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247例临床分析及治疗选择
彩超观察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300例的分析

彩超观察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300例的分析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小儿科常见疾病,是指因上呼吸道感染后而引起回、结肠区域肠系膜淋巴结的炎症, 由于此病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明确诊断该病较困难。
典型临床症状为发热、腹痛、呕吐,有时伴腹泻或便秘。
腹痛以右中下腹痛常见,腹痛性质不固定,可表现为隐痛或痉挛性疼痛,过去常常被忽视或误诊为其他疾病,近年来,彩超仪器性能的提高及技术的发展,此病的检出率大大提高,成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主要诊断依据。
1 资料与方法自2007-2009年本院就诊,确诊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病例300例,其中男170例,女130例,男女比例为1.2:1.0,年龄3-14岁之间,其中5-8岁人数占203人。
全部病例均经临床检查排除其他病变。
患儿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者占160例,肠道炎症者140例,急性腹痛者203例,慢性腹疼(病程长达6个月以上者)97例。
检查仪器为麦迪逊公司SA一8000LIVE,探头频率9 MHz,先常规扫查脐周、右下腹,发现肿大淋巴结观察其分布、大小、形态、特征、内部回声,纵横比,彩色血流情况及肠壁间有无积液,并拍片记录,然后扫查阑尾及肝胆胰脾肾,排除其他病变。
2 结果全部患儿右中下腹、回盲部均可见椭圆形低回声结节,肿大淋巴结的分布、数量、大小、内部回声略有差异。
急性腹痛期淋巴结数量多,体积大,形态饱满,最大淋巴结大小约28mm×14 mm,压痛,分布范围广,脐左侧也可见椭圆形低回声结节,淋巴结回声减低或接近无回声,彩色血流信号丰富,可见分支状血流信号自淋巴结门进入,肠壁间可见少量液性暗区,实验室检查患儿白细胞增高。
慢性腹痛小儿,非急性期肠系膜淋巴结较小,长径在8-10 mm之间,且分布在右中下腹或回盲部,数量较少,回声略低,CDFI血流稍丰富,肠间无液性暗区,慢性腹痛急性发作时淋巴结可明显增大。
疗效观察,急性期有效抗炎治疗一周后复查彩超,肿大的淋巴结明显缩小,180例患儿淋巴结显著减小,最大长径在7 mm左右,内部回声较以前增强,血流信号接近正常,肠间积液消失,腹痛、呕吐等症状消失。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诊治体会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诊治体会目的研究分析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措施,为其研究提供有效依据。
方法本次研究中入选的研究对象为2010年5月~2014年2月,本院收治的158例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对所有患儿进行系统诊治和分析。
结果肠道感染和上呼吸道感染都会导致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发生,当前尚不存在显著的治疗措施。
结论肠系膜淋巴结炎具有一定的临床特点,经腹部超声检查可获得明确诊断,经过有效的处理可获得良好预后。
标签: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治疗;临床特点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是临床常见的肠系膜淋巴结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在儿童群体中多见,是导致小儿急性腹痛的常见因素。
由于患儿临床期间无特异性症状,与阑尾炎的症状表现和体征十分相近,很容易导致误诊的发生[1]。
本文以本院收治的158例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具体的诊断和治疗情况进行研究,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中入选的研究对象为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58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其中男孩74例,女孩84例,患儿年龄在2~9岁,平均年龄(3.12±2.01)岁,患儿临床期间的主要症状表现为反复腹痛、急性腹痛。
,病程在2 d~3年,平均病程(5.64±1.24)个月。
1.2检查所有患儿均因反复腹痛或急性腹痛就诊,经解痉药物治疗效果不加,腹痛程度和部位多变,压痛不固定,在右下腹部位和脐周较明显。
其中120例患儿1例有明显的呼吸道感染,20例患儿有肠胃炎病症,18例患儿无呼吸道和胃肠道病史。
经临床检查可见,患儿的WBC水平在2.8~20×109/L,其中130例患儿淋巴细胞升高,42例白细胞升高,28例中性粒细胞升高。
经腹部彩超检查可见所有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1.3治疗所有患儿临床期间均给予以下抗炎、抗病毒及对症和补液治疗。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的用药剂量为30 mg/Kg/次,2次/d;利巴韦林的用药剂量为10 mg/Kg,1次/d;腹痛且可耐受服药的患儿给予颠茄合剂口服治疗,2~3次/d,剂量为0.2~0.6 mg/Kg,不能耐受口服药物者给予山莨菪碱静脉滴注治疗,用药剂量为0.2~2.0 mg/Kg,对于发热患儿可给予布洛芬、退热贴、柴胡等治疗,根据患儿是否存在脱水情况进行相应补液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观察

