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新篇(1000字).docx
沉重的旅途《文化苦旅》(1000字).docx

沉重的旅途(《文化苦旅》-余秋雨)2017暑假“我读经典”征文在我们的印象中,旅行都是一件快乐的事,那么何来沉重二字呢?因为它背负着文化的重担,所以前进的步伐才会如此的沉重。
这是一本余秋雨先生于80年代外出考察时写成的作品。
这本书通过中国大陆的自然景物描写一代中国人心灵的纠结。
这是一本有关中国美学的书,深入浅出,用干净漂亮的白话文字,来描述中国深沉的文化,以及抒发自我的情感。
此书中有提到的景点有很多,每一个景点都带给作者不同的感触和震撼。
他触碰到中国几千年的文化,见证自己国家一路走来深刻的历史痕迹。
其中,关于白发苏州有这样一段:苏州是我常去之地。
海内美景多得是,唯苏州,能给我一种真正的休憩。
柔婉的言语,姣好的面容,精雅的园林,幽深的街道,处处给人以感官上的宁静和慰藉。
现实生活常常搅得人心志烦乱,那么,苏州无数的古迹会让你熨帖着历史走一定情怀。
作者认为苏州被认为缺少金陵王气,这种与王气背道的民风却适宜人的生活,适合人的成长。
而这里的人民更是热心肠,犹如那无风、晴空下的风景,让人感觉是那样的真切。
传说勾践计谋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把越国的美女西施进献给夫差,诱使夫差荒淫无度,慵理国事,也因而美丽的西施姑娘却被家乡来的官员投沉江中,因为她已与“亡国”二字相连,霸主最为忌讳。
但苏州人并不这样认为,把真真假假地留着她的大量遗迹来纪念。
在物产丰饶的江南鱼米之乡,作者写道:像多数江南小镇一样,得坐船去才有味道。
我约了两个朋友从青浦淀山湖的东南岸雇船出发,向西横插过去,走完了湖,就进入了纵横交错的河网地方。
在别的地方,河流虽然也可以成为运输的通道,但对普通老百姓的日常行旅来说大多是障碍,在这里则完全不同,河流成了人们随脚徜徉的大街小巷。
一条船一家人家,悠悠走着,不紧不慢,丈夫在摇船,妻子在做饭,女儿在看书,大家对周围的一切都熟悉,已不愿东张西望,只听任清亮亮的河水把他们浮载到要去的地方。
从这些细致的描写中不难看出,余秋雨先生笔下的江南小镇布满了江南女子的温婉和柔腻,甚至使先生在20来岁便有了归隐之想,却也让他在人生憬悟中一步走向了成年。
读《文化苦旅》,走人生苦旅(1000字).docx

读《文化苦旅》,走人生苦旅手捧这本书时,我自己也正踏步旅途之中。
带着书去旅行,随着秋雨先生的笔触在字里行间中游历了大半个中国。
旅行结束,本应陶醉于祖国的壮丽山河、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然而我却无法使自己陶醉,心头莫名地涌出一种苦涩的感觉。
我一直对《文化苦旅》中的“苦”字百思不知其义,起初认为无非是指旅行的劳苦,现在才发觉这实在过于幼稚的理解。
其实,苦于身无所谓苦,苦于心才实为苦。
先生曾感慨:“文人似乎注定要与苦旅连在一起。
”我以为,这乃是文人最大的财富。
苦涩过后总会留下一丝回味——对历史的感悟,对文化的理解,对人生的思索,全部融在这苦涩后的回味中了。
“万般皆空无喜无悲唯余秋山雨雾缥缈依稀,千载如梭无生无灭只剩月夜鸟声朦胧凄迷”“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感到引发出人生沦桑感。
”先生感叹道。
人的一生也是一段历史。
人生之路是弯弯曲曲;回头看一眼留下的足迹,自豪的同时难免感到一丝惆怅。
因为无论你拥有多么辉煌的成功,却总会留下这样或那样的遗憾。
先生在山水之间跋涉是录求历史的足迹,文化的灵魂;我们在生活中跋涉则是为了录求人生的真谛。
余先生似乎对“废墟文化”情有独钟。
他好多次都写到了坟,并在叙述中多次插入对坟的描写。
无论什么坟,都标志着一个人的死去,这个人的一生也许凄惨黯淡,也许风流千古为万人景仰,抑或是背负沉重的情愁在这个世上走上这么一遭。
即使没有名垂千古,至少也该有“一堆黄土掩风流”吧。
或许他认为死亡比活着更美好些吧。
有些东西留有回忆就够了。
他说:“只要历史不阻断,时间不倒退,一切都会衰老。
老了就老了吧,安详地交给世界一副慈祥美。
假饰天真是最残酷的自我糟践。
