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课时训练试题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时练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时练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含答案)

答卷时应注意事项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答题;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时练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学号______1.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潭影空人心”一句中的“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2)诗中“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当中的“都寂”与“钟磬音”矛盾吗?请你从表现手法和诗人内心旨趣两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2.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人教部编版八上全册古诗词同步习题

人教部编版八上全册古诗词同步习题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古诗词同步习题及答案班级:姓名: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期中前古诗词12.唐诗五首1、野望/王绩2、黄鹤楼/崔颢3、使至塞上/王维4、渡荆门送别/李白5、钱塘湖春行/白居易课外古诗词诵读——6、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7、龟虽寿/曹操8、赠从弟(其二)/刘桢9、梁甫行/曹植期中后古诗词24.诗词五首10、饮酒(其五)/陶渊明11、春望/杜甫12、雁门太守行/李贺13、赤壁/杜牧14、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课外古诗词诵读15、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16、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欧阳修17、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朱敦儒18、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1、野望/王绩【原诗】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并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的句子: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2、《野望》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的对偶句(写景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3、以动写静,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与宁静,也写出了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句子是: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4、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追古怀伤,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二、选择题:1.对《野望》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B )A.首联“望”字点题,交代时间(薄暮时分)、地点(东皋),以及人物心情。

“徙倚”,即徘徊,写出人物内心的苦闷和矛盾。

“欲何依”,化用曹操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无枝可依”,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B.颔联和颈联承“望”字而来,又紧扣“薄暮”写出远望所见到的景色。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写远景、动态,侧重细致刻画。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浣溪沙》(附习题)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浣溪沙》(附习题)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诗 《浣溪沙》晏殊
词 课 《采桑子》欧阳修
题 总
《相见欢》朱敦儒
览 《如梦令》李清照
浣 溪 沙晏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 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 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 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 文学家。其词多描写四季景物、男女恋 情、诗酒优游、离愁别恨,反映富贵闲 适的生活。晏殊与其子晏几道,在当时 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 晏”。有《珠玉词》等存世。
全词写登楼的所见所感,表达 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 国精神。
北宋灭亡,改变了许多文人的命运,转变了 他们的生活,转换了他们的情思,也使爱国成为 南宋时代诗词创作的主旋律。朱敦儒早年过着锦 衣玉食的生活,词作柔美婉约。国破家亡的残酷 现实警醒了他,加深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这首
词上片写景,写夕阳、大地、长江,视野宽广, 气魄宏大,苍凉沉郁。残阳仿佛在抗议,长江好 像在诉说,大地似乎在哭泣。下片转为抒情,用 直抒胸臆的方式来表达词人的亡国之痛,以及其 渴望收复中原的心志。一个“乱”字,概括了中 原沦丧的现实;一个“散”字,揭露出统治阶级
全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颍州 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上片主要写堤岸风 景,笔调轻松而优雅。“西湖好”是一篇之 眼,“短棹”二字已将休闲的意思委婉写出。 “绿水逶迤。芳草长堤”两句写出由湖心经
水面到堤岸,再整体向远处推进的动态画面。 “隐隐笙歌处处随”一句又从听觉的角度将 西湖的欢乐情调表现出来,“隐隐”和“处 处”都凸显出轻舟的流动感。
qìnɡ
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洛阳(今属 河南)人。宋代词人。其词语言流畅,清新自然, 多写隐居生活的闲适放浪;南渡后,也有感怀、愤 激之作。朱敦儒有“词俊”之名,与“诗俊”陈与 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今存词集《樵歌》。

2020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课时训练试题

2020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课时训练试题

《唐诗五首》课时练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东皋.()薄.暮()x ǐ()倚驱dú()采wēi ()崔颢.()千载.()燕.然()征蓬.()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 东皋薄.暮望()(2) 徙.倚.欲何依()(3) 长歌怀采.薇.()(4) 使.至塞上()(5) 单车欲问.边()(6) 长.河.落日圆()(7) 仍怜.故乡水()(8) 几处早莺争暖.树()3.文学常识填空。

号“()”。

(1)王绩,字(),唐代诗人。

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2)王维,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号()。

