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案(纲目)

合集下载

中国当代文学 教案

中国当代文学 教案

中国当代文学教案教案标题:探索中国当代文学的多样性教案目标:1. 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背景和特点。

2. 分析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的主题、情感和艺术手法。

3. 提高学生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欣赏能力和文学批评意识。

4.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教案内容:一、导入(10分钟)1. 利用图片、音频或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引发学生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兴趣。

2. 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背景,了解其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二、文学作品分析(30分钟)1. 选择代表性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如《活着》、《红高粱家族》等,进行文本分析。

2. 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主题、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如象征手法、叙事结构等。

3. 引导学生讨论作品与社会背景的关系,如作品中反映的社会问题、价值观等。

三、文学批评与创作(40分钟)1. 介绍文学批评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如文本分析、批评理论等。

2. 分组讨论或个人撰写对所选作品的文学批评,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和观点。

3. 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可以是写作小说、诗歌、剧本等形式,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文学手法和艺术表达方式。

四、总结与展示(10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文学批评和创作成果,鼓励互相交流和讨论。

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当代文学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教案评估: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讨论质量。

2. 学生作品:评估学生的文学批评和创作作品,包括内容的深度和表达的准确性。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的反馈和建议,以便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教案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文学展览、文学讲座等,拓宽学生对中国当代文学的了解。

2. 组织学生参与文学俱乐部或阅读分享活动,促进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交流能力。

3. 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如选择特定作家或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一、引言1.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基本概况,掌握重要作家的文学成就和代表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2. 教学内容:本课程将涵盖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要流派、作家、作品以及文学现象。

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阅读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欣赏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

二、第一章:现代文学的开端(1917-1949)1. 教学目标:了解现代文学的开端及其背景,掌握鲁迅、茅盾等重要作家的文学成就和代表作品。

2. 教学内容:a.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及其对文学的影响b. 鲁迅的创作生涯及其代表作品《呐喊》、《彷徨》等c. 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和农村题材小说3. 教学方法:通过讲授和阅读鲁迅、茅盾的作品,引导学生了解现代文学的开端及其重要作家。

三、第二章: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1949-1977)1. 教学目标:掌握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了解赵树理、孙犁等作家的贡献和代表作品。

2. 教学内容:a.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原则及其影响b. 赵树理的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和《李有才板话》c. 孙犁的小说《荷花淀》和《芦花荡》3. 教学方法:通过阅读赵树理、孙犁的作品,分析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及其在作品中的体现。

四、第三章: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学创作(1978-至今)1. 教学目标: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文学创作的多元化趋势,掌握莫言、陈忠实等重要作家的代表作品。

2. 教学内容:a. 改革开放以来文学创作的新趋势和新特点b. 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和《檀香刑》c. 陈忠实的《白鹿原》和贾平凹的《废都》3. 教学方法:通过阅读莫言、陈忠实的代表作品,探讨改革开放以来文学创作的多元化趋势。

五、第四章:当代文学现象及批评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当代文学现象的敏感性和批判思维,了解当前文学创作的成就与问题。

2. 教学内容:a. 当前文学创作的成就与问题b. 文学批评的意义及其方法c. 代表性文学现象分析3. 教学方法:通过课堂讨论和写作练习,培养学生对当代文学现象的观察和批评能力。

中国当代文学大学教案

中国当代文学大学教案

课程名称:中国当代文学授课对象:大学本科二年级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和主要作家。

2. 分析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主题、风格和艺术特色。

3. 培养学生对当代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一、中国当代文学概述1. 中国当代文学的定义及发展背景2. 中国当代文学的主要阶段和代表作品二、当代文学作家作品分析1. 鲁迅作品《阿Q正传》2. 巴金作品《家》3. 莫言作品《红高粱家族》4. 张爱玲作品《金锁记》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向学生介绍中国当代文学的定义和发展背景。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当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二、中国当代文学概述1. 讲解中国当代文学的主要阶段,如“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新时期文学”等。

2. 举例说明各个阶段的主要代表作品和作家。

三、当代文学作家作品分析1. 以鲁迅作品《阿Q正传》为例,分析作品的主题、风格和艺术特色。

2. 介绍巴金作品《家》的背景和意义,引导学生阅读作品片段。

第二课时一、继续分析当代文学作家作品1. 以莫言作品《红高粱家族》为例,分析作品的主题、风格和艺术特色。

2. 介绍张爱玲作品《金锁记》的背景和意义,引导学生阅读作品片段。

二、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你认为这些作品在当代文学中的地位如何?2. 各组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