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
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
——这就是人类的大明智。
”“报纸上说我写书写得轻松潇洒,其实完全不是如此。
那是一种很给自己过不去的劳累活,一提笔就感觉到年岁陡增。
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得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
文化苦旅读书心得高三作文1000字(精选5篇)

文化苦旅读书心得高三作文1000字(精选5篇)文化苦旅读书心得高三作文1000字篇1近段时间虽然比较忙,但我还是做了一件我认为最有意思的事情。
我把余秋雨教授写的《文化苦旅》大致看了一遍。
虽然来不及仔细去揣摩但确实让我感触很深,尤其是《风雨天一阁》至今都使我记忆犹心。
一个家族背负着艰守一座藏书楼(中国古老文化)的命运。
范钦一个拥有强大毅力和强烈的爱国精神的藏书家让中国留下了一座具有文化代表意义的藏书楼,直到现在都有它的痕迹,但是岁月的沧桑,历史的风尘还是将它掩埋了。
范氏天一阁之所以留下来的原因是什么呢?这正式余教授所说的“超越意气,嗜好,才情,甚至是时间的意志力”而这种毅力有是什么呢?范钦曾经顶撞过拥有巨大权势的皇亲国戚,而因次遭到仗打这样的重刑,还进过监狱。
但他豪不畏惧,始终毫不顾惜坚持自己的信仰,相信真理。
最后谁都奈何不了他,这就是一个古代藏书家,一个真正称职的藏书家所表现出来的超越常人的强健的职业道德品质。
说到这里,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我们这些教师,有哪一个能像范钦那样监守正义,监守自己的岗位。
或许有但也是极少数的。
我不是故意要借古代成功人氏来讽刺现代人,但是我还是要批判我们不好的地方,包括我自己在内,所有读书的人们,我们早就应该反省一下了。
对我们来说范钦的意志力乍看之下,显得不近人情,然而我们的毅力呢?可以说连他的二分之一都没有。
我们读书,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该怎么办呢?学成之后又为了什么呢?等等这些尖锐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深思。
继续往下说,时间的流逝,光阴的短暂,80岁高龄的范钦中将走到生命的尽头,但他连生命的最后一刻都要监守岗位。
他将自己的财产分成两部分,一份是他监守一生的藏书楼,另外一份是一张万两银票。
他让他的两个孩子去选择自己想要拿的一份。
我想如果事情放到现在,有谁会愿意继承藏书楼,又不能卖而且不但没好处还要惹得一身的麻烦。
然而有范钦这样伟大的父亲,就会有像他一样伟大的儿子。
他的大儿子范天冲毅然的选择了子承父业,他继承了藏书楼。
“苦”味一咂——读《文化苦旅》有感(1000字).docx

“苦”味一咂——读《文化苦旅》有感说起余秋雨先生,映入我脑海的第一部他的作品便是《文化苦旅》。
这部作品是余秋雨教授第一本文化散文集,全书的主调是凭借山水风物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
说实话,初读这本书时也实在感到乏味,但这次重读这本书,细细品味却在其中寻到了许多亮点也让我感触颇深!全书一共有37篇,每一篇都有着不一样的故事,给人不一样的感受。
《道士塔》《阳关雪》等,通过一个个胡老大的物像,描述了大漠荒荒的黄河文明的盛衰;《白发苏州》《江南小镇》却是以柔丽的小桥流水为背景,描写了江南文化的清新柔婉;《风雨天一阁》则是直接将笔指向文化人格和良知,显示出了中国文人的艰难心路历程……不能说将每一篇都读的非常透彻,非常明白,但也确实有几篇让我久久不能忘怀,甚至是心中有些不是滋味。
印象最深的便是第一篇《道士塔》了吧!道士塔位于莫高窟大门外的一条河边,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便是王圆箓,历史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正是他当时缺乏文化意识的所作所为让那些研究院的专家们对他痛恨不已。
