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论文写卤鸡肉不悖科学
令人大开眼界的奇葩论文

令人大开眼界的奇葩论文为了毕业,很多同学不得不挖空心思、大开脑洞地准备论文!于是乎,很多有着“匪夷所思”一样的题目和内容的毕业论文,就成了奇葩论文!那么,就让我们一起看看那些令人大开眼界的奇葩论文吧!奇葩论文1号:《关于屁的社会学研究》作者: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硕士研究生高建伟。
内容:高建伟同学在这篇论文中阐述了一个道理:“屁”并不单纯是一种生理现象,而且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现象,与人们所处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场景具有某种对应关系。
论文详细分析了“屁”这种生理现象,是如何被“不文明”化的,上升到一种社会禁忌的。
最后,还提出针对屁的忌讳,屁向自然回归的可能性。
结局:优秀论文。
导师评价:高建伟的导师给了这篇文章很高的评价,导师称赞高建伟文笔很不错,思路也很清楚,通过文献分析,引经据典,把屁的发生学、在不同时代的纵向发展、背后的社会含义呈现出来。
奇葩指数:★★★★★奇葩论文2号:《失能的恐惧——一个研究生写不出论文的反思》作者:台湾东吴大学社会工作学系研究生林依青。
内容:深入探讨了自己无法写出一篇学位论文的诸多原因。
这名毕业生认为,“从小将自己奴化的过程”是让他目前陷入困境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团购、打工、社会实践以及书写论文时遇到的各种困难,都令他在论文撰写中无所适从。
在论文第四章“书写的困境”内有一节命名为“对话”,写出了许多研究生在撰写论文过程中,必须不停地看文献,钻研其中的知识,再通过不停删删减减、与自己对话后才能够熬出一本论文的心境。
结局:网友点赞。
评价:此毕业生写论文不拘一格,也为广大毕业生写论文提供了思路。
一旦不知道论文该怎么写的时候,就干脆写我自己好了,文章写得情真意切点儿,说不定导师就让你论文通过了呢?当然了,还是建议毕业生还是慎重选择,一旦老师不通过这样的论文,你就只能延期毕业了。
奇葩指数:★★★★★奇葩论文3号:《八角茴香对卤鸡肉挥发性风味的影响极其作用机制》作者: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女博士孙灵霞。
八角卤鸡肉论文走红背后有真诉求

八角卤鸡肉论文走红背后有真诉求程振伟【期刊名称】《湖南教育(下旬刊)》【年(卷),期】2014(000)012【总页数】1页(P14-14)【作者】程振伟【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近日,一篇《八角茴香对卤鸡肉挥发性风味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博士论文在网上走红,被称为“最美味博士论文”。
(12月4日人民网)近几年但凡教育事件走红,很多都因为背后有争议。
八角卤鸡肉博士论文走红,也循着这条路子。
一些人质疑,卤鸡肉放八角调味,会做饭的都会,居然成了博士论文选题,博士论文岂可儿戏?进一步说,是否构成国家教育科研资源的浪费?面对网上的舆情,该论文指导老师、陕西师范大学陈锦屏教授作出有力解释,相关专家也纷纷力挺。
网上关于此事的看法也渐趋一致:选题是好的,很有研究价值。
如今看来,“八角卤鸡肉博士论文走红”是件好事。
这是一次难得的民众科研启蒙。
回过头来看此事的发酵过程,虽有“女博士不务正业”的杂音,但大多数网友还是观望,背后是对高校及研究机构科研进展的好奇,换句话说是想获得知情权。
可大多数科研与自身知识结构相差太远,导致无法参与,只能从自己熟悉且容易参与的介入,于是研究八角卤鸡肉的博士论文得到空前关注,于是研究网络会话中的“呵呵”功用的硕士论文引起网民大讨论。
所以,与其说“呵呵”硕士论文、“八角卤鸡肉”博士论文有争议,倒不如说背后有民众的真诉求。
对“接地气”的学术论文予以空前关注,本身就说明民众对高校及研究机构科研知情权甚至参与权有诉求。
其实这并非坏事。
民众是纳税人,是国家科研的服务对象,民众有知情权,并希望以某种形式参与国家科研,能倒逼高校和研究机构更接地气,更多关注研究选题的实用性。
而一旦有了民众关注,科研人员在众目睽睽之下,想借助“空对空”、“瞒天过海”的方式骗取科研经费的可能性也会大为减少。
高考作文-2019新闻热点作文素材教授开卤菜店就意味着卤菜比知识值钱? 精品

