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城市化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2.3 城市化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2.3 城市化教案

《城市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城市化的动力、意义2.结合实例和图表资料,分析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比较不同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城市化的主要表现2.分析城市化的阶段、特点及地区差异难点:1.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区别及逆城市化的原因2.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教学方法】五步三查(分五步,并进行三查)第一步:自学。

依据学案个人自学,找出疑惑;(课前自习时间完成)第一查:学习进度及疑惑;第二步:互学。

互助合作,解决疑难;第三步:展示。

展示成果;第二查:暴露出的问题;第四步:共学。

师生互动,全班共学,解决暴露的问题;第五步:整理。

总结整理。

第三查:检查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课前预习案】一、什么是城市化1.概念:2.城市化的动力(1)推力因素指________________,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拉力因素指________________,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城市化水平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

4.意义: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随时间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_____________________曲线。

2.阶段和特点在图中如何读取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及速度快慢?(1)A(_____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________;(2)B(中期阶段):城市化推进____,市区出现了_______________,出现_______城市化;(3)C(_____阶段):城市化水平____,城市人口比重增长____________;城市化速度_____;出现____城市化,整个大城市人口______。

3. 案例分析:①归纳:英国的城市化之路。

将下面内容填写在下面横线上:①逆城市化②人口增长微弱,再城市化③城镇数目迅增,城镇人口比例提高,城市化起步④出现郊区城市化;形成英格兰城市带19世纪:________-- 20世纪________---20世纪下半叶_______—近20年来____【课堂探究案】【自主探究】据城市化的概念归纳总结城市化的表现:城市人口:城市规模:城市数目: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力从第_____产业逐渐向第_____产业转移注:其中城市化水平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

高中地理2.3 城市化 教案4人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2.3 城市化  教案4人教版必修2

《城市化》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城市化》是人教版地理下册第六单元《人类居住地与地理环境》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学习《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的基础,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多拘泥于教材的顺序进行教学,由于本节地理数据繁多而枯燥,教学效果往往不佳。

能否找到既便于老师的教学,又能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教学方法呢?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充分达到教学效果,本人对该节作了如下的处理:1、紧紧围绕教学大纲和教材,引导学生围绕教学主题进行学习。

2、挖掘传统教学优点,恰如其分地加以运用。

3、在教学中发挥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越性,加强对图表的运用,培养学生利用图表提供的地理信息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有助于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能力的培养。

二、设定教学目标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与老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和把握是密切相关的,有时可能定位于”应该如何教?”,而淡化了“学生如何学?”,在如此教学思维方式之下的教学目标的设计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

因此,对教学目标的确定要有新的理念,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老师的主导,多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教学目标的设计表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2、教学难点:运用地理数据,分析解释地理现象\地理事实的基本能力四、多媒体的运用地理摄影照片及多媒体课件五、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启发教学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城市化”。

城市化,简言之就是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变为城市地区的动态过程,它有什么社会经济意义?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有什么特征?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二)、新课讲解1、城市化的含义①城市化的概念(板书)[师]:什么是城市化?[生]:阅读教材的文字系统并回答(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师]:概念剖析,变农村人口为城市人口为人口城市化,变农村地区为城市地区为地域城市化。

2.2.3 城市化 教案.doc

2.2.3 城市化 教案.doc

2.2.3城市化教案第三节城市化从容说课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必然现象。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资料及案例让学生理解城市化的含义,认识城市化的发展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本节的教学重点内容之一是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读图分析了解世界城市化进程及其特点;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过程和城市化水平存在的差异。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本节的另一个重点内容,教师要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举出身边的环境污染,鼓励学生讨论、探究其原因。

教师也可利用生动的图片或视频使学生对城市化给地理环境带来的压力产生更深切的感受。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推动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3.解释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1.读图分析讨论法。

2.案例教学法。

3.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学生能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城市化过程中积极的一面及出现的问题。

2.通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盛与衰的对比分析,学生认识到发展中国家有待于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从中找到一条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道路,为国家富强而学习。

教学重点1.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2.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教学难点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l课时[新课导入]同学们。

从我们学校放眼四周,是一片欣欣向荣的城市景象。

可是八年前我们学校刚刚搬迁到这里时,周围是一片农田,夏天晚自修的时候,还能听取蛙声一片。

我们真切地感受着城市迅速向农村蔓延的过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探究的城市化。

(课件展示课题:城市化)师:那么什么是城市化呢?(板书)一、什么是城市化?师:究竟什么是城市化呢?生: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019-2020学年一师一优课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学设计:2.3《城市化》3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一师一优课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学设计:2.3《城市化》3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精品地理资料2019.7《城市化》教学设计一、知识与技能1.学生通过影像、实地调查与教材的学习,能准确地说出城市化的定义及表现。

