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专项复习之说明文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之 说明文文本内容理解

说明文文本内容理解【知识点精讲】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人的睡眠和觉醒过程是相对连续的。
自20世纪30年代起,科学家开始关注大脑,通过毁损与刺激动物特定脑区、在体记录神经元^(①)的电活动等方法,探索睡眠觉醒调节机制。
研究发现,睡眠最明显的特点是意识丧失或减弱,因此大部分睡眠研究者特别关注大脑。
有证据表明,睡眠介导^(②)了大脑的重要功能——学习记忆。
记忆不是发生一个事件后立即产生的,而是通过一些途径形成短期记忆,睡眠后再转化为长期记忆的。
关于睡眠和学习记忆间的相关性目前存在两种假说:睡眠的记忆巩固说和突触^(③)稳态假说。
前者认为,记忆在睡眠期间通过“重演”促进突触联系而得以巩固。
突触稳态假说认为,,以便开展下一轮学习。
因此,有学者将睡眠形象地比喻为大脑“重置过程”。
多数学者支持睡眠的记忆巩固说,而关于突触稳态假说,人们希望科学家们能提供更多的科学证据。
众所周知,睡眠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保护大脑、稳定情绪、增强免疫、促进生长发育,加快皮肤再生、有利于美容。
睡眠同水、空气及食物一样重要,任何人都离不开它。
更为重要的是,睡眠与人类的高级思维、与学习记忆也密不可分,充足的睡眠是人类获取记忆、思维敏捷的保证。
但是,人为什么要睡觉?至少这个问题在得到完美的解答前,无数的生物学家将夜不能寐。
【材料二】睡眠的突触稳态假说示意图【材料三】失眠能影响学习记忆。
课题组考察了睡眠剥夺(每天强制减少睡眠4个小时)对成年及青春期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结果发现,青春期大鼠睡眠剥夺后学习记忆水平显著降低,而成年大鼠未发生明显改变。
这说明,失眠对学习记忆的影响存在年龄差异,短期重复性睡眠减少将损害青春期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
这一发现告诫大家,通过减少青少年睡眠、延长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成绩的做法是不科学的,其效果适得其反。
【注】①神经元:构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由细胞体和细胞突起构成。
②介导:指将一种“物质”传递给另一种“物质”的过程和方式。
中考现代文阅读之说明文考点一:信息提取与概括

中考现代文阅读之说明文考点一:信息提取与概括一、概括文章内容答题方法:①抓关键段。
(总括段,总结段,承上启下段)②抓关键句。
(中心句,段首总起句,段尾总结句,段中过渡句,设问句)③组织语言表达,抓规范答题。
(逐段概括,合并归纳)二、概括段落内容答题方法:①抓中心句,直接概括。
(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②分析文段层次,抓语言标志。
(关联词,指代词,顺序词,特殊标点符号)③组织语言表达,抓规范答题。
(准确,全面,简洁)三、筛选提炼信息答题方法:①审题干要求,锁定有效文段。
②根据疑问词,锁定有效词句。
③组织语言表达。
(准确,全面)四、辨析信息正误(选择题)常见设错类型:①偷换概念。
②表述夸大或缩小。
③混淆或然、必然。
④混淆已然、未然。
⑤以偏概全。
⑥因果颠倒。
⑦张冠李戴。
⑧误划类别。
⑨无中生有。
答题步骤:①对照选项,寻找相关语句。
②比较选项与原文意思是否一致。
③判断选择。
例题:1、(统编八上《苏州园林》“思考探究一”课文)中哪一句话最能说明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展开说明的?课文从游览者的角度来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课文主体部分先从亭台轩谢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四个主要方来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又补充说明了苏州园林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这些都与前边的总括句密切相关。
2、(统编八下《大自然的语言》“思考探究一”)本文题为《大自然的语言》,主要是讲物候现象,你能概括一下“物候”是什么吗?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天津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说明文)

现代文阅读(说明文)阅读《疫苗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疫苗是如何发挥作用的陈半夏①在人们的生活中,打疫苗是很常见的一件事。
从出生开始,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接种本,防疫站或社区医院会根据接种本上的记录为人们接种他们需要的疫苗。
疫苗可以有效预防疾病,是非常常见的防疫手段。
那么疫苗又是怎样发挥作用、保卫人们健康的呢?②想要知道疫苗怎么发挥作用,首先应了解人体的免疫系统。
大多数情况下,自身的免疫系统就可以抵抗外敌了。
免疫系统分为三道屏障:第一道屏障主要是皮肤和黏膜,可以阻挡大多数细菌、病毒、异物等,汗液中还有可以杀灭病菌的物质;第二道防线就是自然免疫了,体内的吞噬细胞通过吞噬作用,把病原体分解,尽力杀灭各种异物;第三道防线就是特异性免疫,我们接种的疫苗就在这一阶段帮助身体消灭侵入的病原体。
