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电压技术重点

合集下载

高电压技术重点复习大纲

高电压技术重点复习大纲

高电压技术重点复习大纲一、引言高电压技术作为电气工程中的重要分支,涉及电力系统、电气设备以及电力传输等方面。

本文将针对高电压技术的重点知识进行复习梳理,帮助读者系统化地理解和掌握该领域的核心概念和理论。

二、高电压技术概述1. 高电压技术的定义和应用范围2. 高电压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3. 高电压技术的主要问题和挑战三、高电压绝缘技术1. 绝缘材料的种类和特性2. 绝缘材料的选用和制备3. 绝缘破坏与击穿机理4. 绝缘水平的评定和试验方法四、高电压设备与技术1. 高电压断路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2. 高电压变压器的类型和特点3. 高电压绝缘子的种类和应用4. 高电压电缆的敷设和维护五、高电压输电与配电技术1. 高电压输电线路的设计和选型2. 高电压变电站的布置和运行方式3. 高电压配电系统的组成和保护措施4. 高电压输配电中的功率损耗和电压稳定性问题六、高电压安全与环境保护1. 高电压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基本原则2. 高电压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3. 高电压对环境的影响及其治理方法七、高电压技术的新发展1. 高电压技术的新理论和方法2. 高电压技术在可再生能源中的应用3. 高电压技术与智能电网的融合八、总结与展望通过对高电压技术的重点知识的复习,我们可以对该领域的核心概念和理论有较为深入的理解。

面对未来高电压技术的发展,我们应不断学习创新,以推动电气工程的进步和发展。

以上为高电压技术重点复习大纲,通过对各个知识点的梳理和总结,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和理解高电压技术的核心内容。

有关详细内容和具体的公式推导等细节,建议读者参考相关教材和资料进行进一步学习。

祝愿读者在高电压技术的学习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完整word版)高电压技术考试重点名词解释及简答