加强多中心合作
关注远期预后
通过多中心合作研究,增加样本量和研究 的可靠性,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肠系膜 淋巴结炎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
除了关注近期疗效,还需要关注远期预后 和复发情况,以便对中西医结合治疗的长 期效果进行全面评估。
THANKS
感谢观看
CATALOGUE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一种常见 的儿科疾病,多发于学龄前儿童 ,以急性腹痛为主要表现,且易
与急性阑尾炎混淆。
目前,西医治疗多以抗生素为主 ,但长期使用易导致肠道菌群失
调等副作用,且复发率较高。
中医在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方面具有独特的理论和方法,能 够整体调节机体,提高疗效和降
01
02
03
西医治疗
以抗生素抗感染、抗病毒 、解痉止痛为主要治疗手 段。
中医治疗
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消肿止痛为主要治疗原则 。
治疗方案
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 用中药汤剂口服或外敷, 根据病情进行药物加减。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疗效评估
临床治愈
症状消失,腹部超声显示淋巴结缩小且无压 痛。
显效
症状明显改善,腹部超声显示淋巴结缩小但 仍有压痛。
有效
症状有所改善,腹部超声显示淋巴结有所缩 小但压痛仍明显。
无效
症状无改善或加重,腹部超声显示淋巴结肿 大或增多。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安全性分析
药物过敏反应
部分患儿可能出现中药过 敏反应,需密切观察。
胃肠道反应
部分患儿可能出现恶心、 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 ,需注意调整用药剂量和 药物种类。
VS
讨论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临床常见的儿科疾 病,主要表现为急性腹痛、恶心、呕吐等 症状。西医治疗虽然能够缓解症状,但复 发率较高。而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在缓解 症状的同时,针对病因进行调理,达到标 本兼治的效果。此外,中药汤剂的加入还 能够减少抗生素的使用,降低耐药性的产 生。
肠系膜淋巴结发炎很多小孩都有这个现象的

肠系膜淋巴结发炎很多小孩都有这个现象的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1.肠系膜淋巴结发炎很多小孩都有这个现象的。
建议应该抗炎治疗和适当使用解痉的药物。
注意防止感冒和注意避免吃生冷食物和辛辣食物防止复发,另外加上藿香冲剂试试。
这个容易反反复复发生,而且随着小孩的生长发育也可能逐渐自行好转的。
2.你描述的情况考虑是肠系膜淋巴结疾病导致的,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小儿常见病变,一般认为上呼吸道感染后,链你好球菌或病毒的血行感染(即伤风感冒后),也有认为与肠道炎症和寄生虫病有关。
多见于回肠末端(临床表现右下腹、脐周痛等)。
淋巴结呈多发性充血、肿大。
腹腔内可有少量炎性渗液。
本病易发于儿童及青壮年,但幼儿及中、老年人也可患病。
经抗炎、解痉治疗(俗语消炎止痛,需在医生诊断指导下治疗)即可好转痊愈!常规注意:增强小儿体质,预防感冒,不吃生冷不卫生不消化食品!3.一般认为因链球菌的血行感染所致,也有认为与肠道炎症和寄生虫病有关.多见于回肠末端.淋巴结呈多发性充血,肿大.腹腔内可有少量炎性渗液.注意少吃辛辣食物,少吃大油。
4.病情分析:你好,小儿腹腔淋巴结肿大在小儿时期很容易发生,腹痛前一至两周多有感冒病史,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指导意见:治疗需抗炎治疗,可以静脉点滴美洛西林和炎琥宁,目前无特殊根治方法,主要预防为主,避免受凉感冒和过度疲劳,等年龄大了之后自然会痊愈.5.要多喝水,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6.需要应用消炎药,抗病毒的药物一起治疗,这样才可以有很好的效果的,我建议应用头孢哌酮舒巴坦,病毒唑,双黄连等进行治疗,这样效果好的,另外时间短了是不会彻底治愈的,这个治疗需要一周以上才可以有很好的效果的。
指导意见:饮食方面一定要注意别吃冷饮、油炸、烧烤的东西,这种情况首先就是稳定情绪,适当的多给孩子喝水,及时检测孩子的体温变化,应该到正规医院的儿科进行诊治。
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诊治分析

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诊治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诊段方式以及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8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38例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在其入院后均对其采取全面的临床症诊断,并根据患者的具体表现,为其提供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对其临床效果进行观察与分析。