三、总结1. 总结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特点和主要成就。

2. 强调当代文学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掌握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和主要作家。

2. 学生能够分析作品的主题、风格和艺术特色。

3.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资源:1. 教材:《中国当代文学史》2. 课外阅读:鲁迅《阿Q正传》、巴金《家》、莫言《红高粱家族》、张爱玲《金锁记》等3. 网络资源:相关文学网站、学术论坛等。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及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及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及教案文学观念的变革近代文学变革中的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中国文学现代性文学观念的孕育。

第三节文学创作的业绩该时期出现的“南社”诗歌团体;“戏剧改良”;“新文体”的散文;“政治小说”;翻译的外国小说;民初各种言情通俗小说等等。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6课时)第一节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周作人《人的文学》;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等文学主张;文学革命兴起的基本状况;五四文学革命的深入发展。

第二节新文学社团与思潮流派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语丝社、湖畔诗社等;五四主要文学思潮和流派。

第三节20年代文学论争1与以林纾为代表的国粹派文人的斗争;与学衡派、甲寅派等复古派的论争;新文化统一战线内部的论争。

第四节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人”的文学观念的现代意义;文学语言变革的革命性意义;文学观念的彻底转型;文体形式发生的重大变化;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关系的建立。

第二章20年代小说(一)(8课时)第一节鲁迅的生平、思想和文学创作概述鲁迅作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南京水师学堂的学习期间接受了进化论;日本仙台学医和“弃医从文”的选择;五四时期的“呐喊”,小说和杂文的创作;五四退潮后的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野草》,历史小说《故事新编》;大革命失败时的思想反思,进化论的轰毁;在上海参与左翼文学运动;生命最后的战斗日子以杂文为武器。

第二节《呐喊》、《彷徨》《呐喊》、《彷徨》在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史上的地位;小说集的思想内容;《狂人日记》的思想启蒙总纲;《阿Q正传》的改造国民性的思想和关于农民问题的思考;《伤逝》为代表的知识分子问题的思考;《呐喊》、《彷徨》的艺术成就:人物塑造、表现手法、吸收外国小说的技巧、“格式的特别”等,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

第三节《故事新编》鲁迅历史小说的独特性;《故事新编》的主要思想内容;《故事新编》的创作方法;《故事新编》的艺术特点。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案(朱栋霖)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案(朱栋霖)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现代文学”部分绪论一、中国历史的分期与中国文学的分期(一)中国的历史分期古代:1840年鸦片战争前,分远古、中古、近古近代:1840年—1919年现代:1919年-1949年当代:1949年后(二)中国文学分期的几个概念中国文学:包含古代、近代、现代、当代文学。

古代(古典)文学:先秦——清朝末期的文学(1840年前)。

近代文学:1840年-1917年的文学,是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的过渡时期。

是文学现代性的累积时期。

现代文学:1917年——1949年创作的文学(40年代前称“新文学”)。

也有的将1917年后的文学统称为现代文学,如朱栋霖编教材。

当代文学:1949年7月全国第一次文代会以后创作的文学(5O年代后期提出这一概念,70年代前与新中国文学、“建国以来的文学”、“建国后文学”等名称可互指)。

近现代文学:一般指的是1840年后的文学。

现当代文学:是现代、当代文学的合称。

晚清以来中国文学:一般指1840年后的中国文学近百年来中国文学:一般泛指的是近现代、当代文学。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在80年代后期提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将近代、现代、当代文学整合成一个整体看待,以揭示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关于现代文学课程:1932年周作人在清华大学讲新文学的源流,是现代文学作为学科研究的开始;1940年代,朱自清把现代文学作为中文系课程开设,一直延续至今。

现为中文及相关专业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

二、中国现代文学释义(一)中国:民族性、传统性。

历史的传统文化和文学的承传(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具有中国的民族性。

丹纳在《艺术哲学》中影响艺术的三因素:种族、时代、环境。

(二)现代:现代性,时间上的不可逆性;文学中精神和思想的现代性;文学价值上的原创性;语言上使用白话文;文体形式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

(现代性是一种社会现象,标志着一种断裂或一个时期的当前性或现在性,它既是一个量的范畴,一个可以界划的时间断,同时又是一个质的概念,即根据某种变化的特质来标识这一时段。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案绪论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案绪论

