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古诗词鉴赏

合集下载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丁香结》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丁香结》

丁香结·未解的结宗璞今年的丁香花似乎开得格外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样。

城里街旁,尘土纷嚣之间,忽然呈出两片雪白,顿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是两行丁香花。

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装,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城外校园里丁香更多。

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白丁香和紫丁香。

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

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在我住了断续近三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

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见檐前积雪。

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

人也似乎轻灵得多,不那么浑浊笨拙了。

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

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树丁香联系在一起的。

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

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古人词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

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

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

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只是赏过这么多年的丁香,却一直不解,何以古人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

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

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

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

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

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小文成后一直搁置,转眼春光已逝。

要看满城丁香,需待来年了。

来年又有新的结待人去解--谁知道是否解得开呢。

1985年清明--冬至作者笔下的丁香,如同戴望舒笔下撑着油纸伞在雨巷逢着的幽怨的姑娘,它承载着苦难和愁怨,是作者刻意寻找的寄托情思攀升思维的依凭。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陋室铭》翻译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陋室铭》翻译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了灵气。

这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只是我品德高尚(就不显得简陋了)。

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说说笑笑的是渊博的学者,来来往往的没有无学问的人。

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

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雄的玄亭。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了灵气。

这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只是我品德高尚(就不显得简陋了)。

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说说笑笑的是渊博的学者,来来往往的没有无学问的人。

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

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雄的玄亭。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了灵气。

这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只是我品德高尚(就不显得简陋了)。

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说说笑笑的是渊博的学者,来来往往的没有无学问的人。

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

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雄的玄亭。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了灵气。

这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只是我品德高尚(就不显得简陋了)。

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说说笑笑的是渊博的学者,来来往往的没有无学问的人。

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

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雄的玄亭。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了灵气。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群文阅读--诗词中的托物言志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群文阅读--诗词中的托物言志

诗词中的托物言志教学目标:1.学会鉴赏诗词中的托物言志2.根据所学鉴赏托物言志诗歌的方法去自主学习同类诗文。

教学重难点:1.学会鉴赏诗词中的托物言志2.根据所学鉴赏托物言志诗歌的方法去自主学习同类诗文。

教学准备:课件、群文资料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初识托物言志1、用猜谜语的方式导入:猜猜下面这首咏物诗所咏之物是什么,并结合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解释你怎么猜出来的。

——自怜结束小身材,一点芳心未肯灰。

时节到来寒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

(谜底:爆竹)2、这首诗表面写出了爆竹的特点,实际是表达作者一旦时机到来就一鸣惊人的雄心壮志。

古人常常不直接抒发自己的志趣而是借助描绘别的事物来表达,这种写法就叫--托物言志,我们刚学了两篇使用托物言志手法的古文,它们是--《陋室铭》《爱莲说》。

其实不止是古文会使用这种手法,现代文也会用,古诗词中也会使用。

今天我们的学习内容就是--诗词中的托物言志。

3、下面我们对托物言志诗稍作了解。

(课件出示含义、特点)4、根据托物言志诗的特点,我们可以总结出读懂托物言志诗的方法。

(课件出示)二、共读一篇,打开思路学方法1、首先就用这个方法来共读第一首诗,这是明朝的于谦所作《石灰吟》(课件出示)生齐读。

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2、找物——石灰看特点————经过千锤百炼、烈火焚烧、粉身碎骨、留清白析品格神韵——坚强不屈,无惧死亡,高洁的品格悟志趣————表现作者坚强不屈,坚守高洁品格的决心。

托物言志重点应放在哪两个字上?(课件出示:找——物、看——特点、析——品格神韵、悟——所言之志)三、加强理解固方法(课件出示)用上这种方法,小组合作完成第二首诗的学习。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魏晋】阮籍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代诗歌鉴赏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代诗歌鉴赏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代诗歌鉴赏
本文档旨在对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代诗歌进行鉴赏,为学生提供相关背景和理解帮助。

诗歌鉴赏
在七年级语文下册中,古代诗歌的鉴赏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通过研究古代诗歌,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并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

古代诗歌概述
在研究古代诗歌之前,我们先要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古代诗歌以五言、七言为主,常用对仗、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此外,古代诗歌还注重节奏感和音乐感,所以在朗读时需要注意抑扬顿挫和抑扬格律。

古代诗歌作品
七年级语文下册中,我们将研究一些著名的古代诗歌作品,包括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登高》、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
别》等。

通过分析这些作品的内容、结构和修辞手法,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的美。

研究方法
在研究古代诗歌时,学生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1. 了解背景知识:学生可以通过了解相关历史、文化等知识,更好地理解古代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2. 分析诗歌结构:学生可以分析诗歌的韵律、押韵、句式等结构特点,从而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整体结构和思想表达。

3. 理解修辞手法:学生可以研究和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如对仗、比喻、拟人等,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情感表达。

4. 多次朗读:学生可以多次朗读诗歌,通过朗读来体味诗歌的音乐感和节奏感。

以上是关于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代诗歌鉴赏的简要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欣赏古代诗歌。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紫藤萝瀑布》赏析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紫藤萝瀑布》赏析