王道士手中一串钥匙把守了千年的敦煌,却任其流落在外人手里,而中华子孙却也将之弃而不顾,那一马车、一马车的文物输往外国。
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文物一箱箱运走,甚至称斯坦因为“司大人讳代诺”,称伯希和为″贝大人讳希和″。
他的愚钝让我对他感到同情,也正是他的愚蠢让他这具无知的躯体肩负起这笔文化重债。
读这本书,就像在和作者一起,览阅中国的江南西北。
读尽文化更迭。
当然,作者偶尔也会停下来,写一写腊梅或是自己的藏书。
但是作者永远都没有忘记,真正的山水不光只是自然山水,更有着文化气息,人文山水。
正如他自序中所说: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在我的全身,要摆脱也摆脱不了。
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
“文化苦旅”中这个“苦”字便是对中国文化发展最合适的概括了吧!作者在山水历史间跋涉时有了越来越多的人生回忆,而他也把这个回忆浸入笔墨之中让读者更加品味到中国文化发展的艰辛和文化本身的魅力。
文化苦旅,道阻且长(1000字).docx

文化苦旅,道阻且长今年暑假,我有幸拜读了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跟随这位大师踏上文化的沧桑之路。
刚看到这本书时,映入眼帘的第一个字是“苦”。
也许在我看来,文化这种缥缈抽象的东西又怎能谈得上苦?或许连一丝味道都不会有吧。
翻开第一篇《牌坊》,我就被其中深入刻画的潘木公吸引了,平淡蕴藉的语言,多重厚重的层次,让我细细品味到潘木公心中所想,作者心中所感。
简单的文字中蕴含着不简单,平凡的人物中隐藏着不平凡。
秋雨先生从故乡的牌坊开始,吴山庙、都江堰、莫高窟……借山水古迹探寻中国文人艰辛跋涉的脚印,在自然背景下踏上了漫长而厚重的苦旅。
从普通百姓的解放到屈辱历史的感叹,他总是把自己最深刻的感受用力镌刻在字里行间。
不同的人物与背景在他的笔下汇聚,体现出强烈的人文气息。
具体一点就是写《江南小镇》时的自白:寻求“一种再亲昵不过的人文文化”,“一种把自然与人情搭建得无比巧妙的生态环境。
人生苦旅的起点和终点”。
在《都江堰》、《莫高窟》、《风雨天一阁》这些篇章中,我们能明显地看到对于历史的追踪和回忆,是一种以史为镜的批判与思考。
透过作者的文字,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他对古代文人品格的追忆,同时也在对现代文人的精英品格的呼唤。
这是一条漫漫长路。
但是,作者在描写时总是那么含蓄、微妙,从来不曾有过明确的断言、定论,只是把一种切实的心灵感受通过文字的排列组合传达给我这样的读者,让我们自己去享受,去品味,意会而不言传。
这可以说体现出了所有中国文人的共同特点:含蓄内敛。
在文化之旅中,秋雨先生也将他自己的审美视角和生活哲理融入其中。
他把智性渗入景观,把学理融入世俗,以饱蘸人格情感的笔触阐释自然山水,超越了对有形的自然景观的欣赏和赞叹。
他总是强调“宁静”、“宁谧”和“实在”。
在《沙原隐泉》他也写到“给浮嚣以宁静,给躁急以清洌,给高蹈以平实,给粗犷以明丽”,“人生才见灵动,世界才显精致,历史才有风韵。
”告诫我们,只有在远离嘈杂的宁静中,人才能“重新凝入心灵”,才能静听自然的声音。
读《文化苦旅》有感_2(1000字) (2).docx

读《文化苦旅》有感这是一本余秋雨先生在中国大陆各名胜古迹旅游时记录下来的散文集。
是一本最令人动容的散文集。
敦煌莫高窟、都江堰、三峡、庐山……它透过中国大陆的自然景物和名胜古迹,写出了这一代中国人心灵中的纠结,同时这也是一本有关中国美学的书,深入浅出,用干净漂亮的白话文字,描述出了中国深沉的文化,淡淡的叙述中,蕴涵有浓浓的抒情意味。
“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感到引发出人生沦桑感。
”这是作者的感叹,也是对读者的启示。
人的一生也是一段历史。
人生之路是弯弯曲曲;回头看一眼留下的足迹,自豪的同时难免感到一丝惆怅。
正因无论你拥有多么辉煌的成功,却总会留下这样或那样的遗憾。
