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平衡的移动教案

化学平衡的移动教案
化学平衡的移动教案

教学过程

一、复习预习

回顾上节课关于化学平衡状态的知识,通过多媒体展示进行回顾,引出本节课内容。

二、知识讲解

考点/易错点1

化学平衡的移动:(板书)

1、概念:改变外界条件,破坏原有的平衡状态,建立起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

2、移动的原因:外界条件发生变化。

(板书)

3、移动的方向:由v正和v逆的相对大小决定。

①若V正=V逆,平衡不移动。

②若V正>V逆,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③若V正<V逆,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4、结果:新条件下的新平衡

考点/易错点2

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

(一)、浓度的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教师:我们先通过速率-时间图从理论上来分析

反应物→生成物

(1)增大反应物浓度,教师带着学生绘制图形并且解释和判断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

(2)分别叫三位同学上黑板绘制减小反应物浓度,减小反应物浓度,增大生成物浓度的速率-时间图,其余同学在学案上完成相关任务。

(3)放映幻灯片检查黑板上同学所画是否正确,下面同学自查。

教师:(板书)总结

结论: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①增大反应物浓度,V(正)>V(逆),平衡向正方向移动

②减小生成物浓度,V(正)>V(逆),平衡向正方向移动

③增大生成物浓度,V(正)<V(逆),平衡向逆方向移动

④减小反应物浓度,V(正)<V(逆),平衡向逆方向移动

学生阅读实验2-5并根据以上理论知识填写表格

教师放映实验相关视频,学生自查

考点/易错点3

勒夏特列原理:

教师和学生一起再次分析上述结论总结出:增大一种物质的浓度,平衡将向着减小这种物质浓度的方向移动。减小一种物质的浓度,平衡将向着增大这种物质浓度的方向移动。

导入:引入勒夏特列原理。

早在1888年,法国科学家勒夏特列就发现了这其中的规律,并总结出著名的勒夏特列原理,也叫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温度、或压强等),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注意】:

①平衡移动的结果是“减弱”这种改变,不是“消除”这种改变

②勒夏特列原理适用于任何动态平衡体系(如:溶解平衡、电离平衡、沉淀平衡、水解平衡等),未平衡状态不能用此来分析

③平衡移动原理只能用来判断平衡移动方向,但不能用来判断建立平衡所需时间。

考点/易错点4

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对象:有气体参加或则有气体生成的反应

解释:压强变化→体积变化→浓度变化→速率变化→正逆反应速率变化程度不一样→化学平衡移动

说明:增大压强(压缩体积)=成倍的增加气体的浓度

减小压强(扩大体积)=成倍的减小气体的浓度

(学生回答)把勒夏特列原理运用到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中来:

勒夏特列原理:增大体系的压强,平衡将向着压强减小(分子数减小)的方向移动;减小体系的压强,平衡将向着压强增加(分子数增加)的方向移动。对于前后分子数不变的反应,改变压强,平衡不移动。

提问:对于2NO2(g)N2O4(g)△H<0

红棕色无色

增大压强平衡如何移动?气体颜色有什么变化?

减小压强平衡如何移动?气体颜色有什么变化?

抽取一位同学起来回答

教师播放视频,检验该同学是否回答正确。

三、例题精析

【例题1】

SO 2 O 2 SO 3

在固定体积的容器中加入1molN 2O 4 发生如下反应 N 2O 4

2NO 2当达到平衡

时保持温度不变再充入1 molN 2O 4气体,则平衡向 移动?N 2O 4转化率如何变化? 【答案】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N 2O 4转化率减小 【解析】

相当于增加了反应物的浓度, V (正)>V (逆),平衡向正方向移动。但因为增加了唯一的反应物的浓度,反应物转化的物质的量虽然有所增多,但与加进来的反应物的量相差甚远,所以次反应物转化率降低。 【例题2】

某温度下,反应N 2O 4=2NO 2-Q 在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体积减小时将使反应速率增大

B 、体积不变时加入少许NO 2,将使正反应速率减小

C 、体积不变时加入少许N 2O 4,再度平衡时颜色变深

D 、体积不变时升高温度,再度平衡时颜色变深 【答案】B 【解析】

A 、

B 是结合化学反应速率变化判断而设置的选项,

C 、

D 是结合化学平衡移动判断而设置的选项,速率变化与平衡移动是测试中的两个不同的侧面在分析中要加以区分。A 、体积减小使反应物浓度及生成物浓度都增大,所以无论正反应还是逆反应速率都增大。B 、体积不变时增加NO 2的瞬间反应物的浓度不变,生成物的浓度增大,正反应速率不变,逆反应速率增大。C 、体积不变时加入少许N 2O 4再度平衡,无论平衡如何移动各物质浓度均增大,颜色一定加深。D 、体积不变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正反应)方向移动,颜色一定加深。 【例题3】

如图所示,将4 mol SO 2和2 mol O 2置于体积可变的等压容器中,在一定温

度下发生反应2SO 2(g)+O 22SO 3(g),△H <0.该反应达到平衡状

态A 时,测知气体的物质的量为4.2 mol ,SO 2、O 2、SO 3的起始物质的量分别以现a 、b 、c 表示。

(1)向达到平衡状态A 的容器中通入少量O 2,体系中SO 2的体积分数 (填“增

大”或“减小”或“不变").要使SO2的体积分数再变到与平衡状态A相同,可采取的措施是或。

(2)若起始时a=1.2 mol,B=0.6 mol,且达到平衡后各气体的体积分数与平衡状态A相同,则起始时c的取值为。

(3)要使反应开始时向逆反应方向进行,且达到平衡后各气体的物质的量与平衡状态

A相同,则起始时c的取值范围为。

【答案】(1)通入适量的SO2给体系升温(2)任意值(3)3.6<C≤4

【解析】

(1)考查了勒夏特列原理的应用。

(2)考查了等效平衡中恒温恒压的情况。只需加入的反应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与反应方

程式中对应物质的计量数之比一致即可,C的取值为任意值。

(3)结合平衡计算考查反应方向及平衡移动的方向.

2SO2(g)+O2(g) 2SO3(g)

起始时物质的量4mol 2mol 0

转化的物质的量2x x 2x

平衡时物质的量4-2x 2-x 2x

据题意有6-x=4.2,x=1.8 mol,2x=3.6 mol,3.6<C≤4时,方能满足使反应开始时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条件.

【例题4】

在一固定体积为V的容器中,加入1molA和1molB发生如下反应:

A(g)+B(g) 2C(g) 达到平衡后:

(1)如果再加入1molA则平衡向移动?平衡时B的转化率如何变化?A的的转化率如何变化?