紫藤萝瀑布【赏析】我国现代著名小说家和散文家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是一篇情文并茂状物抒情的散文。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描写细腻,蕴含深情文章一开头,作者就对一树让人心醉的紫藤萝花进行了生动细腻的描写:“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花事之盛跃然纸上。

“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泛着点点银光”,“在和阳光互相挑逗”,“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

热闹活泼,极富生命力。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花儿在尽情地享受阳光,享受生活,在挑逗嘻戏。

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紫藤萝花瀑图。

作者还特别点明开花的背景:这已是春红已谢的时节,“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

这就是大自然,毫无装腔作势之态。

不必去看别人的脸色,也不必去迎合别人的需要,不去赶潮流,也不去追时髦;该开花时就开花,该放香时就放香,而且要尽情展示自己的风采,哪怕只有淡紫的光彩,淡淡的芳香。

这就是紫藤萝,多么纯真朴实的精神和品格啊!作者正是借这开得热闹繁盛的像一条花的瀑布的紫藤萝,表现了排遣“这些时一直压在心上的焦虑和悲痛”,对那个疯狂的年代既无花又无香,似乎“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的愤懑之情,抒发自己在紫藤萝淡紫的辉煌和淡淡的芳香的感染下,有了“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产生了虽遭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感悟,要去创造生活,“不觉加快了脚步”的美好愿望。

真是一树紫藤萝瀑布,一瀑浓浓的情思。

作者在描绘这一树花事繁盛的紫藤萝瀑布时,文笔细腻而又极有层次。

既有总体勾勒、又有具体描写,从上到下,从外形到内神,从写实到写意,从绘景到抒情,挥洒自如,酣畅淋漓。

既有对花的形态的摹写,又有对花的色彩的描绘,还有对花香的渲染。

作者从视觉到嗅觉,从外形写到内神,有形有色,形神兼备。

同时,还将写实和写意,绘景与抒情巧妙地结合起来。

写形态重在对个体花朵的描绘;写花香,重在对香味特色的渲染。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 望岳》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  望岳》

(二)长安十年时期
(三)战乱流离时期 (四)漂泊西南时期
杜甫的代表性作品:
《望岳》《丽人行》《兵车行》; “三吏”:《新安吏》《潼关吏》 《石壕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 《垂老别》; 《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 高》等。其作品收《杜诗详注》。
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当时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 兖州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y n)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 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 就是这期间写的。
侧面烘托。诗人在这一句中自问 自答,写远望所见景象。借助齐 鲁两地来侧面烘托泰山拔地而起、 参天耸立的硕大形象。
思考:颔联里“钟”和“割” 二字用得好在哪里?说说看。 这二字都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钟”字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 将它的神奇秀丽景色全分给了 泰山。“割”字写出了泰山 “无情”地切断了山的阳光, 使山的南北两面阴阳截然不同, 也凸显了泰山遮天蔽日的硕大 形象。
大自然
集中, 聚集
划分,部 分
阴:山的北面; 阳:山的南面。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的景色集中在泰山 上,使得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 昏暗,截然不同。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心胸摇荡 通“层”
眼角(几乎) 要裂开
山中升起层层云气,看后使人心胸开 阔激荡,睁大眼睛远望,归巢的飞鸟都 尽收眼底。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谈谈你的理解。
Ø 全诗围绕“望”字,由 远而近,由大到小,由望 岳到想像勇攀顶峰的情 景。体现了诗人不怕困 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 的雄心和气概,以及蓬 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 神。
思考:是什么使得全诗显示出一种 激越、高昂的格调?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外国诗两首——未选择的路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外国诗两首——未选择的路

19外国诗两首【教学目标】(一)1、借这两首诗了解普希金和弗罗斯特这两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及其诗作。

2、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积累名篇,打下文化根基。

(二)1、在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感觉出两首诗的不同之处,在老师的引导下,欣赏两首诗的动人之处并归结两首诗的不同特征。

2、让学生了解一点诗歌中的象征的手法,提高欣赏诗歌的水平,并注意区别比喻与象征在诗中的不同表现。

(三)1、对于“路”这一概念,要引导学生从人生之路的角度去理解,并让学生初步理解象征这一手法。

2、感受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重点难点】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蕴涵的哲理;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2、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品评诗歌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设想】1、介绍诗歌中象征方面的知识,注意区别比喻和象征在诗中的表现。

2、外国诗不太适合朗读,所以不必过于强调朗读。

3、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设计】一、新课导入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

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的叮咛和嘱咐。

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

今天我们学习的诗两首,就会告诉我们。

二、新课指导《假如生活欺骗了你》1、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

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

他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

1814年写下《皇村回忆》,得到老诗人杰尔查文赞赏,发表第一首诗作《致诗友》。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 (2)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 (2)

