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三年级上册优质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走进大自然课题1:我们周围的环境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周围的环境,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内容:1. 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第1课时:1. 导入: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提问学生对周围环境的认识。

2. 讲解: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讲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保护环境的方法。

4. 总结:教师总结讨论结果,强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第2课时:1. 复:复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学生对保护环境的认识。

2. 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保护环境的实践活动,如捡拾垃圾、种植绿植等。

3. 总结:教师总结实践活动,强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课题2:植物的生长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内容:1. 植物的生长过程。

2. 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第1课时:1. 导入: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2. 讲解:教师讲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如种子发芽、植株生长等。

3. 观察:让学生观察身边的植物,了解它们的生长过程。

4. 总结:教师总结植物的生长过程,强调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第2课时:1. 复:复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学生对植物生长的认识。

2. 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植物种植实践活动,体验植物生长的过程。

3. 总结:教师总结实践活动,强调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第二单元探索宇宙课题1:我们认识的宇宙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宇宙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 激发学生对宇宙探索的兴趣。

教学内容:1. 宇宙的基本知识。

2.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教学步骤:第1课时:1. 导入: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宇宙的基本知识。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说课稿(通用11篇)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说课稿(通用11篇)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说课稿(通用11篇)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说课稿篇1教学目标:1、根据物体特征进行简单分类2、对植物的果实进行分类3、了解蟋蟀的生活习性,了解果实的种类教学要点:这一节课所要探究的事物是果实。

通过学生全面的探究,知道什么是果实。

学生准备果实,毛巾或餐巾纸。

教师准备小刀,盘子。

教学过程:1、激发活动兴趣先评比上节课制作的树叶书签:小组内评比,每个小组推荐2件好作品。

教师对优秀作品进行点评,并在“小科学家成果展示栏”里展示一个星期。

提出问题:植物都长有形状不同、颜色各异的叶子。

除了叶子之外,树上最常见的还有什么?2、果实展示会大家拿出自己带来的果实,开一个展示会。

(1)果实都有不同的形状和颜色。

看到的和触摸到的果实形状一样吗?(2)果实都有不同的味道,闻到的和吃到的.味道一样吗?学生小组内进行观察。

边观察、边讨论、边记录。

把观察到的问题存入“问题银行”。

3、趣味活动——找“星星”选择梨、苹果等果实,指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用小刀切,看谁能找到“星星”,即种子的排列形式。

归纳果实的特征:注意事项:(1)使用小刀时要注意安全,既不能伤害自己,更不能伤害到他人;(2)找到“星星”后,切开的果实、餐巾纸等要及时清理;(3)小刀、盘子、毛巾要及时清洗干净。

4、分类:找果实把水果分一类,蔬菜分一类;把桔子分一类,苹果分一类;根据能否生吃进行分类;按照果实的颜色分类;科学自助餐:马铃薯为什么不能参加果实大会。

拓展活动:采集植物的种子。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说课稿篇2一、说教材1、教材内容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植物”第三节《大树和小草》。

2、教材分析本节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植物”第三节的《大树和小草》,是小学生刚接触《科学》的前端部分。

在前几节课,学生已经初步的了解到了植物的一些初步特征,但还是不透彻。

学习本节内容,可使学生对观察、分类的方法有进一步的了解和掌握,有利于学生顺利完成知识的梳理,为学生学习以后的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最新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大象版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备课(精彩4篇)

最新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大象版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备课(精彩4篇)

最新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大象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备课(精彩4篇)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大象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备课篇一1.经历简单的比较观察的过程,知道蜗牛和蝗虫的区别。

