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垣四象二十八宿与十二星座
中国的3垣4象28宿1465颗星

中国的3垣4象28宿1465颗星在古人眼中,天与人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冥冥之中那股支配季节更替与群星运行的力量,同时也支配着尘世间的各种事件。
星空是人间在天上的投影。
天垂象,见吉凶,王朝更迭,国运兴衰,帝王命数,苍生祸福,皆可从星象中得到映射与预警。
这种天人感应的思想自古以来便影响深远。
早在上古蛮荒之际,逢清明晴朗之夜,古代部落中的巫觋们便会庄严肃穆地夜观天象,与天人进行一番心灵感应。
虽说《尚书》中曾提到,北方天帝颛顼为垄断地人与天神的交往手段,早早便命重、黎二神将天地间的物质通道昆仑山“绝地天通”了。
幸而天地间的精神通道尚未断绝,只是需要在星占学家的帮助下,人间帝王们方可究天人之际,知天人之意。
夜空如此广袤,星海如此浩瀚,既要观天,便需对星空加以划分,对星辰加以命名。
古代星占学家们以想像为线,将若干相近的星辰联在一起,组成“星官”。
每一星官又有专门的称谓。
星官不同于西方天文学中用来指称一片有着划定天界的“星座”,它是对一组恒星的称呼,没有明确的天界。
现今传世关于星官的系统记载,最早见于《史记·天官书》,涵括了远古巫咸、楚人甘德、魏人石申三位古星象大师之说。
西晋时的太史令陈卓搜集这三家的星经与星图,汇总成《晋书·天文志》。
其后历经数千年发展,至唐代,《步天歌》用浅近的语言历叙了天上1465颗星的位置,将星空分成“三垣二十八宿”共31个部分,成为古代星占学划分星空的准绳,沿用千年之久。
由于略显文言化,时至今日,许多地方仍蒙有神秘的面纱,令人浮想联翩。
星空区划总的来说,中国星座大的框架是“三垣四象二十八宿”体系。
为什么分成二十八份呢?因为月亮也大致在这条“带子”里运行,不过月亮走得比太阳要快得多,月亮在恒星背景上是27天多走一圈,所以古人凑一个整齐的数:28,让月亮大约一天走一份。
28可以被4整除,这样记录太阳行走时又可以将这二十八宿分成4份,每份是一个季节。
瞧,古人考虑得还是很周到的。
中国古代星空区划之星官、三垣、四象、二十八宿

中国古代星空区划之星官、三垣、四象、二十八宿中国古代为识星辰和观天象,把天上的恒星几个一组,每组合定一个名称,这样的恒星组合称为星官。
各个星官所包含的星数多寡不等,少到一个,多到几十个,所占的天区范围也各不相同。
在众多的星官中,有31个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就是三垣二十八宿。
在唐代,三垣二十八宿发展成为中国古代的星空划分体系,类似现代天文学中的星座。
星空区划星官中国古代的星空区划历史悠久,在方法上也自成一体,早在殷周之际就有了将赤道附近的恒星划分为二十八宿的方法。
春秋战国时期还有较为详细的对亮星的分群和命名,但当时列国割据,各成一体。
到西汉时,才趋向统一,并形成较完整的系统。
《史记·天官书》就反映了当时的区划情况。
中国古代划分星空的基本单位"星官",也就是把相邻的恒星组合在一起,构成各种图案,并分别取一个名字,称为星官。
若干小星官又可合成大星官。
后来,星官不仅指星群,同时也指天区。
主要的大星官就是三垣和二十八宿,在唐代《步天歌》中,三垣和二十八宿发展成为中国古代的星空区划体系。
三垣指北天极附近的三个较大的天区: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
紫微垣包括天北极周围天区,大体相当于拱极星座;太微垣包括紫微垣与二十八宿之间的狮子座、后发座、室女座、猎犬座等天区;天市垣包括相应的蛇夫座、巨蛇座、天鹰座、武仙座、北冕座等天区;二十八宿主要位于黄道区域,之间跨度大小不均,且分为四大星区,称为四象。
三垣三垣是北天极及周围三个较大的天空区域,即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
每垣内含若干星官,都有东、西两藩的星,左右环列,其形如墙垣,故称之为"垣"。
唐代《开元星经》辑录的《石氏星经》中就有紫微垣和天市垣,说明这两垣在春秋战国时就有了。