③疫苗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人工自动免疫,另一种是人工被动免疫。
④人工自动免疫是接种减毒、无毒或灭活的病原体,让免疫系统中的一些细胞识别病原体身上的特定分子(这些特定分子被称作抗原)并记录下来,下次遇到病原体就能迅速产生抗体,这些抗体是蛋白质,可以和抗原结合,启动免疫系统的杀伤力,清除病原体。
减毒或无毒的疫苗有很大优势,它们可以在体内繁殖,充分激起第三道防线,其接种量小还能长时间存留。
比较常见的活疫苗包括:卡介苗、麻疹疫苗、水痘疫苗等。
灭活疫苗就不如活疫苗的作用强劲,需要多次接种。
不过优势在于,它比较安全也易于存放,目前的狂犬病疫苗、乙型脑炎疫苗、流感疫苗等大都属于这种。
⑤人工被动免疫则不同,它们不是刺激体内免疫细胞产生抗体,而是将抗体直接种入体内发挥作用。
这样可以让身体迅速获得免疫力,不过缺点是在体内维持的时间很短,一般用于紧急治疗和预防。
所以被毒蛇咬伤后注射的抗蛇毒血清,就是这种疫苗。
除此之外,乙肝疫苗、抗狂犬病血清也属于这一类。
⑥回顾漫长的历史,人类的生命健康一直被传染病威胁着。
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天花在我国已经绝迹,但是它们所带来的灾难,至今让人类惧怕。
现代文阅读专项指导之说明文阅读技巧及其训练

(二)
几重山水几重天
▪ 第一重:说明对象·说明中心
▪ 请按“速读+搜索”的方法,在限定的 时间内,找出各个语段的说明对象,并 概括说明中心。
.第二重:说明方法
下定义
① 正方形就是四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
② 燃料工业可分为煤炭工业、石油工业、太阳能利用
工业、原子能工业以及天然气加工工业等。分类别
公”几个金光大字 。 空间顺序
第四重:说明结构,说明语言
在说明文的阅读考题中,还经常会涉及到让同学 们理解、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方面的内 容。
比如:“桥(卢沟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 乎与河面平行。”这句中“几乎”一词能否去 掉,为什么?
▪ 答题思路和方法是:表态,抄下它,解释它,正 反两面说清它。
法,是为了确凿、更可信
爱恨情仇
(1)并不是只有人类和动物才懂得 爱和恨,植物也有“爱和恨”。当然 这种“爱和恨”不是感情的表现,而 是体现在生长状况上:有的植物能和 睦相处,有的则是“冤家对头”。
(2) 科学家经过实践证明:洋葱和胡萝卜 是好朋友,它们发出的气味可驱赶对方的害虫; 大豆喜欢与蓖麻相处,蓖麻散发出的气味使危害 大豆的金龟子望而生畏;玉米和豌豆间种,两者 生长健壮,相互得益;葡萄园里种上紫罗兰,能 使结出的葡萄香甜味浓;玫瑰和百合是好朋友, 把它们种在一起,能促进花繁叶茂;旱金莲单独 种植时,花期只有一天,但如果让它与柏树为伴 ,花期可延长三四天;在月季花的盆土中种几棵 大蒜或韭菜,能防止月季得白粉病。美国科学家 用根、茎、叶都散发化学物质的莲线草与萝卜混 种,半个月内就长出大萝卜。
(2)科学家最近的研究观察表明,从全球来 看,大气中的臭氧含量正在逐年减少。科学
家们通过卫星的观测计算,年减少速率约为 1% 。 目 前 , 温 带 地 区 上 空 的 臭 氧 减 少 了 6%——7% , 而 南 极 上 空 减 少 了 40% , 出 现 了臭氧“空洞”。科学家预测,今后50年内, 大气中的臭氧含量还将减少5%—9%。现今 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已扩展到相当于北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 专题10:说明文阅读【课件讲练】-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

考点击破
⑶逻辑顺序:依据事物之间或某一事物各部分之间的逻
辑关系来说明。
☆逻辑顺序
主要→次要 现象→本质 浅→深(简单→复杂;低级→高级 ) 概括→具体 一般→个别 特点→用途 原因→结果(结果→原因)
考点击破
考点四 说明文语言
(一)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审题,看要求分析的是哪些词语。 2.找出词语,并看该词语是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性的词语,还是体现说 明文语言生动形象性的词语。准确严密性,主要体现在修饰词语的运用和同义词 的选用;生动形象性主要体现在修辞方法的运用和用词的生动。 3.结合词语特点进行说明。
事物说明文,是以事物为具体的说明对象,使读者了解和认识事物的特征为 说明的目的,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说明文。通常以时间、空间、逻辑顺序进行说 明。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 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
考点透视
本部分涉及的主要考查点有: 1.标题与说明对象 2.说明方法及作用 3.说明顺序 4.说明文语言 5.说明思路 6.句段的作用
准确严密性(修饰 限制性词语)
关联 词语
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可使语言表达更连贯、更严密,使语义更具层次感,突 出说明内容的重点,从而更好地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
考点击破
角度
生动形象性
特征
修辞的使用