与()合称“王孟”,有“()”之称。

(3)李白,字(),号(),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与()并称“李杜”,对后代响。

的影的诗歌创作产生过深远(4)白居易,字(),晚年又称(),唐代大诗人。

有“()”之称。

代表作有《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等。

4.根据提示默写诗句。

(1) 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2) 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3) 王维的《使至壮塞上》中,抓住沙漠中典型的景物,进行了刻画,写出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它被誉为“千古观”的名句,这个名句是:()(4) 《渡荆门送别》中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的句子是:()(5) 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的优美的诗句是:()5.(汉川一模)综合性学习。

材料一:《中国诗词大会》徽标( 右)基因、品生材料二:《中国诗词大会》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活之美”为主旨,通过演播室比赛的形式,重温经典诗词。

节目中、田园、边约所有诗词题目几乎全部出自中小学课本,涵盖豪放、婉主题。

文化塞、咏物、咏怀、咏史等各个类别,聚焦忠孝、仁义、爱国等中华优秀传统行360 度材料三:《中国诗词大会》一方面运用舞蹈、动画、音乐等视听技术手段,对演播室进节,让“冷”知识在“热”另一方面精心设计嘉宾解读环来;意境营造,让诗词在演播室中“活”起背景中复活。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8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考点梳理》专题复习精讲精练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8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考点梳理》专题复习精讲精练

(二十四)感遇诗三十八首(其二) 〔唐〕陈子昂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诗中“__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__”一句以时 光流逝、花儿凋零来隐寓怀才不遇、理想幻灭的无限 忧伤。
学习了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告诉大家好吗?
光读书不思考也许能使平庸之辈知识 丰富,但它决不能使他们头脑清醒。
—— 约·诺里斯
(六)登金陵凤凰台 〔唐〕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 诗中寄寓深意,沉痛写出诗人忧国伤时感慨的诗句 是:__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__ 2. 诗中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 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的诗句是:__三山半落青 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__
2. 诗中“__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 岁月不待人__”四句常被人们引用来勉励年轻人要 珍惜光阴,努力学习,奋发上进。
(四)归园田居(其一) 〔晋〕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二十一)饯别王十一南游 〔唐〕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蘋。 1. 诗中“__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__”两句不仅写 出朋友渐行渐远直至消失的情景,同时烘托出诗人 此时空虚寂寞的心境。 2. 诗中虚实结合,写出了友人的远行难以预料,倾注 了诗人的关切和忧虑的句子是:__飞鸟没何处,青 山空向人。__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3《唐诗五首》课堂作业试题及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3《唐诗五首》课堂作业试题及答案

13.唐诗五首课时练一、语基达标训练(一)、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东皋.()薄.暮()徙倚.()落晖.()征蓬.()候骑.()沙堤.()都护()燕.然()荆.门()芳草萋.萋.()2.名句默写。

(1)《使至塞上》中被王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的句子是:,;以“蓬”“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的句子是,。

(2)江南有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和滕王阁。

请默写两句有关黄鹤楼的诗句,。

(3)《黄鹤楼》中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4)《渡荆门送别》中描写荆门的地理形势和壮阔景象的句子是,;含蓄抒发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5)《野望》中写薄暮中所见景物的诗句是,。

,。

(6)《钱塘湖春行》中以花草来写早春景色的诗句是,。

(二)、选择题3.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徙倚欲何依(徘徊)山山唯落晖(落日的余光)B.东皋薄暮望(稀薄)晴川历历汉阳树(分明的样子)C.芳草萋萋鹦鹉洲(草木茂盛的样子)几处早莺争暖树(向阳的树)D.乱花渐欲迷人眼(五颜六色的花)征蓬出汉塞(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于比喻远行之人)4.下列诗句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A.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B.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C.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D.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野望》这首五言律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

B.《渡荆门送别》中“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写景名句,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和空间感。

“随”字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入”宇则力透纸背,写出了长江的气势。

C.《黄鹤楼》中“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以虚写的手法描述了作者心中的美景。

D.《渡荆门送别》是五言律诗,既蕴含了诗人对前程的展望,也有他对故乡的深情眷恋。

(三)、综合性学习6.核心素养提升,综合性学习。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检测题(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检测题(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检测题(含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1. 下列对《浣溪沙》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写对酒听歌的现境。