2.经历初步的小动物身体大小的比较和测量过程,能根据动物特点,描述动物的大小。

1.小组或个人观察用的蝗虫、蜗牛壳、放大镜、尺、三角尺、记录用纸和笔。

2.蝗虫、蜗牛、长得跟蜗牛相近的动物、长得跟蝗虫相近的动物、既不像蜗牛;又不像蝗虫的动物,大象、长颈鹿、蜂鸟等动物的图片。

一、观察蝗虫。

1.观察蝗虫的身体。

☆观察身体的哪些部分?(蝗虫的头、胸、腹;蝗虫的头部:眼睛、触角、嘴;蝗虫的脚;蝗虫的翅)☆用什么方法观察?☆按怎样的顺序观察?2.描述蝗虫的身体的特点。

二、比较蜗牛和蝗虫的身体。

1.比较蜗牛与蝗虫的相同点。

都有头部,头部有触角、眼睛、嘴;都有运动器官--足……2.比较蜗牛与蝗虫的不同点。

身体形状、构造不同;眼睛、触角、嘴、足等不同……三、比较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1.看课本插图:给与蜗牛相同的动物画“〇”。

与蝗虫相同的动物画“☆”。

有疑问的动物画“?”。

剩下的动物既不像蜗牛,又不像蝗虫。

2.汇报交流:跟蜗牛长得相近的动物:田螺、蛞蝓、蚌、蚬。

跟蝗虫长得相近的动物:蚱蜢、螳螂、蟋蟀、蜜蜂、蚂蚁。

长得既不像蜗牛又不像蝗虫的动物:猫、青蛙、鱼、鸟、乌龟。

3.你还知道哪些长得像蜗牛的动物和长得像蝗虫的动物?四、观察蝗虫的大小。

1.怎么比较两只蝗虫的大小?2.测量蝗虫的大小。

☆测量什么?☆怎样测量?3.测量并描述一只蝗虫的大小。

五、观察蜗牛的大小。

1.测量蜗牛的身体长度。

蜗牛的身体没有固定的长度,测量存在难度,即使测出了数据也没有多大用处。

2.寻找比较蜗牛大小的方法。

3.比较测量蜗牛壳的大小。

用三角尺测量蜗牛壳口朝向桌面时的高度。

六、动物大小的观察和描述。

1.出示一张蜂鸟的图片,问:这是什么鸟?这只鸟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没有?☆知道这鸟有多大吗?老师用食指和拇指表示1~2厘米的大小,同时告诉大家,这只蜂鸟跟蜜蜂差不多大小。

三年级 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三年级 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第一章:认识科学教学目标:1. 了解科学的定义和特点,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

2. 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科学的定义和特点2.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科学的含义,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

2. 介绍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如观察、实验、调查等,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这些方法。

作业与评估:1. 学生完成一篇关于科学探究方法的短文。

2. 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记录自己的探究过程和发现。

第二章:生物与非生物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区分生物和非生物,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 学生能够观察和描述不同种类的生物,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分2. 生物的基本特征1. 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2. 学生通过观察不同种类的生物,描述它们的外貌、生活习性等特征。

作业与评估:1. 学生完成关于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分表格。

2. 学生通过观察和描述,完成一篇关于某种生物的短文。

第三章:探究物质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质的状态和性质。

2. 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方法,探究物质的变化和相互作用。

教学内容:1. 物质的状态和性质2. 物质的变化和相互作用教学活动:1. 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以及它们的性质。

2.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物质的变化(如融化、沸腾、溶解)和相互作用(如酸碱反应)。

作业与评估:1. 学生完成关于物质状态和性质的实验报告。

2.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完成一篇关于物质变化和相互作用的短文。

第四章:地球与宇宙1. 学生能够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如地理位置、气候、资源等。

2. 学生能够了解宇宙的基本知识,如星系、恒星、行星等。

教学内容:1. 地球的基本特征2. 宇宙的基本知识教学活动:1. 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地球的地理位置、气候、资源等特征。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优秀7篇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优秀7篇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优秀7篇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的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2、通过观察砂糖、高锰酸钾等物品在水中的溶解过程,知道什么叫“溶解现象”。

3、养成实验中仔细、耐心观察的习惯。

教学准备:学生每小组一份:烧杯4只,玻璃棒4支;砂糖、高锰酸钾、砂子、粉笔、食盐、面粉、味精和五香粉各一小包;方糖一块。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研究“溶解现象”。

