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探索细胞的历史
人教版高中生物理论课教学计划5篇

人教版高中生物理论课教学计划5篇人教版高中生物理论课教学计划1一、教材分析高中生物新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共六大模块,高一上学期学习必修1:分子与细胞模块。
参照生物课程标准,共需36课时,共六章,本学期的教学内容有:走进细胞、组成细胞的分子、细胞的基本结构、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和细胞的生命历程。
本模块选取了细胞生物学的最基本知识,以及细胞研究的新进展和实际应用,这些知识内容也是学习其他模块必备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由于深圳学生在初中阶段开设的是科学课,一般科学课的老师专业是物理专业,所以学生在初中阶段的生物学基础打的并不是太扎实,因此给教学带来很大困难。
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学初向同学们灌输生物课程的重要性,要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多做实验或观看实验视频,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探究。
三、学期教学目标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将在微观层面上了解生命的物质性和生物界的物质统一性,活细胞中物质、能量和信息变化的统一,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生物体部分和整体的统一等,有助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归纳、总结分析能力;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判断和利用能力;通过评价,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和评价能力;通过课堂练习,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能力、发散能力和迁移能力;通过对知识的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主动性,增强学生对于自身的了解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四、具体措施1.在教学处领导的指导下完成各项教研、教学工作。
2.全面贯彻执行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结合本组实际,进行教学改革。
学习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新课程的具体要求,利用备课组活动时间,认真学习新课程教学理念,深入研究教学方法。
3.组织好每周年级组集体备课,定时间定内容定主备人(具体分工见教学进度表),主讲教师简要介绍讲课内容的整体构想、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的确定和解决策略、教材处理方式和讲授顺序、训练习题选择和知识的检查及落实等,然后由大家集体讨论研究,共同分析教材、研究教法、探讨疑难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完善讲授、训练内容及评价标准、对下一阶段教学做到有的放矢,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以及做好教后反思。
医学研究的里程碑重大发现改变世界

医学研究的里程碑重大发现改变世界医学研究的里程碑:重大发现改变世界医学研究是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医学科学家们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发现,这些里程碑性的突破改变了世界,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健康和美好。
本文将探讨几个医学研究的里程碑,以及它们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1. 抗生素的发现与广泛应用抗生素的发现是医学史上的里程碑之一。
1928年,亚历山大·弗莱明意外地发现了青霉素,这个药物能够杀死细菌。
青霉素的发现为医学界开启了抗生素时代,使得许多原本致命的感染病变得可以治愈。
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使得许多疾病的治疗变得更加简单有效,帮助人们摆脱了许多生命威胁。
然而,滥用和过度使用抗生素也导致了耐药性的出现,这成为医学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2. DNA双螺旋结构的解析1953年,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宣布解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这项发现为基因组学和遗传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对DNA 结构的深入了解使得科学家们能够揭示基因的功能以及构建人类基因组的方法。
这项发现导致了现代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的发展,为疾病的基因治疗和个性化药物的研发提供了可能性。
人类通过了解自身的基因组,可以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并开发更精确的治疗方案。
3. 疫苗的发现与广泛接种疫苗的发现和广泛接种是医学史上的又一重大突破。
疫苗的原理是通过向人体注射微弱剂量的病原体或者病原体的部分,刺激免疫反应,让人体免疫系统产生对该病原体的抗体。