此句中蕴含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在这种怀旧之感中又糅合着深婉的伤今之情。

B.“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景。

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

C.“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为天然对偶句,此句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声韵和谐,寓意深婉,缠绵哀感,抒发了作者伤春惜时的感悟。

D.本词描写了西坠的夕阳、飘落的花瓣、重归的燕子、徘徊于小园中的词人等,营造了一种美丽和谐、心情愉悦的氛围。

2. 下列对《采桑子》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的一项是()A.上阕第一句“轻舟短棹西湖好”总摄全篇,点明颗意,直抒赞美之情。

B.上阕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提、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

C.下阕一、二句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三、四句以静衬动,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西湖的动态美。

D.这首词的下阕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抒发了词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

3. 下列对《相见欢》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清秋”一词,点明登楼时节,渲染肃杀氛围。

B.“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以乐景写哀情。

C.“倩悲风”一语,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传神。

D.“吹泪过扬州”一语,富有动感,极具感染力。

4. 下列对《如梦令》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从内容上说,“常记”一词表现出作者非常怀念当初的美好生活,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向往与赞美。

B.“沉醉”二字流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达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同步作业试题及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同步作业试题及答案

《唐诗五首》课时练一、语基达标训练(1)下列对《野望》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

B.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C.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

D.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2)对《黄鹤楼》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崔颢的诗风历来雄浑奔放,风骨凛然。

B、诗中最后一句运用倒装的句式,使之读起来更显气势。

C、这首诗情景交融,气势恢宏,令人读后回味无穷。

D、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漂泊异地,思念故乡的情怀。

(3)下列关于诗歌《黄鹤楼》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吊古怀乡的诗歌,流露出作者对故乡的向往之情。

B、据说李白为此诗折服,当时发出这样的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C、诗中“萋”与“凄”意思相近,说的是凋零的草木叫人伤心。

D、“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写出了诗人对岁月不再的遗憾和世事茫茫的感慨。

(4)对《使至塞上》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首尾叙事,中间写景,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

B.颔联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诗人出汉塞入胡天时激动、自豪的情感。

C.这首诗中最值得称颂的是颈联,它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

D.这首诗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壮丽、奇特、别致的塞外风光,动静结合,意境雄浑。

(5)对《使至塞上》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练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
年级:八册次:上单元 3
一、语基达
标训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 。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 《庭中有奇树》) 2.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 。

( 曹操《龟虽寿》) 3. 亭亭山上松, 瑟瑟谷中风。

, !
( 刘桢《赠从弟》( 其二) ) 4. , 。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 曹植《梁甫行》) (二)、根据提示, 完成下列诗句的填空
5. 《庭中有奇树》中, 写女主人公攀枝折花, 欲寄远人的诗句是“”。

6. 《龟虽寿》中, 作者认为发挥主观能动性,顺应自然, 始终保持乐观的精神,可
以延年益寿的诗句是“, ; , ”。

7. 在《赠从弟》( 其二) 中, 赞美松柏经严寒而不凋的品性, 勉励堂弟在恶劣
环境中要正气凛然的诗句是“? ”。

8. 在《梁甫行》中, 承接前面的描写, 进一步抒发作者的感慨,深化了主题的诗句是“, ”。



二、精彩课内
9. 阅读《庭中有奇树》,完成后面的题目。

( 1 )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两句写庭中奇树, 叶绿花盛,与孤居无依的守望者的凄凉孤独。

看, 开头两句是以树起兴
形成对照。

从表现手法上来
B.五、六句是写“奇树”的花朵是那样的美丽, 那样的芬芳,无奈相隔的路途太
,根本不可能送到丈夫的手里。

遥远
C.在五、六句的基础之上, 七、八句转入了对人物失望心态的描写。

“此物何足。


贵”一语中流露出对所思念的人离家太久的些
许责
D.整首诗把相思之苦藏在那似乎毫不相干的奇树的花叶枝条里, 收到了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

( 2 ) 试分析本诗在写景抒情方面所体现的艺术特色。

10. 阅读《龟虽寿》,完成后面的题目。

( 1 )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以神龟、腾蛇、老骥为喻,表明宇宙万物有生必有死, 是自然的规律,人应
精神。