而太微垣之名则出现较晚,《史记》中虽有此相当的星官,但未命名"太微垣",直到隋唐才正式有"太微垣"之名。
紫微垣是三垣的中垣,位居北天中央,故又称中官或紫微宫。
三垣四象二十八宿

三垣四象二十八宿三垣,四象,二十八星宿是古代中国天文学家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
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曾广泛应用于古代的天文、宗教、文学及星占、星命、风水、择吉等等术数中。
不同的领域赋予了它不同的内涵,相关内容非常庞杂。
四象二十八星宿和三垣的起源远在周、秦以前。
三垣是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
四象(或作四相)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指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四象分布于黄道和白道近旁,环天一周。
每象各分七段,称为“宿”,总共为二十八宿。
•中文名三垣四象二十八宿起源 : 上周时期三垣 : 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四象 :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二十八宿:星空的划分作用 : 古代天象的观察起源地 : 中国目录三垣编辑三垣是北天极周围的三个区域,即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
三垣成为三个天区的主体,这些天区也以三垣的名称为名称。
中国古代的星受区划历史悠久,在方法上自成一体。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有这样的特点,因为观测者地理的纬度是在黄河流域,也就是北纬35度左右,所以他重视的天区,他所重视观测的天区,只有两个部分,一个是北天极所在的北天区,还有一个就是黄道和天赤道附近的星。
所谓的北天极也就是地球的正北的方向,我们可以想象,将地球的北极点和南极点用一条可以无限延伸的直线连接起来。
这条直线从地球的南北两极分别伸向无穷远。
向北的这部分所指的方向就是北天极的位置,另一侧对应的当然就是南天极了。
但是,我们在北半球的祖先只能看到北天极。
古代中国人民为了认识星辰和观测天象,以北天极为中心,把天上的恒星几个几个地组合在一起,每个组合给一个名称。
这样的恒星组合称为星官。
各个星官所包含的星数多寡不等,少到一个,多到几十个。
所占的天区范围也各不相同。
在众多的星官中,有31个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就是三垣二十八宿。
紫微垣:北天极附近的天区,大体相当于拱极星区太微垣:室女、后发、狮子等星座的一部分天市垣:蛇夫、武仙、巨蛇、天鹰等星座的一部分。
三垣、四象、二十八星宿

三垣、四象、二十八星宿三垣《史记·天官书》将地球上看到的北天极一片天空划分为紫薇、太微、天市,此即“三垣”。
四象由于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太阳的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内移动的轨道,即黄道。
此乃地球上最美妙的处所,故又被古人视为“黄道吉日”。
古人又将黄道附近的星空分出东、西、南、北四方,并分别用相应的吉祥灵兽代表。
即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白雀;北方:玄武。
此即为“四象”。
二十八星宿古人又将每象分七宿,依次为:(一)东方苍龙形象是一条腾空而起的飞龙,双角、三爪、四脚、遍体鳞甲,作吞云嘘气、目空万物、不可一世之势。
(1)角:在室女座,因如羊角,故名。
有二星,角宿一去黄道不远,角宿二位于黄道线上。
(2)亢:在室女座有四星,皆三等星。
