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复习总结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核心知识点整理(精品)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核心知识点整理(精品)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核心知识点整理
(精品)
本文档整理了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的核心知识点,供学生复和参考。

1. 物质的分类
- 物质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状态。

- 物质可以按照性质分为金属和非金属。

- 物质还可以按照来源分为天然物质和人工合成物质。

2. 物质存在的方式
- 物质可以以纯净物质或混合物的形式存在。

- 纯净物质包括单质和化合物。

- 混合物包括均匀混合物和非均匀混合物。

3. 物质的变化
- 物质可以经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 物理变化不改变物质的组成,例如物质的状态变化。

- 化学变化改变了物质的组成和性质,例如物质的燃烧。

4. 物质的量和质量
- 物质的量用摩尔来表示,单位是摩尔(mol)。

- 物质的质量用克来表示,单位是克(g)。

- 物质的质量和摩尔之间存在气体常数的关系,即m = M * n,其中m表示质量,M表示摩尔质量,n表示摩尔数。

5. 物质的浓度
- 物质的浓度表示了溶液中溶质的含量。

- 浓度可以用质量浓度、摩尔浓度和体积浓度来表示。

- 质量浓度表示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单位是克/升
(g/L)。

- 摩尔浓度表示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摩尔数,单位是摩尔/升(mol/L)。

- 体积浓度表示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体积,单位是升/升
(L/L)。

以上是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的核心知识点整理,希望对同学们的研究有所帮助。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1、改变材料的(形状)、(宽度)、(厚度)、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2、拱形承载的秘密:拱形承载重量时,能把压力向下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拱形各部分相互挤压,结合得更加紧密。

拱形受压会产生一个向外推的力,抵住这个力,拱就能承载很大的重量。

3、圆顶形可以看成(拱形)的组合,它具有拱形承载压力大的优点,而且不产生向外推的力。

球形在各个方向上都是(拱形),这使得它比任何形状都坚固。

4、生物体中的拱形:人的头骨、肋骨、足拱的构造以及贝壳、龟壳、鸡蛋等。

5、像铁塔这样(骨架式的构造)叫做框架结构。

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

6、框架铁塔不容易倾倒的原因:框架铁塔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空气阻力小使它不容易倒。

7、桥面在拱下方的拱桥,桥板可以拉住拱足,抵消拱向外的推力,减少了桥墩的负担。

8、桥的结构一般分为三种:拱形结构桥、条形结构桥和框架结构桥。

9、大跨度的钢索桥主要由(钢缆)、(桥塔)、(桥面)组成,大跨度的钢索桥一般有两种形式:斜拉桥和悬索桥。

江阴大桥跨度达(1385米),属于(悬索桥)。

10、纸梁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有关系吗?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一下吧。

猜测:纸梁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有关系。

实验器材:宽度是2、4、8厘米的卡纸各一张;若干个大小相同的垫圈,两摞相同高度的科学书。

相同条件:纸梁厚度;架空高度;架空的距离;放垫圈的位置不同条件:纸梁的宽度实验过程:分别用2、4、8厘米宽的卡纸和两摞相同高度的科学书搭一座纸桥,再分别在纸桥相同的地方放垫圈,看纸梁承受垫圈的数量。

实验现象:2厘米宽的纸梁承受的垫圈最少,4厘米较多,8厘米宽的纸梁承受的垫圈最多。

实验结论:纸梁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有关系。

纸梁的宽度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

11、纸梁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有关系吗?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一下吧。

猜测:纸梁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有关系。

实验器材:1倍、2倍、4倍厚的卡纸各一张;若干个大小相同的垫圈,两摞相同高度的科学书。

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背背默默知识点整理

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背背默默知识点整理

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背背默默知识点整理(适合背诵的知识点)第1课我们的地球模型1.地球的内部结构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

2.地球表面主要是由海洋和陆地组成的。

其中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的面积,海洋面积大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约占29%。

3.地球是一个球体。

4.地球是一颗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动,这个运动叫地球公转。

同时,地球还在自转。

5.地球形成的时间相当古老,它的年龄已经超过了40亿年。

6.不同的模型适合表达不同的知识。

我们可以根据自己想要表达的地球知识,选择制作不同的地球模型。

7.观察常用的地球仪,我们可以知道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指示东西方向的圆圈是纬线;连接南、北两极,指示南北方向的线是经线。

第2课昼夜交替现象1.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地球上被阳光照到的地方处于白昼,没被照到的地方处于黑夜。

2.昼夜交替是地球常见的天文现象。

3.地球上一昼夜的时间是24小时(或1天)。

4.昼夜交替的假说我们可以用手电筒模拟太阳,用地球模型(或乒乓球等球体)模拟地球。

通过模拟实验可以证明上面四种假设都可能出现昼夜交替现象。

5.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可以有多种方案,结合其他事实我们发现:昼夜交替与地球自转有关。