1、观察现象,提出问题。

(1)观察砂糖是什么样子的?(2)观察砂糖在水中的变化情况,把砂糖放入水中,渐渐地砂糖的小颗粒就不见了。

(当学生使用各种感官时,提醒学生:当你不知道是什么物质时,千万不要去尝!)(3)根据现象提出问题:砂糖在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2、对问题作出推测(估计学生有以下几种说法)。

(1)化了;(2)到水里去了;(3)变得很小了,到水里去了;(4)变得很小很小,分散到水里去了。

3、设计实验:学生仍然会设计用砂糖放入水里观察;教师建议改用高锰酸钾代替砂糖进行实验。

4、实验操作:把一小颗的高锰酸钾晶体轻轻地放入一杯水中,不要搅拌,静静地观察一分钟,观察发生了什么变化?大约一分钟后,将会看见水中高锰酸钾颗粒的周围有紫红色的像云雾一样的物体向外扩散;这时再轻轻地搅动一下,就可以看见紫红色的云雾向水的四面八方扩散开去,最后,这一杯水全部变成了均匀的紫红色。

5、得出结论:高锰酸钾的颗粒在水中变得很小很小,并且均匀地分散在水中。

像砂糖、高锰酸钾在水中发生的现象是溶解现象。

6、运用知识。

将砂子、粉笔、食盐、面粉、方糖果、味精和五香粉等物品放入水中观察,哪些物品溶解了,哪些物品没有溶解。

并在课本42页下面的表格中记录下来。

三、研究如何加快物品在水中的溶解。

1、使一块方糖在水中尽快溶解。

学生会想出很多的办法做实验,比如:用热水来溶解,先将方糖研碎,然后再加入水中溶解;不停地用玻璃棒进行搅拌;以上三种方法一起使用等。

2、交流实验情况,将实验方法记录在书上表格中。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最新4篇)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最新4篇)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最新4篇)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篇一第一单元植物第一课我看到了什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过程】一、引言二、看照片上的大树三、回忆中的大树四、观察真正的大树第二课校园的树木【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过程与方法: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

用拓印树皮的观察树干。

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的不足。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变化。

【教学重点】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讨论树木的相同之处。

【教学准备】校园中选定一些大树供各小组观察所需,同时为各小组准备: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教学过程】一、观察树木的方法二、观察记录一棵树三、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板书设计:树的相同之处:它们都长在泥土里都需要阳光、水都有树干、树皮都有树叶、果实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篇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小学科学全册(教案)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小学科学全册(教案)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小学科学全册(教案)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是小学生的必修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索精神具有重要作用。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是小学科学课程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教案将以全册内容为基础,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进行介绍和分析。

通过合理的教学安排和丰富的教学活动,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科学知识,并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第一单元《生物世界》主要介绍了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实地考察植物和动物,观察它们的特征和生活习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类思维。

同时,可以开展关于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了解生物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第二单元《物质的状态和变化》重点介绍了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其转变。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展示真实的物质变化过程,如水的沸腾、冰的熔化等,引发学生对物质变化的思考。

组织学生参与实验,观察各种物质状态变化时的现象,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加深他们对物质状态和变化的理解。

第三单元《水的重要性和利用》介绍了水的重要性以及水的利用。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调查学生家庭的用水情况,让学生了解水资源的有限性,培养他们节约用水的意识。

同时,可以开展节约用水的实践活动,如制作节水器具、观察水质净化等,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进一步加深他们对水资源的认识。

第四单元《物体的形状和结构》主要介绍了物体的形状和结构对物体性能的影响。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了解它们的特点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工程设计活动,让他们尝试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培养他们的创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单元《光的传播和阻挡》重点介绍了光的传播和阻挡。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展示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引发学生对光的传播规律的思考。

可以让学生观察光的衍射、折射等现象,并进行小实验,增加学生对光传播规律的实际体验,加深他们对光学知识的理解。

第六单元《声音的传播和变化》介绍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变化。

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至第五课时教案一、第一课时:我们周围的物体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触摸,了解不同物体的特征。