(完整word版)高电压技术考试重点名词解释及简答

1绝缘强度:电解质保证绝缘性能所能蒙受的最高电场强度。

2自由行程:电子发生相邻两次碰撞经过的行程。

3汤逊电子崩理论:特别是电子在电场力作用下产生碰撞电离,使电荷快速增添的现象。

4自持放电:去掉外界电离要素,仅有电场自己即可保持的放电现象。

5非自持放电:去掉外界电离要素放电立刻停止的放电现象。

6 汤逊第一电离系数:一个电子逆着电场方向前进1cm 均匀发生的电离次数。

7汤逊第三电离系数:一个正离子碰撞阴极表面产生的有效电子数。

8电晕放电:不均匀电场中曲率大的电极四周发生的一种局部放电现象。

9伏秒特征:作用在气隙上的击穿电压最大值与击穿时间的关系。

10U%50击穿电压:冲击电压作用下负气隙击穿的概率为50%的击穿电压。

11爬电比距:电气设施外绝缘的爬电距离与最高工作线电压有效值之比。

12检查性试验:检查绝缘介质某一方面特征,据此间接判隔离缘情况。

13耐压试验:模拟电气设施在运转中收到的各样电压,以此判断耐压能力。

14汲取比:加压后 60s 与 15s 丈量的电阻之比。

15容升效应(电容效应)回路为容性,电容电压在变压器漏抗上的压降使电容电压高于电源电压的现象。

16耦合系数:互波阻与正波阻之比。

17地面落雷密度 ; 每一雷暴日每平方公里地面上受雷击的次数。

18落雷次数:每一百公里线路每年落雷次数。

19工频续流:过电压消逝后,工作电压作用下避雷器空隙持续流过的工频电流。

20残压:雷电流过阀片电阻时在其上产生的最大压降。

21灭弧电压:灭弧前提下润徐加在避雷器上的最高工频电压。

22保护比:残压与灭弧电压之比。

23耐雷水平:雷击线路,绝缘不发生闪络的最大雷电流幅值。

24雷击跳闸率:每一百公里线路每年由雷击惹起的跳闸次数。

25击杆率:雷击杆塔的次数与雷击线路总次数的比。

(山区大)26绕击率:雷绕击导线的次数与雷击导线总次数的比。

27保护角:避雷线与边相导线的夹角。

28工频过电压:系统运转方式因为操作或故障发生改变时,产生的频次为工频的过电压。

高电压技术重要知识点

高电压技术重要知识点

高电压技术重要知识点-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高电压技术各章知识点第一篇电介质的电气强度第1章气体的绝缘特性与介质的电气强度1、气体中带电质点产生的方式热电离、光电离、碰撞电离、表面电离2、气体中带电质点消失的方式流入电极、逸出气体空间、复合3、电子崩与汤逊理论电子崩的形成、汤逊理论的基本过程及适用范围4、巴申定律及其适用范围击穿电压与气体相对密度和极间距离乘积之间的关系。

两者乘积大于时,不再适用5、流注理论考虑了空间电荷对原有电场的影响和空间光电离的作用,适用两者乘积大于时的情况6、均匀电场与不均匀电场的划分以最大场强与平均场强之比来划分。

7、极不均匀电场中的电晕放电电晕放电的过程、起始场强、放电的极性效应8、冲击电压作用下气隙的击穿特性雷电和操作过电压波的波形冲击电压作用下的放电延时与伏秒特性50%击穿电压的概念9、电场形式对放电电压的影响均匀电场无极性效应、各类电压形式放电电压基本相同、分散性小极不均匀电场中极间距离为主要影响因素、极性效应明显。

10、电压波形对放电电压的影响电压波形对均匀和稍不均匀电场影响不大对极不均匀电场影响相当大完全对称的极不均匀场:棒棒间隙极大不对称的极不均匀场:棒板间隙11、气体的状态对放电电压的影响湿度、密度、海拔高度的影响12、气体的性质对放电电压的影响在间隙中加入高电强度气体,可大大提高击穿电压,主要指一些含卤族元素的强电负性气体,如SF613、提高气体放电电压的措施电极形状的改进空间电荷对原电场的畸变作用极不均匀场中屏障的采用提高气体压力的作用高真空高电气强度气体SF6的采用第2章液体和固体介质的绝缘的电气强度1、电介质的极化极化:在电场的作用下,电荷质点会沿电场方向产生有限的位移现象,并产生电矩(偶极矩)。

介电常数:电介质极化的强弱可用介电常数的大小来表示,与电介质分子的极性强弱有关。

极性电介质和非极性电介质:具有极性分子的电介质称为极性电介质。

高电压技术重要知识点

高电压技术重要知识点

高电压技术各章知识点第一篇电介质的电气强度第1章气体的绝缘特性与介质的电气强度1、气体中带电质点产生的方式热电离、光电离、碰撞电离、表面电离2、气体中带电质点消失的方式流入电极、逸出气体空间、复合3、电子崩与汤逊理论电子崩的形成、汤逊理论的基本过程及适用范围4、巴申定律及其适用范围击穿电压与气体相对密度和极间距离乘积之间的关系。

两者乘积大于0.26cm时,不再适用5、流注理论考虑了空间电荷对原有电场的影响和空间光电离的作用,适用两者乘积大于0.26cm时的情况6、均匀电场与不均匀电场的划分以最大场强与平均场强之比来划分。

7、极不均匀电场中的电晕放电电晕放电的过程、起始场强、放电的极性效应8、冲击电压作用下气隙的击穿特性雷电和操作过电压波的波形冲击电压作用下的放电延时与伏秒特性50%击穿电压的概念9、电场形式对放电电压的影响均匀电场无极性效应、各类电压形式放电电压基本相同、分散性小极不均匀电场中极间距离为主要影响因素、极性效应明显。

