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

合集下载

宝珠寺水电站运行期厂坝联合作用监测分析

宝珠寺水电站运行期厂坝联合作用监测分析

四川水利2008 No 2大坝监测宝珠寺水电站运行期厂坝联合作用监测分析石岩林,陈建康,桂 重,张 瀚(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学院,成都,610065)摘 要宝珠寺水电站坝后式厂房,自身应力及抗滑稳定性较好。

为提高坝体的稳定安全度,达到优化大坝设计,降低工程投资的目的,设计时考虑由厂房承担一部分大坝推力。

本文通过利用相关仪器对电站厂坝接触部位的应力应变及接缝等在运行期的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得出运行期厂坝联合作用的变化状态,揭示其变化规律,为同类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厂坝联合作用 监测资料 应力应变 接缝开合度 宝珠寺水电站1 工程概况宝珠寺水电站位于四川省广元市三堆镇境内,是嘉陵江水系白龙江干流规划中的第二个梯级水电站,距上游碧口水电站87k m。

该水库电站是以发电为主,兼有灌溉、防洪等效益的综合利用大型工程。

正常高水位588 00m,总库容25 5亿m3,调节库容13 4亿m3,为不完全年调节,装机容量70万k W,保证出力14 5万k W,年发电量约22亿k W!h。

大坝为混凝土实体重力坝,最大坝高132m,坝顶高程595m,坝顶全长524 48m,坝基为钙质粉砂岩。

枢纽工程属一等工程,主要建筑物按∀级设计。

工程于1984年开始施工,1996年第一台机组发电, 1998年四台机组全部发电。

该水电站为河床中间坝后式厂房,考虑到厂房本身抗滑及抗剪安全系数都较大,厂房及其基础应力均满足设计要求。

为了进一步减少坝体工程量,降低工程造价,使厂坝枢纽布置更加合理,提高坝体的稳定安全度,设计中考虑厂房分担部分大坝向下游传递推力,形成厂房和坝体的联合作用,以满足坝体工程优化设计后的抗滑稳定要求,使坝体断面更趋于经济合理#1∃。

