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混合运算》课后作业96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测试题-人教版(含答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测试题-人教版(含答案)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把下面两个分步算式,写成综合算式是()。
32-26=6 48÷6=8A.48×(32-26)B.(32-26)×48C.48÷(32-26)D.(32-26)÷482.下面错误的题是:()A.16×4=2×4×8=64B.28-20÷4=8÷4=2C.12+6×3=12+18=30 D.50-4×5=50-20=303.把下面两个分步算式,写成综合算式是()。
6×7=42 70-42=28A.6×7-70B.70+6×7C.6×7+ 70D.70-6×74.45+14÷7,先算()法。
A.加法B.减法C.除法5.(17+19)÷4=()A.8B.9C.32D.36二.判断题(共5题,共10分)1.计算75+(65-47)时,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2.26+(86-59)=53 ()3.6×8-3与6×(8-3 )的运算顺序和计算结果都是一样的。
()4.(43+13)÷7=9。
()5.2×3+3和2×4+1的计算过程不同,得数也不同。
()三.填空题(共5题,共15分)1.小明买了7份点心,一份6元,身上还剩54元,请问小明原本有_______元钱。
2.计算50-(24+26)÷5时,先算()法,再算()法,最后算()法。
3.30与24的和是(),再除以9,商是(),列式为()。
4.有21根小棒,每3根摆一个△,可以据()个△。
5.在横线上填上“>”“<”或“=”。
6×5+42________8×9-4 56÷7+2________49÷7+235÷5+6________2×9-1 48÷(6+2)________63÷9+5(36-6)÷5________672÷(9-1) ________54÷6+5四.计算题(共3题,共17分)1.先根据下表列出相应的综合算式,再计算。
(最新)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合运算(含答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5.1混合运算练习题一、选择题(共10小题)1、算式里没有括号,有乘法和加法,应该()。
A、从左往右依次计算B、先算加法C、先算乘法2、45+14÷7,先算()法。
A、加法B、减法C、除法3、8×5-12的结果是()。
A、26B、20C、284、同学们参加体操比赛,男生32人,女生24人,每8人一组,可以分成()组。
A、7B、4C、135、小丽踢了24个毽子,比小佳少踢4个,两人共踢()个。
A、28B、20C、526、算式7×8+8与下面哪个算式的计算结果相同()。
A、8个8B、6个8C、9个77、6加12的和再除以3,商是多少?正确的列式是()。
A、(6+12)÷3B、6+12÷3C、6+(12÷3)8、二(1)班同学上早操站了5排,每排站8名同学。
其中有18名女同学,男同学有多少名?正确的列式是()。
A、8×5-18B、8×5+18C、8+5+189、王云有22支彩色铅笔,用去13支后,妈妈又给她买了5支,王云现在共有多少支铅笔?正确的列式是()。
A、22-13+5B、22-15-13C、22-5+1310、乐乐和他的3个好朋友每人折了9只纸鹤,送给幼儿园的小朋友19只,还剩多少只?列式正确的是()。
A、3×9-19B、4×9-19C、4×9+19二、填空题(共10小题)11、甲数比乙数少15,乙数是30,甲数是________。
12、 85减去13的差是再除以9,列综合式________。
13、看下面各题,把它写成一道综合算式:①6×7=42 42-15=27________ ;②15+9=24 24÷4=6________。
14、在52+8×7这道题中,既有________法,又有________法,要先算________法,再算________法。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教案

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2题。
六、板书设计
同级运算
53-24+ 3815÷3×5
=29+ 38=5×5
=67=25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教学反思
备课组
二年级数学组
主备教师
备课时间
总课时数
总第20课时
单元/章节
第五单元
上课时间
课题
加减法、乘除法混合运算
教学重点
掌握含有两级的两步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知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方法
练习法
教具学具
课件、练习本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记录
一、复习旧知
1.比比谁算得说出又快又对
8×6 8+9 42+29 29+27 62+18 3×8
81÷9 8×9 9×6 25-4 64-8 64÷8
2.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2.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4题
想一想各题第一步先算什么,再计算结果。
四、思维训练,拓展新知
1.把下面两道算式写成一道综合算式。
7X8=56 32÷8=4
23+56=79 25+4=29
2.妈妈买回3捆铅笔,每捆8支,送给妹妹12支,还剩多少支?
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不含小括号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重点研究了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教学方法
尝试教学法。
教具学具
尺子、课件、练习本。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记录
一、复习旧知
1.用脱式算一算。
人教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课件 第五单元5.7 整理和复习