疫苗的广泛接种极大地减少了许多传染病的发生率,如麻疹、腮腺炎、水痘、百日咳等。
通过接种疫苗,人们的免疫系统能够提前识别和消灭病原体,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4. 干细胞研究的突破干细胞是医学研究领域近年来的热门课题之一。
干细胞具有特殊的多潜能能力,可以自我更新和分化成各种类型的细胞,这使得干细胞在组织再生、器官移植和疾病治疗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
干细胞研究为医学科学开辟了新的道路,为缓解许多不可逆的疾病如癌症、帕金森病、糖尿病等提供了希望。
人类胚胎干细胞的分离与分化研究

人类胚胎干细胞的分离与分化研究人类胚胎干细胞是一种极具潜力的细胞类型,因为它们可以分化成任何类型的体细胞,包括肌肉细胞、神经细胞和心脏细胞等,这使得它们成为医学研究和治疗的重要目标。
人类胚胎干细胞的分离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
当时,爱德华·艾文思博士和詹姆斯·汤普森博士在威斯康星大学医学院从人类胚胎中分离出了干细胞。
这项研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因为这需要牺牲早期的胚胎。
一些人认为这是不道德和不可接受的,另一些人则认为这项研究具有重要的医学价值。
不久之后,科学家们发现了另一种方式来获得干细胞,即通过体细胞核移植(SCNT)。
这种技术涉及将一个成熟细胞的核移植到一个没有细胞核的卵细胞中。
然后,这个细胞开始发育成为一个胚胎,并从中提取干细胞。
这种技术的一个优点是,它可以利用个体的自体细胞来创造干细胞。
这意味着患者可以使用自己的细胞来治疗某些疾病,从而减少排异反应的风险。
近年来,人类胚胎干细胞的分离和分化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进展。
例如,科学家已经成功地将人类胚胎干细胞分化成心肌细胞,并使用它们来修复心肌损伤。
同样,科学家已经将人类胚胎干细胞分化成神经元,并使用它们来治疗帕金森病。
此外,研究人员还在探索人类胚胎干细胞分化成其他类型细胞的方法。
例如,他们正在尝试将干细胞分化成肝细胞,从而治疗肝病。
另外,科学家正在研究人类胚胎干细胞的分化,以治疗其他疾病,如糖尿病、癌症和脊髓损伤等。
尽管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进展,但它仍然存在许多技术和道德挑战。
例如,分离干细胞需要牺牲早期胚胎,这引发了许多道德争议。
此外,研究人员还需要探索如何使干细胞分化成正确的类型,以及如何避免出现排异反应等技术挑战。
总的来说,人类胚胎干细胞的分离和分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医学价值,并且已经在某些情况下产生了非常有前途的结果。
尽管仍然存在许多技术和道德挑战,但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可以期望看到更多的医学应用出现。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教案--高一上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1

同学们,在2017年11月27日,世界上首个体细胞克隆猴在我国诞生,见证了人类历史上对细胞进行研究的价值。
威尔逊也说过,每一个生物科学问题的答案都必须在细胞中寻找。
那么今天我们就将走进第一章第一节的学习——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首先请同学们看问题探讨的这幅图片,大熊猫和冷箭竹的形态不同,但是他们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都是细胞,我们如何获取证据证明这个观点呢?有的同学说到可以将他们的器官或组织制成装片,然后用显微镜来观察。
确实如此,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打开了微观世界的大门。
借助显微镜,人们看到了一些肉眼看不见的小生物,随着观察的深入,新的问题也接踵而至切,比如说细胞与生物体的关系是怎样的?动物体和植物体细胞的一致性和差异性是怎样的?新细胞是如何产生的?经过一百多年的深入探索,人们终于做出了理论概括,提出了作为生物学重要基础的细胞学说——它的建立者主要是施莱登和施旺,主要内容有3点:请同学们在课本上找到细胞学说的内容,并与老师一起读一下:①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②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他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构成的整体生命起作用。
③新细胞是由老细胞分裂产生的。
细胞学说的内容现在看起来似乎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当时却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建立过程,科学家获取证据的方法或技术主要成就维萨里尸体解剖,肉眼观察揭示了器官水平的结构比夏器官解剖,肉眼观察揭示了组织水平的结构罗伯特虎克显微镜观察木栓组织发现并命名细胞的,它是死细胞,那么第一个观察活细胞的人是列文虎克,他用自制显微镜观察了红细胞,列文虎克显微镜观察活细胞马尔比基显微镜观察细胞壁和细胞质呢?细心的同学发现课本上写道:他们对细胞及其与生物体的关系并没有进行科学的归纳和概括,所以没有建立细胞学说,那么我们接下来看一下施莱登和施旺他们又是怎样得到细胞施莱登观察花粉、胚珠和柱头组织提出植物细胞学说,即植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植物体的基本单位,新细胞从老细胞中产生。
人类干细胞研究的新进展与治疗应用

人类干细胞研究的新进展与治疗应用自从2006年以来,人类干细胞研究已经经历了快速发展的阶段,技术不断创新,且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为干细胞治疗应用打开了更广阔的前景。
