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17.《猫》-word文档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读:本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课文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三妹是最喜欢猫的,她常在课后回家时,逗着猫玩。

有一次,从隔壁要了一只新生的猫来。

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的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的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后来这只猫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光泽的毛也污涩了,终日躺在厅上的椅下,不肯出来。

三妹想着种种方法逗它,它都不理会。

我们都很替它忧郁。

三妹特地买了一个很小很小的铜铃,用红绫带穿了,挂在它颈下,但只显得不相称,它只是毫无生意的,懒惰的,郁闷的躺着。

有一天中午,我从编译所回来,三妹很难过的说道:“哥哥,小猫死了!”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当时只得安慰着三妹道:“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

”隔了几天,二妹从虹口舅舅家里回来,她道,舅舅那里有三四只小猫,很有趣,正要送给人家。

三妹便怂恿着她去拿一只来。

礼拜天,母亲回来了,却带了一只浑身*的小猫同来。

立刻三妹一部分的注意,又被这只*小猫吸引去了。

这只小猫较第一只更有趣、更活泼。

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一天都要“小猫呢?小猫呢?”查问得好几次。

每次总要寻找了一回,方才寻到。

三妹常指它笑着骂道:“你这小猫呀,要被乞丐捉去后才不会乱跑呢!”我回家吃中饭,总看见它坐在铁门外边,一见我进门,便飞也似地跑进去了。

饭后的娱乐,是看它在爬树。

隐身在阳光隐约里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捉捕什么似的。

第17课《猫》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7课《猫》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猫》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郑振铎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 掌握文中的生字词,准确朗读课文。

3. 理清文章结构,概括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

4. 深入解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 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借鉴其在写作中的运用。

6. 引导学生关爱动物,尊重生命,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三只猫的特点和命运。

-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的愧疚之情,理解文章的主题。

2. 难点-学习本文通过对比和细节描写来刻画形象、表达情感的写作手法。

-引导学生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客观公正、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待人处事原则。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提问法四、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3 分钟)1. 教师通过PPT 展示郑振铎的图片,并介绍:郑振铎(1898—1958),笔名西谛,福建长乐人。

现代作家、文学史家。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2.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新文化运动都有哪些代表人物和重要主张吗?”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然后强调郑振铎在其中的贡献。

3. 强调其主要著作有《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等。

(二)作品背景介绍(2 分钟)1. 教师讲述:《猫》创作于1925 年11 月7 日。

作者养了三只猫,第一只猫病死,第二只猫亡失,第三只猫冤死,作者借这三只猫的经历,表达了对弱小生命的关注和同情,也抒发了自己的忏悔和内疚之情。

2.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作者为什么要通过猫来表达这些情感呢?”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三)字词拼音(7 分钟)1. 教师在PPT 上展示文中的生字词,如“污涩(wūsè)”“怂恿(sǒng yǒng)”“怅然(chàng rán)”“蜷伏(quán fú)”“惩戒(chéng jiè)”“妄下断语(wàng xià duàn yǔ)”等,带领学生朗读。

《猫》七年级语文教案(精选11篇)

《猫》七年级语文教案(精选11篇)

《猫》七年级语文教案《猫》七年级语文教案(精选11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猫》七年级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猫》七年级语文教案篇1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品读关键语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

预习作业:1、自读课文,利用工具解决课后生字词语,及阅读中感觉有疑难的语句;2、默读课文,划出有关猫的外貌、性情、在家中的地位以及表达作者强烈感情的语句。

3、品读课文,赏析细节描写。

4、研读课文中抒情议论之语句,探究人们对三只猫的不同态度揭示了文章什么主题。

5、动手写写:假如你是天堂里的小花猫,远方的小黄猫,可怜的第三只猫,对捉去小猫的过路人,对周家丫头,对文中的“我”,等等,你最想说什么?学习过程:1、导入:欣赏猫的图片。

猫,因为它的活泼乖巧,而被许多人所喜爱。

可是,著名作家、学者郑振铎却见不得猫,再也养不得猫。

这是为什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郑振铎,一起解读《猫》,去探个究竟。

二、明确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品读关键语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

三、检查预习: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忧郁污涩怅然蜷伏惩戒凝望诅骂怂恿叮嘱四、读猫,说故事我养了几只猫?你最喜欢哪一只猫?怎么说呢,老师先举个例子。

