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醇沉工艺浅析
关于现代中药醇沉杂谈

关于现代中药醇沉杂谈现代中药醇沉是一种传统中药炮制技术,在中药制剂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醇沉指的是将药物用乙醇、水或醋等醇类溶剂沉淀过滤制得的醇渣。
醇沉技术可以提取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去除其中的不溶性杂质,提高中药的纯度和药效。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醇沉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改进,本文将对现代中药醇沉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醇沉的原理醇沉的原理主要是利用醇类溶剂的特性,将中药中的有效成分溶解出来,同时将不溶性的杂质分离,最终得到纯净的醇沉。
醇沉的过程一般包括溶解、过滤、浓缩和沉淀等步骤。
在醇沉过程中,溶剂的选择、温度、浓度等因素都会对成品的质量产生影响,因此需要严格控制各个环节,确保醇沉的质量和稳定性。
二、现代中药醇沉的创新技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中药醇沉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改进。
其中包括超声波辅助醇沉、微波辅助醇沉、超临界流体萃取等新技术的应用。
这些新技术在提高醇沉效率、节省能源、保护环境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优势,成为了现代中药醇沉的发展趋势。
1. 超声波辅助醇沉技术超声波辅助醇沉技术是利用超声波的机械振动效应,加速溶剂与被提取组分的质量传递,提高醇沉的速度和效率。
超声波还能改变溶剂的极性,增加其溶解能力,使其更容易溶解中药中的有效成分。
超声波辅助醇沉技术在提高醇沉产率和纯度、缩短提取时间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优势。
3.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是将溶剂的温度和压力调节到临界点以上,使其同时具有气态和液态的性质,从而提高了其溶解能力和扩散速度。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在醇沉中的应用能够提高提取效率、纯化程度和环境友好性,是一种高效、环保的新型提取技术。
三、现代中药醇沉的应用和发展前景现代中药醇沉技术在中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和开发前景。
醇沉制得的醇渣可以用于中药制剂的制备,如颗粒剂、浓缩丸、胶囊剂等,也可以直接应用于临床治疗,其活性成分的纯度和稳定性能够得到保障。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中药醇沉技术也将不断创新和完善,取得更好的效果。
中药水提液醇沉工艺

1.2.醇沉工艺的其他影响因素
目前很多工艺规定了加醇至某一特定含醇量,看似统一标准,实际上仍有很多因素会影响沉淀过程。如果药液浓缩程度不同,虽然溶质(提取物)的量相等,但含溶剂(水)量差别很大,即使按正确的加醇量,达到含醇浓度相同,但不同药液中乙醇水混合溶剂的体积不同,提取物溶解的情况不同,导致醇沉工艺无法一致。
这种工艺在50年代用于多种中药单味药浸膏处理,最初在中医药界还是有些争议,在接下来的六十年代,除了大青叶颗粒剂中采用醇沉工艺[2],未见更多工艺中采用。70年代大搞中草药制剂,醇沉工艺得到了迅速发展,在各种中药制剂,特别是中药注射剂的前处理工艺中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醇沉工艺成为中药生产中的“通法”。然而,醇沉工艺存在很多问题,在应用多年后也日益暴露出来。
取一定体积浓缩液(v),蒸干后测定干燥失重求得水的质量,即可求得a
浸膏中所含水的体积:V水= W水D水= a V药液D水
由于D水=1,所以V水= a V药液 (4)
