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考汇编地理解析版--区域经济发展

合集下载

2013年高考文综地理部分解析版(大纲卷)

2013年高考文综地理部分解析版(大纲卷)

2013年高考文综地理部分解析版(大纲卷)图1示意某跨国公司的制造企业和研发中心在中国的分布。

读图1,完成1—2题。

1.该公司在中国多地投资建制造企业主要是为了A.扩大市场份额B.分散投资风险C. 建立营销网络 D. 利用廉价原料【答案】A【解析】该公司在中国多地投资建制造企业东密西疏,其主要是为了产品便于就近销售,扩大市场份额。

2.该公司研发中心选址考虑的首要因素是交通人才市场资金【答案】B【解析】企业研发中心应属技术导向型部门。

在太行山南段东麓相邻的两条间歇性河流上分别建有甲、乙水库,它们的汇水面积大体相等。

在太行山南段东麓相邻的两条间歇性河流上分别建有甲、乙水库汇水面积大体相等。

2009年雨季912万立方米乎没有入库水量。

据此完成3—4题。

3.甲、乙两水库上游流域A河流以地下水补给为主自然植被为针阔叶混交林降水集中于7、8月份位于半干旱地区【答案】C【解析】两水库上游流域位于太行山南麓,温带季风气候,河流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自然植被为温带落叶林,降水集中于夏季(7、8月),处半湿润区。

4.2009年雨季甲水库无入库水量是因为其流域A几乎没有降水植被截留降水降水大量下渗 D人工拦截径流【答案】D【解析】两水库上游同时雨季,大量补给河流水,植被截留降水和下渗相对有限,人工拦截量大时对入库水量影响较大。

自20世纪90年代初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他们每年8月底到海南岛种西瓜据此完成5—6题。

5.温州瓜农选择在海南岛种植西瓜是因为海南岛A西瓜品种优种植成本低种植利润高市场需求大【答案】C【解析】海南纬度低,光热充足,高产,种植利润大。

6.温州瓜农每年5—8月离开海南岛主要原因是此时间温州正值农忙季节海南岛不宜种植西瓜瓜地休耕以恢复肥力海南岛西瓜竞争力弱【答案】D【解析】每年5—8月,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光热充足,海南种瓜无优势。

其它时节海南的光热优势较我国其他地区较明显。

赤潮是某些浮游生物爆发性繁殖引起水色异常和水质恶化的现象。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30讲 区域经济发展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30讲 区域经济发展

考点二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必备知识落实】 1.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工业化
必然带来 城市化 ,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 工业化 。二者是一个相
互影响、相互推动的发展过程。 2.珠江三角洲地区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和条件 (1)特定的国际环境:发达国家和地区的 产业结构 调整。 (2)国家的 对外开放 政策:是 对外开放 的前沿,有许多优惠
第30讲 区域经济发展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纲呈现] 1.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 展的方法与途径。2.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 题及解决措施。
【核心素养解读】 1.区域认知:结合图文材料,认识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 2.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运用农业区位理论,分析区域农业发 展条件、农业布局、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措施;结合图 文材料,分析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条件、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3.人地协调观:合理布局工农业,合理发展城市,促进人地协调发 展。
山区
发展特色农业和特 以 特色经济作物 为主,实现由___原__料____ 色产品配套加工业 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关键能力突破】 一、农业发展措施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部门,在每年的高考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本考法常常结合我国的具体区域考查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及措施。关 键在于因地制宜,结合区域自然特征分析。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一般从两个角度分析。 (1)根据区域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因地制宜。
1.图中的果树和农作物可能为( )
A.苹果树、棉花 B.桑树、水稻
C.梨树、甘蔗
D.柑橘树、小麦

2013年高考真题解析——全国卷Ⅱ(文综地理)纯word版

2013年高考真题解析——全国卷Ⅱ(文综地理)纯word版

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文综地理)图1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

读图1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1~2题。

图11.2005~2010年()A.迁出人口数量贵州多于四川B.迁入人口数量上海多于广东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1.C[解析] 图示与题干材料都没有提供各省级行政区的人口总数以及人口自然增长率,所以无法比较各省级行政区的迁出与迁入人口总量。

各省级行政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也无法比较。

迁入人口比重减去迁出人口比重为人口机械增长率,由图分析可知,浙江的人口机械增长率高于江苏,而两省人口自然增长率相差不大,所以浙江总人口增长率高于江苏。

2.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域间的人口迁移()A.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B.延缓了沪、京、津的老龄化进程C.降低了皖、赣、黔的城市化水平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2.B[解析] 图示各省级行政区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

皖、赣、黔、川青壮年迁出比重大,会加速四地的老龄化进程;沪、京、浙、粤、津、苏青壮年迁入比重大,会延缓六地的老龄化进程。

2005~2010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化整体水平基本都是上升的。

地膜覆盖具有保温、保湿、保土等作用,可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农产品质量。

我国目前使用的地膜多是超薄型地膜,易破,难回收,难以自然降解,易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