结果:治疗3天后,其中32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得到有效的缓解,7天后B超检查显示其淋巴结得到了明显的缩小,在治疗10天后,38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得到了有效的清除,病情得到了治愈并顺利出院。
结论:由于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症状不明显,容易与(急性)阑尾炎出现混淆的现象,发生误诊等不良事件,因此在诊断过程中需特别注意,将其具体表现与阑尾炎进行区分,提高其诊断的准确率。
【关键词】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诊断;对症处理;治疗效果;阑尾炎【中图分类号】R5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30-0114-02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儿科中比较多见的一种消化消化系统疾病[1],为提高其诊断的准确性,选取本院2013年8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38例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患者,对其中所有患者均采取全面的诊断,并为其实施了针对性的处理措施,现将具体的报告如下呈现: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取本院2013年8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38例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为22例,女性患者为16例,最小年龄为2岁,最大年龄为11岁,平均年龄为(5.8±1.2)岁,发病时间为1至8天,平均发病时间为(4.2±0.6)天患者在入院后均表现出体温升高、腹泻以及呕吐等临床症状,所有患者均为急性发病。
其中16例患者在冬季发病,12例患者为春季发病,6例患者在夏季发病,4例患者在秋季发病。
1.2 诊断标准患者在入院后均采取血常规、B超等全面的临床诊断,病情均得到了确诊。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怎么治

肿 止痛 液调 匀 ,
湿贴 中脘 、
神阙、
天 枢 等 穴 。
每 日 次 1 ,
7 天 为 1 个 疗 程
病 腹 痛 腹 舌 太 2 .
阳
见
:
、
泻、
呕吐 ,
红 ,
苔 白 , 脉缓。
处方 : 桂枝 、
芍 姜 丁 香 白
干 、
、
、
甘草、
附 子、
吴茱 萸各
5
克 ,
穿山甲 3克 ,
共 研 细 末 。 每 次 辨 证 后 取 以 上处 方 中 的 适
】
肠 系 膜 淋 巴 结 炎 在 临 床 上 分 型 辨 证 用
药 。
便 秘 证 阳 明 1 . 见 :
、
舌 红 脉 洪 等 热 象 。
处 方 : 大 黄 、 芒 硝 、 厚 朴 、 枳 实 、 黄 连 、 法
半夏各
5
克 ,
穿山 甲 3克 ,
共 研 细 末。
每
次 辨 证 后 取 以 上 处 方 中 的 适 量 药 物 用 消 ,
邪 、 利 咽 开 音 。 甘 草 补 脾 益 气 、 缓 急 止 痛 、
调 和 诸药 。
冰片苦 寒清热 ,
有
良
好
的
泻
火 、
解 毒 、 止 痛 之 功 效 。
临 床 资 料 【
】
共治疗
30
例年龄
8
个月
至
7
岁
患儿 ,
两天痊愈 的 1 9 例 ,
痊 愈 例 3 天
的 11
。
体 会 【
園 2 〇 1 9 年 7 月 第 7 期
播 贴 敷
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及治疗问题探讨

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及治疗问题探讨因腹痛就诊的患儿在临床上有很多被临床医生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结炎”,实际上其中包括了很大一部分“反应性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的患儿,而且在治疗上临床医生有过度应用抗生素治疗的倾向。
本文力求通过对该问题的探讨能引起同道的注意,使医生特别是基层医疗卫生系统儿科医生对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能有一更加正确的诊断并减少或避免在临床治疗上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
标签: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抗生素应用1 诊断问题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最早在1921年由Brennemann报告本病,故亦称为Brennemann综合征[1]。
其病因未被阐明,故又称急性非特异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在文献中多称“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本病多见于七岁以下小儿,好发于冬春季节。
常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程中并发,或继发于肠道炎症之后[2]。
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机体免系统活跃,免疫功能旺盛,淋巴细胞生发中心明显,由于肠系膜淋巴结主要分布于肠系膜血管周围,收集沿肠系膜血管极其分支走行淋巴管的淋巴液,并且回肠远端的肠系膜淋巴结非常丰富,肠内容物由于回盲瓣作用在回肠远端停留时间较长,故毒素及细菌代谢产物易被回结肠系膜淋巴结吸收,引起肠系膜淋巴结炎。
而且上呼吸道感染后病毒毒素也可沿血循环到达回肠远端淋巴结,引起肠系膜淋巴结炎。
