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立公共部门成本会计的思考
浅析事业单位成本核算和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事业单位成本核算和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事业单位是指由政府或相关机构组织管理的公共服务和公益性事业的组织,如学校、医院、科研机构等。
事业单位的成本核算和财务管理对于其稳健发展和良好运营至关重要。
事业单位成本核算和财务管理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及时解决和改善。
本文将就此进行浅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1. 成本核算不规范事业单位在成本核算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部分费用核算不清晰、成本分配不准确等。
这导致了事业单位对成本的控制和管理不够精准,进而影响了经营效益和财务状况的评估。
2. 财务管理缺乏科学性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中存在着一些缺陷,例如财务数据不及时、不准确,财务决策不够科学等。
这些问题导致了财务管理的效率不高,容易导致财务风险的产生。
3. 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效率普遍偏低,出现了一些资金空转、闲置资金较多等现象。
这些问题不仅导致了资金的浪费,也影响了事业单位的正常运作。
二、对策建议1. 规范成本核算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的成本核算体系,对各项成本开支进行细化、分析,确保成本的准确核算。
建立科学的成本控制机制,合理分配和利用各项成本,提高成本效益。
2. 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事业单位应加强对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和完善,确保财务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加强对财务决策的科学分析和评估,提高财务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事业单位应加强对资金使用效率的管理,合理规划和调配资金的使用,避免资金空转和闲置现象的发生。
加强对资金风险的识别和防范,确保资金的合理流动和使用。
事业单位成本核算和财务管理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事业单位本身和相关部门合作共同努力,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加强成本核算和财务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事业单位的稳健发展和良好运营。
希望各级政府和相关机构能够给予事业单位更多的支持和指导,共同促进事业单位成本核算和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公共部门中的成本效益分析运用

公共部门中的成本效益分析运用作者:徐莉来源:《各界·下半月》2020年第03期摘要:将成本效益分析法引入到公共部门的经济管理工作中,可以有效实现公共部门的成本控制、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发挥。
关键词:成本效益分析法;公共部门;运用一、公共部门中的成本效益分析运用的必要性(一)有效、全面的掌握各部门的运营、管理情况运用成本分析法,将公共部门的众多职能部门划分成不同的管理目标,基于不同部门的特点,对其进行独立的成本管理和经济效益预测分析,利用公共部门财务管理部门的核算、监督、管控作用,实现对公共部门不同部门单个成本—效益分析,从而实现对公共部门管理运营的全方位掌握。
(二)有效实现公共部门成本管理和资源优化配置当前,我国公共部门管理中存在着资源重置、资源浪费以及资源短缺的一种矛盾的情况,而公共部门资源配置不合理直接影响了其整体效益的提升。
成本效益分析法则侧重于通过信息采集,分析资源配置现状,实现对公共部门资源使用情况和利用效率的监督,基于实际情况,实现公共部门资源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合理分配,既保证了公共部门资源的合理配置,又通过成本管控实现了公共部门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三)有利于科学的决策,实现公共部门稳健发展成本效益分析法不仅仅注重成本的管控和经济效益的实现,更加注重公共部门作为一种公益机构的社会效益的发挥。
通过成本效益分析法,将成本管控作为公共部门绩效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激励和引导公共部门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在不断提升工作质量的基础之上降低运营成本,实现公共部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通过奖金和绩效考核的方式,实现公共部门效益最大化。
二、公共部门中成本效益分析的运用路径(一)体现的原则公共部门开展成本效益分析,进行正常运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科学实用性。
成本效益分析方式,要体现公共部门的整体情况,对部门的运转,整体收支部门资源的分配等情况给予体现,这些数据必须准确,有时效性。
关于建立公共部门成本会计的思考

关于建立公共部门成本会计的思考
张曾莲
【期刊名称】《财会月刊(理论版)》
【年(卷),期】2007(000)008
【摘要】本文分析了建立公共部门成本会计的意义,指出公共部门推行成本会计面临的困难,同时构建了公共部门成本会计的基本框架.
