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
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历史学基础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历史学基础真题及详解一、单项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是()。
A.仰韶文化B.龙山文化C.马家窑文化D.河姆渡文化【答案】C【解析】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因最早发现于马家窑遗址而得名,年代距今约为5000~4000年。
马家窑遗址位于甘肃省临洮县西岸的马家窑村麻峪沟口。
新石器文化是在考古学上的一个文化分期;它指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开始于约七八千年前,其文化特点是广泛使用经磨制加工的石器,并能制陶和纺织;人类已经定居生活;中国重要的新石器文化有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龙山文化等;而分布于黄河上游地区的是马家窑文化。
2.西汉与匈奴的“和亲”始于()。
A.汉高祖B.汉文帝C.汉武帝D.汉元帝【解析】和亲是指西汉为缓和和汉、匈关系,嫁宗室女与匈奴单于。
秦汉之际,居住在北方的匈奴族在冒顿单于的统治下,势力空前强大。
匈奴贵族为了掠夺财务和奴隶,不断向外扩地,骚扰汉朝边境,给刚刚建立的西汉王朝带来严重的威胁。
汉高祖刘邦亲率大军被困,西汉政府感到自身实力不足,采用娄敬建议,与匈奴结“和亲之约”。
3.魏晋时期玄学盛行,玄学家研究的三个重要文本被称为“三玄”,它们是()。
A.《周礼》《诗经》《论语》B.《大学》《中庸》《论语》C.《论语》《孟子》《孝经》D.《老子》《庄子》《周易》【答案】D【解析】魏晋玄学的根本依据是三玄,《庄子》、《老子》和《周易》。
魏晋南北朝时,为了反对当时已经僵化的象数之学和制造出无数假孝廉、假道学,思想家们从《庄子》、《周易》、《老子》中汲取营养,开创了玄学一派。
4.东林书院著名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作者是()。
A.李贽B.王守仁C.顾炎武D.顾宪成【解析】顾宪成曾撰有“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副心怀远大抱负的著名对联。
考研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

考研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Ⅰ、考试性质历史学基础考试是为全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历史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
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所掌握的历史学学科大学本科阶段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评价的标准是高等院校历史学学科优秀本科生所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1.掌握基本史实,了解中外历史发展的主要过程、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
2.掌握基本理论,能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比较和评价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3.了解历史研究的基本史料,并能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读。
能辨析史料的价值、偏颇或局限,获取有效信息。
4.论据确凿,论证严谨,逻辑合理,文字准确。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中国古代史约30%中国近现代史约20%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约20%世界近现代史约30%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专门史等方面的内容将有机地体现在以上各部分之中。
四、试卷题型结构选择题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名词解释8小题,每小题10分,共80分史料分析题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40分,共120分Ⅳ、考查内容全部内容分为中国史(上古-1992年)和世界史(上古一1991年)两大范围。
一、中国古代史1.史前时代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文化遗存古史传说2.夏商西周夏朝与夏文化的探究商朝及其考古发现西周的盛衰西周的制度和社会结构西周的经济与文化3.春秋战国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春秋战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变动春秋战国的改革与变法春秋战国的思想与文化4.秦汉秦朝统一及其历史影响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汉武帝的统治与西汉的强盛西汉后期的社会危机与王莽改制东汉的政治两汉社会经济的发展秦汉社会结构与社会矛盾秦汉的民族关系秦汉的思想、文化和科技5.魏晋南北朝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东晋南朝的政治江南社会经济的发展十六国北朝的政治形势与民族关系北魏孝文帝改革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的盛衰魏晋南北朝的思想、文化与科技6.隋唐五代隋朝的统一与覆灭唐朝的建立和“贞观之治”武则天和唐玄宗的统治隋及唐前期的国家制度与社会经济安史之乱与中晚唐政局中晚唐的财政改革与社会经济隋唐的民族关系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隋唐的思想、文化和科技五代十国的政治与经济7.宋、辽、西夏、金、元宋朝建立与专制集权的加强北宋中期的统治危机与王安石变法辽、西夏、金的建立及其制度宋、辽、西夏、金的关系元朝的统一及其影响宋元的社会经济宋元的社会矛盾与农民起义宋元的思想、文化与科技宋元对外经济文化交流8.