的重要性(1)讲解水在地球上的分布及作用;(2)讨论人类生活对水资源的需求;(3)分享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

2. 第二课时:水资源的分布与利用(1)分析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2)探讨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方法;(3)研究我国水资源现状及问题。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主要讲述了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等内容。

本单元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生态系统的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生态系统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深度和广度上,还需要进一步拓展。

学生通过前面对生物学的学习,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理解还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能够分析食物链和食物网。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构建。

2.难点: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景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相关内容。

2.课件、教案、学生活动材料。

3.教学视频、图片等辅助材料。

4.小组讨论的场地和设施。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自然风光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激发学生对生态系统的兴趣。

教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生态系统吗?”让学生回顾已学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或板书,简要介绍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同时,展示生态系统的实例,如森林、湖泊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每组选择一个生态系统,分析其中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构建食物链和食物网。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标题:了解动植物的特征与生长环境——探索多样的生命一、说课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动植物的基本特征和生长环境,能够辨别不同的动植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实地调查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与保护,并培养爱植物、爱动物的情感。

二、说教材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六年级上册科学的第四单元第一课,根据教材设置,本课是一个引导学生发现动植物特征的过程。

主要内容包括了解动物和植物的特征以及它们的生长环境等。

2.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动植物的特征和生长环境,能够辨别不同的动植物。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三、教学过程教学步骤:Step 1 导入(激发兴趣)(1)播放一段关于动植物生长环境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2)给学生出示一些有关动植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谈谈自己对动植物的感觉。

Step 2 导入(讲授知识)(1)通过展示一些动植物生长环境的图片,引导学生对动植物特征和生长环境的关联进行思考。

(2)通过呈现一些常见的动植物,结合图片和文字解释其特征和生长环境。

Step 3 实验探究(1)将学生分组,每组选一个动物和一个植物进行观察。

给每组学生准备一份实验材料,包括放大镜、显微镜和绘图纸等。

(2)学生观察和记录动物和植物的特征,包括外形、行动方式,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等。

(3)学生找到一些平时容易忽略的特征,并将观察结果用绘图纸绘制出来。

Step 4 总结归纳(1)通过学生绘制的图画,导入进一步思考。

大家一起回顾一下我们观察到的特征和生长环境,并对植物和动物进行分类。

(2)教师进行总结,帮助学生理清动植物的特征和生长环境的联系。

Step 5 拓展延伸提供一些拓展活动,如室内室外寻找植物、观察动物等,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

四、板书设计动植物的特征与生长环境特征:外形、行动方式、根茎叶、花果等生长环境:水陆空气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设计,能够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实地调查等方法,探索动植物的特征与生长环境。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 第四单元第四课《种类繁多的动物》(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 第四单元第四课《种类繁多的动物》(教案)

《种类繁多的动物》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动物有很多的分类,可以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2)理解鸟类、鱼类、昆虫、哺乳动物都具有各自的身体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物的身体构造和生命活动特征这一重要标准对常见的动物进行分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给动物分类,能够在分类的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动物种类的多样性,培养对动物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用科学的分类方法对常见的动物进行分类,知道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教学难点】通过常见的动物具有的身体特征,给各类动物增添新成员。

【教学方法】分类探究法、图片展示法【课前准备】课件、动物卡片或图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在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看一部动画片的片段。

播放动画片:动物世界在这段动画片中出现了几种动物,你知道是哪几种吗?(斑马等)动物的世界真的精彩极了!那么,除了视频中的这些动物之外,你们还认识哪些动物呢?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动物的世界,去看看《种类繁多的动物》吧!二、学习探究(一)常见的动物出示一些常见的动物图片:牛、蝴蝶、带鱼、老虎、蝗虫、金鱼、鸭子、蜗牛和鸽子、松鼠。

(二)给常见的动物分类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常见的动物,那么现在我们就对它们进行一些分类。