因四星直上高亢。
《礼·月令》:“种夏之月,昏,亢中。
”(3)氐:在天秤座,有四星。
《尔雅》:“天根,氐也。
”氐作底,根柢,故名氏。
《礼·月令》:“季冬之月,旦,氐中》”(4)房:在天蝎座,是天蝎的头。
有四星,《尔雅》云:“天驷,房也》”(5)心:在天蝎座,心又名商星。
有三星,一个是一等星。
《尔雅》:“大辰,房、心、尾也。
”“大,火谓之大辰。
”《诗·绸缪》:“三星在户。
”注:“三星,心也》”《诗·七月》:“七月流火》”(6)尾:在天蝎座,是天蝎尾。
有九星,《礼·月令》:“孟春之月,旦,尾中》”(7)箕:在人马座,似箕,有四星。
(二)西方白虎形象是一只张牙舞爪的跃虎,四脚五爪、怒目短耳、长尾,作腾云驾雾之姿。
(1)奎:有十六星,九座在仙女座,七座在双鱼座。
(2)娄:分三星,在白羊座。
《尔雅》有“降娄,空娄也。
”(3)胃:有三星,在白羊座。
《史记·天官书》云:“胃为天仓。
”似胃,天仓为库房。
(4)昴:有七星,在金牛座。
《尚书,尧典》:“日短,星昴,以正仲冬。
”《尔雅》:“大梁,昴也。
”“西陆,昴也。
”《广雅》:“昴,谓之旄头。
中国古代的星座:三垣、四象、二十八星宿

东方称青龙:角木蛟 亢金龙 氐土貉 房日兔 心月狐 尾火虎 箕水豹
;
(即:角宿、亢宿、氐宿、房宿、心宿、尾宿、箕宿)
三垣即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
四象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四象下辖二十八宿。
三垣之紫薇垣
包括北斗七星和北极星,是三垣的中垣,居于北天中央,所以又称中宫,或紫微宫。紫微宫即皇宫的意思,各星多数以官名命名。它的天区大致相当于现今国际通用的小熊、大熊、天龙、猎犬、牧夫、武仙、仙王、仙后、英仙、鹿豹等星座。
玄武操控寒冰风雪之力(黑暗冰暴),色黑,属水,为北方护兽,镇守北宫星宿
中国古代的星座:三垣、四象、二十八星宿
我国古代创造了自己的星区划分体系,把天上的恒星分成不同的星区组合,这样的恒星组合称为星官。自春秋战国起,星象划分基本成形。历代沿用达千年之久,这其中最重要的星官是三垣、四象、二十八宿。
三垣之天市垣
天市垣是三垣的下垣,位居紫微垣之下的东南方向,约占天空的57度范围,大致相当于武仙、巨蛇、蛇夫等国际通用星座的一部分,包含19个星官(座),正星87颗,增星173颗。它以帝座为中枢,成屏藩之状。天市即集贸市场,《晋书·天文志》中云:“天子率诸侯幸都市也。”故星名多用货物、星具,经营内容的市场命名,如,《晋书·天文志》云:帝座“立伺阴阳也”,斛和斗“立量者也”,斛用以量固体,斗则用以量液体,列肆“立宝玉之货”,是专营宝玉的市场,车肆“主众货之区”,是商品市场,市楼“市府也,主市价、律度、金钱、珠玉”等。
(即:斗宿、牛宿、女宿、虚宿、危宿、室宿、壁宿)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为中国四大圣兽,又称四神兽。
一天二级三垣四象五官十二次二十八宿

一天二级三垣四象五官十二次二十八宿古天文学习是个枯燥的过程,我尽量以最直白的话语来讲解他。
当学习一段时间后,肯定会有一些实质性的讲解,比如占星、天星择日、天星风水、天星命理等。
其实古天文学是学习和研究易经的基础,比如在古代学习易经,初学者需要读懂《春秋》这本书。
现在搞易经的很少会看的,因为看不懂,里面涉及到了许多天文学的术语。
所以我先讲原理性的东西。
至于说六十四卦、八字、奇门遁甲、大六壬市面上看到的数术,后续读者喜欢的话,也可以为大家讲讲的。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请订阅我的头条号吧。
言归正传,继续讲解古天文知识。
人类在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从粗略而后逐渐细微化。
古人在研究天体运行过程当中,对星空的划分也是逐渐完善的。
从史料记载中,并不能划定星官区域的划分是先有三垣或者四象,再有二十八宿。
史实记载最早的应该以四象为划分的天体认识。
随着对星象观测的进步,不断完善,创立了三垣二十八宿天区。