实际加醇量Vt = C2 V水 (C2- C1)
= a C2 V药液 (C2- C1)
= a V (5
小结
醇沉工艺在中药生产中已经有50年的历史了,由于加醇量计算方法有误,以及其他因素导致醇沉工艺难以准确和统一。另一方面,醇沉导致中药有效成分损失较大,同时增加了物料的粘性,不利于生产和储存。随着新的技术的成熟和推广,以及可能的法规合理修订,从长远看,醇沉工艺将逐渐被膜技术等新的工艺取代。
)
即实际上需加入乙醇为原计算值与a的乘积,由于随着浸膏浓缩程度增大,a逐渐减小,导致真正加醇量逐渐减小。对于含水量为0.5gml的水提浓缩液,实际只需原加入量一半的乙醇即可。
中药醇沉工艺颗粒沉降过程的初步研究

在实 际的醇沉 过程 中, 醇沉 工艺 是否 真正保 留了中药 的有效 成 分 , 或是消 除 了 杂 质成 分 , 关于 这方 面的有 关报 道非 常少 , 甚 至部分 研究 学者对 此还 抱有 怀疑
的态 度 , 普遍认 为其 中还存 在很多 缺陷和 不足 。 所 以, 本文 重点对 中药醇沉 工艺 颗粒沉 降 过程进 行 了初 探分 析 , 从而 总结 出以下相 关结 论 , 以供 参 考 。 1 仪 器与 试 药 Ag i l e n t I l o o 高效 液 相 色谱 仪 , Ma s t e r s i z e r 2 0 0 0 激光 粒 度 仪( 英 国马 尔 文仪器 有 限公 司) , B T 0 0 - 3 o o M压 力泵 ( 保定 兰格 恒流 泵有 限公 司) , ME T兀J E R A E 2 4 0 电子 天 平( 梅 特勒 一 托 利多 有 限公 司 ) , T G L -1 6 C 台 式离 心机 ( 上 海安 亭 科 学 仪 器厂 ) , 7 5 卜G w分 光 光度 计( 惠普 上 海 分析 仪器 有 限公 司) , TH D—
当前 , 我国在对 重 要醇沉 工艺 的研究 中 , 主要 是以 中药 的有 效成 分含量 为 主, 对 其工 艺进 行深入 的 改进与 优化 。 但是, 就我 国现有 的参 考文 献资料 来看 ,
r n l 水稀 释 , 然后分 别加 入9 5 % 药用 乙醇进 行醇沉 , 使 终点药 液 乙醇含量 分别 为 : 7 5 %, 7 0 %和8 5 %。 乙醇加完 时为 起始 时 间, 加 完后均 搅拌0 . 5 h , 然 后静置 , 每0 . 5 h 取 样一 次 , 至2 . 0 h 。 3结 果
理论广角
I ■
中药水提液醇沉工艺1[整理版]
![中药水提液醇沉工艺1[整理版]](https://img.taocdn.com/s3/m/6d233215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68.png)
中药水提液醇沉工艺1中药水提液醇沉工艺醇沉工艺最初始于上世纪50年代中药流浸膏剂型改革[1][2],可能借鉴草药浸膏,流浸膏的低浓度乙醇浸出药材的制备工艺,有研究者将中药单味药水提液浓缩后,加入等量的95%乙醇,达到与流浸膏类似的乙醇浓度,静置后取上清液继续浓缩成浸膏。
该工艺除去部分大分子沉淀物,有利于减小服用量,同时也较流浸膏工艺节约乙醇。
这种工艺在50年代用于多种中药单味药浸膏处理,最初在中医药界还是有些争议,在接下来的六十年代,除了大青叶颗粒剂中采用醇沉工艺[2],未见更多工艺中采用。
70年代大搞中草药制剂,醇沉工艺得到了迅速发展,在各种中药制剂,特别是中药注射剂的前处理工艺中到了广泛的应用。
目前,醇沉工艺成为中药生产中的“通法”。
然而,醇沉工艺存在很多问题,在应用多年后也日益暴露出来。
一.醇沉过程的问题1.1 醇沉计算公式的错误早期的醇沉工艺,多是浸膏浓缩至1gml,加入等量的乙醇。
后期因工艺中药液浓缩程度,加入的乙醇量各有不同,则多规定加乙醇至特定的乙醇含量(体积分数)。
一般都是基于下面的公式进行计算加入的乙醇量:C1V=C2(X+V) (1)V= C2X (C2-C1) (2)C1浓乙醇浓度(体积分数),V需要加入的浓乙醇体积;C2混合液乙醇浓度(体积分数),X中药提取液的体积包括现行的教科书[3]中都采用上面乙醇量计算方法,但一个明显但却被多数人忽视的错误:上述公式是计算纯水和酒精混合液中的乙醇浓度。
公式中的X应该是中药提取液中溶剂水的体积,而不能为浸膏溶液的体积。
以往将浓缩溶液视为水,这显然忽略了药液中提取物(溶质)的存在。
在溶液较稀的情况下,含固量很低时,水所占的比例(体积分数)很大,计算结果误差不大,但实际生产中通常采用浓缩的药液,浸膏溶液中溶质含量很大,这时水的体积与整个溶液的体积相差很大,再采用上面的公式计算加醇量,将带来极大的误差。