该利用有限之年建功立业, 始终保持昂扬乐观的积极
进取
B.“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是全诗的主旨句, 作者以此勉励
自己不要虚度一生。

C.“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抒发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
壮志。

D.“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 可得永年”这四句呼应诗的开头, 在承认寿

命有限这一客观事实的前
,强调发挥人的主观作用, 反映了诗人积极进取
提下
人生态度。

( 2 ) 人们常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曹操是如何看待暮年的?
11. 阅读《赠从弟》(其二), 完成后面的题目。

( 1 ) 第三、四两句中的两个“一何”, 在表达内容上各有什么不同? 第一个

( 2 ) 全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2. 阅读《梁甫行》, 完成后面的题目。

( 1 )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这两句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 2 ) 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一、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 《庭中有奇树》)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 曹操《龟虽寿》) 3.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 松枝一何劲!
( 刘桢《赠从弟》( 其二) ) 4. 八方各异气, 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 曹植《梁甫行》)
二、根据提示,完成下列诗句的填空
5.《庭中有奇树》中,写女主人公攀枝折花,欲寄远人的诗句是“攀条折其荣, 将以遗所思”。

6.《龟虽寿》中,作者认为发挥主观能动性,顺应自然,始终保持乐观的精神,可以延年益寿的诗句是“盈缩之
期, 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 可得永年”。

7.在《赠从弟》( 其二)中,赞美松柏经严寒而不凋的品性,勉励堂弟在恶劣环境中要正气凛然的诗句是
“岂不罹凝寒? 松柏有本性”。

8.在《梁甫行》中,承接前面的描写,进一步抒发作者的感慨,深化了主题的诗句是“柴门何萧条, 狐兔翔
我宇”。

阅读
三、古诗歌
9.阅读《庭中有奇树》,完成后面的题目。

(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 开头两句写庭中奇树,叶绿花盛,与孤居无依的守望者的凄凉孤独形成对照。

从表现手法上来看,开头两句。

是以树起兴
B.五、六句是写“奇树”的花朵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芬芳,无奈相隔的路途太遥远,根本不可能送到丈夫的手
里。

C.在五、六句的基础之上,七、八句转入了对人物失望心态的描写。

“此物何足贵”一语中流露出对所思念的
备。

人离家太久的些许责
D.整首诗把相思之苦藏在那似乎毫不相干的奇树的花叶枝条里,收到了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

( 2 )试分析本诗在写景抒情方面所体现的艺术特色。

华;②以乐景写哀情,
①在写景上层层推
进,由树到叶,由叶到花,由花到香,而情感也在写景过程中不断酝酿升
,抒写心中的哀怨伤感。

通过“奇树”绿“叶”荣“”馨“香”等一组繁荣旺盛的意象,来突出自己的孤单寂寞
10.阅读《龟虽寿》,完成后面的题目。

( 1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 作者以神龟、腾蛇、老骥为喻,表明宇宙万物有生必有死,是自然的规律,人应该利用有限之年建功立业,始
终保持昂扬乐观的积极进取精神。

B.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是全诗的主旨句,作者以此勉励自己不要虚度一生。

C.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抒发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D.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这四句呼应诗的开头,在承认寿命有限这一客观事实的前提下, 强调发挥人的主观作用,反映了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 2 )人们常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曹操是如何看待暮年的?
曹操认为,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是最重要的,不能因年暮而消沉,而要“壮心不已”,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
进取的奋发精神,保持思想上的青春。

11.阅读《赠从弟》(其二),完成后面的题目。

( 1 )第三、四两句中的两个“一何”,在表达内容上各有什么不同?
,第二个“一何”突出青松的雄健挺拔。

第一个“一何”突出谷中风的迅疾凶猛
( 2 )全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在自勉中也勉励堂象征手法。

作者借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
,表达自己高洁、坚贞的情操
弟做一个坚强不屈的人。

12.阅读《梁甫行》,完成后面的题目。

( 1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这两句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凄楚。

,衬托出边海人们生活环境的荒蛮以及边海人们的恐惧与
通过侧面描写
( 2 )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本诗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

表达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