该病的典型症状为发热、腹痛、恶心、呕吐,或伴有腹泻、便秘。
有些患儿可在右下腹扪及小结结样肿物。
腹部彩色超声可发现其表现;呈形态规则,椭圆形或长椭圆形低回声包块,内部回声均匀,皮髓质分界清楚、血流信号增多,髓质无变窄,无偏心等。
根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并无困难。
但当前关于肠系膜肿大的影像学表现尚无统一标准。
国内大多以在统一个区域肠系膜上有两个以上,长轴(最长直径≥10mm)或短轴(最短直径)≥5mm,纵横比大于2,做为彩超淋巴结肿大的肿大的诊断标准。
但目前存有争议。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一些临床医生对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和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诊断有两种不正确的情况存在;1.1诊断不规范,模糊对急性肠系膜炎和反应性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分辨不清或将两者都统统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结炎。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分析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分析作者:杨芙蓉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年第02期【摘要】目的探讨西药联合四磨汤加康复新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0年5月——2012年5月间收治并确诊的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西药组和联合组,各60例,西药组采用西药抗感染及对症治疗,联合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服四磨汤加康复新。
治疗1周后观察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及淋巴结恢复情况。
结果西药组与联合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联合组患儿总有效率为90.0%,西药组患儿总有效率为71.6%,p【关键词】肠系膜;淋巴结炎;小儿;四磨汤加康复新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701-01肠系膜淋巴结炎是一组大多继发于消化道感染或出现在上呼吸道感染病程中的腹腔淋巴结非特异性炎症,是小儿常见病[1]。
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主要表现为腹部反复阵发性、痉挛性疼痛,以右下腹及脐周疼痛为主,伴有可随体位改变的部位不固定性压痛,无明显肌紧张及反跳痛[2]。
疼痛每日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不等,持续时间短者,可自行缓解,疼痛剧烈,持续时间长者,并伴有呕吐、发热等不适症状,可以严重影响患儿日常生活及学习。
临床上常采用抗感染及对症治疗措施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近年来,我院儿科采取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药汤剂四磨汤加康复新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收效显著,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选择随机选取我院2010年5月——2012年5月间收治并确诊的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者120例。
由于目前尚无对于该病具体统一的诊断标准,据临床经验,纳入标准:①经腹部高频彩超检查示:腹腔淋巴结长径在1.0cm以上;②有腹痛表现;③近期有消化道或呼吸道感染史;④排外其他可能引起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原因。
其中白细胞总数增高、正常、减少分别为45例、39例、36例;中性粒细胞升高者为15例。
淋巴细胞升高者为34例;男性55例、女性65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247例临床分析及治疗选择目的研究分析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表现及腹部高频超声对其诊断的意义,并探讨其病因及安全、优效的治疗方法。
方法对247例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临床资料及对选择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结果进行统计,并做观察性研究及回顾性及分析。
结果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及高频超声提示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并可有发热、呕吐、便秘、颈部、颌下淋巴结肿大、腹部压痛表现及血白细胞数异常、CRP升高。
抗菌素静点治疗有良好的效果,加用蒲地蓝消炎口服佐治,疗效优于单一抗菌素治疗,并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腹痛是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最主要的临床症状,腹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是确诊肠系膜淋巴结炎最可靠便捷的检查手段,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本病更安全有效快捷的治疗方法。