10、电压波形对放电电压的影响电压波形对均匀和稍不均匀电场影响不大对极不均匀电场影响相当大完全对称的极不均匀场:棒棒间隙极大不对称的极不均匀场:棒板间隙11、气体的状态对放电电压的影响湿度、密度、海拔高度的影响12、气体的性质对放电电压的影响在间隙中加入高电强度气体,可大大提高击穿电压,主要指一些含卤族元素的强电负性气体,如SF613、提高气体放电电压的措施电极形状的改进空间电荷对原电场的畸变作用极不均匀场中屏障的采用提高气体压力的作用高真空高电气强度气体SF6的采用第2章液体和固体介质的绝缘的电气强度1、电介质的极化极化:在电场的作用下,电荷质点会沿电场方向产生有限的位移现象,并产生电矩(偶极矩)。

介电常数:电介质极化的强弱可用介电常数的大小来表示,与电介质分子的极性强弱有关。

极性电介质和非极性电介质:具有极性分子的电介质称为极性电介质。

由中性分子构成的电介质。

极化的基本形式电子式、离子式(不产生能量损失)转向、夹层介质界面极化(有能量损失)2、电介质的电导泄漏电流和绝缘电阻气体的电导:主要来自于外界射线使分子发生电离和强电场作用下气体电子的碰撞电离液体的电导:离子电导和电泳电导固体的电导:离子电导和电子电导3、电介质的损耗介质损耗针对的是交流电压作用下介质的有功功率损耗电介质的并联与串联等效回路介质损耗一般用介损角的正切值来表示气体、液体和固体电介质的损耗液体电介质损耗和温度、频率之间的关系4、液体电介质的击穿纯净液体介质的电击穿理论纯净液体介质的气泡击穿理论工程用变压器油的击穿理论5、影响液体电介质击穿的因素油品质、温度、电压作用时间、电场均匀程度、压力6、提高液体电介质击穿电压的措施提高油品质,采用覆盖、绝缘层、极屏障等措施7、固体电介质的击穿电击穿、热击穿、电化学击穿的击穿机理及特点8、影响固体电介质击穿电压的主要因素电压作用时间温度电场均匀程度受潮累积效应机械负荷9、组合绝缘的电气强度“油-屏障”式绝缘油纸绝缘第二篇电气设备绝缘试验第3章绝缘的预防性试验1、绝缘电阻与吸收比的测量用兆欧表来测量电气设备的绝缘电阻吸收比K定义为加压60s时的绝缘电阻与15s时的绝缘电阻比值。