明、清(鸦片战争前)明初专制集权统治的加强明中期的政治、社会危机与张居正改革晚明政治与明末农民战争明清鼎革与清初的社会矛盾清代疆域的奠定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康乾盛世及其社会问题明清国家制度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明清对外关系与贸易明清思想、文化和科技二、中国近现代史1.列强的对华侵略列强历次侵华战争重要的不平等条约及其影响边疆危机与朝贡体系崩解列强划分势力范围2.清统治的衰落太平天国时期的农民战争太平天国的政权和制度湘淮军与地方势力的崛起清廷政局义和团运动3.近代化的启动“师夷长技以制夷”早期维新思潮洋务运动商办企业戊戌维新运动4.清末改革与社会变迁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晚期教育改革八旗绿营的衰落与新军的编练会党与民变5.辛亥革命西学传播与革命思潮的兴起同盟会的建立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革命党人的反清起义中华民国的建立6.民初政局民初政党与议会二次革命、护国战争南北对峙与军阀混战7.五四运动与国民革命民初经济发展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国民党改组与第一次国共合作国民革命与北伐战争8.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与苏维埃革命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及其内政、外交中共土地革命与苏维埃政权南京政府时期的社会经济与文化9.抗日战争日本侵华与抗日救亡运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全面抗战的爆发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中共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沦陷区与伪政权侵华日军暴行抗日战争的胜利抗日时期的社会经济与文化10.国共内战重庆谈判与政治协商会议内战时期的政治、经济与社会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1.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1949-1956年) 政权的巩固与经济建设对外政策与抗美援朝社会主义改造12.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1956—1966年) 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经济建设的曲折国内政治与对外关系13.“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从“五一六通知”到全面内乱批林批孔从“反击右倾翻案风”到粉碎“四人帮”14.拨乱反正(1976—1978年)“两个凡是”与真理标准大讨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5.改革开放的进程(1978-1992年)农村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特区建设与改革开放邓小平南方谈话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16.共和国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区域发展17.共和国时期的文化、教育与科技三、世界古代中世纪史1.史前人类人类的起源与进化农业革命与文明的产生史前文化2.古代西亚诸文明苏美尔—阿卡德文明古巴比伦王国、亚述帝国、新巴比伦王国赫梯、腓尼基和以色列历史波斯帝国古代西亚文字与宗教3.古代埃及文明古代埃及的主要王朝宗教崇拜与墓葬习俗古代埃及的文化4.古代印度文明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吠陀文明、婆罗门教与种姓制度列国时代的新兴宗教与思想孔雀帝国与佛教的传播5.古代希腊文明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希腊城邦制度希波战争与伯罗奔尼撒战争雅典民主政治马其顿帝国与希腊化时代古代希腊的宗教与文化6.古代罗马文明罗马共和国制度和罗马的扩张元首政治与早期罗马帝国基督教的兴起与传播罗马帝国的危机古代罗马文化7.中世纪的西欧法兰克王国封君封臣制度和农奴制西欧主要国家的君主制度中世纪的城市中世纪基督教文化8.伊斯兰文明的兴起与扩张伊斯兰教的兴起阿拉伯帝国阿拉伯文化及其传播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9.中世纪的东欧查士丁尼时期的拜占庭拜占庭帝国的政治和文化东欧诸国的起源和发展蒙古人的统治与莫斯科公国俄罗斯帝国的兴起10.中世纪东亚与南亚从大化改新到幕藩体制中日文化交流从笈多王朝到莫卧儿帝国11.古代美洲文明古代中美洲文明印加文明四、世界近现代史1.近代初期的欧洲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君主专制时期的英法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重商主义和商业战争科学革命2.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转型尼德兰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明君主专制启蒙运动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帝国工业革命19世纪的英国改革19世纪法国政治演进美国内战俄国农奴制改革德意志的统一、意大利的统一19世纪晚期欧美主要国家的政治与经济第二次工业革命与工业文明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近代欧美文学艺术的主要流派3.近代的亚非拉大西洋奴隶贸易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独立后拉美的政治与经济变化19世纪中后期亚洲反殖斗争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瓜分非洲埃及阿里改革土耳其坦志麦特日本明治维新20世纪初亚洲的觉醒4.