分类是研究动物的一种基本方法。

我们有多少种方法对动物进行分类呢?第①种分类方法:根据它们的运动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水中游的(带鱼和鲤鱼);空中飞的(鸽子、蝗虫、蝴蝶);地上走的(牛、蜗牛、虎)。

第②种分类方法:根据它们的生产方式可以分为野生动物(虎、蝴蝶、蜗牛、蝗虫、鲤鱼、带鱼)和饲养动物(鸽子、牛)。

第③种分类方法:根据它们的身体特征可以分为鸟类(鸽子、鸭子);鱼类(带鱼、金鱼);哺乳动物(牛、虎);昆虫类(蝗虫、蝴蝶);软体动物(蜗牛)。

第④种分类方法:根据它们的食性可以分为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

(三)比较动物的骨骼根据身体内是否有脊柱,科学家将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新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4单元《冲出地球》教案

新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4单元《冲出地球》教案

新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4单元《冲出地球》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太空及其探索的概念和过程。

2.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和规律。

3.掌握地球自转的影响,如日出日落和昼夜交替。

4.理解太阳系的组成及其特点。

5.学会运用科学实验的方法探究自然规律。

教学准备1.教师:掌握本单元的相关知识,了解学生的学情,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教具,如投影仪、PPT、视频。

2.学生:课本、笔、纸、实验器材等。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15分钟)1.制作一个线上问卷,调查学生有多少人对太空探索感兴趣,带着学生一起观看航天飞机的视频。

2.让学生谈谈观看视频后的感受,有多少人认为这个过程很有趣呢?这个过程需要怎样的科学技术呢?3.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本单元的学习。

二、知识讲解(40分钟)1.通过关于大家的讨论,再回到太空探索的一些问题,让学生知道我们是如何了解太空的。

2.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它们对生命的影响。

3.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四季变化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要告诉学生什么是春分秋分。

4.介绍太阳系的组成及其特点,告诉学生它们的轨道特征。

5.为学生呈现一些科学实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自然规律和科学原理。

三、实验操作(30分钟)1.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按照教师提前安排好的实验内容,进行实验操作。

2.引导他们探究实验的现象和规律,并帮助他们理解实验结果。

四、巩固练习(30分钟)1.提供相关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评估他们的掌握程度。

2.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通过积极互动和示范讲解,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知识点,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五、总结(10分钟)1.总结本节课行学习内容,并提醒学生注意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2.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发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课后作业1.回答课后作业题目。

2.带着问题探索自然,发现身边的科学现象。

3.随时随地记录自己的发现和思考。

教学策略1.学生主导学习法:教师根据学生的探究记录和表现,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探究,多发现,并尝试找到更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科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第1课《各种形式的能量》教案

科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第1课《各种形式的能量》教案

科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4 能量世间万物的运动都是能量在驱动,如我们必须从食物中获取能量才能维持生命和进行活动,大自然中的绿色植物必须通过光合作用从阳光中获取能量,动物靠吃植物或其他动物来取得能量维持生命,一切生物都依赖能量才能生存。

本单元一共7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身边的能量形式,从而展开对能量的认识和探讨。

第1课“各种形式的能量”,从学生熟悉的驱动汽车的能量引入,引导学生了解身边的能量表现形式,使学生知道能量使物体发生了变化,形成对能量的初步感知,为下一课的学习做准备。

第2课“调查家中使用的能量”,以学生熟悉的“家”为能量认知场景,通过调查、分析、统计等方法,以电能消耗为突破口,发现家中的各种能量表现形式、能量来源和能量转换,并初步培养学生的节能意识。

第3~6课“电和磁”“电能和磁能”“电磁铁”“神奇的小电动机”,都是围绕“电能和磁能的转换”开展教学的,让学生随着人类发现电和磁的脚步,循序渐进地了解人类是如何发现电能和磁能可以转换、转换过程又受哪些因素影响以及生活中有哪些具体应用实例。

第7课“能量从哪里来”,先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界最大的能量来源——太阳及其对生物体的意义,然后了解电能的来源和转换,最后利用班级记录表引导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整体回顾,完善“能量”概念的建构。