【总页数】3页(P66-68)
【作者】张曾莲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厦门,361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
【相关文献】
1.服务型公共部门规范化建设的载体选择——公共部门引进ISO9001标准的实践与理论思考 [J], 衡霞
2.试论建立公共部门的人才鉴定机制 [J], 朱芸
3.基于目标管理战略的公共部门绩效机制建立探析 [J], 齐亚宁
4.基于目标管理战略的公共部门绩效机制建立探析 [J], 齐亚宁;
5.建立我国政府成本会计的几点思考 [J], 刘明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推荐下载】浅谈构建政府成本会计存在问题及发展策略

浅谈构建政府成本会计存在问题及发展策略 这是一篇构建政府成本会计存在问题的介绍,建立政府成本会计体系能很好地解决现行的政府会计无法进行准确的成本核算和为决策者提供服务等一系列问题,所以构建政府成本会计显得越来越重要。
政府在为公众提供他们所需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过程中必然会耗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而形成了政府的运营成本。
长期以来,政府活动不算经济账,使得政府成本长期以来居高不下,而现在提出绩效管理,打造节约型社会,这就要求政府本身的运作效率有进一步的提高。
而建立政府成本会计体系能很好地解决现行的政府会计无法进行准确的成本核算和为决策者提供服务等一系列问题,所以构建政府成本会计显得越来越重要。
1 构建政府成本会计的必要性 构建政府成本会计的需求是因为现行的政府会计存在弊端,对相关成本费用的核算无法准确提供。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财政管理改革的加深,当前预算会计的基本模式暴露出很多问题,政府成本会计的缺失已经成为加强绩效管理、推行绩效预算、建立绩效政府的重要障碍之一。
1.1 政府会计体系无法提供整体资源和运营状况 将我国现行政府会计与国际通行的政府会计相比较就可以发现,我国现行政府会计是一个以预算会计为主,夹杂财务会计,没有成本会计的混合体系。
而预算会计是指以预算资金活动或预算收支活动为会计对象,只能反映预算收支情况及结果,而不能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及财务结果全貌。
因此,我国现行政府会计受到预算会计对象、预算管理体制和预算会计制度等方面的局限,无法对政府所消耗资源和运营状况进行整体反映。
即使是最基本的现金收支信息也没有办法准确提供,更不用谈及整体反映政府债务内容、债权性资产、国有控股权的资产以及一些社会基金的运营状况。
1.2 政府会计体系无法进行准确的成本费用核算 在我国,现行政府会计体系是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即现金制。
在收付实现制下,缺乏对成本进行核算,尤其是公共产品的成本。
而且非现金交易是不会作为收支而进行及时的核算,收入与成本也因此无法配比,收付实现制下也不会提供详细的项目成本或每一期间费用的信息,政府部门的成本控制和投入产出情况也不能由收入减去支出后的结余来反映。
关于我国成本会计制度建设的思考

关于我国成本会计制度建设的思考一、我国原成本会计制度体系的缺陷我国原成本会计制度体系是由《国营企业成本管理条例》、〈〈国营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办法》、《企业会计制度以及《企业会计准则》构成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变迁,该制度体系已经不能满足企业成本核算实务的需要,其缺陷和弊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成本核算方法落后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颁布的成本管理条例和成本核算办法是在国家推广经济承包责任制的背景下制定的,它确立了定额成本法在企业成本核算方法中的主体地位,而没有提及作业成本法和标准成本法等先进的成本核算方法。
第二,制造费用分配方法过于简单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企业产品成本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制造费用在生产成本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大,但原产品成本核算规范体系中所规定的制造费用在不同产品间的分配方法又过于简单,这就直接导致了产品成本的计算结果不够准确第三,过度依赖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对产品成本核算进行规范近年来,随着成本管理条例和成本核算办法的名存实亡成本核算实务中大多依据现行会计制度或会计准则来进行处理由于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侧重于规范企业对外提供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对企业内部管理和对外报告所需要的成本信息只是进行间接规范,所以它不能完全代替成本会计制度或成本会计准则来规范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实务。
第四,与国际成本核算惯例的要求差异较大改革开放尤其是加入WT以后,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迅猛发展,国际社会特别是欧美国家对我国出口产品发起的反倾销调查案急剧增加,且又大多以我国企业败诉而告终,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我国企业产品成本核算与国际惯例差异较大,企业提供的产品成本信息未被反倾销调查机构所普遍认可不无关系。