2.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比较认识到城市化的双刃性,以及对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有基本的解决方法。

3.学生通过实地调查,掌握基本的调查步骤及注意事项。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分组对本地域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探究,体验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得出结论、拿出方案的研究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的合作调查,树立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并通过实地调查,对家乡有一个更清醒的认识,更加热爱家乡,为家乡的环境多一份责任感,为家乡的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为家乡更美好的明天而努力。

四、教学重难点1.城市化的进程。

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五、教学难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及课件。

七、课时安排建议用时1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建议] 建议教师结合当地城市发展的具体案例,让学生们探究城市化的表现,城市化的进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以此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深圳由一个海边的小渔村变成人口达千万的特大城市!城市规模急剧膨胀的例子有很多。

又如北京市的用地规模发展也很迅速。

北京的市区在1949年前,二环路还没有形成规模。

现在,五环路、六环路已经通车。

由此看出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十分迅速。

城市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但城市发展也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

【思考】如此快速的城市化对城市的影响有哪些?1.识记:城市化的概念、标志和意义。

2.理解:城市化过程及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应用:学会根据相关图表资料分析城市化的特点、进程及其影响。

学生用书[P32~P33]一、什么是城市化[图表导读]1.读教材图2.16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城市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数目有何变化?(3)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各个城市的等级有何变化?举例说明。

人教版必修二《2.3城市化》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必修二《2.3城市化》优秀教学案例
3.小组合作:本节课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共同分析城市化问题。这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情景创设:本节课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历程和现状,让学生直观感受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同时,以某城市为例,创设案例情境,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城市化的过程、特点及影响。这种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城市化问题的理解。
4.设置小组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合作交流、问题解决的能力。
5.小组合作撰写调研报告,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对城市化问题的深入理解。
(四)反思与评价
1Hale Waihona Puke 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反思城市化的定义、特点、过程及影响。
2.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思考在探究城市化问题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城市化的基本概念,掌握城市化的特点、过程及影响因素。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城市化问题,提出解决策略。
3.了解城市化与人口、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4.学会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对城市化过程进行模拟和分析。
5.提高收集、处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人教版必修二《2.3城市化》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内容选取为人教版必修二《2.3城市化》,城市化是地理学科中的重要概念,也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社会现象。城市化不仅是一个地理过程,更是一个涉及人口、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复杂过程。对于高中生来说,理解城市化的内涵、过程、影响以及解决城市化问题的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二)讲授新知
1.讲解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包括人口城市化、地域城市化和城市化水平等。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2.3城市化优秀教学案例教案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2.3城市化优秀教学案例教案
3.分享讨论成果:各小组向全班同学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评价和补充。
(四)总结归纳
1.教师总结:对课堂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城市化的内涵、进程、特点及其环境问题。
2.学生归纳: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课堂所学,加深对城市化知识的理解。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作业,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如分析某个城市的城市化进程和环境问题。
2.作业要求:明确作业提交时间和质量要求,提醒学生认真完成。
3.作业反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批改和反馈,指出作业中的优点和不足,帮助学生提高。
五、案例亮点
1.贴近生活:本案例以我国某城市为例,设计了城市化的进程和环境问题的研究,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增强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认同感。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2.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共同探讨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互动,如分工合作、交流讨论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让学生在反思中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进程和特点,能够运用相关知识描述和分析城市化的主要表现。
2.掌握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能够分析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如土地利用变化、水资源短缺、大气污染等。
3.能够运用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等,对城市化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
2.问题导向:本案例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关注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通过问题的解答,使学生在思考中掌握城市化的内涵和特点。

教学设计9:2.3城市化

教学设计9:2.3城市化

2.3 城市化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城市的起源及城市的发展历程(2)理解城市化的标志,分析当代世界城市化的特点(3)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能力目标:通过对教材图表信息的分析,初步学习运用地理图表来获取和表达地理知识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等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2)通过“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探究分析,培养学生正确的评价和分析问题的态度和方法(如:实事求是、辨证法、理论联系实际等)(3)坚持人地关系理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二、教学重点:城市化及其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三、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俗话说:人以群分,物以类聚。

自从自然孕育了我们人类以来,人类就有一个共同的特性:人们总喜欢群居在一起,直到现在,这一特性仍未改变。

人类聚居的地方,无外乎两种,要不就在农村(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村庄),要不就在城市。