应该先算小括号里面的算式。 (2)应该熟练地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
顺序及计算法则,认真地计算。
正确答案: (14+49)÷7 =63÷7 =9
课堂练习
1.脱式计算。
(52-45)×6 =7×6 =42
23+5×8
=23+40 =63
32÷4+25 =8+25
课件PPT
复习整理
(一)整理混合运算的顺序。
先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4×6÷8= 3
24
72-5×8=32
40
(14+21)÷7=5
35
7×(36-30)=42
6
48-18+32= 62
3
300÷6+29=34
5
复习整理
(一)整理混合运算的顺序。
课件PPT
只含有加减(或乘除),要从左至右按顺序计算。
(25+15)÷8 =40÷8 =5(只) 答:平均每个笼子里放5只。
返回
6.剩下的要用5天挖完,平均每天挖多少米?
(60-15)÷5
=45÷5
=9(米)
答:平均每天挖9米。
返回
7.皮球每个5元,购买5个及以上,每个优惠1 元。李老师本来准备买4个皮球,你认为他 应该怎样买? 4×5=20(元) 20÷(5-1) =20÷4 =5(个) 答:买4个皮球的钱可以买5个皮球。
我买了8 枝玫瑰。
我买了8 枝百合。
=8×2 =16(元) 答:买百合比买玫
瑰少花16元。
返回
课后作业 课本: 第57页第1、2题
返回
伴你成长
贴近教 学服务师 生方便老 师
人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混合运算》应用题练习

二年级下册数学《混合运算》应用题练习1、学校买回3盒乒乓球,每盒8个,平均发给二年级4个班,每个班分得几个乒乓球?2、小熊捡了9个玉米,小猴检的是小熊的4倍,他们一共捡了多少个玉米?3、食品店有85听可乐,上午卖了46听,下午卖了30听,还剩多少听?4、操场上原有16个同学,又来了14个。
这些同学每5个一组做游戏,可以分成多少组?5、小明买了3个笔记本,用去12元。
小云也买了同样的6个笔记本,算一算小云用了多少钱?6、体育室有60副羽毛球拍。
小明借走了15副,小亮借走了26副,现在还剩多少副?7、一小桶牛奶5元钱,一大桶牛奶是一小桶的4倍,买一大一小两桶牛奶共需要多少钱?8、一本故事书,小明每天看5页,看了9天,还剩28页,这本书共有多少页?9、陈老师在文具店买了5张绿卡纸,15张红卡纸。
红卡纸是绿卡纸的多少倍?10、二年级一班有20名男生,22名女生,平均分成6个小组,每组有几名同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混合运算》应用题练习参考答案1、学校买回3盒乒乓球,每盒8个,平均发给二年级4个班,每个班分得几个乒乓球?8×3÷4=6(个)答:每个班分得6个乒乓球。
2、小熊捡了9个玉米,小猴检的是小熊的4倍,他们一共捡了多少个玉米?9×4+9=40(个)答:他们一共捡了40个玉米3、食品店有85听可乐,上午卖了46听,下午卖了30听,还剩多少听?85-46-30=9(听)答:还剩9听。
4、操场上原有16个同学,又来了14个。
这些同学每5个一组做游戏,可以分成多少组?(16+14)÷5=6(组)答:可以分成6组。
5、小明买了3个笔记本,用去12元。
小云也买了同样的6个笔记本,算一算小云用了多少钱?12÷3×6=24(元)答:小云用了24元。
6、体育室有60副羽毛球拍。
小明借走了15副,小亮借走了26副,现在还剩多少副?60-15-26=19(元)答:现在还剩19元。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2两级混合运算 含括号的混合运算1

