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三年级语文试题_4
2011年上海市松江区2011届高三5月模拟测试语文试题

2011年上海市松江区2011届高三5月模拟测试语文试题试题精粹05-29 1044上海市松江区2011届高三5月模拟测试语文试卷(满分150分,完卷时间150分钟) 2011.5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座位号和姓名。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7分)《人间鲁迅》:诗情与理性的悟解王培元①郁达夫在《怀鲁迅》一文中说过:“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想想鲁迅死后出现的大大小小的纪念,以及题词、雕像、研究专著和传记,似乎不能说作为文化伟人的鲁迅没有受到拥护、爱戴和崇仰。
但是,倘要听听鲁迅辞世之后的第一个世纪末泛起的批判、否定、攻击、污蔑鲁迅的嘈杂声浪,你又不能不感到困惑和悲哀:我们尚未真正理解和继承鲁迅留给我们的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遗产,便似乎要匆匆不迭地“告别鲁迅”了。
②令人欣慰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毕竟还出版过几部水准较高的鲁迅研究专著,如王富仁的《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钱理群的《心灵的探寻》、汪晖的《反抗绝望》等。
然而,较令人满意的鲁迅传记,却一直没有见到。
最近出版的林贤治先生的《人间鲁迅》,引起了读者的关注。
披阅《人间鲁迅》,你会感到,如人们所说“回到了鲁迅”,可以说走进了鲁迅的心灵世界。
他不仅真实地阐发了鲁迅作为伟大思想家和文学家的辉煌业绩,而且准确地把握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格局中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
对于九十年代的中国,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适时的、出色的鲁迅传记。
③来自乡下,未进过大学,只是靠勤奋自修,才以诗人身份步入文坛,后来写起了随笔散文,近年来又弄学术研究。
语文:2011届高三上学期考试试题汇编 诗

诗1.(安徽省河历中学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塞下曲【戎昱】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⑦,烟尘飞至今.[注]①骎骎(qīn qīn):马跑得很快。
②卢龙塞:古地名。
(1)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2)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特点:自然环境险恶.军情紧急。
作用:营造了萧杀的氛围,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为边将的出场勾勒背景(答“是为边将出场作铺垫"也可)。
(2)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之苦、思乡之愁的边将形象.表达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和对从古至今延绵不断的战争的厌倦,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2.(甘肃省武威十六中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居柳宗元久为簪组①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簪组:古代官吏的服饰.(1)诗中描写了一种怎样的生活?请简要赏析。
(3分)(2)清代沈德潜评价这首诗的思想感情时说:“不怨而怨。
"你如何理解?请简要分析。
答案(1)诗中描写了自己的隐居生活,闲散、自然、安逸、宁静。
他闲居无事,便与农田菜圃为邻,种树赏花,自得其乐。
虽然有永州的司马官衔,有时就仿佛是个山林隐逸之士。
清晨,诗人踏着露水去耕地除草。
不劳动的时候,就荡起小船,去游山玩水,直到天黑才归来。
常常在自然的怀抱中独往独来,碰不到别人,仰望碧空蓝天,不禁会放声歌唱.(简单描述即可,不必如此详细。
(2)诗人在长期被仕途所累之后有了亲近自然、隐居田园的机会,于是在首联用一个“幸”字表达了自己的“庆幸",故言“不怨”。
但全诗表面上写溪居生活的闲适,字里行间隐含贬居时的抑郁之气。
诗中“幸”是含着痛苦的笑;“闲依”包含着投闲置散的无聊,“偶似”说明并不真有隐士的淡泊、闲适,“来往不逢人”可见生活的孤独。
山东各名校2011届高三上学期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