(2)在反应(1)的基础上再加入1molB则平衡向移动?平衡时A的转化率如何变化?

B的的转化率如何变化?(与反应(1)相比较)

(3)(2)的平衡状态与原平衡状态相比,A、B的转化率如何变化?

【答案】

(1)正反应方向,增大,减小。(2)正反应方向,增大,减小。(3)不变。

【解析】

(1)加入A则增大反应物浓度,平衡正反应方向移动,B的转化率增大,A的转化率减小。(2)再加入B则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A的转化率增大,B的转化率减小。(3)相当于等效,若与原平衡相比,则A、B的转化率不变。

四、课堂运用

【基础】

1.右图是可逆反应A+2B=2C+3D的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随外界条件改变(先降压后加压)而变化的情况,由此可推断

A、正反应是放热反应

B、若A、B是气体,则D是液体或固体

C、逆反应是放热反应

D、A、B、C、D均为气体

2.在A+B(固)C反应中,若增加压强或降低温度,B的转化率均增大,则反应体系应是

A、A是固体,C是气体,正反应吸热

B、A是气体,C是液体,正反应放热

C、A是气体,C是气体,正反应放热

D、A是气体,C是气体,正反应吸热

答案及解析:

1.【答案】A、B

【解析】通过降温线处V正>V逆可知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进而得知正反应方向为放热反应。通过加压线处V正>V逆可知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进而得知正反应方向为体积减小方向,而且通过改变压强的瞬间V正、V 逆均发生了明显变化这一事实说明反应物与生成物中都一定有气体参加。2.【答案】C

【解析】

增加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结合B 的转化率的变化可以判断出上述反应的特点,即:正反应方向为气体体积减小、放热反应,由于A与C的反应系数相等,A必为气体C必为固体,否则压强变化将对本反应无影响。【巩固】

1.在密闭容器中,下列可逆反应达到平衡后,升高温度可以使混合气体平均分子量减小的是

A、H2(气)+Br2(气)=2HBr(气)+Q

B、N2(气)+3H2(气)=2NH3(气)+Q

C、N2O4=2NO2

D、4NH3(气)+5O2(气)=4NO(气)+6H2O(气)+Q

2.在密闭容器中进行H2(气)+Br2(气)=2HBr(气)+Q反应达到平衡后,欲使颜色加深,应采取的措施是

A、升温

B、降温

C、增压

D、减压

答案及解析:

1.【答案】B、C

【解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由于上述反应参加者均是气体,平均分子量的减小是由于气体物质的量增大。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应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应选择吸热方向也是体积增加方向的答案。

2.【答案】A、C

【解析】

要想使容器内气体的颜色加深,就需要加大Br2的浓度,加大Br2浓度的方法结合选项有两种,1、利用平衡移动原理升高温度反应向吸热的方向移动,Br2浓度增大,颜色加深;

2、减小容器的体积即加大容器的压强,本反应由于反应前后系数相等,压强变化不会带来平衡的移动,但体积减小,Br2浓度增大,颜色加深。

【拔高】

1.在N2O4=2NO2平衡体系中,增大N2O4的浓度,则NO2和N2O4的物质的量比值,应: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D、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小

答案及解析:

1.【答案】B或C

【解析】

在判断比值的变化时,不仅要注意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还要将反应容器的特点纳入分析的范围。若上述反应是在一个定容容器中进行的反应,加入N2O4后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新的平衡状态与原平衡状态相比压强应当增大,压强增大将不利于N2O4的分解,进而选定B答案。问题是否到此为止呢?若上述反应是在一个恒压容器中进行的反应,加入N2O4后达到新的平衡状态,新的平衡状态与原平衡状态相比压强相同,恒压容器中只要加入的物质物质的量之比不变,新的平衡状态与原平衡状态相同,进而选定C答案。

课程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课归纳为下表。

改变条件平衡移动方向平衡移动结果

浓度增大反应物浓度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反应物浓度减小减小反应物浓度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反应物浓度增大增大生成物浓度向逆反应方向移动生成物浓度减小减小生成物浓度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生成物浓度增大

增大体系压强向压强减小的反应方向移动体系压强减小减小体系压强向压强增大的反应方向移动体系压强增大

温度升高温度向吸热方向移动体系温度升高降低温度向放热方向移动体系温度降低

课后作业

【基础】

1.已建立化学平衡的某可逆反应,当改变条件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时,下列有关叙述正确是

(1)生成物的质量分数一定增加(2)生成物的产量一定增大

(3)反应物的转化率一定增大(4)反应物的浓度一定降低

(5)正反应速率一定大于逆反应速率(6)使用了合适的催化剂

A、(1)(2)

B、(2)(5)

C、(3)(5)

D、(4)(6)

2.在容积相同的A、B两个密闭容器中,分别充入2molSO2和1molO2,使它们在相同的温度下发生反应:2SO2+O2=2SO3,并达到平衡。在反应过程中,若A容器保持体积不变,B容器保持压强不变,当A中的SO2的转化率为25%时,则B容器中SO2的转化率应

A、25%

B、>25%

C、<25%

D、12.5%

答案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

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可采取的措施有增大反应物的浓度,这样将降低反应物的转化率;可以降低生成物的浓度,这样生成物的质量分数降低。

2.【答案】B

【解析】

由于A、B两个密闭容器体积相同,反应开始前它们的压强相等,2SO2+O22SO3是体积减小的反应,达到平衡后B中的压强大于A,压强对该平衡正向移动有利。

【巩固】

1.在容积相同的两个密闭容器中A和B保持温度为423K,若同时向AB中加入amol 及bmol的HI气体,且a>b,待反应:2HI(气)=H2(气)+I2(气),达到平衡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从反应开始到达到平衡,所需时间tA>tB

B、平衡时I2的浓度[I2]A=[I2]B

C、平衡时I2蒸气在混合气体中的体积分数A容器中的大于B容器

D、HI的分解率a A=a B

2.一定混合气体在密闭容器中发生下列反应:mA(气)+nB(气)=pC(气),达到平衡后,于温度一定时,将气体体积缩小到原来的1/2,当达到新的平衡时,C的浓度为原来的1.9倍,若压缩过程中保持温度不变,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m+n>p

B、A的转化率降低

C、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D、C的体积分数增加

答案及解析:

1.【答案】A、B

【解析】

容器A中反应物浓度大于容器B,A中反应速率快所需时间短。

2HI(气)=H2(气)+I2(气)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量不变,压强的不同对HI的分解率不会造成不同的影响。

2.【答案】B、C

【解析】

体积减小为原来的一半,若平衡不发生移动C的浓度将为原来的两倍,根据题目条件可知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S