为了方便读者学习和认识,我把自身学习过程中的归纳加入了进来。
一天:天就是无极。
无边际,无穷尽,是无终。
是说宇宙还未诞生,虚无缥缈,宇宙还处于一种没有前后,没有左右,没有上下,没有中心,没有边界的混沌状态。
古圣先贤把这种抽象理解的混沌状态称之为“无极”。
二级: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
对应到古天文学星象学中就是南北天区。
因为我们生活在北半球,依照中原地区为太极点的话,仰望星空看到的天区只能为半个天区,另一半位于地平线之下。
假想没有地平线,以无极的形态存在,看到的天区才是全天区。
所以古人研究的紫薇垣中的星官大部分布列于头顶可视的范围内。
三垣:分别是“紫薇垣”、“太微垣”、“天市垣”。
“三垣”之中的“紫薇垣”,象征皇宫,包括北天极附近的天区,“太微垣”,象征着天庭办公行政机构,“天市垣”,象征着天庭繁华街市。
古人这种划分方式是把人类社会生活的组织方式分配到了天庭,把天空中的星官对应人世间的人生轨迹,通过星官的明暗体现、天空中星曜的交替轮回,能过判断人世间的吉凶祸福。
三垣四象二十八宿与十二星座

什么是黄道十二星座星座与「黄道十二宫」星座相信大部分人对星座的认识,只限于在消闲杂志中看到的十二星座。
其实这十二星座只是全天八十八个星座的一部分。
黄道十二宫全天共有八十八个星座,这个标准星座数目是国际天文联会在1930年确立的。
而大家在消闲杂志看到的星座,就是著名的「黄道十二宫」。
这些星座正位于太阳在天空中必经的路线「黄道」之上,因此称为「黄道十二宫」。
而你们所属与哪个星座,就是决定于你出生时太阳正位于哪个星座。
不过这一切而现时二千多年前的事了。
经过二千多年,十二星座的日期与天象已经不吻合。
并由于地轴以二万六千年的周期摆动,黄道在天空的位置亦因此出现变动。
这种地轴周期摆动的运动,称为「岁差」。
结果,每隔二千多年,太阳到达每一宫的时间便会推此约一个月。
现时的春分点并不在白羊座,已经退到双鱼座了。
此外,黄道现在不只经过十二星个星座,还夸过第十三个星座蛇夫座。
按下左边的对照图,你便可以找出现在太阳在你出生时所经过的星座与传统星座的分别。
星座的起源远古时候的人们为了从畜牧、农耕,必须详细了解季节的变化。
他们注意到季节不同,天上的星星排列也不同,为方便一记忆及把这些知识流传,于是运用幻想力把天上杂乱无章的星星串连起来,这就是星座的起源了。
西方的星座西方星座源于古希腊,提及星座的最早文猷,见载于一首公元前270年希腊诗人Aratus 所著之诗歌Phaenomena中。
诗中可见,还在Aratus之前,星座一词已为人类所知晓。
Aratus所提及之星座,完全没有近南天极上空之星体。
这大概是因为这些星体,皆位于星座命名人当年所处地域的地平线之下。
从这些未经测缯的天域范围,我们可以推断,当年为星座命名的人们大概都居住在北纬36°左右,即希腊以南,埃及以北的地方,亦即古巴比伦及Sumer所在。
由于地球自转时的岁差现象,地球南北极与南北天极会随着时间作周期性偏离。
据推算,这片未经测缯的天域,正好处于公元前2000年的南天极之上,而这时亦正好是古巴比伦人和Sumerians所身处的年代。
中华三垣四象二十八宿

中华三垣四象二十八宿20030123大约在7000年前,中国古人已经把星空划分成龙和虎两大区域了,这在世界上也是处于领先水平的。
中国古人很早就把星空分为若干个区域。
西汉时期,司马迁所著《史记》里的“天官书”中,就把星空分为中宫、东宫、西宫、南宫、北宫五个天区。
隋代以后,星空的区域划分基本固定,这就是在中国人们常说的三垣四象二十八宿。
“三垣”就是天上的3座城堡,是把北极周围的星象分为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三个区域。
太微垣在紫微垣西南方。
太微是政府的意思,太微垣中的星星多以朝中官员和场所来命名。
天市垣在紫微垣的东南部、太微垣的东边,天市垣是天上的都市,天市垣中的星名均以与皇帝有关的人员,名诸侯国的地名以及某些货市的名称命名。
大约在7000年前,中国古人已经把星空划分成龙和虎两大区域了,后来逐渐形成了四象,即“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