2.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3. 引导学生运用观察、触摸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教学内容:1. 观察和触摸周围的物体。

2. 了解物体的形状、大小、质地等特征。

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周围的物体,引发学生对物体的兴趣。

2. 学生自由观察和触摸物体,记录下物体的形状、大小、质地等特征。

3. 学生分享观察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二、第二课时:我们周围的材料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触摸,了解不同材料的特征。

2.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3. 引导学生运用观察、触摸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教学内容:1. 观察和触摸不同的材料。

2. 了解材料的质地、颜色、硬度等特征。

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周围的材料,引发学生对材料的兴趣。

2. 学生自由观察和触摸材料,记录下材料的质地、颜色、硬度等特征。

3. 学生分享观察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三、第三课时:我们周围的声音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听觉,了解不同声音的特征。

2.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3. 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听觉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教学内容:1. 观察和听不同声音。

2. 了解声音的音调、响度、音色等特征。

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教室周围的声音,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

2. 学生自由观察和听声音,记录下声音的音调、响度、音色等特征。

3. 学生分享观察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第四课时:我们周围的气味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嗅觉,了解不同气味的特征。

2.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3. 引导学生运用嗅觉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教学内容:1. 嗅不同气味。

2. 了解气味的特点和来源。

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教室周围的气味,引发学生对气味的兴趣。

2. 学生自由嗅不同气味,记录下气味的特点和来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目录:水1.水到哪里去了2.水沸腾了3.水结冰了4.冰融化了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6.加快溶解7.混合与分离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空气1.感受空气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3.压缩空气4.空气有质量吗5.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6.我们来做“热气球”7.风的成因8.空气和我们的生活天气1.我们关心天气2.认识气温计3.测量气温4.测量降水量5.观测风6.观察云7.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8.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教科版三年级上册1.1《水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教科版三年级上册1.2《水沸腾了》教学设计课题水沸腾了单元 1 学科科学年级 3学习目标科学知识1、掌握温度计和酒精灯的使用方法2、了解汽化的两种方式3、了解水沸腾时的特点和条件4、辨别蒸发与沸腾的区别科学探索通过给水加热的活动体验,观察水沸腾现象,探索其特点、形成的条件以及与蒸发的异同科学态度1、认识到正确使用试验设备的重要性2、培养严谨实验态度重点1、掌握温度计和酒精灯的使用方法2、了解汽化的两种方式3、了解水沸腾时的特点和条件4、辨别蒸发与沸腾的区别难点通过给水加热的活动体验,观察水沸腾现象,探索其特点、形成的条件以及与蒸发的异同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展示图片,聚焦问题:同学们,大家一定见过热气腾腾的饭锅吧。

如果我们不停地给里面的水加热,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思考提出问题,引发思索,进入学习角色讲授新课一、探索1:怎么测量水温1、承接聚焦问题,引导学生探索:说一说或画一画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教师点拨:水温很高,水会沸腾,热气腾腾,……2、怎么用温度计测量水温?教师指导:◆手拿温度计的上端。

◆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

◆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

◆在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测量连续变化的温度时除外)◆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3、实战演练下列测量水温的方法哪种是正确的?说明理由。

教师点拨:学生或说或画,互相交流学生自由回答学生演练培养学生先对现象进行猜测,为下步的验证做准备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巩固温度计的使用要领教师点拨:使用正确的是①③,②错在用酒精灯点燃酒精灯,④错在用嘴吹灭酒精灯(7)实验操作与要求①在烧杯中加入一些清水,放在火上加热②观察加热过程中水的变化和温度的变化,记录水沸腾时的温度③观察水沸腾时,水中、水面和水面之上的各种现象④将套有塑料袋的漏斗放在沸腾的水面下(塑料袋被挤压过),观察袋子的变化(8)温馨提示此实验主要观察水沸腾前后发生的变化:一听:水沸腾前后的声音变化二看:水沸腾前后温度和气泡的变化三记:当水温升高到90℃时,每隔1秒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至水沸腾后3-5秒四画:画出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象2、填写活动手册(1)加热过程中水的变化水在沸腾前水在沸腾时气泡温度声音教师点拨:水在沸腾前气泡由大变小,温度逐渐升高,声音较大;水在沸腾时气泡由小变大,温度保持变,声音小。