【拔高】

1.在一真空恒容容器中盛有1 mol PCl5,加热到200℃时发生如下反应,

PCl5(气)=PCl3(气)+Cl2(气),反应达到平衡时,PCl5所占体积分数为m%,若在同一容器同一温度下,最初投入的是2 mol PCl5,反应达平衡后PCl5所占体积分数为n%,则m与n的关系正确的是

A、m>n

B、m

C、m=n

D、无法比较

答案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

分析本题前后出现两个平衡状态的相同点:体积相同、温度相同;不同点:因为本反应正反应方向是体积增大的方向,且反应初始时投入的PCl5物质的量不同,反应达平衡后容器内压强不同。反应达平衡过程中压强越大平衡越不易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的因素导学案

专题二第三单元化学平衡移动 【复习回顾】 1、可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进行,同时又能向 _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 2、化学平衡状态的定义: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和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保持不变的状态,称为化学平衡状态,简称化学平衡。 3、平衡状态的特征(用五个字概括): _____ 4、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因素主要有: ___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理解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实验探究温度、压强、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培养学生利用实验探究、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素养。 【重点难点】 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思考交流 一、什么是化学平衡状态的移动? 1、定义:把可逆反应中的破坏、的建立 的过程叫做化学平衡的移动。 【思考1】归纳平衡移动的根本原因?平衡移动的标志? 2、化学平衡移动的根本原因是,化学平衡移动的标志 是。 3、化学平衡的移动方向的速率判断:

(1)若外界条件变化引起v(正)>v(逆):平衡向移动; (2)若外界条件变化引起v(正)<v(逆):平衡向移动; (3)若外界条件变化引起v(正)=v(逆):旧平衡未被破坏,平衡。 巧记:化学平衡总往反应速率______的方向移动 二、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浓度如何影响化学平衡? (1)增大反应物浓度,平衡向 _________________移动; (2)减小生成物浓度,平衡向 _________________移动; (3)减小反应物浓度,平衡向 _________________移动; (4)增大生成物浓度,平衡向 __________________移动。 2、压强如何影响化学平衡? (1)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的方向移动; (2)减小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的方向移动。 (3)反应前后气体体积没有变化的反应,改变压强,平衡移动。 3、温度如何影响化学平衡? (1)温度升高,会使化学平衡向着反应的方向移动; (2)温度降低,会使化学平衡向着反应的方向移动。 4、催化剂对化学平衡有影响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勒夏特列原理(又称平衡移动原理) 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如浓度、压强、温度)平衡就向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课堂探究 探究一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课本53页“活动与探究” 1、实验原理:Cr2O72-+H2O 2 CrO42-+2H+ 实验现象结论 实验1 实验2 2、结论:当其他条件不变时, 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化学平衡向____反应方向移动;

化学平衡的移动教案

教学过程 一、复习预习 回顾上节课关于化学平衡状态的知识,通过多媒体展示进行回顾,引出本节课内容。 二、知识讲解

考点/易错点1 化学平衡的移动:(板书) 1、概念:改变外界条件,破坏原有的平衡状态,建立起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 2、移动的原因:外界条件发生变化。 (板书) 3、移动的方向:由v正和v逆的相对大小决定。 ①若V正=V逆,平衡不移动。 ②若V正>V逆,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③若V正<V逆,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4、结果:新条件下的新平衡 考点/易错点2

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 (一)、浓度的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教师:我们先通过速率-时间图从理论上来分析 反应物→生成物 (1)增大反应物浓度,教师带着学生绘制图形并且解释和判断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 (2)分别叫三位同学上黑板绘制减小反应物浓度,减小反应物浓度,增大生成物浓度的速率-时间图,其余同学在学案上完成相关任务。 (3)放映幻灯片检查黑板上同学所画是否正确,下面同学自查。 教师:(板书)总结 结论: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①增大反应物浓度,V(正)>V(逆),平衡向正方向移动 ②减小生成物浓度,V(正)>V(逆),平衡向正方向移动 ③增大生成物浓度,V(正)<V(逆),平衡向逆方向移动 ④减小反应物浓度,V(正)<V(逆),平衡向逆方向移动 学生阅读实验2-5并根据以上理论知识填写表格 教师放映实验相关视频,学生自查 考点/易错点3

勒夏特列原理: 教师和学生一起再次分析上述结论总结出:增大一种物质的浓度,平衡将向着减小这种物质浓度的方向移动。减小一种物质的浓度,平衡将向着增大这种物质浓度的方向移动。 导入:引入勒夏特列原理。 早在1888年,法国科学家勒夏特列就发现了这其中的规律,并总结出著名的勒夏特列原理,也叫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温度、或压强等),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注意】: ①平衡移动的结果是“减弱”这种改变,不是“消除”这种改变 ②勒夏特列原理适用于任何动态平衡体系(如:溶解平衡、电离平衡、沉淀平衡、水解平衡等),未平衡状态不能用此来分析 ③平衡移动原理只能用来判断平衡移动方向,但不能用来判断建立平衡所需时间。 考点/易错点4

化学平衡移动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课:有哪些主要的特征?化学平衡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3.如果我们向一个处于化学平衡 的反应中增加反应物的量,经过一 段时间后,它还会平衡吗?(溶解 平衡相联系)。相等 回答:改变影响速 率的条件,来打破 原有平衡,建立新 平衡, 基本概念 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得知化学平 衡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维持,如果我们在改变外界条件(温度、浓度、压强)时,平衡状态会发生改变,经过一段时间又会重新建立一个新的平衡状态。创设情景,引入基本概念 新课学习[板书] 第三节影响化学平衡的条 件 一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提出]浓度是否会影响平衡 [演示]将10mL0.01mol/L的KSCN溶 液与10mL0.01mol/L的FeCl 3 溶液相 混合,观察现象,给出信息,判断反 应物的反应量变化情况 [预测]往混合溶液中继续滴加 1mol/L的KSCN溶液,会有什么现象 [演示] 往KSCN与FeCl 3 的混合溶液 中滴加1mol/L KSCN,观察现象 [探讨] 溶液颜色加深,原混合液中过量的 FeCl3,和加入KSCN溶液继续反 应,使生成物浓度增加,溶液颜色 加深,你赞同该看法吗? [演示] 往原混合液中继续滴加1mol/L的 FeCl3溶液,观察现象 [结论]此反应为可逆反应,增大反 应物浓度平衡右移,生成物浓度增 加,颜色加深结合溶液颜色变化 [结论]对于可逆反应,增大反应物浓 度,平衡向减弱反应物浓度增大的方 向移动 [思考]在 的反应中,是否可以用改变浓度的方 法来减小CO的含量? 认真记笔记并回答 老师的提问。 按给出的化学方程 式进行计算,得出 FeCl 3 过量的结论 讨论,并给出可能 情况 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学生讨论分析 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创设情景,互动 合作 设计思路引导— —通过改变反应 物或生成物的浓 度来观察化学平 衡是否改变,如 何移动?→实验 现象具有可视 性、可比性、要 能通过现象说明 平衡的移动方 向。→联想到是 否可用颜色的变 化说明浓度的变 化(浓度越大颜 色越深)→提供 实验药品和工具 →进行实验。 小节理解浓度对化学平衡影响注意要点 并画出图像 ①浓度改变是指 气体浓度、溶液浓 深入探索化学平 衡的标志Fe2O3 2

