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第八章·第一节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整理(完整版)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一、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和意义1、有助于更加准确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
(1)文化是民族的根本和灵魂;(2)文化存,则民族存;文化亡,则民族亡。
(3)她能告诉你: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2、有助于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
(1)中国文化不仅是东方文明的奇葩,而且还是世界文明的瑰宝;(2)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好比心灵的雾霾,会造成我们精神世界的浮躁、迷失、荒芜甚至幽暗。
3、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
(1)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2)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根本,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3)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表现。
4、有助于开阔我们的文化视野,提高文化素质。
(1)传统文化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面;(2)传统文化是理想,是道德,是价值,是精神,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己立立人己达达人。
(3)缺乏民族文化滋养的人,是肤浅的,空心的,片面的,没有根基的,难以走远的。
5、有助于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
(1)传承不是为了复古,继往是为了开来;(2)对文化的盲目自信和妄自菲薄都会种下苦果。
(3)源远才能流长,根深才会叶茂。
二、文化的涵义1、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
“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周易》:“物相杂,故曰文”。
物体的形状、线条、色彩相互交错就是“纹”。
在此基础上,“文”字又有许多引申出十几种意义。
主要有三:其一,引申为文字、文章。
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诗词曲赋。
其二,引申为古代的礼乐制度,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法令条文。
其三,引申为精神修养,即文明,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文采。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化”主要指事物动态变化的过程。
本意有三:一是变化,二是生化,三是造化。
《庄子·逍遥游》中的“化而为鸟,其名曰鹏”,中的“化”即指变化。
《周易》中“男女构精,万物化生”,雌雄构精,于是生成各种动物及某些植物。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第一章:中国文化的起源与演变1.1 中华文明的起源1.2 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与演变1.3 中国文化的地域性与民族性1.4 中国文化的特点与影响第二章:中国传统哲学思想2.1 儒家思想2.2 道家思想2.3 佛家思想2.4 墨家思想与名家思想第三章:中国文学艺术3.1 中国古代文学概览3.2 诗词、散文、小说、戏曲等文学形式的特点与代表作品3.3 中国艺术的种类与特点3.4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代表作品与影响力第四章:中国传统宗教信仰与哲学思想4.1 儒教的信仰与哲学思想4.2 道教的信仰与哲学思想4.3 佛教的信仰与哲学思想4.4 中国民间信仰与宗教习俗第五章:中国传统社会与文化生活中的礼仪、习俗与节日5.1 中国传统礼仪的起源与演变5.2 传统习俗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5.3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与庆祝方式5.4 中国传统生活中的其他重要习俗与活动第六章: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与历史变迁6.1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6.2 