正确所需加乙醇量应该以药液中的实际水的体积来计算,在上世纪90年代已有人指出这点[4],陆续有人推导了合理加醇量的计算公式,并进行了实验验证[5] [6]。
浅谈中药的醇沉工艺

浅谈中药的醇沉工艺前言在中药生产过程中,乙醇沉淀法是常用于中药水提取液的纯化精制方法。
该法的原理是,药材先经水煎提取,其中生物碱、有机酸盐、氨基酸类等水溶性有效成分被提取出来,同时也浸提出很多水溶性杂质。
醇沉法就是利用有效成分能溶于乙醇而杂质不溶于乙醇的特性,在加入乙醇后,有效成分转溶于乙醇中而杂质则被沉淀出来。
醇沉的目的是为了除去杂质保留药物有效成分,因而醇沉单元操作工艺及其设备的适用性将密切关系着中药产品的安全性、稳定性和有效性,与产品的剂型和质量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影响醇沉工艺的因素1 初膏浓度及温度为了保证醇沉时尽量除去杂质,同时减少有效成分损失和乙醇耗量,一般要将药材水煎液浓缩到一定浓度的初膏。
初膏浓度过高,则药液黏稠度较大,乙醇与药液难以充分接触,所产生的沉淀易包裹药液,造成有效成分损失;初膏浓度过低则药液量较大,需耗费大量乙醇。
因此,选择适宜的初膏浓度对水提醇沉工艺非常重要。
实验研究和文献数据分析表明,初膏浓度并非决定醇沉工艺分离纯化的关键性因素,但它决定最少的乙醇用量。
2 乙醇用量及乙醇浓度通常当含醇量为50 ~60% 时可除去淀粉等杂质;含醇量达60%时,无机盐开始沉淀;含醇量达75% 以上时,可除去蛋白质等杂质,当含醇量达80% 时,几乎可除去全部淀粉、多糖、蛋白质、无机盐类杂质,但是鞣质、水溶性色素、树脂等不易除去。
醇沉液中含醇量的高低与药物有效成分的溶解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醇沉液含醇量的加沉淀加快,通常醇沉液的含醇量在60 ~75% 之间。
醇沉的含醇量如在70 ~75% 之间,一般宜用90% 左右的乙醇,此时所耗乙醇体积较少,与用95% 浓度的乙醇相比,回收蒸馏要容易得多,乙醇单耗和能源消耗亦低;若醇沉液含醇量低,则所用乙醇浓度亦可相应低些。
3 醇沉温度与时间醇沉时间与罐内液温有直接的关系。
醇沉温度低,沉淀物析出与沉降的速度加快,所需的静置时间短,反之则长。
加醇时药液温度不能过高,主要以防止乙醇挥发损耗。
关于现代中药醇沉杂谈

关于现代中药醇沉杂谈现代中药醇沉是指用醇作为溶剂萃取中药有效成分后,通过蒸馏或其他方法将溶剂除去后,留下所需的沉淀物。
它是中药精制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具有提取效果好、成分纯、易保存的特点。
醇沉在中药制剂中得到广泛应用,对中药的研究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现代中药醇沉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从中药醇沉的原理、特点、应用、发展趋势等多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中药醇沉的原理相比于传统的水提取方法,醇沉能够提取更多的中药有效成分,同时由于醇的挥发性好,去除溶剂的过程相对简单,能够得到更纯净的中药沉淀物。
中药醇沉在提取中药有效成分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中药醇沉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提取效果好。
由于醇对中药有效成分的亲和性好,能够将更多的有效成分溶解到溶剂中,因此能够得到更高含量的中药沉淀物。
2.成分纯。
醇沉去除溶剂的过程相对简单,能够得到更纯净的中药沉淀物,有效成分含量高,杂质少。
3.易保存。
醇沉得到的中药沉淀物质地坚硬,易保存,能够长时间保存而不失效。
4.操作简单。
由于醇的挥发性好,去除溶剂的过程相对简单,操作方便。
中药醇沉在提取效果、纯度、保存和操作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
中药醇沉在中药制剂中得到广泛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制备中药粉剂。