二、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的创新及作用为了弥补我国原成本会计制度体系的缺陷,加强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工作,保证产品成本信息真实完整,促进企业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财政部于2013年8月颁布了〈〈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鲥会〔2013丨17号),并规定于2014年1月起在大中型企业试行。
浅谈构建政府成本会计存在问题及发展策略

浅谈构建政府成本会计存在问题及发展策略【摘要】本文通过对政府成本会计的现状分析,揭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建议。
文章简介了政府成本会计的概念和研究目的,引出了后续讨论的必要性。
详细分析了当前政府成本会计存在的问题,包括数据采集不完整、成本分配不明确等方面的挑战。
然后,提出了一些改进和发展策略,如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建立绩效评价机制等,以提高政府成本会计的效益和透明度。
展望了政府成本会计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前景,指出了需要加强技术手段创新来应对变革和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政府成本会计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建议,以促进政府成本管理的改善和提升。
【关键词】政府成本会计、存在问题、发展策略、现状分析、技术手段创新、政府管理、财务管理、政策制定、效率提升、控制成本。
1. 引言1.1 简介政府成本会计是指政府部门在开展活动和完成任务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的核算和管理工作。
随着政府职能不断扩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成本会计在政府管理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政府成本会计的建立可以更好地评价政府资源的配置效率,为政府决策提供决策依据,提高政府管理水平。
本文旨在探讨政府成本会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以期为政府成本会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本文将对政府成本会计的现状进行分析,了解政府成本会计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
本文将探讨政府成本会计存在的问题,分析造成问题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
然后,本文将提出政府成本会计的发展策略建议,包括加强政府成本会计制度建设,完善政府成本会计信息披露机制等方面。
本文将介绍政府成本会计技术手段的创新,探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提升政府成本会计的效率和准确性。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为政府成本会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推动政府管理水平的提升。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政府成本会计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发展策略,旨在为政府部门提供参考,帮助其更加高效地管理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浅谈构建政府成本会计存在问题及发展策略

些 问 题和 发展 策 略。
得 到专 门使用 ,甚 至 容易在 财 务上 产生 违规 违纪 的 问题 , 如私 自挪用 资金 、 挤 占专项 资金 等。 另 一 方面 , 目前我 国政 关键词 : 政府 成本会计 需求 问题 发展策略 人 员庞 杂 , 人力 成 本较 高 , 办 公 成本 和职 政 府在 为公 众 提供 他 们 所 需 的公 共 产 品和 公 共 服 务 府 由于 机构 膨 胀 ,
成 本是指 为生 产产 品或 提供服 务所 消 算资金活动或预算收支活动为会计对象 , 只能反映预算收 绩效 政府 提供服 务 。 耗 的资 源成 本或 所 负债 的货 币价值 , 但 有 时候 会 出现 成本 支情 况及 结 果 , 而 不 能反 映会 计 主体 的财 务 状况 及财 务 结 如 果 全 貌。 ” 因此 , 我 国现行 政府 会 计 受到预 算 会计 对 象 、 预 难 以进行 货 币准确 计 量 的 问题 ,典 型代 表 是 自然 资产 , 很 难准确 计 量每棵 树所 耗费 的成 本和 它 自身 的 算管理 体 制和 预 算会计 制 度 等 方面 的局 限 , 无法 对政 府所 林 木 资 源。 很难 将其 进行 资产 化 , 对其进 行 成本管理 。同样 也很 消 耗 资源和 运 营状 况进行 整体 反 映。即使是 最基 本 的现 金 价值 , 难将 业绩 与 成本进 行 直接 配 比, 因为业 绩 测量 比成 本测 量 收支信 息 也没 有办 法 准确 提供 , 更 不 用谈 及整 体 反映 政府 难 度 增加 很 多 , 目前 国 际上 对 政府 公 共 部 门的 债 务 内容 、 债权 性 资产 、 国 有控 股权 的 资产 以及 一 些 社 会 更加 抽 象 , 业绩 测量 考评 还仍 只停 留在初 步研 究 的阶段 。 基 金 的运 营状 况。 2 . 3 收付实 现制 的会计 环境 不理 想。我 国政府 会计 是 1 。 2 政府 会计 体 系无 法进行 准确 的成本 费用核 算 。在 但是 成本 会计 需 要依 靠权 责 我 国, 现行 政 府 会计 体 系是 采 用 的是 收 付 实现 制 , 即 现金 以 收付 实现 制 即现金 制 为主 , 制。 在 收付 实现 制 下 , 缺 乏对 成本 进行核 算 , 尤其 是 公共 产 发生 制下 的会 计信 息。以现金 制 为确 认基 础 的政府 会计 无
中国建立政府成本会计制度的思考