化学平衡的移动教案

教学过程 一、复习预习 回顾上节课关于化学平衡状态的知识,通过多媒体展示进行回顾,引出本节课内容。 二、知识讲解 考点/易错点1 化学平衡的移动:(板书) 1、概念:改变外界条件,破坏原有的平衡状态,建立起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

2、移动的原因:外界条件发生变化。 (板书) 3、移动的方向:由v正和v逆的相对大小决定。 ①若V正=V逆,平衡不移动。 ②若V正>V逆,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③若V正<V逆,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4、结果:新条件下的新平衡 考点/易错点2 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 (一)、浓度的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教师:我们先通过速率-时间图从理论上来分析 反应物→生成物 (1)增大反应物浓度,教师带着学生绘制图形并且解释和判断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 (2)分别叫三位同学上黑板绘制减小反应物浓度,减小反应物浓度,增大生成物浓度的速率-时间图,其余同学在学案上完成相关任务。 (3)放映幻灯片检查黑板上同学所画是否正确,下面同学自查。 教师:(板书)总结 结论: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①增大反应物浓度,V(正)>V(逆),平衡向正方向移动 ②减小生成物浓度,V(正)>V(逆),平衡向正方向移动 ③增大生成物浓度,V(正)<V(逆),平衡向逆方向移动 ④减小反应物浓度,V(正)<V(逆),平衡向逆方向移动 学生阅读实验2-5并根据以上理论知识填写表格 教师放映实验相关视频,学生自查 考点/易错点3 勒夏特列原理: 教师和学生一起再次分析上述结论总结出:增大一种物质的浓度,平衡将向着减小这种物质浓度的方向移动。减小一种物质的浓度,平衡将向着增大这种物质浓度的方向移动。 导入:引入勒夏特列原理。

化学平衡移动练习题与答案

化学平衡移动专题练习 1.在已经处于化学平衡状态的体系中,如果下列量发生变化,其中一定能表明平衡移动的是()A.反应混和物的浓度B.反应物的转化率 C.正、逆反应速率D.反应混和物的压强 2.在下列平衡体系中,保持温度一定时,改变某物质的浓度,混合气体的颜色会改变;改变压强时,颜色也会改变,但平衡并不移动,这个反应是() A.2NO+O22NO2B.Br2(g)+H22HBr C.N2O42NO2D.6NO+4NH35N2+3H2O 3.在某温度下,反应ClF(g) + F2(g)ClF3(g)(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温度不变,缩小体积,Cl F的转化率增大 B.温度不变,增大体积,Cl F3的产率提高 C.升高温度,增大体积,有利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D.降低温度,体积不变,F2的转化率降低 4.已建立化学平衡的可逆反应,当改变条件使化学反应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时,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生成物的百分含量一定增加②生成物的产量一定增加 ③反应物转化率一定增大④反应物浓度一定降低 ⑤正反应速率一定大于逆反应速率⑥使用了合适的催化剂 A.①②B.②⑤C.③⑤D.④⑥ 5.在一密闭容器中,反应aA(g) bB(g)达平衡后,保持温度不变,将容器体积增加一倍,当达到新平衡时,B的浓度是原来的60%,则()A.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了B.物质B的质量分数增加了 C.物质A的转化率减小了D.a>b

6.在一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充入2mol NO2,一定温度下建立如下平衡:2NO2(g) N2O4 此时平衡混合气体中NO2的体积分数为x%;若再充入1mol N2O4,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达到新平衡时,测得NO2的体积分数为y%,则x和y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A.x>y B.x=y C.x<y D.不能确定 7.下列事实中,不能用列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A.溴水中有下列平衡:Br2+H2O HBr+HBrO当加入AgNO3溶液后溶液颜色变浅B.对二氧化硫的品红溶液加热可使颜色变深 C.反应CO+NO2CO2+NO(正反应放热),升高温度可使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D.合成氨反应N2+3H22NH3(正反应放热)中使用催化剂 8.在密闭容器中进行H2(g)+Br2(g) 2HBr(g)+Q;反应达到平衡后,欲使颜色加深,应采取的措施是() A.升温B.降温C.减小容器体积D.增大容器体积 9.在体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反应mA(g)+nB(s)pC(g)达到平衡后,压缩容器的体积,发现A的转化率随之降低。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m+n)必定小于p B.(m+n)必定大于p C.m必定小于p D.n必定大于p 10.某温度下,体积一定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可逆反应:X(g)+Y(g) Z(g)+W(s);△H >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加入少量W,逆反应速率增大B.当容器中气体压强不变时,反应达到平衡C.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D.平衡后加入X,上述反应的△H增大11.一定条件下将2mol SO2和2mol SO3气体混合于一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 2SO2+O22SO3平衡时SO3为n mol,在相同温度下,分别按下列配比在上述容器中放入起始物质,平衡时SO3的物质的量可能大于n的是()

化学平衡的移动教学案

《&2.3.1化学平衡移动1》公开课教案 三维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知道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理解浓度变化影响化学平衡移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理解化学平衡移动;通过实验探究学习浓度变化对化学平衡移动影响,并从影响反应速率因素和变化时浓度商Qc与K比较大两个角度来分析化学平衡移动方向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化学平衡移动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加强对化学理论的学习,培养正确的化学思维和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理解浓度影响化学平衡的原因 教学难点: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交流与讨论、归纳总结、练习 教学过程: 【回顾】1、化学平衡状态本质和外部特征? 本质:V正= V逆≠0 外部特征: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 2、化学平衡是怎样建立的? 一定条件下,投料后反应一定时间 【过渡】展示投料后化学平衡过程的V-t图,引出条件发生改变导致V正≠V逆,从而发生破坏旧化学平衡,重新建立新的化学平衡,PPT展示化学平衡移动过程。 【归纳】一、化学平衡的移动 1.概念: 2、平衡移动方向的判断------正向、逆向、不移动 aA+bB cC+dD 改变条件后: (1)若v(正)>v(逆),则平衡向方向移动。 (2)若v(正)=v(逆),则平衡移动。 (3)若v(正)<v(逆),则平衡向方向移动。 3. 研究对象:已建立平衡状态的可逆反应 4.平衡移动的本质原因:v(正)≠v(逆) 【思考】如何通过改变条件来打破旧平衡呢? 【过渡】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主要有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本节我们先学习浓度改变是如何破坏化学平衡的 【板书】二、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 (一)、浓度的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活动与探究】按课本P53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对比分析结论,并完成表2-10