作用
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使用记叙、描写(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 表达方式的使用
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或运用名言、俗语、流行语、新词等;或引用新 鲜话题、热门话题等,使得标题生动、别致,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引用(化用)古诗词,增添文学色彩,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③运用问句(反问句或疑问句等)感叹句等句式,设置悬念或增强表达效果,引 发读者思考。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第7讲、现代文阅读——说明文基础知识

说明文基础知识梳理【精准突破】一、说明文分类二、说明文的说明顺序※理清说明顺序的思路:明确文章说明对象→抓住标志性词语(时间词语、空间词语、逻辑词语)→按顺序归纳※注意事项:有时一篇文章不仅采用一种说明顺序,而是将几种方式揉合起来,交叉使用几种说明顺序,从而达到说明透彻的效果。
※说明文说明顺序的作用:按xx顺序说明xx(说明对象),使得说明条理清晰,有序可寻,符合认知规律,便于读者认识和理解xx(说明对象)。
三、说明文的结构四、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五、说明文的语言【精讲精练】一、阅读下面文本,回答文后问题。
元宵节俗古人以月亮的变化作为记时的历法依据,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太阳历的历法体系。
太阳历将正月定为一年之首月,正月初一为元正,正月十五晚上升起的自然是新年的第一轮圆月,这就是元夕(元宵)的意义。
元夕处在新岁之首,其地位因此超过一般的望日(月圆之时)。
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虽然太阳历颁行之后,元宵节俗有了发展的契机,但作为一个民族大节,它的出现还要有适宜的社会历史条件。
据一般的文献资料与民俗传说,汉武帝正月初八夜祭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以后。
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西城记》称鳊摩竭陀国正月十五会聚僧众,“观佛舍利放光雨花。
”东汉永平年间,明帝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庭和寺院“燃灯表佛”。
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元宵的节俗意义与岁首密切相关,这不仅因为它在时间上与元旦连接,是年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它传承了古代太阳历的岁首部分习俗,因此在元宵节俗中年味浓郁。
如果说春节是一台由家庭向乡里街坊逐次展开的社会大戏的话,那么元宵节就是这台大戏的压轴节目,它是社会民众情感、意愿、信仰的集中表现。
“闹元宵”之闹,就生动地映射出元宵节俗活跃的文化精神。
“东风夜放花千树”,元宵的锣鼓、元宵的灯火、元宵的游人编织着元夕的良宵美景,构成了中国传统节俗的独特景观。
2024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二说明文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2024版 语文
⑤扬派盆景的造型并无固定程式,因“本”制宜,特别是残桩,经 盆景艺人改造,定能变废为宝。扬派盆景最经典的造型是游龙弯式,一 般采用“S”曲线矮化树本高度,同时通过上下、左右不同走向变化展现 曲线美,使其有凤翔之姿,龙舞之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2024版 语文
⑥ 2008 年,扬派盆景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录。2009 年,在扬州瘦西湖风景区的万花园内,建设了功能齐全的扬派 盆景博物馆,成为扬州盆景的重要展示窗口。
目录
下一页
2024版 语文
③小雪节气不一定下雪,而是指气温越来越低,降到了足以下雪的
程度。农谚云:“小雪铲白菜,大雪收菠菜。”“小雪不砍菜,必定有一害。”
此时,庄户人家开始砍收地里的大白菜,精心盘扎入窖储藏了。那一棵
棵青青白白的大白菜透着清灵之气,那种清甜清香是寻常人家饭桌上的
至美之味。农谚还说:“小雪腌菜,大雪腌肉。”过去,冬季来临,新鲜
蔬菜少而又少,小雪前后家家户户开始腌菜了。小时候,母亲常带着我
们,踏着薄薄一层小雪,到菜园里采收青青红红的雪里蕻、大头大脑的
文化的完美结合。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2024版 语文
②扬派盆景的植物选材是造景的灵魂。在扬派盆景中,常见的植物 有松、柏、榆、杨四种。松有黑松、罗汉松等,柏有桧柏、刺柏等,榆 有榔榆、白榆等,杨指的是黄杨。黄杨是扬派盆景中的常用树种之一, 明代散文家张岱在《陶庵梦忆》中就记载了一则关于黄杨盆景枯干复活 的逸闻。传统的扬派盆景以幼树为主,谓之“自幼栽培”,但成型缓慢。 现代的扬派盆景大多采用自然树桩,以缩短成型年限。挑选树本时,首 观其根,次看其本。首选主根短、分根健硕、须根茂密的树本。选本则 要根据创作立意审视形态,一定要选理想之材,否则容易前功尽弃。之 后审视其枝条,特别是分枝和分布要有韵律。分枝是“云片”(指盆景主 体造型)出片的基础,虽可“因枝而宜”,但分布不理想,也将有碍“云 片”的层次与姿态。