标签:腹痛;肠系膜淋巴结炎;高频超声波;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肠系膜淋巴结是儿童腹痛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其发病率近年来有逐渐升高的趋势,但本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诊断标准也未统一,治疗上也仅基于使用抗菌素的共识。
为进一步分析其病因、临床表现,探讨有效、快速、准确的诊断方法及更安全、优效的治疗方措施,现将247例临床资料及不同治疗的效果表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2年2月~2014年2月因腹痛就诊本院门诊并明确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患儿共247例,其中男140例,女107例,年龄1岁8个月~14岁,平均(6.5±1.72)岁。
1.2临床表现本次发病2w内有呼吸道感染病史的165例(66.8%),有不洁饮食或饮食不当史者53例(21.46%),无明显诱因及伴发疾病的29例(11.74%)。
全部患儿均有腹痛,为反复发作的阵发性腹痛,从隐痛到剧痛程度不等,每次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
能自行缓解,运动及进食可诱发并加重,呕吐后可暂时缓解。
腹痛病程4h~1年6个月,病程1:160)15例(6.07%)。
1.4方法1.4.1治疗方法所有病例均嘱适当限食,少吃多餐,清淡饮食,忌吃生冷油腻食物。
在此247例中选取132例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给予头孢西丁钠静点(50mg/次·d),加1次/d头孢克肟分散片常规剂量序贯口服,观察组则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加用蒲地蓝消炎口服液(生产企业为江苏济川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30095)治疗,并对其疗效进行统计分析。
23例因过敏或其他各自原因未输液者,则口服抗生素或中成药等。
其余92例给予头孢他定静点(50mg/次·d),加1次/d头孢克肟分散片常规剂量口服。
以上病例凡有呕吐者,加VitB6止吐,并都服用同一益生菌制剂。
部分腹痛剧烈者予常规剂量的颠茄片口服或654-2静点。
1.4.2观察诊断指标1.4.2.1症状及体征变化比较观察记录患儿治疗3d前后的体温、腹痛、呕吐、腹泻、便秘、腹胀、体征的变化和不良反应。
并做治愈、好转及无效的数据统计。
复查血常规、CRP及腹部彩超,对比结果的改变。
1.4.2.2腹部B超观察指标采用美国sequoia|51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0mhz。
以发现2个或2个以上横径>0.4cm,且纵横径比≥2的淋巴结作为儿童腹腔淋巴结肿大的阳性诊断指标[2]。
1.4.2.3化验检查及其他血细胞分析及CRP检验及其他必要的化验及胸片检查等。
2结果接受抗菌素静点治疗的224例患儿,3d后有194例(86.61%)临床症状及体征均能不同程度得到缓解或治愈,疗效显著;153例(68.30%)腹部超声显示淋巴结有不同程度消肿。
临床癥状治疗后无效者30例(13.39%),改用阿奇霉素静点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才缓解;3d后再次复查腹部彩超,13例腹腔淋巴结有不同程度的消肿。
其中给予头孢西丁钠静点的132例患儿,被随机分为了各66例的对照组及观察组,观察组加用了蒲地蓝消炎口服液,结果发现观察组在改善临床主要症状、体征及腹部肿大淋巴结消肿等方面,其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及P<0.01),有统计学意义(已另文详述),并未见明显的副作用。
单纯口服用药的23例患儿中,5例拒绝使用抗菌素而仅口服益生菌及蒲地蓝消炎口服液,1w后其中2例症状缓解,3例加重,但均未复查腹部彩超。
另外18例口服头孢克肟分散片、益生菌3d后,有8例症状未见缓解,后改用静脉输液治疗治愈;10例症状体征好转的病例里,4例服药3d症状好转后随即自行停药,于2d内又都腹痛再发,而连续服药10d的另外6例患者,症状都得到缓解并治愈。
对止痛药作用的观察结果:在此次临床观察的早期中,曾给予32例患儿颠茄片常规剂量口服,观察服药后3h内腹痛症状的改变,5例缓解,24例无变化,3例加重。
10例患儿予654-2静点,用药后3h内,腹痛3例缓解,6例无改变,1例加重。
腹部B超复查显示,随着抗感染后病情的好转,腹腔淋巴结有不同程度的消肿,但肠系膜淋巴结消肿明显晚于体征缓解,更晚于腹痛症状的改善。
52例腹部B超复查显示淋巴结仍然肿大而临床症状体征治愈的患儿,在治疗1w后停药,至少知道有12例于2w后再发腹痛。
115例症状、体征及腹部彩超仅是淋巴结肿大有回缩好转的患儿,均在静点3d抗菌素后,继续口服头孢克肟,用药至症状体征完全治愈,2w内腹痛再发者,至少知道有34例。
68例腹部B超复查结果显示正常的患儿,其症状及体征均于复查腹部B超前已经痊愈,2w内无1例再发腹痛。
化验复查结果:治疗3d后,232例愿意复查血细胞分析及CRP的患儿,仍有11例白细胞计数轻度偏高(均为未静点头孢西丁钠钠者),其余221例均基本正常。
CRP升高仍有23例轻度升高(8~11mg/L)。
3讨论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小儿的常见病,本病于1921年首先由Brennemann报告,故亦称为Brennemann综合征,近年发病率明显升高。
因其发病机制未明,故亦称为急性非特异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多数学者认为,本病系由柯萨奇B病毒或其它病毒、细菌及其毒素所致。
