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22 《孟子》三章》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共23张PPT)

2、词类活用:
环: 名词作状语 ,围着。 域: 名词用作动词 ,限制。 固: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巩固。 威: 形容词用作动词,震慑、征服 。
Copyright 2004-2015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分 论证
域民
道理 固国 (类推) 威天下
治国需要“人和”
结论: 得道多助——天下顺之 对比:“人和”实质
总
失道寡助——天下畔之
Copyright 2004-2015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君子有不战,战必胜
1、古今异义:
郭 古义:外城 七里之郭 今义:姓氏 池 古义:护城河 池非不深也 今义:池塘 去 古义:离开 委而去之 今义:到……去
Copyright 2004-2015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1、大量使用结构整齐的骈句,以排比的修辞写来 使文章一气呵成,气势雄浑。
如 :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 也,米粟非不多也; (双重否定式排比)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层进式排比)
2、对比、对偶等修辞巧妙配合。
凭借
震慑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
因此 限制 凭 划分 的 界限 使…巩固
险要
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
武力的强大 施行仁政的君主
助之至 , 亲戚畔之。
到 极点 内外亲属 通“叛” 之:代词,代“失道者 翻译:所以说,管理百背姓叛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
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要,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 “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 了极点,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2《《孟子》三章》之《富贵不能淫》课件 (共22张PPT)

朗读课文
1、师朗读,生听读,注意字音、停顿并划分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个读,分组读。
yǎn 节 奏 划 分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 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ɡ孟uà子n 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 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 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 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 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 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顺从
准则,标准。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
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由:遵从。
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 的道路。
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 实现
富贵不能 淫 ,贫贱不能 移 ,威武不能 屈 ,此之谓大丈
夫。"
改变,动摇。这里是
使动用法。
资料链接
纵横家:战国时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纵横家崇尚 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的技巧。著名的纵横家有苏秦、张 仪、公孙衍等。
连横与合纵:战国时,秦最强大,苏秦游说六国诸侯联 合抗秦。秦在西,六国地连南北,南北为纵,故六国联 合谓之合纵。 连横与合纵相反,是张仪所倡导的政治主张,即六国共 同事奉秦国。目的是打破六国合纵政策,利诱六国分别 与秦国亲善,然后再各个击破,最终统一天下。
他说,我是香港的议员, 面对大是大非,要支持 香港繁荣稳定!
何谓 大丈 夫?
景春:一怒而诸侯惧,安 居而天下熄。如:公孙衍, 张仪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共53张PPT)

人物一:孟子的这一主张,说明不管是战争还 是治国都要顺应民心,反映了孟子在那个特定历史 发展阶段中的远见卓识,对当今社会也有很好的借 鉴意义。但也应当看到,孟子提出这个思想的根本 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社会君主的统治,所以也不可避 免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人物二:“威天下”不能靠“天时”“地利”, 也不能完全依赖“人和”。靠人和的理论更适用于 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 要想打胜仗,也必须具备先进的国防军事力量。
1、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代词,这(就是) 2、池非不深也 护城河
3、兵革非不坚利也 武器装备,兵:兵器 4、委而去之 委:放弃 去:离开 5、人和 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四书? 《大学》《论语》《中庸》《孟子》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背景链接
本课三篇文章均选自《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 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 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期。当时,各国之间“争地以战, 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庖有肥肉,
状元成才路
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三里之城……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几句 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通过举小城四面 被围,攻方又拥有“天时”这一有利条件,却 不能取胜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地利” 重于“天时”的论点。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 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三句有什么作用?强调 了什么?三个句子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
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
东南)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
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地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人物二:“威天下”不能靠“天时”“地利”, 也不能完全依赖“人和”。靠人和的理论更适用于 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 要想打胜仗,也必须具备先进的国防军事力量。
1、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代词,这(就是) 2、池非不深也 护城河
3、兵革非不坚利也 武器装备,兵:兵器 4、委而去之 委:放弃 去:离开 5、人和 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四书? 《大学》《论语》《中庸》《孟子》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背景链接
本课三篇文章均选自《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 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 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期。当时,各国之间“争地以战, 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庖有肥肉,
状元成才路
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三里之城……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几句 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通过举小城四面 被围,攻方又拥有“天时”这一有利条件,却 不能取胜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地利” 重于“天时”的论点。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 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三句有什么作用?强调 了什么?三个句子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
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
东南)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
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地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22课《孟子三章》之(《富贵不能淫》(共35张PPT)