六年级学生已经接触过“能量”这个词,并对能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如果没有能量,自然界就不会有运动和变化,也不会有生命。

但是,学生的头脑里还没有形成关于能量守恒和转换的相关科学概念。

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以“能量”为研究支点,以生活实例为研究载体,用“转换”的观念把声、光、热、电、磁等多种能量形式联系在一起,逐渐认识、理解“能量不会消失,只会转移或者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自然规律。

1.遵循学生年龄和学习特点组织教学。

由于能量看不见,只能观察到能量产生的某种具体效应。

因此,对于学生而言,能量是非常抽象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校园生物大搜索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我们周围生活的生物是多种多样的。

过程与方法1.分区域调查,认识多种多样的生物。

2.选用适合的工具对生物进行调查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校园生物的美丽。

2.体会到用心观察会有许多新的发现,发展科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会选用适合的工具对校园生物进行调查和记录。

教学难点:知道我们的校园中大概生活着多少种植物和动物。

理解校园生物是多种多样的。

教学准备:分组准备:记录本,记录工具,观察工具,调查表为整个班级准备:校园常见生物的照片。

教学过程:一、引入:1.校园里有很多植物和动物,认识下面这些动物和植物吗?用幻灯片放校园内常见植物和动物,让学生辨认和观察2.校园里还有哪些植物和动物?我们校园里有多少种植物,多少种动物?让我们一起去调查二、设计调查方案1.师:如何去调查呢2.学生分组制定调查计划,汇报,师点拨:(1)像科学家那样,将校园分为几个区域分别进行调查;(2)要对校园生物展开全面调查,包括土壤中和曾经来过的动物;调查时不仅要记录地面看的见的动物和植物,还要搜索地下的动物,要根据所发现的动物踪迹推测哪些动物也在这里生活过。

将这些发现都及时记录下来。

(3)用绘画、拍照等适宜的方法记录不知名的动植物;(4)将调查的校园生物分为动物和植物两类分别记录,既要记录生物的名称、又要记录它们生长和经常活动的地点。

(5)在调查时可能会出现具有不同特征的同一种生物,比如不同花色的蝴蝶;开黄、白、红不同颜色花的郁金香等,记录时可以都记录成蝴蝶或郁金香,也可分别记录某某样的蝴蝶;某某颜色的郁金香。

(6)要爱护动植物三、开展校园动植物调查活动将校园划分为几个区域,每个小组确定一个区域作为调查的重点,开展调查活动,边调查边记录,尽量不要漏掉校园中的任一种动植物,鼓励学生认真记录,对认真调查的组给予加星评价。

(意图:为后面形成生物种类多种多样,同种生物也具有千差万别的不同个体这样一个生物多样性的认识积累感性经验。

)四、课外延伸:对不知名的动物和植物,回家查找资料第二课生物分布图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生物。

过程与方法利用分布图整理信息,展示研究成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合作意识和成果共享的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生物。

教学难点:会利用分布图整理信息,展示研究成果教学准备:为全班学生准备:两张大白纸、记号笔。

为每个学生准备:一张A4纸。

教学过程:一、引入:各小组调查的结果怎样?现在来交流和汇集我们的调查资料二、整理分析调查信息:1.小组整理上节课调查的动植物,(注意:整理时按树木、花草或其他标准将植物和动物分类,最后统计出共发现了多少种动物、多少种植物。

)2.组汇报交流:学生边汇报,师边记录,把各小组的调查汇集成一个全班的调查表。

3.结:在校园里搜索到哪些动植物?一共有多少种植物和动物?它们各自生活在什么地方?4.考:我们校园里的生物是不是校园生物的全部?为什么?(不同时期生物种类不同)三、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1.校园里的动植物种类很多,生活的环境也各不相同,我们共同来制作一幅校园生物分布图,展现校园生物大家庭。

2.组研究制定校园分布图方案,在制定中师点拔:思考:在制作过程中有可能遇到什么困难?可以用什么办法解决?生物分布是立体的,而生物分布图是平面的,如何区分地下、地面、地上分布的生物?3.组制定校园生物分布图。