中国建立政府成本会计制度的思考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的职能也越来越广泛。
政府作为管理社会公共活动,提供公共服务的主体,其活动兼具公共性和非营利性,基于公共管理理论来讲,政府应当披露财务状况,反映运行的成本,然而政府成本问题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特别是近几年来,政府的成本始终处于居高不下的情况,政府成本成为亟待解决的热门话题。
随着改革的深入,预算会计已经不能满足政府管理公共事务,进行财政管理的需要。
西方的一些国家也开始引入成本会计,越来越注重政府管理管理活动的结果导向和绩效评估问题,这一系列的问题推动着政府会计体系的改革,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然而引入政府会计成本存在着政府成本会计的对象难以准确确定和计量等一些类问题,为了提高可行性,中国应在国外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引入适合中国国情的政府成本会计的一些设想和建议,设法构建多元化的政府成本会计体系。
关键词:成本;成本会计制度;绩效评估On the establishment of government cost accounting systemin ChinaAbstract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widely. The government as a social public activities, provides the main body of public service, its activities both public and nonprofi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ublic management, the government shall disclose financial situation, reflect the cost of running, but the government cost problem has not been under the attention it deserves. Especially in recent years, the government's cost is still high, the costs become a hot topic to be solved.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reform, budget accounting cannot have satisfied the government management of public affairs, to the needs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Some western countries began the introduction of cost account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result of government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activities guidance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problems, this a series of problems to promote the reform of the government accounting system, and has received the good effect. However, the introduction of government accounting cost there is a cost accounting object is difficult to accurately identify and measure and so on some kind of problem,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feasibility, China should, on the basis of practical experience in a foreign country to introduce suitable for the situation of China government cost accounting of some ideas and Suggestions, trying to build a diversified government cost accounting system.Keywords: Cost; Cost accounting System; Performance Evaluation目录摘要 (I)Abstracts (II)一、引言 (1)二、国内外政府成本会计的研究与发展 (1)(一)国外政府成本会计的研究和发展状况 (1)(二)国内政府成本会计的研究和发展状况 (2)三、引入政府成本会计面临的问题 (2)(一)政府成本会计的对象以及资产与绩效的难以计量 (2)(二)会计制度环境与政府制度环境不匹配 (3)(三)政府在进行决策时往往更倾向于非经济因素 (3)(四)会计人员的素质以及会计软件落后 (3)四、国内外政府成本会计的对比 (4)(一)成本会计的制度 (4)(二)政府的活动成本 (4)五、引入政府成本会计的建议 (5)(一)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5)(二)确定计量标准,引入权责发生制 (5)(三)加强对会计人员素质的提升及软件开发 (6)总结 (6)致谢语 (8)参考文献 (9)一、引言19世纪的制造业生产实践活动中,产生了企业成本会计的概念,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成本核算已经成为对企业当期的经营业绩评价、纳税申报及对管理层的经营决策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建立公共部门成本会计的思考一、建立公共部门成本会计的意义1.从公共产品理论看,成本会计为公共部门确定公共产品的价格提供了依据,同时也有助于领导者进行经济决策。
