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法规、政策——全球环境问题治理动态进展

合集下载

国内外环境保护政策与法规比较研究

国内外环境保护政策与法规比较研究

国内外环境保护政策与法规比较研究近年来,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

国内外都在积极探索并实施环境保护政策与法规,以保障人类的生存环境。

在本文中,将对国内外环境保护政策与法规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其异同之处。

首先,我们来看国内的环境保护政策与法规。

中国长期以来一直将环境保护作为重要议题,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保护环境。

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该法规定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政府的职责,明确了环境保护工作的目标和任务。

此外,中国还制定了一系列配套的环境保护政策与法规,如《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

这些法律法规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和监管措施。

与此同时,国际上的环境保护政策与法规也在不断发展。

目前,最具影响力的国际环境保护组织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宗旨是通过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环境治理。

该组织制定并推动了一系列国际环境公约,如《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等。

这些公约旨在通过全球合作来解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并促进各国共同承担环境保护的责任。

在国内和国际的环境保护政策与法规中,存在一些共同的内容与原则。

首先,都强调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政府的基本职责之一。

其次,都倡导普遍参与与全球合作,认识到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和共同性,并提倡各国携手合作共同解决。

此外,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环境保护政策与法规,都鼓励使用清洁能源、降低污染排放、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等方面的措施,以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然而,国内外环境保护政策与法规之间也存在一些差异。

首先,国际环境保护政策更加注重全球化视野,强调全球行动与国际合作;而国内环境保护政策更注重国内问题的解决,强调强化国内法律制度和监管措施。

其次,在具体政策和法规上,国际环境保护更加注重全球环境问题的治理,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而国内环境保护更着重于解决国内的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水污染等。

新时代下的全球环境治理成效报告2023

新时代下的全球环境治理成效报告2023

新时代下的全球环境治理成效报告2023全球环境治理在新时代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本报告就全球环境治理方面的最新进展进行了详细介绍,旨在呈现出全球各国在环境保护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以及取得的成果。

一、国际合作达到新高度在新时代下,全球环境治理国际合作格局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各国加强了信息交流、数据共享和技术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

此外,国际机构和国际组织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各国提供政策咨询和技术支持,提高了环境治理的效率和质量。

二、全球气候行动取得突破性进展针对气候变化问题,全球各国积极采取行动,并且取得了重要进展。

2015年巴黎协定的签署为全球气候治理奠定了基础。

各国履行自己的减排承诺,加大可持续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国际社会对于气候行动的认识和支持不断加深,形成了全球合力。

三、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生态环境保护是全球环境治理的重要方面。

各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例如,加大森林保护和恢复力度,推动沙漠化防治,加强海洋生态系统保护等。

全球范围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也得到了加强,有效维护了全球生态平衡。

四、可持续发展进入新阶段可持续发展是全球环境治理的根本目标。

在新时代下,全球各国加大了可持续发展的力度,推动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城市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同时,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和应用。

五、环境治理能力得到提升全球环境治理的成效取得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重要的一环是各国环境治理能力的提升。

各国通过加强环境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加强环境监测和评估,推动环境规划和管理的改进,提高了环境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六、新技术助力环境治理创新新时代下,科技的快速发展为全球环境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

新技术在环境监测、污染治理、资源利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手段的应用,提高了环境监测和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为环境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在当今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广受关注的话题。

由于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益加重,人们逐渐认识到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在此背景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也随之出现。

本文将探讨这些理论和实践,并分析它们的作用和现状。

一、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1. 环境保护的理论环境保护理论主要是关注如何保护自然环境,保障地球的生态平衡。

主要包括环境法律、环境伦理学和环境科学。

环境法律主要是规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规,包括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等。

这些法规能够有效地管理和治理环境问题,保护人们的健康和安全。

环境伦理学则是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应该如何在环境保护和发展之间做出权衡。

环境伦理学认为,人类应该发挥其智慧和创造力,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满足社会的需要,但也应该尊重自然的价值,保护地球的生态平衡。

最后,环境科学是研究环境的科学,主要包括环境生物学、环境化学、环境地理学等。

这些科学通过研究环境的变化和影响,提供了保护环境的科学依据,也为环境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2.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主要是关注如何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取得平衡,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

其核心是通过保护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生产率和生活水平,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和经济模式。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①经济方面:强调发展应该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平衡,鼓励科技创新和绿色增长。