高电压技术重点难点770452

高电压技术重点难点770452

第一章气体的放电基本物理过程和电气强度本章重点难点:气体放电相关理论、提高气体介质强度措施、污闪的成因及对策。

1.1.汤逊理论和流注理论气体放电的基础知识;自持放电和非自持放电;汤逊理论;巴申定律;流注理论。

1.2.不均匀电场中的放电过程稍不均匀电场的放电特点;极不均匀电场的放电过程和特点;极不均匀电场的电晕现象。

1.3.空气气隙在各种电压下的击穿特性空气气隙在稳态电压下的击穿特点;空气气隙在冲击电压下的击穿特点。

1.4.大气条件对气隙击穿特性的影响空气密度、湿度、海拔高度对气隙击穿的影响。

1.5.提高气体介质电气强度的方法改善电场分布的措施;削弱或抑制电离过程的措施。

1.6.沿面放电及防污对策沿面放电电场的分布与特点;有水膜时的沿面放电;污闪的形成及对策。

第二章液体、固体介质的电气特性本章重点难点:液体、固体介质在电场下的四个行为参数;液体、固体介质的击穿特性。

2.1.电介质的极化、电导和损耗电介质极化、电导的概念;电介质损耗的成因及影响因素。

2.2.液体介质的击穿液体介质击穿的概念;影响液体介质击穿的因素。

2.3.固体介质的击穿固体介质的击穿理论;提高固体介质击穿强度的措施。

2.4.组合绝缘的电气强度介质的组合原则。

2.5.绝缘的老化。

绝缘老化的原因;延缓绝缘老化的措施。

第三章电气设备绝缘预防性试验本章重点难点:绝缘电阻、损耗角正切值、局部放电、电压分布的测量方法;利用测量结果判断绝缘好坏的依据。

3.1.绝缘电阻的测量多层介质的吸收现象;利用绝缘电阻判断绝缘好坏的依据。

3.2.介质损耗角正切值的测量损耗角正切值的测量方法;影响损耗角正切值测量的因素。

3.3.局部放电的测量局部放电的基本知识;局部放电的检测方法。

3.4.电压分布的测量绝缘介质表面电压分布不均匀的原因;利用电压分布判断绝缘好坏的依据。

第四章绝缘的高电压试验本章重点难点:工频高电压、直流高电压、冲击高电压测试的适用条件。

4.1.工频高电压试验工频高电压试验的适用条件;试验变压器的特点;工频高电压的测量方法。

高电压技术重点

高电压技术重点

第一章1.电解质极化有电子位移极化、离子位移极化、转向极化、空间电荷极化四种类型。

2.电子位移极化是弹性的,无能量损耗,完成时间短:10-14 ~10-15s,与温度无关。

3.离子位移极化所需时间:10-12 ~10-13s,无能量损耗,极化率随温度升高略有升高。

4.外电场愈强,转向极化愈强,所需时间:10-6 ~10-2s,电场交变频率升高,极化率减小,有能量损耗。

5.最明显的空间电荷极化是夹层极化,完成时间从几十分之一秒到几分钟,有能量损耗。

6.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εr是衡量介质的极化强度的量。

7.金属的电导是电子性电导,负温度系数,气体和液体的电导是离子式电导,正温度系数。

8.金属的电阻有正温度系数,气体和液体有负温度系数。

9.中性液体固体,温度升高,tanδ增大。

第二章1.气体中带电质点的来源:气体分子本身发生电离,气体中的固体液体发生表面电离。

2.激励:一个原子的外层电子跃迁到较远的轨道上去的现象。

所需的能量称为激励能W e。

3.电离:当外界加入的能量很大,使电子具有的能量超过最远轨道的能量时,电子就跳出原子轨道之外,成为自由电子。

这样就使原来的一个中性原子变成一个自由电子和一个带正电荷的离子。

到达电离所需的最小能量称为电离能W i。

4.处于激励状态的原子是不稳定的,在极短时间内,跃迁到外层轨道的电子就会自发的跳回到较内层的轨道上去,这时就会将原来所吸收的激励能以一定频率的单色光(光子)的形式放射出去。

5.电离的形式:撞击电离,光电离,热电离,表面电离。

6.撞击电离的条件:撞击质点所具有的总能量大于被撞击质点在该种状态下所需的电离能,需要一定的相互作用时间和条件。

7.逸出功:从金属表面逸出电子需要的能量。

金属的逸出功一般比气体的电离能小得多。

8.金属表面电离所需能量的获得:加热金属电极,在电极附近加上很强的外电场,用某些具有足够能量的质点撞击金属电极表面,用短波光照射金属表面。

9.气体中带电质点的消失:带电质点受电场力的作用流入电极并中和电量,带电质点的扩散,带电质点的复合。

高电压技术重点知识整理(6页)

高电压技术重点知识整理(6页)

1.电介质的极化:1.)电子位移极化 电介质中的带点质点在电场作用下沿电场方向做有限位移,无能量损耗2.)离子位移极化 有极微量的能量损耗3.)转向极化4.)空间电荷极化2.电介质的介电常数代表电介质极化程度(气体D=1 水D=81 蓖麻油 D=4.2)3.电介质的电导与金属电导的区别:1.)形成电导电流的带电粒子不同(金属导体:自由电子,电介质:离子)2.)带电粒子数量上的区别4.影响液体介质电导的因素:温度,电场强度。