化学平衡状态 导学案

选修四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平衡状态 本章导学: 1.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和比较,掌握外界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掌握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标志和外界因素对化学平衡状态的影响; 3.掌握化学平衡常数的应用和判断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 4.掌握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题和图像题的做法和技巧。 第三节第一课时化学平衡状态 学习目标: 1.掌握化学平衡状态的特点 2.掌握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方法 想一想: 1.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有: 等,此外还有光、固体表面积等其他因素。 2.列举三个学过的可逆反应: 特点: 特点: 特点: 3. 溶解平衡:当固体物质溶解进行到一定程度,固体溶质的速率与溶液中溶质的 速率相等,此时溶液处于饱和状态,溶液的浓度和固体溶质的质量都。 填一填: 一.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 1.概念:在下,既能向方向进行又能向方向进行的化学反应。 2.表示方法:约定采用“”表示,把从左向右的反应称作,从右向左的反 应称作。例如:。 3.特征:; ; 。 4. 不可逆反应:有些化学反应的正反应进行程度特别大,逆反应进行程度太小因而可以忽略,把这 类反应叫做不可逆反应,用“”符号表示,例如: 。 二.化学平衡状态 1. 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在一定的条件下,把一个可逆反应的反应物加入固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 反应过程如下: 反应过程可表示如下:

2.化学平衡状态 (1). 概念: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中,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种物质的保持不变的状态。 (2). 特征: 注意事项 (1)化学平衡状态是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进行到最大限度的结果。 (2)对于一个既定的可逆反应,如果其他条件一定,不论采取何种途径(反应是从反应物开始或 从生成物开始),最后都能建立化学平衡状态。 (3)化学平衡状态不会因时间变化而变化。 (4)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根本原因是v(正)=v(逆),正是由于各物质的消耗速率与生成 速率相等,才会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 (3).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对于可逆反应m A(g)+n B(g) p C(g)+q D(g)。 1.根本标志:v(正)=v(逆)≠0 常见形式主要有: (1)同一种物质的生成速率等于消耗速率。 如:v(A)生成=v(A)消耗。 (2)在化学方程式同一边的不同物质生成速率与消耗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 如v(A)生成∶v(B)消耗=m∶n。 (3)化学方程式两边的不同物质生成(或消耗)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 如:v(A)生成∶v(D)生成=m∶q。 2.特征标志 (1)各组分的浓度不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 (2)各组分的质量分数、物质的量分数、体积分数不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 (3)某种反应物的转化率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4)当m+n≠p+q时,体系的压强或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 试一试 [例1] (2012·郑州高二检测)下列对于反应C(g)+H2O(g) CO(g)+H2(g)的描述正确的是( )

化学平衡移动教学设计精选文档

化学平衡移动教学设计 精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时间

[演示] 往原混合液中继续滴加1mol/L的FeCl3溶液,观察现象 [结论]此反应为可逆反应,增大反应物浓度平衡右移,生成物浓度增加,颜色加深结合溶液颜色变化 [结论]对于可逆反应,增大反应物浓度,平衡向减弱反应物浓度增大的方向移动 [思考]在 的反应中,是否可以用改变浓度的方法来减小CO的含量? 小节理解浓度对化学平衡影响注意要点 并画出图像 ①浓度改变是指 气体浓度、溶液浓 度的改变,固体或 纯液体无法改变浓 度; ②生产中往往增 大成本低的原料浓 度,提高成本高的 原料的转化率并提 高产量。 深入探索化学平 衡的标志 小组互助合作学 习 培养合作交流的 能力和反思总结 寻找规律的良好 学习习惯 根据表2—1实验总结压强对平衡的 影响 并画出图像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 情况下 增大压强,会使化 学平衡向着气体体 积缩小的方向移 动; 减小压强,会使化 学平衡向着气体体 积增大的方向移 动。 深入探索化学平 衡的标志 小组互助合作学 习 培养合作交流的 能力和反思总结 寻找规律的良好 学习习惯 知识反馈 巩固新课在密团容器中充入1molCD和 1molH 2 O(气),在一定条件下达到 认真做题,听取老 师的分析Fe2O3 2

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气体) 增大压强,会使平衡向着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 减小压强,使平衡向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 八、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其实学生能理解题的意思,但是却不能很好的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所以在教学中我始终注重培养学生用精炼的化学语言表达自家的想法,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仍是处于引导者、指导者、参与者的地位,应多给学生机会说。 这节课设的内容少了,觉得应该多安排些题目给学生做。

化学平衡状态及移动-(讲义和答案)

化学平衡 第一课时 一.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状态 1.可逆反应(概念): ★注意 1.两同 2.转化率 3. 用“”表示。 2.常见可逆反应 2.化学平衡状态 (1)概念: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中,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________,反应体系中所有参加反应的物质的_______保持不变的状态。 平衡标志:①v正__v逆;②混合物体系中各组分的含量____。 ⑵特点 思考3.对可逆反应N2+3H22NH3,若某一时刻,v正(N2)=v逆(NH3)。此时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 举例反应m A(g)+n B(g) p C(g)+q D(g) 正逆反应速率的关系在单位时间内消耗了m mol A,同时生成m mol A, 即v(正)=v(逆) 平衡 在单位时间内消耗了n mol B,同时生成p mol C, 均指v(正) 不一定平衡v(A)∶v(B)∶v(C)∶v(D)=m∶n∶p∶q,v(正)不 一定等于v(逆) 不一定平衡在单位时间内消耗了n mol B,同时消耗q mol D 平衡 混合物体系中各组分的含量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或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分数一定平衡各物质的质量或各物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平衡总压强或总体积或物质的量一定不一定平衡 压强m m+n≠p+q时,总压强一定(其他条件不变) 平衡 m+n=p+q时,总压强一定(其他条件不变) 不一定平衡