【练习】
1、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 人不起故园情! 它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 后思念家乡的感情的思想感情。 2、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 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你是否同 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 “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折柳”的寓意是“惜 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 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的笛声引起的。可见, “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练习
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 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 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情。 独坐、弹琴、长啸。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背景】这首诗是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在洛 阳客居时所作,前两句写“闻笛”的过程,后两 句写“闻笛”的感受。 【大意】不知谁家暗暗飞出动人的笛声,随着春风 传遍了整个洛阳城。夜晚听到这《折杨柳》的笛 声,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 【主题】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 义是相通的。自己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 作为祖国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难以忘怀。李 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 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 方。
课外古诗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背景】 王维醉心山水,诗歌闲淡自然,是山水田园诗的典范。 这是他幽处林中,自在心情的写照。 【大意】 我独处在幽深的竹林,弹琴啸歌,好不快乐。无人知道 也许是太寂莫了,有一轮明月当头,相伴清夜。 【主题】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意境优美高雅, 心情宁静淡泊。 【欣赏】 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 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 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 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 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 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 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式古 代 诗 歌 赏 析 题 问 答 模
第五种模式:分析关键词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应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 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 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学生 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第一步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第二步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提问方式: 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式: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 法”,或“手法”)。或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 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应答分析: 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 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 法三大类。
式古 代 诗 歌 赏 析 题 问 答 模
第二种模式:分析表现技巧型
古诗词鉴赏
交城县大营学校 王彩琴
考 试 要 求 解 读
课程标准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 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 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解读上述要求,可以看出对古诗词阅 读的复习注重以下几个方面:把握诗歌的 意象,体会作者的情感、品味诗歌的语言、 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查内容不受教材内容的限制,着重考查 学生的鉴赏和表达能力。
式古 代 诗 歌 赏 析 题 问 答 模
第二种模式:分析表现技巧型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 的有:比喻,借代,拟人,夸张, 双关,对偶,用典,设问,反问, 反语,互文等
式古 代 诗 歌 赏 析 题 问 答 模
第二种模式:分析表现技巧型
答题步骤: 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 法(即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这个诗句是如何具 体的体现)。 第三步指出此种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 的感情或表达了怎样的主题。注意情感需用 具体的词语(如依依惜别、惆怅伤怀、慷慨 激昂、孤苦冷寂等)进行表达。
式古 代 诗 歌 赏 析 题 问 答 模
第一种模式:分析诗歌意境型
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分析】这源自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意象是诗歌所描写的
不同的客观物象,以及借此而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性形象。由
多种意象组合就营造出了诗歌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意境。 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出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 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清……意境包括景、情、 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式古 代 诗 歌 赏 析 题 问 答 模
第三种模式:分析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 为什么? 提问变式: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 哪里? 应答分析: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练的, 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 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这种题型是要求赏析时 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 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技巧 的精妙。 答题步骤: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展 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步点 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 情。
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或说“直抒胸臆”)和间接抒 情两种。 直接抒情,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 心颜”就是。 间接抒情又包括: 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寓情于景,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托物言志,一般是咏物诗,如《石灰吟》:“千锤 万 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 留清白在人间。” 借物寓理,一般是哲理诗,如《观书有感》(其 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 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借典抒情、借古讽今等 。
式古 代 诗 歌 赏 析 题 问 答 模
第一种模式:分析诗歌意境型
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学生应抓住诗 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还原画面,人物+景物+ 环境。描述时在翻译诗歌的基础上,添加描写(动词、 形容词),语言要丰富生动。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 双音节词表述,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 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恰切地吻合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式古 代 诗 歌 赏 析 题 问 答 模
第一种模式:分析诗歌意境型
常见意象的稳定感情色彩: 菊花—高雅;莲花—高洁;杨柳—惜别; 月光—思念;落日—惆怅;落叶—失意; 蓬草—游子;落花—感伤;春风—得意; 浮云—飘零;冬雪—冷峻;秋雨—忧愁; 鸿雁—思远;古琴—知音;流水—叹惋; 大漠—苍凉;旷野—凄清;美酒—壮行; 红豆—相思;竹林—闲趣;枯藤—萧瑟; 孤灯—孤苦;秋虫—凄凉;故园—乡愁; 归燕—温情;汗青—史册;桑梓—故乡; 青鸟—信使。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愉 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 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 等等,但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 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
式古 代 诗 歌 赏 析 题 问 答 模
第二种模式:分析表现技巧型
式古 代 诗 歌 赏 析 题 问 答 模
第二种模式:分析表现技巧型
描写手法主要有: (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反衬(也包含对面落笔) 如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声寂衬,如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虚实相生(联想和想像)。白描。如“春种一 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2)景物描写:感官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 触觉);方位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平视、仰 视、俯视等)。
式古 代 诗 歌 赏 析 题 问 答 模
第四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谈谈此诗 的语言艺术。 应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 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一般可表述为:清新自然、朴实无华、辞藻优美、 色彩绚丽、明白晓畅、平字见奇、委婉含蓄、雄浑豪 放、笔调婉约、简洁生动,节奏感强、音律和谐、有 艺术感染力等。 答题步骤: 第一步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第二步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第三步指出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