据此完成3~5题。

3.我国大部分地区使用地膜覆盖主要在()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3.A[解析] 春季是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播种季节,且春季气温较低,所以春季使用地膜的数量和规模大。

4.下列地区相比较,地膜覆盖的保温、保湿、保土作用最显著的是()A.东南沿海地区B.西南地区C.东北地区D.西北地区4.D[解析] 西北地区昼夜温差大、气候干旱、水资源匮乏、风沙大,地膜覆盖的保温、保湿、保土作用最显著。

5.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会()①危害作物根系发育②阻碍土壤温度提升③阻碍土壤水肥运移④加快表土流失速度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5.A[解析] 地膜易破,难回收,难以自然降解,可危害作物根系发育与阻碍土壤水肥运移。

2013届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解析

2013届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解析
况、科技发展水平、开发历史等社会条件差 异→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差异
城市
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城 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水平等差异
交通
地形、位置、经济、、人口等差异→交通方 式、通达度等差异
通过对以上因素的分析,确定区域特征差异,分析区域间 不同发展方向和状况。 【学法指导】 区域差异的综合分析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在a阶段,该国人口主要迁移
至甲地区,b阶段出现了新的人口迁入地,c阶段人口的迁
移方向发生了显著变化,甲地区由原来的人口迁入地成为
了人口迁出地,说明甲地区的核心区地位有所下降。第(2)
题,读图可知,该国最早的核心经济区位于该国的东北部,
随着经济的发展,在该国的西部、南部和东南部出现了新
【典例1】► (2011·江苏地理,29)根据中央的战略部署,江苏省 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确立了对口支援关系。阅读材料,完 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1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图,图2为江苏省简图。
材料二 图3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江苏省三次产业比例 统计图。
图1
(1)试比较新疆和江苏两省区的自然特征。
针对训练
1.读下面两幅中国民居图片,回答(1)~(2)题。
(1)甲图中的民居建筑特色反映的自然环境是 ( )。
A.炎热干旱的沙漠
B.终年严寒的地区
C.热而多雨的气候
D地势高峻的高原
(2)乙图中的民居具有“春洼、夏岗、秋平、冬阳”的迁徙
习惯,对其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
①春洼——地势低的地方可避开风沙,且牧场融雪早,往
答案 (1)
省区 项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江苏省
地形 ①以盆地、山地为主

2013年高考真题地理学科分类汇编17-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2013年高考真题地理学科分类汇编17-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专题17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一、单选题(2013高考题安徽卷)图7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

完成23~25题。

1. 2005年以来,安徽省城市化处于A.初期阶段B.中期阶段C.后期阶段D.逆城市化阶段【答案】B【命题立意】运用柱状坐标和折线复合图考查地理图表信息获取与分析能力;考点定位: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解题思路】从图中可以看出,2005年后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处于较快阶段、且从柱状图城市人口比重30%以上,在根据柱状图的阅读方法可以读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 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说明大量农业人口转为城市人口,这些都符合城市化发展中期加速阶段的特征 故选B项。

2.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A.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B.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C.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D.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 三产业转移【答案】D【命题立意】运用柱状坐标和折线复合图考查地理数据的提取与分析能力;考点定位:区域工业化进程及其发展对策【解题思路】据图可判断出从1985年——2010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上升、且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显著,逐步占居主导地位,反映劳动力人口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故B错,D正确。

从图中无法获取反映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海域迁移的信息,C错;第二产业就业比2000年后才快速提高、第三产业就业自1995年快速提高,故A错误。

3.为增强工业对就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作用,近期安徽省中小城市可以着力发展A.劳动力导向型和原料导向型工业B.技术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工业C.动力导向型和劳动力导向型工业D.原料导向型和技术导向型工业【答案】A【命题立意】运用柱状坐标和折线复合图考查提取数据信息、整合分析处理相关地理问题的综合能力考点定位:工业区位与分类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解题思路】 劳动力导向型企业的发展可提高就业率,以农产品加工为原料的加工业可增强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区域经济发展的分析思路

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区域经济发展的分析思路

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区域经济发展的分析思路一、方法讲解1.明确区域经济发展的分析思路2.掌握区域经济发展的条件及评价术语(1)自然条件(3)交通条件(6)其他条件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京津冀彼此相接,联系紧密。

201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并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

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需要,但必须先解决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城镇体系发展失衡、区域与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等突出问题。

材料二下表为京津冀产业结构状况对比表(2013年),下图为河北和京津人均GDP对比图。

(1)运用材料,比较河北和北京的经济发展差异。

(2)张家口和承德是河北贫困县集中分布的地区的典型代表,有人说是“限制开发”的结果,请从区域环境整体性的原理说明“限制开发”的原因。

(3)为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从加强区域联系的角度,说明河北和京津应分别采取的措施。