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现代文阅读说明文阅读指导

【考点三】 说明方法及作用 (4年3考)(2014、2016、2018年考查) 2.文章多处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请选一处具体分析其作用。(3分)
【答案】示例一:在介绍亭时,以北京景山五亭、苏州拙政园的扇面亭为例,具体说明 了亭在园林等风景区中的“点景”与“引景”作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示例二: 在介绍桥时,以苏州拙政园曲桥为例,具体说明“桥引人随”的作用,增强了文章的说 服力。
了四时佳景。
江南园林之桥,以雅洁精巧取胜。玲珑空透的拱桥,崛起空间,人桥倒影,更显得云高 水阔,而水平线条的梁板石桥,则贴水而过,观赏游鳞莲蕖,益得情趣。苏州拙政园是以动观 为主的园林,曲桥不但使水面分隔空间,更与曲廊一样起着“桥引人随”的作用,其分庭妙 运,思致相同。网师园园小而精,以静观为主,廉泉桥小小一拱,横枕涧上,隐处园隅,安排得 则妥帖,游者至此,往往留步。
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现代文阅读说 明文阅读指导
文体知识清单
平实性说明文,一般以平实的笔法,客观准确地介绍事物,具体科学、简
说明文 按语言
明易懂,如:《中国石拱桥》
分类 特点分 生动性说明文,一般用文艺的笔调,兼用描写的笔法,以对话、故事、拟
人等形式来加强说明的形象性
说明对 说明对象就是被说明的事物或被诠释的事理。事物性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具有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专项复习之说明文
复习目标:1了解说明文这种常见的文学体裁,熟悉考题,明确考点
2关注科技类和社科类作品,注意体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3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能力
4提高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能力
复习设计:通过中考题型的展示,让学生熟悉中考题型并了解其考点;归纳题型,要求学生规范答题的套路;通过课内课外的训练达到巩固的目的。
(主要结合中考作业本上的题目)复习课时:预计6课时
复习步骤:一、直接导入,阅读中考作业本上P85-89上的文字,让学生圈画重要的语句,教师可以给出相应的提示。
二、概括说明文相应的常识:(即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1明确说明对象★
明确说明文的分类:
A从说明对象:
事物性说明文【它们的特征往往表现在形状、方位、构造、性质、发生发展过程、制作方法以及效能功用等方面】
事理性说明文【其特征往往具体表现在概念、种类、内部规律以及科学原理等方面】
例题:本文的说明对象;说明了哪些内容;拟定标题……
本文的说明对象:关注标题;关注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关注问题中的相关提示……
说明了哪些内容:关注文章的结构;关注提示性的文字;关注承上启下的语段……
拟定标题:(时间、地点)+说明对象+特征【如08年南通试题:江苏沿海风力发电前景诱人。
】A从语言特征:
平实的说明文【语言特点:通俗易懂,准确】
生动的说明文【语言特点:生动形象,准确】
训练具体题型
补充:
2抓住说明特征★
关注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标题,注意透过这些特殊的手法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关注文段承上启下的语段,直接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不但……而且……;不仅……还……
关注标志性的词汇:一、二……;首先、其次、最后;一方面……另一方面……
关注文首的总起句,文末的总结句,以及文中的设问句和各段落的中心句。
训练具体题型
补充:
3理清说明顺序
说明顺序在说明事物的特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事物的特征只有依靠有序的说明才能突出。
阅读时,如果能看清楚说明的顺序,往往能循着事物本身的条理,把握住事物的本质特点。
中考一般不直接问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常用问文章结构段落安排先后的理由来考查学生对文章说明顺序的把握程度。
因此答案一般也不是笼统的要你回答“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而是要求从文章具体内容出发,明确写作顺序。
【明确答题:本文先说明了……然后说明了……最后说明了……】
梳理文章说明顺序就是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说明性文章一般都很讲究条理性,这种条理性,在书面表达上常常表现为一些标志性词语的使用。
如表示先后关系的“首先”、“其次”、“再其次”;表示总括性的词语“总之”、“总而言之”、“总的来说”;表示一些结论性的或结果性的语句,如“证明了”、“表明了”、“反映出了”、“标志着”,发现这些词语出现一定要有警觉,最好用笔圈点起来,对这些词语利用得好,就可以使自己看清文章的层次顺序和逻辑关系了。