山东各名校2011届高三上学期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1.(诸城一中高三阶段测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听筝唐·柳中庸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请简要分析颔联描写音乐给听者带来的感受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
(4分)(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4分)1.(1)颔联主要运用比喻(或“通感”)修辞(1分)。
筝声像柳条拂着春风,又像杜鹃鸟绕着落花啁啁啼血,(1分)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更加形象可感。
(2分)(2)“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人的情景;(2分)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愤,淋漓尽致地写出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
(2分)2.(莱芜市11月阶段测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8分)宿济州西门外旅馆晁端友寒林残日欲栖乌,壁里青灯乍有无。
小雨忄音忄音人假寐,卧听疲马啮残刍。
(1)请结合诗歌一、二两句,分析诗歌创设的意境氛围。
(4分)(2)请具体分析诗歌最后一句的表达效果。
(4分)2.(1)这首诗前两句用“寒林”“残日”“乌鸦”“青灯”四个意象,融情于景,为我们创设了一个清冷、孤寂的意境氛围。
(4分)(2)运用衬托(烘托)手法,借疲惫的老马衬托疲于奔波、孤独的诗人;“啮残刍”以动写静,写出诗人的空虚落寞,孤枕难眠;表达了作者孤独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4分)3.(淄博一中第一学期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处士卢岵山居温庭筠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
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
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花。
(1)二、三两联写景角度有什么不同?展现了山居景物怎样的特点。
(4分)(2)这首诗表现了处土卢岵怎样的生活情趣和诗人什么样的感情?(4分)3.(1)两联远近角度不同。
厦门市2011届高三(上)期末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厦门市2011届高三(上)期末质量检查语文试题基础试题2011-02-16 0750厦门市2011届高三(上)期末质量检查语文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1),虽九死其犹朱悔。
(屈原《离骚》)(2)所以游目骋怀,,信可乐也。
(千羲之《兰亭集序》)(3),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4)间关莺语花底滑,。
(白居易《琵琶行》)(5)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苏轼《赤壁赋》)(6)舞榭歌台,。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同亭怀古》)(二)文言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人也。
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异之,谓贾诩有良、平①之奇。
董卓之入洛阳,诩以太尉掾为平津都尉,迁讨虏校尉。
卓败,众恐惧,校尉等欲解散,间行归乡里。
诩曰:“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
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
”众以为然。
佐乃西攻长安。
后诩为庄冯翊,傕等欲以功侯之,固辞不受。
乃更拜诩尚书,典选举,多所匡济,佐等亲而惮之。
是时将军段煨屯华阴,与诩同郡,遂去催托煨。
诩素知名,为煨军所望。
煨内恐其见夺,而外奉诩礼甚备,诩愈不自安。
张绣在南阳,诩阴结绣,绣遣人迎诩。
诩说绣与刘表连和。
太祖比征之,一朝引军退,绣自追之。
诩谓绣曰:“不可追也,追必败。
”绣不从,进兵交战,大败而还。
诩谓绣曰:“促更追之,更战必胜。
”绣谢曰:“不用公言,以至于此。
今已败,奈何复追?”诩曰:“兵势有变,亟往必利。
”绣信之,遂收散卒赴追,大战,果以胜还。
问诩曰:“绣以精兵追退军,而公曰必败;退以败卒击胜兵,而公日必克。
悉如公言,何其反而皆验也?”诩曰:“此易知耳。
将军虽善用兵,非曹公敌也。
军虽新退,曹公必自断后;追兵虽精,将既不敌,彼士亦锐,故知必败。
浙江省绍兴一中2011届高三下学期回头考试卷(语文)