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结构6.3 近现代中国的政治变革6.4 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影响与现实意义第七章:中国传统经济制度与商业发展7.1 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7.2 中国封建社会的商业发展7.3 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7.4 中国经济制度的转型与挑战第八章:中国传统科技与教育8.1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8.2 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8.3 近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教育改革8.4 当代中国的科技教育现状与挑战第九章: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化成就9.1 中国绘画艺术9.2 中国书法艺术9.3 中国音乐与舞蹈艺术9.4 中国建筑艺术与园林艺术9.5 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与传承第十章: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与挑战10.1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文化变迁10.2 中国文化的全球化与对外交流10.3 当代中国文化面临的挑战与争议10.4 未来中国文化发展的前景与展望重点和难点解析一、中国文化的起源与演变:重点关注中国文化的地域性与民族性,以及中国文化的特点与影响。
中国文化概论pp8

一、佛教的教义与宗派
佛教的创立者叫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 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他 出身刹帝利种姓,是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 生卒年代大致相同于我国的孔子。到了孔雀王朝 的阿育王时代(公元前3世纪),印度把佛教定 为国教。
一、佛教的教义与宗派
(一)佛教的基本教义
佛教的主旨是“空”,学佛就是“悟空”, 佛教提出它的基本教义——“四谛”,意为 “四条真理”,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四谛又分为两部分,苦、集二谛说明人生的本 质及其形成的原因;灭、道二谛指明人生解脱 的归宿和解脱之路。
种畸形的信仰。
学习 目标
了解中国古代宗教的发展过程,主要教派及 (1) 各教派的基本教义。
了解宗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明确宗教也是一
(2)
种文化现象。
学习重点
中国远古宗 教的形式。
佛教对中国 文化的影响。
道教对中国 文化的影响。
学习 方法
(1)课外文献阅读法,如阅读《百喻经》、 《坛经》等篇幅不大而又流传甚广的佛教经典。
学理论与技术的奥秘”。
文化看台
1998年6月15日,胡“神医”在河南商丘市 卫生局及相关部门力邀之下,来到商丘创办卫 达医院,先后治死30余人。1998年12月9日,因 长期非法行医惹出多宗命案的“神医”胡万林, 在上海被公安机关扣留,最终受到法律的严惩。
文化看台点评
点评:“神医”胡万林的故事,成为一个让中 国人心痛的笑话。人们在生命的危急关头,不信 任“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生,而是相信胡 万林这样的巫医。一些人包括著名作家在内,都 认定胡万林不是人,而是神,进而对他产生了一
一、上帝崇拜
上帝的神性主要有:
(1)支配气象上的现象, 以影响人间祸福。
中国文化概论 第八章: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此外还有秀才科、明法科、明书科、明算科、
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等科考试,主要
为明经科与进士科。
考生的来源 一种是中央及地方学校的学生,称 为“生徒”; 另一种是不在学校读书的读书人, 可以向所在的州、县官府报考,经 州、县考试合后到京城参加考试, 这些人称之为“乡贡”。
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 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 以后,同到慈恩寺的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 耀,所以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唐 孟郊曾作《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朝看遍长安花。"所以,春风得意又成为 进士及第的代称。