15+10-8= 17
25
6÷3×2= 4
2
问题: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或只有 乘法、除法运算时,我们要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二、探究新知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解决问题
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问题:1. 观察这幅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 根据这幅图我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3. 你能列算式解答“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吗?
算式:21÷(43-36)=3
什么时候需要加小括号?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四)列式计算。 小明有35元钱,买一个魔方用了3元,剩下多少
钱?
如果用剩下的钱买8元一个的笔袋,可以买几个? 35-3=32(元) 32÷8=4(元)
答:剩下32元;如果剩下的钱买8元一个的笔袋,可 以买4个。
四、课堂小结
下面各题第一步要先算什么?把它圈出来。
20-8÷2 7×5-3 4+4×6
81÷9+2
问题:这些题里有乘、除法,还有加、减法,我们按什么顺 序进行计算?
四、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二)在
里填上“> ”“<”或“=”
54÷9÷2 = 3 6
3×7-16 < 27
21
3×6÷2 < 13+56÷7
18
8
45-9×3 < 5×8-18
二、探究新知 (三)练习辨析,进一步巩固混合运算的顺序
7+12÷3 =7+4 =11
问题:1. 这道题谁会用脱式算一算? 2. 这个算式我们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 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三、巩固练习 (一)下面各题第一步要先算什么?把它圈出来
最新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混合运算》精选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混合运算》教学目标:1、巩固在含有两级运算的算式里添加小括号,会改变运算顺序和计算结果。
2、会根据图表列综合算式,会正确使用小括号,会读综合算式。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复习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使用小括号。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小括号,综合算式的读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运算顺序。
师:混合运算的几种基本类型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今天我们来做练习巩固一下。
1、课件依次出现教材第8 题的算式,让学生说说这些算式的运算顺序和结果,并说出为什么。
2、学生口算以上四道算式。
3、学生展示计算结果。
4、师:请同学们观察上下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预设:数字和运算符号相同,但运算的顺序及运算的结果不同。
结论:运算顺序不同,计算的结果可能不同。
师:接下来我们继续讨论混合运算的相关问题。
二、看图列综合算式。
(第6题)1、将第51页第6题的苹果和叶子图分解出现,学生根据图形,说出苹果的得数。
【设计意图】将苹果图分解出现,可以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利于列出正确的综合算式。
2、学生口头表达图形的计算过程。
师:谁来说说左边这幅图的计算过程。
预设:生:先算81÷9=9,再用9-3=6。
【设计意图】通过口头表述苹果图的计算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数学思维能力。
3、根据图形列综合算式。
(1)师:你会根据左图的计算过程,列一道综合算式?学生独自列算式,教师巡视,选择一些卡片上来展示。
预设:生1:81÷9-3=6生2:(81÷9)-3=6生3:9-3=6师:谁来说说你同意谁的,为什么?教师用课件演示列综合算式的过程。
4、先填空,再列综合算式。
师:为了完成这道题,你会先怎么做?再怎么做?预设:生1:我会先看题目:先填空,再列综合算式。
(教师板书:看)师:接着怎么做?生:1:我会先算出43-36=7,再算21÷7=3.(教师板书:算)生1:接着列算式。
部编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混合运算(例1~例3)》具体内容及教学建议

混合运算(P47~P52)编写意图(1)例1梳理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材通过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入,唤起学生对以前学过的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的回忆。
借由学生的算式,介绍了综合算式的概念,并使学生明确“为了便于看出运算顺序,可以写出每次运算的结果”,再教学脱式计算的方法,同时以符号突出了运算的顺序。
这里,教学的重点是脱式计算的书写过程。
(2)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则直接呈现了混合运算的算式,让学生试算。
最后结合两个具体的算式,呈现数学上对于同级运算的混合运算顺序的规定。
(3)“做一做”以3道题分别巩固同级两步混合运算的脱式计算。
本页基本涵盖了同级混合运算的所有形式,同时,教材还给出了脱式运算过程的每一步,以让学生将注意的重点放在运算顺序以及脱式计算每一步的内容上。
教学建议(1)注重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解题思路和过程。
教学例1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算出阅览室下午有多少人?先要算出什么?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思考过程。
(2)注重脱式计算过程书写的示范。
由于学生是首次接触脱式计算,所以教师在教学书写过程时要重点板书书写步骤。
为便于让学生看清楚每一步结果,板书时,在先算的部分下面画上横线并用箭头作标记。
对于15÷3×5可先让学生试算,教师再讲解。
两题放在一起,教师可介绍加与减、乘与除分别是同一级运算。
(3)关注学生脱式计算书写过程的规范。
“做一做”的3道小题,可让学生先口头说一说先算哪一步,再按照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教师要注意巡视,特别关注学生书写过程的规范。
编写意图(1)例2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材呈现了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由于有之前学习乘加、乘减的基础,同时通过小精灵的提示,学生列式解决并不困难。
(2)教学的重点在于学生列式解决环节。
教材呈现了学生列式的3种方式:分步;乘加综合算式;含小括号的加乘算式。
其中重点在于对第三个算式的解读。
基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这样列式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