后来又把四象的每一象各分为七段,每一段叫“宿”,共二十八宿。
二十八宿在天空中的位置正好是月球在天上运动的轨道经过的地方。
月球绕地球运转一周是27天多,一天恰好经过一宿。
在每一宿里都有许多星星,古人给它们分别起名,分成众多星官。
当时所发现的2442颗星被划分为207个星官,这些星官又被分列入二十八宿中。
中国古人就是根据这些制定历法的。
我国星象最常用叁垣二十八宿,偶而也提到四象 (或四维、四兽),叁垣、四象和二十八宿孰先孰後的问题仍然是个悬案。
通常将黄道带上的二十八宿分成四个大天区,用动物的名称来命名叫做四象,每「象」都含七宿:东方苍龙(包括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北方玄武(包括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西方白虎(包括奎、娄、胃、昴、毕、觜、参七宿);南方朱雀(包括井、鬼、柳、星、张、翼、轸七宿)。
二十八宿在中国古天文学上,占有非常重要地位。
除了恒星的观测以它作基础外,特殊天象的出没,也是用它来作为记录方位的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黄道十二星座星座与「黄道十二宫」星座相信大部分人对星座的认识,只限于在消闲杂志中看到的十二星座。
其实这十二星座只是全天八十八个星座的一部分。
黄道十二宫全天共有八十八个星座,这个标准星座数目是国际天文联会在1930年确立的。
而大家在消闲杂志看到的星座,就是著名的「黄道十二宫」。
这些星座正位于太阳在天空中必经的路线「黄道」之上,因此称为「黄道十二宫」。
而你们所属与哪个星座,就是决定于你出生时太阳正位于哪个星座。
不过这一切而现时二千多年前的事了。
经过二千多年,十二星座的日期与天象已经不吻合。
并由于地轴以二万六千年的周期摆动,黄道在天空的位置亦因此出现变动。
这种地轴周期摆动的运动,称为「岁差」。
结果,每隔二千多年,太阳到达每一宫的时间便会推此约一个月。
现时的春分点并不在白羊座,已经退到双鱼座了。
此外,黄道现在不只经过十二星个星座,还夸过第十三个星座蛇夫座。
按下左边的对照图,你便可以找出现在太阳在你出生时所经过的星座与传统星座的分别。
星座的起源远古时候的人们为了从畜牧、农耕,必须详细了解季节的变化。
他们注意到季节不同,天上的星星排列也不同,为方便一记忆及把这些知识流传,于是运用幻想力把天上杂乱无章的星星串连起来,这就是星座的起源了。
西方的星座西方星座源于古希腊,提及星座的最早文猷,见载于一首公元前270年希腊诗人Aratus 所著之诗歌Phaenomena中。
诗中可见,还在Aratus之前,星座一词已为人类所知晓。
Aratus所提及之星座,完全没有近南天极上空之星体。
这大概是因为这些星体,皆位于星座命名人当年所处地域的地平线之下。
从这些未经测缯的天域范围,我们可以推断,当年为星座命名的人们大概都居住在北纬36°左右,即希腊以南,埃及以北的地方,亦即古巴比伦及Sumer所在。
由于地球自转时的岁差现象,地球南北极与南北天极会随着时间作周期性偏离。
据推算,这片未经测缯的天域,正好处于公元前2000年的南天极之上,而这时亦正好是古巴比伦人和Sumerians所身处的年代。
据此,我们大有理由相信希腊人的星座实源于古巴比伦和Sumer。
有关星座的知识,后来辗转传至埃及,令当时居住在该处的一些希腊学者得以知晓。
公元150年,希腊科学家托勒玫(Ptolemy)编写了一本名为「天文学大成」(Amagest)的天文书藉,书中撮要介绍了当时希腊人的天文知识,包括列出48个星座和其内1022颗星体的名称,及对它们的光度的估计。
中国的星宿其实中国古代也有相似的星座观念。
中国古代是以星宿及星官来划分,其中较重要的是三垣、四象二十八宿。