浙江省绍兴一中2011届高三下学期回头考试卷(语文)试题精粹04-26 1704浙江省绍兴一中2011届高三下学期回头考试卷(语文)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A.框(kuānɡ)架嬗(shàn)变洗涮(shuàn)舐(shì)犊情深B.奇葩(pā)羞赧(năn)骠(biào)勇宵衣旰(gàn)食C.胼(pián)胝给养(jǐ)沉疴(kē)捉襟见肘(zhŏu)D.妯(zhóu)娌笑靥(yâ)恪(kâ)守暴戾恣睢(suì)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今年以来,一方面是大量待业人员寻工无着,另一方面是沿海地区许多企业招聘不到足够的人员,“就业难”与“用工荒”折射出我国产业型时期的“就业之觞”。
B.咱中华民族泱泱大国、礼仪之邦,自古就有尽地主之谊的优秀传统。
孔老夫子也谆谆教导我们:“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要我们快乐地接待朋友,尽心尽力。
C.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但恼人的“春季综合症”也接踵而至,虚弱无力、心情阴郁、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这些都是其具体表现。
D. 面对陈水扁家族海外存钱事件,民进党一片切割之声,落井下石者有之,坐壁上观者有之,陈水扁已经没有能力扮演当局的主导角色。
3.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语能被括号中的词语替换且符合句意的一项是()A. 青少年处于心性未定的年纪,向往英雄,在参差不齐的影片的影响下,很容易冒险蛮干、冲动行事。
(良莠不齐)B.这些人,还要继续活跃下去,“推销”五花八门、似是而非的观点;就像树林子里的鸟,有夜莺,也有夜猫子,各站各的枝,各发各的声。
(模棱两可)C.在签名售书活动开始前,诚恳地说:“文中有不少看法都是管中窥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一孔之见)D.他一直把杨先生当成最好的朋友,怎么都不会想到就是这位“最好的朋友”暗箭伤人,使他的生活和事业遭受重创。
2011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银川一中2011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语文试卷参考答案1.【答案】B(原文说“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有可能发生冲突,也未必就一定发生冲突。
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
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和”的状态。
所谓“和”,应该是指多样性的统一,是指冲突的化解。
”前提错误。
)2.【答案】C(“要素”指人的精神诉求,不是指学说;另外“三家都不可或缺”是指接受其文化的渐染,而并非一定要“信奉”。
)3.【答案】D(A.无中生有,原文没有“人只有一种诉求是一种不健全的心态”之说;B. 偷换概念,改变了范围,“中国固有的学问”比“儒道两家”大得多,另外“只是”一词太绝对,原文说“主要是讲人生哲学”; C. 概括失当,并非“儒释道三家互补,缺一则‘互补’之说即无从谈起”,儒道两家既可互补,所谓“一张一弛”。
)4.【答案】B(形容词意动,以之为善,“认为……好”的意思。
)5.【答案】C(②句是世祖的行为,④句是说黑子被世祖疏远了)6.【答案】C(“因向皇帝隐瞒罪过,被皇上杀了”与原文不符,原文说“黑子以不实对,竟为世祖所疏,终获罪戮”。
看来黑子这次只是被皇上疏远了,被杀是后来“因别的事”造成的。
属于移花接木。
)7.【答案】(1)高允很小就成为孤儿,早熟,有非凡的气度,清河人崔玄伯见到他后极为惊异。
夙、奇、异各1分,语句通顺2分。
(2)从前太祖如果建造宫室,不趁着农闲时,是不建造的。
其、隙、兴各1分,语句通顺2分。
【译文】高允,字伯恭,渤海郡人。
高允很小就成为孤儿,早熟,有非凡的气度,清河人崔玄伯见到他后极为惊异,赞叹道:“高允内心高尚,德才深藏不露,神情文雅俊朗,如镜子闪光一般,将来必定是一代人杰,只可惜我见不到了。
”十几岁时,为祖父奔丧,回到家乡,把家产交给两个兄弟管理,而自己作了和尚,法名法净。
不久就还俗了。
他生性喜欢文史典籍,身背书籍,远到千里之外拜师求学,学有所成,精通儒家经典和天文历法占卜等,特别喜欢《春秋公羊》。
浙江省2011届高三模拟考试试题语文

浙江省2011届高三模拟考试试题(一)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王国维的“阙疑”精神李学勤王国维先生的研究领域广博,成就卓越,在学术史上早有公论。
他一生学风笃实矜慎,不轻易立说,也不任意争辩,虽已多年闻名于海内外,仍然保持谦虚的态度。
大家知道,王国维先生对《尚书》有深入的研究和创造性的贡献。
他的论文集《观堂集林》,开卷《生霸死霸考》、《高宗肜日说》、《洛诰解》,一直到《〈书〉顾命同瑁说》等好多篇,都是关于《尚书》的,可说达到了这方面研究的最高水平。