第3课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1.“地心说”和“日心说”学说名称地心说日心说天文学家托勒密哥白尼示意图地球与太阳的相对运动状态地球不动,太阳绕地球转太阳不动,地球绕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地球是否是球体是是能否出现昼夜交替现象能能(1)地球有自转轴,且地轴是倾斜的。

(2)反光的小圆片的作用:方便我们研究小圆片所在位置的昼夜变化情况。

(3)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自转半周前小圆片处于白昼,自转半周后小圆片处于黑夜。

3.地球会绕地轴自转,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4.地球还会绕着太阳公转。

第4课谁迎来黎明1.地球上不同的地区,每天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

东边的北京比西边的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要点整理(精品)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要点整理(精品)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要点整理(精品)
1. 引言
本文档整理了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的要点内容,旨在帮助同学们复和理解该单元的重要知识。

2. 单元概述
第二单元主要介绍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
2.1 物体和物质
- 物体:具有一定形状、大小和质量的物质。

- 物质:构成物体的基本单位,可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2.2 物体的运动和力
- 运动:物体位置相对改变的过程。

- 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有推力、拉力、重力等。

2.3 简单机械
- 杠杆:杠杆原理和应用。

- 轮轴:轮轴原理和应用。

- 滑轮组:滑轮组原理和应用。

2.4 温度和物体的变形
- 温度:决定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 物体的变形: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

2.5 物体的能量
- 能量:物体具备的使其做事或产生变化的能力。

-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备的能量。

- 动能的转化和转移:动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或通过传递转移给其他物体。

3. 主要要点
以下是第二单元的主要要点:
- 物体和物质的区别和关系。

- 运动和力的概念及其关系。

- 杠杆、轮轴和滑轮组的原理和应用。

- 温度的概念及其测量方法。

- 物体变形的原因和影响。

- 能量的概念、动能及其转化和转移的过程。

4. 总结
本文档对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的要点内容做了简要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复时,可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研究。

六年级科学上册二单元知识点

六年级科学上册二单元知识点

六年级科学上册二单元知识点1、能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我们可以观察到它产生的效果。

2、能量储存在食物、燃料和一些化学物质中,叫做化学能。

3、能量可以使物体运动或发生变化。

动能、声能、光能、电能、磁能、热能等都是自然界中存在的能量形式。

4、能量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能量越大,运动路程越远;能量越小,运动路程越近。

5、人们为了更好的利用能量,需要通过一定的装置来实现能量的转换。

6、能量可以通过某种物体,把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7、走马灯转的快慢与扇叶的多少和扇叶与蜡烛的远近有关。

8、在电铃的内部,有一个将漆包线缠绕在铁芯上的装置,它就是电磁铁。

9、电磁铁通电后,产生磁性;断电后,磁性消失。

电磁铁是一种将电能转化成磁能的装置。

10、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线圈匝数、电流大小有关。

线圈匝数越多,磁力越大;线圈匝数越少,磁力越小。

11、生活中电磁铁的应用:电磁吸盘、电话的听筒、扬声器、电动机、发电机…12、开关是一种能量控制装置,它可以有效控制能量转换的大小和时间。

13、街边路灯自动点亮是光控开关控制路灯工作时间。

14、将HB铅笔固定在底板上,一端与电路的导线相连,将导线另一端沿铅笔芯自左至右滑动,灯泡的亮度逐渐变暗。

15、人在做运动的时候,将体内化学能转化为动能。

16、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能量装置是怎样工作的?答:台灯开关调节灯的亮度,失火报警器装置会自动发出声音;水龙头控制水流大小。

17、简述水龙头的工作原理、控制的能量及作用。

答:当拧开水龙头时,阀门抬起,水流出;当关闭水龙头时,阀门落下,水被阻挡;可见,水龙头开关可以控制水流大小,也就是能控制水的能量。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知识点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知识点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知识点第一课抵抗弯曲1.房屋、桥梁结构中有直立的“柱子”和横放的“横梁”,横梁比柱子容易弯曲和断裂,所以要提高横梁的抗弯曲能力。

2.提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我们可以通过增加材料的宽度,还可以增加材料的厚度或改变材料的形状。