中国古代为了方便观测与记录日、月、五星的运动及其它特殊天象,将北天极和近头顶天空分为三个区域称为「三垣」,他们分别是「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而在黄道和天球赤道近旁一周分为四个星区,以动物来命名称为四象,它们分别是苍龙、白虎、朱雀、玄武,至于为何取此四种图象则众说纷云,有谓与原始部落之图腾有关,有谓代表季节,有谓古人将亮星相连想象成动物形状而以吉祥动物命名,至于四种颜色,似与古代盛行之五行(金、木、水、火、土)有关,四象的方位古代取春分前后在初昏所见之星象为依据,此时朱雀之象在南方天空,东边为青龙,西边为白虎,北方地平附近则为玄武。
由于四象各区涵盖范围太广阔,因此后来各区再细分成七宿,即为二十八宿,部分宿名系取四象之部位命名,如角、心、尾分别指龙角、龙心与龙尾。
二十八宿由角宿自西向东宿名依次为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每宿跨越范围不一。
位于宿内的星星,就会以这宿的名字来命名,例如天蝎座的心宿二就是位于心宿内,猎户座的参宿四就位于参宿内。
二十八宿的名称首见于「周礼」,而全部二十八宿的宿名则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二十八宿是经过漫长的发展才形成完整的体系,其宿名及范围经过历代多次的演变与调整,1978年湖北省随县擂鼓墩发掘出的战国早期曾侯乙墓中,有个漆箱盖上写有古代二十八宿的宿名,以此推断,二十八宿体系的形成,应比战国初期要早得多。
现代星座的数目在南北半球上空经天文学家正式命名的星座共有88个。
这是在1930年国际天文联会上确立的。
这些星座的名称,包括14个人名,9种雀鸟,2种昆虫,29种水陆动物及一些神话与传说中的异兽及一些无生命物体。
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数星座的形状与它们的名称根本亳不相似。
大概古人在为星座命名时,多倾向于用象征方法,把星座定名为一些他们所喜爱的动物或神话人物。
还有,同一星座内之星体,相互之间极少有甚么关系,只是视觉上他们靠近一起,他们与我们之距离亦极不相同。
星座的形状并不是永恒不变的。
虽然过去3000年来,这些星体都看似是固定在不变的位置上,但实际上相对于太阳,它们一直都在移动,且速度快达每秒十数公里。
由于它们距离我们太远,非有三数万年时间,我们是难以觐察到它们的位置的变化。
由于这样的移动,50000年后,北斗七星之斗柄将较今天更臀曲。
虽然随着时间的变迁,星座的形状会起变化,但大概我们不会因此而要更改星座的名称。
四季星座另外,按照不同季节及个别星座升上中天的时刻,八十八个星座亦粗略分为四组,分别是春季星座、夏季星座、秋季星座及冬季星座。
为什么会有春夏秋冬四季星空的变化呢?这是因为当地球环绕太阳公转时,背对太阳那面就是我们当晚当季可见的星空。
随着地球绕着太阳公转逐渐改变位置,因此背景的星空也就慢慢有所变化。
举个例子2月1日我们去观星,黄昏之后在西方地平在线看到的星座有宝瓶座、飞马座与双鱼座,而英仙座、白羊座、御夫座、金牛座及腊户座则高挂在中天。
到五月初,我们在同一地方观星,黄昏之后在西方地平在线的星座已经变成是英仙座、金牛座及腊户座等星座,在中天的星座是巨蟹座、狮子座及长蛇座。
八月初,在同一时间同一地方,巨蟹座、狮子座及长蛇座已经沉到西方地平在线。
在中天的星座已经换成牧夫座、北冕座、巨蛇座及武仙座。
连续观察数个月后,你会发觉每隔三月,中天的星座便会移到西面的地平在线。
一般而言,一个晚上可以见到三季星空,例如在仲夏的黄昏,我们可以看到春季的星座在西方的地平在线徘徊,夏季的星座则高挂在中天,天色破晓时,秋季的星空在天顶了。
在八十八个星座中,我们只能够看到其中一部分,其它的一些星座是永远不会升上地平线的,要看这些星座必须去到赤道以南的地方才可以看到。
太阳在黄道上自西向东运行,每年环“天”一周。
在黄道两边的一条带上分布着12星座,它们是白羊座、金牛座、双子座、巨蟹座、狮子座、室女座、天秤座、天蝎座、人马座、摩羯座、宝瓶座和双鱼座。
地球上的人在一年内能够先后看到它们。
太阳在黄道上自西向东运行,每年环“天”一周。
在黄道两边的一条带上分布着12星座,它们是白羊座、金牛座、双子座、巨蟹座、狮子座、室女座、天秤座、天蝎座、人马座、摩羯座、宝瓶座和双鱼座。
地球上的人在一年内能够先后看到它们。