2 监测布置及完好状况宝珠寺电站厂房部位监测机组为3#主机,监测系统布设在3#机主厂房以及与3#主厂房相接触的17#、18#坝段之间。

本文目的是揭示厂坝间联合受力变化规律,故只对厂坝接缝部位的应力应变及接缝开合度的相关监测仪器进行描述分析。

水资源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人员名单

水资源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人员名单

水资源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人员名单2010年11月16日(2010年增补修改)(2009年9月19日委员代表大会通过;2010年8月2日专业委员会会议增补)姓名职务职称单位科学顾问刘昌明院士中国科学院陈志恺院士中国工程院陈家琦教高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胡四一副部长教高水利部王浩所长院士中国水科院水资源研究所郭生练副省长教授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胡和平书记教授清华大学陈传友研究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主任夏军主任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水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按姓氏拼音排序)1陈敏建副总工教授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陈晓宏主任教授中山大学水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3陈永勤系主任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地理与资源管理学系4纪昌明书记兼副院长教授华北电力大学可再生能源学院5康绍忠主任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农业节水中心6李原园副院长教高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7倪广恒所长教授清华大学水文水资源研究所8庞进武副总工教高水利部9任立良院长教授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10 邵益生主任研究员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城市水资源中心11 沈冰所长教授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12 万育生常务副主任教高水利部水资源管理中心13 吴吉春主任教授南京大学水科学系14 徐宗学副院长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15 杨金忠副主任教授水资源与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16 姚治君副主任研究员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17 于静洁主任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水系统与水环境室18 张发旺副所长研究员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研究所秘书长左其亭主任教授郑州大学水科学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张士锋副研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秘书长张祥伟处长教高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常务副秘书长乔云峰助研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委员(按姓氏拼音排序)1敖天其副处长教授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国重室2曹建廷高工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3曹升乐教授山东大学土木建筑与水利学院4畅建霞副所长教授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5陈洪松副主任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6陈骥助理教授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7陈进副院长教高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8陈曦所长研究员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9陈喜首席教授教授河海大学重点实验室10 陈晓飞教授沈阳农业大学水利学院11 陈兴伟副院长教授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12 陈元芳副院长教授河海大学水资源环境学院13 陈远生研究员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14 程春田所长教授大连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15 程绪水副局长教高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16 戴长雷所长副教授黑龙江大学寒区地下水研究所17 邓群总经理助理高工中国节能(香港)有限公司,天壕节能科技有限公司18 丁永建副所长研究员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19 董新光副厅长教授新疆农业大学土木工程系20 董增川处长教授河海大学资环学院21 窦明副主任副教授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22 杜贞栋院长研究员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23 段青云首席教授北京师范大学24 樊鸣放教授长沙理工大学水利学院25 方创琳主任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区域与城市规划设计中心26 冯启言副院长教授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27 冯起主任研究员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28 付强院长教授东北农业大学水利与建筑学院29 付湘教授武汉大学30 高军省副教授长江大学地球化学系31 高绣纺副院长副教授长江大学地球化学系32 高彦春副研研究员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33 郭怀成教授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34 韩乾坤总工高工郑州市水利局35 韩宇平副院长高工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水利学院36 郝芳华处长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环境学院37 胡彩虹副教授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38 胡德胜教授西安交通大学39 胡国华教授长沙理工大学水利工程学院40 胡兴林副总工高工甘肃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41 黄冠华教授中国农业大学42 黄国如副系主任副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43 黄领梅副教授西安理工大学水资源与农业工程系44 贾绍凤主任研究员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45 贾仰文总工教高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研究院水资源所46 姜文来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47 金菊良教授合肥工业大学土木水利学院48 居江副总高工北京市水利科学研究所49 康跃虎副主任研究员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50 李福林所长研究员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51 李国敏主任研究员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52 李海明系主任副教授天津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53 李怀恩教授西安理工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54 李靖院长教授云南农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55 李兰教授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56 李丽娟副主任研究员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57 李如忠教授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58 李宗礼教高甘肃省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指挥部59 梁川主任教授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60 林超副局长教高海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61 刘德地博士后武汉大学62 刘东副院长副教授东北农业大学水利与建筑学院63 刘国东系主任教授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64 刘俊国教授北京林业大学65 刘培斌书记教高北京市水利设计研究院66 刘世荣副院长研究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67 刘苏峡副研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68 刘艳飞记者中国水利报社69 柳文华助研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70 骆祖江所长教授河海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系71 马建琴副处长副教授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发展规划处72 马静主编副编审《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编辑部73 马柱国副主任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东亚区域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74 梅亚东副院长教授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75 莫兴国副研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76 穆宏强处长教高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77 南忠仁副院长教授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78 倪福全系主任副教授四川农业大学信息与工学院水利与建筑工程系79 牛存稳博士高工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80 庞忠和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81 彭虹副教授武汉大学82 齐德利助研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83 千怀遂教授广州大学84 钱鞠副系主任副教授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85 乔云峰助研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86 任理教授中国农业大学87 尚宇鸣教高黄河水利委员会水利水电规划设计院88 邵东国副主任教授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89 沈大军教高中国水科院水资源研究所90 沈福兴教高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91 沈彦俊研究员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农业资源中心92 史晓新高工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93 舒栋才副处长高工贵州省水文水资源局94 束龙仓副院长教授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95 宋松柏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96 宋献方主任研究员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97 宋晓编辑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98 宋星原主任教授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99 粟晓玲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100孙扬波副处长高工黄河水利委员会国际合作与科技局101汤鑫华社长编审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02陶淘副教授同济大学103田向荣高工水利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交流中心104王栋室主任教授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水科学系105王根绪室主任研究员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106王国祥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107王会肖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108王金霞研究员中科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109王丽萍主任教授华北电力大学可再生能源学院110王玲所长教高黄河水利委员会水资源研究所111王明玉主任教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系统安全研究中心112王乃昂院长教授兰州大学113王文圣教授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114王西琴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115王晓红博士武汉大学116王彦辉首席专家研究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森林水文学科组117王中根副主任副研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118王忠静副院长教授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119王宗志博士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120吴泽宁所长教授郑州大学水资源与水利经济研究所121伍新木主任教授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122武强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123谢平副主任教授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124谢永刚所长教授黑龙江大学资源环境与灾害经济研究所125熊立华教授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126严军副教授华北水利水电学院127颜勇处长高工水利部水资源司水资源规划处128杨大文教授清华大学水利系129杨丽虎工程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130杨永辉副主任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131叶爱中北京师范大学132余新晓副院长教授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133袁飞副教授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134岳德军教授级编辑黄河水利出版社135曾光明院长教授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136占车生主任助研中国科学院水资源研究中心办公室137张会言处长教高黄河水利委员会水利水电规划设计院138张济世教授兰州交通大学139张继群处长教高水利部水资源管理中心140张捷斌研究员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141张利平副教授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142张灵博士广州大学143张强教授中山大学水资源与环境系144张士锋副研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145张喜英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146张祥伟处长高工水利部规划计划司147张翔主任教授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148张晓岚高工环境保护部对外合作中心149张学成总工教高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水资源研究院150张云主任工程师高工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151张兆吉研究员国土资源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152章光新主任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153赵志新教高北京市水文总站154郑红星副研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155郑连生副主任教高河北省水利厅156钟平安教授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157周念清教授同济大学158周启友教授南京大学水科学系159周寅康教授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160周祖昊高工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161朱奎博士副教授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162左其亭主任教授郑州大学水科学研究中心。