4.组汇报制定的校园分布图,对制定好的组加星。

5.析与讨论:观察校园生物分布图,我们发现校园哪些地方的生物种类较多?为什么在不同的地方生物种类会有所不同?如果我们调查的范围扩大,生物种类会有多少?生物分布会有什么特点?四、拓展性活动:1.识这些珍稀的动植物吗?他们各自生活在我国的什么地方?并把它们填在相应的图上2.还知道我国哪些珍稀的动植物?它们生活在哪?目前数量怎样?(认识我国的珍稀生物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使学生初步感受到生物的多样性面临着危机。

)五、课外延伸:查阅资料,了解世界珍稀动植物和它们的分布的地方,制作世界珍稀动植物分布图第三课多种多样的植物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可以分为开花植物和不开花植物。

2.花植物包括蕨类、苔藓和藻类植物等。

过程与方法1.道分类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

2.己确定的标准给植物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1.到植物是多种多样的。

2.够欣赏并感受大自然因植物的多样而美丽。

教学重点:知道分类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

能用自己确定的标准给植物分类。

教学难点:理解植物是多种多样的。

教学准备:教学用幻灯片:不同种类的植物图片。

教学过程:一、引入:除了校园里的植物种类,我们还知道哪些常见的植物?生长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在公园,花卉市场等)二、自主探究:1.面这些植物,你们认识吗?说说它们长在哪?有什么特点?幻灯片放映书中11种植物2.我们自己确定标准给以上这些植物分一分类2.结:通过共同探究,可把植物分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开花植物和不开花植物,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落叶植物和常绿植物等3.察开花植物:说说它们的身体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4.书P76页,说说不开花植物有哪些三、拓展活动比一比哪一组认识的植物多,样式奇特。

教师可以以组为单位组织竞赛活动:各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知道的植物名称,比一比,看哪一组写的多?(意在渗透植物的多样性教育)四、课外延伸:找一找校园里常见植物中哪些是常绿植物,哪些是草本植物,哪些是开花植物,哪些是水生植物,哪些是不开花植物?第四课种类繁多的动物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2.鸟类、鱼类、昆虫、哺乳动物都具有各自的身体特征。

过程与方法利用给出的标准将常见的动物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欣赏并感受大自然因动物的多样而美丽。

教学重点:知道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能够说出一些脊椎动物的名称。

教学难点:能够利用给出的标准将常见的动物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为全班同学准备:鱼、鸟、兔的骨骼标本(或图片)。

为每组学生准备:一组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分类的动物图片,不同的鸟类、鱼类、哺乳动物、昆虫等动物的图片。

教学过程:一、引入:除了校园里的动物,我们还认识哪些动物?生活在哪?(充分让学生由发言,体现动物的多样性)二、自主探究:1.常见的动物分类:分类是研究动物的一种基本方法,认识下面这些动物吗,让我们自己确定标准给下面的动物分一分类,讨论分类标准,并说说分类方法。

2.较动物的骨骼观察比较鸟、狗、鲤鱼的骨骼有什么共同特征,摸一摸人的骨骼有这样的特征吗?总结:身体中有脊柱的动物叫脊椎动物,没有脊柱的动物叫无脊椎动物。

三、给各类动物增添成员1.说鸟,兔子,金鱼,蚂蚁身体分为哪几部分?它们有什么不同的特点?2.据动物的身体构造和生命活动特征,是科学家对动物进行分类的重要标准,根据此标准把动物分成鸟类,哺乳动物,鱼类,昆虫,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属于鸟类,哺乳动物,鱼类,昆虫?四、拓展性活动:播放动物世界短片,欣赏并感受大自然因动物的多样而美丽。

教学后记:第5课相貌各异的我们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同一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也存在着差异。