以下文章旨在介绍人类干细胞研究的新进展和治疗应用。
干细胞种类和发现过程干细胞是指能够分化成多种功能细胞且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细胞。
干细胞种类包括胚胎干细胞、诱导性多能性干细胞、骨髓干细胞等。
其中,胚胎干细胞是最早被发现的一种干细胞,来自已受精的胚胎,具有最为广泛的分化潜能,可以分化成所有种类的细胞。
而人类体内的骨髓干细胞,也是广泛应用于治疗的一类干细胞。
干细胞研究的新进展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人类干细胞研究也在不断推进。
近年来,各种新技术正在开发和优化,以最大程度地利用干细胞的潜能。
基因编辑技术聚合酶链反应和基因编辑技术是新的干细胞研究的前沿研究领域。
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帮助科学家在干细胞中删减或添加基因,以促进细胞分化和生长。
这种技术的应用范围尚在探索中,但有望在治疗一些遗传性疾病方面取得突破。
人工合成种植技术近年来许多研究也在针对人类干细胞培养的技术上进行了改进。
一些研究者正试图开发出人工合成手段来创造适宜干细胞生长环境的方法,如支架和多孔微环境。
这种基于开发干细胞生长坏境的研究,提高了对体外培养干细胞的质量和数量控制能力,并为干细胞治疗应用提供了更广泛的可能性。
新型药物开发干细胞研究在药物开发方面的应用正在迅猛发展,许多研究有望利用干细胞来开发新的治疗药物,针对一些慢性病的治疗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例如,利用干细胞可以针对某些遗传性消化道疾病进行治疗。
治疗应用前景和挑战干细胞在医学中的应用前景广阔,目前已经应用于治疗多种无法治愈的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和肿瘤。
近几年,一些非正式的疗法例如自体细胞移植已经在临床中得到了验证。
然而,未来还需要解决诸多挑战,例如干细胞使用的安全问题、培养及其生长产量的限制以及严格的法规和道德问题。
此外,干细胞在不同种族、性别、年龄之间的效果还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来确定。
《BBC cell》第三集观后感

BBC《CELL》第三集观后感在BBC的《cell》的第三集中,对细胞的讨论从细胞研究的历史转移到了细胞的起源,即地球生物的起源。
他谈到了近代及现代生物科技的发展历程和当下进展,讨论了地球生命起源,也展望未来,展示了当下欣欣向荣的生物科技。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提到,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来源于一个有机体。
十九世纪,细胞理论和进化论的提出,综合起来就会得到一个结论: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来源于一个细胞,后来,达尔文在与胡克的书信中提出了: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化学反应。
在二十世纪初俄国的奥帕林和英国的霍尔丹提出了惊人相似的理论,即生命诞生的条件,但是他们缺少实验依据。
直到1952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斯坦利米勒在实验室中利用无机物模拟原始地球环境制造出了氨基酸。
DNA双分子链被发现后,克里克发现了“遗传密码”,赫伯特博耶将一个人类基因植入细菌DNA中,并将这一技术应用于胰岛素的合成,“生物技术”成为一个新行业。
然而人们开始探究精致的DNA分子的源头,现代科学家在陨石中发现了碱基,验证了DNA结构很有可能来自外太空。
短短的四个世纪,人类对生命的探索已经从“0”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
这一过程是极速的,然而也是坎坷的。
无数科学家将他们的精力和时间,乃至是生命奉献给了对生命的探究,凭着他们不懈的坚持,才会有我们今天的生物科技。
他们的科学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们有对未知事物的无限憧憬也有对追求的不懈努力,正是这种对探索的痴迷,才让他们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为人类做出了极高的贡献,在人类发展史上添上了浓墨重彩。
由此看来,无论在任何一个行业,都需要长时间的坚守和打拼和对这个职业的痴迷才能取得成就,。
影片开头,主人公在研究院里观察了远古细胞,又接触了当今最先进的生物技术:用大肠杆菌生产高纯度柴油。
由此可见,细胞历史源远流长,而当下我们可以利用生物生产我们需要的能源,或许在不远的将来,人类不再需要为能源产生争端,我们不用为石油资源短缺而犯愁,只要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我们就可以通过生物原理人造资源,甚至可以通过生物科技改造环境,挽救陷入环境危机的地球。
《细胞简史》读后感600字

《细胞简史》读后感600字 《细胞简史》是一本引人入胜的科普读物,作者程林以流畅的笔触,将我们带入细胞的世界,让我们了解到这个微小天地所蕴含的丰富知识和无穷奥秘。读完这本书,我深感细胞科学的重要性和魅力,同时也对生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敬畏。
这本书的亮点在于其知识丰富性和深入性。程林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详细介绍了细胞的基本知识,包括细胞的结构、功能、遗传信息传递等。同时,他也深入探讨了细胞科学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发现和发展,以及这些发现对人类认识生命和疾病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程林在书中省略了拗口的专业术语,而是用比喻和类比的方式解释那些专业概念,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这种写作方式不仅增加了书籍的可读性,也让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能够更好地理解细胞科学的奥妙。