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峨眉山工程地质报告

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峨眉山工程地质报告

水利工程地质实习报告目录1工程任务及工区自然地理概况 (1)1.1自然地理位置 (1)1.2自然地理概况 (1)2工程区地形地貌、地质概况 (2)2.1坝区地形地貌 (2)2.2坝区地层岩性 (2)2.21峨眉山总体地层岩性 (2)2.22龙门硐坝址区地层岩性 (4)2.3坝区地质构造 (4)2.31峨眉山断层 (4)2.32牛背山断层 (4)2.33观心庵断层 (5)2.34回龙山断层 (5)2.35峨眉山背斜 (5)2.36牛背山背斜 (5)2.37桂花场向斜 (5)3工程部位岩体结构特征概况 (6)3.1主要结构面成因及类型 (6)3.2主要结构面产状、性质简述 (6)3.3坝址区岩体结构类型 (7)4专题分析 (7)4.1坝基的稳定性分析 (7)4.2坝址区边坡稳定分析 (7)4.21坝址边坡稳定地质条件分析 (7)4.22拟建坝区岸坡稳定工程措施及建议 (8)4.3坝区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9)4.4坝区渗漏问题分析 (10)4.41坝区渗漏问题地质条件分析 (10)4.42坝区渗漏防治措施及建议 (10)5工区建筑材料情况及施工场条件调查 (11)5.1坝址区建筑材料概况 (11)5.2坝址区坝型选择 (12)6最佳坝型选择 (14)7结论和建议 (14)7.1结论 (14)7.2建议 (15)拟建龙门硐水库坝型论证1工程任务及工程区自然地理概况1.1 自然地理位置峨眉山位于四川盆地南隅,地处四川省峨眉山市,地处长江上游,屹立于大渡河与青衣江之间,在峨眉山市西南7公里,东距乐山市37公里,是著名的佛教名山和旅游胜地,有“峨眉天下秀”之称,是一个集佛教文化与自然风光为一体的国家级山岳型风景名胜区。

1.2 自然地理概况峨眉山最大相对高差达2600m。

按其高程与高差,大峨山应属于强烈切割中山;龙门硐一代属于中等切割中山;山麓地带的龙马山、红珠山等则是具有残丘特征的低山,峨眉平原以西南高、东北低为特点。

浅谈水利水电工程高边坡的加固方法

浅谈水利水电工程高边坡的加固方法

文0 郑俊 谭升魁 杨晓娟 费文平( 四川大学水利水 电学院 成都)
摘 要 :介 绍 了水利 水 电工程 高边坡 的
加 固 方 法 , 比 较 了各 种加 固 方 法 的 优 缺
蠡羞
; ] ] 电工 程高边坡 B I t l ll l i t U( g]固方法 1 [
点 ,提 出 了选 择 高 边 坡 加 固 方 法 应 考 虑 的 因素 。
( ) 压 力 分 散 型 锚 索 在 高 边 坡 加 五