3.纸的宽度增加,抗弯曲能力也会增加;纸的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会大大增加。

4.材料的宽度与其抗弯曲能力有关系吗?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研究这个问题。

研究问题:材料的宽度与其抗弯曲能力有关系吗?实验猜想:增加材料的宽度可以增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实验材料:铅画纸两张、厚度相同的书4本、垫圈若干枚改变条件:材料的宽度不变条件:材料的厚度、桥墩的高度、宽度,每张纸的大小,每个垫圈的重量,纸被压垮的程度实验过程:①把铅画纸裁成1倍宽、2倍宽、4倍宽的纸梁,保持长度相同;②用4本书做成桥墩,把1倍宽的纸梁平放在上面做桥面,看最多能承受几个垫圈;③桥墩之间距离保持不变,把2倍宽、4倍宽的纸梁分别平放在上面做桥面,看最多能承受几个回形针。

实验现象:4倍宽的纸梁能承受的垫圈数量最多。

实验结论:增加材料的宽度可以增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用承载垫圈的个数表示纸梁的抗弯曲能力。

5.材料的厚度与其抗弯曲能力有关系吗?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研究这个问题。

研究问题:材料的厚度与其抗弯曲能力有关系吗?实验猜想:增加材料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强其抗弯曲能力。

实验材料:铅画纸两张、厚度相同的书4本、垫圈若干枚改变条件:材料的厚度不变条件:材料的宽度、桥墩的高度、宽度,每张纸的大小,每个垫圈的重量,纸被压垮的程度实验过程:①用铅画纸裁出7张同样宽度的纸梁,保持长度相同,用少量固体胶粘贴成1倍厚、2倍厚、4倍厚的纸梁;②用4本书做成桥墩,把1倍厚的纸梁平放在上面做桥面,看最多能承受几个垫圈;③桥墩之间距离保持不变,把2倍厚、4倍厚的纸梁分别平放在上面做桥面,看最多能承受几个回形针。

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

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

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
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
1.我们的地球模型
地球:由(地核)、(地幔)、(地壳)组成。

地球表面:主要由(海洋)和(陆地)组成。

区别:不同的地球模型,表达的(研究方向)和(地球知识)不同,(制作方法)不同。

2.昼夜交替现象
原因:昼夜交替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

假设: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
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地球)自转: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

3.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托勒密)的“地心说”:地球处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所有天体随着地球运动。

(哥白尼)的“日心说:太阳处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地球以及其他的行星围绕着太阳做圆周运动。

解释:地球会绕(地轴)自转,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地球还会绕着太阳(公转)。

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
4.谁先迎来黎明
成因: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24)小时,并形成了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

实例:东边的北京比西边的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

5.影长的四季变化
现象:正午时,物体影子随季节变化呈(有规律)的变化。

测量:(圭表)是中国古代测量正午时刻的日影长度的天文仪器。

6.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现象:
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是一年。

实例:四季变化与地球(公转)有关。

7.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影响着生物的(生长与生活)。

地球运动和地球上的——些现象有(因果)关系。

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梳理

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梳理

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梳理科学六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主要涉及到"天空的变化"这一主题,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公转以及与季节变化之间的关系。

以下是该单元的知识梳理:1.地球自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线旋转的运动。

-地球自转的周期为24小时,即一天。

-地球自转引起了昼夜交替的现象,当地区正对着太阳时为白天,背离太阳时为黑夜。

2.地球公转-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轨迹。

-地球公转的周期为365.25天,即一年。

-地球公转使得我们可以感受到不同的季节和温度变化。

3.季节变化-季节变化是由于地球公转导致不同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而产生的。

-当一个地区靠近太阳时,它会接收到更多的太阳辐射,气温升高,进入夏季;反之,当一个地区远离太阳时,它会接收到较少的太阳辐射,气温降低,进入冬季。

-北半球和南半球的季节相反,当北半球夏季时,南半球正处于冬季。

4.季节变化的特点-春季:春天是冬季向夏季过渡的季节。

气温逐渐回升,植物开始发芽,万物复苏。

-夏季: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

气温高,阳光强烈,白天时间长,植物生长茂盛。

-秋季:秋天是夏季向冬季过渡的季节。

气温逐渐降低,植物开始凋谢,果实成熟。

-冬季:冬天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

气温低,阳光较弱,白天时间短,植物休眠,大部分动物进入冬眠状态。

5.地球倾斜与季节变化-地球公转轨道上的地球轴线倾斜导致了季节变化的发生。

-地球自转的轴线与地球公转轨道平面之间的夹角为23.5度。

-当地球某个半球倾斜向太阳时,该半球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较多,气温升高,进入夏季;反之,当地球某个半球远离太阳时,该半球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较少,气温降低,进入冬季。

通过学习第二单元的知识,学生可以了解地球自转、公转以及与季节变化之间的关系。

同时,他们也能够理解季节变化的特点和产生的原因。

这些知识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还能提高他们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理解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
一、抵抗弯曲
1.房屋、桥梁结构中有直立的“柱子”和横放的“横梁”,横梁比柱子容易弯曲和断裂,所以要提高横梁的抗弯曲能力。