5.电介质中的能量损耗:δωδωεCtg U V tg E pV P 22=== 6.tg δ:介质损耗角,绝缘在交变电压作用下比损耗大小的特征参数 7.四种形式电离的产生:撞击电离 光电离 热电离 表面电离 8.气体中带电质点的消失:1.)带电质点收电场力的作用流入电极并中和电量2.)带电质点的扩散3.)带电质点的复合9.自持放电:当场强超过临界场强cr E 值时,这种电子崩已可仅由电场的作用而自行维持和发展,不必再有赖于电离因素,这种性质的放电称为自持放电。

10.汤森德理论只是对较均匀电场和S •δ较小的情况下适用。

11.物理意义:一个电子从阴极到阳极途中因为电子崩(ɑ过程)而造成的正离子数为1-de α这批正离子在阴极上造成的二次自由电子数(r 过程)应为:)1(-de r α如果它等于1就意味着那个初始电子有了一个后继电子从而使放电得以自持。

12.帕邢定律:在均匀电场中,击穿电压b U 与气体相对密度δ,极间距离S 并不具有单独的函数关系,而是仅与他们的积有函数关系,只要S ⋅δ的乘积不变,b U 也就不变。

13.流柱放电流程:有效电子(经碰撞游离)——电子崩(畸变电场)——发射光子(在强电场作用下)——产生新的电子崩(二次崩)——形成混质通道(流柱)——由阳极向阴极(阳极流柱)或由阴极向阳极(阴极流柱)击穿14.电晕放电:电晕放电是极不均匀电场所特有的一种自持放电形式,他与其他形式的放电有本质的区别,电晕放电的电流强度并不取决于电源电路中的阻抗,而取决于电极外气体空间的电导,即取决于外施电压的大小,电极形状,极间距离,气体的性质和密度等。

高电压技术

高电压技术

高电压技术1、高电压技术研究的核心内容,包括过电压和绝缘两个方面。

2、过电压:雷电过电压(大气过电压)、内部过电压。

内部过电压:操作过电压、暂时过电压。

操作过电压:空载线路分闸过电压、空载线路合闸过电压、切除空载变压器过电压、电弧接地电压。

暂时过电压:工频过电压、谐振过电压工频过电压:空载长线路的电效应、不对称短路、发电机突然甩负荷谐振过电压:线性过电压、非线性过电压(铁芯饱和)、参数过电压。

3、过电压:由于雷击或电力系统中操作事故等原因,使某些电气设备和线路上承受的电压大大超过正常运行电压危及设备和线路的绝缘.电力系统中这种危及绝缘的电压升高,称为过电压。

4、国际交流高压:35—220KV 超高压:330KV—1000KV特高压:1000KV及以上直流高压:+/-600KV及以下特高压:+/-600KV以下我国:高压电网:110及220KV、10、35、(66)KV超高压电网:300、500、750KV +/-500KV特高压电网:1000KV交流及+/-800KV直流5、电介质极化:电子式极化(时间短,无能量损耗,弹性极化)离子式极化(时间短,无能量损耗,弹性极化)偶极式极化(时间较长,有能量损耗,非弹性极化)空间电荷极化(夹层极化)时间很长,可以达到数小时,有能量损耗,非弹性极化)6、如果左电容器的绝缘介质,希望介电常数εr大些,用作其他电气设备的绝缘介质,则希望εr小些。

7、电介质的电导是离子电导,金属的电导是电子性电导。

8、容易吸收水分的电介质称为亲水性介质,如:玻璃、陶瓷。

不容易吸收水分的介质成为憎水性介质,如:石蜡、硅有机物。

9、原子从外界获得的能量足够大,以致使原子的一个或几个电子摆脱原子核的束缚而形成自由电子和正离子,这一过程称为原子的游离。

游离过程所需的能量称为游离能。

原子游离时通常只失去一个电子。

10、汤逊理论。

条件:均匀电场、低气压、短间隙。

相对密度δ与极间距离d比较小适合汤逊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1.电解质极化有电子位移极化、离子位移极化、转向极化、空间电荷极化四种类型。