作者在山水之间跋涉是为了录求历史的足迹,文化的灵魂;我们在生活中跋涉则是为了录求人生的真谛。
莫高窟是中国历代劳动人民的信仰所铸就成的。
从一开始的简陋石窟,一直到后来辉煌的文化成就。
在荒郊野岭看上去很不起眼的一座座石窟,里面却印度文明和希腊文明融为一身。
其中蕴藏的,是两大文明的精彩。
在那个战乱时期,士兵在这里支起了锅炉,生火做饭。
黑烟和油污覆盖了大批的壁画和雕塑。
他们用木棒蘸着油漆,在壁画上乱涂乱画,那些来自美国的“文化保护者”,当场立誓,一定要拯救莫高窟文物。
然后,就可以看见他们带上化学溶剂,,把壁画沾到纱布上,剥下墙壁,在莫高窟里大动手脚。
把中国的古代文明送到自己的国家,以方便更好“保护”起来。
危难时刻,中国官员逃避起来,平凡的民众却勇敢起来。
为守护文明而战!最终,那些莫高窟的文物飘零在远方。
放在外面也罢了,只是,它们记录了我们祖先的信仰和悲欢,我们却只能隔着外国博物馆厚厚的玻璃,长久凝视,百般叮咛。
究竟是谁,在支撑中国文化?利欲熏心的时代,人人追名逐利,带了一张张假面孔,看不清他们在想什么。
一路走来一路艰辛像划过那么多年,却发现自己还在原点,彷徨中上演知己白头,信任在瞬间就见血封喉。
我们的自我价值渐渐消失在历史的云烟里。
文化苦旅读书心得高二话题作文1000字(精选5篇)

文化苦旅读书心得高二话题作文1000字(精选5篇)文化苦旅读书心得高二话题作文1000字精选篇1我的手指拂过书架,停留在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上,褐色的书皮仿佛是一个许久未见的老友一般亲切。
如此明媚的春光,沏一杯清茶,正是读书的好时光。
翻开书页,“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却落在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
”余秋雨先生这样说着,这样想着,这样走着,走得又黑又瘦,让唐朝的烟宋朝的风洗去最后一点少年英气,最终疲惫地伏在边地旅馆的小桌子上集结成了这本书。
这本《文化苦旅》在我看来不能简单的看成一本游记,它更多的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认识,对中国历史的一种反思,更是对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的一种寻找。
张晓风说:“山水是中国人的宗教。
”中国人通过文字体现对山水、对自然的感悟,用自然的变化映射人生的变化。
作者用丰富的文化感悟力和底蕴写下的这些*,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文化,值得好好的读一读。
作者一路走来,从莫高窟到阳关雪,他见证了大漠荒荒黄河文明的盛衰,历史的深邃苍凉。
我也曾去过莫高窟,去的时候正是秋高气爽的时节,游人还不太多,有很多洞窟都没有开放。
游客们都排着队,静静的听导游讲述佛教故事。
据说,把莫高窟的壁画连起来,整整长达60里。
历代的工匠们在这里开凿洞窟,绘制壁画,他们中间隐藏着许多真正的艺术家,历史在这里连绵层累,色彩在这里挥洒跳跃,生命在这里蒸腾飞舞。
难怪作者会深情的写到:“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
”莫高窟是我们心底一种彩色的梦幻,一种圣洁的沉淀,一种永久的向往。
他浓墨重彩的写都江堰,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
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
文化未灭,精神不息 ——《文化苦旅》读后_1000字.docx

文化未灭,精神不息——《文化苦旅》读后我在黄昏下的窗台借着余晖读完了《道士塔》这篇文章,放下《文化苦旅》,我注视着缓缓落下的夕阳陷入了沉思。
时间能否停滞倒退,回到一百年前的那个黄昏?我要亲眼目睹成堆的经卷绘画被运上马车,属于中国的文物被他国廉价掠夺,可是我却无能为力。
身旁衣着俭朴的一定是王圆篆,他站在路边,毕恭毕敬地接过斯坦因递来的三十英镑,虽是三十英镑,但却比他化缘而来的要多得多。