杏园,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郊大
雁塔南。唐代新科进士赐宴之地。 进士宴会,就在曲江亭里举行。喝 完了酒,泛舟池上,听歌看舞,成 为惯例。
2、常科(我们通常据说的科举,
就是常举) 常科就是每年举行的考试,设 立的科目不下几十科,常见的有秀 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 算、史科等,其中又以进士、明经 两科最受重视。
进士明经两科所考试的科目,明经重贴经、
墨义、时务策,进士重诗赋(贴经、杂文、 时务)。 评价: 由于经文全赖背诵,诗赋则需发挥,因此, 中明经易,中进士难。
察举
就是由公卿、列侯和地方郡守等高级 官员经过考察把所谓品德高尚、才干出 众的人才推荐给朝廷,由朝廷授予他们 官职。(自下而上的选官方式)
1、察举对象
主要是官府的属吏和地方学校的 学生。
2、察举的科目
有“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 者)”、“秀才(才能优秀者)”、 “孝廉(孝敬廉洁者)”、“明经 (通晓经义者)”。
3、对被举荐的人员,朝廷有时 也要进行考试。 考试分两种方 式进行,一是对策;二是射策
大学公共课《中国文化概论》 古代教育

北京国子监
北京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沿用的最高学府。始建 于元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东与孔庙毗邻, 这就是封建社会规定的“左庙右学”。
国子监的主要建筑是辟雍殿,四周围绕一个圆形 水池叫“泮水”。汉代以来大学内多设辟雍,供 皇帝讲学,皇帝讲学时太学的官员和学生要跪在 泮水四周聆听。辟雍以北是“彝伦堂”,意为法 规和伦理之堂,是讲习经义的地方。辟雍两侧, 设“率性”、“诚心”、“崇志”、“修道”、 “正义”、“广业”六堂,是教室。彝伦堂两侧 为四厅:典簿厅负责文书财会。绳愆厅负责制度 和纪律,典籍厅负责图书资料,博士厅负责讲授 经义,它们是国子监内的行政和教学管理机构。
大学公共课《中国文化概论》
第八章 古代教育
一、古代的学校教育
中国封建社会很重视教育,表现在:突出教师的 崇高地位,提倡全社会尊师;强调读书的神圣地 位,引导全社会敬学。
“教”是会意字,意思是一手拿一根棍棒打一个 孩子,孩子的头上还有被打的两个记号,说明其 本意是以棍棒训子,令其遵循长辈的意志。“育” 是形声字,它的篆书字形是个颠倒的“子”字, 古人认为颠倒之子即不顺之子,也即不孝之子, 以骨肉之情感化、教导不顺之子谓之“育”。由 此可见,“教育”二字的古意就是培养人的良好 品德,当然,培养的手段离不开棍棒政策。最早 把“教育”连起来用的是孟子。《孟子·尽心 篇》:“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但为时不长,北宋的书院就冷落下来。原因是宋 王朝把兴办教育的重点转向官学,一方面是书院 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内政和外交的大量需要,另 一方面是北宋的一些名臣如范仲淹、王安石等通 过科举选拔人才。读书人看到通过官学才有进身 机会,书院教育也就冷落下来。
南宋的书院
南宋时,官学腐败,州县学校有名无实,而兴盛 起来的理学又需要宣讲的场所。这时,理学代表 人物朱熹相继恢复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的教学 活动,并亲自讲课,指导生徒,各地纷纷效法, 蔚然成风,书院有了迅速的发展,数量众多,形 成我国书院教育的第二个高潮。当时的岳麓、白 鹿洞、丽泽、象山四个书院,因张栻、朱熹、吕 祖谦和陆九渊的主持,成为全国最有影响的理学 学术中心,被称为“南宋四大书院”。
中国文化概论第八章PPT课件

燧 人 氏 钻 木 取 火
2.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西周官学制度
国学
乡学
大学
(天子所设)
小学
(诸侯所设)
德、行、艺、仪 艺:礼乐射御书数
闾
党
州
乡
私学大师:孔子、墨子、孟子、荀子等 《学记》、《大学》是教育思想的总结
西周学校学制系统
3.儒学独尊与读书做官教育模式的形成
“独尊儒术”是西汉董仲舒向提出的文教政 策之一,是对百家争鸣的一个官方收束,目的 是统一思想;同时配合官学和选士提拔,为读 书做官铺设道路。
太学规模很大,平民相继入学。晋时增设国子 学 ,限五品以上贵族子弟入学。南朝宋时设 儒学、玄学、史学、文学,以四学制打破儒家 一统教育的局面。 • •
5.唐代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完备的学制体系
弘文馆 崇文馆
府州县学 专门学校
算学
数学 武学
国子监
国子学 四门学 宗学
《开成石经》
开成石经
唐文宗时以楷书刊刻 《周易》、《尚书》、 《毛诗》、《论语》等十二 本 成于开成二年,史称开成石 经。
科举制的弊病
第一
考试内容的陈腐。八股文要求必须按照 四书五经的官方注疏,“代圣贤立言” ,不准许有个人见解。
第二
考试方法的僵化。后期格式规定极为严 格:每篇必须有破题、承题、起讲、中 股、后股、束股等部分构成,成了文字 游戏。
第三
录取人数极低,残害人才。清每三年才 录取200多人,却以读书做官为诱饵,使 数十万人皓首穷经,老死不止。