压 力 分散 型 锚索 是 近年 来 发 展 的一 项 新 技术 ,在 不 同长 度 的无 粘 结钢 绞 线 末端 套 以钢 质承 载板 和 挤压 簧、 挤 压套 ,当锚 索 受 力时 ,在 不 同深处 的 承 载板 将 压 应 力 通 过浆 体 传 递给 被 加 固体 ,对在 锚 固 范 围 内 的被加 固体提 供被分 散的锚 固 力【 】 4 。 压 力 分散 型 锚 采用 独特 的结 构 构造 和 施 工 工艺 ,将 锚索 锚 固段 受 到 的集 中 拉 力 分 散 为几 个 较 小的 压 力 区 ,分部 段 作 用 于 较 短 的锚 固 体 上 ,使 锚 固体 与 周 围岩 土 的 粘 结应 力峰 值 大幅 降低 并 较 均 匀地 分 散到 整 个锚 固段 长 度上 ,从 根本 上 充分 发 挥 了 岩 土 的抗 剪 强 度 ,显 著地 提 高 了锚 索 的 承 载 能 力 。因 为 压 力分 散 型预 应 力锚 索 的灌 浆 体 由受 拉 改 为受 压状 态 ,灌 浆体 不 易 开 裂 ,有 利 于锚 索 体 防 水 、 防 腐 。 ( )SNs 柔性防 护技 术【 】 六 5 SNS 是一种采用柔性拦石 网防护技术, 利 用 钢绳 作 为 主要 构成 部 分 来防 护 高 边坡 危 岩 危害 的 柔性 安 全 网防 护 系统 ,其 柔 性 和 高 强 度更 能 适应 于抗 击 集 中荷 载 和 高 冲 进 行 翻修 的 同 时 ,应加 强四 周 砼板 基 础 的 强 度 和 稳 定性 并 进 行 防 排 水 处理 。 四 结 束 语 延 长 水 泥砼 路 面的 使 用 寿命 ,关 键 在 于 提 高地 基 、 路基 以 及 基层 的稳 定 性 ,完 善 路 面 内部 排 水设 施 。 农村 水 泥砼 路 面 建 设 总 量大 、等 级低 、投 资少 ,但 不等 于 质 量 差 、 隐患 多 、寿 命短 。为 减 少路 基 不 均 匀 沉 降带 来 的 危害 ,路 基 、路 面 工程 可 分 期 实 施 。在 建 设 中应 遵循 “ 分利 用 旧路 充

AutoCAD 2014 基础 1 概述—2 基本知识

AutoCAD  2014  基础 1 概述—2 基本知识
44/92
1、图形文件格式:*.dwg 2. 保存文件格式
45/92
常用文件格式: DWG —— 图形文件 DWT —— 样板文件 LIN —— 线型文件 PAT —— 填充图案 BAK —— 备份文件 MNU —— 菜单文件 Shx —— 字体形文件 PGP —— 快捷命令文件
46/92
2.3.5 加密保护绘图数据
基础知识 图形绘制
图纸打印
11/92
第 2 章 AutoCAD 2014 基础知识
Ribbon 界面
12/92
2.1 AutoCAD 2014的工作空间
中文版AutoCAD 2014 提供了4 种工作空间 ➢ 草图与注释(二维)空间 ➢ 三维基础空间 ➢ 三维建模空间 ➢ AutoCAD经典空间
课堂内容:对教材内容有所调整和补充 上机练习:课堂随机练习+教材练习+自编练习题
3/92
3、成绩评定
平时成绩 ( 听课+上机 ) :20% 大 作 业: 30% 每人独立完成一张水利水电工程图的绘制 期末考试(笔试):50%
4/92
4、AutoCAD 国际认证
CAD2014
2014版 习题册
5/92
第1章概述 1.1 CAD 与 AutoCAD
CAD —— Computer Aided Design(计算机辅助 设计)通过人机交互技术,帮助设计人员完成设 计工作中的结构设计与计算分析。
计算机绘图仅是 CAD 技术中的基本功能
6/92
常用CAD 软件
1、美国 Autodesk 公司
AutoCAD、MDT 、Inventor
13/92
选择工作空间
(1) “快速访问” 工具栏