解析:第(1)题,主要从区域所处的发展阶段来分析。

就区域发展阶段来说,北京市处于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河北处于工业化阶段;从经济发展水平来讲,北京市人均GDP 较高,经济发展速度较快,水平较高;河北人均GDP较低,增长慢,经济水平低,发展速度慢;北京市的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第一产业的比重较低;河北的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一产业的比重较高。

第(2)题,从地理位置上分析,张家口和承德位于京津的西部和北部,冬季风从西北方向吹来,是冬季风的上风向;多山区,是河流的上游,若这些地区大规模工业开发会影响到京津的河流水质和空气质量,所以几十年来一直“限制开发”工业。

第(3)题,根据河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环境特征,河北应该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承接产业转移做准备;进一步完善交通网络,加快交通的建设;积极的承接京津的工业等产业转移;进一步加强与京津的经济联系。

根据北京市的地理环境特征,京津地区应该分散城市职能,减少区域行政壁垒,为区域经济发展扫除障碍。

【地理】2013高考试题分类汇编13-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地理】2013高考试题分类汇编13-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期待与大家共同交流:QQ:43264363(高中地理题库)
一、综合题
.(013高考题新课标1)(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维多利亚湖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湖面海拔1134米,鱼类资源丰富。尼罗河鲈鱼是体型最大的淡水鱼之一,属肉食性鱼,原产于尼罗河、刚果河等非洲河流中。20世纪50年代,尼罗河鲈鱼被引入维多利亚湖,并迅速繁殖。该湖的尼罗河鲈鱼经捕捞、加工后多销往欧洲,成为昂贵的美食。图8示意维多利亚湖的位置及周边水系。
金排题库专业版是建立在WORD和数据库基础上的一款优秀的题库软件,该软件借鉴了现有题库软件的各种优点,同时又增加了很多方便而又实用的功能。
(1)题库中的试卷内容以WORD格式保存
(2)方便的整卷导入功能
(3)更灵活实用的试题浏览组卷功能
(4)强大的试卷生成后的再编辑功能
(5)添加试题和导入试题时智能的重题检查功能
非常高兴的是,这个工作如期地完成了。很多老师在工作期间表现出来的积极和认真的态度,让我们感动,因为这毕竟是一个公益活动。
通过这次活动,也让我们对网络地理教研更加充满信心,因为有这么多可爱可敬的地理同行在,我们的将来定会更加美好。在此,我们需要表达对这些地理同行深深的敬意,让我们记住这些名字:
刘文强苏桂成康庆琪韦军杨文志刘杨高治国黄兴习吴进
(3)由材料可知尼罗河鲈鱼是体型较大的肉食性鱼,可推出该鱼食量大,导致一些原有鱼类数量迅速减少甚至灭绝;(尼罗河鲈鱼体型大,捕捞技术和方法与当地传统不同,)冲击传统捕捞业,同时出现专门捕捞尼罗河鲈鱼的捕捞业。
(4)由材料“尼罗河鲈鱼是体型最大的淡水鱼之一”和“20世纪50年代,尼罗河鲈鱼被引入维多利亚湖,并迅速繁殖。该湖的尼罗河鲈鱼经捕捞、加工后多销往欧洲,成为昂贵的美食。”可推出尼罗河鲈鱼产量大价格高(国际市场需求量大,)出口创汇;捕捞、加工、运输等产业随之兴起,扩大就业,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地理】2013年高考真题——文综地理(全国卷)解析版

【地理】2013年高考真题——文综地理(全国卷)解析版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卷)文科综合·地理第I卷(选择题共44分)本卷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图1示意某跨国公司的制造企业和研发中心在中国的分布。

读图1,完成1~2题。

1.该公司在中国多地投资建制造企业主要是为了A.扩大市场份额B.分散投资风险C.建立营销网络D.利用廉价原料【答案】1.A【试题立意】该题考查的是工业中的区位选择,以调动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立意。

试题难易度:中等。

【解题思路】中国人口众多,经济快速增长,市场广阔。

该跨国公司在中国各地区建制造企业,如东北——长春,华南——深圳,西北——酒泉等,主要是为了扩大市场份额。

A 选项是正确的。

分散投资风险主要是通过通过多样化的投资来分散和降低风险,而该图只是地域上的分散,况且在西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也有分布。

B选项是错误的。

营销网络主要建立在人口较多的大城市的基础上且分布相对分散。

C选项是错误的。

图中制造企业在东部的大城市也有分布,经济较发达的大城市原料比较少。

D选项是错误的。

2.该公司研发中心选择考虑的首要因素是A.交通B.人才C.市场D.资金【答案】2.B【试题立意】该题考查的是工业区位中的导向型工业。

试题难易度:中等偏易。

【解题思路】研发中心是技术导向型,需要人才作为支撑,可根据材料中研发中心所在的城市进行判断,北京、上海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众多,人才济济。