公共产品是指某人消费不能减少任何其他人消费的物品,其使用价值为全体消费者所有,而不能由个别消费者独占,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公共产品包括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
纯公共产品是不可分的整体物品,某人消费并不影响他人消费,不必付费;而准公共产品可分但又是整体的物品,某人消费会影响他人消费,其具有公共性,消费者必须付费,因此需要收取费用的公共产品通常是准公共产品。
鉴于公共部门的非营利性质,对于收取费用的公共产品,按照成本补偿或部分成本补偿的原则来定价,可以避免乱收费。
公共部门如公共企业也可能从事商业性活动,这时市场价格更可能被作为定价依据,但产品的成本信息对于改善管理水平仍然是有用的。
某项公共产品是由公共部门来提供还是将其委托给私人部门生产,在做出这类选择之前,需要比较不同方案的成本。
2.成本会计在某些方面弥补了现金制与应计制的不足。
现金制会计侧重于个别拨款数与分配数,而不是规则的实际资源使用;应计制会计有助于提供这些资料但不完全,而是集中于主要的未偿债务及已取得而未支付的资源。
政府预算的编制基础可以是现金制或应计制,而应计制预算是公共管理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29个成员国中,至少有11个国家在预算管理中部分采用应计制,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已经或计划在大部分项目的预算中直接采用应计制。
由于成本会计和应计制预算的计量基础相同,成本会计系统所生成的历史成本信息可以直接用来估计未来政府活动的成本支出,这为预算编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此外,适时地将所发生的成本信息与应计制预算信息进行比较,也有利于加强预算控制、减少浪费。
3.推行公共部门成本会计不但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
根据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部门是政府公共政策和公共项目的执行者,是效用最大化的追求者,而效用的大小又直接与预算拨款规模正相关,因此追求最大预算规模成为公共部门的目标。
由于公共部门的非市场性质,其为了争取更多的预算拨款,一方面不计成本,造成很大的浪费;另一方面,在编制预算时为了实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其不顾本部门工作量是否增加,只是不断地证明本部门比别的部门更重要,以争取更多的预算。
成本会计的推行,有利于精简机构、压缩人员编制、解决政府机构庞大臃肿问题,有利于培养和树立勤俭节约的风气、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有利于优化公务人员知识结构、造就勤政为民的公务员队伍、提高政府效能,有利于减轻财政负担、改善财政状况。
二、公共部门推行成本会计面临的困难1.政府预算以现金制为基础,由预算基金而不是成本决定,预算才是惟一或主要被关注的,应计制政府会计推行的环境不理想。
政府会计的应计制程度越高,对采用成本会计的支持力度就越大,因此完全应计制政府会计是最理想的。
一些发达国家已经率先进行了应计制政府会计改革,但是除了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少数国家外,大部分进行改革的发达国家的政府会计只是部分采用了应计制。
对于包括我国在内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将应计制引入政府会计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这是因为实施应计制政府会计的条件相当苛刻,多数发展中国家并不具备这些条件。
2.成本会计系统的建设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需要提高公共部门会计人员的素质。
这主要是因为:①该系统既要满足众多管理需求,又要支持财务会计对成本数据的使用,兼顾这些信息要求会加大系统设计和安装的难度。
②成本会计系统需要与其他管理系统以及财务会计系统进行信息交换,这也增加了成本会计系统的复杂性。
根据新西兰的经验,如果在建立系统之前不能详细描述政府的要求而导致目标定位不明确,将来重新设计系统时会付出极其高昂的代价。
③在公共部门中运用成本会计系统代价不菲,基于此,开发成本会计系统的国家通常只能选择性地使用成本会计。
对会计人员而言,成本会计的推行不仅要求他们转变工作重心(从注重投入转向注重结果),还要求他们掌握来自于私营部门的成本会计技术并加以灵活运用,如果没有经过严格的培训,他们很难胜任这些工作。
3.很多成本不能可靠地计量,即使成本已知,也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估标准。
成本是为达到特定目的如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而消耗资源或承担债务的货币价值。
但并非所有被耗用的资源都能准确计量和确认,比如自然资源的资产化问题。
如果这个问题无法解决,从理论上来说,政府成本始终是有缺陷的。
而要使成本会计信息更好地为以绩效为导向的新公共管理模式服务,需要将成本与绩效进行直接配比。
绩效评估包括对产出和后果进行评估。
相对于成本计量来说,绩效测量要难得多,对于规模庞大的政府机构尤其如此,而目前国际上对公共部门业绩评价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
4.公共产品的提供是以政策为导向的,成本是不相关或次要的,即非经济因素对公共部门决策的影响有时更大。
公共部门有义务向公众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公共产品,在决定是否提供某项公共产品时,政府有时更多会从政治需要出发,成本因素并不占主要地位。
当政府在做出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决策时,政治考虑优先于经济考虑。