2.电子位移极化是弹性的,无能量损耗,完成时间短:10-14 ~10-15s,与温度无关。

3.离子位移极化所需时间:10-12 ~10-13s,无能量损耗,极化率随温度升高略有升高。

4.外电场愈强,转向极化愈强,所需时间:10-6 ~10-2s,电场交变频率升高,极化率减小,有能量损耗。

5.最明显的空间电荷极化是夹层极化,完成时间从几十分之一秒到几分钟,有能量损耗。

6.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εr是衡量介质的极化强度的量。

7.金属的电导是电子性电导,负温度系数,气体和液体的电导是离子式电导,正温度系数。

8.金属的电阻有正温度系数,气体和液体有负温度系数。

9.中性液体固体,温度升高,tanδ增大。

第二章1.气体中带电质点的来源:气体分子本身发生电离,气体中的固体液体发生表面电离。

2.激励:一个原子的外层电子跃迁到较远的轨道上去的现象。

所需的能量称为激励能W e。

3.电离:当外界加入的能量很大,使电子具有的能量超过最远轨道的能量时,电子就跳出原子轨道之外,成为自由电子。

这样就使原来的一个中性原子变成一个自由电子和一个带正电荷的离子。

到达电离所需的最小能量称为电离能W i。

4.处于激励状态的原子是不稳定的,在极短时间内,跃迁到外层轨道的电子就会自发的跳回到较内层的轨道上去,这时就会将原来所吸收的激励能以一定频率的单色光(光子)的形式放射出去。

5.电离的形式:撞击电离,光电离,热电离,表面电离。

6.撞击电离的条件:撞击质点所具有的总能量大于被撞击质点在该种状态下所需的电离能,需要一定的相互作用时间和条件。

7.逸出功:从金属表面逸出电子需要的能量。

金属的逸出功一般比气体的电离能小得多。

8.金属表面电离所需能量的获得:加热金属电极,在电极附近加上很强的外电场,用某些具有足够能量的质点撞击金属电极表面,用短波光照射金属表面。

9.气体中带电质点的消失:带电质点受电场力的作用流入电极并中和电量,带电质点的扩散,带电质点的复合。

10.带电质点的扩散:质点从浓度较大的区域扩散到浓度较小的区域。

11.带电质点的复合:带有异号电荷的质点相遇,发生电荷的传递、中和而还原为中性质点。

12.电子崩:随着气隙场强的增大,电子和离子在与气体分子相邻两次碰撞间所积累的动能达到能产生撞击电离时,气体中即发生撞击电离。

电离出来的电子和离子在电场驱引下又参加到撞击电离的过程中,于是,电离的过程像雪崩似的增长起来。

13.自持放电:当场强超过E cr(临界值)时,这种电子崩已可仅由电场的作用而自行维持和放电,不必再有赖于外界电离因素了。

14.帕邢定律:在均匀电场中,击穿电压U b与气体的相对密度δ、极间距离S并不具有单独的函数关系,而是仅与它们的积有函数关系,只要δS乘积不变,U b也就不变。

15.均匀电场空气隙的U b与δS的关系曲线存在一最小值。

16.汤森德理论的不足:放电形式,阴极材料,放电时间。

原因:没有考虑电离出来的空间电荷会使电场畸变,从而对放电过程产生影响;没有考虑光子在放电过程中的作用。

17.流注:由初崩中辐射出的光子,在崩头、崩尾外围的局部强场中衍生出二次电子崩并汇合到主崩通道中来,使主崩通道不断高速向前、后延伸的过程。

18.在均匀电场中一旦形成流注,放电就能自持发展,直到整个间隙击穿。

所以,在均匀电场中形成流注的条件,就是间隙击穿的条件。

19.当δS<0.26cm时,气隙击穿按汤森德理论进行;δS>0.26cm时按流注机理进行。

20.电晕:在极不均匀电场中,最大场强与平均场强相差很大,以至当外加电压及平均场强还较低时,电极曲率较大处附近空间的局部场强已很大,在此局部场强中,产生强烈的电离,伴随着电离而存在的复合和反激励,辐射出大量光子,使得在黑暗中可以看到在该电极附近空间有蓝色的晕光。