我要冷漠地质问斯坦因:“为什么我们的文物要给你?”斯坦因也许会轻描淡写地说:“这是我们谈判好的。
”谈判早在上个世纪就不复存在了,何来谈判?一直到斯坦因上了车,王圆篆都始终没有说一个字。
我会冲到他面前,拦住他们,斯坦因看着远方沉默,目光中的从容甚至会让我误以为掠夺是理所应当的。
我心中不断重复着一句话:这是中国的,不能给你们。
蒋孝琬满脸堆笑地走过来与我商量,我扭头望向王圆篆,他夕阳下的身体佝偻,格外苍老。
他的心是否和我一样也在哭泣,可是,他怎么不上来劝阻呢?再次环顾周围,荒凉的沙丘和望不到变的黄土地,这是一个被世界遗忘的地方。
犹豫,一再犹豫,我转身走向路边,把它们运走吧,我们不能留。
看着远去的车马,我心想,如果不给他们,那这些文物的命运又会如何,难道可以完好无损的送到京城吗?军阀混战,百姓民不聊生的社会,没人会在意这些古老的文明。
只是,我想知道在当时,王圆篆是否和我的想法一样。
再次穿越百年,回到现在,窗外已是万家灯火。
情结把我带回过去,身为一个旁观者都不禁动容,那么当局者呢?在那个可怜又可恨的年代,在那个世界列强虎视眈眈的大西北,在那个别有洞天的藏经洞,谁还会记起,中国的文化悄然无声地沉寂了。
可这究竟是谁的错。
文章出自大家之笔,我见识尚浅,只读懂了一个道理:落后就要挨打,这个“打”是无形的,是文化受到的鞭打。
当时的中国贫穷、腐败,连属于自己的文物都要在所谓的“中英外交谈判”下“给”英国,这无疑是亲手断送了中华文明的未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苦旅新篇
近日读罢了余老的《文化苦旅》,很有些感触,但若将之具象化,又百般下口无言,只得一字真切:苦。
这苦,非香茗醇厚之苦,非病痛蚀骨之苦,非失败挫人之苦,躲懒盗文题一用:莫若浩瀚宏大之千载文化之重,尽数化在那一口里,直叫人形神俱灭,不知所归――这种苦,便是整个民族来担都是重的,况加于个人哉?
所以,与其说是我读了这本书,竟不如说是那余老倾尽半生才思做了桥梁,左手引一个我,右手牵奇瑰难言的一整个文化世界。
文化之苦,往窄处讲,也就是文人之苦。
自古以来,文人和文化,都是一气的。
文人缔造了文化,文化养育了文人。
泱泱华夏上下数千载一脉文化传承,竟只由无数纤弱书生一肩挑起,这文化何其太重!
文人当是苦的:你可见那陶翁深一脚浅一脚踩在洼畦,顽童赌气似的甩出又一把种子,身畔齐人高的蒿草只情将他削瘦的身形湮没;你只知柳子厚《永州八记》为世所传道,却不知他在永州谪居不半年便痛失老母,自己也困顿异常,“行则膝颤,坐则髀痹”;今日一意追速求成的你我又怎能作想昔贾岛一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苦楚心酸……
这苦,是文人的怪癖性,是文人的小磨难,也是文人的小执拗,苦浸浸漫上来,覆不了古来文人孤峭的肩。
然而文人究竟又是值的。
宋时广推“士农工商”,士子者,读书人也,可见整个社会都是以读书人为尊的;王右军书法冠绝天下,竹扇一题,不片时便被抢购殆尽;敬惜字纸,更是从文人名士到村头老妪,都无不小心遵奉的……
大约社会诸人也知这文人担负极重,而自己又不能替万一的,便
只得怀了敬畏之心,好到从旁辅助些。
他物事一起,共同构成其人存于世的见证。
文化,是社会性的产物,不为个人所有。
文化,是文人的文化,更是社会的文化。
今时今日,文化亦有应时难处。
饥馑已在物质生活里遭到斥黜,却转去精神世界兴风作浪。
贫瘠的精神原野一览无遗,尽是焦土――怎可与辛苦耕耘的前人一个交代?
我缓缓地,缓缓地,退出这方世界,留前人一座孤坟,再不能想后人。
笑话,怎叫后人见得这般光景?但不知,离了这儿,我们这代,又该何去何从?
所以啊,文化,早已揉碎了,搅烂了,和匀了,掺入每个人的身体里,并与其。
余老先生写:“在浸透了半边天的残红里,目送着最后一代文人走远。
”
那是漫天泣血似的斜阳,是一个时代临了的暮钟,是前代文人心尖上汨汨涌出的血,是现下时人畅饮时漫灌的红酒。
文人的消失,是一个时代的消逝。
时代的车辙一路向前,非你我之力可逆,只求你我能学着些前人的智慧――再不济,也是千年的积淀――叫这车走得更慢些,更稳些,不要叫这数千年的传承,走得不太体面。
不知下一个来终结我们这代的,又是何人,在何许处,又以各种方式?我竟无法可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