动词使动用法,使… …迷惑。
动词使动用法,使… …屈服。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威胁暴力。 动词使动用法,使… …改变。
此之谓大丈夫。”
句意
富贵不能使其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其改 变节操,威武不能使其屈服意志。这就是人们 所说的大丈夫(或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 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 事。”
纵横家
纵横家,出自《汉书·艺文志》后因称凭辩才 进行政治活动者为“纵横家”。 纵横即合纵连横。 他们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反复无常,设第划谋多 以国家政治需要出发。合纵派的主要代表是苏秦, 连横派的主要代表是张仪。 《资治通鉴·周显王 三十六年》“ 张仪者, 魏人,与苏秦俱事鬼谷先 生 ”。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原文: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人名,纵横家的信徒。
公孙衍:人名,即魏国人犀首,著 名的说
客。张仪:魏国人,与苏秦同为纵横家的 主要代表。致力于游以路横去服从秦国, 与苏泰“合纵”相对。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安静
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
句意: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 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 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威武不能孟屈—子—颜说真卿:、闻“一多这、刘个胡兰怎。 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
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 愿大丈夫的铿锵音韵永远萦绕在你我耳畔
《资治通鉴·周显王三十六年》“ 张仪者, 魏人,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 ”。
结构助词,相候当于,“的母” 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
部编版八年级上语文22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0页PPT)

使……痛苦
6、劳其筋骨:
使……劳累
7、饿其体肤 :
使……经受饥饿之苦
8、空乏其身:
使……受到贫困之苦
9、行拂乱其所为 : 使……不顺
10、所以动心忍性 :用来,使…震撼,使…坚忍
部编版八 年级上 语文22 孟子三 章《生 于忧患 ,死于 安乐》 (20页P PT)
部编版八 年级上 语文22 孟子三 章《生 于忧患 ,死于 安乐》 (20页P PT)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 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
部编版八 年级上 语文22 孟子三 章《生 于忧患 ,死于 安乐》 (20页P PT)
部编版八 年级上 语文22 孟子三 章《生 于忧患 ,死于 安乐》 (20页P PT)
小
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懂得了:今后 面对困难,一定不能泄气,而是要勇敢面 对,并设法克服;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甚 至是国家,若要生存发展,都必须要有忧 患意识。
1、课文开头列举了六位圣贤的典型事 例,这六位圣贤的共同点是什么呢?
2、在作者看来,造就人才所不可缺少 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部编版八 年级上 语文22 孟子三 章《生 于忧患 ,死于 安乐》 (20页P PT)
部编版八 年级上 语文22 孟子三 章《生 于忧患 ,死于 安乐》 (20页P PT)
1、课文开头列举了六位圣贤的典型事 例,这六位圣贤的共同点是什么呢?
一读,读通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2、听读课文,把握停顿。
部编版八 年级上 语文22 孟子三 章《生 于忧患 ,死于 安乐》 (20页P PT)
你能给下列句子划出朗读停顿吗?
1、舜/发 于 /畎 亩 之 中 / / 2、故 天 将 降 大 任 于 是 人 也,必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共33张PPT)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
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 A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式,显得很有气势。
5、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团结。 本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句式上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 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Hale Waihona Puke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 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 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 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 “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 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 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 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 (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 一定胜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委 古义:放弃 委而去之
今义:委任
围攻一座小城但不能取胜。
本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句式上 有何特点?讨论其作用?
运用了排比和双重否定句式。从多个 方面强调守城一方占尽地利,但结果 却弃城而逃,从而有力证明了“人和” 的重要。整齐的句式,使得文章气势 奔放,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之 小城 而 表转折,但是,却 不胜。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课件(共22张PPT)