2019新闻热点作文素材:教授开卤菜店就意味着卤菜比知识值钱?最近,南京农业大学旁冒出了一家卤菜店。
明黄色的门头、戴着眼镜书生模样的卡通代言人,店名叫南农大黄教授。
记者了解到,卤菜店的老板真是南农大食品科技学院的教授黄明。
黄教授招牌一亮相就火了,不少街坊邻里都到学校打听,谁是黄教授?。
据介绍说,不到个月的时间,卤菜店的营业额就已经超过万,超出我的预期了,一家普通卤菜店一个月销售额不超过万。
目前,黄明和他的团队正在寻找分店的店址,让品牌走出南农大,初步考虑采用直营和加盟结合的模式,未来也会开网店。
我不清楚这则新闻是不是教授花钱请报社为他开的卤菜店做软文广告,就算是,也看得出这农大教授挺精明的,很有商业头脑,不是想象中书呆子型木纳学究。
这是个商业化社会,能赚钱,仿佛已经成了成功者的形象,教授当然也不甘人后;房价那么高、教授的身份也得有房有车,还有日益高涨的生活成本,教授也得食人间烟火。
问题是很多人一看到教授开卤菜店,就先入为主的将想象中教授高贵的身份与卤菜店卑微的摊贩形象进行比对,好象教授此时此刻已经掉价,甚至得出卤菜比知识值钱的结论。
卤菜是否比知识值钱,这本身就是个没有可比性的话题,或者说是个伪问题。
过去同样有很多媒体热衷于追踪报导所谓北大高材生毕业卖猪肉、清华毕业生养猪以及更多吸引公众眼球的名牌大学生毕业后从事低端产业链的工作等新闻,言下之意无非知识掉价,或浪费教育资源,亦或不符合目前教育产业化后投入产出的成本效益;这当然有一定道理,首先不论如何花费巨资学知识却不能用在为社会对应的专业上,似乎有浪费的嫌疑;其次从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中国社会传统观念看,知识分子从事传统观念中的社会低端职业,不但存在与弱势群体抢工作机会的事实,也会让家人很没有面子。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似乎从错愕到理解,以至于越来越包容,套用网络术语,一切都是浮云,一个正常的社会,存在都是合理的,没有什么特定的框框来约束人们对自己生存方式的选择。
传统酱卤禽肉制品的现代化绿色加工技术与产业化示范

我很高兴接到您的任务,让我来帮助您撰写一篇关于传统酱卤禽肉制品现代化绿色加工技术与产业化示范的文章。
1. 传统酱卤禽肉制品的价值与挑战传统酱卤禽肉制品,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深受人们喜爱。
这些美味的食品通过特殊的腌制与加工技术,不仅保留了肉类的原始鲜味,还赋予了独特的口感和风味。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酱卤禽肉制品在加工技术和产业化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
传统的加工方式不仅存在卫生安全隐患,还无法适应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无法满足对绿色健康食品的需求。
现代化绿色加工技术与产业化示范对于传统酱卤禽肉制品的发展至关重要。
2. 现代化绿色加工技术的应用与价值面对传统酱卤禽肉制品的挑战,现代化绿色加工技术应运而生。
通过新型的腌制、烹饪和包装技术,可以使禽肉制品更加绿色、健康和安全。
采用低盐、低糖、无添加剂的绿色腌制技术,可以有效减少食品中的添加物,降低食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利用先进的加工设备和技术,可以大幅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3. 产业化示范的作用与影响产业化示范是现代化绿色加工技术得以推广和应用的关键。
通过建立起一整套绿色加工技术标准,提供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加大对生产企业的扶持和支持,可以帮助传统酱卤禽肉制品行业逐步实现现代化转型。
产业化示范也可以推动传统酱卤禽肉制品的品牌化和国际化,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升级。
4. 个人观点与展望作为一个热爱我国传统文化的人,我对传统酱卤禽肉制品有着深厚的感情。
我认为,传统酱卤禽肉制品的现代化绿色加工技术与产业化示范,是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而且现代化绿色加工技术的应用,可以让传统酱卤禽肉制品更加符合现代人的饮食需求,真正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总结与回顾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了解到传统酱卤禽肉制品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方向。
现代化绿色加工技术的应用将为传统酱卤禽肉制品注入新的活力,使其更符合现代消费者的需求。
产业化示范的推广,将进一步促进传统酱卤禽肉制品产业的发展,实现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
卤禽制品有毒有害物质的研究