中药醇沉是制备中药粉剂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醇沉可以得到纯净的中药沉淀物,再经过研磨制成中药微粉,制备中药粉剂。
2.提高中药制剂的效果。
中药醇沉能够提取更多的中药有效成分,因此可以大大提高中药制剂的疗效。
3.制备中药口服液。
中药醇沉还可以用于制备中药口服液。
通过醇沉得到的中药沉淀物可以用作中药口服液的原料,增强口服液的药效。
中药醇沉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对提高中药制剂的质量和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四、中药醇沉的发展趋势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中药研究的深入,中药醇沉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未来,中药醇沉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提取效果。
未来将不断优化醇沉的工艺和技术,提高醇沉对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效果,以满足不同中药制剂对有效成分的需求。
关于现代中药醇沉杂谈

关于现代中药醇沉杂谈现代中药醇沉是指将中药浸提后所得的溶液,对其进行醇沉处理,得到药液澄清而无杂质沉淀的技术方法。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中药醇沉技术在中药制备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中药提取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步骤之一。
本文将从中药醇沉的定义、原理、应用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该技术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中药醇沉的定义中药醇沉是指将中药提取液中的活性成分与溶剂分离的一种技术方法。
中药醇沉的目的是将中药浸提后所得的溶液中的杂质与酸性物质去除,保留溶液中的有效成分。
在中药浸提完成后,需要对溶液中的杂质进行沉淀处理,将杂质沉淀除去后,再通过过滤等工艺方法,得到澄清的中药液体。
中药醇沉的原理主要是通过添加一定的醇类溶剂,使得原溶液中的有效成分与杂质等其他物质发生分离。
醇类溶剂的加入会改变原溶液的溶剂环境,导致其中的凝聚态杂质沉淀出来,从而实现对溶液中的杂质的去除。
选择适当的醇类溶剂,以及合适的搅拌速度和时间,是保证中药醇沉效果的关键。
中药醇沉技术还被广泛用于中药饮片的生产过程中。
通过对中药浸膏进行醇沉处理,可以有效地除去浸膏中的杂质和不溶于水的物质,提高中药饮片的纯度和药效。
四、中药醇沉的未来发展方向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中药醇沉技术在中药制备过程中的应用也会不断提升和丰富。
未来,中药醇沉技术有望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更多的应用和突破:1. 制备高纯度的中药成品:随着人们对中药产品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中药醇沉技术将更多地用于制备高纯度、高品质的中药成品,以满足市场需求。
2. 提高中药成分的含量:通过对中药浸提液进行醇沉,可以有效地提高其中有效成分的含量,达到提高中药成品药效的目的。
3. 开发新型醇沉剂:未来,研究人员将继续探索新型的醇类溶剂,以期提高中药醇沉技术的效率和纯度。
4. 完善醇沉处理工艺:通过优化工艺流程和设备,提高醇沉处理的效率和稳定性,以及减少能耗和环境污染。
中药醇沉技术作为中药制备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在未来有望发展出更多的应用和创新,为中药行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药醇沉工艺及关键技术分析