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三十年战争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维也纳会议与欧洲国际体系两大军事同盟第一次世界大战5.俄国革命与共产国际1905年革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战时共产主义”与“新经济政策”德国十一月革命匈牙利革命共产国际6.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巴黎和会国际联盟华盛顿会议7.两战之间的世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斯大林模式”西方国家的恢复与调整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日本军国主义和德意法西斯甘地主义凯末尔主义卡德纳斯改革8.第二次世界大战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与欧美大国的对策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欧洲战场与太平洋战场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格局雅尔塔体系联合国的建立冷战与两大阵营的对峙殖民体系的解体与第三世界的兴起1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国家美国的内政与外交西欧主要国家的内政与外交战后的日本西欧一体化进程当代科技革命1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苏南冲突赫鲁晓夫的改革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超级大国地位的确立戈尔巴乔改革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2017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2017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名称:快题设计考试科目代码:505
一、 考试要求
快题设计考试大纲适用于北京工业大学大学艺术设计学院(1305)设计学和(1351)艺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考试内容为考生通过6个小时内完成考试制定题目,在较短时间从概念定义到形态的表现,从快题题目分析到设计方案提案,以设计创作草图作为提案基础,如需要也可以加入文字、图表、专业制图等作综合解释和说明快题设计,具体表现手法不限。
考试主要目的是考察考生创新意识与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所学相关专业的设计方法与程序的理解和把握,对所学相关专业的应用工具和表现技法的把握以及沟通表达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
总分:150分
1、展现自己原创意识,传达设计概念的表现力,表现逻辑思维能力,系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熟练掌握设计基础,从抽象概念到形式语言的表现,清楚草图绘制;
3、熟练掌握相关专业方向的专业制图标准;
4、熟练掌握相关专业方向的设计流程,掌握设计实现及制作相关知识;
5、考试试卷:
以设计创作草图为基础,也可以加入图表、文字、形态并作综合解释和说明快题设计,具体表现手法不限。
绘图部分:设计图应该让人一目了然,清楚表达设计方案,可以将草图过程保留作为辅助说明。
考生应该依据自己的专业方向来绘图,特别是制图。
文字部分:简明扼要表述设计概念,分析解决方案。
突出描述设计创新点,如需要也可以加入文字、图表、专业制图等作综合解释和说明快题设计,具体表现手法不限。
三、参考书目
自选。
2017年历史复习纲要

第一部分:中国与世界古代文明史【整体解读】中国与世界古代文明史部分,虽然涉及史料与考查角度多变而随机,但也有规律可循。
主要考查考生以下能力:(1)归纳史料的能力——史料按载体可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文献史料有历史著作、档案文书等,实物史料有各类文物、古迹、遗址等。
按可信度可分为第一手史料(实物史料)和第二手史料(文献史料、口述史料)。
(2)从史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多要求对史料本身或其所传达出来的宗教、建筑风格等文化内涵进行概括、归纳。
(3)掌握文明交流的史实与方式——人类文明交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和平交流,一种是暴力冲突。
注意对两种交流方式的相关史实进行总结,特别是中外交往。
本部分内容在中考试卷中所占分值比重较低。
近几年中考,考查题型以选择题、材料分析题为主。
考生应重点关注古代科学技术、思想文化,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东西方文明的暴力冲突与和平交流方式。
(2016年河南中考题)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主题是鹳鱼石斧纹陶缸(约5000年前)司母戊鼎战国铁犁铧A.中华文明的演进B.生产工具的进步C.耕作技术的发展D.古代纹饰的演进【解析】鹳鱼石斧纹陶缸是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司母戊鼎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二者都不属于生产工具;战国铁犁铧属于战国时期的耕作工具,并无纹饰。
因此,B、C、D三项表述不准确。
能够包含这三幅图片反映内容的只有中华文明的演进,故选A项。
(2016年贵州安顺中考题)世界古代文明交往的方式,既有和平交流也有暴力冲突。
下列各项中明显与其他交往方式不同的一项是A.阿拉伯数字的发明与传播B.希波战争C.亚历山大大帝东征D.罗马征服地中海【解析】阿拉伯数字是古代印度人发明的,由古代阿拉伯人加以改造并传入欧洲。
古代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明和平交流的使者,其他三项均属于暴力冲突。
故选A项。
(2016年河南中考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图一:记有日食的甲骨文。