二、当代文学史的历史分期和发展概述
1、分期方法 (1)前30年(1949~1978) ①十七年文学(49~66) 57年前 57年后 ②文革文学(66~78) 71年前 71年后
(2)后30年(1978~2010) 新时期文学
①80年代文学(78~89) (狭义)新时期文学 85年前 85年后 ②90年代以来的文学(90~ 后新时期文学 92年前 92年后 ③新世纪文学(2000~ )
(4)90年代以来的文学
①历史环境: 进入90年代以后,国际上是“冷战”结束,国内 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实践,这 一新的环境对文学的各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②发展概况: 90年代以来文艺创作方面的数量统计: 90年代长篇小说平均每年创作800部。1998年以后 每年都超过1000部。 根据2005年的一个统计,现在每年出版的新书逾 15万种,全国已有2200余家各种报纸和8000余种刊物 在发行,电视台逾3000家,年拍摄电视连续剧14000集。
2、内容安排
绪论:中国当代文学概述 上编:第一章、50~70年代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第二章、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 第三章、农村题材小说创作 第四章、五六十年代的其它小说创作 第五章、五六十年代的其它文学创作 第六章、文革文学评述
下编:第一章、80~90年代的文艺论争和文学思潮 第二章、八十年代前期的小说主潮 第三章、八十年代学创作 第六章、九十年代文学创作评述 余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展望
(1)召开及意义: )召开及意义: 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 49年 第一次文代会( 49 大会)在北平举行。会议由郭沫若提议,中共中央批准而召开。 大会)在北平举行。会议由郭沫若提议,中共中央批准而召开。 总结了抗战以来中国文艺运动的经验, ①总结了抗战以来中国文艺运动的经验,把解放区文艺树为全 国文艺今后发展的范例。 国文艺今后发展的范例。 大会确立以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②大会确立以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作为文艺 发展的根本指针,以文艺为人民服务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作为 发展的根本指针, 新中国文艺的方向。 新中国文艺的方向。 本次大会形成了文艺界空前的大团结, ③本次大会形成了文艺界空前的大团结,并产生了新的全国性的 文艺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文艺组织 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这次大会,标志着中国新文学以此为起点, 这次大会,标志着中国新文学以此为起点,进入了当代文 学的阶段,是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学的阶段,是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中国现代文学史概述教案

中国现代文学史概述教案

中国现代文学史概述教案教案主题:中国现代文学史概述教学目标:1. 知道中国现代文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作家和代表作品;3. 理解中国现代文学与社会变革的关系;4. 培养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 中国现代文学的起源和发展;2. 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作家和作品。

教学难点:1. 分析中国现代文学与社会变革的关系;2. 培养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欣赏能力。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2. 材料:中国现代文学史概述资料;3. 录音机、CD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中国现代文学的定义和意义,并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导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起源和发展产生兴趣。

二、展示(10分钟)使用PowerPoint课件,展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并重点介绍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时期和代表作家。

三、讲解(15分钟)1. 介绍中国现代文学的起源和发展,重点讲解五四运动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2. 介绍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时期,包括新文化运动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3. 分析中国现代文学与社会变革的关系,讲解中国现代文学的主题和艺术特点。

四、欣赏(15分钟)选择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作品,如鲁迅的《狂人日记》、茅盾的《子夜》等,进行朗读和解析,并与学生共同欣赏。

五、巩固(10分钟)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写作,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并谈谈自己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理解和感受。

六、拓展(5分钟)介绍学习中国现代文学的意义和方法,并鼓励学生多阅读中国现代文学作品。

七、总结(5分钟)教师简要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欣赏中国现代文学。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起源和发展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作家和作品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由于时间的限制,不能详细讲解每个时期的作家和作品,希望学生能主动学习和阅读更多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

同时,在欣赏环节可以增加一些互动的活动,更好地培养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欣赏能力。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本教案内容共分为十个章节,本节课为第一至第五章节的教案。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背景与发展脉络。

2. 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要作家、作品及文学流派。

3. 提升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三、教学内容1. 第一章:中国现当代文学概述1.1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定义与分期1.2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背景与发展脉络2. 第二章:鲁迅2.1 鲁迅生平及其文学成就2.2 鲁迅主要作品解析3. 第三章:郭沫若3.1 郭沫若生平及其文学成就3.2 郭沫若主要作品解析4. 第四章:茅盾4.1 茅盾生平及其文学成就4.2 茅盾主要作品解析5. 第五章:巴金5.1 巴金生平及其文学成就5.2 巴金主要作品解析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学背景、作家生平及其作品。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作品,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文学作品的主题、艺术特色等。

4. 阅读法:指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培养阅读习惯。

五、教学评估1. 课堂互动: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表现,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期中考试:设置有关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试题,评估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材。