21.电晕放电是极不均匀电场所特有的一种自持放电形式。

电晕放电的电流强度不取决于电路中的阻抗,而取决于电极外气体空间的电导,即取决于外施电压的大小、电极形状、极间距离、气体的性质和密度等。

只有当极间距离对起晕电极表面最小曲率半径的比值大于一定值时,电晕放电才可能发生。

22.棒板电极的极性效应:棒为正极时,由于正流注所造成的空间电荷总是加强流注通道前方的电场,所以正流注的发展是连续的,其速度很快,与负棒极相比,击穿同一间隙所需的电压要小得多。

棒为负极时,流注的发展是阶段式的,其平均速度比正棒极流注小得多,击穿同一间隙所需的外电压要高得多。

23.90%左右的雷电是负极性雷。

下行的负极性雷通常可分为三个阶段:先导放电、主放电和余光放电。

24.沿面放电:沿着气体与固体(或液体)介质的分界面上发展的放电现象。

25.闪络:沿面放电发展到贯穿两极,使整个气隙沿面击穿。

26.棒—板电场沿面放电过程:浅蓝色的电子崩性质的电晕放电,向四周辐射的细丝状流注性质的放电(刷形放电),浅紫色的树枝状火花,先导性质的滑闪发电,电火花贯穿到对面电极,形成沿面闪络。

27.容易发展先导性沿面放电的现象,只有在快速交变电压(如工频或冲击电压)作用下才会发生。

28.在靠近法兰处套管的表面电阻在一定程度上适当减小,则可使法兰附近的最大沿面电位梯度减小,从而阻抑沿面放电的发展。

第三章1.影响平均统计延时的因素:电极材料,外施电压,短波光照射,电场情况。

2.伏秒特性:对于长时间持续作用的电压来说,气隙的击穿电压有一个确定的值;但对于脉冲性质的电压,气隙的击穿电压就与该电压的波形有很大关系。

对于非持续作用的电压来说,气隙的击穿电压就不能简单地用单一的击穿电压来表示了,必须用电压峰值和延续时间两者来共同表示。

3.如要求S2能可靠地保护S1,则S2的伏秒特性带必须全面地低于S1的相应特性带。

4.标准参考大气条件:温度θ0 =20℃,压强p0=101.3kPa,湿度h0=11g/m3。

5.提高气隙击穿电压的方法:改善电场分布(屏蔽),采用高度真空,增高气压,采用高耐电强度气体(SF6)。

6.高耐电强度气体特点:液化温度要低;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对环境无明显的负面影响;有实用的经济性,能大量供应。

7.污闪:污秽绝缘子受湿润后,含在污秽层中的可溶性物质便逐渐溶解于水,成为电解质,在绝缘子表面上形成一层薄薄的导电液膜。

绝缘子的泄漏电流相应地剧增。

在铁脚附近,因直径最小,故电流密度最大,发热最甚,该处表面被逐渐烘干。

先是在靠近铁脚的某处形成局部烘干区,由于被烘干,该区域表面电阻率大增,迫使原来流经该区表面的电流转移到该区两侧的湿膜上去,使流经这些湿膜的电流密度增大,加快了这些湿膜的烘干过程。

这样发展下去,在铁脚的四周便很快形成一个环形烘干带。

烘干带具有很大的电阻,这就使烘干带所分担的电压激增。

当加在烘干带上某处的场强超过临界值时,该处就发生局部沿面放电,于是大部分泄漏电流经闪烁放电的通道流过,在闪烁放电通道的外端附近湿润表面处的电流密度比别处大,促使烘干区径向扩展。

如果污秽较轻或绝缘子的泄漏距离(爬距)较长,与烘干带串联的湿润部分的电阻还较大,则烘干带中闪烁放电电流就较小,当闪烁放电的长度增到一定程度时,分担到放电通道上的电压已不足以维持这样长的闪烁放电,则闪烁放电熄灭。