卤禽制品有毒有害物质的研究作者:郭建红蔡东生郭奕亮纪强高丽芳吴松浩梁希扬林利明许如苏张健民吴悦赟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第15期摘要为了解汕头市卤禽制品的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状况,于2007年5~9月对汕头市的盐焗鸡肉、卤鸭肉、卤鹅肉进行微生物、农残、兽残、重金属残留和食品添加剂的检测。
结果表明,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和总汞的超标率分别为50.8%、54.2%和20.6%,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出率为15.2%。
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的超标率与其他地区监测的数据基本一致,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比其他地区偏高,首次在卤禽制品中检出总汞超标。
关键词卤禽制品;有毒有害物质;检测;防控中图分类号 R155.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8)15-0285-02近年来,关于酱卤类熟肉制品因饲养、加工、运输、销售等过程中污染微生物、农残、兽残、重金属残留等有毒有害物质以及过量使用添加剂而影响人体健康的研究日益引起关注和重视[1-2]。
具有汕头特色的潮汕卤禽制品在加工过程中还大多是采用传统的小作坊式加工,其产品的安全卫生状况如何还没有系统的研究报道。
对汕头卤禽制品可能污染的有害物质进行基础性调查并提出预防措施,对于控制卤禽制品质量,确保食品安全,对汕头卤禽制品扩大海内外市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对采自汕头市20个市场的市售卤禽制品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卤禽制品主要污染的有毒有害物质,提出了控制产品质量的措施。
1材料与方法1.1样点的布设在汕头市中心城区北区随机选取16个市场,在潮阳区和澄海区分别随机选取2个市场,分别从每个市场的一家卤禽制品店中采集盐焗鸡肉、卤鸭肉、卤鹅肉样品。
1.2检测项目通过收集有关资料[3-4]进行研究,以及深入现场,了解生产和销售流程,结合国家标准的要求,确定对表1中的18个项目进行检测。
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按GB/T 4789.17-2003检验,六六六、DDT按GDFB216-2003检测,四环素类、呋喃类代谢物、铅、镉、总汞、柠檬黄、日落黄、亚硝酸盐、山犁酸分别按GDFF291-2006、STSP3E24(LC-MS-MS)、GB/T 5009.12-2003、GB/T 5009.15-2003、GDFG203-2003、GDF181-2002、GDF181-2002、GB/T 5009.33- 2003、GB/T5009.29-2003检测[12]。
科技论文写作与发表的技巧方法——编审者视角观点

解决了一个既往研究没有解决的已知的理论问题或实 践问题,这体现了研究结论的创新;
发现了一个既往研究成果没有关注到的新问题,并对 这个新问题的重要性做了深人论证,让人们认识到这 个问题的价值所在,这体现了研究选题的创新;
虽然某个问题已被既往的研究成果所解决,但本论文 为这个问题提供了新证明材料或采用了新研究方法, 这体现了研究材料或研究方法的创新。
“八角茴香与卤鸡”的故事
论文通过实验,对比加入八角茴香的卤鸡和没有加入八 角茴香的卤鸡之间的差别,了解八角茴香在卤煮过程中对风 味的影响,风味形成的机制,如卤煮的温度、火力、加热时 间对于风味控制的相关性。
“八角茴香与卤鸡”的故事
显然,从这篇论文创作过程可以看出,最为重要的是实 验,而论文只不谁是本领域内的“牛人”
①浏览“牛校”老师的科研动向、知名公司新技术成果 ②查阅近期综述 ③浏览领域内权威学术会议的报告人 ④浏览一些中文和英文的论坛
看文献 做科研
①查国际大牛的最新会议和期刊论文 ②查国际大牛最新的刚毕业的博士生的博士论文 ③在上述基础上,深挖 ④关键:你占有资料的多少
功夫在写作之外
“治大国如烹小鲜,写论文如导大片”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焦点: 要针对什么问题开展研究 (In . . .) 文献: 有哪些方面已经被研究过了?(It is argued that . . .) 缺口: 有什么是缺少的?(However . . .) 迫切性:为什么这项研究现在很重要?(Without . . .) 方法: 该如何进行研究?(By analyzing . . .) 意义: 研究结果有什么实际意义?(This research shows . . .) 参考: 要用哪些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佐证自己的观点?
剪刀石头布与八角卤鸡