2.生物有不同的性状特征,这些特征的不同组合造就了多样的生命个体。

过程与方法提高观察能力和辨析不同现象特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协同工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知道同一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也存在着差异教学难点: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和辨析不同现象特征的能力教学准备:为全班准备:几个相貌特征组合成的性状图、班级相貌特征统计表、四张相同的头部相貌轮廓图。

为每组准备:班级相貌特征统计表。

为每个学生准备:白纸、记号笔。

教学过程:一、引入:猜猜老师描述的这是班级中哪位同学?为什么会毫不费力猜测到?二、自主探究:1.察我们的不同(1)组内选择2个人,观察它们的眼睛、鼻子、嘴、眉毛,看看互相之间相貌有什么不同?(2)过观察我们有什么发现?2.做一次班级相貌普查(1)与同学合作,对照下图,观察我们的眼皮,前额发际,耳,下颌等分别是什么样子的?把调查的结果填入下表中,先小组内互相观察,统计,再汇总成全班表格性状人数性状双眼皮单眼皮有耳垂无耳垂前额V发尖前额平发际下颌中央有沟下颌中央没沟舌头能向内卷曲舌头不向内卷曲(2)讨论:我们的相貌是唯一的吗?把单、双眼皮,有、无耳垂相貌特征组合起来会有多少种相貌不同的人?(3)每个人的以上表中性状等征是不一样的,如果组合起来会有多少种情况呢?组合成多少种人?(4)如果考虑更多的相貌特征,会有多少种相貌不同的人?我们班级里能找到两个相貌完全相同的人吗?全世界能找到完全相同的人吗?三、拓展性活动:猜一猜描述的是班级的哪一位同学的特征?(根据眼皮,前额发际,耳垂,下颌特点进行猜测)四、课外延伸:回家观察父母及亲人的外貌特征第六课原来是相互关联的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动植物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一些特殊身体结构。

2.生物的形态结构是与它们所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

过程与方法1.根据动植物的特殊身体结构推断它们可能生活的环境。

2.利用已有经验及观察到的现象作出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推论的意识。

教学重点:知道生物的形态结构是与它们所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

能够根据动植物的特殊身体结构推断它们可能生活的环境。

教学难点:能够利用自己的已有经验及观察到的现象作出推测。

教学准备:具有特殊形态结构的动植物图片(或多媒体课件),不同形状的纸鱼、水盆、水。

教学过程:一、引入:我们知道许多生物都有特殊的形态结构,如骆驼的驼峰,鸟类的翅膀,仙人掌退化的叶子,这些特殊结构,使得生命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是什么使得它们与众不同呢?二、自主探究:1.不同环境中的植物(1)观察浮萍,小草,玉米的根,是怎样的?它们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形态结构?(浮萍根系退化,只有一根较细的根;小草和玉米都有庞大的根系,与生活的环境有关)(2)观察仙人掌,松树,香蕉树的叶,它们是怎样的?它们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形态结构?(观察的结果:仙人掌叶子退化成刺状,茎绿色、肥厚多汁;松树的叶为针形,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有利于保持身体温度;香蕉树叶子宽大,更有利于蒸发体内水分,调节植物体的温度。

形成的认识:植物叶的形态与生活环境相适应。

)(3)你还能说出哪些植物的特殊形态结构?说说它们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的形态结构?2.不同环境中的动物(1)观察生活在水里和在空中飞行的动物,比较它们的身体特征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分别写出金鱼和鸽子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身体特征。

这些特征对它们有什么意义呢?动物名称生活环境身体特征我猜想的功能金鱼鸽子(2)设计实验想办法证明我们的推测是否正确四、拓展性活动:观察图中的生物器官有什么特点?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这些生物适宜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猫的脚有肉垫,在地上跑时发出的声音较小,不易被捕食对象发现;带钩的鸟爪,容易抓住树干,适宜生活在森林中,并有利于捕抓小动物;鸭的脚有蹼,可以用来划水,适宜生活在水中;苍耳种子上有刺,在陆地上生活容易被动物携带传播种子;莲子有较硬的外壳,可在水中漂流;蒲公英种子上有毛,容易随风漂移,传播种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