温度任何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在其他条件不 变的条件下,体系温度一定时 平衡 颜色当体系的颜色(反应物或生成物均有颜色)不再变 化时 平衡 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 质量M 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一定时,只有当m+n≠p+q时平衡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一定,但m+n=p+q时不一定平衡 体系的密度反应物、生成物全为气体,定容时,密度一定不一定平衡m+n≠p+q,恒温恒压,气体密度一定时平衡 练习 1.下列说法可以证明H2(g)+I2(g) 2HI(g)已达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①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H2的同时,生成n mol HI ②一个H—H键断裂的同时有两个H—I 键断裂③百分含量w(HI)=w(I2)④反应速率v(H2)=v(I2)=1 2 v(HI) ⑤c(HI)∶c(H2)∶c(I2)=2∶1∶1 ⑥温度和体积一定时,某一生成物浓度不再变化⑦温度和体积一定时,容器内压强不再变化⑧条件一定,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⑨温度和体积一定时,混合气体颜色不再变化⑩温度和压强一定时,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 2.在一定温度下的某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建立下列化学平衡:C(s)+H2O(g) CO(g)+H2(g)。不能确定上述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已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 A.体系的体积不再发生变化 B.v正(CO)=v逆(H2O) C.生成n mol CO的同时生成n mol H2 D.1 mol H—H键断裂的同时断裂2 mol H—O键 3.一定条件下,对于可逆反应X(g)+3Y(g) 2Z(g),若X、Y、Z的起始浓度分别为c1、c2、c3(均不为零),达到平衡时,X、Y、Z的浓度分别为0.1 mol·L-1、0.3 mol·L-1、0.08 mol·L -1,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c1∶c2=3∶1 B.平衡时,Y和Z的生成速率之比为2∶3 C.X、Y的转化率不相等 D.c1的取值范围为0 mol·L-1

化学平衡移动教学设计精编WORD版

化学平衡移动教学设计精编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教学设计

些因素的影响? 3.如果我们向一个处于化学平衡的反应中增加反应物的量,经过一段时间后,它还会平衡吗?(溶解平衡相联系)。回答:改变影响速 率的条件,来打破 原有平衡,建立新 平衡, 基本概念 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得知化学平 衡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维持,如果我们在改变外界条件(温度、浓度、压强)时,平衡状态会发生改变,经过一段时间又会重新建立一个新的平衡状态。创设情景,引入基本概念 新课学习[板书] 第三节影响化学平衡的条 件 一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提出]浓度是否会影响平衡 [演示]将10mL0.01mol/L的KSCN溶 液与10mL0.01mol/L的FeCl 3 溶液相 混合,观察现象,给出信息,判断反 应物的反应量变化情况 [预测]往混合溶液中继续滴加 1mol/L的KSCN溶液,会有什么现象 认真记笔记并回答 老师的提问。 按给出的化学方程 式进行计算,得出 FeCl 3 过量的结论 讨论,并给出可能 情况 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学生讨论分析 创设情景,互动 合作 设计思路引导— —通过改变反应 物或生成物的浓 度来观察化学平 衡是否改变,如 何移动?→实验 现象具有可视 性、可比性、要 能通过现象说明

[演示] 往KSCN与FeCl 3 的混合溶液中滴加1mol/L KSCN,观察现象[探讨] 溶液颜色加深,原混合液中过量的FeCl3,和加入KSCN溶液继续反应,使生成物浓度增加,溶液颜色加深,你赞同该看法吗? [演示] 往原混合液中继续滴加1mol/L的FeCl3溶液,观察现象 [结论]此反应为可逆反应,增大反应物浓度平衡右移,生成物浓度增加,颜色加深结合溶液颜色变化 [结论]对于可逆反应,增大反应物浓度, 向移动 [思考]在 的反应中,是否可以用改变浓度的方法来减小CO的含量?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平衡的移动方 向。→联想到是 否可用颜色的变 化说明浓度的变 化(浓度越大颜 色越深)→提供 实验药品和工具 →进行实验。 Fe 2O 3 2

化学平衡判据导学案

化学平衡状态的判定 班级 姓名 小组 【学习目标】 1. 回顾化学平衡特征,正确利用v 正=v 逆及各组分含量是否变化来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 2. 结合M 、ρ的计算公式,正确判断反应在进行过程中M 、ρ、n 总、P 如何变化。 3. 结合反应的Δn 及是否有固体参与,正确分析M 、ρ、n 总、P 不变能否说明反应达平衡态。 4. 结合变量不变的思想,正确判断所给条件反应是否达平衡状态。 【重点难点】 重点:不同反应M 、ρ、n 总、P 不变时判断反应是否达平衡状态;“变量不变”思想应用。 难点:不同反应M 、ρ、n 总、P 不变时判断反应是否达平衡状态。 【导学流程】 一.知识链接 V m =ρ 总总n m =M PV=nRT(注:当V 、T 不变时,n 不变则P 不变) 二.基础感知 1.在2L 容器中进行反应:H 2(g )+I 2(g ) 2HI (g ),下列能说明反应达平衡的为 。 ①H 2转化率不变 ②H 2与I 2的转化率相同 ③H 2体积分数不再变化 ④若反应在绝热条件下进行,温度不再发生改变 ⑤体系的颜色不再改变 ⑥2v(H 2)=v (HI ) ⑦生成1molH 2的同时消耗2molHI 2.(1) 在体积不变的容器内充入1 mol N 2和3mol H 2发生下列反应:N 2+3H 22NH 3 ①在反应过程中,气体的总质量、体积是否变化? ②在表格中填写(变/不变) n 总 P ρ M 反应进行中未达到平衡时 平衡时 表格中四个量哪个不变时可以判断反应达到平衡状态?(下面两个表格也是相同的问题) (2) 对于恒容条件下发生反应H 2(g )+I 2 (g)2HI (g ) ①在反应过程中,气体的总质量、体积是否变化? ②在表格中填写(变/不变) n 总 P ρ M 反应进行中未达到平衡时 平衡时 (3)在恒容条件下发生反应A(s)+B(g) C(g) ①在反应过程中,气体的总质量、体积是否变化? ②在表格中填写(变/不变) n 总 P ρ M 反应进行中未达到平衡时 平衡时 3.①恒压条件下进行N 2+3H 22NH 3,压强不变的条件下,能否说明反应达平衡? ②C(s)+H 2O(g) CO(g)+H 2(g),此反应H 2的体积百分数不变能否说明反应达平衡? ③在体积不变的容器中充1mol NH 4Br 发生反应:NH 4Br(s)NH 3(g)+HBr(g),NH 3的体积百分数不变能否说明反应达平衡?