我想了解一下,我们班的同学是农村的多,还是城市同学的多呢?那么,那么到底是居住在农村好呢,还是在城市好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过渡】除了以上优点以外,与村庄相比,城市还有哪些不同的特点呢?请看世界著名大城市的图片:两幅纽约照片,得出结论:与农村相比,城市规模较大,高楼大厦很多;两幅上海图片,直接结论:人口集中,商业发达。

下面就让我们进一步来认识我们大多数同学都向往的——城市【板书】一、城市的起源和发展阅读:“城市的起源和发展”部分的内容思考:1.城市是怎样形成的(或者说形成的条件)?2.纵观历史,城市的发展大体经历那几个阶段?各有何特点?回答:1.城市的起源(1)条件: a.生产力的发展:_________的出现b.社会分工:________和农业分离,______出现c.社会组织机构出现(2)起源地:(图2-1-2)2.城市的发展二、城市化及其特点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回答:什么叫城市化?城市化的标志?城市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评价: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许多农民买户口的现象?梳理知识体系:1.城市化:a.概念:b.标志:(图2-1-1)c.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是————的必然结果,二者必须相适应学生交流:阅读图(2-1-4、2-1-5、2-1-6)同桌分享:你从图中获取了那些有关城市化特点的信息点拨:2. 城市化的特点:a.进程:b.数量和规模:c.差异: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阅读:“活动”要求探究|:城市化过程中所带来的问题,并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你的看法和建议,让大家共同参谋参谋.(多鼓励)点拨: (1)对乡村:耕地、水资源等(2)对城市:交通、住房、就业、社会秩序等拓展:看着学校前面这轰轰烈烈的场景,你有什么感想【总结与思想启迪】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合理有序的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的进步,也是国家实施节约用地.合理用地.保护耕地的有效措施.我们在座的每一位一定要积极投身到引导和推动合理有序的城市化.促进祖国繁荣昌盛的大潮中去!。

高中地理必修2教学设计13:2.3城市化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2教学设计13:2.3城市化教案

2.3 城市化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城市化的定义、动力和意义;(知识铺垫)
世界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缓解城市化给地理环境带来压力的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地理图表资料的分析方法,并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和总结,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相协调和建设发展生态城市的观念。

(四)教学重点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策略
资料分析、案例探究与问题式讨论
三、课时安排
四、教学流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
2.对比分析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因素。
3.城市化的意义。
难点
对比分析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因素
教学资源
多媒体、黑板、导学案
教学环节

展示乡村变为城市的图片
观看乡村变为城市的图片
从感观上感受城市化的过程之一。
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引导学生完成知识梳理1
引导学生从人口和地域两个方面理解城市化的概念
展示图2.16,引导学生观察两幅图的变化,探究城市化的标志,城市化的重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引导学生完成合作探究2,注重城市推力与拉力的对比
引导学生查阅资料,讨论城市化的意义
引导学生完成课堂检测,讲解归纳
本节课知识归纳总结
学会对比分析
合作交流,归纳总结
知识迁移应用
学会归纳总结




一、什么是城市化
1.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2、城市化主要标志
(1)乡村变为城镇,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
(2)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城市人口增加
(3)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
3、城市化的动力
(1)农村推力
清镇市卫城中学高一年级必修2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三节城市化(第一课时)
科目
地理
年级
高一
班级
17
教学时间
2015.3.23
执教教师
何英贵
课时
1
课标要求
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人文地理开始之初,觉得枯燥,学习方法不得当,总觉得学习的时候能听懂,但做题的时候经常做错,原因是不会对比分析,归纳总结,导致知识迁移能力不强。
(2)城市拉力
4城市化的意义
(1)聚落:散落房屋——高大建筑
(2)生产方式:农业(务农)——二三产业(工业服务业)
(3)生活方式:闲散——快节奏
(4)价值观念:物质需求——精神需求




预习城市化的进程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反思
在书上找出城市化的概念,并写在导学案上。
分解城市化的概念,理解城市化的概念
读图2.16,观察两幅图的变化,与同桌讨论,并在导学案上写出
对比分析,促进城市化的动力
从自己的生活中和资料中归纳讨论城市化的意义
完成课堂检测
完成导学案反思归纳部分。
培养学生利用资料学习的能力。
学会深层次理解分析概念
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合作探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说出城市化的概念和衡量的主要标志。
2.找出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因素。
3.说出城市化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学会利用图表来分析、概括城市化的过程,掌握基本的读图技巧。
2.通过分析、比较城市化的动力,从而培养应用比较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学生知道城市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