(边看书边讲述,给学生示例)比如,我说第一只猫,可以这样说:我是郑家养的第一只猫。

我的老家是主人家的隔壁。

来到新家,我也很喜欢,常在阳光下打滚,还扑来扑去地和主人的三妹做游戏。

主人们都很喜欢我,活泼可爱。

它可是不久,我的生命活力渐渐褪去了。

两个月以后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主人们。

同学们看,老师在说第一只猫的故事时,运用了第一人称,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增加了创意,不仅交代了这只猫的来历,还说了这只猫的个性特点——它的活泼,是不是啊?还交代了它的结局。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猫》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猫》教案
最后,我对课堂总结环节进行了反思。虽然我尽力概括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但仍有学生反馈表示对某些知识点理解不够透彻。为此,我决定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增加课堂小结的互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总结中来,以提高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1.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帮助他们突破难点。
-情感态度的把握:学生可能难以体会到作者对猫的深厚情感,需要通过具体事例和细节分析来引导学生理解。
-写作技巧的内化:学生可能会模仿课文的写作技巧,但难点在于如何将这些技巧内化为自己的写作能力。
-文化背景的融入:如何将作者的文化背景和课文内容相结合,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和文化价值。
举例解释:
-在解释“惩戒”一词时,可以结合课文中的描述,说明猫并非真的在惩罚人,而是通过某种行为来表达它的不满或需求。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猫》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与宠物相互陪伴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纽带。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6.课后习题:思考作者为何喜爱猫,你从课文中得到了哪些启示?尝试仿写一篇以小动物为主题的作文。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猫》这篇课文,使学生能够领悟作者对猫的细腻描绘和情感表达,培养审美情趣。
2.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优美词句,学会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生活中的事物,提升言辞魅力。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课文中作者对猫的描绘和情感表达。猫在这里不仅是宠物,更是作者情感的寄托。这种描绘手法是散文中常见的一种,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品的主题。

第17课《猫》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7课《猫》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猫》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生字词。

-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猫的形象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描写能力。

- 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的能力,能够准确概括猫的特点以及作者对猫的情感变化。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作者的语言风格,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分析猫的不同形象以及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 引导学生模仿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写作实践,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关爱小动物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

- 让学生体会到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尊重生命。

二、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猫的形象的方法,如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

2.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对猫的情感变化过程,以及这种变化背后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1.分析作者在描写猫的过程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都喜欢哪些小动物呢?(请几位同学回答)- 今天,我们要走进老舍先生的一篇文章,来认识一下他笔下的猫。

2.图片导入- 展示几张猫的图片,让学生观察猫的外貌、神态等,然后提问:从图片中你看到了一只怎样的猫?(请几位同学描述)(二)作者简介1.介绍老舍-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正红旗人,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 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语言通俗简易,幽默风趣,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朗读要求-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可以查阅字典或请教同学。

17.《猫》(教案)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2024版)

17.《猫》(教案)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2024版)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继续学习默读的技巧,养成圈点画和做摘录的习惯。

2.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

3.体会作者对三只猫的感情,对第三只猫的死亡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4.了解作者及家人三次养猫经历中的情感波澜,厘清文章的结构。

5.通过品读探究,学会关爱动物、善待生命,与动物和谐相处。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厘清文章的结构,了解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以及作者及家人在三次养猫经历中的情感波澜。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的死亡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课前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作者郑振铎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识记生字、词语。

2.品析语言,了解“我”三次养猫经历中的情感波澜,厘清文章的结构。

【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激情导入教师: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同学们有没有养过猫的?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

我国的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也曾养过三只小猫。

从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

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

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教师:教师出示课件,展示本课作者的相关知识,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郑振铎(1898—1958),笔名西谛,福建长乐人。

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

著有短篇小说集《取火者的逮捕》《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等,编有《中国版画史图录》《中国古本戏曲丛刊》等。

(2)写作背景教师: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写作背景,帮助学生学习理解课文内容。

本文选自《郑振铎选集》上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猫》是郑振铎早期从事文学创作的作品,适逢五四运动时期提倡自由平等、个性解放,他认为即使对不会说话的猫也应如此。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6课《猫》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6课《猫》教案
2. 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学生尝试运用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来描绘一个熟悉的动物。
3. 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 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猫在生活中的角色和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 在修辞手法的学习上,难点在于学生如何从理解到实践,例如如何在自己的写作中恰当使用拟人、比喻等手法。
- 在情感态度的把握上,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体会到文章中隐含的作者对和谐共处的向往和对生命多样性的尊重。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猫》这一课。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曾经观察过猫的行为,或者与猫有过亲密的接触?”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猫的性格和与人之间的关系。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 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猫》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文章通过描述三只性格各异的猫,展现了它们与人的互动和作者对动物的关爱。这是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篇章。
2. 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文章中具体的描述。这个案例展示了猫的习性、情感以及它们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
2. 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猫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分析文章中的深层含义。
3. 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猫》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结构特点以及修辞手法。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也加深了对猫的认识和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加关注和爱护动物。如果对文章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7课《猫》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7课《猫》教案
此外,课堂上的小组讨论环节让我感受到了学生的热情和思考。他们围绕关爱动物、尊重生命的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观点。这说明学生们已经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社会现实相结合,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
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在小组讨论中,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讨论主题不够感兴趣,或者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针对这一问题,我打算在下次课堂上尝试引入更多有趣的讨论话题,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3. 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激发创作灵感。
4. 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了解作者对动物的关爱,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尊重和关爱生命。
5.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形成关爱动物、珍惜生活的积极情感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重点
- 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课文《猫》中运用了大量形象、贴切的词语和句子,如“它俯身下去,用爪子拨弄着地上的草”,“猫的眼睛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等。教师需引导学生关注这些表达,学会在写作中运用。
- 课文结构与写作技巧:分析课文的结构,了解作者如何通过合理的布局谋篇,使文章具有吸引力。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如开头、结尾的呼应,情节的起伏等。
7. 课后作业:布置与课文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 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通过学习课文《猫》,掌握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提高写作技巧。
2. 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能力,通过分析课文内容,锻炼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 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课文《猫》的基本概念。这是一篇通过对猫的描绘,表达作者对生活热爱的记叙文。它展示了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合理的篇章结构来表达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性格、任凭、贪玩、尽职、屏息凝视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出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起热爱生活的情趣,激发课外观察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通过理解和朗读重点词句,了解作者是抓住猫的什么特点来描写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讨论探究,学习作者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体会课文蕴涵的感情。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猫的资料。