(2)实战演练猜猜气泡出现的时间(3)加热过程中水温变化时间0 1 2 3 4 5 6学生按要求实验学生观察填写各项活动体验记录学生演练:第一个是水沸腾前,第二是是沸腾时学生继续填写活动手册学生做给水加热实验,观察沸腾现象,探究水沸腾特点巩固沸腾特点了解水加热时温度的变化特点教师适当点拨四、课堂练习(一)判断下列说法正误1、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

()2、水的沸点是100℃。

()3、蒸发和沸腾都是汽化现象,都是液态变为气态,都吸热。

()4、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变小。

()5、水在加热过程中产生的水泡就是水蒸气。

()6、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

()(二)问答题想一想:小试管中的水能沸腾吗?教师点拨:当大试管中的水沸腾后,温度不再升高,小试管中的水虽能达到沸点,却不能继续通过大试管中的水吸热,所以不能沸腾。

五、拓展提高:几种液体的沸点六、作业布置:魔术揭秘我们常常在一些魔术表演或是街头巷尾的江湖艺人中看到“油锅取物”这个表演。

锅里的油冒着热气沸腾着,这么烫的油,手不会烫伤吗?请查阅相关资料结合本课有关知识解释原因。

学生独立完成学生认真阅读检测知识掌握和运用情况了解不同液体的沸点,拓宽学生知识面激发探索科学奥秘兴趣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学习,我们掌握了正确测量水温的方法和怎样正确使用酒精灯,知道沸腾和蒸发一样都是水的汽化现象,了解沸腾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

通过给水加热的活动体验,知道实验器材的组装和使用,比较沸腾与蒸发的异同点,培养了我们严谨的科学态度。

总结课堂板书温度计、酒精灯使用沸腾板书设计3、水结冰了【学习内容】新教科版三年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水结冰了»【学习目标】1、科学概念:知道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2、过程与方法:观察、记录冰的特征,并比较冰和水的相同与不同。

观察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及其他变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乐于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初次感受、体现物质状态的变化。

【学习重点】观察冰的特点和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学习难点】水为什么会结成冰【学习准备】冰块及盛放冰块的浅盘,保温杯、冰块、试管、自来水、水温计【学习过程】一、冰的观察1、如果一直让水的温度下降,会出现什么情况?同学们一定见过冰吧,能说一说冰是什么样子的吗?2、每个小组桌上放着冰,这是老师昨天把水在冰箱的冷冻槽中,今天取出来的一些冰,今天我们就来观察一下冰是怎么样的和水为什么结成冰了。

板书:水结冰了3、接下来我们就来认真的观察冰,及时把冰的特点记录在P9的维恩图中,同时要注意手小心被冰冻坏。

4、学生观察后汇报交流。

5、水是我们上学期所探究过的,它的特点肯定还记得,我们把水和冰做一个比较,及时把结果记录在维恩图中。

6、学生比较后汇报。

7、大家一起来看一下这个维恩图,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都展现在这里,水是液体,那么冰呢?二、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1、我们知道了把冰放在冰箱冷冻槽内里水会结冰,但水到底是在什么温度的时候会结冰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2、指导学生阅读书P8,然后请学生讲讲这个实验应该怎么做? (1)、在一支试管中加入约四分之一的清水,在水面处做好标记。

(2)、将装有清水的试管放入盛满碎冰(加了食盐)的容器中,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3)、温度计插入水中的位置保持不变,等待试管中的水结冰。