2.提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我们可以①增加材料的宽度②增加材料的厚度③改变材料的形状。

3.增加纸的宽度,会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纸的厚度,会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4.研究的问题: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大小有关吗?
实验材料:两叠书、三张A4纸、若干个垫圈
实验假设:有关,纸越宽的抗弯曲能力越大
实验步骤:①把两叠书当作桥墩,放上一张纸,最多能承受几个垫圈;②放两张纸,最多能承受几个垫圈;③放三张纸,最多能承受几个垫圈;
④比较结果,得出结论。

实验中应控制不变的量:纸的宽度;不变的量有:桥墩的高度、宽度,每张纸的大小,每个垫圈的重量,纸被压垮的程度。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用承载垫圈的个数表示纸梁的抗弯曲能力。

二、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1.把薄板形材料弯折成“V”“L”“U”“T”或“工”字等形状,虽然减少了材料的宽度但却增加了材料的厚度,增加厚度是能大大增强材料抗弯曲能力的,在不增加材料的情况下这是一个好办法。

2.一般情况下横梁是立着放的,因为横梁立着放虽然减少材料宽度,但增加了厚度,大大增强了横梁的抗弯曲能力。

3.简答题:瓦楞纸板的结构为什么能使柔软的纸变坚硬了?答:因为瓦楞纸中间的结构是是W 形,虽然减少了材料的宽度,但增加了厚度,就大大增强了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三、拱形的力量
1.简答题:为什么拱形可以承载很大的重量?答:拱形承载重量时,能把压力向下和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拱形各部分相互挤压结合得更加紧密。

拱形受压会产生一个向外推的力,抵住了这个力,拱就能承载很大的重量。

四、找拱形
1.圆顶形可以看成拱形的组合,它有拱形承载压力大的优点,而且不产生向外的推力。

2.球形在各个方向上都可以看成拱形,这使得它比任何形状都要坚固。

(如手捏鸡蛋不易碎)3.塑料瓶的上部、底部为近似圆顶形,中部为圆柱形。

最厚最硬的地方在瓶口,最薄最软的地方在瓶身。

4.人体的头骨近似于球形,可以很好的保护大脑;拱形的肋骨保卫着胸腔中的内脏;人的足骨构成一个拱形——足弓,它可以更好的承载人体
的重量。

5.生活中的拱形:肋骨、足弓、拱门,拱窗,拱桥
圆顶形:龟壳,贝壳
球形:蛋壳,果实,头骨
6.同样多的材料,做成空心的管状比做成实心的棒状要粗的多,而且任何方向的抗弯曲能力都相同,即重量轻、强度高。

管状的手臂骨、腿骨,植物的杆、茎,钢管都是应用了这个原理。

五、做框架
1.像起重机架、输电线铁塔这样骨架式的构造叫做框架结构。

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的特点。

2.长方形框架、正方体框架加上斜杆起到了‘推’和‘拉’的作用,使框架不变形,把框架变成了两个三角形,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可以起到加固作用。

3.建造框架铁塔要结实不变形并直立不倒。

六、建高塔
1.框架铁塔结构特点:①上小下大②上轻下重③空气阻力小。

2.框架结构的优点:可以用较少的材料构建巨大的物体,支撑起巨大的空间,框架结构以三角形为基本构造。

七、桥的形状和结构
1.桥面在拱下方的拱桥:桥面低,与道路连接容易,方便通行。

桥板拉住拱足,能抵消向外推的力,减少了桥墩的负担。

2.钢缆能承受巨大的拉力,人们用它们建造的钢索桥,大大增加了桥的跨越能力。

3.钢索桥的结构:由钢缆、桥塔、桥面组成。

钢缆是桥承重的主要构件,桥塔是支承钢缆的主要构件。

4.钢索桥的桥塔越高越省力。

因为桥塔修得高,是为了降低钢缆的拉力。

5.决定桥的形状和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用途、材料和技术。

桥的形状和结构与它的功能是相适应的。

八、用纸造一座桥
1.用纸设计桥需考虑哪些问题:①纸这种材料的特性;②纸的承受力有什么特点;③选择形状和结构。

④用什么方法增强纸的抗弯曲能力。

2.杭州湾跨海大桥全长36公里,其长度在目前世界上在建和己建的跨海大桥中位居第一。

于2008年5月1日正式通车。

3.跨越长江的江阴大桥跨度达1385米。

吊起桥面的主钢缆,每根由两万多根钢丝组成。

钢缆要承受6.4万吨的拉力。

4.评价一座桥好坏的指标:①是否坚固;②是否节省材料;③是否美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