图二:鲁迅曾评价《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古代历史:主要包括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古代史的内容,如夏商周历史、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唐宋元明清历史等。
2. 近代史:主要包括中国近代史和世界近代史的内容,如晚清史、辛亥革命与民国史、中共党史、二战和冷战史等。
3. 现代史:主要包括中国现代史和世界现代史的内容,如新中国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史、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史、当代世界史等。
4. 历史理论与方法:主要包括历史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历史学理论体系的知识。
5. 文化史、思想史和社会史:主要包括中国和世界文化史、思想史和社会史的内容,如中国古代文化史、西方文化史、马克思主义思想史等。
6. 区域历史:主要包括与考生所报考的专业相关的区域史、地方史或者其他特定历史领域的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学校的考试大纲可能会有所不同,具体内容以考试院校发布的大纲为准。
此外,对于历史学基础考试,平时的历史学习、研究和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
2017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2017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考试科目名称:教育管理与教学论考试科目代码:807 一、考试要求教育管理与教学论考试大纲适用于北京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0451)教育(专业学位)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考试内容包含教育管理学、发展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三个部分。
这三门课程是教育(专业学位)学科教育管理、心理健康教育方向的重要基础理论课。
教育管理学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现代教育管理、教育领导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管理实务知识,对教育管理改革取向的理解与综合分析能力等。
发展心理学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发展心理学的理论、认知发展、情绪与依恋的发展、自我与社会认知的发展、道德的发展、发展的生态系统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与教学论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掌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概念及必要的基础知识, 较为熟练地掌握课程编制的基本原理与技术,以及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具有一定的分析、综合能力。
二、考试内容教育管理学部分:(一)现代教育管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及其流派(1)管理、教育管理、教育管理现代化等基本概念的内涵,管理与行政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2)管理理论的主要流派及其对教育管理的影响。
(二)中西方历史上的教育管理实践与思想(1)我国历史上的主要教育管理实践与思想。
(2)西方国家历史上的主要教育管理实践与思想。
(三)教育管理的层次、相关管理理论与管理实务知识(1)宏观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基本类型、国内外改革历程和趋势。
(2)教育政策与法律、教育计划、教育督导、教育财政的基本概念、主要议题、相关理论与改革趋势。
(3)学校管理过程、学校效能、学校组织管理、学校质量管理及实务管理的基本概念、相关理论观点、实施与评价。
(4)领导的概念、教育领导理论、领导者管理制度及其取向。
发展心理学部分:(一)发展心理学的进展与理论(1)发展心理学的界说、变迁与进展。
(2)精神分析、行为主义、维果茨基、皮亚杰、朱智贤的心理发展观。
2017年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大纲

2017年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大纲(科目:333教育综合)一、考查目标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科目考试内容包括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和教育心理学四门教育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教育学原理约60分中国教育史约30分外国教育史约30分教育心理学约30分(四)试卷题型结构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分析论述题:4小题,每小题20分,共80分三、考查范围教育学原理一、考查目标1、系统掌握教育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观念。
2、理解教学、德育、管理等教育活动的任务、过程、原则和方法。
3、能运用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来分析和解决教育的现实问题。
二、考查内容一、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独立、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教育学的理论深化等阶段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教育家、教育著作、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
二、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等要素的涵义、地位和作用。
(三)教育的历史发展古代教育的特点;现代教育的特点。