B选项是正确的。

在太行山南段东麓相邻的两条间歇性河流上分别建有甲、乙水库,它们的汇水面积大体相等。

2009年雨季,乙水库入库水量912万立方米,甲水库却几乎没有入库水量。

据此完成3~4题。

3.甲、乙两水库上游流域A.河流以地下水补给为主B.自然植被为针阔叶混交林C.降水集中于7、8月份D.位于半干旱区【答案】3.C【试题立意】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以知识立意为主。

试题难易度:中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七单元区域经济发展
1.(2013·高考四川卷)图1和图2分别是我国东北部分地区2012年12月1日~2013年4月15日气温距平图和降水距平百分率图(图中距平是指该时段气温或降水的值与该地同期多年平均值的偏差)。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1)选择图1和图2中的一幅图,描述气温或降水与常年同期比较的差异情况。

(2)据图1和图2,指出春季气温回升后图示区域涝灾最严重的地区,并说明理由。

(3)结合东北地区的作物熟制和耕地类型,分析图示气温、降水状况对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解析:(1)图1:该区域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偏低值大致由东南向西北增大。

图2:该区域大部分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增加的百分率大致由东北向西南增大。

(2)西部平原地区气温较常年偏低,降雪量较常年偏多,积雪量大,地势平坦,春季积雪融化后地表水流不畅,易造成洪涝灾害。

(3)东北地区作物一年一熟,春季播种,秋季收获,春季气温低,春播会推迟,生长期也会缩短,影响农业生产。

东北地区以旱地为主,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少,土壤中含水量过大,难于耕作,不利于作物生长。

答案:(1)图1:图示区域气温均较常年同期偏低(或大部分地区偏低2~4℃;偏低值大致由东南向西北(或由东向西)增大;西部(或西部平原)偏低值最大,达4℃上。

图2:大部分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偏多量大致由东北向西南(或由东向西)增大;西南部(或西部平原)偏多量最大,达1~2倍。

(2)西部平原地区;该区域气温较常年偏低值最大;降雪(水)量较常年偏多量最大;积雪量大;地势平坦,积雪融化后地表水流不畅。

(3)东北地区作物一年一熟,春播秋收;春温较常年偏低,春播推迟;生长期缩短(或收获延迟,作物易受秋季低温冷害影响)。

东北地区以旱地为主;土壤中含水量过大,难于耕作;不利于作物生长。

2.(2013·高考重庆卷)广东省地下水资源丰富。

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分析乙地大量发展种植业可能对地下水资源的负面影响,并就不同负面影响分别提出一条防治措施。

解析:对地下水的负面影响一般着眼于水质和水量两个方面。

如果大规模地发展种植业,会破坏地表植被和消耗大量的水源,从而导致土层涵养水源的能力降低,造成地下水水源的减少;同时,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也会对地下水产生污染。

对上面两点负面影响,有针对性地提出防治措施即可。

答案:负面影响:削弱了土层的涵养水源能力,对地下水水源补给能力降低。

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对地下水造成污染。

措施:防止水土流失(或增加森林覆盖率);减少农药化肥使用(或使用高效低毒农药,使用有机肥、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

3.(2013·高考广东卷)青海省西宁市位于湟水谷地,平均海拔2 261m,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区域中心城市地位日益凸显。

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4)题。

材料1:1996~2008年西宁市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变化图。

图1
材料2:2011年西宁工业产值结构图。

图2
(1)“到西宁避暑,请带上毛衣”。

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

(2)西宁的城市形态呈条带状,主要受__________、__________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3)1996~2008年期间,西宁市耕地、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所占比重总体分别呈何种变化趋势?其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4)2011年西宁市工业结构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可能带来哪些问题?
解析:(1)由材料可知,西宁位于青藏高原的湟水谷地中,海拔高,空气稀薄,夏季白天太阳辐射强,气温较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昼夜温差大。

(2)西宁位于湟水谷地中,受地形、河流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城市形态呈条带状。

(3)材料1显示了1996~2008年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情况,注意图中各图例的高度表示比例及其变化。

(4)材料2表示2011年西宁不同工业部门的工业产值构成,读图可知,在西宁的工业中,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的比例较高;医药、食品制造业及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比重较小。

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可能带来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水污染等环境问题。

答案:(1)海拔高,夏季凉爽;气温日较差较大
(2)地形河流
(3)耕地:比重下降。

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交通用地等占用耕地,退耕还林、还草。

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比重上升。

城市(镇)化及工业化的发展。

(4)特点: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重工业为主,高能耗产业比重大。

问题:①能源、资源消耗量大,可能带来资源枯竭;②可能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③产业转型升级难度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