(4)、当试管中的水开始结冰时,记录温度。

(5)水完全结冰后,在试管上标记冰柱的高度。

3、请组长来领器材,同时主意轻声交流,仔细观察。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4、汇报交流:水在什么温度时会结冰了吗?是什么使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水结冰后有哪些变化?冰还是水吗?5、能解释冰箱里的水为什么会结冰了吗? 三、拓展延伸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板书:水(液态) 冰(固态)2、现在知道为什么冬天有时候河里会结冰了吗?回家也自己去做一块冰。

板书设计:3、水结冰了低于0℃,水结冰,板书:水(液态) 冰(固态) 水结冰过程中,要放出热量。

凝固凝固科教版三年级上册1.4《冰融化了》教学设计①把冰块放入烧杯内,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冰块的温度②让冰块自行融化。

在冰块融化过程中,按均匀的时间间隔测量温度③当冰块完全化成水时,记录温度计上的读数(3)冰融化的温度记录表时间/分1 2 3 4 5 6温度/℃我的发现教师点拨:冰的温度一直在升高,当温度升到0℃时冰就开始融化,在融化的过程中很长时间保持在0℃,当完全融化成水后温度开始上升。

5、冰为什么会融化?教师点拨:冰融化过程中,从周围吸热,温度升高,热量增加,热量是使冰的形态发生改变的重要因素。

6、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

引导学生继续活动体验(1)活动①取一支结冰的试管,在冰面处做上标记,把试管浸在热水里,观察冰的融化过程②在冰完全融化后,在水面处做上标记,比较冰和水的体积(2)冰融化成水的过程变化记录形态体积快慢教师点拨:固体冰变成液体水这一过程叫融化。

7、比较水、水蒸气和冰的相同和不同水蒸气教师点拨:相同点:①都属于同一种物质②都有一定的体积不同点:①水是液态,没有固定的形状②冰是固态的水,有固定形状③水蒸气没有固定形状,是气态的水验步骤和要求进行实验,记录相关数据学生填写学生回答学生按要求活动,注意观察学生填写交流学生阅读拓展资料,填写活动手册研讨冰融化的原因探索冰融化后体积变化明确融化概念辨别水、水蒸气和冰的异同点水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5.水能溶解教案教学设计5.水能溶解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2、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1、观察和描述几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

2、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2、严格按规范利用过滤装置进行实验。

教学重点:观察、比较、描述食盐、沙和面粉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与不溶解。

教学难点:1、比较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变化有哪些异同。

2、过滤实验的规范操作。

教学准备:(分好小组,指定好组长)教师演示实验器材:过滤装置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每组6个烧杯,1根搅拌棒,食盐、沙子、面粉各一小包,过滤装置,滤纸,记录表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在家里的时候,我们都喝过汤吧?为了让汤的味道更加的鲜美,我们常常在汤里加一些食盐、味精这样的东西,那我们喝汤的时候,你们发现了什么?(消失了,看不见,没有了)像食盐、味精这样在水中看不见的过程,我们就说食盐、味精在水中溶解了。

板书:溶解(字稍大一点)二、比较、观察食盐和沙在水中的状态,发现溶解特征。

是不是所有的物质,放进水中就看不见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验证一下。

1、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我们熟悉的食盐,还有沙子,大家请看,能说说它们是什么样的吗?(颗粒状)2、接下来,我们就把食盐和沙子分别倒入两个装有清水的烧杯中,看看它们的颗粒有什么变化?然后,我们再用玻璃棒搅拌一下,再看看。

(注意:玻璃棒用过一次后一定要擦干后,才能再次使用。

)我们来比一比,看哪个小组的同学观察的最仔细。

(教师巡视)3、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说说,你观察到了食盐的颗粒在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食盐在水中看不见颗粒了,我们就用ⅹ号表示。

那沙呢?(能看见。

)沙的颗粒在水中能看见,我们就用√表示。

像沙粒在水中沉下去的过程,我们就称为沉淀,沙在水中出现了沉淀。

)食盐在水中没有沉淀?(没有)4、小结:(指板书)食盐在水中看不见了,也没有沉淀出现,食盐在水中是溶解的,那沙呢?(在水中能看见颗粒,有沉淀出现,是不溶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