中药醇沉工艺及关键技术分析摘要: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了解中药醇沉工艺的具体规律,增加后续在醇沉工艺中的科学指导。
方法:结合中药醇沉工艺的实质,阐述了乙醇醇沉工艺中的两个关键性的因素,让醇沉能够满足乙醇总量及乙醇浓度方面的需求,并且采用消银方水提取物,辅助醇沉试验的开展,让醇沉的工艺更具可观性。
结果:通过醇沉工艺的应用,确认乙醇的总量,使得醇溶物的量会随着乙醇的用量而发生改变,若其高于临界值,则其会增加趋势,直到不再增加为止。
结论:通过对中药醇沉工艺的研究,掌握其所应用的技术类型,增加在应用研究环节的指导性。
关键字:中药;醇沉工艺;关键技术引言:在中药生产活动当中,乙醇沉淀法多数应用于中药水提取液的纯化精制环节,此方式,需采用水煎提取的方式,将有机酸盐、生物碱、氨基酸等物质分离提取,实现对较多水溶性杂质的处理。
而醇沉法则通过有效成分与乙醇相互融合的特点,其他杂质无法溶于乙醇,所以增加乙醇后,杂质就会被沉淀出来,使得醇沉的目的在于将杂质去除,将有效成分保留。
所以,中药醇沉工艺的应用,操作相对简便并且适用性相对较强,同时与中药产品的安全性具有直接的关联。
所以,我们应增加对中药醇沉工艺及关键技术方面的思考,了解到其剂型和质量是不可进行分割的有机整体。
一、对中药醇沉工艺的影响性因素(一)时间及温度醇沉的时间和罐内的温度是有直接关联的。
如:在温度较低的过程中,沉淀物的沉降速度与析出效率就会增加,所需要进行静置的时间相对较短,而若温度长期处于较高的情况,沉淀物的速度与析出的效率都会减少,使得需要静置的时间也就会变成。
因此,在实验过程中,若工作人员增加醇后,药液的温度出现过高的情况,则会对熬制乙醇的挥发效率增加。
所以,在常规操作环节,会让含醇液药缓慢地降低到室温,然后在移步到冷库当中,使其处于5℃-10℃之间,在此条件下静置24h-48h。
如若在操作环节含醇药降温速度较快,则会导致微粒发生碰撞的机会减少,让沉淀颗粒变细,更加不容易被过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醇沉工艺浅析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中药醇沉工艺浅析
前言
在中药生产过程中,乙醇沉淀法是常用于中药水提取液的纯化精制方法。
该法的原理是,药材先经水煎提取,其中生物碱、有机酸盐、氨基酸类等水溶性有效成分被提取出来,同时也浸提出很多水溶性杂质。
醇沉法就是利用有效成分能溶于乙醇而杂质不溶于乙醇的特性,在加入乙醇后,有效成分转溶于乙醇中而杂质则被沉淀出来。
醇沉的目的是为了除去杂质保留药物有效成分,因而醇沉单元操作工艺及其设备的适用性将密切关系着中药产品的安全性、稳定性和有效性,与产品的剂型和质量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影响醇沉工艺的因素
2. 1 初膏浓度及温度
为了保证醇沉时尽量除去杂质,同时减少有效成分损失和乙醇耗量,一般要将药材水煎液浓缩到一定浓度的初膏。
初膏浓度过高,则药液黏稠度较大,乙醇与药液难以充分接触,所产生的沉淀易包裹药液,造成有效成分损失;初膏浓度过低则药液量较大,需耗费大量乙醇。
因此,选择适宜的初膏浓度对水提醇沉工艺非常重要。
孙月霞等对板蓝根水提取液进行实验研究,得出了最佳初膏浓度为1∶1~1∶2之间。
实验研究和文献数据分析表明,初膏浓度并非决定醇沉工艺分离纯化的关键性因素,但它决定最少的乙醇用量。
2. 2 乙醇用量及乙醇浓度
通常当含醇量为50 ~60 时可除去淀粉等杂质;含醇量达60时,无机盐开始沉淀;含醇量达75 以上时,可除去蛋白质等杂质,当含醇量达80 时,几乎可除去全部淀粉、多糖、蛋白质、无机盐类杂质,但是鞣质、水溶性色素、树脂等不易除去.
醇沉液中含醇量的高低与药物有效成分的溶解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醇沉液含醇量的加沉淀加快,通常醇沉液的含醇量在60 ~75 之间。
醇沉的含醇量如在70 ~75 之间,一般宜用90 左右的乙醇,此时所耗乙醇体积较少,与
用95 浓度的乙醇相比,回收蒸馏要容易得多,乙醇单耗和能源消耗亦低;若醇沉液含醇量低,则所用乙醇浓度亦可相应低些。
肖琼等专门研究了乙醇浓度和乙醇总量对中药醇沉工艺的影响。
结果表明,醇沉精制过程中当乙醇总量低于某一临界乙醇总量时,醇溶物的量随乙醇用量增加而增加;高于临界乙醇总量时,增加趋势减缓直至不再增加。