②社会方面:强调发展需要保障社会公正和平等,促进人的发展和幸福,注重贫困和不平等的缓解和消除。

③环境方面:强调发展应该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实现可持续利用。

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主要包括政策、技术和市场三个方面。

1. 政策上的实践政策是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政府可以通过一系列政策来推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理论、法规、政策——全球环境问题治理动态进展

理论、法规、政策——全球环境问题治理动态进展
Ab t a t T h sa tces sr c : i ril um m a ie nd f c e h lba n io rz s a o us st e go le v r nm e e to g ve n e tt e d na cpr gr s iua in, n — ntqu s in o r m n h y mi o e sst to a a
【 图分 类 号 ] 2 5 中 F 0
1 全 球 环 境 问题 日趋 严 峻 _
【 献标识码】 文 A
【 章 编 号 ] 0 9 9 4 ( 0 9 0 —0 0 —0 文 1 0 — 6 6 2 0 )2 0 1 3
气候变化) 报告指 出, 目前 , 全球温室气体
浓 度水 平 为 3 9 p 百 万分 之 一 ) 氧 化 7 p m( 二 碳 当量 。假 设能 够 实 现在 2 3 0 0年 将 温 室
入地 球 的 大气 层。 能 源 使 用 和 电 力 生 产
G P, 么 全球 温 室气 体 排 放 在 未来 几十 D 那 年 内仍 将 继 续 增 加 。 报 告 提 出 的 措 施 包 括 改 变 能源 消 耗结 构 , 少 对 化 石燃 料 的 减 依 靠 , 发 可 再 生 和 清 洁 能 源 , 动 使 用 开 推
气体 浓度 峰 值 控 制 在 4 5 p 到 7 0 p 4pm 1 p m 尽 快 采 取 有 效 的 减 缓 措 施 , 么 对 GDP 那 的 影响 不 大 。 如 果 现 有 的减 缓 气 候 变 化 政 策和 措施 不 加 以 改进 , 续 追 求 更 大 的 继
asi l 利用 D ( i c Maei n u , k MIDr t tr lIp t 直 e a

国内外环境保护政策研究现状综述

国内外环境保护政策研究现状综述

国内外环境保护政策研究现状综述环境保护是全球共同的关切事项,各国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来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对国内外环境保护政策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国内环境保护政策研究现状在国内,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制定了多项政策来减少污染和保护生态系统。

其中,大气污染治理政策是一个重点领域。

政府采取了限制工业排放、推广清洁能源和加强监管等措施,以改善大气质量。

此外,水资源管理也是一个关键领域。

政府实施了排污许可制度和水污染防治法等政策,以保护水资源和水环境。

除此之外,生态保护政策也备受关注。

政府加强了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

国外环境保护政策研究现状在国外,各国也积极制定环境保护政策。

欧盟是环境保护的先驱,其采取的政策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影响力。

欧盟提出了一系列目标和措施,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能源效率和推动可持续发展。

美国也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力量。

其实施了一系列法律和政策来保护空气和水资源,例如《清洁空气法》和《清洁水法》等。

此外,其他国家也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相应的环境保护政策。

例如,日本通过限制工业排放和推广可再生能源来保护环境。

研究现状综述综合来看,国内外环境保护政策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各国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和法律来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系统和推动可持续发展。

然而,环境保护问题的复杂性和全球性使得研究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例如,如何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促进经济增长、如何解决跨国污染等。

为了进一步推动环境保护政策研究,我们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享经验和最佳实践。

同时,需要深入研究环境政策的实施效果、监督与评估机制以及政策间的协调性。

总体而言,国内外环境保护政策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面临挑战和改进空间。

通过持续的研究和合作,我们可以不断优化环境保护政策,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更好的环境质量。

现代环保政策:全球环境治理

现代环保政策:全球环境治理

现代环保政策:全球环境治理
在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中,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政策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愈加显著。

为了有效治理全球环境问题,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正在采取一系列紧急和长远的措施。

首先,全球范围内的环境政策注重减少碳排放和应对气候变化。

《巴黎协定》的签署代表着各国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承诺,通过国际合作和技术创新,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成为重要方向。

其次,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成为环保政策的重要内容。

大量的物种灭绝威胁着生态平衡和人类福祉,因此,全球各地政府都在制定和执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法律和计划,以减少野生动植物的非法贸易和栖息地的破坏。

另外,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循环经济的推广也是现代环保政策的核心。

通过促进资源回收和再利用,减少资源的消耗和浪费,可以有效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推动经济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型。