剪刀石头布与八角卤鸡文/刘艳秋《钱江晚报》载:4年前,“剪刀石头布”被学者用到一项正儿八经的科学研究中。
现在这项此前被讥为“吃饱了撑的”的研究,竞入选了“麻省理工学院科技评论2014年度最优”,成为中国首次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的社科领域成果。
从“吃饱了撑的”的科学研究,到入选美国麻省理工大奖,“剪刀石头布获胜法”堪称年度最佳“口丝逆袭”。
不过网民似乎并不买外国大奖的账,不少人依然吐槽这与国产影片《非诚勿扰》中葛大爷发明的终极“争端解决机”有得一拼。
由此看来,“国外的月亮”似乎也没那么圆。
一个麻省理工大奖,能证明“剪刀石头布获胜法”的价值吗?这很难说,毕竟牛顿刚被苹果砸中脑袋的时候,谁也不知道“万有引力”有什么用。
不过这倒让笔者想起去年末同样遭遇不少吐槽的8万字博士论文《八角茴香对卤鸡肉挥发性风味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这篇“最美味”的论文,通过研究香料对肉类制品风味的影响,令风味实现可控,以便让传统肉制品走向规模化工业生产。
此事最初被新闻媒体曝出的时候,也曾遭到网民的一致炮轰,“做菜谁不会?还用博士论文研究”是大众的一致看法。
是的,“剪刀石头布”以及“八角卤鸡”,都是普通人生活里太常见的事物,谁不会呢?有必要拿到高端的科研上去说事儿吗?大概在我们的逻辑里,只有类似“哥德巴赫猜想”一类不食人间烟火的研究,才够得上实验室的门,“剪刀石头布”这么接地气的娱乐活动,还是交给巷子里拖着鼻涕泡的孩子们比较合适。
但再有逼格的科研,也是从日常生活里提炼出来的,“博弈论”最初的研究对象也只是象棋、桥牌、赌博的胜负,现如今谁又敢说“博弈论”不该成为科研课题?同样的,“剪刀石头布”里所蕴含的概率论与随机原理,不也是数学领域正在攻克的一隅吗?不是什么科研成果都能在短期内表现出实用价值,“剪刀石头布”的研究是如此,“八角卤鸡”的研究也是如此。
科研自有其产生、成型到普及的时间过程,我们要做的,是给予它发酵的空间,而不是在它还幼小孱弱甚至有些可笑的时候,便兜头泼上一盆冷水。
“最美味博士论文”被围观的五大效应

“最美味博士论文”被围观的五大效应作者:刘尧来源:《河南教育·高教》2015年第03期近日,陕西师范大学一篇刚刚全票通过答辩的《八角茴香对卤鸡肉挥发性风味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博士论文,被网友称为“最美味博士论文”,受到众多网友围观,迅速成为各类媒体热传与社会公众热议的话题。
按理说,研究生学位论文应该是专业的学术论文,非同行专业人士是很难围观与热议的。
然而,近年这种围观与热议现象确实时常出现。
为什么会这样呢?从表面上看,是这些被网友围观与热议的学位论文选题为人们熟悉的日常生产生活问题,为围观与热议提供了可能性;从本质上看,是我国研究生学位论文究竟应该研究什么的问题,是高精尖的学术问题还是日常生产生活问题。
笔者认为,这种围观与热议现象,不仅寄托着网友与社会公众对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美好期待,也预示着我国研究生教育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时候,确实需要高等学校重新审视研究生教育的问题了。
一、舆论效应作为研究生学位水平的证明,学位论文往往被网友与社会公众寄托着很高的期望。
回答“钱学森之问”依然任重道远,严肃的学术命题、宏大的社会问题都等待着研究,研究生怎能把家长里短的油盐酱醋作为学位论文的选题呢?有网友就调侃道,“八角茴香与卤鸡肉之间的关系”居然能够写出8万字的博士论文着实让人佩服。
不愧是陕西“吃饭”大学,一道卤鸡肉都能研究得如此专业,有一点儿小题大做吧。
对于“最美味博士论文”,绝大多数网友在新闻跟帖中也表示“很无聊”,“八角茴香与卤鸡肉,中国人吃了好多年,还需要论证吗?”“嗑瓜子也伤牙齿,嗑瓜子能写成学位论文否?”“博士与其研究八角茴香对卤鸡肉挥发性风味的影响,还不如直接做厨娘比较好。
”有人甚至认为,博士做有价值的研究,才对得起这顶博士帽,也才不至于浪费紧缺的教育资源。
也有网友认为,研究生做学问搞研究,并不是一定都要研究高精尖,正所谓“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如果能把身边的诸如“八角茴香与卤鸡肉之间的关系”搞清楚,也不会让许多民间精粹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