论新形式下西部水利建设存在问题及水利改革发展思路

论新形式下西部水利建设存在问题及水利改革发展思路

第11卷第10期中国水运V ol.11N o.102011年10月Chi na W at er Trans port O ct ober 2011收稿日期:2011-07-10作者简介:雷明慧(),男,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

徐凯(),男,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

论新形式下西部水利建设存在问题及水利改革发展思路雷明慧,徐凯(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四川成都610065)摘要:了解当前水利建设发展现状,充分认识水利建设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人文效益的关系。

探讨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权衡水利建设利弊,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形式下最重要且紧迫的任务。

要完成水利改革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必须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利现代化道路。

关键词:水利建设;存在问题;水利改革;发展思路;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F426.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11)10-0169-02一、水利建设的重要性1.水的重要性水是生命之源,是万物之源。

水对于人类来说更是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从古至今,水被赋予了很多的哲学意味。

《老子》中“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挣”赋予了水崇高至善的品性[1]。

《孔子》中“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说明了事物用之得当则有利,反之必有弊害,水何尝不是如此[2]。

水无声无息地滋润着万物,同时又在瞬息肆虐着大地。

中华民族的治水历史始于大禹,同时也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基础。

“治国必先治水”,洪涝灾害不断,中华民族治水不断。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始终在与水进行不懈的斗争,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治水史。

2.水利文化的形成从大禹治水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几千年的治水史,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信念愈坚,从中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并且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发扬光大,激励和支撑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

其形成的民族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不畏艰险、任重道远的精神。

中华民族的治水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历经挫折,作出了重大牺牲。

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简介

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简介

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简介
四川大学水利教育之先河始于1944年建立的四川大学理工学院土木水利系,历经了成长、壮大、改革、提高的发展过程,已成为国家特别是西部地区水利水电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学院由党政管理办公室、水利水电工程系、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系、农业水利工程系、热能与动力工程系、岩土工程省重点实验室组成。

在60余年的办学实践中,学院遵循以校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和校风“严谨、勤奋、求是、创新”为核心的川大精神,秉承“广聚贤才、产研辅教、务实求真、治水德报”的水利传统,为国家水利水电建设事业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技术与管理人才,学院以推进水利水电科学与工程技术的现代化为核心,开展现代水利水电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和重大科技攻关,为国家水利水电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力支撑。

办学思路:本科教学为根本,实验室建设为基础,科学研究上水平,党建工作作保证
学院定位:西部领先、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教学型学院。

发展目标:依托西南,面向全国,瞄准国内外水利水电学科前沿,将学院建成在国内水利水电工程领域有重要影响,西部地区居领先地位的水利水电高层次高素质创新型人
才培养基地和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实现学院“西部领先、国内一流”的高水平研究教学型学院办学目标。

基于ERHIs法的雅鲁藏布江流域水文情势变化研究

基于ERHIs法的雅鲁藏布江流域水文情势变化研究

第22卷 第1期2024年1月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英文)JournalofChinaInstituteofWaterResourcesandHydropowerResearchVol.22 No.1January,2024收稿日期:2022-12-05;网络首发时间:2023-12-12网络首发地址:https:??link.cnki.net?urlid?10.1788.TV.20231211.1622.002基金项目:华能集团总部科技项目(HNKJ20-H26);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项目(SKL2022ZD03);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自主创新项目(CX2020Z02)作者简介:杨靖(1981-),博士生,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利水电工程管理研究。