化学平衡移动教学案

化学平衡移动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理解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及勒夏特列原理 2.通过活动与探究掌握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提高归纳思维能力。 3.通过化学平衡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加强对化学理论的学习,培养正确的化学思维和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理解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及勒夏特列原理 教学难点: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交流与讨论、归纳总结、练习 教学过程: 一、化学平衡的移动:【学生阅读课本P52后回答】: 1、概念:改变外界条件,破坏原有的平衡状态,建立起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 2、移动的原因:外界条件发生变化。 3、移动的方向:由v 正和v 逆的相对大小决定。 ①若V 正=V 逆 ,平衡不移动。 ②若V 正>V 逆 ,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③若V 正<V 逆 ,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4、结果:新条件下的新平衡 【过渡】:哪些条件的变化对化学反应速率产生影响,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1、浓度:增加反应物浓度,可以加快正反应速率 2、温度:升高温度,可以加快正逆反应速率 3、压强:(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增大压强,可以加快反应速率 4、催化剂:使用正催化剂,可以同等程度的加快正逆反应速率 二、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 (一)、浓度的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学生完成课本P53活动与探究: 学生说【结论】: 【过渡】:这是从实验得出的结论,下面我们从速率-时间图像上解释:(可让学生画出图像 旧平衡 V 正=V 逆 条件改变 v 正≠v 逆 一段时间后 新平衡 V '正=V '逆

自己解释)。 结论: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①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平衡向正方向移动 ②增大生成物浓度或减小反应物浓度,平衡向逆方向移动 注意: (1)增加固体或纯液体的量,由于浓度不变,所以化学平衡不移动。 (2)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如果是稀释溶液,反应物浓度减小,生成物浓度减小,V(正) 、V(逆)都减小,但减小的程度不同,总的结果是化学平衡向反应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之和大的方向移动。 (3)、工业上用适当增加相对廉价的反应物或及时分离出生成物的方法提高产量。

化学平衡常数导学案

第三节 化学平衡常数 【复习倒入】 【课标解读】 1.知道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 2.能运用化学平衡常数对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做出判断。 3.掌握有关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 【学习重点】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及化学平衡常数的简单计算 【学习难点】理解化学平衡常数与反应进行方向和限度的内在联系 六步教学环节: 【自学质疑】 1.化学平衡常数的定义 在 下 ,当一个可逆反应达到 时,生成物 与反应物 的比值是一个常数(简称平衡常数),用符号“ ”表示。 2.化学平衡常数的表达式 对于一般的可逆反应:m A(g)+n B(g)C(g)+q D(g), 当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平衡常数的表达式为: 。 练习:写出下列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 ① C(s) + H 2O(g) CO(g)+ H 2(g) ②Cr 2O 72-+H 2O 2CrO 42-+2H + ③ 2SO 2(g)+O 2(g) 2SO 3(g) ④SO 2(g)+ 21O 2(g) SO 3(g) ⑤2SO 3(g) 2SO 2(g)+O 2(g) 【小组讨论,展示点拨】 3、平衡常数表达式书写时,要注意

(1)如果反应中有和参加,它们的浓度不应写在平衡关系式中,因为它们的浓度是固定不变的,化学平衡关系式中只包括气态物质和溶液中各溶质的浓度。 (2)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有关; ①将化学计量数扩大或缩小,K值可能会相应。 ②可逆反应的K(正)与K(逆)互为。 ③若干方程式相加,则总反应的平衡常数等于分步平衡常数 之;若干方程式相减,则总反应的平衡常数等于分步平衡常数之。 4.化学平衡常数的意义 平衡常数的大小反映了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也叫反应的限度)。 K值越大,说明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反应物的转化率越; K值越小,说明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反应物的转化率越; 一般来说,反应的平衡常数K≥,认为正反应进行得较完全;K≤则认为这个反应的正反应很难进行(逆反应较完全)。 5、平衡常数的影响因素 (1)内因:反应物的本身性质 (2)外因:,即只受影响,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变化无关。 6、平衡常数的应用 ①判断正在进行的可逆是否平衡及反应向何方向进行:

化学平衡移动教学案

化学平衡移动教学案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化学平衡移动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理解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及勒夏特列原理 2.通过活动与探究掌握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提高归纳思维能力。 3.通过化学平衡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加强对化学理论的学习,培养正确的化学思维和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理解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及勒夏特列原理 教学难点: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交流与讨论、归纳总结、练习 教学过程: 一、化学平衡的移动:【学生阅读课本P52后回答】: 1、概念:改变外界条件,破坏原有的平衡状态,建立起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 2、移动的原因:外界条件发生变化。 3、移动的方向:由v 正和v 逆的相对大小决定。 ①若V 正=V 逆 ,平衡不移动。 ②若V 正>V 逆 ,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③若V 正<V 逆 ,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4、结果:新条件下的新平衡 【过渡】:哪些条件的变化对化学反应速率产生影响,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1、浓度:增加反应物浓度,可以加快正反应速率 2、温度:升高温度,可以加快正逆反应速率 旧平衡 V 正=V 逆 条件改变 v 正≠v 逆 一段时间后 新平衡 V '正=V '逆

3、压强:(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增大压强,可以加快反应速率 4、催化剂:使用正催化剂,可以同等程度的加快正逆反应速率 二、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 (一)、浓度的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学生完成课本P53活动与探究: 学生说【结论】: 【过渡】:这是从实验得出的结论,下面我们从速率-时间图像上解释:(可让学生画出图像自己解释)。 结论: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化学平衡的移动导学案

息县一高高二上学期第二章第三节导学案 制作人:余用梅 审核人:顾岭 制作时间:2017-10-07 第一课时 化学平衡的移动 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学习目标】 1.明确化学平衡移动概念,会根据反应速率变化判断化学平衡的移动方向。 2.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等)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重难点】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一、化学平衡的移动 1.定义: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 件(如 、 、气体反应的 等),化学平衡状态被破坏,直至正、 逆反应速率再次相等,在新的条件下达到新的化学平衡状态。这种现象叫做平衡 状态的移动,简称平衡移动 2.图示表示 v (正)>v (逆)――→正向反应一定时间v (正)=v (逆)――→改变条件v (正)≠v (逆)――→一定时间 v ′(正)=v ′(逆) 旧平衡 新平衡 组分含量保持恒定→组分含量发生变化→组分含量保持新恒定 化学平衡移动方向的基本判断依据:v (正)与v (逆)的相对大小 ①v (正)>v (逆),平衡向右移动 ②v (正)<v (逆),平衡向左移动 ③v (正)=v (逆),平衡不移动 二、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实验探究 探究1依据K 2Cr 2O 7溶液中存在平衡:Cr 2O 2-7(橙色)+H 2O ?2CrO 2-4(黄色)+2H +完成实验。