(比如猫属于哪一类动物?有什么特点?)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出示挂图。

2.学生谈谈对猫的认识。

3.教师进行科普总结。

(猫:哺乳动物,面部略圆,躯干长,耳壳短小,眼大,瞳孔随光线强弱而缩小放大,四肢较短,掌部有肉质的垫,行动敏捷,善跳跃,能捕鼠,毛柔软,有黑、白、黄、灰褐色。

据说猫还是老虎的师傅呢!)
4.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老舍先生写的《猫》。

二、学习生字词
1.自学生字词后出示生字卡读、记。

2.形近字比较。

虑——虚;稿——搞;要——耍
三、学习课文
(一)理清条理。

1.作者分别写了什么时候的猫?分别在哪几个自然段中?
2.每个自然段都写了猫的什么特点?
第一自然段:写大花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第二自然段:写大花猫的高兴与不高兴时的表情。

第三自然段:写大花猫既胆小又勇猛。

第四自希段:写大花猫小时候很淘气。

(二)学习第4自然段。

1.自学第4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说一说,和大家交流分享。

学生汇报,如:
学生A:读懂了小猫很淘气,好玩。

教师引导:哪些句子描写小猫淘气,好玩?找出来,读一读。

引导朗读:要读出小猫的可爱。

学生B:读懂了小猫很勇敢,很坚强,不怕摔,不怕疼。

教师引导:把这些句子找出来,读一读,读出坚强、可爱来。

学生C:读懂了小猫很淘气,折腾得花草枝折花落。

教师引导:对,把句子找出来,读一读,读出淘气来。

2.归纳引导。

(1)这么淘气的小猫,如果是你家的猫,你会怎么评价它?
(2)老舍老生又是怎样评价它的,从文中找出两个词语来评价它。

(生气勃勃、天真可爱)
(3)你读了课文和老舍先生产生的感情一样么?说一说。

(4)大家一起读一读第4自然段,注意读出喜欢的感情。

四、小结
一只可爱的小猫,全身都洋溢着淘气与生气,它长大后会有怎样的表现?我们明天再学。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巩固词语。

(忧虑,呼唤,抓痒,遭殃,责打,生气勃勃)
2.昨天,我们学了小时候的猫,现在大家来完成一项练习。

小时候的猫很(淘气),它是那样的(生气勃勃)、(天真可爱),我非常(喜欢)它。

3.今天我们来学习长大了的猫。

二、讲读第1—3自然段
1.讲读第1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说说课文围绕哪一句话写?(我们家的大花猫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2)大花猫的古怪性格体现在哪?试着找一找,用横线标出来。

(又老实又贪玩)
(3)教师引导:对,大家一起读一读句子,注意要读出猫的古怪来。

(4)学生继续汇报,教师引导:说得对,现在大家再读一读这些句子。

(5)解词:谁来说说“尽职”与“屏息凝视”的意思。

(“尽职”指尽到责任;“屏息凝视”:指控制呼吸并专注地看。


(6)现在根据老师提供的练习来说一说猫的古怪性格。

大花猫的性格真古怪,它又()又()又()。

(7)这样的猫,大家喜欢么?喜欢的站起来读一读课文。

2.自读第2自然段。

(1)刚才大家学了第一自然段,谁知道老师是抓住哪一句话来讲的?(第一句话)(2)现在我们自学时也要抓住重要的词、句来学习,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5分钟自学、讨论)
(3)通过自学第二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汇报,教师归纳引导:文中的“几朵小梅花”能否改成“几个小脚印”?(不能,“几朵小梅花”写出了老舍先生对大花猫的喜爱之情。

)大家说得对,这高兴与不高兴变成一对反义词怎么说?(高兴──生气)这高兴与生气时的表现也是猫的性格,一会儿高兴,一会儿生气,这只大花猫的性格有什么特点?(古怪)
(4)这只古怪的大花猫给你什么印象?说一说。

这是一只(古怪、可爱)的大花猫。

3.独立学第3自然段。

(1)总结前两段的学习方法,独立学第3自然段。

(2)师检查辅导:这(害怕)与(勇猛)也是大花猫古怪性格的表现,把体现害怕与勇猛的句子读一读。

三、小结
这只大花猫真(古怪),真(淘气),真(可爱),真讨人(喜欢)。

四、布置作业
1.摘抄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

2.背诵你喜欢的段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