除了政策层面的努力,公众参与和意识的提高也至关重要。

教育公众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鼓励个人和企业采取环保行动,是实现全球环境治理目标的重要一环。

综上所述,现代环保政策不仅仅是一国或地区的问题,而是全球社会共同面对的挑战。

通过国际合作、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以及公众的积极参与,我们才能共同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为未来世代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当今世界环境治理的问题与主要方向

当今世界环境治理的问题与主要方向

当今世界环境治理的问题与主要方向近年来,全球气候异常频繁,自然灾害屡屡发生,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环境,环境治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如何应对全球变暖、水污染、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难题。

环境治理的问题愈加突出,主要方向有以下几个。

一、深化全球环境治理合作目前,全球环保组织和国际环保机构应对环境问题的行动正在增加,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全球环保主张的广泛认可和响应,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建立环境治理体系的必要性。

扩大国际社会对环境问题的共识与合作,强化全球性环境治理机制,是当今环境治理的主要方向之一。

在环境治理中,跨国合作是至关重要的。

相互协调、合作、交流经验、进行联合行动,都是有效的手段来防控环境问题。

对于许多问题,单个国家无法解决,例如全球变暖、酸雨、沙漠化、海洋污染等问题,都需要全球合作,各国联手共同应对。

为此,各国应加强环境治理中的信息共享、技术支持等方面的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环境问题。

二、倡导绿色低碳发展为了应对全球变暖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各国纷纷制定了低碳应对方案,倡导绿色低碳发展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主流观念。

实现绿色低碳发展,需要减少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促进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创造资源节约型环保型社会。

通过绿色低碳发展,全球环境保护可以实现同步发展,使所有国家都能从中受益。

各国可以利用绿色低碳经济推动国家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深化环境管理体制改革环境管理体制改革是全球环境治理的重要方向之一。

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同于传统治理模式,需要通过改革政策体系和管理体制,实现总体规划、协调推进。

在环境管理体制制度方面,应逐步建立一整套以环境保护和治理为导向的法律制度,建立环境法律体系,形成科学高效的环境管理体系。

除此之外,应建立一种新的环境监管机制,实行企业自主监测、监理执法和公众监督。

通过政策创新和制度建设,为环境治理提供更多的思路和路径。

《2024年基于多中心理论的环境治理模式研究》范文

《2024年基于多中心理论的环境治理模式研究》范文

《基于多中心理论的环境治理模式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和城市化的深入发展,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国乃至全球关注的焦点。

传统自上而下的环境治理模式已经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问题。

多中心治理理论作为新兴的治理模式,以其多元化的主体参与和合作的方式,在环境治理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本文旨在研究基于多中心理论的环境治理模式,探讨其理论内涵、实施路径及成效评估,以期为环境治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多中心理论的环境治理模式理论内涵多中心理论的环境治理模式强调多元主体的参与和合作,打破传统的政府单一主体的治理模式。

这种模式具有以下理论内涵:1. 主体多元化: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环境治理。

2. 权力分散化:各主体在环境治理中拥有相应的权力和责任,形成权力分散的治理结构。

3. 合作网络化:各主体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形成多元互动、相互依存的网络化治理结构。

三、多中心理论的环境治理模式实施路径基于多中心理论的环境治理模式实施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政策制定与引导: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引导多元主体参与环境治理。

2. 多元主体参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环境治理,形成合力。

3. 信息共享与沟通: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加强各主体之间的沟通和协调。

4. 监督与评估:建立监督与评估机制,对环境治理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和反馈。

四、多中心理论的环境治理模式实践案例以某城市的环境综合整治为例,该市采用多中心理论的环境治理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具体实践包括:1. 政府引导: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明确环境治理的目标和任务,为多元主体参与提供政策支持。

2. 企业参与:企业积极参与环境治理,投入资金和技术,推动环境问题的解决。

3. 社会组织支持: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积极参与环境治理,开展宣传教育和监督工作。

4. 公众参与:公众通过参与环保活动、提出建议等方式,积极参与环境治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论、法规、政策——全球环境问题治理动态进展发表时间:2009-05-20T11:01:28.123Z 来源:《中国经济与管理科学》2009年第2期供稿作者:顾卫平[导读] 本文概括并聚焦全球环境问题治理的动态进展情况摘要:本文概括并聚焦全球环境问题治理的动态进展情况,为读者分析、处理这一问题,从而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更好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了若干理论与政策依据。