这本书也让我对科学研究有了更深的敬畏和兴趣。科学家们的精神和追求让我感到震撼和感动,他们的智慧和勇气让我认识到科学的力量和价值。同时,我也意识到科学研究的不易和挑战,需要我们具备探索精神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在书中,程林穿插了许多科学家的生平趣事,这些故事让我们了解到科学家的智慧和坚韧,也让我们感受到科学研究的艰辛和乐趣。 他还提出了一些假设和探讨,激发了我们对细胞科学的思考和探索。
读完《细胞简史》,我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细胞是生命的基石,而生命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正是源自细胞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本书让我明白,只有深入了解细胞,才能真正理解生命的本质和奥秘。
总的来说,《细胞简史》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科普读物。它不仅让我们了解到细胞的基本知识和重要发现,也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同时,这本书也激发了我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让我们更加关注和尊重科学的力量和价值。我相信这本书会对每一个读者产生深远的影响,让我们对生命和科学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科学家成功克隆人类肝细胞

科学家成功克隆人类肝细胞近日,一群来自中国的科学家成功地克隆了人类肝细胞。
这项意义深远的成果,为人类生命健康领域带来了重大突破。
这项科学成果的背后,是一群无数次尝试、失败和不断探索的刻苦工作。
本文将介绍这次科学突破的背景、意义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克隆”。
在生物学中,克隆是指让一个个体的基因完全相同地复制出来的过程。
简单地说,就是通过人工手段获得和母体相同的生物体。
在多年的科学研究中,许多科学家都致力于研究克隆技术,希望将其应用于人类生命健康领域。
那么,为什么这次肝细胞克隆技术的突破如此重要呢?事实上,肝脏是人体中最重要的器官之一,也是最容易遭受各种疾病侵袭的器官。
众所周知,肝脏有着诸多重要的功能,例如代谢、合成、解毒、储存等等。
当肝脏发生疾病时,不但会危及生命,还会导致生命质量的下降。
但是,传统的肝脏移植手术却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供体不足、移植后的排异反应等等,因此,如何快速而有效地治疗肝脏疾病成为了人们极为关注的问题。
这时,肝细胞克隆技术的应用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通过对成年人体细胞进行克隆,科学家们成功地获得了一批肝脏细胞,这些细胞和原始体细胞的基因完全一致。
这一成果,为治疗肝脏疾病提供了新的希望。
现代医学已经开始逐渐从依赖传统药物治疗向基因治疗方向转变。
而肝脏细胞的克隆技术,则为基因治疗提供了极大的实践基础。
通过这种技术,科学家们可以研究肝脏细胞的功能、抗病能力、衰老特征等等,并且可以通过基因治疗的手段修复受损的肝脏细胞,达到彻底治愈肝脏疾病的目的。
当然,肝细胞克隆技术的出现,并不只是为了肝脏疾病的治愈。
这项技术的运用还可以涉及到器官移植、原位重建等领域中。
通过对克隆细胞的研究和运用,人们可以在缺乏器官捐赠的情况下实现生物替代,让患者更快痊愈。
作为科学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这一成果必然会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关注和讨论。
但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不仅仅是一次新闻的报道。
更重要的是,科学界能够继续深耕对这项技术的研究,在实践中探讨出更多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口县江口中学生物教学课程
教学设计
班 级:(1)(2)(6)(7)(8)
专 业:生物
年 级:高一年级
任课教师:
第一章
人类探索细胞的历史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列举细胞学说发展的几个时期
②掌握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
③明确细胞学说建立的重要意义
2.技能目标
①用显微镜观察动植物的各种细胞
3.情感目标
①认同科学的发展是一个长期不断修正的过程
②认同科学的发展和技术有很大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①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及主要内容
2.教学难点
①细胞学说不断修正的内容
三、教学过程
教学的组织和引导
我们已经知道了细胞学说在生物领域有着怎样的意义,也了解了如何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可以说我
们为学习《分子与细胞》这本书打下了一个基础。而从今天开始,我们就将正式进入到学习细胞的课程
中了。
我经常说,学习就像一场战争,克服一个个知识点,就像攻克一座座堡垒,而孙子兵法有云:知己
知彼,百战不殆!我们想要学好与细胞有关的知识,就应当去了解细胞是如何被发现的?又是如何逐渐
形成一门学科的?这个了解的过程,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到的内容——人类探索细胞的过程。
首先,请大家阅读书本P5--P7,再来谈谈你觉得细胞学说是怎样逐步建立的呢?