向 反应方向移动(2)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生成物浓度或减小反应物浓度, 平衡向 反应方向移动。 3.图像(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a A +b B ?c C +d D(A 、B 、C 、D 均为气体 )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减少反应物的浓度

新人教版化学选修4高中《化学平衡》教案一

新人教版化学选修4高中《化学平衡》教案一 姓名班级学号 【课标要求】: 1.了解浓度、压强、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2.掌握用化学平衡的移动原理来定性定量地分析化学平衡问题。 3.了解平衡移动原理的重要意义,学会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重点】 浓度、压强、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难点】 用化学平衡的移动原理来定性定量地分析化学平衡问题。 阅读教材:P26-28 知识要点: 一、化学平衡的移动 化学平衡的研究对象是___________,化学平衡是有条件限制的___________平衡,只有在______________时才能保持平衡,当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改变时,化学平衡会被______________,反应混合物里各组分的含量不断___________,由于条件变化对正逆反应速率的影响不同,致使v正__________v 逆 ,然后在新条件下建立___________ 1、化学平衡移动的定义:化学上把这种可逆反应中旧化学平衡的破坏、新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叫做化学平衡的移动 2、化学平衡移动的性质: ⑴、若外界条件变化引起v 正> v 逆 :平衡向______方向移动 ⑵、若外界条件变化引起v 正< v 逆 :平衡向______方向移动 ⑶、若外界条件变化引起v 正= v 逆 :旧平衡未被破坏,平衡_________ 巧记:化学平衡总往反应速率______的方向移动二、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 (一)、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增大反应物浓度,正反应速率___________,平衡向___________移动 增大生成物浓度,逆反应速率 ,平衡向 移动 减小反应物浓度,正反应速率 ,平衡向 移动 减小生成物浓度,逆反应速率 ,平衡向 移动 【结论】: 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化学平衡向____反应方向移动; 增大生成物浓度或减小反应物浓度,化学平衡向_____反应 方向移动。 【练习】 1、 在水溶液中橙红色的Cr 2O 72—与黄色的CrO 4—有下列平衡关系:Cr 2O 72— +H 2O 2CrO 4—+2H +把重铬酸钾(K 2Cr 2O 7)溶于水配成稀溶液是橙色。 ⑴向上述溶液中加入NaOH 溶液,溶液呈 色,因为 ⑵向已加入NaOH 溶液的⑴中再加入过量的H 2SO 4溶液,溶液呈 色,因为 。 ⑶向原溶液中加入Ba(NO 3)2溶液(已知Ba(CrO 4)2为黄色沉淀),溶液呈 色,因为 。 2、对于密闭容器中进行的反应:SO 2(g)+ 12O 2(g) SO 3(g),如果温度保持 不变,下列说法中正确是( ) A 增加的SO 2浓度,正反应速率先增大,后保持不变 B 增加的O 2浓度,正反应速率逐渐增大 C 增加的SO 2浓度,逆反应速率先增大,后保持不变 D 增加的O 2浓度,逆反应速率逐渐增大 (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 规律:增大压强,化学平衡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移动; 减小压强,化学平衡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移动;

常考点高考题——化学平衡状态和移动

常考点高考题——化学平衡状态和移动 化学平稳状态的判定和化学平稳移动是两大常考点,而后者考题更多,范畴更广。关键是要把握平稳的特点,明白平稳状态的一等六定;熟悉地把握条件对化学平稳的阻碍及条件,以及勒沙特列原理。 化学平稳状态 1.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A(g)+3B(g) 2C(g)达到平稳状态的标志是( AC ) A. C生成的速率与C分解的速率相等 B. 单位时刻生成n mol A,同时生成3n mol B C. A、B、C的浓度不再变化 D. A、B、C的分子数比为1∶3∶2 2.可逆反应N2+3H22NH3的正、逆反应速率可用各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的变化来表示。以下各关系中能讲明反应已达到平稳状态的是( C ) A. 3υ正(N2)=υ正(H2) B.υ正(N2)=υ逆(NH3) C. 2υ正(H2)=3υ逆(NH3) D.υ正(N2)=3υ逆(H2) 3.在一定温度下,反应A2(g)+B2(g)2AB(g)达到平稳的标志是( C ) A.单位时刻生成n mol的A2同时生成n mol的AB B.容器内的总压不随时刻变化 C.单位时刻生成2n mol的AB同时生成n mol的B2 D.单位时刻生成n mol的A2同时生成n mol的B2 4.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X(g)+3Y(g)2Z(g)达到平稳的标志是(AC ) A. Z生成的速率与Z分解的速率相等 B.单位时刻生成a mol X,同时生成3a mol Y C. X、Y、Z的浓度不再变化 D. X、Y、Z的分子数比为1∶3∶2 5.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A(g)+3B(g) 2C(g)达到平稳状态的标志是( AC ) A. C生成的速率与C分解的速率相等 B. 单位时刻生成n mol A,同时生成3n mol B C. A、B、C的浓度不再变化 D. A、B、C的分子数比为1∶3∶2 化学平稳移动 1.某温度下,反应N2O4(g) 2NO2(g)-Q在密闭容器中达到平稳,以下讲法不正确的选项是( B ) A. 加压时(体积变小),将使正反应速率增大

化学平衡移动教学设计

.
.
教学设计
案例名称 科目 课时
《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 化学 1 课时
教学对象 提供者
吕品
一、教材容分析
化学平衡属于必考部分的基本理论部分的重要容。包括: 1、化学反应的可逆性,2、化学平衡建立过程和化学平衡状态标志。 3、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简单计算。 4、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及化学平衡移动的一般规律。 5、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理论进行的调控生产、生活、科研。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识目标 (1)理解浓度、压强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2)理解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并应用。 (3)理解图像方法表示可逆反应从不平衡状态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过程、基本类型等。
2.能力和方法目标 (1)通过从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影响总结出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培养和训练抽象概括能力。 (2)通过有关化学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提高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实验现象能力。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在高一必修1学习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的基础上在高二选修4中继续深入学习化学反应速率 计算、影响因素及探究、碰撞理论、活化能。可逆反应及特点,化学平衡状态及特点、勒夏特列 平衡移动原理,转化率的计算,化学平衡常数及化学反应的方向判断。溶解结晶平衡、电离平衡、 水解平衡、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等知识。通过本节复习,对化学平衡的认识有进一步的深入和提 高,形成知识网络。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教学难点:浓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剖析化学平衡图像问题。
五、教学方法
思考分析、讨论、交流、讲解、归纳、启发诱导法 实验探究法
页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