尽管如此,他却再三声明《尚书》有许多地方“不能解”。
《观堂集林》卷二收有《与友人论〈诗〉〈书〉中成语书》,其中王国维先生自述说:“《诗》《书》为人人诵习之书,然于六艺中最难读。
以弟之愚暗,于《书》所不能解者殆十之五,于《诗》亦十之一二。
此非独弟所不能解也,汉魏以来诸大师未尝不强为之说,然其说终不可通,以是知失儒亦不能解也。
”王国维坦承他对《尚书》好多文句“不能解”,并且指出前人的解释“不可通”,是“强为之说”,他不能与之苟同。
1924年夏,王国维先生为容庚先生的《金文编》撰序,首先引用孔子讲的“多闻阙疑”和“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二语,认为:“阙疑之说出于孔子,盖为一切学问言。
”接着他讲到《易》和《书》的“难解”,并说:“余尝欲撰《尚书》注,尽阙其不可解者,而但取其可解者著之,以自附于孔氏阙疑之义。
”他于1925年到清华研究院任导师,曾专讲《尚书》,确实体现了“阙疑”这一点。
据当时听课的学生吴其昌先生的《王观堂先生〈尚书〉讲授记》和刘盼遂先生的《观堂学〈书〉记》,他上课先讲述历代《尚书》传流和注释的历史,其间便强调“其不可通音,终不可通也”。
温州中学2011届高三年级月考语文试卷

温州中学2011届高三年级月考语文试卷基础试题04-23 0953温州中学2011届高三年级月考语文试卷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错误最多的一组是()A.挨宰(āi)棘手(jí)捂盖子(wù)剜肉医疮(wā)B.咋(zhã)舌曝光(bào)露(lòu)马脚四处走穴(xuâ )C.剽窃(piáo)订正(dīng)冠(guān)心病相机行事(xiàng)D.角逐(juã)豆豉(chǐ)杀手锏(jiǎn)椎心泣血(zhuī)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台湾海岸巡防署26日布署了台湾第一艘2000吨级的具有直升机起降平台的大型巡防舰“台南舰”,大幅度提高海上安保能力。
B.阿里巴巴上市公司宣布,因该公司去年有1107名“中国供应商”涉嫌欺诈被中止服务,该公司两高管引咎辞职。
C.色彩斑斓的中国龙、欢快的舞蹈、华丽的服饰和花车给巴黎增添了鲜艳的色彩,成千上万的人(主要是华裔)上街庆祝兔年的到来,对中国人来说,兔年喻意吉祥。
D.影片《让子弹飞》是本年度最“给力”的电影,即使大家只是把它当做喜剧看,这部电影也会超量满足观众对于中国喜剧片的瞩望。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苏宁电器要做百货,而且将百货商场直接开到张桂平苏宁集团旗下附近;“苏宁电器”和“苏宁集团”两大巨头均进军百货业且在同商圈对垒,预示着张氏两兄弟同室操戈在所难免。
B.山东省台办下发通知,要求全省各级台办学习宣传刘竹承先生的感人事迹,从善如登,弘扬无私奉献精神,广泛参与公益事业。
C.延坪岛炮击事件发生后,朝鲜半岛局势箭在弦上,高度复杂敏感,各方对此深表关切和忧虑。
D.2月25日,李娜在中国网球协会和《网球天地》杂志举办的“天地英雄”评选中,当仁不让地获得了“领跑者”的荣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届高三年级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纸上的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使用28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答案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纸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8铅笔在答题纸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宗族与风俗:明代中后期社会变迁的缩影 学术界一般认为,明代成化弘治以后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社会习尚的巨大改变,尤以嘉靖至万历年间最为明显,这一社会变化带有全国普遍性,以江浙地区最为突出。明代中后期的社会变迁,其基本动力来源于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江南地区土地得到进一步开发,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以丝织业为核心的手工业迅速发展,出口增加;大量海外的白银流入内地,货币的增加极大刺激了消费,导致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追求高消费成为时尚,文献中记载的奢靡风俗正是这种社会变化的反映。嘉靖万历时的《余姚县志》以及《余姚江南徐氏宗谱》生动而细致地记载了绍兴府余姚地区的这一风俗变化,使我们看到了社会变化对于社会生活方式以及人们观念的影响。 由于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进一步依赖市场,物质欲望迅速增长,嘉靖时徐天泽将风俗的变化归结为人们的“物欲”。