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 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整体感知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 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 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 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 为正者, 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 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 大丈 夫。”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成年行冠 礼时,父亲教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教导她,送到门口,告诫她 说:‘到了你的 夫家,一定要恭敬、小心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 夫。’以顺从为准则的,是妇女之道。
解释文本
居
住宅广居,立天下之 正位,行
天下之 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
一、翻●译解释文本:
战争平 息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
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
安居而天下熄。”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 正的大丈夫吗? (他们)一发起怒来, 诸侯们就会害怕; (他们)安静下来, 天下就战争平息,天下太平。”
解释文本: 这 怎么
教导 你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
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代指什
● ● ● ●
么?
是恭羞恻
仁
非敬恶隐 之之之之
义
——
心心心心 智礼义仁
礼
“是”《孟子指代“也 一也怒而也 诸也侯惧智,安居而天下熄”。
·
“此”告子指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 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整体感知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 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 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 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 为正者, 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 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 大丈 夫。”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成年行冠 礼时,父亲教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教导她,送到门口,告诫她 说:‘到了你的 夫家,一定要恭敬、小心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 夫。’以顺从为准则的,是妇女之道。
解释文本
居
住宅广居,立天下之 正位,行
天下之 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
一、翻●译解释文本:
战争平 息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
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
安居而天下熄。”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 正的大丈夫吗? (他们)一发起怒来, 诸侯们就会害怕; (他们)安静下来, 天下就战争平息,天下太平。”
解释文本: 这 怎么
教导 你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
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代指什
● ● ● ●
么?
是恭羞恻
仁
非敬恶隐 之之之之
义
——
心心心心 智礼义仁
礼
“是”《孟子指代“也 一也怒而也 诸也侯惧智,安居而天下熄”。
·
“此”告子指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第22课《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课件(共15张PPT)