三、公共部门成本会计的基本框架公共部门成本会计是公共部门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公共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提高公共管理效率、效益与效果为目标,为公共部门经济与管理活动全过程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责任考核评价等提供成本信息服务的信息收集与处理系统。
构建公共部门成本会计的基本框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公共部门成本会计的学科基础和研究方法。
公共部门成本会计是一门应用学科,其理论基础为公共经济学、公共管理学、公共财政学和现代会计学。
从服务于公共部门经济与管理的决策来说,收集、整理、加工和提供直接或间接与收支相关的信息时,必然会涉及到公平与效率、公共选择与委托代理、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等理论问题,只有弄清楚这些理论问题,才能让公共部门的会计人员从理论上明确收集、整理、加工和提供会计信息的过程,这有利于会计人员明确目标和方向。
公共部门成本会计是学科交叉的结果,它应该充分借鉴企业成本会计的研究成果(成本技术和方法),但不能照搬。
由于政府的存在是以提供公共物品、满足社会需要为己任,因此政府通常具有以下特征:政府通常不具有营利动机;政府的收入绝大多数来源于纳税收入和其他非互惠性交易;授权使用公共资源并对这些公共资源进行管理,通常由政府和立法机关共同完成(楼继伟,2001)。
这些特征必将影响到公共部门成本会计的职能、组成内容、学科基础、研究方法等多个方面。
把成本会计引入公共部门不仅涉及到公共部门管理观念和管理方式的变革,还涉及到预算体制、政府内部核算体制的转变,因此实行公共部门成本会计不但要解决认识问题,还要解决一系列技术问题。
在研究的初期,规范研究对于弄清整个学科体系具有指导意义,而在以后阶段采用一定的案例研究可能更具现实意义。
2.处理好公共部门成本会计与预算会计、财务会计的关系。
成本会计、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是公共部门会计系统的三个分支,它们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公共部门成本会计与预算会计的关系有三种:一是成本会计与应计制预算结合;二是成本会计与预算系统的基金控制结合,同时注重成本和现金;三是成本系统与预算系统相互独立。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指出,成本会计的实施可以逐步深入,不必一步到位,即使是在现金制会计环境下也可以采用。
在现金制会计基础上推行成本会计有两种方法:①政府可以先直接通过现金制会计系统收集有用的信息,再通过成本会计获得现金制会计无法提供的支出信息,然后将这两类信息汇总,并分配到具体的政府项目上去;②政府也可以在支出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成本研究,估计资产确认和资产消耗的结果,从而得到成本信息的估计值。
IFAC还鼓励政府在保留现金制会计的同时,建立一个独立的成本系统,这个系统可以从运营系统和其他可靠途径获得成本数据,并按照成本目标予以分配。
我国政府可以参考IFAC的建议,获取初步的政府成本信息。
由于公共部门都有预算最大化的倾向,从而要防止预算的僵化,用成本会计来弥补预算的不足。
处理好公共部门成本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也很重要。
通常成本会计和财务会计能有效地使用同一数据库,因此在制定财务会计准则时,应考虑对成本会计的影响。
在私人部门,很多财务会计准则的规定与成本会计目标不一致,公共部门会计准则也存在这方面的问题。
当两者不一致时,需要进行协调,即使经过协调,重大不一致还是会引起困惑和呈报信息可信度的损失。
同样,如果两者处理方式不同,则将很难为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提供有效的成本系统。
所以,财务会计准则与成本会计概念需要同时确定,差异需要尽量缩小。
公共部门的特殊环境使其会计准则难以充分反映成本会计的需要。
公共部门有各种不同于私人部门的资产和责任,如公共部门的资本保持和绩效衡量的概念就不同于私人部门,公共部门希望强调运营成本的决定而不是资产负债表的价值。
国际公共部门和各国制定政府会计准则时应考虑其对成本会计的适用性,这对报告运行结果有重大影响。
3.借鉴企业成本会计方法,建立健全公共部门成本管理程序。
设立一个公共部门必然会发生一次性的资金投入,这些资金投入就是国家对一个公共部门所投入的成本。
公共部门的成本是为保证公共活动正常进行所发生的物质消耗和费用支出的总和,它包括行政成本、部门成本、公共部门总成本三个层次。
按照成本管理过程,成本会计包括成本计划、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成本报告和成本监督。
要改变以前将成本会计看做成本核算的观点,应将成本会计提升到管理层次,使其更好地为公共部门的政治、经济决策提供服务。
(1)制定成本计划。
公共部门成本要实行计划管理。
成本计划既是成本实施目标、成本控制的标准、成本监督的依据,也是成本分析的基础。
公共部门成本计划分为具体行政成本计划、部门成本计划和公共部门总成本计划。
具体行政成本计划和部门成本计划由政府各部门负责编制,经政府审查批准;公共部门总成本计划由政府财政部门根据部门成本计划汇总编制,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
成本计划编制的依据是: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符合国家统一规定的和上级人民政府核定的指标、标准,比如人员编制、配车标准等;符合成本管理规范;在本级财政承受能力以内。
成本计划期通常为一年,而且要将年度计划与中长期计划相结合,避免政府的短期行为。
(2)进行成本核算。
这是确定公共产品的价格和费用的主要依据。
成本核算是指成本资料汇集、成本计算、编制成本报表等一系列工作。
成本核算是成本管理的核心,具体行政成本和部门成本以政府各部门为核算单位。
具体行政成本是部门成本的明细分类核算;政府总成本以政府为核算单位,由政府财政部门汇总部门成本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