由于小儿远端回肠的肠系膜淋巴引流十分丰富,回肠末端及升结肠部分区域淋巴结很多,又由于回盲瓣的关闭作用,使得肠内毒素或细菌分解代谢产物在回肠末端滞留的时间较长而易于吸收。
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后,病毒、细菌及毒素可沿血循环到达该区域的淋巴结,引起淋巴结多发性充血、肿大,腹腔内可有少量炎性渗液[1]。
从本次临床观察可知,患儿的腹痛部位以脐周为多,右下腹次之,而腹部压痛部位则以脐周及腹中轴偏上部位。
对本病的治疗,合理的使用抗菌素,大部分病例均有效或痊愈,但有一定比例的病例会复发,可能与疗程不够有关,因通过适当延长抗菌素口服序贯治疗的时间,症状可获治愈。
回顾文献[3-7]发现,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对上呼吸道感染、颈淋巴结炎、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中耳炎均有良好的疗效。
而本次的观察结果也显示蒲地蓝消炎口服液佐治本病疗效显著,提示针对本病的治疗,合理的中西医结合优于单一的西医抗感染治疗。
其中的部分头孢西丁钠治疗无效的病例,改用阿奇霉素静点后有效,且有检出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者,提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除与病毒及细菌感染相关外,支原体可能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病原体,这在临床也有所报道和研究[8,9]。
支原体感染与近年来本病发病率的升高是否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其发病机理是支原体本身对淋巴结的感染还是免疫反应损害的结果,或是两者兼而有之,均有待临床进一步的研究。
少数病例未经抗菌素治疗,临床症状也能缓解甚或治愈,故考虑本病有自然痊愈的可能,同时也提示其发病是否与免疫功能下降有关。
从部分病例观察所得,解痉药对本病的腹痛症状缓解作用不显,甚至加重,或与用药后腹胀、便秘加重有关,有待进一步探讨。
观察发现患儿运动及进食可诱发并加重,呕吐后可暂时缓解,说明合理的护理也是本病治疗上应该关注的很重要的方面。
随着高频超声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本病的诊出率也随之提高,认识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超声的特征性表现,对本病的诊断及疗效、及是否痊愈的判断有着重要的意义。
从结果发现本病临床症状、体征治愈,而腹部淋巴结肿大未愈者,腹痛症状仍能复发。
而症状、体征治愈并腹部超声检查淋巴结完全消肿者,无复发情况。
故认为腹部B超检查,可能是确认本病完全治愈的可靠方法。
从腹部B超可见有伴发急性阑尾炎者,故临床中在确诊肠系膜淋巴结炎存在的同时,仍需注意鉴别急性阑尾炎有无并发的情况,注意避免漏诊。
超声显示的淋巴结横径及纵横径之比,对本病与恶性淋巴瘤的鉴别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当淋巴结的大小包括最大切面的纵横径线之比小于2,而淋巴结横径>1cm时,应结合其皮质、内部回声、血流信号以及临床表现等,进一步与恶性淋巴瘤鉴别,防止误诊。
参考文献:[1]张晓蓉,陈菲,邢淑玲,等.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92例高频超声表现及分析[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11(25)04:210-212,215.[2]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上册[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362.[3]沈富林.中西醫结合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50例临床观察[J].中医儿科杂志,2014(01):52-54.[4]江满杰,陈伟,张勇.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治疗儿童化脓性中耳炎的疗效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0):4971-4973.[5]干美星.蒲地蓝消炎口服液辅治疱疹性咽峡炎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4(02):141.[6]郑录敏,夏际雪,毛丽华.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治疗手足口病的疗效[J].实用临床医学,2013(02):79-80.[7]陈琴.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治疗小儿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80例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学,2013(07):157-158.[8]姚梦霖,连朝辉,杨传忠,等.肺炎支原体感染与不同年龄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关系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1(16):38-40.[9]胡俊艳.肺炎支原体感染致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12例临床分析[J].中国临床研究2011(04):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