考试时,在梳理文章内容,了解说明顺序,完成试题的过程中,除非命题者有特殊要求,答题时应尽量利用原文中的字、词、句,因为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是较为简练准确,用来答题效果可能比用自己的语言为好。
顺序的类型: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明确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析: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典型考题: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本文先说明了……然后说明了……最后说明了……+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
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
训练具体题型
补充:
4把握结构形式:并列式和总分式(补充连贯式和递进式)
明确总分式的三种情形:总分、分总、总分总
提示:关注中心语句
训练具体题型
补充:
5掌握说明方法★
说明的方法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作比较、引用说明。
典型考题: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或者:赏析划线语段甚至某个词汇
答题格式【即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用……例子,更好的说明了事物……特征,使文章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完整、科学、准确的揭示了事物的本质特点,使之与其他事物区别开
★通过列数字,更科学、准确、具体的说明了……的……特点。
(《死海不死》关于死海含盐
量的一系列数字科学准确地说明了死海含盐量高,浮力大的原因及特征。
)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比作……,形象生动的说明了……事物……特征。
(《中国石拱桥》“石拱桥的形状就像虹”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石拱桥的形状特征。
)
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向沙漠进军》沙漠危害人类的两种方式:游击战、阵地战)
★把……和……作比较,强调了(突出了)被说明事物的……特点。
列图表:直观形象的写出了……
作诠释:对事物的某些特征作一番的解释
摹状貌:(类似于描写)比较生动形象
★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
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
训练具体题型
补充:
6体会说明语言★
对整篇文章语文的品析,一般从二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说明语言的特点首先是“准确”,主要表现为“限制性”。
随着近年阅读文本的变化,一些带有文学性、文化性倾向的文本,则可能同时具有“形象、生动”的语言特点。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主要体现为:
(1)合理使用修饰、限制的词语,使表意准确、科学。
如:基本、一些、可能、据说……
(2)准确选用同义词,使表意立体而精确;
(3)恰当运用模糊语言。
左右、大约、上下……
典型考题:加点字词有何作用?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答题格式:(这个词不可以换或删)+这个词的意思+在句子中的意思(结合句子的内容来解释)+(替换或删去的话,句子意思就发生了变化或不准确了)+用在这儿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提示:只有意思和感情色彩完全相同才可以替换;只有不影响句子的意思才可以删去。
训练具体题型
补充:
7说明文写法分析
1、结合说明方法谈模式: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
2、结合修辞手法谈模式:这是一篇生动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说明了……(内容),使文章的说明形象生动。
3、结合表达方式谈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怀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
那么,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文的写法,格式如下: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根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
训练具体题型
补充:
9说明语段的作用
(1)、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
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
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
训练具体题型
补充:
教学反思(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