实例分析——朱熹及其教育思想
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直接从事教育活动达 四十年之久,主持重修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 精选《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书 并为其作注,这四部书对元、明、清三代的教育 产生了深渊的影响。
(完整版)中国文化概论·绪论·第一节

五色成文而不乱。 引申出包括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各 种典章制度和礼乐制度,如伏羲始作卦、造 书契, “由是文籍生焉” 。还指事物的各种特征,与“质”、“实”相对, 如《论语·庸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还指有关人的品质,诸如美德和善行,如郑玄注《礼记·乐记》云:“文 犹美也,善也。 ”
一、文化的含义 (一)生活中对文化的理解
1.人们接受教育的程度; 2.道德、伦理、修养等个人质素; 3.语言文字、思想学术、文学艺术,以及 各种出版物。
网民受教育程度调查示意图
(二)典籍中关于文化的解读
在古代,文化两个字本是单独使用的。
文 最初指动物身上的纹理,器物上的
纹样,也指各种事物的颜色混杂在一起。 许慎《说文》:错画也,象交文;
物质文化当中包含了精神的成分
对文化的分层理解
第三个层次:高雅的文学艺术 沿袭了传统和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文化的直观理解,即把文化理解
为以文学、艺术、音乐、戏剧等为主的艺术文化,是人类“更高雅、更 令人心旷神怡的那一部分生活方式”,是“弹钢琴谈论勃朗宁的诗”那一 类内容,或者就是曲高和寡式的阳春白雪。
韩熙载夜宴图
周文王姬昌
从自然的纹理中,逐渐引申、演化出自然规律, 从纹理一样繁富的人际关系中,可以找出教化人群的 规律。
汉代史学家刘向造像
(三)中外学者对于文化的解读
内蒙古海拉尔出土的石器
在西方,Culture的早期意 思和汉语相近,源于拉丁语 Cultura,含有耕作、垦殖、育 种之义,后来泛指农业和园艺。
对文化的分层理解
第一个层次:人类所有的文明成果 主张文化是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
中国文化概论·第八章·第一节

无我 指包括我在内的万物和宇宙世界
没有主宰。
无常 是指任何事物都不存在永恒的固
定的状态。 无我、无常是佛法的真谛和总法则。
因果相续 则指由因缘而产生的一切
事和物,譬如流水一般,是永不间断的。
唐卡:佛本生故事
四法印
依照缘起论的观点,只有通过了人生 的四法才能圆满:诸行无常,诸法无我, 有漏皆苦,涅槃寂静。
大英博物馆藏释迦牟尼复制像(上)
佛祖讲经图(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佛与佛经
佛是“佛陀”(梵语Buddha)的简称,意思 是“觉者”、“智者”,是“乘真如之道而来者”,简 称“如来”,故“如来”也是“佛” 的别名。
佛教有小乘、大乘之分,小乘佛教认为只有 佛祖一人成佛,其他信徒以成为阿罗汉最终脱 离轮回之苦、超生天界为最终目标;大乘佛教认 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得成
释迦牟尼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本名乔达 摩·悉达多。释迦是族名,牟 尼是尊称,意思是“释迦族的 圣人”。依靠佛经记载的故事 推测,释迦牟尼是古迦毗罗卫 国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释迦 牟尼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 等诸多苦痛,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在菩提树 下大彻大悟,遂创佛教,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 域一带传教,80岁时涅槃。
中国文化概论·第八章·第一节
第八章 诸行无常 诸法无我
——佛家文化及其理想人格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 何处有尘埃。
——慧能:《坛经》 无在万化之先,空为众形之始,故称本 无,非谓虚豁之中,能生万有也。夫人之所 滞,滞在未有。苟宅心本无,则斯累豁矣。夫 崇本可以息末者,盖此之谓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 诸行无常 诸法无我
——佛家文化及其理想人格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 何处有尘埃。
——慧能:《坛经》 无在万化之先,空为众形之始,故称本 无,非谓虚豁之中,能生万有也。夫人之所 滞,滞在未有。苟宅心本无,则斯累豁矣。夫 崇本可以息末者,盖此之谓也。
——《名僧传抄》
佛教文化概说