古汉语知识:
一、通假字 1.往之女家
同“汝”,你
部 编 版 语 文 八年级 上第22 课《孟 子三章 --富贵 不能淫 》课件 (共15张 PPT)
部 编 版 语 文 八年级 上第22 课《孟 子三章 --富贵 不能淫 》课件 (共15张 PPT)
二、一词多义
• 戒: ①往送之门,戒之( 告诫 )
部 编 版 语 文 八年级 上第22 课《孟 子三章 --富贵 不能淫 》课件 (共15张 PPT)
部 编 版 语 文 八年级 上第22 课《孟 子三章 --富贵 不能淫 》课件 (共15张 PPT)
4.进一步思考:怎样做才能成为真正的大丈夫呢?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这 样做了以后,再抱以“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 其道”的立身处世态度,这样才能够成为真正的堂 堂正正的大丈夫了。
5.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 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 象?请举例说明。富贵不能淫——关 羽、文天祥、方志敏;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 甫、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 ◎关羽面对曹操的极尽笼络,不为所动,千里走单骑寻刘备; 文天祥拒绝高官厚禄,决不投降元朝,用自己的头颅,为南宁 王朝划上完美的句号;方志敏不为高官厚禄的利诱所动摇,毅 然选择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
第三,在压力面前不卑不亢,不向邪恶的势力摧眉折腰。 只有坚持俊迈的节操,不屈不挠,才能变压力为动力,进而赢 得光明的前途。
部 编 版 语 文 八年级 上第22 课《孟 子三章 --富贵 不能淫 》课件 (共15张 PPT)
部 编 版 语 文 八年级 上第22 课《孟 子三章 --富贵 不能淫则,标准。 由:遵循。
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答案】
示例:文章紧扣主题,运用排比句法,层层推进, 逐层阐发,写得极有感情,极有气势,且行文有节奏 感,琅琅上口。
积累拓展
四、翻译下列句子。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5.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总之,排比的行文有节奏感,琅琅上口,有极 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深化 中心。
四、考查形式
①文章(段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②文章(段落)语言简练,叙事简约,试分析它在表达上有 什么作用。 ③选文运用了不同的手法,请找出一例,并简要分析。
答题模式: 文章(段落)大量使用
八年级语文上册
22 《孟子》三章
思考探究
一、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生 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理解,并分别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 两个观点。
1.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 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就会失去民心。
事例:周文王和商纣王的故事。文王礼贤下士,善养老 者,人民拥护,贤士归心,为周代商而立奠定了基础。商纣 王虽天资敏捷,材力过人,却不行仁政,最终众叛亲离,葬 送了商朝。
1.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 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 在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大丈夫。 2.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 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为富贵、 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
1.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背叛他。帮助他的人 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 2.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 事。 3.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 服。 4.内心困惑,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 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色,听 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5.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 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往往容易亡国。
方法拓展
如何翻译文言语句 ①原则:文言文翻译要求准确达意,必须遵循以“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的原则,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不可以随意地更 换。省略现象应该作补充,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按照现代汉 语的语法规范加以调整,力求通顺。 ②标准:信、达、雅。
信:要求准确表达原文意思,不增、不漏、不歪曲。 达:要求明白通顺,没有语病。 雅:要求遣词造句比较讲究,文笔优美,富有表现力。
(节选自苏轼《石菖蒲赞》)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苍然于几案间
一、何为排比句
命题点 排比句
指把三个或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 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组成的句子。
二、排比句的特点
1.三个或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 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 2.有时候两个句子或以上的并列句子也可以。
三、排比句好处
1.用排比来说理,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并收到 条理分明的效果; 2.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气势 更为强烈; 3.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 形象生动之效。 4.用排比写人,可将人物刻画细致。
2.因忧患而得以生存发展,贪图安逸享乐会使人萎靡死亡。 事例: 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的故事可以证明。吴越交战,越国
战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立志发愤图强,最终复仇。吴王 夫差战胜越国后,以为忧患已除,生活骄奢淫逸,狂妄自大, 最终为勾践所败,身死而国灭。
二、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在孟 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句子,行文有
节奏感,琅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
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深化中心。
真题演练
下面的选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原文分析。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
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 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 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 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 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 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 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少年中国说》)
③方法:增、删、调、留、换。 增:增加内容,保持句子顺畅。 删:去掉多余、累赘的成分,使句子简洁。 调:在遇到特殊句式时,需要把句子中的某些语法成分
调整位置,更好地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留:对于人名、地名、时间名词以及专有名词,一般保
留原词。 换:某些内容损及到整个句子的“雅”时,调换其中冲
突的内容。
三、《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
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从中举一两个例子做具体分析。
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三句, 采取排比的句式,气势磅礴、义正词严地指出了大丈夫精神 的实质;三个“天下之”的反复,也将大丈夫精神的崇高性 推到极致。 2.“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 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用同 样的句式连举六例,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 力。
真题演练
翻译下列划线句子。
凡草木之生石上者,必须微土以附其根。如石韦、石斛之类,虽不待 土,然去其本处,辄槁死。惟石菖蒲并石取之,濯去泥土,渍以清水,置 盆中,可数十年不枯。虽不也。其轻身延年之功,既非昌阳之所能及。至于忍寒苦,安澹 泊,与清泉白石为伍,不待泥土而生者,亦岂昌阳之所能仿佛哉?余游慈 湖山中,得数本,以石盆养之,置舟中。间以文石,石英,璀璨芬郁,意 甚爱焉。顾恐陆行不能致也,乃以遗九江道士胡洞微,使善视之。余复过 此,将问其安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