2. 参考书籍:提供相关作家的作品集、评论集等。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4. 影视资料:挑选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影视作品,辅助教学。

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章:2课时2. 第二章:2课时3. 第三章:2课时4. 第四章:2课时5. 第五章:2课时八、教学注意事项1. 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注重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当代文学
导言
一.关于“中国当代文学”
明确当代文学概念:所谓当代文学,指的是1949年至今的文学,已有50多年的历史。

指出这一概念的缺陷:它不是一个科学的概念,但已约定俗成,难以改变。

二.中国当代文学的学习与研究面临的难题
1.作品数量繁多,任何人都不可能全面占有和把握;
2.处于发展变化过程中,许多作家和现象难以盖棺认定;
3.离现实太近,与政治关系密切,难以排除的干扰和障碍。

三.必要的准备
1.培养自己怀疑的精神和求实的态度
2.培养自己历史的观念和开放的目光
第一讲:新规范的确立与大一统格局的形成
一.新规范的源流
当代文学——延安文学——30年代的左翼文学
二.大一统格局的形成
(一)50年代一系列文学批判运动(持续不断的文艺批判)
1.对萧也牧的批判
2.对《关连长》的批判
3.对《武训传》的批判
4.对俞平伯红学研究的批判
5.对胡风的批判(鲁迅的追随者)
(二)知识分子改造运动
(三)作家的体制化
三.大一统格局下的创作实践
(一)创作概况
诗歌,小说,戏剧,通讯特写……
新的题材,新的主题,新的人物……
(二)出现的问题
1.文学观念的工具化
2.文学主题的政治化
3.虚假化、概念化、公式化、粗俗化
第二讲:双百方针的提出与文学的突围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国内背景;
国际背景;
现实的要求。

二.昙花一现的繁荣景观
小说: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李国文《改选》、耿龙祥《入党》、宗璞《红豆》、邓友梅《在悬崖上》
诗歌:公木《据说,开会就是工作,工作就是开会》、公刘《禽兽篇》、“迟开的蔷薇”。

邵燕祥《贾桂香、流沙河《草木篇》
戏剧:海默《洞箫横吹》、杨履方《布谷鸟又叫了》、岳野《同甘共苦》
报告文学: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本报内部消息》
文学批评:巴人《论人情》、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
三.反右运动与文坛生机的夭折
55万“左派分子”的产生;
文艺界“重灾区”情况;
“反右运动”对作家心理和创作态度的影响。

第三讲从“大跃进文艺”到“文革文学”
一.“新民歌运动”和“文艺大跃进”
1.大跃进民歌运动的发生;
2.空前的民歌运动景观;
3.“文艺大跃进”。

二.大跃进文艺的内容与形式
1.颂歌的重复
2.内容特征:理想与抒豪情
3.艺术手法:想象与夸张
4.得失分析
三.两结合创作方法的提出
1.关于诗歌道路问题的讨论
2.两结合创作方法
四.狭路上的探索
五.从“歌颂”到“战歌”
第四讲十七年的诗歌
一.郭沫若等老一代诗人的新创作
二.郭小川的诗
三.贺敬之的诗
四.闻捷等人的诗
五.李瑛、严阵等人的诗
第五讲十七年的小说
一.农村题材小说
赵树理的小说及“赵树理方向”
孙犁的小说
柳青和他的李准的创作道路《创业史》
李准的创作道路
浩然的《艳阳天》
从赵树理、柳青到浩然构成了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发展线索二.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杨沫的《青春之歌》与知识分子的革命道路
梁斌的《红旗谱》
王愿坚等人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茹志鹃的小说
第六讲十七年的散文与戏剧
魏巍等人的报告文学
杨朔、秦牧等人的散文
邓拓等人的杂文
十七年的报告文学
老舍的《茶馆》
郭沫若、田汉等人的历史剧
《千万不要忘记》、《霓虹灯下的哨兵》等现代戏
传统戏曲改编
1964年的革命现代京剧汇演
第七讲文革文学
文革文学和十七年文学
文革前期文学
1.文革前期文学状况
2.“文学空白”说的评价
3.“红卫兵文学”
文革后期文学
1.基本状况
2.《朝霞》、《学术与批判》
3.样板戏
4.浩然及其长篇小说《金光大道》
5.张永枚和他的诗
6.电影《春苗》《决裂》
第八讲文革时期的地下文学
从黄翔到郭路生
知青之歌与白洋淀诗群
手抄本小说
张扬的《第二次握手》
毕汝协《九级浪》,
赵振开的《波动》,
靳凡《公开的情书》,
《少女的心》,侦探、武侠……
第九讲时代的转折与文学的复兴(上)
文革结束之后文坛的转机
“拨乱反正”与思想解放运动
伤痕文学:卢新华《伤痕》郑义《枫》(短篇)、冯骥才《啊》、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莫应丰《将军吟》。