中国佛教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它不仅是中国哲学文化的一部分,在 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产生过重大影响;同时 也在中国艺术文化如诗歌、绘画、书法、雕 塑、建筑等领域镌刻下深深的印迹。另外,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对我国各民族文化以及 民俗民风,均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第一节 佛教文化的基本概念
释迦牟尼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本名乔达 摩·悉达多。释迦是族名,牟 尼是尊称,意思是“释迦族的 圣人”。依靠佛经记载的故事 推测,释迦牟尼是古迦毗罗卫 国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释迦 牟尼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 等诸多苦痛,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在菩提树 下大彻大悟,遂创佛教,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 域一带传教,80岁时涅槃。
佛”。我国境内,傣族 信奉小乘,汉传、藏传佛教均属大乘佛教。
释尊涅槃后,弟子将释尊生前所说佛法记诵 并编辑成经、律、论“三藏”,汇编成书,便称“大 藏经”。其中以汉文大藏经对佛教以至世界文化影 响最大,以近年出版的《中华大藏经》 汉文卷为 例,所收经律论总计多达4 200余种,23 000余卷。
元代释迦牟尼像(左下)
敦煌壁画:执幡观音与供养人
戒、定、慧三学 明代维摩诘像(左下) 佛教认为要达到涅槃,就要研修佛法佛理,就
必须研究三藏中所有的佛教经典。具体的修行方法, 有所谓“戒、定、慧”三学。
戒学指遵守佛教僧团组织所规定的许多清规
戒律,以保僧众在共同的准则下笃信佛法,防止造
身、口、意三业;定学
观世音菩萨像(右上)
诸行无常 任何事物都不存在永
恒,人生因果相续,刹那生灭。
诸法无我 我和宇宙万物一样,
所有事物都不是永恒的。
有漏皆苦 三毒和慢疑恶见组成
的“漏”是人生的六大烦恼,使人们有了“八 苦”而不得解脱。
涅槃寂静 懂得无常无我,知晓
有漏皆苦,唯有笃信佛法,皈依佛门,刻 苦修行,方能超越轮回,进入智慧福德圆 满、永恒寂静、最有成就和最安静的境界。
灭 是佛法指出只有信奉佛法最后达到涅
槃,才是彻底实现苦的消灭的唯一出路;
道 是佛教给信奉佛法者达到涅槃、实现
灭苦的一系列理论和具体方法。
唐代手绘观世音像
缘起论
所谓缘起,指“诸法因缘生”,或“诸法因 缘而起”,“缘起论”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点:无造 物主、无我、无常、因果相续。
无造物主 一切事物的生成,都是由
释尊出家图(右上)
佛法
佛教的基本教义认为人世有四圣 谛:苦、因(集)、灭(尽)、道,提出 “缘起论”和“四法印”的观点,认为“诸法因 缘生”,“果从因生”,“因又有因,缘又有 缘”,“因果相续”,“诸行无常,诸法无 我”;认为“有漏皆苦,涅槃寂静”,人们总 是被贪、嗔、痴“三毒”,以及慢、疑、恶见 形成的“六根本烦恼” (称“漏”)所困扰, 使得人们的行为、言语、思想造出种种 “业”,无可救药地在生死轮回,毫无休 止,生命始终不能摆脱生苦、老苦、病 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与所怨 憎者会聚)、所求不得苦、五取蕴苦等八 种痛苦当中不得解脱,唯有从“无明”的懵 懂到相信佛法,以所谓“戒、定、慧”三学 修行方能涅槃。
指在修行时静坐息虑,专心
不贰,不瞌睡,思想集中不 开小差地参悟佛理佛法;
慧学 指按照闻、思、修的
程序,努力领悟佛法以洞彻 四谛的道理,达到无漏和正 常的解脱。
在佛教中,还有许多具体繁琐的修行法门,即 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 正道等三十七道品。
大英博物馆藏释迦牟尼复制像(上)
佛祖讲经图(下)
佛与佛经
佛是“佛陀”(梵语Buddha)的简称,意思 是“觉者”、“智者”,是“乘真如之道而来者”,简 称“如来”,故“如来”也是“佛” 的别名。
佛教有小乘、大乘之分,小乘佛教认为只有 佛祖一人成佛,其他信徒以成为阿罗汉最终脱 离轮回之苦、超生天界为最终目标;大乘佛教认 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得成
敦煌壁画观世音像 供养人张有成供奉
四圣谛:苦因灭道
苦 是指佛法认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
包括人生的全过程,都是无量之苦。
因 或称集,是指佛法揭示了人们由于
贪、嗔、痴、慢、疑、恶见这“六根本烦恼”,还 有行为(身)、言语(口)、思想(意)“三业” 所造成的因果报应,使自己陷入了无休止的生死 轮回的痛苦中。
相互依存的关系和条件决定的,是受因果规律 支配的,而不是靠造物主。
无我 指包括我在内的万物和宇宙世界
没有主宰。
无常 是指任何事物都不存在永恒的固
定的状态。 无我、无常是佛法的真谛和总法则。
因果相续 则指由因缘而产生的一切
事和物,譬如流水一般,是永不间断的。
唐 的四法才能圆满:诸行无常,诸法无我, 有漏皆苦,涅槃寂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