关键词:环境问题成本内部化巴厘岛路线图排污权交易Theory,Law and Policy——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Gu WeipingSun PengfeiAbstract:This article summarizes and focuses the global environment question government the dynamic progresssituation,analyzes,deals with this issue for the reader,thus transforms the economical growth way well under the science development view instruction,has provided certain theories and the policy basis.Keywords:Environment question Cost internalization Bali island road map Pollution discharge power transaction【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2-0001-031.全球环境问题日趋严峻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就是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活动导致周围环境的结构和状态发生变化,反过来对人类产生不利的影响,并严重威胁人类的后续生存与发展。

环境是全球性问题,主要有温室效应、臭氧层被破坏、酸雨、海水污染和生态破坏等。

在20世纪后半期,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并迅速全球化。

197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提出人均收入与环境的曲线关系,被人称为EKC(Environment Kuznets Curve)。

EKC的要点是:当经济收入由低到高发展时,环境退化和资源消耗的速度超过环境净化和资源再生的速度,因此,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环境问题随之恶化。

但是当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时,产业结构向服务业转变,加上社会环境意识增强与法规完善以及技术改良,环境退化现象逐渐减缓,甚至有希望消失。

然而实证发现,形成温室气体效应的最主要指标二氧化碳CO2含量以及城镇固体废弃物数量快速增加完全不符合EKC。

奥地利学者Fisher-Kowalski利用DMI(Direct Material Input,直接物质投入)①指标研究亚马逊流域国家(巴西、委内瑞拉等)的生态问题,亦未发现EKC的曲线形态。

著名经济学家阿罗(Arrow)总结性指出:经济增长并非治理环境的万能良药,促进GDP增长的政策并不能代替环境政策。

②人类活动导致了所谓“温室气体”在大气层的累积,这使得全球气温逐步上升。

出现全球变暖趋势的具体原因是,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满足能量需求或砍伐森林,从而导致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地球的大气层。

能源使用和电力生产也对环境产生了影响。

能源生产过程中排放出二氧化碳,这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燃烧和水泥制造业,高收入国家对此“贡献”占了一半。

联合国贸发组织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小组根据气候模型预测,到2100年为止,全球气温估计将上升大约1.4~5.8摄氏度(2.5~10.4华氏度)。

根据这一预测,全球气温将出现过去一万年中从未有过的巨大变化,从而给全球环境带来潜在重大威胁。

联合国公布的《气候变化2007:减缓气候变化》报告指出,目前,全球温室气体浓度水平为379ppm(百万分之一)二氧化碳当量。

假设能够实现在2030年将温室气体浓度峰值控制在445ppm到710ppm之间,全球GDP最高可能损失3%,如果尽快采取有效的减缓措施,那么对GDP的影响不大。

如果现有的减缓气候变化政策和措施不加以改进,继续追求更大的GDP,那么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在未来几十年内仍将继续增加。

报告提出的措施包括改变能源消耗结构,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靠,开发可再生和清洁能源,推动使用环保型公共交通设施,推广节能型办公和家用设备,改善土地利用管理等。

2.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理论《贸易与可持续发展原则》(也称温尼伯原则)。

温尼伯是美国经济学家,该原则涉及效率和成本内部化、公平性、环境完整性等,提出应该改变生产、消费方式和重新配置资源,建立贸易与环境、社会目标相融合的具有全球意识的贸易环境规则。

该原则认为效率是环境、发展和贸易政策的焦点。

而高效的生产方式可以减少稀缺资源的流失,并限制对环境能力的无限需求。

而内部化环境成本则是达到效率的关键。

温尼伯原则倡导积极开发有利于协调贸易、环境与发展的科学技术,强调各层次的国际合作和决策公开。

美国著名生态学家赫曼·戴利在《超越增长——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一书中较为详细地分析了全球化对可持续发展的危害,他认为自由贸易使国家难以外部成本内部化,从而违反了配置的效率;它扩大了劳动力和资本之间的不平等,从而违反了分配的公正;它破坏了宏观经济的稳定,最终它以目前看似巧妙的方式违反了可持续发展的准则。

他认为自由贸易将会使生产不断增大,并付出环境不断恶化的代价。

美国学者威廉·福格特和生态学家保罗·埃利希是环境主义的代表人物,他们这一学派以罗马俱乐部的思想为基础,发表了《增长的极限》(1972)一书,提出了“零增长论”,奉行“环境保护第一主义”。