反思文学:鲁彦周《天云山传奇》;张弦《记忆》;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高晓声《李顺大造屋》;张一弓《犯人立铜钟的故事》;古华《芙蓉镇》;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

第十讲时代的转折与文学的复兴(下)
面对现实问题:
谌容的《人到中年》;刘宾雁《人妖之间》;叶文福《将军,不能这样做》;沙叶新的《假如我是真的》(又名《骗子》)。

改革文学的兴起: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开拓者》、《燕赵悲歌》;
何士光《乡场上》、《种苞谷的老人》;
张一弓:从《黑娃照相》到《流星在寻找失落的轨道》。

改革文学发展的两种趋势:
1.贾平凹的《小月前本》、《鸡窝洼的人家》、《腊月·正月》。

2.张炜《秋天的思考》、《秋天的愤怒》,矫健《老人仓》。

几部反映改革的长篇小说
张洁《沉痛的翅膀》;
李国文《花园街五号》;
柯云路《新星》。

第十一讲:新时期诗歌创作
一、诗人的“归来”与现实主义诗歌
艾青、公刘、邵燕祥等人的诗;雷抒雁、叶文福、杨牧等人的诗。

二、朦胧诗
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的诗。

三、新生代诗歌
新传统主义诸诗人;
第三代诗歌。

第十二讲新时期散文与戏剧
巴金的《随想录》与老一代的回忆散文
年轻一代散文家
徐迟等人的报告文学
80年代中期的大型综合报告
《报春花》、《权与法》等社会问题剧
沙叶新的戏剧创作
高行健的现代戏剧艺术探索
《魔方》等现代戏剧
《狗儿爷涅般》等
第十三讲:“寻根文学”与文化意识
寻根运动的发生
1984年出现,杭州会议,1985年形成高潮
代表人物:韩少功、阿城、郑义、郑万隆、李杭育。

寻根运动的思想文化背景
寻根文学的理论主张
韩少功《理理我们的根》
郑义《跨越文化断裂带》
阿城《文化制约着人类》
李杭育《文化的尴尬》
文化危机感与现代化紧迫感之间
寻根文学的创作成果
阿城《棋王》、《树王》、《孩子王》
郑义《远村》《老井》
韩少功《爸爸爸》。

郑万隆异乡异闻,莫言“红高粱”系列
寻根运动的成就与不足
1、超越了政治视角,给文学带来了更多的文化内涵。

2、问题与误区。

第十四讲:“现代派”的发展与变迁
一、最先的探索
王蒙《布礼》、《春之声》、《风筝飘带》,开始打乱时空的秩序,尝试新的写作技巧。

高行键的“技巧初探”。

宗璞、谌容、莫应丰等人的探索:《泥沼中的头颅》、《减去十八岁》、《驼背的竹乡》。

二、刘索拉、徐星等人的小说
“85新潮”。

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蓝天绿海》、《寻找歌王》。

徐星的《无主题变奏》、《我为在歧路》。

三、莫言、残雪的小说
莫言《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红蝗》《十三步》。

残雪《山上的小屋》《苍老的浮云》《黄泥街》《突围表演》。

四、王朔与王朔现象。

王朔最早的代表作“顽主”系列,《顽主》、《一点正经没有》、《玩的就是心跳》。

九十年代王朔的改变以及文坛的不同看法。

五、从马原、洪峰等人的形式探索
六、余华、苏童等人的创作
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现实一种》《世事如烟》《难逃劫数》。

血腥与暴力。

《古典爱情》与《鲜血梅花》透露的信息。

90年代:《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第十五讲潮流转向与新写实小说
新写实小说的产生
新写实小说的基本特点
池莉的小说
方方的小说
刘震云的小说
刘恒的小说
第十六讲 90年代以来的文学
市场面前的流失与流变
张承志、张炜等人的抵抗
人文精神讨论与文学
新历史主义创作
从新状态文学到新市民小说
从身体写作到美女写作
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
思想随笔与精神薪火的承传
几部有影响的长篇小说
《白鹿原》
《丰乳肥臀》
《羊的门》《国画》《无字》《受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