在讲求“义”的伦理政治下,“物欲”表现出的“利”对于社会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高消费首先冲击了现有的身份等级秩序。服饰不能反映身份,女性方面“求乞之妇、贱艺之妻、奴婢离主而居,媪妪秽行而淫者”与士大夫妻女头饰相同;“星卜商贾、俗子村夫、艺流博徒辈”无不戴巾,而且“无论上下贵贱,悉皆有号”,与士大夫浑然无别。时人的心态令人担忧,“且有无一缗之产,而制服数缗之衣”,人们不再安分守己,以满足欲望 为追求。这样的社会图景,迥异古昔。 明代社会结构发生重要变化还表现在士大夫数量的激增。科举制度下的士大夫,至明中叶数量庞大,江浙又是科举制最为发达的地区,余姚江南徐氏在明代由于科举人才辈出,而引人注目。士大夫阶层的壮大,使其成为社会的重要力量,发挥着主导作用。士大夫一方面享受着经济增长带来的富裕生活,是奢华风俗的推波助澜者;另一方面他们所受的教育和官府的 要求又促使他们成为原有社会秩序的维护者。地方志是从批判的角度记载奢靡风俗的,编纂者号召人们移风易俗,反映了地方官的意志以及地方绅士的主张。 最值得注意的是士大夫通过宗族建设来移风易俗,维护社会秩序。明代嘉靖、隆庆、万历时期宗族组织迅速普及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与士大夫组织宗族进行制度建设,移风易俗,以维护社会秩序有密切关系。士大夫响应国家推行乡约的号召,使宗族乡约化,进而组织化。所以风俗的重大变化与宗族组织的普及同时出现并不是偶然的,都是社会变迁的产物。而理解明代中后期的社会变迁,离不开对于士大夫动向与特性的把握。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中国社会在风俗习尚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江浙地区的变化最为明显。 B.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农业、手工业迅猛发展,贸易往来愈加频繁,物质资料极大丰富,这些因素促使明代中后期社会生活方式产生了很大变化。 C.随着经济的发展,明代中后期追求高消费成为社会普遍现象,民众强烈的物质欲望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作用。 D.《余姚县志》《余姚江南徐氏宗谱》记载了明代绍兴府余姚地区在嘉靖、万历年间的风俗变化,也表现了这一变化对当地百姓生活观念的影响。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随着科举制度的不断发展,明代士大夫的数量急剧增加,士大夫阶层成为社会的重要力量,使明代原有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 B.士大夫阶层在明代中后期起到了特殊的社会作用:他们对物质的追求助长了社会的奢靡风气,他们的学识和身份又促使他们极力维护原有的社会秩序。 C.明代中后期士大夫阶层自觉加强宗族建设,通过宗族乡约化、组织化,达到移风易俗、维护社会秩序的目的。 D.士大夫阶层既引领当时的社会新风尚又通过宗族建设维护社会秩序,都与当时社会的变迁紧密联系。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明代中后期,服饰不再像前代社会那样作为身份、等级的代表,“求乞之妇”与士大夫家庭的女子可以戴同样的装饰品,俗子村夫也在装扮上与士大夫没有多大区别。 B.明代中后期的一些地方志通过对当时奢靡风俗的批判来号召民众改变不良的社会风俗,反映了地方官员的意愿。 C.明代中后期社会风俗的重大变化和宗族组织的建设普及相伴相生,都是社会生产力提高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D.士大夫阶层在明代社会扮演了重要角色,研究士大夫的动向、特性是研究明代社会发展变迁的必由之路。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臧宫字君翁,颍川郏人也。因从光武征战,诸将多称其勇。光武察官勤力少言,甚亲纳之。 十一年,将兵至中卢,屯骆越。是时公孙述将田戎、任满与征南大将军岑彭相拒于荆门。彭等战数不利,越人谋畔.从蜀。
官兵少,力不能制。会属县送委输车数百乘至,宫夜使锯断城门限。令车声回转出入至旦。越人候伺者闻车声不绝,而门限断,相告以汉兵大至。其渠帅乃奉牛酒以劳军营。宫陈兵大会,击牛龋酒,飨赐慰纳之.越人由是遂安。 宫以谨.信质朴,故常见任用。二十七年,宫乃与杨虚筷马武上书日:“匈奴贪利,无有礼信。穷则稽I首,安则侵盗,缘