该学派认为,贸易自由虽然对参与国暂时有利,而且可以增加全球福利,但是贸易所得常常会被环境成本所抵消,甚至会产生更多的负面效应。

他们认为自由贸易的发展会加剧各国环境的恶化,自由贸易是环境问题的根源。

此外,他们还运用“环境要素禀赋”理论,把环境资源纳入一国生产要素体系,从一个独特视角解释国际贸易的起因和模式。

他们还提出了“污染的避风港”假说,认为由于各国的环境要素禀赋不同而导致在国际贸易中环境比较优势的存在,而各个国家会通过积累的贸易竞争重新配置环境资源,加剧环境恶化,由于环境污染的“不可分割”,又会造成跨国性全球环境进一步恶化。

而美国经济学家哈丁事实上已在自由贸易的早期提出著名的“公地的悲剧”观点,可以称为环境主义先驱。

但又一派可称为经济乐观主义的观点则试图证明,环境与经济发展是彼此分离的,市场价格机制和技术进步对资源稀缺性具有缓冲作用,环境污染问题可以通过开发新的技术加以解决。

所以,一国必须首先发展经济,这样才有可能有能力负担治理环境污染的投资,而自由贸易又是一国经济增长的有利方式,自由贸易的发展无疑是有利于环境保护的。

这一派观点被称为“经济发展决定论”,世界各国都有这一派观点持有者,这些专家学者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结论:贸易规模的提高加深了环境污染;同时竞争促进的技术进步和规模经济使世界财富增加,从而有利于开发对环境无害的产品,还可以刺激环保产品和环保技术开发,有利于消费者选择质量较高的产品,选择有效的环境服务,从而逐渐降低环境污染。

因此,自由贸易的发展最终会促进环境保护。

经济学家马歇尔早在1890年《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就提出经济外部性概念,这一外部性就是由于企业生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是一种负的外部性,它使得置身于环境中的其他经济主体遭受了损失,是私人成本向社会成本的转嫁。

因此,贸易不是全球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而环境成本外部性导致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失灵才是环境问题的主要根源。

所以,针对环境成本的外部性问题提出环境成本内部化,才是协调贸易和环境的最佳途径。

3.国际环境保护条约及法规3.1WTO规则。

1994年4月,乌拉圭回合谈判委员会作出了《关于环境和贸易的决议》,明确指出了环境与贸易之间的关系,突出了为实现环境保护、自由贸易与持续增长三者之间相互促进的宗旨,并在WTO建立了专门的机构贸易和环境委员会,该委员会的基本任务是研究探讨并建立环境与贸易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规则、监督为环境目标而采用的贸易措施、避免贸易保护主义。

WTO在《贸易技术壁垒协议》(TBT)和新制定的《卫生与动植物检疫措施协议》(SPM)中,安排了与PPM相关的具体规定。

PPM是英文Processing& Product Method 的缩写,而PPM标准就是对产品加工和生产过程所制定的特定环境标准,它是在产品投入市场前,对该项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中环境保护状况的技术规范要求。

环境污染既有产品直接导致的,也有加工和生产产品方法所导致的,但多数是在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产生的。

由于全球性环境问题及现代环保理念盛行,要求出口国生产企业执行清洁化的生产加工标准,保证产品生产加工方式符合环境保护和维护人类健康的要求。

如果达不到这些要求,进口国将对出口国的产品进行贸易限制。

3.2《京都议定书》。

199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3次缔约方大会在日本京都召开。

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

《京都议定书》规定,到2010年,所有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5.2%。

具体说,各发达国家从2008年~2012年必须完成的削减目标是:与1990年相比,欧盟削减8%、美国削减7%、日本削减6%、加拿大削减6%、东欧各国削减5%~8%。

新西兰、俄罗斯和乌克兰可将排放量稳定在1990年水平上。

议定书同时允许爱尔兰、澳大利亚和挪威的排放量比1990年分别增加10%、8%和1%。

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就温室气体减排目标达成共识。

《京都议定书》需要占199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55%以上的至少55个国家和地区批准之后,才能成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公约。

中国于1998年5月签署并与2002年8月核准了该议定书。

欧盟及其成员国于2002年5月31日正式批准了《京都议定书》。

截止2005年8月13日,全球已有142个国家和地区签署该议定书,其中包括30个工业化国家,批准国家的人口数量占全世界总人口的80%。

2007年12月,澳大利亚签署《京都议定书》,至此世界主要工业发达国家中只有美国没有签署《京都议定书》。

《京都议定书》建立了旨在减排温室气体的三个灵活合作机制——国际排放贸易机制、联合履行机制和清洁发展机制。

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