E-mail:yangj@hntibet.com文章编号:2097-096X(2024)-01-0108-12基于ERHIs法的雅鲁藏布江流域水文情势变化研究杨 靖1,2,蔺子琪3,4,5,赵庆绪1,谢 静1,廖卫红6(1.华能西藏水电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成都 610093;2.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四川成都 610065;3.华中科技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4.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湖北武汉 430010;5.水利部水网工程与调度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 430010;6.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38)摘要:为探究变化环境下雅鲁藏布江流域环境流量组分与水文情势变化情况,采用改进后生态最相关水文指标ERHIs(ThemostEcologicallyRelevantHydrologicIndicators)、RVA(RangeofVariabilityApproach)法定量分析了1965—2018年间不同阶段不同环境组分下的雅鲁藏布江流域内水文情势的变化情况,并结合5种突变检验方法对指标进行验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
岩土与地下工程系《岩石力学》教案
教学单位: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
任课教师:张泽天
教学年度: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
教学对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16级本科生教学时间:2017年9月~2017年11月
二0一七年六月
第一次课(课程略案)
课程详案
(第一周第1次课)
一、课程名称
岩石力学
二、教学对象
水利水电学院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本科16级学生
三、教材
崔志英,《岩石力学》,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年第三版。

四、教学目标
1、掌握岩石力学研究对象及特点;
2、了解岩石力学的发展历程;
3、初步了解岩石力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4、培养学生对岩石力学的兴趣。

五、教学方法和学法
结合古今中外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岩石工程实践,引入岩石力学的主要研究内容,综合使用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和支架式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对岩石力学学科研究的兴趣,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岩石力学相关理论和知识技能奠定认知基础。

学生应结合生活实践及相关思考认真总结和分析相关学习内容,并通过课下查找资料获取书本外大量的有关研究知识。

六、教学内容
1、岩石力学的研究对象和特点;
2、岩石力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3、岩石力学的研究方法;
4、岩石力学的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七、教学重点
重点内容:岩石力学研究对象及特点
由于岩石力学的学习需要结合岩石本身特点及工程实践需要展开,故将岩石力学的研究对象和特点作为本节课程的教学重点,通过对岩石及其工程和研究特点的讲解,让学生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有更为深入的思考和正确的认识。

八、教学难点
难点内容:岩石力学主要研究内容
由于岩石力学的研究内容随学科发展一直在推进,研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均不断提升,本门课程的设立主要介绍最为经典的研究基础,为深入开展相关研究和工作打下基础,但是目前学生的知识基础有限,难以在短时间内接受如此专深的研究内容,故将“岩石力学的研究内容”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九、教学过程
9.1 课堂常规(5min)
9.1.1教学常规
[内容]师生互相认识、学习要求
[陈述]大家好,欢迎大家选修岩石力学课程,我是张泽天,博士时主研方向就是岩石力学与工程,希望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同学们可以获取有益的知识和学习能力。

我们这门课叫《岩石力学》,顾名思义,是研究岩石的力学行为和工程实践应用的一门课程,这里我问一下大家是否有修学过材料力学和土力学?
因为同学们是工科专业的学生,我们不要求大家可以推导艰深的公式和理论,要求大家可以掌握岩石力学的思考方式和理论体系,可以在未来的工作实践中能够学以致用就好。

9.1.2课程结构及主要内容
[内容]介绍全书结构并引入本节内容
[陈述]我们本学期主要讲解以下8章内容(PPT),本节课我们首先对绪论部分进行学习,这部分是一个引入,后续3章是基础理论,最后4章是工程实践应用,这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

9.2 岩石力学的研究对象及特点(重点15min)
9.2.1岩石力学的相关概念
[内容]岩石:经历漫长地质过程而天然形成的(一种)矿物集合体。

[陈述]岩石是经历漫长的地质过程天然形成的,区别于混凝土、陶瓷等人工材料,岩石是一种天然材料,是地壳中的坚硬部分。

根据成岩条件差异,岩石通常可以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
岩(工程地质,PPT图片);岩石从原子水平到矿物(化学组成和结构),再到岩石,再至工程岩体,随尺度递增,岩石的非连续性愈发凸显。

[互动]下列的物质是岩石吗?(煤、混凝土、施华水晶、钻石)9.2.2岩石力学的特点
以都江堰工程及其岩石工程实践为实例,扩展探究具体水利工程中的岩石力学问题,例如宝瓶口的开挖利用了岩石的哪些基础物理力学性质?“离堆”岩体从外至内的特点及工程性质?现代工程技术对都江堰工程的影响及可能改进方法?
[内容]1、研究的广泛性:a古老又年轻;b跨行业
[陈述]岩石力学的研究跨越古今,既古老,又年轻(愚公移山的故事思考?)跨越水利水电、采矿、石油工程等诸多行业,具有广泛的应用。