边被其毒痛,中国忧其抵突。虏今人畜疫死,旱《杀菇j蟊赢不当中国一郡。万里死命,县在陛下。福不再来,时或易失,岂宜固守文德而堕武事乎?今命将临塞,厚母购赏,喻告高句骊、鸟桓、鲜卑攻其左,发河西四郡、天水、陇西羌胡击其右。如此,;Ik虏之灭,不过数年。臣恐陛下仁恩不忍,谋臣狐疑,令万世刻石之功不立于圣世。,’诏报日:“《黄石公记》日, ‘柔能制刚,弱能制强’。柔者德也,刚者贼也,弱者仁之助也,强者怨之归也。故日有德之君,以所乐乐人;无德之君,以所乐乐身。乐人者其乐长,乐身者不久而亡,舍近谋远者,劳而无功;舍远谋近者。逸而有终。逸政多忠臣,劳政多乱人。故曰务广地者荒,务广德者强。有其有者安,贪人有者残。残灭之政,虽成必败。今国无善政,灾变.不息,百姓惊惶,人不自保,而复欲远事边外乎?孔子曰:‘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且北狄尚强,而屯田警备传闻之事,恒多失实。诚能举天下之半以灭大寇,岂非至愿;苟非其时,不如息人。”自是诸将莫敢言兵事者。《后汉书·列传第八》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人谋畔.从蜀 畔:反叛 2.宫以谨.信质朴 谨:谨慎 C.今命将临塞,厚县.购赏 县:悬挂 D.故日务.广地者荒 务:劳务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臧宫智勇的一组是 ①羚车声回转出入至旦 ②万里死命,县在陛下 ③岂宜固守文德而堕武事乎 ④虿冷万世刻石之功不立于圣世 ⑤弱者仁之助也,强者怨之归也 ⑥靖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④ D.②③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臧宫跟随光武帝征战,各位将领多称颂他勇敢,武帝看他非常肯干还不多说话,很是亲近喜欢他。 B·臧宫在不能控制局面的情势下,运用迷惑骆越人的方法,让运输车辆往返进出城门,骆邀人以为大军来到,便奉酒劳军而臣服o C.臧宫办事谨慎,为人诚信质朴,深得重用,上书欲趁匈奴自然灾害国力衰弱之机平定边患,武帝认为这是刻石流传的万世之功o D.《黄石公记》里说柔能克刚弱能胜强,国内没有好的政治、百姓都不能自保时,是不可能用兵平定边境之患的。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匈奴贪利,无有礼信,穷则稽首,安则侵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舍近谋远者,劳而无功;舍远谋近者,逸而有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长门怨(其一) 刘皂 雨滴长门秋夜长,愁心和雨到昭阳。 泪痕不学君恩断,拭却千行更万行。 注释:长门宫,冷宫的代名词;昭阳宫,泛指得宠官妃所居之处。 8.这首诗描写了长门宫里什么样的环境气氛?第三句中的“不学”二字在诗中有什么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诗人把“长门”与“昭阳”对照着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宫妃什么样的情感?(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0(6分) (1)重湖叠嗽清嘉。________,________。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柳永《望海潮》) (2)莫听穿林打叶声,________。________,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 (3) ________,内无应门五尺之僮。________,形影相最。(李密《陈情表》)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作答时,用28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大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傻牛然 牛然是我们初中时的同学,他的脸上永远挂着谦和的笑。他长着一个大脑袋,一双大耳朵,穿着一双他老爸扔掉的大头鞋。平日上学,背一只他姥姥去菜市时,买菜用的大提兜兜。牛然的样子笨笨的,傻傻的。我们都说牛然有点傻。 “牛然,擦黑板去!”牛然听到我们的叫声,便会把黑板擦得一尘不染。不知道擦黑板,根本不必那么使劲,让自己一头一脸都是粉笔末。 “牛然,明天替我做值日。”次日早上,牛然便连玻璃也给擦了,连楼道也给拖了。不知道,那只是属于一般意义上的值日,只要扫扫地就行。他卖了力气,还被我们骂得要死。 偶有时候,我们会心血来潮,想法气气老师,把老师教课用的书本里夹个小虫子,或在她的座位上画个小乌龟。老师发现,总会气鼓鼓地站在我们面前,把锐利的目光扫向我们,然后大声发问:“谁搞的?”全班举手,异口同声:“牛然!”然后哄堂大笑。 牛然也笑着,像是为我们担负着。老师自然不信:“牛然你说,是谁干的?你说谁,肯定就 是谁!”老师望着牛然,满眼鼓励的目光。 牛然站起身,目光同样扫视大家。这时他说谁都行,说谁就是谁,不必太认真。平日班上, 整他耍他,拿他开心的人多了。可他没有找出谁:“不知道。”牛然老实地向老师回答。 我们就知道牛然肯定会是这样回答,他肯定就会这么老实,这么蠢笨。牛然不会错怪任何人。不会抱怨任何人:“牛然,你怎么这个脾气,将来是要吃亏的!”老师对牛然愤愤。 一次下大雨,好大,好大的,学校前面的路全被淹没了,白茫茫一片。老师说,谁在前边带路?我们把牛然推在了前头。他几次摔在沟里,一身泥水,却微笑着,把我们一直带回家。一次班上野炊,要从家里带各种用具。老师分配了我们谁该带什么,是锅,是碗,是米,是面„„下课了,大家蜂拥到牛然的面前,再把任务一一分配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