(四)教育概念的界定广义教育;狭义教育。
三、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人的发展概述人的发展涵义;人的发展特点;人的发展的规律性。
(二)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湖南大学2017年硕士《中国教育史》入学考试大纲

湖南大学2017年硕士《中国教育史》入学考试大纲一、考查目标1、系统掌握中国教育史的基本知识,把握教育思想演变、教育制度发展、教育实施进程的基本线索,特别是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重要的教育制度、重大的教育事件。
2、认真阅读和准确理解有关中国教育史的基本文献,特别是其中的代表性材料,培养严谨、踏实的学风,掌握学习教育历史的基本方法。
3、能够运用教育史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评价中国历史上的教育现象,探讨有益于现实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理论启示。
二、考查范围一、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学在官府”;大学与小学;国学与乡学;家庭教育;“六艺”。
二、战国时期的教育1、私人讲学的兴起2、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3、孟轲的教育思想4、荀况的教育思想5、墨家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6、法家的教育思想7、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大学》:“三纲领”、“八条目”;《中庸》:“尊德性”与“道问学”、学问思辨行;《学记》:学制与学年、教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教师。
三、秦汉时期的教育1、“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以养士;实行察举,任贤使能。
2、封建国家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经学教育;太学;鸿都门学;郡国学。
3、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论人性与教育作用;论道德教育。
4、王充的教育思想论人性和教育的作用;培养“文人”和“鸿儒”的教育目标和“博通百家”的教育内容;论学习。
四、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的教育1、魏晋南北朝官学的变革西晋的中央官学;南朝宋的中央官学;北魏的中央官学。
2、隋唐学校教育体系的完备文教政策的探索与稳定;中央政府教育管理机构确立;中央和地方官学体系完备;学校教学和管理制度严格;私学发展;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
3、科举制度的建立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科举制度与学校的关系;科举制度的影响。
4、颜之推的教育思想论士大夫教育;论儿童教育;论学习态度与方法。
5、韩愈的教育思想“性三品说”与教育作用;“学所以为道”的教育目的;论人才的培养与选拔;论尊师重道;论教学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掌握基本史实,了解中外历史发展的主要过程、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 2.掌握基本理论,能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比较和评 价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3.了解历史研究的基本史料,并能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读。能辨析史料的价值、 偏颇或局限,获取有效信息。 4.论据确凿,论证严谨,逻辑合理,文字准确。
宋元的思想、文化与科技 宋元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8.明、清(鸦片战争前) 明初专制集权统治的加强 明中期的政治、社会危机与张居正改革 晚明政治与明末农民战争 明清鼎革与清初的社会矛盾 清代疆域的奠定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康乾盛世及其社会问题 明清国家制度 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 明清对外关系与贸易 明清思想、文化和科技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考查内容比例
中国古代史 约30% 中国近现代史 约20%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约20% 世界近现代史 约30%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专门史等方面的内容将有机地体现在 以上各部分之中。 四、试卷题型结构 选择题 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名词解释 8小题,每小题10分,共80分 史料分析题 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论述题 3小题,每小题40分,共120分
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 吠陀文明、婆罗门教与种姓制度 列国时代的新兴宗教与思想 孔雀帝国与佛教的传播 5.古代希腊文明 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希腊城邦制度 希波战争与伯罗奔尼撒战争 雅典民主政治 马其顿帝国与希腊化时代 古代希腊的宗教与文化 6.古代罗马文明 罗马共和国制度和罗马的扩张 元首政治与早期罗马帝国 基督教的兴起与传播 罗马帝国的危机 古代罗马文化 7.中世纪的西欧 法兰克王国 封君封臣制度和农奴制 西欧主要国家的君主制度 中世纪的城市