古巴比伦人对这些星座进行了长期观测,通过观测定出了黄道,又把黄道分成12等份,每等份30度,称为1段。
太阳在12个月内绕黄道运行1周,因此它在黄道上每月运行1段。
在古人看来,太阳是阿波罗神,它休息的地方定然是金碧辉煌的宫殿,因此,他们就把黄道上的1段叫做1宫。
这样,黄道上的12段便成了“黄道十二宫”。
黄道十二宫的名称与黄道附近的12个星座相同,即白羊宫、金牛宫、双子宫、巨蟹宫、狮子宫、室女宫、天秤宫、天蝎宫、人马宫、摩羯宫、宝瓶宫和双鱼宫。
虽然黄道十二宫的名称与黄道附近的12个星座的名称相同,但它们有本质的差别。
黄道十二宫表示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宫与宫的大小是固定的。
都是30度,太阳进入每一宫的时间基本上是固定的,现在每年3月21日前后太阳来到春分点,进入双鱼宫;6月22日左右来到夏至点,进入双子宫;9月21日前后来到秋分点,进入室女宫;12月22日左右来到冬至点,进入人马宫。
但是,2000年前的情况却不是这样,因为在太阳和月亮的吸引下,地球自转轴在天空不是固定地指向同一位置,而是在天空转圈子。
这种现象叫做岁差。
由于岁差的原因,2000年前的上述4个时间太阳分别在白羊宫、巨蟹宫、天秤宫和摩羯宫。
与黄道十二宫不同,黄道附近的12个星座的大小不相同,例如双鱼座的宽度达49度,而巨蟹座的宽度只有21度;12个星座也不一定位于黄道上,而是分布在黄道两边各8度的区域岁差岁差(equinoxes,precession of)什么是岁差通俗地说,众所周知,地球类似于陀螺,绕地轴自转。
陀螺旋转时不一定精确地平行于地面转动。
由此陀螺两边所受重力不平衡而摇动甚至停下。
地球也是如此,这就造成了“岁差”。
岁差即为地球自转轴的进动引起春分点位移的现象[1]。
在日、月的引力作用下,地球自转轴的空间指向并不固定,呈现为绕一条通过地心并与黄道面垂直的轴线缓慢而连续地运动,大约25800年顺时针向(从北半球看)旋转一周,描绘出一个圆锥面。
此圆锥面的顶角等于黄赤交角(23.5°26′21″)。
于是天极在天球上绕黄极描绘出一个半径为23. 5°的小圆,也使春分点沿黄道以与太阳周年视运动相反的方向每25800年旋转一周,每年西移约50.3 ″。
这种由太阳和月球引起的地轴的长期进动(或称旋进)称为日月岁差。
此外,在行星的引力作用下,地球公转轨道平面不断地改变位置,这不仅使黄赤交角改变,还使春分点沿赤道产生一个微小的位移,其方向与日月岁差相反,这一效应称为行星岁差。
行星岁差使春分点沿赤道每年东移约0.13″。
日月岁差和行星岁差的综合作用使天体的坐标如赤经、赤纬等发生变化,一年内的变化量称为周年岁差。
此外,根据广义相对论,旋转物体的自转轴会在空间产生相对论性进动,称为测地岁差。
地球的测地岁差为1.98″/世纪,方向为逆时针向。
地球赤道与其公转的轨道“黄道”并不重合,他们所在的面的交点就是春分点和秋分点。
太阳从春分点回到春分点的时间叫做回归年,地球公转一年所需时间叫做恒星年。
回归年比恒星年短约20分钟,为地球运动时收其他天体引力作用使地轴发生周期性变化所致岁差影响了什么岁差和章动引起天极和春分点位置相对恒星的变化。
因为岁差,北极星随时间变动。
古北极星为天一星、太乙、帝星、天枢。
宋之后到如今勾陈一成为北极星。
一万年以后,织女星将成为北极星。
因为岁差,古希腊时期的黄道十二星座已增加到十三个(增加的为蛇夫座)。
太阳历中的隔年置闰也和岁差有关。
谁发现了岁差1.东方:虞喜公元四世纪,中国晋代天文学家虞喜,在分析古星图和星空时,发现星星的位置略有偏移,进而发现岁差,并定出冬至点每50年后退1°。
《宋史·律历志》记载:“虞喜云:‘尧时冬至日短星昴,今二千七百余年,乃东壁中,则知每岁渐差之所至。
’”岁差这个名词即由此而来。
2.西方:喜帕恰斯公元前二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喜帕恰斯在编制一本包含1,022颗恒星的星表时,把他测出的星位与150多年前阿里斯提留斯和提莫恰里斯测定的星位进行比较,发现恒星的黄经有较显著的改变,而黄纬的变化则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