如果污秽严重,或绝缘子的爬距较小,使湿润带总的电阻较小,则跨过烘干带的闪烁放电电流就较大,通道所需的场强变小,分担到闪烁放电通道上的电压足以维持很长的局部电弧而不会熄灭,最后发展到整个绝缘子的沿面闪络。

第四章1.固体介质击穿类型:电击穿,热击穿。

2.热击穿特点:热击穿电压随环境温度升高按指数下降;介质厚度增大,介质的平均击穿场强减弱;电压频率升高,热击穿电压下降;电压上升快或加压时间短,热击穿电压升高。

3.在温度低于某临界温度θcr的范围内,击穿电压实际上是不变的;而在高于该临界温度的范围内,击穿电压将随着温度的升高而迅速下降。

4.提高固体电介质击穿电压的方法:改进绝缘设计,改进制造工艺,改善运行条件。

5.固体介质的老化:电气设备中的绝缘材料在运行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长期作用,会发生一系列不可逆的变化,从而导致其物理、化学、电和机械等性能的劣化。

6.电老化种类:电离性老化,电导性老化,电解性老化。

7.杂质击穿:工业用的液体介质总是不很纯净的。

这些杂质的介电常数和电导与纯净液体介质本身的相应参数不等同,这就必然会在这些杂志附近造成局部强电场。

由于电场力的作用,这些杂质会在电场方向被拉长、定向。

在电场力的作用下,这些杂质会逐渐沿电力线排列成杂质的“小桥”。

如果此“小桥”贯穿于电极之间,则由于组成此“小桥”的杂质的电导较大,使泄漏电流增大,发热增多,促使水分汽化,形成气泡。

气泡的介电常数和电导率均比邻近的液体介质小的多,所以,气泡中的场强比邻近液体介质中的场强大得多,而气泡的耐电场强却比邻近液体介质小得多,所以,电离过程必然首先在气泡中发展。

“小桥”中气泡的增多,将导致“小桥”通道被电离击穿。

这一过程是与热过程紧密联系着的,属于热击穿性质。

8.提高液体电介质击穿电压的方法:提高并保持油的品质,覆盖,绝缘层,极间障。

第五章1.电气设备绝缘实验:耐压实验,检查性实验。

2.上述两类试验是互为补充,而不能相互代替的。

应先做检查性试验,据此再确定耐压试验的时间和条件。

3.绝缘电阻表是利用流比计的原理构成的。

它不受电源电压波动所影响,这是绝缘电阻表的重要优点。

线路端子(L)接被试品的高压导体,接地端子(E)接被试品外壳或地,屏蔽端子(G)接被试品的屏蔽环或别的屏蔽电极。

4.通电时间为60s与15s时所测得的绝缘电阻值之比,称为吸收比K,K=R60s/R15s。

如果绝缘良好,则此比值应大于某一定值(一般为1.3~1.5)。

5.取绝缘体在加压后10min和1min所测得的绝缘电阻值R10min与R1min之比值,称为极化指数P,P=R10min/R1min。

如果绝缘良好,则此比值应不小于某一定值(1.5~2.0)。

6.测量绝缘电阻能发现的缺陷:总体绝缘质量欠佳,绝缘受潮,两极间有贯穿性的导电通道(整体绝缘不良),绝缘表面情况不良。

7.不能发现的缺陷:绝缘中的局部缺陷,绝缘的老化。

8.测量绝缘电阻应注意:试验前应先将被试品接地放电一定时间;高压测试连接线应尽量保持架空;测吸收比和极化指数时,应待电源电压达到稳定后再接入被试品;每次测试结束时,应保持绝缘电阻表电源电压条件下,先断开“L”端子与被试品的连线;对带有绕组的被试品,应先将被测绕组首尾短接,再接到“L”端子;测量绝缘电阻时,应准确记录当时绝缘的温度。

9.为了弥补绝缘电阻表电压太低,直流高压试验所需的直流电压较高,但也不可太高。

10.输出电压的极性一般为负极性,与绝缘电阻表的L端子的极性相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