十六国北朝的政治形势与民族关系 北魏孝文帝改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的盛衰 魏晋南北朝的思想、文化和科技 6.隋唐五代 隋朝的统一与覆灭 唐朝的建立和“贞观之治” 武则天和唐玄宗的统治 隋及唐前期的国家制度与社会经济 安史之乱与中晚唐政局 中晚唐的财政改革与社会经济 隋唐的民族关系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隋唐的思想、文化和科技 五代十国的政治与经济 7.宋、辽、西夏、金、元 宋朝建立与专制集权的加强 北宋中期的统治危机与王安石变法 辽、西夏、金的建立及其制度 宋、辽、西夏、金的关系 元朝的统一及其影响 宋元的社会经济 宋元的社会矛盾与农民起义
二次革命、护国战争 南北对峙与军阀混战 7.五四运动与国民革命 民初经济发展 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中国国民党改组与第一次国共合作 国民革命与北伐战争 8.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与苏维埃革命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及其内政、外交 中共土地革命与苏维埃政权 南京政府时期的社会经济与文化 9.抗日战争 日本侵华与抗日救亡运动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全面抗战的爆发 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 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 中共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沦陷1.列强的对华侵略 列强历次侵华战争 重要的不平等条约及其影响 边疆危机与朝贡体系崩解 列强划分势力范围 2.清统治的衰落 太平天国时期的农民战争 太平天国的政权和制度
湘淮军与地方势力的崛起 清廷政局 义和团运动 3.近代化的启动 “师夷长技以制夷” 早期维新思潮 洋务运动 商办企业 戊戌维新运动 4.清末改革与社会变迁 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 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晚期教育改革 八旗绿营的衰落与新军的编练 会党与民变 5.辛亥革命 西学传播与革命思潮的兴起 同盟会的建立 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革命党人的反清起义 中华民国的建立 6.民初政局 民初政党与议会
15.改革开放的进程(1978-1992年) 农村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特区建设与改革开放 邓小平南方谈话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 16.共和国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区域发展 17.共和国时期的文化、教育与科技
三、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1.史前人类 人类的起源与进化 农业革命与文明的产生 史前文化 2.古代西亚诸文明 苏美尔—阿卡德文明 古巴比伦王国、亚述帝国、新巴比伦王国 赫梯、腓尼基和以色列历史 波斯帝国 古代西亚文字与宗教 3.古代埃及文明 古代埃及的主要王朝 宗教崇拜与墓葬习俗 古代埃及的文化 4.古代印度文明
Ⅳ、考查内容
全部内容分为中国史(上古-1992年)和世界史(上古一1991年)两大范围。
一、中国古代史
1.史前时代 旧石器时代的人类 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文化遗存 古史传说 2.夏商西周 夏朝与夏文化的探究 商朝及其考古发现
西周的盛衰 西周的制度和社会结构 西周的经济与文化 3.春秋战国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春秋战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变动 春秋战国的改革与变法 春秋战国的思想与文化 4.秦汉 秦朝统一及其历史影响 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 汉武帝的统治与西汉的强盛 西汉后期的社会危机与王莽改制 东汉的政治 两汉社会经济的发展 秦汉社会结构与社会矛盾 秦汉的民族关系 秦汉的思想、文化和科技 5.魏晋南北朝 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 东晋南朝的政治 江南社会经济的发展
抗日战争的胜利 抗日时期的社会经济与文化 10.国共内战 重庆谈判与政治协商会议 内战时期的政治、经济与社会 解放战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1.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1949-1956年) 政权的巩固与经济建设 对外政策与抗美援朝 社会主义改造 12.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1956—1966年) 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经济建设的曲折 国内政治与对外关系 13.“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 从“五一六通知”到全面内乱 批林批孔 从“反击右倾翻案风”到粉碎“四人帮” 14.拨乱反正(1976—1978年) “两个凡是”与真理标准大讨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
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
Ⅰ、考试性质
历史学基础考试是为全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历史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 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所掌握的历 史学学科大学本科阶段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评价的标准是高等院校历史学学科优秀 本科生所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 研究生的招生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