【巡视】学生阅读状况,对相应问题加以引导和解释。
(5分钟后)现在哪位同学为我们讲解一下,你觉得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你这么认为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聆听】学生回答,加以分析,加以指正
【总结】建立正确解释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R。胡克(1665)——列文虎克(1674)——施莱登(1838)——施旺(1839)——魏尔肖(1855)
了解了建立细胞学说的年份,我们再来了解一下这些科学家都作出了怎样的贡献呢?
【补充】
R。胡克 :第一架显微镜,命名细胞为“cell”
列文虎克:自制显微镜,发现活细胞
施 莱 登:《植物发生论》
施 旺:动物也是由细胞组成的
魏 尔 肖:细胞只能来源于细胞
细胞学说之所以逐步建立,是因为得到了后人逐步的完善,那上面的几位科学家在作出巨大贡献的
同时,有一些怎样的不足呢?
【补充】
R。胡克 :观察的是死细胞
列文虎克:没有考略生物体结构的一致性
施 莱 登:没有与动物界联系
施 旺:没有有探究细胞来源
魏 尔 肖:未考虑非细胞结构生命体的繁殖
现在我们才算是基本了解了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按我又有几个问题想让大家思考一下。
【提问】
1.R。胡克和列文虎克为什么要观察细胞结构?
【补充】维萨里和比夏的故事。
【总结】器官—组织—细胞
2.为什么施莱登和施旺才算提出了细胞学说?
【提示】施莱登、施旺提出了什么观点?
施莱登:细胞是植物体中普遍存在的结构
施 旺:动物体也由细胞构成
【结论】细胞是构成动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3.魏尔肖的重要作用?
【提示】魏尔肖提出了什么?
只有细胞才能产生新细胞
【结论】揭示细胞的来源,完善细胞学说内容。
经过魏尔肖的完善,才形成了现在大众认知的细胞学说,那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
1.一切动植物都是有细胞构成的
2.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所有细胞都来自其他细胞
细胞学说的建立有着怎样的重要意义呢?
1.揭示了生物间的共性,阐述了生物界的统一性,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2.印证科学探究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
3.推动了人们对生命世界的认识,促进了生命科学的发展
细胞学说为什么会被恩格斯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补充】细胞学说的基本内容基本阐明了动植物都是以细胞为基本单位,论证了生物界的统一性。
极大的推进了生物学的发展进程。
细胞学说建立至今,已经有了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了,也其中大致可以分为几个典型的发展阶段,请
大家阅读P7找出细胞探索的几个阶段。
【提问】细胞探索的三个阶段?
1.细胞学显微水平时期(19世纪中期)
了解基本纳结构和内部变化规律
观察、描述细胞形态
2.亚显微水平时期(20世纪40年代)
与科学技术密不可分
3.分子细胞生物学水平(20世纪50年代中)
进入分子水平
【展示】动植物的亚显微结构
【讲解】基本的细胞结构,细胞器,主要的区别
【思考】通过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你有什么感想?
【总结】科学的发展是一个长期不断修正的过程;科学的发展和技术有很大的关系。
科学发现是很多科学家共同参与、努力的结果,科学家发现需要理性思维和实验的结合。
今天我们学习了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大家不仅了解到了科学家是经过怎样的过程才建立起细胞学
说这样一套理论,更加明白了科学发现的来之不易,相信大家对细胞学说都有了更深的认识,希望大家
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发挥这种精神,严谨求实、细致认真。
【作业】制作一张流程图,说明科学家是怎样建立并完善细胞学说的
四、板书设计
人类探索细胞的历史
一、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R。胡克(1665)——列文虎克(1674)——施莱登(1838)——施旺(1839)
——魏尔肖(1855)
二、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
1.一切动植物都是有细胞构成的
2.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所有细胞都来自其他细胞
三、细胞学说的重要意义
1.揭示了生物间的共性,阐述了生物界的统一性,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
大发现之一
2.印证了科学探究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
3.推动了人们对生命世界的认识,促进了生命科学的发展
四、细胞探索的三个阶段
1.细胞学显微水平时期
2.亚显微水平时期
3.分子细胞生物学水平
五、动植物体的亚显微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