[内容]2、研究的复杂性:a组成结构;b赋存环境
[陈述]岩石因为其自身的物质组成和结构以及具体赋存条件的差异,造成研究的复杂性特点。

[内容]3、工程应用性强;
[陈述]岩石力学对工程实践具有很强的应用性,诸多工程实践技术的选择和实施,均需要岩石力学理论的指导。

[内容]4、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陈述]通过岩石力学理论的科学指导,工程实践避免了极大的盲目性,对于投资浩大的岩石工程实践,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9.3 岩石力学的主要研究内容(难点8min)
[内容]1、基本理论
[陈述]岩石力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岩石的破坏、断裂、蠕变及岩石内应力、应变理论等的研究,是后续开展工程实践的基础。

[内容]2、材料试验
[陈述]开展室内和现场静力及动力试验,测试岩石性质,是开展岩石力学研究的基础。

[内容]3、实际应用
[陈述]将岩石力学理论应用到地面工程岩石地基、地表挖掘、地下硐室、岩石破碎、岩石爆破和地质作用等岩石工程中去。

[互动]列举你身边利用岩石力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例子?
9.4 岩石力学的研究方法(8min)
[内容]1、工程地质研究方法(地质研究方法);
2、科学试验方法(试验法);
3、数学力学分析方法;
4、整体综合分析法。

[陈述]具体陈述每种方法的具体内容,深入浅出,举实例结合讲述。

9.5 岩石力学的发展概况及研究热点(7min)
9.5.1岩石力学发展概况
[内容]岩石力学的发展概况: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上高坝、高边坡、大跨度高边墙地下
建筑的兴建,对岩石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
1951年,奥地利萨尔茨堡组织了第一个区域岩石力学学会;
1956年,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举行专业会议,开始使用“岩石力学”这一名词;
1957年,塔罗布尔出版了较为系统的岩石力学著作;
1958年,三峡岩基组成立,开始三峡坝区岩石力学研究;
1959年,马尔帕塞拱坝失事;1963年瓦依昂水库岩质边坡滑坡引起学界关注
1963年,在奥地利成立“国际岩石力学学会”;
1979年,中国加入ISRM;
2011年,首个中国人当选ISRM主席。

[陈述]陈述上述信息,并结合最近的发展讲述。

[互动]四川茂县大型山体垮塌事故可能的发生原因研讨?
9.5.2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内容]1、应用岩石力学
2、力学现象与温度、水力和化学现象的耦合
3、岩石动力学与抗震
4、野外实验测量和监测
5、国际和国内岩石力学发展趋势
[陈述]岩石力学经历数十年的研究还非常年轻,也存在诸多方面的不足,在上述方面形成了目前的研究热点,后面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进一步探索。

《岩石力学》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十、教学辅导(2min)
[内容]《岩石力学》学习方法
1、课前预习
2、理论联系实际
3、认真听课,勤于思考
4、课后复习,做作业
[陈述]希望大家可以在材料力学及土力学中学习经验,根据课程特点及自身经验提供借鉴。

[作业](三选一,分组总结,下节课随机组内抽查)
与金刚石相关的几个岩石力学问题:
学霸题:试析“西域有金刚石,状如紫石英,百炼不消,金铁莫能击,唯绵裹羚羊角扣之,则自然冰泮”的岩石力学原理?(提示:岩石节理展布特征对其动力学性质的影响)---文本摘自《本草崇原》
总裁题:金刚石和钻石的异同?钻石鉴定标准有哪些?
总工题:金刚石的主要加工方法有哪些?利用了金刚石哪些基本性质?
十一、问题及对策
[问题]学生积极性不高?
[对策]引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寻找学生的兴趣点,进而改进教学设计,将知识点进一步融入到学生的兴趣中,寓教于乐,提高参与度。

十二、教学效果评价
利用问卷星软件,通过课后问卷调查的形式获取学生反馈和评价。

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