2. 3 醇沉温度与时间
醇沉时间与罐内液温有直接的关系。
醇沉温度低,沉淀物析出与沉降的速度加快,所需的静置时间短,反之则长。
加醇时药液温度不能过高,主要以防止乙醇挥发损耗。
一般等含醇药液慢慢降至室温时,再移至冷库中,于5~10℃下静置24~48 h,若含醇药液降温太快,微粒碰撞机会减少,沉淀颗粒较细,难于过滤。
可见,静置时间过长是导致操作周期过长的主要原因。
2. 4 加醇方式
在中药生产过程的醇沉工艺中,主要是将乙醇导入常温或低温浸膏中,进行沉析,醇沉初始就加入大量高浓度乙醇,倘若搅拌不匀未能将乙醇分散,造成局部区域含醇量过高,淀粉、蛋白质类迅速沉析并包裹浓缩液。
随着乙醇的增加包裹层质地越来越致密而难以分散,势必影响醇沉效果。
分次醇沉或以梯度递增方式逐步提高乙醇浓度,有利于除去杂质,以减少有效成分的损失。
但此时醇沉操作较为麻烦,乙醇用量也大。
有时,为了减少乙醇耗量,降低生产成本,将水煎提取液浓缩至规定比重后先放置沉淀桶内沉淀24 h,弃去沉淀物,再加入乙醇进行沉淀。
2. 5 搅拌速度
搅拌在醇沉过程中的作用与在其他工艺过程中的作用相似,有利于提高药液与乙醇的相际接触面积,提高药液与乙醇的均一性。
一般情况下,随着醇含量的增加,沉析速度加快,沉析完全,当醇含量达到80 时,几乎可除去全部蛋白质、多糖和无机盐类杂质。
但是随着醇沉浓度
的升高,有效成分易被沉淀物包裹而造成损失。
因此,醇沉时应提高搅拌速度,缓缓加入乙醇,以避免药液中局部乙醇浓度过高造成有效成分被沉淀物包裹所造成的损失。
因此,在醇沉工艺中,搅拌速度应有一适宜的范围。
搅拌速度过快则能耗增大,噪音增强,且对设备材质的要求有所提高。
此外,过快的搅拌速度会使生成的沉淀颗粒过小,难于过滤;搅拌速度过慢,药液中局部乙醇浓度过高,造成沉析物包裹有效成分,造成有效成分的损失,同时也会造成沉淀物黏连,难以过滤分离。
因此,在醇沉时应根据物系的特征,选择适宜的搅拌速度以及乙醇的加入速度。
2. 6 原药材的影响
原药材的性状及初步处理过程影响到所用乙醇的浓度及醇沉效果。
屠家启通过对板蓝根冲剂醇沉工艺的研究发现,如果所用原药材为新货(即当年采收的药材),药材中的糖分及黏液质较多,浓缩后的浸膏黏性大,制粒比较困难,此时选用的醇沉浓度应高于88 .原药材如为历年采收的陈货,或者库存时间已超过一年以上,则粉性较强,醇沉使用的乙醇浓度以88 为宜。
叶荣科等为改进小叶榕黄酮提取工艺,降低生产成本,对不同比例醇沉结果进行比较,得出结论:自然干燥叶总黄酮比烘箱干燥叶提取率要高,其沉淀效果与文献报道一致。
目前醇沉工艺存在的不足
(1)醇沉过程操作周期长。
目前影响醇沉操作周期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水提液一般要冷至室温或更低温度才能加入乙醇;二是,醇沉后一般都要静置24~48 h才能抽取上清液。
有的药材品种一次醇沉杂质沉淀不完全,特别是容易发生包裹浓缩液现象的品种,需要进行多次醇沉操作。
醇沉次数的增加,乙醇的用量、单耗、耗能相应增多。
丁水平等研究了醇沉次数、醇沉浓度对醇沉除杂效果的影响。
(2)排渣困难。
醇沉后大量沉淀物因静置后聚集于罐底,造成沉析罐排渣困难。
抽取上清液后,沉淀物往往需要再次加入热水使沉淀物融化才能排出,而且有些沉淀物是黏稠的糊状物须经挤压处理后才能排出,样使处理沉淀物过
程费时费工。
有的厂家针对排渣问题对沉析罐加了后续固液分离装置,将沉淀物用机械方法破碎再行排出。
(3)上清液抽取过程困难。
通常沉析罐都装有手动摇杆,以控制罐内抽取清液管道水平面的高低,但在实际操作中,要看清罐内液面情况是十分困难的。
此外,沉淀物堆积于罐底不会呈理想的水平面,所以抽取上清液往往会不完全,从而导致乙醇的损耗和有效成分的损失。
(4)乙醇耗量大。
醇沉次数的增加,沉淀物的聚集以及上清液抽取不完全等都会造成乙醇用量的增加。
李尧等从数学推理的角度,对中药生产中的水提醇沉法的含醇量问题进行了探讨,得出了用醇量的经验公式。
(5)有效成分损失严重 .由于醇沉时大量沉淀物的出现,可吸附、包埋部分有效成分而造成损失。
韩桂茹等研究了水提醇沉对中药各类有效成分的影响。
结果表明,醇沉后有效成分的损失在10 到50 .
(6)成品稳定性差。
一方面,醇沉时有效成分的损失,使药品质量难以稳定;另一方面,醇处理的液体制剂在保存过程中易产生沉淀和黏壁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